㈠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香港電影的斷層
香港電影沒落必屬趨勢,以後的方向為港片重點轉向內地,採取合拍片的方式,香港提供人才、技術,而內地提供資金、場地,當然還有一部分獨立港片會繼續存在。
那麼問題是為什麼沒落?
1.香港市場本屬狹小,受眾很少,外界的沖擊很大,如好萊塢電影的波及,造成港片的無力反擊,本身港片以前基本上直接抄襲西方電影元素。
2.品質下降,長久以來形成的多快好省拍片的概念,讓電影品質開始不斷下降,這種問題在世紀末更是充分爆發;
3.經濟危機的沖擊,直接影響到了電影行業的發展,投資減少,很多電影公司倒閉轉型;
4.盜版的問題,市面上很多盜版DVD橫行,早年的錄像廳時代,現在的網路時代,基本上未上映就能找到資源;
5.人才的缺乏,我們小時候或者年輕時候看的都是些30-40歲的港星,他們實力雄厚,粉絲無數,佳片也很多,現在都老了,打也打不動,而且加上市場不景氣,很多電影製作公司不願意扶持新導演,那些老導演一直走老路,吃老本,造成青黃不接的局面;
6.香港回歸以來,電影制度審查很嚴格,很多題材受限制,造成劇本故事單調枯燥,這樣出來的作品觀眾不買賬也正常。
香港電影近些年確實是有些沒落。似乎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香港本土電影的經典之作了,而香港現在所發行的一些電影,往往都是褒貶不一的作品。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那時代的,香港電影可以說是華語樂壇的頂峰,而那時代的香港演員也代表了華語 娛樂 圈,最鼎盛的陣容,無論是譚詠麟,張國榮四大,天王周星馳,梁朝偉,等等一系列明星,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夠獨當一面更不用說像周潤發,梅艷芳,王祖賢等等,這些演員支撐起了香港 娛樂 圈的鼎盛
但是隨著進入2000年之後,香港 娛樂 圈漸漸的衰落,而屬於香港的那個巨星時代也已經過去,香港 娛樂 圈再也不復當年之勇,而現在的 娛樂 陣地明顯的已經從香港轉入到了內地,在內地的 娛樂 圈當中,香港演員也漸漸的往內地的 娛樂 圈轉移,當然做的最好的我們就能看到,像angela, baby,想陳偉霆等等,但是香港本土的 娛樂 人卻,越來越少,那些香港的大導演,像徐克,王家衛,喧嘩等等,也都已經漸漸的在內地拍片,或者拍一些合拍片,而之前的那些,純正的港片真的是越來越少見了。
雖然說現在像周星馳,劉鎮偉,等一批香港導演還依然活躍,但是他們拍的影片大多也都是合拍片,而並不是純正的香港電影,當年香港電影的那種有香港標志的,東西已經,漸行漸遠,真正的屬於香港本土的電影,現在幾乎沒有任何的,話語權,所以這事無疑是失敗的,進步也是屬於兩地不斷融合的結果,最終總有一天,香港的電影會徹底融入,到國內電影之中,兩岸所做的一切,都是同一個步驟,部分香港和內地。
因為人才沒有了。早年香港電影的輝煌,是一大批內地過去的人才(上世紀香港明星沒有幾個是本土出生的)加上香港發達的經濟和開放的環境共同造就的。現在內地經濟發展迅猛,香港卻死守著粵語,形成壁壘,導致人才都不來香港了,本土青年一代又爛泥扶不上牆,自然發展不起來了。
香港電影的衰落必然導致人才出走,斷層出現也就是必然。
一、資金異常
八十年代初,香港電影出現井噴,票房與口碑伴隨一大批優質影片得到發展。也在側面吸引各方資金進入電影市場。
其中有懷抱理想做正規事業的,比如潘迪生就是典型代表,雖然他是抱著捧楊紫瓊的目的進入,但做的非常敬業。
其他人就不是如此了。大量黑 社會 資金進入電影圈,實際就是為了洗錢。投資影片,回報也不錯,順便將票房做高,錢就賺了,洗得乾乾凈凈的。
這些粗製濫造的電影雖在香港上映很難,但在東南亞及台灣,還有錄像帶行業都有一定的市場,也基本不會虧本。
二、惡性競爭
電影行市好,上下游產業也蓬勃發展。
一是影院暴增,90年代中末期,香港電影院異常增長到6條院線300家影院。可香港哪裡有這么多優質電影上映?
