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港片 » 香港電影繁榮介紹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電影繁榮介紹

發布時間: 2023-03-06 13:57:00

㈠ 90年代香港電影的繁華表現在哪些方面

1. 出現大量風格的影片,其中許多影片有新的嘗試
2. 出現了許多導演和演員
3. 電影院市場火爆和音像市場相映生輝.
......

㈡ 為什麼說9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

一個地區能夠在影視,歌壇等方面得以繁榮壯大,這與當時的地區經濟是密切相關的,香港也是如此!這里我想分三個方面來具體闡述這個問題:

當然,這其中更離不開香港地區在八九十年代也出現了大量優秀的演員和歌手,比如許冠傑、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張學友、劉德華、黎明等人演唱的歌曲深入人心,填詞人以及作曲家如黃沾、顧嘉輝、盧國沾、許冠傑、林夕等直到現在也被大眾熟悉。

㈢ 香港為什麼能拍出那麼多經典的影視作品

自打香港電影出現之後,就誕生出了無數經典之作。影響了幾代無數的人,被稱為東方好萊塢也不為過。曾經在整個國際社會上獨樹一幟,大放異彩!但是近幾年來,香港的電影業沒有了以前的鋒芒,很明顯這幾年的香港影視業在走下坡路。那麼為什麼香港電影能出現這么多經典之作呢?當然,經典電影的拍攝也是有套路可循的。

雖然現在的香港電影業沒有了以前的輝煌,但是誰又能斷定它不能再一次崛起呢?讓我們一起期待「東方好萊塢」的再次崛起。

㈣ 1994年香港電影有多繁榮,為什麼94年被稱為香港電影年

香港電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是非常繁榮的一個時代,不管是什麼題材的電影,都會在短時間之內創作出來,而且收視率超級高。1994年香港電影有多繁榮,為什麼94年被稱為香港電影年?

1994年是香港電影的繁榮之年。說起香港電影,一定要說1994年的香港電影了,因為在這一年裡誕生了很多的經典之作,不管是周潤發,林正英還是李連傑或者是成龍,他們都帶給觀眾很多好看的作品。

《賭神》《醉拳2》《國產凌凌漆》,票房的號召力強大,讓人記憶深刻。在這三部影片當中,有很多明星大腕加入,其中有邱淑貞,周潤發,徐錦江,吳倩蓮,成龍,劉德華,錢家,樂迪龍,梅艷芳等大牌,所以在那一年裡,香港電影市場真的是火爆到難以想像。

㈤ 香港電影為什麼短期內會發展得如此繁榮

娛樂業可以算是香港的支柱產業,所以在娛樂(包括電視,電影,造星)方面的整體運作和機制要比大陸成熟很多,電影發展比較多元化,又擁有很多享譽國內外的所謂巨星.所以會在短期內有相當好的發展

㈥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為什麼這么繁榮

其實香港電影六七十年代開始崛起,據一些新聞評論員說是因為六七暴動,殖民地政府發現對青年人的照顧不足,他們沒有向上發展、賺錢的機會,所以殖民地政府就開始大肆發展娛樂電影、電視、歌唱等事業,將青少年的聰明才智引向娛樂事業,希望他們不要再在香港鬧事,後來香港曾經一度有3個電視台,後來變成兩個,經過十幾年的沉澱,當然為香港電影輸送了很多很好的演員,如周星馳啊,周潤發等等,都是拍電視劇出來的。
總的來說娛樂事業養活了一班當時的青少年人吧,讓很大一部分人,包括導演啊、武術指導、編劇等賺到大錢了。。。
當然也跟當年的科技有關,當年沒有VCD\DVD,頂多隻有錄音帶,不可能大規模盜版,大家看電影只能跑去電影院看,當然繁榮啦,但是後來盜版橫行,甚至有網路免費下載,觀看,很嚴重打擊了香港的電影業
雖然香港電影業後來也有跟網路合作、甚至有唱片公司也跟網路合作,推出付費下載歌曲啊,付費看電影,但是他們說所賺得的利潤不如以前電影院看電影的利潤。
而且隨著大陸與香港經濟越來越密切,很多香港演員、編劇等都跑到大陸拍電影電視劇,甚至有訪談節目說在北京做一個三線的歌手,可能在酒吧唱唱歌,都比在香港做當紅一線明星的收入多,所以很多香港電影、電視劇的人才都跑去大陸發展了。。。

