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邵氏電影•李翰祥01|宮闈片與黃梅調電影
邵氏電影|概述
1949年以前的中國電影史,基本上是以上海電影為主體的中國電影史。40年代中後期從內地轉移到香港的電影人及其組建的電影公司(被稱為左派陣營),50年代從新加坡、馬來西亞轉移到香港的邵氏、電懋(算是右派陣營),造就了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第一個黃金時代,其間貫穿著左右派陣營的對立,和邵氏、電懋兩大製片廠的競爭。從1950年至1958年,香港每年生產將近200部影片(有四分之三是粵語片),但是在日據時期大都毀掉了。香港左派電影公司後來演變為現今的銀都影業(1982年成立)。
內地電影在六七十年代有大段空白。同期繁盛的香港電影,彌補了華語影史上內地的空白期。要便捷地了解六七十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妨從邵氏電影開始。邵氏電影公司於1958年成立,吸納了大量粵語片人才,拍攝的影片類型豐富,保存完整,且修復情況好。
邵氏電影我粗略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以宮闈片和黃梅調電影為主,以李翰祥導演的作品最佳。當然李翰祥的成就並不止於此,他不同類型的優秀作品,是五六十年代香港國語電影最大的成就之一(粵語片方面,武俠片比如胡鵬的黃飛鴻系列,文藝片比如楚原《可憐天下父母心》等,也都有較大成就)。後一階段以武打片為主。「武打片」是個舊說法,我用來統稱邵氏時代的武俠片和功夫片。1965年邵氏開始拍攝彩色寬銀幕武俠片,憑借《大醉俠》《獨臂刀》等片,開創了影史上的新派武俠片時代,七十年代又發展出功夫片類型。邵氏電影,以武打片數量最多、影響最大,可能成就也最高。
邵氏電影•李翰祥01|宮闈片與黃梅調電影
我想不止我一個人對這個電影場景記憶猶新:慈禧把麗妃做成「人彘」裝在瓮中,後來去看她,用她受寵時咸豐帝給她的評語揶揄她:「手柔、腿軟、身段美」。
這是李翰祥在內地執導的清宮片《垂簾聽政》中的一個場景。這部戲我可能不記得片名,不記得主演梁家輝和劉曉慶,但這個場景,這句台詞,忘不了。
五十年代中期,李翰祥進入邵氏,一手締造了邵氏宮闈片和黃梅調電影的輝煌。宮闈片里李翰祥最愛拍清宮戲,拍得最好的,要數拍慈禧太後的《傾國傾城》(1975)和《垂簾聽政》(1983)。雖然李翰祥一貫是拍野史,但和他拍的一系列戲說乾隆的鬧劇不同,他的清宮片可謂正兒八經,是他心血所在,到死他都是死在電視劇《火燒阿房宮》片場。
香港黃梅調電影的出現,是受內地黃梅戲電影比如《梁山伯與祝英台》(1954,桑弧)、《天仙配》(1955,石揮)影響。李翰祥黃梅調電影代表作有《江山美人》(1959)、《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和《金玉良緣紅樓夢》(1977)。黃梅調電影在台灣等地也極具影響力,後來內地家喻戶曉的台劇《新白娘子傳奇》(1992)正是由黃梅調電影衍生而來。我們現在未必會欣賞黃梅調,但我們仍可欣賞的,是電影中那些風華絕代的女明星。
《江山美人》看的是林黛驚鴻一瞥的少女之美。我在其他片子中看她,都覺得老氣。《梁山伯與祝英台》是香港黃梅調電影最佳。多是一景一幕,不論念詞還是唱詞都非常精美。一幕送行,竟衍生出了婉轉迴旋的半小時。但有些重復啰嗦的地方,片長仍嫌太長。它沿襲了1954版女演員反串梁山伯的做法,凌波(飾演梁山伯)一舉成名。不過最好看的還是樂蒂(飾演祝英台),真是一等一的古典美人。《金玉良緣紅樓夢》基本把握住了原著的悲喜愁恨。黛玉葬花的唱段,詞是原著里的,非常動人;黛玉探望寶玉的場景,寶玉痴心囈語,二人相對大笑無言,卻令觀者悲從中來。影片服裝布景都很講究,大膽起用林青霞(飾演賈寶玉)和張艾嘉(飾演林黛玉),氣質經得住考驗。但除了拖沓重復的老毛病之外,自編的唱詞在紅樓夢語境里顯得俗氣,不如《梁祝》精美。
邵氏拍黃梅調電影的另一代表人物是岳楓,在邵氏導演中資格最老,人稱「岳老爺」。他的黃梅調電影比如《西廂記》(1965),可以看看「中國芭比」李菁(飾演紅娘);他的宮闈片《妲己》(1964)卻是最差的邵氏電影之一。岳楓好過李翰祥的地方,就是他的武俠片有幾部還不錯。李翰祥則根本不懂拍武俠片,為了完成片約從邵氏脫身,拍了一部《武松》(1982),把心思全花在潘金蓮和武大郎身上,讓汪萍和谷峰得了金馬獎最佳女主男配,卻完全不似武俠片,倒成了李翰祥的金瓶梅系列風月片中最具水準的一部。
B. 黃梅戲版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1962年
