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怒火.重案》再收1820萬,將成為第六部票房破十億的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近幾年來一直被影視從業人員所低估,不但在內地的電影票房表現遠遠不及內地電影,甚至在香港本土的電影票房表現,也已經被進口西片完全碾壓。但是畢竟香港電影是陪伴一代人長大的經典電影,其影響力依舊不可小覷。
而最近幾年,香港電影在內地市場取得十億以上票房成績的電影雖然不多,但是憑借過硬的質量以及主演的影響力,還是有一部分電影能夠將票房沖上十億元以上。而這部由甄子丹,謝霆鋒等人聯合主演的警匪片《怒火.重案》將有可能成為第六部破十億票房的香港電影。
而超十億元票房電影當中票房最高的是劉德華,劉青雲主演的《拆彈專家2》13.15億,第二名的是劉德華,古天樂主演的《掃毒2》13.1億,第三名是郭富城,周潤發主演的《無雙》12.7億,第四名是甄子丹主演的《葉問:完結篇》11.8億,第五名是王晶導演,周潤發,劉德華等多名巨星聯合主演的《澳門風雲3》11.2億。
從上面可以看出,在突破十億元票房的香港電影當中,劉德華的次數最多,參與主演了三部電影,而周潤發參與主演了兩部電影,如果《怒火.重案》最終票房破十億的話,那麼甄子丹也將參與了兩部電影,而謝霆鋒也將憑借這部影片成功躋身十億元票房俱樂部的主演成員之一。那究竟《怒火.重案》這部電影的最終票房能不能突破十億呢?或者說有多大希望突破呢?
在8月17號,動作警匪片《怒火.重案》再收1820萬,影片上映19天,累計票房已經高達8.34億元,離十億元大關只剩下區區的1.66億元而已。
雖然現在的票房表現已經在呈下滑趨勢,但可喜的是在往後的十天之內,並沒有其他大片跟《怒火.重案》相競爭,比較有能力一較高下的就只有一部8月27號上映,由張子楓主演的的《再見.少年》。
《再見.少年》主演張子楓近幾年來可謂是資源不斷,新片頻頻上映。而目前正在熱映的《盛夏未來》也是其領銜主演的影片。票房成績雖然不敵《怒火.重案》,但是經過19天的放映,其累計票房也已經高達3.26億,而這部電影並沒有請大牌明星參演,也沒有請頂級流量明星,就目前這票房成績,估計回本早已不是問題,並且可以小賺一筆。由此可見,張子楓雖然年輕,但是依然具有一定的票房號召力。
所以說張子楓在27號上映的《再見.少年》有可能將是《怒火.重案》在破十億票房道路上的最大障礙。但是到了27號的時候,就算《怒火重案》的票房還未達到十億,但是基本上也相差不大了,往後再隨便擼擼票房,破十億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了。
所以說,在我看來《怒火.重案》的最終票房破十億,應該毫無疑問。
⑵ 《長津湖之水門橋》在香港定檔,這部電影在內地上映的票房如何
《長津湖之水門橋》這部電影在內地上映的票房是超過了40億的,是在大年初一的時候上映的,這一次在香港定檔是在5月12日,期待能有一個很不錯的票房。
電影在內陸的票房是挺不錯的,而且最近這兩年受到疫情的影響,在過年期間能上映的電影是比較少的,不像在過去幾年大年初一上映的電影都有國外的作品。所以就會成為很多網友或者是群眾去電影院會首選的電影。
⑶ 香港歷屆票房榜
好容易找到的!~~
根據香港電影資訊網上的1969--1999年香港華語電影全年票房數字,
hkmdb/office/index-b5.s
我找到這23部破香港票房記錄的華語電影。
片名 上映時期 日數 票房(港元)
10/71《唐山大兄》 31/10/71-22/11/71 23 $_3,197,416
03/72《精武門》 22/03/72-19/04/72 29 $_4,431,423
12/72《猛龍過江》 30/12/72-24/01/73 26 $_5,307,350
09/73《七十二家房客》 22/09/73-22/10/73 31 $_5,626,675
10/74《鬼馬雙星》 17/10/74-14/11/74 29 $_6,251,633
12/76《半斤八兩》 16/12/76-14/01/77 30 $_8,531,699
02/80《慘痛的戰爭》 28/02/80-10/04/80 43 $_9,429,871
01/81《摩登保鑣》 30/01/81-07/03/81 37 $17,769,048
01/82《龍少爺》 21/01/82-13/02/82 24 $17,936,344
01/82《最佳拍檔》 16/01/82-18/02/82 34 $26,043,773
01/84《最佳拍檔女皇密令》 26/01/84-22/02/84 28 $29,286,077
02/85《福星高照》 10/02/85-08/03/85 27 $30,748,643
08/86《英雄本色》 02/08/86-01/10/86 61 $34,651,324
01/87《龍兄虎弟》 21/01/87-19/02/87 30 $35,469,408
02/88《八星報喜》 11/02/88-30/03/88 49 $37,090,776
08/90《賭聖》 18/08/90-19/09/90 33 $41,326,156
07/91《逃學威龍》 18/07/91-10/09/91 55 $43,829,449
01/92《家有喜事》 25/01/92-06/03/92 42 $48,992,188
07/92《審死官》 02/07/92-09/08/92 39 $49,884,734
12/94《賭神2》 15/12/94-15/01/95 32 $52,529,768
01/95《紅番區》 21/01/95-29/03/95 68 $56,911,136
02/96《警察故事4簡單任務》10/02/96-03/04/96 54 $57,518,794
07/01《少林足球》 05/07/01-??/08/01 ?? $60,739,847
我看香港票房收入數字只有一個意義:
製片商是賺是蝕,有沒有錢、能籌得多少錢去繼續拍片、拍一部多大製作費的片。
假如「破票房記錄」是指「很賣座」,「很受觀眾歡迎」,
這個排行榜只是列出當年破記錄的票房數字,
我認為是不足以代表該片的受香港電影觀眾歡迎程度。
更有意義的數據應是購票觀眾人次。
要在票房記錄數字找到意義,
我認為應同時考慮通漲,當年的票價,購票觀眾人次,當年香港的人口。
現票房記錄保持者《少林足球》在人口6,800,000,劃一票價六十元的2001年上映,
得$60,739,847。
估計觀眾人次是1,01萬,占人口比例14.9%。
三十年前,香港的人口是4,045,300,《唐山大兄》以$3,197,416破票房記錄。
假設觀眾都是購最受歡迎的$2.40的後座票,
估計觀眾人次是1,33萬,占人口比例32.9%。
同是破票房記錄,《唐山大兄》與《少林足球》,是誰更受香港電影觀眾歡迎?