白開了,電影院虧損?
當然造成大量粗製濫造的影片得以上映。
之前香港只有三條主要院線,電影質量還能控制住,這之後就只能上映爛片了。此舉當然得罪了廣大觀眾。
三、電影製作水平下降
80年代90年代初期,香港電影紅火得只要有巨星就能賣片花。比如某導演或者某製片人手上有著名電影明星合約,就到處找人出錢,合約一亮,以台灣十大片商為主的買方就提前支付購片費,這就是賣片花。
尤其1992年香港藝員反黑大遊行之後,港英政府丟了大臉,就大力打黑。黑 社會 的電影資金來源斷絕,台灣片商就成為香港電影的主力資金提供者。而片花這么操作無形中虛高了明星身價,顯然限制了電影的實際製作費用,結果是電影質量顯著下降。
觀眾沖著明星臉來,但電影製作粗糙,故事簡單又單調,自然逐步失望。
四,港英當局的陰謀
因為臨近香港回歸,港英當局逐步對美放開好萊塢電影限制。
因為前面所說的原因,香港電影有敗於92(侏羅紀世界1)亡於98的說法(泰坦尼克)。被好萊塢徹底擊敗的香港電影,除周星馳等少數人在堅持外基本無影可拍,人才紛紛出走,少數去台灣,部分到內地,部分退出電影圈。畢竟香港僅存的兩家電視台無法養活這么多人。
關注令狐伯光,帶你了解中國影視 娛樂 大小事!
香港電影:衰落於市場狹小和工業革命,現在的結果自然是融入大華語電影的潮流了。
前面有一位回答者講得很好了,從市場狹小,粗製濫造,人才流失,經濟危機和盜版等五六個方面分析了一下。其實已經非常全面了,這里再補充一下,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另外兩個點。
一是香港電影衰落的基本盤,確實離不開香港電影崛起的大背景。
香港本土只有700多萬人口,外加台灣的2000多萬人口,滿打滿算三千萬人口了,再算上東南亞和日韓的隱形市場,當時香港電影的市場基礎還是不錯,資本投資損耗比例沒有問題。
歷史 背景,香港在60和70年代,四大家族和四大探長時期,雖然治安非常混亂,但在6070年代全球大戰略背景之下,香港的經濟迅速騰飛,一躍成為香港四小龍,黑幫和資本資金瘋狂注入影視市場。
於是乎,香港影視產業優秀從業者層出不窮,所以產出無數優秀經典電影。香港做大擅長電影類型,都是中國文化的武俠奇幻,鬼片靈幻片,本土喜劇愛情片,功夫動作片和黑幫槍戰片。
二是美國電影的工業革命,對於全世界其它地區造成全面沖擊
在1995年過後,香港電影大從世界形勢大背景下的頹勢,便已經充分顯示出來。當時香港電影已經把功夫動作片,武俠奇幻片,喜劇鬼片拍到巔峰。與此同時,美國默默開啟新一波電影技術革命。
美國導演最著名的電影技術狂人,詹姆斯.卡梅隆在1991年上映的《終結者2》,已經開啟新時代第一波電影電腦數字領域革命的開端,同期還有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等等電影,都是在電影技術上革命了。
後續,美國跟著拍出許多技術革命主導的電影,像同樣運用電影數字技術,但效果歸於平凡的《阿甘正傳》,科幻作品《異形3》《侏羅紀公園2》等等。直到詹姆斯.卡梅隆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上映,同期還有《星河戰隊》等技術革命電影。
從此,美國電影的新時代工業革命成功,從此向全世界的電影,全面的進入電腦數字領域的時代。