㈦ 香港電影輝煌時代的追憶

《最佳拍檔》系列和《五福星》系列——新藝城與嘉禾的對抗 1982年新藝城電影公司成立不久,就已成為剛剛從邵氏影業奪下大半江山的嘉禾電影公司最大的威脅。以石天、麥嘉、黃百鳴、徐克等人為首的「新藝城七怪」不計人力財力,集眾人之智慧拍出的《最佳拍檔》(Aces Go Places)上映時盛況空前,創下香港開埠以來最高的票房成績,其後開拍的續集《最佳拍檔大顯神通》和《女皇密令》的口碑票房亦是極佳。而為了對撼新藝城的《最佳拍檔》系列,嘉禾電影公司則製作了《五福星》(Lucky Stars Go Places)系列,於是在整個八十年代前期,香港電影每年的票房冠亞軍爭奪戰幾乎都產生在這兩部電影及其續集之間。 其實說起《最佳拍檔》和《五福星》的續集都能取得成功的原因,除了我們所熟知的明星效應、搞笑橋段精彩外,還有《最佳拍檔》層出不窮的特技元素和《五福星》每集結尾精彩絕倫的動作場面居功至偉,並且兩人拍檔與五人合力對付不同惡人的重復之中見新意的故事套路,與梅爾-吉布森的《致命武器》系列亦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後來嘉禾與新藝城為求避免繼續惡性競爭,竟達成協議,將《最佳拍檔》與《五福星》這兩個經典電影系列嫁接到一起,糾集兩片的原班人馬,合作拍攝了一部《最佳福星》(應該算是這兩個系列共同的續集吧?)!其視野胸襟比之如今美國華納公司計劃拍攝《蝙蝠俠大戰超人》似乎更勝一籌。 《A計劃續集》和《警察故事》系列——成龍的經典續集範例 我們看影視劇時,會注意到這么一個現象:續集通常很難在製作水準甚至票房成績上突破前作,因為大多數影片在拍攝時並沒想到還要弄續集,所以故事情節的發展、人物性格的刻畫以及內涵張力的延伸都十分完整豐滿,由此就使得續集的發展餘地很小,極難有所作為。不過,對於成龍而言,他主演的港片續集卻幾乎無一失手(早期赴好萊塢的《炮彈飛車》續集和去年的《尖峰時刻2》自然應刨除在外),部部稱得上動作片的典範之作,這可真算是影壇的「奇跡」了。 若要說起成龍拍續集電影的秘訣,其實並無特別之處,深究起來也不過「認真」二字。《A計劃續集》(Project A II)的故事情節與前集相較加進了革命起義元素,增添些歷史深度倒是其次,關鍵是成龍在其影片最吸引人的招牌,動作場面的處理上下得工夫極深,諧趣打鬥在該片中被發揮到極致!——而《A計劃》及其續集先或獲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武術指導獎的佳話便是成家班「認真」的最好回報! 至於拍《警察故事》(Police Story)的續集則是又一番景象,《警察故事2》的打鬥場面固然精彩,但因與前集銜接太過緊密,故事情節的發展未免束手縛腳,人物性格的刻畫也甚少突破,如再拍第三集的話,恐怕真的是難以為繼了。但之後成龍的《警察故事3超級警察》和《4簡單任務》卻完全跳出了前兩集的故事架構,情節不再連續,以完成不同任務的「007」模式為《警察故事》重新定位,陳家駒的形象也從開始的血氣方剛、一心為公的小警察變成國際知名的邦德式「超級警察」,藉此成龍又可大玩自己所擅長的動作戲了——應該說這是拍續集的一個聰明的折衷之舉。 