就像在世界上許多其他地方,香港購票看電影的觀眾事實上是減少了。
香港從來不缺乏娛樂。
但娛樂口味是一直在改變。
取代了「看粵劇」的「看電影」,大概也是正在被其他娛樂侵蝕。
我想知道這23部破票房記錄電影的「受香港電影觀眾歡迎程度」,
再用《香港歷來最高票房的50部港產片》內的粗略估計方式,
要估計購票觀眾人次,先要知道香港電影院歷來票價增加的詳細資料,
(但我沒有這個資料。
有誰能查找到?)
我只知1971年後座票價是$2.40,今天是劃一票價六十元。
票價是每隔一段時間增加,每次增加當然是參考通漲。
先把票房,參考通漲,轉換成今天(2001年)物價。
(我沒有香港通漲的詳細資料。
有誰能查找到?)
故以「平均每七年翻一翻,即平均每年線性增10.5%」為准去推算。
再把「當年票房的今天物價」除以今天票價的六十元,粗略估計「當年觀眾人次」。
再算出「當年觀眾人次」占當年人口比例,即「受香港電影觀眾歡迎程度」。
(一)票房:是真實數字。
(二)當年人口:是真實數字。
(三)「當年票房的今天物價」,是參考通漲的推算至2001年。
(四)估計「當年觀眾人次」:「當年票房的今天物價」除以今天票價六十元。
(五)占當年人口比例:受香港電影觀眾歡迎程度。
按「占當年人口比例:受香港電影觀眾歡迎程度」重新排列:
(一) (二) (三) (四) (五)
票房 當年人口 今天物價 觀眾人次 占人口比例
01/82《最佳拍檔》 $26,043,773 5,264,500 $171,62萬 2,86萬 54.3%
01/84《女皇密令》 $29,286,077 5,397,900 $158,05萬 2,63萬 48.8%
08/86《英雄本色》 $34,651,324 5,524,600 $153,16萬 2,55萬 46.2%
02/85《福星高照》 $30,748,643 5,456,200 $150,18萬 2,50萬 45.8%
01/87《龍兄虎弟》 $35,469,408 5,580,500 $141,88萬 2,36萬 42.4%
01/81《摩登保鑣》 $17,769,048 5,183,400 $129,39萬 2,16萬 41.6%
02/88《八星報喜》 $37,090,776 5,627,600 $135,04萬 2,25萬 40.0%
01/82《龍少爺》 $17,936,344 5,264,500 $118,20萬 1,97萬 37.4%
12/76《半斤八兩》 $_8,531,699 4,518,000 $101,76萬 1,70萬 37.0%
12/72《猛龍過江》 $_5,307,350 4,123,600 $_93,83萬 1,56萬 36.9%
08/90《賭聖》 $41,326,156 5,704,500 $123,23萬 2,05萬 36.0%
09/73《七十二家房客》$_5,626,675 4,241,600 $_90,03萬 1,50萬 35.4%
07/92《審死官》 $49,884,734 5,800,500 $121,82萬 2,03萬 35.0%
10/74《鬼馬雙星》 $_6,251,633 4,377,800 $_91,05萬 1,52萬 34.7%
01/92《家有喜事》 $48,992,188 5,800,500 $119,64萬 1,99萬 34.4%
07/91《逃學威龍》 $43,829,449 5,752,000 $118,27萬 1,97萬 34.3%
03/72《精武門》 $_4,431,423 4,123,600 $_78,35萬 1,30萬 31.7%
12/94《賭神2》 $52,529,768 6,035,400 $105,06萬 1,75萬 28.4%
01/95《紅番區》 $56,911,136 6,156,100 $103,60萬 1,73萬 28.0%
10/71《唐山大兄》 $_3,197,416 4,045,300 $_62,47萬 1,04萬 25.7%
02/96《簡單任務》 $57,518,794 6,311,000 $_94,76萬 1,58萬 25.0%
02/80《慘痛的戰爭》 $_9,429,871 5,063,100 $_75,44萬 1,26萬 24.8%
07/01《少林足球》 $60,739,847 6,800,000 $_60,74萬 1,01萬 14.9%
------------------------------
01/82《最佳拍檔》 許冠傑、張艾嘉、麥 嘉 導演:曾志偉
01/84《女皇密令》 許冠傑、許冠英、張艾嘉 導演:徐 克
