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港片 » 香港電影秘密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電影秘密

發布時間: 2023-02-28 23:17:47

Ⅰ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看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和電視劇

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刻,無論是男神周潤發、喜劇之王周星馳,還是女神張曼玉林青霞等等,在那段歲月,香港電影圈涌現出了大批人才與無數經典影片。

美國電影學者大衛·波德維爾著名的香港電影研究專著《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討論的香港電影絕大部分屬於八、九十年代,絕非偶然。只有這個階段的香港電影才是真正有關港人的身份、情感、記憶、經驗、想像的投射,才是其在世界影壇獨樹一幟的形式風格最波瀾壯闊的一次爆發歷程。讓無數港片迷無止境緬懷的香港電影黃金歲月正是於此開端。

美國知名詩人兼影評人 Geoffrey O'Brien 在 1992 年 9
月份的一期《紐約書評》上撰文稱,「香港正在創造這個星球上最喧囂最缺乏反省意識的電影」。這個概括大抵准確,法國電影評論圈自 1960 年代以降最重要的影評人
Serge
Daney,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不喜歡香港電影。癲狂,火爆,感性,縱情,這些都是這個階段香港電影最顯見的性格特質。如果要找一位此階段最具影響力、最能代表香港大眾商業電影創作實力的導演,非徐克莫屬。

香港電影黃金年代的幾大浪潮,徐克都是推動浪潮的關鍵人物。他是最早在香港電影界實踐電影特效的人物(《蝶變》)。1980年代中後期至90年代初香港電影的兩股重要浪潮,由《英雄本色》開啟的英雄片浪潮、由《倩女幽魂》開創的人鬼片浪潮,徐克本人雖然不是這兩部電影的導演,但項目的始作俑者都是他。

Ⅱ 中學生電影製作適合看的書籍

1、 《故事》 羅伯特麥基
經典。我覺得每個想寫劇本的人都應該好好看看這本書。我前前後後大概看了八遍左右吧。每看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獲,雖然同時也有不同的看法。但這本書覺得還是非常有價值的,不管是寫商業片還是藝術片,都能開放思維,得到一些啟示。

2、 《電影劇本寫作基礎》 悉德菲爾德
名氣很大,但是看的時候卻很失望。覺得太教條了。《故事》是開放人的思維,而這本書我認為是束縛人的思維,把編劇變成了八股文。不過很多小影視公司老闆在討論故事的時候,都會用這本書的理論公式去套故事,多少分鍾應該轉折第一個情節點,多少分鍾轉折第二個情節點。我認為如果想寫俗套故事,這本書的公式還是有用的。不過如果要是有更高的志向,不要看這本書。這本書還有一本續集:《電影劇作者疑難解答指南》我也覺得沒什麼用。不過有一個導演朋友覺得還不錯,比這一本好多了。

3、 《認識電影》 路易斯賈內梯
這本書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是經典。當時新版還沒有出,是問朋友借的舊版,如獲珍寶。後來在北京到處找這本書,在海淀圖書城淘到,立馬買下。前前後後也是看了很多遍,但兩年之後,看到第五編的時候,覺得這本書太幼稚了。從此再沒有看。舉個例子來說,裡面一些關於構圖的介紹,仰拍表示偉大,俯拍表示卑微。初看的時候我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的。可是後來慢慢不這么的認為了。這是一種俗套的表現形式。就好像表現一個人的痛苦,總喜歡安排在雨中漫步一樣。符號象徵圖解沒有意義,故事和結構才是王道。簡單而言這本書入門很好,但是等成長起來,一定要把這本書完全忘掉。

4、《香港電影的秘密》 大衛波德威爾
經典。同樣也是先問朋友借的,覺得後來想辦法淘到的書。我是看香港電影長大的,因為香港電影我愛上了電影。盡管後來我接觸到了好萊塢電影,歐洲電影,發現原來電影的天地是那麼的開闊,但那種香港電影的情結是怎麼也揮之不去的。所以看這本書的時候,覺得甚是熱血沸騰。大衛波德威爾對香港電影的分析實在是淋漓盡致,入木三分。令人欽佩不已。