黃梅戲版的《梁祝》好像沒有62年拍的!78年以前內地的的黃梅戲電影並公映的就是《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未公映的有《夫妻觀燈》《春香鬧學》。如果真有的黃梅戲62版的《梁祝》也有可能是港台拍的黃梅調電影,凌波、樂蒂主演的!但好像是63年拍的!
對與不對!請參考!
C. 樂蒂演梁祝唱的什麼戲曲
樂蒂參加演出的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戲中的唱段用的是『黃梅戲』戲曲。
樂蒂(藝名),原名為奚重儀(1937年7月24日-1968年12月27日),香港國語片演員。自小受京劇四大家熏陶,接受過京劇基本訓練。在古裝電影獨創古裝京劇加生活化動作,細膩多變
她是台灣電影「金馬獎」的第二界影後。
《梁山伯與祝英台》 (1963年拍攝) 導演:李翰祥。樂蒂 扮演祝英台、凌波 扮演梁山伯、
當時有人稱這是黃梅調電影巔峰之作。但當時有評論說:「……但是比起袁雪芬這樣的越劇大師,唱功表演都差太遠,此外黃梅戲比起越劇土氣更重,多少也沖淡了本來的悲壯感。但是總得說來,還算是各有千秋。」
《梁山伯與祝英台》,自西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
D. 越劇電影《 梁山伯與祝英台》有幾種版本謝謝了!!!
第一版
袁雪芬與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時間是1945年,1951年,華東越劇實驗劇團重排該劇,增尾「化蝶」,劇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進等執筆,黃沙導演,陳捷、薛岩音樂整理,幸熙、蘇石風布景設計。范瑞娟飾梁山伯、傅全香飾祝英台、張桂鳳飾祝公遠、呂瑞英飾銀心、魏小雲飾四九、金艷芳飾師母。該劇於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劇本獎、演出一等獎、音樂作曲獎、舞美設計獎,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獲演員一等獎、張桂鳳獲演員二等獎、呂瑞英獲演員三等獎。1953年,該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成第一部國產彩色戲曲藝術片,由徐進、桑弧編劇,桑弧、黃沙導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第二版
1949年《越劇精華》
文華公司
導演:桑弧 攝影:黃紹芬
包括:
范瑞媚、傅全香的《樓台會》;
以上是越劇電影的兩個版本,聽說現在正拍新的版本!還有許多不同的電影版。
台灣此版劇本拍攝了由凌波等主演的黃梅調電影,也十分經典。
電影版:吳奇隆、楊采妮版; 電影版;梁山伯是濮存昕,祝英台是胡慧中;
電視劇版:羅志祥、梁小冰版 電視劇版;何潤東和董潔
E. 梁祝的電影原聲
曲目演唱作曲/改編曲作詞/改編詞編曲備注01梁祝吳奇隆何占豪、陳鋼黃沾雷頌德主題曲02你你我我吳奇隆、黃雅莉胡偉立黃沾雷頌德插曲03梁祝廟-何占豪、陳鋼-雷頌德、黃沾-04上學去-黃沾-雷頌德、黃沾傳統黃梅調05春閨里-何占豪、陳鋼-胡偉立-06少年十五二十時-何占豪、陳剛-胡偉立、黃沾-07力學不知疲-黃沾-胡偉立、黃沾傳統黃梅調08文庫夜讀書-胡偉立-胡偉立、黃沾-09人月共團圓----漁舟唱晚
(選段) 10原來是你黃雅莉黃沾黃沾雷頌德傳統黃梅調11樓台會-何占豪、陳鋼/黃沾-胡偉立、黃沾-12血淚-何占豪、陳鋼-黃沾-13山伯臨終-何占豪、陳鋼-胡偉立、黃英華、黃沾-14字字皆成血-何占豪、陳鋼/胡偉立-胡偉立、黃沾-15新土三尺墳-何占豪、陳鋼-黃沾-16英台哭墳化蝶-何占豪、陳鋼-黃沾-以上信息參考資料:
F. 「從此不敢看觀音」→追根溯源→黃梅戲《梁祝》
前段時間流行一個梗,「從此不敢看觀音」,它的出處是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非黃梅戲)。黃梅調是一種類似山歌小調的,而黃梅戲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黃梅調比較簡單,曾在上個世紀的香港和台灣風靡一時,像鄧麗君,徐小鳳,梅艷芳等歌星均多次傳唱。「香港邵氏就拍攝了很多黃梅調電影,其中就包括《梁山伯與祝英台》。
劇中唱詞「英台不是女兒身,因何耳上有環痕?」(梁)
「耳環痕有原因,村裡酬神多廟會,年年由我扮觀音。梁兄呀,做文章要專心,你前程不想想釵裙。」 (祝)
「我從此不敢看觀音。」(梁)
梁山伯的這句唱詞含蓄蘊藉,究竟要表達什麼意思呢?有的網友腦洞大開,yy出很多畫面。其實個人認為他就是表達最簡單的意思,因為他本來就是直男,怎麼可能表達更復雜的意思呢?不敢看觀音,是因為看到了觀音就想起了你呀,這種思念和情愫是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深種,雖然當時梁並不知道英台是女的,但是此時就有一種超越友情的感情,當然後來也印證了。