08/86《英雄本色》 狄 龍、周潤發、張國榮 導演:吳宇森
02/85《福星高照》 成 龍、洪金寶、曾志偉 導演:洪金寶
01/87《龍兄虎弟》 成 龍、譚詠麟、關之琳 導演:成 龍
01/81《摩登保鑣》 許冠傑、許冠文、許冠英 導演:許冠文
02/88《八星報喜》 周潤發、鄭裕玲、張學友 導演:杜琪峰
01/82《龍少爺》 成 龍、元 彪、陳惠敏 導演:成 龍
12/76《半斤八兩》 許冠傑、許冠文、許冠英 導演:許冠文
12/72《猛龍過江》 李小龍、苗可秀、羅禮士 導演:李小龍
08/90《賭聖》 周星馳、吳孟達、張 敏 導演:元 奎、劉鎮瑋
09/73《七十二家房客》南 紅、何莉莉、胡 錦 導演:楚 原
07/92《審死官》 周星馳、梅艷芳、吳孟達 導演:杜琪峰
10/74《鬼馬雙星》 許冠傑、許冠文、許冠英 導演:許冠文
01/92《家有喜事》 周星馳、張國榮、張曼玉 導演:高志森
07/91《逃學威龍》 周星馳、吳孟達、張 敏 導演:陳嘉上
03/72《精武門》 李小龍、苗可秀、田 豐 導演:羅 維
12/94《賭神2》 周潤發、梁家輝、吳倩蓮 導演:王 晶
01/95《紅番區》 成 龍、梅艷芳、葉芳華 導演:唐季禮
10/71《唐山大兄》 李小龍、田 俊、劉 永 導演:羅 維
02/96《簡單任務》 成 龍、吳辰君、樓學賢 導演:唐季禮
02/80《慘痛的戰爭》 導演:江志文
07/01《少林足球》 周星馳、吳孟達、黃一飛 導演:周星馳、李力持
⑷ 《掃毒2》票房過五億,豆瓣評分卻跌至6.3,港片還能翻盤嗎
《掃毒2》目前已經破十億了,這個票房成績已經是足夠耀眼了,能夠在同一時間力壓好萊塢的大片,其實已經是很成功了。
但是大家發現票房是不斷的升高,可是豆瓣評分卻是一點點的下降,都快要跌破及格線了,有人說這是港片沒落了,已經沒有當年的那樣增長勢頭了,可是我卻覺得並不是港片沒落了。
其實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是一個高峰期,那個時候出現了很多的優秀電影,其實你回過頭來想,很大的原因是那個時候的市場份額很大,有太多的空缺,加上有很多新題材,所以才造就了那個時候的輝煌。
相反現在新的題材已經很少了,市場也接近飽和,觀眾的審美也提高了很多,一個人一種口味,已經不是過去那個時代可以比較的了。
我覺得《掃毒2》沒有《掃毒1》那麼給人一種驚艷的感覺,但是也是很不錯的,一部電影不可能被每個人喜歡,有些人可能是對某個演員或者劇情期待太高了,看完影片才會覺得有點失望。
我相信中國的電影會越來越好的。
截至今天,《掃毒2》的票房已突破10億,貓眼預測的總票房為12.96億,這意味著《掃毒2》成了7月的贏家,若本周四上映的《銀河補習班》口碑不佳,《掃毒2》還要機會沖刺15億,打敗《蜘蛛俠:英雄遠征》,成為當月的票房冠軍。
而目前的豆瓣評分為6.2,及格線水平,但還是受到了劉德華和古天樂粉絲的追捧。
平心而論,若把《掃毒2》作為一部商業 娛樂 片來看,是非常成功的。因為《掃毒2》具備 娛樂 大片的兩大特徵。
一是當紅明星的站台。這一點,我想《掃毒2》再符合不過了,且不說華仔和古仔的影響力,就是香港金像獎新晉影帝林家棟、影後林嘉欣,加上苗僑偉等一眾香港老牌影視明星的陣容,賺個三五億的票房也不是什麼難事。
二是影片是否有大場面。我想,看過《掃毒2》導演邱禮濤的前作《拆彈專家》(劉德華擔任主角)應該也知道了,各種爆炸、飛車打鬥的場面簡直燃爆了。而《掃毒2》的大場面還是蠻多的,地鐵飆車追逐、槍戰,光是這些場面,就足以對得起了那幾十元的影票了。
而說到鋼片的復興翻盤問題。縱觀近年來香港電影(指院線、商業電影),評分最高的《寒戰》也就7.5分,比起同樣明星規模陣容的《無間道》——9.2分(這里指的是純正港片,像香港導演林超賢執導的《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均超過8分,我們將其歸為華語電影),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因此,筆者覺得,與其說港片能否翻盤,何不如說鋼片如何轉型,結合香港近年來的 歷史 、文化背景,創作更多「新香港」優質佳作。
《掃毒2》天地對決破10億大關,票房就是最好的證明,豆瓣也攔不住,我說的[呲牙]誰敢不服?[酷拽]
最後,[祈禱]恭喜老大《掃毒2》天地對決突破10億大關❤!為你的票房加油![加油]
《掃毒2》票房狂破10億,卻註定成為不了佳片,差在哪裡?