5、《好萊塢的敘事方法》 大衛波德威爾
因為《香港電影的秘密》,崇拜大衛波德威爾,於是買了這本書。可惜翻譯得不怎麼好,很影響閱讀。而且對於大衛波德威爾在這本書中的觀點也不是很贊同。覺得他有時候太專注於技術了。只要是拍出來的電影,他都拿來舉例子,可是問題是有些電影好,有些電影不怎麼好。那麼忽略內容直接分析形式好壞,感覺不怎麼對。

6、《電影化敘事》 范茜秋
看看可以。但是感覺沒有什麼深度,不過是總結了一些電影中的表現手法罷了。可是這些手法,自己看電影中不就能看到了嗎?

7、《電影的力量》 霍華德蘇伯
好像字典一樣,講了電影的很多觀點。有一些非常有見解。但是也有很多平平無奇。不過入門,還是值得一看的。

8、《萊昂內往事》
萊昂內的訪談集。萊昂內是我非常喜歡的大師級導演,買回來兩天內看了兩遍,裡面有一些非常有價值的見解,也有他的一些拍攝的八卦。我個人口味只愛看見解,不大愛看八卦,但還是很值得看。

9、《編劇大師班——眾編劇巔峰傑作訪談類》
好萊塢、歐洲一些當紅編劇的訪談。買的時候很興奮,買回來看發現八卦太多,見解太少。我覺得意義不大,不過我的一個朋友覺得還可以。

10、《電影音樂》 彼得拉森
買的時候有點沖動,買回來發現裡面有《西北偏北》等幾部電影的樂譜分析。因為不懂五線譜,沒看懂,搬家的時候,賣了。

11、《電影是什麼》 巴贊
巴贊的影評集,聽說很牛,不知道為什麼看了很多次,就是看不下去,後來送給朋友了。

12、《施拉德論施拉德》
施拉德是《計程車司機》的編劇,因為喜歡《計程車司機》,買了這本書。不過因為裡面除了《計程車司機》,很多他導演的或編劇電影都沒有看過,於是沒看完。不過有裡面一句關於編劇的話非常有價值,現在還銘記著:每把椅子雖然形狀不同,但椅子還是椅子。這是我看這本書最大收獲。

13、《導演功課》 馬梅
課堂討論實錄,談編劇、導演。很多人覺得寫得不錯,看了三編,沒有再看,覺得對自己啟發不是很大。

14、《希區柯克與特呂弗對話錄》
希區柯克和特呂弗談他的電話,還是關於拍攝的八卦太多。所以看的時候,覺得沒有太大的啟發。

15、《雕刻時光》 塔爾科夫斯基
塔爾科夫斯基談自己的電影和對電影的看法。一個導演朋友非常喜歡,膜拜的境界。所以買了來看,看了三遍。可是因為個人口味問題,感覺收獲不大。因為對塔爾科夫斯基來說,他認為電影可以完全沒有故事,而我卻認為電影要講故事。但這部書還是值得看的。

16、《光影大師,與當代傑出攝影師對話》
我不怎麼懂攝影,很多技術上的地方都沒看懂。不過這本書絕對值得一看。

17、《華人縱橫天下——李安》
李安的訪談,貌似內容和《十年一覺電影夢》差不多。講的是他拍電影的故事。有一些見解很有價值。值得看。

18、《導演電影:電影導演的藝術》
很多好萊塢導演關於電影的看法。經典。很有價值。

19、《電影書寫札記》 布列松
布列松談自己對電影的看法。第一次看這本小冊子,覺得沒什麼。第二次看的時候,發現實在是太經典了。雖然說我不怎麼愛看布列松的電影,太晦澀了。但是這本關於他談電影的書,卻是一看再看。