這種電影有一個共性,便是製作技術要求很高,特效場面,美術畫面,十分宏大復雜。與之對應便有一點,那就是特別的燒錢,投資往往上億美元。
作品:《黑鷹墜落》《黑客帝國系列》《指環王系列》《蜘蛛俠》《x戰警》《加勒比海盜》等等。
香港電影,卻還在拍功夫動作片,武俠奇幻片,本土鬼片喜劇。香港市場怎麼只有700萬人口,外加台灣2300萬人口,東南亞和日韓只是隱形市場。香港優秀電影人,成龍,吳宇森,李連傑和周潤發等等人才,又都外流去了美國發展。
當時,大陸電影市場未發展,香港本土撐不起動輒投資上億美元的投資大片的,再加上工業革命成功的好萊塢大片在全世界攻城略地,日韓和東南亞市場先後淪陷,香港電影當然一蹶不振,快速衰落。
97年過後,中國大陸擁有13億人口的市場,因為經濟迅速增長。市場容量越來巨大,再加上香港文化,本來就是中國文化的原因,香港電影人才,自然而然只能選擇北上和中國大陸融合,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一個是人才流失,另一個是台灣市場的奔潰。
其實1995年開始,香港電影就不行了,王晶親口說過,便是台灣市場的崩潰,拍了電影賣不出去,香港市場又小,消化不了這么多電影。
這時大批的電影人士面臨失業的危機,所以很多人把眼光轉移到大陸。
自從2000年後,大陸影視市場吸引了大量的香港電影的工作人員北上撈金。
有些拍電影的導演、編劇也都來大陸拍電視劇,而且酬勞不菲。所以很多電影劇,你會發現,主角要麼是台灣人,要麼是香港人。全是大陸的電影和電視劇是極少極少的。
而且好萊塢電影對香港本土的電影的沖擊也不少,畢竟大製作的電影在香港也少,而且香港一直走量,很少走質,大多都是一些粗俗下三濫的 搞笑 片段,或是拍爛了梗的武俠片。觀眾 也審美疲勞了。
而且當時盜版猖獗,損害了正版版權商的利益。
當然還有另一個原因,97年香港回歸,很多黑道都收手了,不敢再拿錢來拍電影來洗錢。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內地經濟的崛起,大陸有錢來拍電視搞 娛樂 ,此消彼長。而香港人拍的那電影,很多都過不審,是再拍些黑 社會 的電影來圈錢是很難的。
香港電影的繁榮昌盛與香港的黑 社會 脫不開關系,黑 社會 是影視業的桎梏但又是最大的金主,黑 社會 需要影視業並不是為了 娛樂 ,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錢。
都是香港是個法制 社會 ,但是我們無論是從野史還是電影電視上看,香港都是一個黑 社會 盛行的地方,尤其是古惑仔系列電影刷新了內地人的心靈尺度,原來做小混混還能這么帥?
黑 社會 賺錢,但是錢要洗干凈啊,畢竟香港是個法治發達的區域,搞不好是很容易坐牢的,那錢怎麼洗最安全呢,當然是拍電影。
拍電影洗錢真的是一項源遠流長的活動,之前看過一篇美劇叫做黑錢聖地,而香港當年就是全世界的洗錢聖地,大量的資金湧入香港影視業,再這樣的環境下,大浪淘沙終究還是有精品的。
可惜後來香港被嚴管了,這些黑錢沒那麼容易過水洗,加上大陸影視業漸漸雄起,人們的選擇多了,香港終究是個小島,市場有限,若不是依託大陸肯定是翻不起浪花的,自此我強你弱,影視業漸弱,黑錢不來。
香港電影不是斷層,而且好景不再來的一敗塗地的衰敗!