電影《掃毒2》雖說是掃毒系列的續集,但和《掃毒1》一點關系都沒有,講的完全不同的另一個故事。
《掃毒2》不僅把演員從古天樂、張家輝、劉青雲換成了古天樂、劉德華、苗僑偉,甚至連導演都從陳木勝換成了邱禮濤,真的是流水的導演演員,鐵打的古天樂。
電影取名《掃毒2:天地對決》,其實就很直白的告訴我們只是一場金融巨子余順天(劉德華飾演)與香港毒販地藏(古天樂飾演)的一場生死對決。
你可能會詫異金融巨子怎麼會和毒販扯上關系?緝毒禁毒應該是警察做的事件。
其實一開始余順天並不是金融巨子,而地藏也不是毒販,他倆是一塊混黑 社會 ,有二十幾年交情的兄弟。
後來余順天金盆洗手,從黑道走上了白道,從一無所有到赫赫有名的金融巨子。而地藏就比余順天要慘得多了,他看的場子有人吸毒販毒,黑幫頭目南叔不信任他,讓余順天砍了他的手指頭。從此多年交情的兄弟倆形同陌路,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兩條路。
余順天因兒時親眼目睹自己的父親因吸毒毀了家庭,所以對毒品嫉惡如仇,痛恨毒販。做慈善捐巨款成為滅毒委員會會長,甚至許下承諾:誰能殺掉香港最大的毒販,就給誰一個億。
而遭受老大不信任、兄弟背叛的地藏像個賭氣的小孩一樣。好,既然你們都說我販毒,那我就販毒,而且還要做最大的那一個。於是一心撲向販毒,生意越做越大,成為四大毒販之一。
昔日兄弟如今反目成仇變生死仇家,是借著掃毒名義來實現自己私慾的偽君子余順天,實現個人心願:清除香港所有毒販;還是賭氣販毒,吃著人血饅頭的真小人地藏,實現復仇了結了當年兄弟?在這我就不多劇透了。
電影其實有一些很棒的點,比如余順天豪擲一億滅毒梟算不算動私刑?抓毒販是否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毒販到底有沒有人權?但電影一點而過,並沒有展開討論,這讓電影少了深度,註定成為不了一部引人入勝、值得深討的電影佳作。
但作為爆米花電影,電影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比如片尾劉德華與古天樂那場生死競速的追車重頭戲,是近幾年華語電影難得一見的視覺炸裂動作場面!據說為了讓觀眾看得暢快淋漓,導演邱禮濤甚至搭建了1:1比例的香港中環地鐵站,可見其用心。
結尾余順天拿槍要殺地藏時,地藏說:「天哥,當初阿公說我販毒,你們有沒有問過我?有沒有想過那是場誤會?」
即使到最後,地藏還是把余順天當做自己的兄弟。也正是這一句話讓我想到開場那段地藏在KTV猛踹小弟的場景,或許地藏真的沒有販毒,這只是一場誤會,或許當成余順天能聽一下地藏解釋的話,這一切都會不一樣。
總的來說,電影雖不是佳作,但作為一部爆米花電影,它毫無疑問是合格的,而電影埋下的伏筆更是為電影加了不少分。
只要古天樂、劉德華這類香港老演員還在演戲,港片就不會死。
作為今年港產片票房「黑馬」,《掃毒2:天地對決》在不景氣的國內票房市場逆勢上揚,大有超越內地上映港產片最高票房紀錄的《無雙》的潛質。然而,在豆瓣評分中,《掃毒2》的評分一路下滑,目前已經下跌至6.2分的「及格線」,相對於《無雙》的8.1分未免相差太多。
不過,即便《掃毒2》超越13億甚至14億累計票房,但與 《戰狼2》、《流浪星球》、《紅海行動》、《我不是葯神》、《唐人街探案2》 這類票房數字尤為恐怖的國產大片相比較,依然算不上有多出彩。
港產片頹勢盡顯,這早已是不爭的事實,甚至,比較純粹的港產片現在都找不到幾部了。 近幾年,能拿得出手的優質港產片,也就 意外驚喜的《追龍》、主打情懷的《無雙》 值得一提,《廉政風雲》、《反貪風暴4》、《追龍2》口碑票房表現一般,至於好不容易登錄國內院線的 「純港產片」《常在你左右》、《家和萬事驚》 ,頂多屬於刷刷存在感。
內地觀眾「不認」港產片,有好萊塢大片狂轟亂炸強票房的外因,也有觀眾觀影需求和審美水平提升的內因,但歸根結底,還是港產片缺乏持續的創造、創新能力。 這當然有為了穩票房的考慮,但 不願走出自我習慣的「舒適區」,以為明星雲集就能有票房優勢,以為「犯罪題材+雙雄戲」就能夠包打天下,才是港產片的「痛點」。
