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看香港電影經常聽到「三八」 、「馬子」 我知道是罵女的 但誰知道來源
「三八」由來是三八國際婦女節,開始是在港片兒裡面出現,有蔑視女性的嫌疑,後來慢慢的傳廣東話叫八婆,台灣不知何時起管凶女人叫三八。也許與「三八」婦女節有關。漸漸「八」作為凶女人的代名詞流行開來。與那些罵女人的詞相比,「八」沒有那麼難聽。「八」,用在女人身上,多指凶,厲害,蠻橫,無理。
==========================
『馬子』這個詞,我猜測最早應該出自香港。這個詞包含濃郁的男性感情色彩,很大程度地透露出了男子們潛意識里的念頭。據猜測,最初可能出自一個港產古惑仔的嘴巴,古惑仔,他們接受的文化教育比較少,但是他們血氣方剛,感覺超前,反應靈敏,對一些他們想交流的東西,往往會脫口而出,經他們的嘴,創造和流傳了不少的新新詞彙,『馬子』,還有『凱子』『條子』、、、
『馬子』在大多數情景下,是用做『女朋友』,我的馬子即是我的女朋友,去泡馬子,就是去泡妞,去泡女朋友。
但,我可不喜歡叫自己的女朋友為『馬子』,寧可稱之為『愛人』,因為那『馬子』聽起來比較粗野,雖然偶然也帶些豪爽,但終究有些不禮貌的感覺。為什麼呢?
因為馬是用來騎的!早期的溺器稱作『馬桶』,也有直接稱『馬子』的,蓋以『騎』、『坐』喻之也。這是一種曖昧的性姿勢,也正好從潛意識里反映了男人對女人的征服感,滿足感。即『女朋友是用來騎的』,無論是『女上男下』還是『女前男後』,大佔便宜的都是男性,大飽眼福的都是男性,愉快性福,卡爽卡爽的都是男性。這又是為什麼呢?
很簡單,女上賞波大,男後賞臀大也。
因為『馬』字,除了可騎之外,還有『大』的含義。馬在古代算是與六畜相比體形較大的動物,因此它早就包含『大』的意義;再比如馬蜂,指的就是一種體形較大,蟄人也相對厲害些的蜂種;又比如馬路,指的是很寬、很大的道路;還比如馬力,指的是大力氣;馬船(大型官船);而且現代的一個詞彙--馬桶,也有類似的典故。在馬桶還沒有發明之前,我國人們用的是夜壺,這夜壺一般不大,少則一宿,多則二宿,就需要提出去清理了,好象是清朝的時候才從俄國學來的吧,馬桶舶來到中國的時候,人們一用,嘿嘿這個東東好,只要有水沖就行了,再也不用天天清理穢物了,別看這東東體積只比夜壺大一點點,但是有多少大糞,它就裝多少,實在是有夠絕,有夠大呀。
得,『馬』字總歸是『大』的含義,馬子,指的也就是臀大波大的女孩子,當然值得一泡,無論泡茶還是泡蘑菇,都不如泡馬子來的爽,所以大家也可以想見,馬子這個詞彙現在這么流行的原因。
說了半天,我也搞不清楚『馬子』這種說法到底蘊褒蘊貶,總之不好界定,應該同講話當事人的語氣和情景有關。我想年輕的香港人,多半會以泡有一個馬子而自豪的,就象亮相於賽馬場的群馬,年輕人會把自己的女朋友牽出去蹓蹓,賺得些旁人艷慕的眼光。又象王晶的《制服誘惑》,馬子是madam的擦邊球,小姐(miss)和女士(mistress)先後淡出寵愛的舞台,只留下madam獨領風騷。
凱子和馬子是成對詞,泡馬子的對應則是『釣凱子』。「凱」字也有『大』的含義,表示男子的偉岸,比如凱旋門、凱鼓。」凱「字又有『闊』的含義,決不狹窄吝嗇,以前軍隊的凱歌離不開鼓樂,而鼓,是大腹而闊的典範。古語曰「釣得東海金龜婿」,這個凱子,就是女人眼中的金龜婿,金者有錢也,龜者蛋大也。既闊又俊,是謂凱子。
B. 香港的「十三點」和「三八」怎麼來的各是什麼意思
「十三點」這個俗語,詞義等同於痴頭怪腦,愚昧無知。 是滬語中使用率最高的詞之一,用以形容那些傻里傻氣或言行不合常理的人,有時也用來作為取笑、嗅怪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上海人常以「十三點」隱指「痴」,除了形容人做事沒腦子或舉止輕浮,也指口無遮攔、傻得可愛,像趙薇扮演的「還珠格格」恐怕是最標準的「十三點」了。但是,當這個詞在異性間跳出來時,它的意思就變得曖昧起來,表面上是罵人痴頭怪腦,實際上卻不是真的怪罪,而是「嗔怪」,也就是說不是魯智深打蔣門神的「殺博博」一拳頭,而是王熙鳳扇璉二爺的嗲溜溜一記耳光。所以,「十三點」多半出自女人之口,罵的時候往往女人臉上笑眯眯,眼裡泛著「儂哪能個能介個啦」的挑逗光芒,被罵的男人也常常骨頭更輕。比如有一位四十好幾的彪形大漢,在大庭廣眾與老婆卿卿我我,並喜老婆喚自己為「囡囡」,這樣的男人誰見了都忍不住在心裡送他「十三點」,但是他老婆當面拋一句「十三點」就好像當眾給他發一張獎狀一樣,頓時立刻他臉上有光。
關於「十三點」的來由
第一種說法:
「十三點」來源於賭具牌九中的「幺五」、「幺六」兩張牌。這兩張牌都是「短對」,碰在一起不配對,暗指人的言行「不對」。六和七加起來是十三,還可成為一句歇後語,如「他這個人有點幺五么六」,故意把「十三點」這個不入耳的話「歇」去。
第二種說法:
「十三點」是上海市井俚語,因為解放之後大量上海人南移,才變成趣怪廣州話。「十三點」初時意謂「敲亂鍾」,原來舊時的時鍾,每逢一小時便報時一次,例如下午四時,鍾擺便會敲響四下,五點敲五下,至多系十二點,也不過敲十二下,但居然敲出十三響,唔通有十三點不咩?當然系出咗問題,正如俗語所講癲癲地!所以,「十三點」就系代表人既性格「癲癲地」。
第三種說法:
上海灘上對「十三點」另有一種「戲說」性的解釋。《梁山伯與祝英台》中「十八相送」一折戲中,祝向梁反復借景喻情,暗送秋波,幾次三番向梁表露求愛之情,可梁竟傻乎乎的無動於衷。這是劇作者的藝術手法,故意為後來的悲劇所作的鋪墊和伏筆。上海人口中的梁山伯與「兩三八」諧音,這三個數相加是十三,譏諷梁山伯是「十三點」、「儂真是梁山伯,伊主動對儂有意思,儂還格能戇搭搭!」
其它:
據1922年般《上海指南,滬蘇方言紀要》中釋痴字共十三畫,故滬人以「十三點」隱指痴顯然這一解釋比較符合。由於「十三點」來自「痴」的十三筆,以後又派生出許多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詞,如「B拆開」、「電話聽筒」(舊電話聽筒中設13個小孔)等。
考證港劇中耳熟能詳的「三八」的來歷,一位有影視背景的,地道的香港人是這樣介紹的:我們不說「三八」,只說「八婆」的,是指那些八八卦卦,說三道四的女人。但是電視劇電影的國語配音和字幕為了照顧內地觀眾,怕他們不理解,就變成「三八」了。婦女節就這樣莫名其妙的受到了「三八」的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