如果說香港文化產業是斷層,至少你還可以期待將來,香港或許會再度偉大。
可是事實上,整個電影產業,不管製片人,寫劇本的,導演,演員,都是外流了,要不都死了。而且現在的香港環境已經出不來人才。
所以,香港電影正如香港一樣,已經日薄西山落花流水了。
我們只是粗略簡單啲評論。最有資格評論香港的電影事業。應該屬於香港電影人電影評論員。最清楚香港啲電影的沒落輝煌 歷史 電影的斷層這問題。
97/之後再沒有香港味的精華電影了。之前香港的拍攝電影銷往東亞,東南亞。北美等等諸侯各國。這些開埠的銷售市場。有英語嘅地方就有銷路市場。香港粵語電影帶動了粵語在地球村具有影響力(當然也包括香港的粵語歌星的向世界推廣中國香港文化),也是因為此被聯合國將粵語定為世界上的一種國際語言。這就是見證香港電影史上的輝煌。為中國的粵語向世界推廣成為一種國際語言已經作出最大的貢獻。
後來因為各種條件的因素現在大部分這些海外的市場都被堵塞了。香港電影只能銷往內地市場為主了(就是因為這種大環境的局限性才讓韓國電影有機會超越了香港) 。 香港電影自然配合所選擇的內容題材,必須性的適合內地市場的嚴格審核制度條件風格。所以失去了以前的濃濃的香港精華味道。
只有專業行家人士。才會深刻理解其中實質性的奧妙層面上嘅事兒,只有在這種層面探討。其他非專業人士評估一切都是廢倫頂的謬論。
聰明人一起說人話。不被任何人洗腦相信常識和專業。是我們的共同價值觀。
台灣電影市場沒落,是香港電影沒落的重要原因之一,90年代香港電影在台灣獲得廣泛認同,很多港片到台灣拿到的錢就能收回成本,所以當時港片越拍越好。
很多香港電影習慣了靠台灣市場就能賺錢,為了商業利益,大家開始瘋狂拍片,底線也無限放低,最終港片品質越來越差,想多拍一些爛片圈錢,
另一個是盜版嚴重和那批電影人老了,創作精力下降是必然,只能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香港經典時代一去不復返。
㈡ 港片一直在衰落,究其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從90年代開始,港片唱衰論就一直盛行。現在回想我們小時候電視上放的電視劇,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港劇。但如今,香港電影的一年能夠兩三部在內地大爆就算很不錯了。究竟是什麼導致了港片不斷沒落,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三,優秀的電影人和演員青黃不接。近幾年我們時常可以看到,香港比較知名的導演、演員們都在向內地發展,留在香港深耕港片的老一代導演並不多。年輕一代的導演也都還不能夠獨當一面,tvb立捧的新人越來越沒有觀眾緣,全靠曾經的經典配角們撐著。總之,港片的不斷衰落,背後的原因多樣且復雜。
㈢ 是什麼因素造成現在香港電影、電視劇的落寞
市場太小且飽和,固步自封且缺乏競爭,大家的門路也多了起來,缺乏人才
㈣ 曾被稱為東方好萊塢,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是什麼
1、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興起以及好萊塢、東南亞等電影市場的沖擊,香港電影難以延續往日的輝煌,陳舊的製片模式以及同質化電影所帶來的審美疲勞,都讓香港電影逐漸走向了落寞。
2、邵氏停產、嘉禾電影被收購且不再涉足上游影視業務、新藝城也因利潤分配不均、創作觀念發生分歧等問題僅存活11年就宣告解體。面對市場的大浪淘沙,其他香港影視公司即便能繼續出品電影,產出量也極低,基本一年1-2部甚至幾年一部。
3、香港電影人才青黃不接,至今仍活躍在電影舞台並具有票房保障的導演和演員依然是黃金時代的電影人。
(4)香港電影和電視劇的沒落原因擴展閱讀:
面對香港電影的衰弱,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香港電影僵化的製作模式和內容單一都讓港片市場份額不斷縮減,而內地電影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香港電影人才和資本。
對於相對狹小的香港市場來說,電影公司很難應對內地、東南亞、好萊塢多個市場的分流,而一些公司海外投資的失敗更讓電影公司雪上加霜。」
在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表示:「港片想要進入內地市場只能走合拍片的道路。而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下,視頻平台或許能夠成為香港電影公司的下一個依託。」