港產片的三板斧中,明星效應已經越來越難以為繼 ,畢竟,國內一大批小鮮肉、小喜仙女擺在那裡,「流量明星」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早已超越影視劇本身;前面提到的港產片,不敢說完全的套路電影,但至少是遵循以往港產犯罪題材電影的規律,再看這幾年的 國內犯罪題材影片 ,再看 《雪暴》、《暴雪將至》、《暴裂無聲》、《江湖兒女》等影片,以及《我不是葯神》、《無名之輩》這類現實題材影片,無論是創新性還是成片質量,都能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港產片的尷尬之處就在於,一切以票房為中心的創作思路,毫無底線的向市場和觀眾妥協。 這就造成了絕大多數港產片,不敢也不願大膽的創新,對創新存在的風險極其厭惡,卻又想要讓國內觀眾滿意,讓所有人都合胃口。 始終在矛盾中掙扎的港產片,往往能達到中規中矩的觀影體驗,卻很難能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即便是《掃毒2》創造了港產片新的票房奇跡,也不能說港產片在國內電影市場「翻盤」了,在時與勢的變換中,誰能創造風口、抓住時機,將影片的質量和成色做起來,誰才能真正的引領潮流。
值得一看,,槍戰,兄弟情,卧底,感情戲,整體挺刺激,不過不算匠心之作,有點對不住兩大影帝了!!!翻盤的機會就在有沒有更新穎的理念與創作了!老拿港片的這一套來拉攏人心,觀眾,多多少少還是給些面子的,回憶經典,看在華仔,古天樂,拚命的勁上,給個鼓勵
感謝您的提問,
首先,截止到目前為止,《掃毒2:天地對決》的累計票房已經取得了10.34億,這個票房成績在近幾年的港片中也數一數二的。加上這部電影是天王劉德華『墜馬』事件後的首部作品,電影中劉德華的演技卻一點沒有減弱,依然非常炸裂。和天王演對手戲的古天樂在今年可謂真的是勞動模範,一年這么多電影上映,目前已經上映4部,《家和萬事驚》、《反貪風暴4》、《追龍2》、《掃毒2》,而新電影《使徒行者2:諜影行動》預計將8月份上映,9-10月份還有一部《暗黑者》即將和廣大影迷見面。而《掃毒2》作為劉德華和古天樂兩大影帝時隔多年後的再一次搭檔看點十足。說到豆瓣評分,我我實在是不敢恭維,之前看到一個評論說影院空調不冷,爆米花不甜,服務人員態度差都要給電影差評,甚至說沒有看過該電影的人都可以評論,試問這樣的評分值得大家信賴嗎?亦或說評分平台也不止豆瓣一個,貓眼上《掃毒2》的評分有9分,這又怎麼解釋呢?雖然說,一部電影的好壞不是票房決定的,但是票房高的電影肯定不會太差,畢竟誰也不是傻子,電影不好看還去看。細數國產電影如此之多,能破10億票房的有多少呢?在中國電影史上破10億票房的電影僅僅只有65部,雖然這個數據不是很值得炫耀,但是足以說明《掃毒2》這部電影的質量到底是好還是不好。這部電影的成功離不開兩大影帝的精彩演技和對手戲,天王的票房號召力還是那麼強悍,古校長也是如此,古校長在今年的個人票房成績突破20億,個人內地票房突破80億,接下來還有好幾部電影要上映,特別是由同名小說同名網劇改編而來的電影《暗黑者》,這部電影的網劇在網路中有高達幾百億的點擊率,相信電影也不會太差,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公√眾號「拜託影視」了解詳情。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古校長有極大的可能成為首位突破百億的香港影星。綜上所述,《掃毒2》就是這幾年最優秀的港片之一。
香港電影翻不了身!
因為從1997年7月1日起香港電影就已經在慢慢的消失了,從前的香港和回歸以後的香港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環境已經不存在了。小夥伴們想一想你們所知道香港電影人都多大年紀了?
香港的明星有點名氣的也就數王祖藍年級還算小一點的。香港這片土地已經沒有能力像以前那樣大批量的培養影、視、歌人才了。大家想一想「爛片」這個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進入我們的視線的。我們所說的「爛片」不就是那些20年前的70後80後在錄像廳門口排隊去看的香港電嗎?「爛片」的代表又是誰?王晶?黃秋生?這兩位香港電影人為我們貢獻了一部有一部的經典神作卻被說成「爛片之王」這是為什麼?因為香港電影產量太大了我們看到的經典只是冰山一角!