20、《電影的意義》 梅茨
和巴贊《電影是什麼》一起買的,不同的是《電影是什麼》,能看懂,只是看不下去。這本《電影的意義》是看不懂,也看不下去。一起送給朋友了。

21、《赫爾佐格談赫爾佐格》
每一個想拍電影的人,都應該看這本書。就算不愛電影,也要看這一本書。赫爾佐格的經歷太傳奇了。看完以後,你會渾身充滿了力量,發現:嗯!原來生活可以不那麼簡單的。非常經典的訪談,不管是電影還是人生。

22、《黑澤明自傳》
貌似就是《蛤蟆的油》,不敢肯定。黑澤明從小到《羅生門》之前的自傳。對我而言,還是八卦太多了。不過還是能看。

23、《電影剪輯技巧》 米勒/萊茨
關於電影、新聞片、紀錄片等類型的剪輯技巧書籍。看了三遍,技術而言還是有用的。不過總感覺關於剪輯,還是得多看電影,多自己剪,去找感覺,而不是理論上的紙上談兵。

24、《影視導演》 阿倫阿莫爾
和《認識電影》一樣,也是剛開始覺得很好。後來覺得沒太大用處。當然入門很有用。

25、《我的第一部電影
科恩兄弟、阿莫多瓦、李安等很多導演談自己怎麼拍第一部電影的。對想拍電影的人來說,非常非常有用。

26、《我是怎樣拍電影的》山田洋次
看了《世界電影》雜志選摘的幾章,覺得很有用。因為這本書太老,買不到,於是復印了全本。可惜復印完了才發現,精華部分都在《世界電影》雜志選章上。不過還是很值得看的。裡面講了很多創作的方法。

再補充一本《電影編劇新論》吧,雖然也顯教條,但對我當初很有幫助。當完全不懂怎麼編劇的時候,好萊塢的經典劇作法至少能給你清晰的方向。
不過書看多了,容易限於理論,束縛思想。當了解了基礎的故事概念和邏輯之後,就不必再看了