而黃梅戲《梁山伯與祝英台》中打動我們的不止有唱詞,而是人物的表演達到情景交融的地步。磕馬黃CP的人很多就是自這部劇入坑,二十多年前,我是通過碟片看到這部劇。而近半年來,看到某站的很多黃梅戲UP主都在聊這部劇,我經不起各種評論和彈幕的「誘惑」,再次觀看了此劇。一波又一波的激動,感動,震撼,淚流滿面……
平心而論,黃梅戲實在太土,太LOW了,和越劇的舞美,唱詞相比,真是村姑和小家碧玉的對比。可是,這真情,卻是任何劇種都無法達到的高度。試問這世間什麼最打動人,莫過於真摯的感情。
幾處經典片段尤為動人,英台對父母訴說自己對梁山伯的感情,「情本無心種,卻在心中生,時現又時隱,有形卻無形,不是河邊草,不是樹上藤,鋼刀與利刃,難割柔絲情」,英台落落大方,卻又堅定不移,至情至性。
《樓台會》一場,梁山伯難掩內心的興奮來見英台,殊不知英台已被父母許配馬太守之子馬文才。英台向他傾訴了自己的思念,「望你望到谷登場,秋風揚散米和糠,你我好比糠和米,從此分離各一方……」初看這唱詞,真是泥土的芬芳,哪裡像出自兩個讀書人之口,可是,梁山伯的憨厚,祝英台的靈秀,梁是直男,認定了的事就一根筋,死磕到底,最終還是抑鬱而終。「妹妹心碎哥心碎,兩心相印淚同悲,花台望你磚踩碎,常守窗前任風吹,」此時二人載歌載舞,以黃梅戲最擅長的表達形式傳遞出最濃烈的感情。而英台無力反抗這包辦的婚姻,只能追隨自己的內心,於是就誓死相隨。
《哭墳》一折中,英台路過山伯的墓地,這里沒有配樂,只有一段獨白,單憑幾句念白,「這就是梁兄的安息之處,這就是我們的家嗎?」作為觀眾的我已潸然淚下。「還是當年柳蔭會,用手撮起小土堆,插一片黃葉代柳翠,就讓這萬丈黃土埋掉愁與悲。」恰到好處的唱,更能表達人物內心的感受。結局兩人化蝶,翩翩起舞,而我依然沉浸在悲傷的氛圍中難以自拔。
全劇精彩不斷,高潮不斷,掌聲不斷,彈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當然更多的還是折服於馬黃二人精湛的演技,硬是把這山野的風用整容般的演技,演繹成東方的愛情經典。
「一個故事唱千載,梁山伯與祝英台,一雙彩蝶傳情愛,今日又向花叢飛過來。」
G. 《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共有哪些版本(要全)
電影版本有:1963年李翰祥的黃梅調戲曲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凌波和樂蒂主演;1964年尤敏、嚴俊主演版本;2004年動畫片版本,劉若英和蕭亞軒配音;大陸1994年版本電影,濮存昕和胡慧中主演;還有一個越劇電影版是范瑞娟和傅全香主演的;香港方面還有另外就是吳奇隆和楊采妮主演的徐克版本;電視版本有:TVB1974年民間傳奇《梁祝》,劉松仁和李琳琳主演;台灣2000年版《少年梁祝》羅志祥和梁小冰;最新的版本就是何潤東和董潔主演的;不過電影版本方面,在40-50年代也有過,沒看過,演員也不熟悉,所以就不寫了。
H. 求各種版本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
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與《白蛇傳》、《孟姜女》、《牛郎與織女》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傳說。其中,梁祝傳說是我國最具輻射力的口頭傳承藝術,也是惟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梁祝故事在民間流傳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有東方《羅密歐與朱麗葉》之稱。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杭州訪師求學。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台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強應允。英台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學的會稽(今紹興)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不一日,二人來到杭州城的萬松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台只得倉促回鄉。梁祝分手,依依不捨。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朴,不解其故。