港片的格局也太小已經慢慢的不適應現在的觀眾了。不能說《掃毒2》爛,只能說現在的觀眾要求越來越高了,5億的票房也只能說明我們對「香港電影」還有情懷。當時的港片只不過是抓住了大部分觀眾的獵奇心理,當年香港和大陸的巨大收入差距影響了大部分人的觀影體驗。「香港電影」並不爛,也沒有多數人認為的那麼優秀。大家的期待值高了所以《掃毒2》分低了。當香港電影摘掉了「香港電影」這個標簽的時候「香港電影人」變成了中國電影人的時候「香港電影」就翻身了,到那個時候翻不翻身還有什麼意義呢,都是中國電影。
港片主打的是兄弟情,每個階段每個導演對所謂兄弟的理解不同,有的喜歡講純粹的兄弟情,有的喜歡穿插親情、愛情。港片現階段比較低迷不代表崩盤,而是面臨轉型,這需要導演針對市場反饋才行,我相信在未來港片會迎來很好的提升!一個時代的落寞象徵另一個時代的崛起。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及2000初,大陸沒什麼可看的,進口片也很少,港片在哪個年代絕對是霸主地位,現在不是港產片沒落,而是大陸經濟崛起,有錢投資電影院了,有錢進口電影了,有大量熱錢來投機國產電影,一旦有經濟支撐正可謂百花齊放,觀眾的選擇多了,港片的觀眾被分流了,觀眾也越來越挑剔了,不可否認這樣更能促進電影產業成長和進步!所以不要片面的說這樣或者那樣,順應時代變化,思想觀念也要跟上變化!
⑸ 香港電影最新票房排行
香港電影最新票房排行如下:《阿凡達2:水之道》《壯志凌雲2:獨行俠》《明日戰記》《飯戲攻心》《奇異博士2:瘋狂多元宇宙》。
1、《阿凡達2:水之道》
《阿凡達2:水之道》,詹姆斯·卡梅隆導演,薩姆·沃辛頓、佐伊·索爾達娜、西格妮·韋弗、凱特·溫絲萊特和史蒂芬·朗主演的科幻巨制《阿凡達2:水之道》2022年12月15日在中國香港上映,截至2023年1月5日累計票房1.19億港幣,位列2022年度香港市場票房冠軍。
⑹ 香港電影十大最低票房
香港電影十大最低票房如下:
1、漂亮媽媽。主演:鞏俐。票房:18.2萬。
2、紅色戀人。主演:張國榮、梅婷。票房:10.6萬。
3、玉觀音。主演:趙薇、謝霆鋒。票房:7.7萬。
4、香港廚神。主演:洪天明、上野未來、黎耀祥、洪金寶、錢嘉樂、葉蘊儀、劉以達、羅家英。票房:3萬。
5、心中有鬼。主演:黎明、范冰冰。票房:2萬。
6、當碧咸遇上奧雲。主演:劉鎮和、梁曉峰、游雅倩。票房:1萬。
7、玉蒲團之極落寶鑒。導演:葉天行、票房:4880。
8、婚前殺行為。主演:李燦森。票房:2300。
9、赤腳小子。主演:郭富城、張曼玉、狄龍、吳倩蓮。票房:1010。
10、天使死神。主演:黎姿、王喜、葉童。票房:0。
⑺ 包攬內地票房1/3,這幫香港新生代導演到底有何能耐
本文首發:娛樂資本論(yulezibenlun)
頻繁在兩地之間往返,見面就加微信,日益嫻熟和標準的普通話,這是年輕一代香港導演留給娛樂資本論的新印象。與王晶、劉鎮偉、爾冬升、吳宇森等早期成名的香港導演不同,他們似乎更加融入內地生活節奏,也更懂得內地電影市場資本與創作角力的游戲規則。
剛剛過去的國慶檔與中秋檔,《王牌逗王牌》、《大話西遊3》表現平平,而《七月與安生》、《湄公河行動》卻憑借良好的口碑實現票房逆襲,這似乎印證了香港導演在經歷一場新舊更替的悄然演變:名導退居幕後,新導演與內地編劇、製片人撐起合拍片大旗。
新一代香港導演的崛起並非偶然,而是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相比於內地年輕導演,香港導演的從業經歷更為成熟,而比起香港老牌導演要求製片話語權,他們更善於溝通和聽取內地製片人的建議;兩岸三地電影製作班底從早期的磨合到如今的融合,已經逐漸形成更合理的香港導演+兩地編劇+內地製片人的工作機制,這讓如今的合拍片脫離了早期不接地氣或者過於套路化的問題,成功幾率比以往增加了不少。
2016年堪數香港導演的集中爆發之年,不僅票房前十的影片中有4部出自香港導演之手,而且越來越多香港新一代導演的名字逐漸走入人們視野,而且隨著內地警匪片、現實題材、以及新聞事件改變影視的出現,香港導演迎來了他們在內地的黃金時代。
港片沒落,香港導演借主旋律和魔幻大片崛起?