Ⅲ 【滿分急求】為什麼徐克在武俠電影的地位那麼高

股俠aaa,你好,我也曾對你的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以下所說旨在探討,望樓主不要見笑。
曾經,香港電影在世界電影界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鼎盛期的香港電影每年大約貢獻出200到300部電影作品。好像看起來不太多,但是對比香港這個彈丸之地的人口數量和面積,這就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了。
香港電影所涉題材廣泛,類型多樣,也不乏一些知名導演,但是當得起大師級電影導演稱號的確實不多,通常大家認為能稱得上大師的,胡金銓(武俠片),李翰祥(風月片),張徹(武俠片),徐克(武俠片),王家衛(文藝片),許鞍華(文藝片),吳宇森(黑幫片,開創暴力美學),寥寥幾人而已,杜琪峰(黑幫片)也可勉強算作一個。這其中,為我們華語圈獨有的卻是只有武俠片一支而已,武俠電影可以說是中國獨有的一種影片類型,跟美國的西部片,日本的武士電影一樣,是中國電影對世界電影所做的獨有的貢獻之一,也是在世界電影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一種類型片。
扯遠了,現在單說徐克,徐克的個人經歷你可從網路中查閱,徐克是接受過西方教育的一個比較專業的電影人,尤其在創新方面,更是敢為人先。你說到了《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這個電影,你可以看看此片的製片人,監制,編劇等都有徐克參與其中,關於製片人,監制,編劇的具體負責事務你可看看網路,這里要指出的是,香港電影不同於其他國家的電影市場,導演有失並不是最強勢的人物,決定一部影片基調和藝術品味的往往是劇組里最有權力的那個人。大家都知道徐克較早成立了徐克電影工作室,跟李修賢的萬能影業,杜琪峰麥兆輝的銀河映像一樣,屬於專門為投資方提供影片的獨立製作公司。這里所說的投資方是指金公主影視公司。哎呀,講到這里又不得不提邵氏和嘉禾,怎麼說呢,早期香港電影是邵氏獨霸天下,後來是與嘉禾並列稱雄。金公主屬於後起之秀,在人才方面較之上述兩大公司都有所不及。主要是靠投資給獨立製作人來獲得片源。徐克電影工作室正是這種獨立製作人中最有名的一個。你可以看看徐克電影工作室的一系列作品,從開山之作《上海之夜》到《英雄本色》等等,佳作層出不窮。《英雄本色》更是讓吳宇森開宗立派,名留青史,這其中,徐克作為老闆,作為此片的製片人,監制,功勞可說是一點都不亞於吳宇森的。吳宇森在碰到徐克之前指導的大多是喜劇作品,甚至混跡台灣,無人問津。正是在認識徐克之後才一飛沖天,成為首位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留下名字的華人導演。此處可看出徐克的識人之明。
徐克跟程小東的關系較為復雜,一般認為是徐克和程小東共同開創了新派武俠電影。《倩女幽魂》系列和《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以及《新龍門客棧》這幾部電影都有兩人的共同參與。這里你可以對比過程小東的其他的沒有徐克參與的作品(能記住幾個呢),更可看出徐克在這幾部電影里注入了什麼。其實,大多數人提起程小東,更看重的是他在武術指導方面的成就和貢獻,所謂的五大武指(程小東,元奎,劉家良,洪金寶,袁和平),程小東擅長高來高去,動作飄逸的武打設計,在武指界也是獨樹一幟的。至於你提到的另一位李惠民導演,你去看看這個導演的其他作品吧。對比之後就可明白。
徐克對武俠電影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創新方面,你可以看看老派武俠片的代表人物胡金銓,張徹,楚原的作品,再對比徐克所開創的新派武俠片,差別最明顯的在於拍攝技巧和剪輯以及編劇方面。徐克擅長明快流暢的剪輯,再配上獨具巧思的武打設計,讓觀眾獲得了更好的視覺上的享受和快感。這里著重說說《黃飛鴻》系列,這個更是徐克式武俠電影的集大成之作。該系列不僅成功挖掘了李連傑這個日後揚名於世界的功夫片巨星,更是掀開了黃飛鴻這個電影史上被拍攝次數最多的人物的新的一頁。你看看徐克之前的黃飛鴻作品,徐克之前,飾演黃飛鴻次數最多,也最深入人心的要數關德興老爺子的黃飛鴻了,看看那個形象,再看看李連傑的形象,看看當時的武打設計,再看看袁和平為新《黃飛鴻》做的嶄新的武打設計,就可以看出徐克為武俠電影帶來了多少質變。實際上,如果仔細一想的話,我們能記住的,耳熟能詳的武俠作品(這里不提胡金銓以及張徹的作品)有多少?成龍的動作片嚴格來說不算武俠片,屬諧趣功夫片,周星馳的古裝喜劇更稱不上俠字了。我自認看港片也不算少了,勉強可算個武俠迷,但是真正經常被提及的,稱得上代表性武俠作品的,也就徐老怪參與其間的那些作品最為津津樂道了。
所以說,徐克的主要成就是為武俠片注入了嶄新的理念和技術,用習自西方的技術來重新包裝傳統武俠片,當然,我也不是說徐老怪是完美的,尤其近年來所拍攝作品,在骨灰級武俠電影迷來看是大不如前了,從《新蜀山劍俠》到《七劍》再到你提及的《龍門飛甲》,一部不如一部。尤其是《龍門飛甲》,簡直是徐克近年來最大的敗筆之作。個人認為,這個電影是無法和《新龍門客棧》相提並論的,首先此片嚴重妥協市場,啟用了一些根本不該出現在武俠電影里的人物。看似中港台三地精英薈萃,其實是為了照顧到更多的觀影人群而不得已為之的做法。另外,武打設計方面沒有新意,我看過之後能想起來的武打場面幾乎沒有。劇情方面更是前後不能自圓其說,漏洞百出,而最最不能忍受是,徐克居然為了突出3d效果,刻意增加了幾場凸顯該片3D電影的鏡頭。這個最令人討厭了。可見,票房的成功不見得是影片有多高的質量水準。只能說明其營銷手段正確了。其他的不多說了,這些可能您就不愛聽了,呵呵。
我自己也只是香港電影的普通愛好者,水平自然有限,文筆更是極差,而且常常前言不搭後語,甚至文不對題。希望我沒有讓你越看越糊塗。好多地方我也沒說清楚。如還想了解的更為廣泛和專業,推薦你看一些比較專業人士的論述吧,一個是魏君子寫的《香港電影史話》,此書較為詳細的論述了香港電影自邵氏公司成立以來的關於香港電影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和掌故。看過之後我沒說清楚的地方你自然就清楚了。另外你可看看央視第十放映室的關於武俠電影的幾個專題系列,對徐克作品的貢獻和地位也有介紹。還有像《老梁故事會》里有一期專門講《新龍門客棧》拍攝始末的,也可參看,如果想了解國外的專業人士對香港電影以及武俠電影所做的論述,可參看大衛波德維爾的《香港電影的秘密》一書。當然,這只是建議,其實多翻翻網路里的關於各個相關人物的介紹,也可大致了解一些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吧。