《倩女幽魂》、《黃飛鴻》、《笑傲江湖》——徐克和「三而竭」定律 曾聽說過一句古語:「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忽然就想到這話似乎可當做拍電影續集的定律。放眼中外電影,除了幾個僅有的經典電影系列外,大多數拍續集的影片一般到第三集就已成為強弩之末了,如果還要繼續往下拍的話,那麼它的水準距離垃圾爛片也就不遠了。由此而來我們也就應該了解,為什麼電影(或者文學作品)有那麼多三部曲了。 徐克可以說是香港最擅拍續集的電影導演之一,《英雄本色》(A Better Tomorrow)、《倩女幽魂》(Chinese Ghost Story)、《笑傲江湖》(Swordsman)都拍了三集,《黃飛鴻》則拍了六集——《英雄本色》是無可公認的經典之作,《英雄本色2》的拍攝則完全是因為首集的成功,結果周潤發死而復生換成小馬哥的孿生兄弟身份出現了,光這一點就顯得先天不足,到了《英雄本色3》,此時吳宇森、徐克已然分道揚鑣,英雄故事已難接續,但徐老怪卻逆向思維,拍小馬哥在遇見豪哥之前的英雄事跡,實際上已等同於前傳了,只可惜票房慘淡,與前兩集不可同日而語。《倩女幽魂》的後兩集留給觀眾的印象也只剩下愈來愈純熟的特技和徐克特有的借古喻今調侃,整體成就則無法超越前作;《笑傲江湖》因有胡金銓的親執導筒而有些呈現出老派武俠片的格局,但《東方不敗》卻沒了第一集很明顯的胡氏古樸凝重風格,顯得更加浪漫肆意,程小東動作場面天馬行空,徐克的畫面剪接凌厲肅殺,故事情節比之前集也顯得集中緊湊,影片以東方不敗的成王敗寇經歷和與令狐沖的情感糾葛駕構全篇,極富張力,令觀眾為之傾倒,堪稱經典;至於《東方不敗再起風雲》則是徐克失控的完全怪力亂神之作,失敗!再說《黃飛鴻》,前三集皆是叫好叫座的經典武俠,但從第四部《王者之風》開始,便全憑武鬥,再無創新,即便第六集《西域雄獅》黃飛鴻去了美國也未能挽回徐克版「黃飛鴻」的頹勢——電影續集的「事不過三」,在徐克身上可算體現得淋漓盡致了。 《雷洛傳》、《賭城大亨》、《新鹿鼎記》——王晶的連續劇電影 連續劇形式的續集電影是最容易成功的,因為故事情節的發展和人物形象的豐滿都是隨著電影續集而逐漸讓觀眾了解的。不過,這類電影系列的上映間隔時間絕不能過長,象《星戰前傳》系列兩年一部,以及《哈里-波特》和《指環王》一年一部是因為影片本身具有強大的號召力,一般的連續劇電影是不敢如此的。比如王晶的《雷洛傳》(Lee Rock)、《賭城大亨》(Casino Tycoon)兩部上下集的人物傳記系列片和兩集的《新鹿鼎記》(Royal Tramp)都是在同一年推出,而且幾乎都在同一檔期上映,前後間隔不超過兩個月,觀眾的熱情未退,自然會取得不錯的票房成績——不過,王胖子也有失算的時候。1993年他集合李連傑、洪金寶、張敏等眾多明星參演的《倚天屠龍記》的續集早在第一集開拍之時就已籌劃完畢,誰料第一集上映後票房慘不忍睹,亦令永盛公司損失慘重,因此只好將這部李連傑已簽了片約的續集拍攝工作忍痛下馬了。