英台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台許配給家住鄮城(今鄞縣)的太守之子馬文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台相會,淚眼相向,凄然而別。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後梁山伯被朝廷沼為鄞縣(今奉化縣)令。然山伯憂郁成疾,不久身亡。遺命葬鄮城九龍墟。英台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復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歷史淵源(1)據魏晉史學家考證,「梁祝」故事發源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馬鄉鎮,故里遺址現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馬庄、紅羅山書院、鴛鴦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橋(草橋)及梁祝師父葬地鄒佟墓等。(2)在古鄒邑西鄰微山湖北岸的馬坡村,有一立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墓碑,墓碑歷經淤積長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發掘出來。這是全國現有九處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塊墓碑,全文843個字,與神話傳說戲曲截然不同,不僅載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還點明了地方官員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據碑文記載得知,作為獨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裝外出到鄒城嶧山求學讀書,自九曲村過吳橋東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嶧山授業,晝則同窗,夜則同寢,三年衣不解,可謂篤信好學者。一日英台思鄉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門拜訪,別後不一載,疾終於家,葬於吳橋東(據鄒縣志載此橋在明隆慶年間被淹沒),英台眼見馬家迎親將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捨身取義,悲傷而死,鄉黨士夫謂其令節,從葬山伯之墓。根據碑文記載和實地考察,傳說中的梁祝故事原地為濟寧市。其理由是:在時間上馬坡石碑是記錄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說該碑根據外紀所記,即便是立於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於晚清時期的《寧波府志》、《宜興志》;從地理方位來看符合實際,梁祝合葬墓位於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約三公里,而距東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約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嶧山求學過吳橋與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3)江蘇宜興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長路曉農則認為,從歷史記載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記載最早在宜興。江蘇學術界、史志界、旅遊界的多位專家認為:從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馮夢龍的傳奇小說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證據顯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興人氏。(4)梁祝文化研究專家、寧波市鄞州區文聯主席麻承照說,根據他對《鄞州縣志》的研究,梁山伯應是鄞州人,祝英台應是上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