近年來,隨著香港電影在本土及內地的影響力日漸式微,整個電影界縈繞著一股港片日薄西山的悲觀氣息。大量香港電影人舍棄本土市場北上,一些人迅速紮根,也有一些人則至今水土不服。不管怎樣,「香港電影沒落」、「香港導演不行」的論調,在《新少林寺》、《太平輪》、《三國志之見龍卸甲》等合拍片公映時被反復提出。
分水嶺出現在2013年,陳可辛的《中國合夥人》在內地票房突破5億,徐克的《狄仁傑之神都龍王》拿下6億票房,周星馳與郭子健的《西遊降魔篇》更是一舉摘得年度票房冠軍。接下來的幾年,香港導演的名字多少都會出現在年度票房top10的榜單中。
數據來源:貓眼 截至日期:2016年10月15日
經歷了兩年回暖期,2016年堪數香港導演的集中爆發之年,不僅票房前十的影片中有4部出自香港導演之手,而且越來越多香港新一代導演的名字逐漸走入人們視野。他們的出現,多少刷新了人們關於港片套路化、香港導演黔驢技窮的刻板印象:
一是題材從單純的動作喜劇轉向多元化:過去香港導演主要接手傳統的警匪槍戰和無厘頭喜劇,近兩年,不少主旋律題材、大IP魔幻片以及青春愛情片、劇情片等,也成為香港新一代導演施展才華的空間,比如曾國祥的《七月與安生》,在青春片已泛濫成災的國內市場,被認為改編的精彩程度甚至超過原作。
二是香港導演在主旋律電影中成功融入類型片風格:從徐克的《智取威虎山》開始,《反貪風暴》、《救火英雄》、《我的戰爭》、《湄公河行動》等多部主旋律影片,都由香港導演來主導。相比於內地電影人剛剛開始探索商業類型片,香港導演在製作動作片、警匪片上還是比較有優勢,這批主旋律電影普遍沒有以往的刻意說教和煽情,驚險刺激的程度也堪比一些好萊塢商業大片。
三是魔幻大片崛起,給香港導演更多用武之地:香港電影的工業製作水準較為成熟,比如電影版《盜墓筆記》在特效方面堪稱良心,《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也被認為畫風唯美,特效「國產最高」,即便是今年飽受詬病的《封神》,盡管劇情奇葩,但在視效方面卻較少有批評之聲。
香港導演已經成為內地公司競相追逐的香餑餑
其實就在幾年前,香港導演和內地公司的合作還遠不像今天這么如膠似漆。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就曾炮轟香港導演,認為其製片標准低、缺乏執行力、漫天要價,而「香港編劇的地位差到毀滅整個行業的地步」,這種激進言論,和光線曾在香港導演身上栽過跟頭不無關系。
王長田
「說實話,過去香港導演和內地公司互相之間無論心態、合作方式、題材選擇方面都有問題,」王長田告訴小娛,「香港你知道,一直是導演中心制,但大陸是製片人中心制,這個磨合其實在前幾年相當困難。」
但如今,王長田的態度在悄然變化,年初周星馳執導的《美人魚》成為年度票房爆款,也重啟了光線與香港導演合作的大幕。「一部分老一點的導演他們在改變,忍不住融入內地。」但他透露自己比較傾向於請年輕化的香港導演,因為跟前幾代電影人相比,新一代電影導演素質更高,也更願意接受內地製片人中心制,把工作精力主要放在內容創作上,而不像老一代導演緊握製片話語權。
在王長田看來,內地市場已經成為香港青年紮根的沃土:「香港的電影市場太小,一些香港電影公司的觀念比較老舊、競爭力差,公司不行,你怎麼去指望他能夠培養發掘人才或者讓他們實現他們的想法?從長期來看,我認為香港已經失去了培養新導演的機制,如今這批新導演大多數在內地成長,大陸顯然具有更好的培養環境。」
另外過去有些敏感題材,比如真實事件改編不讓碰,只能把市場讓給港片。如今情況發生變化,有業內人士預測明後年真實事件改編的國產片會興起,比如甘肅白銀案、1986長江漂流、太平洋大逃殺等轟動事件,都相繼被買下改編權。香港導演在現實主義題材的拍攝方面經驗十足,自然成為內地影視公司改編時的首選。
郭子健
而強調視效技術的魔幻題材在內地火熱,也給了香港導演用武之地。在談到磨鐵與新麗傳媒合作開發的電影《悟空傳》邀請郭子健擔任導演時,磨鐵CEO沈浩波表示:「香港年輕一代的導演挺強,拍電影的心態比較單純,大陸很多導演尤其知名導演,可能世故的成分多一點。」
他認為,相比於大陸的青年導演很多還停留在處女作階段,其作品尚未獲得足夠的市場檢驗,香港青年導演們往往並不是很年輕,他們多數集中在40歲左右,已經出道多年並積累了不少作品經驗,能夠更好地融入大陸電影市場。「現在電影導演很稀缺,有不少是拍網劇、網大出身,相對來講香港導演經歷過的電影訓練可能比較完整。」
不過如今,香港導演已經成為內地公司競相追逐的香餑餑。徐克、陳可辛等早年便轉戰內地的大導自不必說,林超賢、彭順、郭子健、周顯揚等新一代導演身上都背了不少片約,甚至此前主要活躍在香港的《踏血尋梅》導演翁子光,也早已被內地公司鎖定,接拍真實案件改編的《太平洋大逃殺》。
「我們現在最近也在見幾個比較年輕的香港導演,但是他們手裡確實太多(項目),」王長田感嘆,「香港導演上來動不動就簽約,每個人手裡一堆片約,先把錢拿回來花著,這一點跟內地導演不一樣,內地導演特別珍惜自己的羽毛。但是另一方面,你也可以理解為香港導演的資本概念更強。」
資歷較淺的香港年輕導演,往往也會有資深電影人扶持