㈧ 中國香港電影音樂鼎盛時期

20世紀80年代香港電影圈鼎盛時期
8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鼎盛時期,當年在整個亞洲乃至全球電影市場上是何等威風!相信彼時的小青年都會有擠在小黑屋裡看錄像的經歷吧!不管你是否影迷,你都會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動:比如說故事的方式、影像與音樂的配合、人類普遍情感的煽動與塑造。這些跨文化吸引力,都是藝術技巧製造出來的。那技巧,就是娛樂的藝術!這段時間,香港電影拍攝得既革命化又商業化、既中規中距又大膽嘗試。當時的電影沒有急於求成,沒有裝模作樣,沒有那麼多電腦技術,沒有那麼多知識硬傷,沒有西方那種不自然的音樂效果和武打設計。對人物能認真刻畫,對歷史背景能對得起歷史,對背景音樂和台詞有考究有底蘊,對外有交流有借鑒。這讓當時的香港電影走在亞洲前面,甚至在世界上也不遑多讓,其繁榮和成績有僅次美國電影業的感覺!難怪有「東方好萊塢」之稱。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圈大體可從以下三個角度闡述:
1、好片高產:

《英雄本色》,上個世紀80年代港台影視文化最讓人無法忽視的顯著標簽。正是它一舉開創了香港江湖片的先河,劇中小馬哥的形象可以說是那個時代最酷的代表。吳宇森更是憑藉此片風光無限,奠定了他一代宗師的地位.
《黃飛鴻》是徐克的經典得意之作,如果沒有徐克指導此片的問世,相信我們的小李同學至今還在我們祖國大陸出演著一些諸如「少林小子」之類的電影,正是此片成就了他從功夫小子到一代宗師的晉升,自此星途坦盪。《黃飛鴻》的出現,也為徐克的電影武俠世界留下了一抹濃重,成為了華語武俠電影中的里程碑作品。
其他影片介紹在此不多作贅述。
2、導演高產

這個時期出現很多怪才導演,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生活經歷和人生理念,以電影人特有的激情叱詫風雲,推動了香港電影的繁榮。
吳宇森的「暴力美學」為他奠定了「一代宗師」的地位,用極為自信的手法讓暴力世界中彌漫出無法言語的浪漫,華麗而控制自如的鏡頭、精練的對白以及舞蹈般的槍戰動作令人為之傾倒。
他的電影捧紅了很多明星,也創造了很多奇跡。他迄今為止的六部作品已經憑借著其極端風格化的視覺影像、富有後現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對都市人群精神氣質的敏銳把握成功地建構了一種獨特的「王家衛式」的電影美學。
憑《英雄本色》、《倩女幽魂 (1987年)》、《黃飛鴻(1991年電影)》等片蜚聲海內外,為香港電影開創了新的時代。在現今香港電影界的幕前幕後人物中,徐克是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其他幾位導演也不作贅述。
3、巨星高產

大家都給他們冠以封號,梅艷芳:拉風的「百變天後」,林青霞:拉風的「亞洲絕色」 ,周潤發:拉風的「影視一哥」,張國榮:拉風的「影壇神話」,王祖賢:拉風的「神秘天後」,張曼玉:拉風的「高貴天後」

㈨ 為什麼香港有獨立的電影產業

香港電影的繁榮是憑借大陸的資源與工業基礎,49年之後很多老上海的電影公司和巨頭們都遷到了香港,開啟了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比如赫赫有名的邵氏影業,最初就是在上海發跡的,而上海中聯的創始人黎民偉就是香港電影之父。
香港電影的繁榮並不是依靠本地資源,而是依託著一個很大很廣闊的東南亞市場,那時東南亞很多國家沒有電影工業,全都看港片,所以成就了香港電影的地緣經濟優勢。還有珠三角,49年後的廣東其實一直與香港電影沒有中斷交互聯系,很多的合拍與放映合作,比如老版的七十二家房客送到了香港就風靡一時,邵氏馬上就翻拍了粵語和國語版本撈錢。
還有台灣、日本、韓國電影市場,都很大,香港一城一地並不顯眼,一旦形成地區性霸主地位那就自然得以壯大了,近十來年香港電影的沒落,其實就是因為東南亞電影市場的萎縮以及韓國電影的崛起,連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都有了自己的電影工業了,回歸後的港片在台灣又受到嚴厲的限制,所以沒落就自然而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