Ⅳ 香港電影里都是把錢捲起來,其中有什麼秘密

我覺得在香港電影中把錢捲起來,首先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比較方便攜帶。其實我們都能在香港電影中看到,尤其是一些小混混在交易的過程中,都是用捲起來的錢進行交易。因為小混混每天穿梭在市井中,都不愛隨身攜帶包,所以把錢捲起來放在牛仔褲的口袋裡,更加方便,也不容易弄丟。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成卷的錢在場地清理時,絕對比單張的更方便,不至於散得到處都是,在下一場要用到的話也容易從道具盒裡找出來,這一點也是方便運用吧,作為電影道具來說方便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Ⅳ 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txt全集下載

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好些有關香港的好書,始於昔日啟德機場的上空。作者乘坐的大型噴氣式客機,在眼看快要擦破九龍城的屋頂之際,一個急轉彎滑落地面。澳洲一位機械師說,那是8小時的極苦悶,緊接8分鍾的驚破膽。抵步履險若此,教我印象難忘,但真正刺激的事還在後頭。在潮熱的三月天夜裡,我逛到彌敦道,抬眼竟望見霓紅燈重重聳立,猶如森林。一行又一行閃爍或艷紅或鎏金的中文字,高伸至幾層樓;我熟悉的名字,也穿插其間,如銀紅混色的Toshiba(東芝),碧綠的OK(卡拉OK)。 我發現身處的人流當中,有雙手交疊背後神色凝重的老人,有向著手提電話喊叫的男女行政人員,有四五人一夥同行的家庭主婦,有束起吊帶穿上短褲在飛奔的小孩,還有身穿白衫藍褲的高瘦男子、肩掛背包的紅發女子。好些遊客,也夾雜其間。德國或澳洲來的大塊頭男女,在櫥窗前給攝像機和光碟機評頭品足;美國來的學生,則翻弄手推車里的盜版光碟。巴士刺耳的剎車聲,送來下車的乘客,大家又都提高嗓門不住地交談,吵聲震……

Ⅵ 有沒有什麼書籍或者視頻教你怎麼拍電影電視劇,怎麼賣電影電視劇的嗎

,這個是關於電影的書了。

1、 《故事》 羅伯特麥基
經典。我覺得每個想寫劇本的人都應該好好看看這本書。我前前後後大概看了八遍左右吧。每看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獲,雖然同時也有不同的看法。但這本書覺得還是非常有價值的,不管是寫商業片還是藝術片,都能開放思維,得到一些啟示。