其實翻看香港新一代導演的履歷,會發現多數所謂新導演其實經驗豐富,不少是從大導的副導演逐漸做起來的,正如一些人所說,「香港電影圈是中年社會」,和內地新人導演的年輕化相比,香港導演往往在40歲左右才開始嶄露頭角。
比如《悟空傳》導演郭子健,因與周星馳合作《西遊降魔篇》而被人注意;《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的導演鄭保瑞,曾在葉偉信多部片子中擔任副導演,《暴瘋語》導演李光耀則是爾冬升御用副導演。
林超賢
因為《湄公河行動》而名聲大噪的林超賢,最早則是陳嘉上的副導演,通過《證人》、《線人》、《逆戰》、《激戰》等罪案片,逐漸積累起自己的口碑。「林超賢是很努力的導演,他為《湄公河》這個項目已經准備了兩年多,票房和口碑逆襲是意料之中的。」 香港資深電影人、《無間道》系列監制庄澄認為,林超賢的成功屬於穩扎穩打,「他會在自己已經熟練操作的領域,比如動作片上不斷地突破和創新。」
即便是資歷較淺的香港年輕導演,往往也會有資深電影人扶持,這可能源於香港電影圈素來深厚的「以老帶新」傳統,只要上了同一艘船,製片人都會派團隊保駕護航,幫忙解決編劇、資金等一系列問題。
「十幾年前香港電影人才斷層很厲害,所以成熟的電影人扶持電影新人的意願很強烈。」據庄澄介紹,香港政府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已經舉辦了三屆,主要扶持新導演拍攝第一部作品,專業組和大專組的獲勝者都將拿到三百萬到六百萬的投拍資金,同時會有經驗豐富的香港電影人擔當監制。
這種傳統,讓新人導演能夠更快適應電影市場的游戲規則。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曾國祥與陳可辛的組合,盡管陳可辛曾在采訪也談到,以自己如今的閱歷,已經很難再拍青春愛情片,創作心態和年輕人有了距離,但在《七月與安生》中,還是能看到陳可辛電影中產階級情懷的影子,再加上曾國祥作為新人導演,融入了更為現代化的拍攝手法和理念,讓這部愛情片情感細膩,並且敘事節奏更受年輕觀眾青睞。
彭順
此外,最早進入內地的香港導演成名已久,早已形成自己特有的製片風格。像王晶導演曾在采訪中向小娛坦言,即使來內地拍戲,也很少有人能夠干涉自己的創作,「不然就不拍了」。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問到想拍什麼類型的電影,《我的戰爭》導演彭順就表示,自己如今已是國產片導演,主要看市場和投資方的意願,「有什麼戲就拍什麼」。
「長期以來華語片長久以來的一個問題,就是製片人中心制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庄澄認為,「比如在美國,製片人的話語權無疑是最大的,所以你看香港導演去美國拍了幾部戲,就不拍了,因為不適應這樣的制度。」
與郭子健和鄭保瑞都有過合作的香港編劇黃英表示,新一代的香港導演更善於聽取意見:「和以前的一些大導演合作感覺不一樣,比較敢溝通」。不難看出在合作姿態上,香港新一代導演已經和過去大牌的導演們有了不少變化。隨著兩岸三地的創作班底不斷融合,合拍片往往是由香港導演搭配內地的編劇或者製片人,比如《湄公河行動》的製片人是黃建新,而《我的戰爭》則由劉恆擔任編劇,在各自領域發揮長項。
「所以現在有一個趨勢:大導演做製片人,自己說了算;而導演的位置交給更年輕的導演。」 庄澄告訴小娛,「你想一個成名的導演老是自己來拍,兩年才能有一部作品。但像陳可辛,王晶現在一年能夠監制好幾部戲,這也是他們非常擅長做的。」
電影《桃姐》
其實不止香港導演,伴隨電影市場資本和受眾的傾斜,一批香港編劇和其他電影人才也早已流向內地,比如光景映畫最近公布的「千日計劃」,6位簽約的主創中有四位是香港比較資深的編劇或導演,比如《桃姐》的編劇陳淑賢,《殺破狼2》的編劇黃英,以及《沖鋒車》的編劇和導演劉浩良。
「香港的電影人現在被掏空了,」庄澄感嘆,「比如說我們要開一部電影,就發現連美術指導、動作導演都沒了,很多都到內地來開工,有經驗的導演也是拍合拍片比較多。」
香港本土的電影市場則成為新浪潮電影或獨立電影的天下。一些香港導演曾經向小娛坦言,其實他們骨子裡還是更喜歡拍本土的電影,曾國祥在拍完《七月與安生》後,也開始幫朋友拍攝港片。「我會勸他們不要老是拍本土的電影,因為不一定每部都能投資回本。」庄澄認為,「我覺得合拍片和小片都要拍,大片拍一部就可以養很多小片。」
⑻ 目前香港電影史華語片票房前十分別是哪些影片什麼樣的影片才能進前十呢
目前香港電影史華語片票房前十分別是《梅艷芳》、《無間道》、《美人魚》、《紅番區》、《警察故事4之簡單任務》、《葉問3》、《少林足球》、《功夫》、《明日戰記》、《寒戰2》。只有特別優秀的電影才能夠進入票房前10,因為票房是騙不了人的,是觀眾一點一點刷起來的。以上的這些電影都帶著獨有的色彩,比如說有情懷或者有激烈的打鬥情節,是比較精彩的影片。
好的影片是經得起觀眾檢驗的,即使當時的時候沒有人觀看,但之後也會突然性的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