從業者認為,由於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電影院上映的影片數量有限,再加上現階段欲在院線上映的影片眾多,香港電影若想要借該渠道獲得較高的票房會面臨較大的競爭,而視頻網站則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並可直接對接受眾以獲得市場。
㈤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是什麼原因
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是大環境改變了,時代變化了。
七八十年代的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如今每年網路劇這么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路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沒那麼吸引眼球了。
當時的香港電影除了本土市場還有東南亞市場,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尤其是台灣,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隨著台灣片商對港片越來越不滿,王晶曾說過台灣片商曾花3000萬買了周星馳的濟公台灣版權,但卻虧的底朝天,台灣片商聯合起來要求政府放開好萊塢市場,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也就慢慢沒落。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香港電影製片業十分發達,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稱,也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早在19世紀末電影技術開始傳入香港,香港的整個電影是領先整個東南亞的,大概從70年代中到90年代初中,造就了其「黃金時代」,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70年代「嘉禾電影」開始興起,也一躍成為香港電影盛世時期最具影響力的電影公司之一,與邵氏逐鹿香江幾乎一度成為香港電影代表,先後栽培過李小龍、成龍、李連傑、梅艷芳、張曼玉等巨星。
周潤發、任達華、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梁家輝、呂良偉、劉青雲、甄子丹等等,皆出於「TVB」的訓練班,他們中大多數起初活躍於電視劇中,80年代中後期開始轉向影壇。
30年過去了,這批在當時的年輕人都變成了當今中國電影事業的基石,已逝去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銀幕上光彩奪目的男女演員們,像一座停了擺的鍾,讓人常湧起地老天荒的感慨。
如果說,整個九十年代,是一張發黃了的電影海報,那麼,她們的容顏都是天然純真的,演技都是靠一點點磨練出來的,所以在黃金時代的香港電影,才會出現那麼多讓人一生難忘的經典鏡頭和畫面。
㈥ 分析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
分析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
香港電影經歷了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約三十年的輝煌之後,從90年代起到現在一直在衰落,當然,我們要限定一下,在這里只考慮商業片。在肯定這個事實的前提下,我就總結一下香港電影的衰落,之所以稱為總結 是因為,我本身對於這個問題非常好奇,就在各地找了大量的評論,經過認真的閱讀之後,便將介於主流和邊緣的、但是比較符合事實情況的觀點剝出,並用上所有先人們的論據,得出此文。
天時、地利、人和皆備
首先說香港電影三十年輝煌的原因,這一小節從外部原因講。一個國家或者地區電影產業的發達程度與所在地經濟、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好比現在的大陸電影,繩索太多、限制過死,自然發展困難。
而六十年代的香港是什麼景象呢,經濟開始起飛,商貿逐漸繁榮,人口迅速增加,文化日益多樣,地區影響力迅速崛起,是不是看著像高中歷史課本,對,就是這樣,在這種環境大背景下,加上以邵氏電影公司為代表的商業資本投資電影產業,香港電影業在獲得了充裕資金的滋潤後,迅速崛起,不論是產量還是質量在當時的年代都是亞洲領先的。香港一度成為好萊塢之後世界第二大電影產地,並在東亞、東南亞國家建立了自己獨有的影響力。