2、 《電影劇本寫作基礎》 悉德菲爾德
名氣很大,但是看的時候卻很失望。覺得太教條了。《故事》是開放人的思維,而這本書我認為是束縛人的思維,把編劇變成了八股文。不過很多小影視公司老闆在討論故事的時候,都會用這本書的理論公式去套故事,多少分鍾應該轉折第一個情節點,多少分鍾轉折第二個情節點。我認為如果想寫俗套故事,這本書的公式還是有用的。不過如果要是有更高的志向,不要看這本書。這本書還有一本續集:《電影劇作者疑難解答指南》我也覺得沒什麼用。不過有一個導演朋友覺得還不錯,比這一本好多了。

3、 《認識電影》 路易斯賈內梯
這本書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是經典。當時新版還沒有出,是問朋友借的舊版,如獲珍寶。後來在北京到處找這本書,在海淀圖書城淘到,立馬買下。前前後後也是看了很多遍,但兩年之後,看到第五編的時候,覺得這本書太幼稚了。從此再沒有看。舉個例子來說,裡面一些關於構圖的介紹,仰拍表示偉大,俯拍表示卑微。初看的時候我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的。可是後來慢慢不這么的認為了。這是一種俗套的表現形式。就好像表現一個人的痛苦,總喜歡安排在雨中漫步一樣。符號象徵圖解沒有意義,故事和結構才是王道。簡單而言這本書入門很好,但是等成長起來,一定要把這本書完全忘掉。

4、《香港電影的秘密》 大衛波德威爾
經典。同樣也是先問朋友借的,覺得後來想辦法淘到的書。我是看香港電影長大的,因為香港電影我愛上了電影。盡管後來我接觸到了好萊塢電影,歐洲電影,發現原來電影的天地是那麼的開闊,但那種香港電影的情結是怎麼也揮之不去的。所以看這本書的時候,覺得甚是熱血沸騰。大衛波德威爾對香港電影的分析實在是淋漓盡致,入木三分。令人欽佩不已。

5、《好萊塢的敘事方法》 大衛波德威爾
因為《香港電影的秘密》,崇拜大衛波德威爾,於是買了這本書。可惜翻譯得不怎麼好,很影響閱讀。而且對於大衛波德威爾在這本書中的觀點也不是很贊同。覺得他有時候太專注於技術了。只要是拍出來的電影,他都拿來舉例子,可是問題是有些電影好,有些電影不怎麼好。那麼忽略內容直接分析形式好壞,感覺不怎麼對。

6、《電影化敘事》 范茜秋
看看可以。但是感覺沒有什麼深度,不過是總結了一些電影中的表現手法罷了。可是這些手法,自己看電影中不就能看到了嗎?

7、《電影的力量》 霍華德蘇伯
好像字典一樣,講了電影的很多觀點。有一些非常有見解。但是也有很多平平無奇。不過入門,還是值得一看的。

8、《萊昂內往事》
萊昂內的訪談集。萊昂內是我非常喜歡的大師級導演,買回來兩天內看了兩遍,裡面有一些非常有價值的見解,也有他的一些拍攝的八卦。我個人口味只愛看見解,不大愛看八卦,但還是很值得看。

9、《編劇大師班——眾編劇巔峰傑作訪談類》
好萊塢、歐洲一些當紅編劇的訪談。買的時候很興奮,買回來看發現八卦太多,見解太少。我覺得意義不大,不過我的一個朋友覺得還可以。

10、《電影音樂》 彼得拉森
買的時候有點沖動,買回來發現裡面有《西北偏北》等幾部電影的樂譜分析。因為不懂五線譜,沒看懂,搬家的時候,賣了。

11、《電影是什麼》 巴贊
巴贊的影評集,聽說很牛,不知道為什麼看了很多次,就是看不下去,後來送給朋友了。

12、《施拉德論施拉德》
施拉德是《計程車司機》的編劇,因為喜歡《計程車司機》,買了這本書。不過因為裡面除了《計程車司機》,很多他導演的或編劇電影都沒有看過,於是沒看完。不過有裡面一句關於編劇的話非常有價值,現在還銘記著:每把椅子雖然形狀不同,但椅子還是椅子。這是我看這本書最大收獲。

13、《導演功課》 馬梅
課堂討論實錄,談編劇、導演。很多人覺得寫得不錯,看了三編,沒有再看,覺得對自己啟發不是很大。

14、《希區柯克與特呂弗對話錄》
希區柯克和特呂弗談他的電話,還是關於拍攝的八卦太多。所以看的時候,覺得沒有太大的啟發。

15、《雕刻時光》 塔爾科夫斯基
塔爾科夫斯基談自己的電影和對電影的看法。一個導演朋友非常喜歡,膜拜的境界。所以買了來看,看了三遍。可是因為個人口味問題,感覺收獲不大。因為對塔爾科夫斯基來說,他認為電影可以完全沒有故事,而我卻認為電影要講故事。但這部書還是值得看的。

16、《光影大師,與當代傑出攝影師對話》
我不怎麼懂攝影,很多技術上的地方都沒看懂。不過這本書絕對值得一看。

17、《華人縱橫天下——李安》
李安的訪談,貌似內容和《十年一覺電影夢》差不多。講的是他拍電影的故事。有一些見解很有價值。值得看。

18、《導演電影:電影導演的藝術》
很多好萊塢導演關於電影的看法。經典。很有價值。

19、《電影書寫札記》 布列松
布列松談自己對電影的看法。第一次看這本小冊子,覺得沒什麼。第二次看的時候,發現實在是太經典了。雖然說我不怎麼愛看布列松的電影,太晦澀了。但是這本關於他談電影的書,卻是一看再看。

20、《電影的意義》 梅茨
和巴贊《電影是什麼》一起買的,不同的是《電影是什麼》,能看懂,只是看不下去。這本《電影的意義》是看不懂,也看不下去。一起送給朋友了。

21、《赫爾佐格談赫爾佐格》
每一個想拍電影的人,都應該看這本書。就算不愛電影,也要看這一本書。赫爾佐格的經歷太傳奇了。看完以後,你會渾身充滿了力量,發現:嗯!原來生活可以不那麼簡單的。非常經典的訪談,不管是電影還是人生。

22、《黑澤明自傳》
貌似就是《蛤蟆的油》,不敢肯定。黑澤明從小到《羅生門》之前的自傳。對我而言,還是八卦太多了。不過還是能看。

23、《電影剪輯技巧》 米勒/萊茨
關於電影、新聞片、紀錄片等類型的剪輯技巧書籍。看了三遍,技術而言還是有用的。不過總感覺關於剪輯,還是得多看電影,多自己剪,去找感覺,而不是理論上的紙上談兵。

24、《影視導演》 阿倫阿莫爾
和《認識電影》一樣,也是剛開始覺得很好。後來覺得沒太大用處。當然入門很有用。

25、《我的第一部電影》
科恩兄弟、阿莫多瓦、李安等很多導演談自己怎麼拍第一部電影的。對想拍電影的人來說,非常非常有用。

26、《我是怎樣拍電影的》山田洋次
看了《世界電影》雜志選摘的幾章,覺得很有用。因為這本書太老,買不到,於是復印了全本。可惜復印完了才發現,精華部分都在《世界電影》雜志選章上。不過還是很值得看的。裡面講了很多創作的方法。

再補充一本《電影編劇新論》吧,雖然也顯教條,但對我當初很有幫助。當完全不懂怎麼編劇的時候,好萊塢的經典劇作法至少能給你清晰的方向。
不過書看多了,容易限於理論,束縛思想。當了解了基礎的故事概念和邏輯之後,就不必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