接著,為什麼香港電影就在東亞和東南亞就勢如破竹呢,這就是當時這些國家的國情決定的,日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沒有形成有規模的電影產業,而東南亞國家的實力說實話來講離香港差了點,首先經濟起飛時間就晚了十年。
並且東南亞大量的華人也為香港電影的快速及普遍的接受提供了可能。
人和呢,就不用說了,以小龍為代表的幾代電影人(包括演員、導演、編劇等等)的實力直到今天來看仍是空前的。
武俠、動作片一統江湖
這里就不多說了,主要就是香港電影在當時以邵氏電影為代表的武俠片、功夫片的娛樂性、觀賞性已經能夠滿足香港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觀眾的觀影要求,畢竟以好萊塢為代表的西方大片還沒有進來,可以說,大部分的觀眾的眼光要求還不高。
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註定不長久
接著第二小節,問題隨之就出來了。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香港電影在縱橫了三十年的江湖之後,終於發現觀眾開始不買賬了,電影吸引力不管是在香港本土還是在海外都開始急劇下降了。
為什麼?很多人說了很多的外部原因,這些外部原因我會在下一個小節全部列出,但是我想在這里重點說的是是香港電影的內部原因註定會給港影帶來這樣的後果。
哲學講內因決定外因,用在這里特別恰當。我在上面已經說了,香港電影在輝煌的三十年裡主要還是以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武俠片、功夫片、鬼片為主的,這一方面是製片公司追求商業效益的直接手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作為一個只有600萬人口,實體規模只有台灣的四分之一、日本的二十分之一、洛杉磯市的三分之一(更何況好萊塢有三億人口的'廣大腹背),充其量也就只能和新加坡一較高下的,近代的一個世紀里才發展起來的海邊城市來說,缺乏深厚的文化積淀,進而缺乏電影製造的想像空間與素材空間,從而造成香港電影難出宏偉大作。
這一點才是香港電影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時代進步了、群雄崛起了
六七十年代的港影在東亞、東南亞頗有一枝獨秀的感覺,而進入90年代之後,港影將直接面對著三個勁敵;電視劇、西方大片、土著豪強。因為時代進步了、群雄崛起了。
首先在世界范圍內,電視的普及、電視劇的崛起將一大批電影市場活脫脫的剝離了。96年後,韓國電視劇橫掃亞洲就是一個典型表現。
另一方面,90年代之後,好萊塢突然意識到進攻全球市場,於是就果斷的來了,而且一發不可收,現在香港電影的票房記錄依然是泰坦尼克號創造的。可以說是恥辱啊!
就這樣,以好萊塢為首的西方大片用了大概十年的時間徹底將港片擊倒,進入新世紀的這些年,香港電影前十中本土篇一般都不會超過引進片的。
而香港電影人肯定要追趕啊,但是由於一些個原因,遲遲追不上,反而越發差距越大,其中一條就是盲目追趕,不計實際條件,那為什麼會盲目呢?這就又回到了內因上——缺乏深厚內功是很難站直的。
然後說土著豪強,主要是以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為主的東南亞小國的電影產業的長足發展,在這些國家國內市場,已經形成了本土片和好萊塢大片雙雄爭霸的局面,港影面對著雙重夾擊,多已戰敗退出。
內功耗盡,精氣西流
終於說到了香港電影耗盡內功的一刻,隨著港的回歸,香港電影面臨著兩個變化,第一是人才流走了,成龍、李連傑、周潤發為首的幾張大牌全部去了好萊塢,而近十年幾乎沒有有份量的新人出現,青黃不接已是不爭的事實;第二是審核制度強化了,這對追求自由的港影來說打擊是直接的。
其實在87年的時候,邵氏電影已經停產。這預示著,隨著市場的變化,資金問題開始出現。
而香港則面臨著十年發展的幾乎停滯:相比周邊的韓國、台灣、東南亞、甚至深圳來說是在走下坡路的,這樣一來,本來在文化積淀方面就有所欠缺的香港在資金和地區影響力方面都失去了優勢,整個港區包括電影行業在內的衰落自然不可避免。
所以,香港本身實體過小、精氣西流,發展停滯是電影業衰落的根本原因,而好萊塢的擴張,韓劇、日劇、東南亞電影的崛起則又加劇了這一局面的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