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港片 » 香港電影對70和80的影響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電影對70和80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3-02-27 03:50:18

A. 香港的影視音樂給八九十年代大陸人民帶來了多少美好回憶

給我們帶來難忘的回憶,那時候的古裝戲,武俠劇,街頭剿匪電影,還有新時代的電影電視劇,大陸人都比較喜歡看,那時候的影星雲集,比較接地氣,觀賞性好。

從知識啟蒙的時候,我就知道香港片有多麼好看,因為時代不同,我只知道童年記憶著那時的港產片留給我難以忘懷印象。因為那時我村的電視都來自在外的華僑捐給家鄉的。所以港產片一直都給我這輩年代的人留下深深的回憶。

粵語歌曲是始祖於香港,所有的電視插曲以及背景音樂是非常好聽。!!

直到80年代至90年中國內地開放了政策才能 娛樂 更新,

所以我出生於那個年代的人,一直都無法忘記了那個時代的 娛樂 世界。

《鐵血丹心》用任何樂典演奏都貼近人心,久久回盪在人們耳畔!!!

香港的影視音樂對我們6070後的影響很大,也有很多美好回憶。80年代上學時路上經常看到哥哥輩們手拿錄音機,穿喇叭褲,伴著港台音樂街上跳迪斯科。90年代初上大學開始經常接觸到港台歌星的歌。那個年代基本不聽國內的,都是海外中文版的歌。因為那時候國內的樂壇還沒成熟,經濟上也比起發達國家較落後,所以人們對國外生活的崇尚心也很強。

我這個70出生的人記得的歌星基本都是那個年代的歌星,比如張學友、劉德華、潘美辰、陳淑華、趙傳、童安格、鄭智化、齊秦等等,短時間內能說出一大堆,這就說明對我這個70後來說,8,90年代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現在唱的歌好多也是那個年代的歌。

大陸人民八九十年代幾乎所有的美好回憶都是香港的影視音樂帶來的。
八十年代:

我出生的年代,電視劇上海灘使得十幾億人的國家萬人空巷。什麼概念?就是放電視劇的時間,街上和前幾天全國的情況一樣。

何止上海灘,空巷的電視劇太多了,比如:

音樂:

好像一張圖就有代表性了。

九十年代:

電影:家家富起來了,開始陸續有錄像機了,然後,電影就取代電視劇成為了大陸人民最喜愛的節目。來猜猜電影名字吧。

音樂:

好像一張圖又可以代表了,

電視劇:

一個時代過去了。

讓我們提高欣賞力,看到電視連續劇的魅力,看到內地 娛樂 與香港的差距!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影視帶給我們大陸人一種嚮往富有生活的積極心態,並為此這幾十年來奮發圖強自強不息,終於趕上並超過了香港!

香港!中國人民的東方明珠,一百多年前被英國侵略者霸佔,上世紀九七年回歸祖國,讓中國人民歡心鼓舞,由其八九十年代影視音樂作品,讓大陸人民欣賞,三地文化韻味濃濃,經典作品金庸先生的小說改編的武打動作作品,讓中國人民賞心悅目,王菲等香港歌手的歌聲柔情蜜意,讓中國民族文化舞台豐富多彩。

創造許多,出場就自帶背景音樂的男人 比如

1.《天龍八部》背景音樂《難念的經》——喬峰

2.《神鵰俠侶》主題曲《歸去來》——楊過

3.《倩女幽魂》 寧采臣

因為封閉所以求變,因為都是紅歌所以想聽聽愛情歌曲,特別是鄧麗君的歌影響了幾代人!

B. 香港電影的歷史發展

香港電影史的發展應該從電影傳入香港開始。

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路易·盧米埃爾在法國巴黎公映了《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

這一天,被世界各國電影界公認為「電影時代的開始」。

1896年初,路易·盧米埃爾的助手來了香港放映這些影片,而電影就是這樣傳入香港。

自他離開後,香港電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動。

當年,美國湯默斯·愛迪生公司派出一位電影攝影師到香港拍了一批紀錄片:名為《香港街景》、《香港總督府》、《香港碼頭》、《香港商團》和《鍚克炮兵團》。

這幾部有新聞紀錄的電影雖然不是香港電影公司的出品,可是它們是在香港拍攝的,內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們稱為「香港電影」。

從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過一些很短的紀錄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

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

有關報導是這樣的:「現在中環街市對面,即同記辦館面前,准十五晚開演『成套戲本』(即整部電影)。

」這部電影是法國導演下·齊卡當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難》。

1907年,香港有不少電影院紛紛開辦,而且公映的次數和數量都較以往為多,因此被視為香港電影事業的第一個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燒鴨》,是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在香港拍攝的一部默片諧劇。

該片的導演梁少坡同為該片的主角,故事講述一個小偷(由梁少坡飾演)想偷燒鴨,卻被警察捉住了。

劇情十分簡單,但不乏詼諧動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燒鴨》雖在香港攝制,卻並非香港電影公司的作品。

該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後來結束了他在上海的電影事業,回美國路經香港時,和黎民偉合作製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並因而催生了香港電影事業,而黎民偉更被譽為「香港電影之父」。

這部電影的出現,象徵香港電影史啟蒙期的終結,萌芽期正式開始。

據《中國電影發展史》記載,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在1913年出產,編導是黎民偉、攝影師是羅永祥,主要演員是黎民偉和嚴珊珊。

這部電影創下不少香港電影紀錄: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二) 第一部在外國公映的香港片;

(三) 第一部有女電影演員參演的香港電影;

(四) 也同時是第一部有特技攝影的香港電影。

黎民偉及其兄長海山、北海於1923年創辦了香港第一間全由香港人投資創辦的電影製片公司「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

他們並非為了名利,而是志在推動香港,以至全中國的電影工業。

民新的成立為香港電影業帶來很大的推動作用,它不僅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聞紀錄片《中國競技員赴日本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又在1924年在廣州成立了香港第一個演員培訓所民新演員養成所,發掘有演戲潛質的人。

此外,民新還攝制了香港出產的第一部故事長片《胭脂》。

於1924年,珍貴的新聞紀錄片《中國 *** 第一次全國大會》、《孫大元帥檢閱軍團警會操》以及1925年出產的《孫大總統東較場閱兵》等亦是民新的出品。

事實上,1924年至1925年,香港電影事業已漸漸成長,可是由於黎民偉具有同盟會的背景,港英 *** 禁止民新於香港開設攝影場,香港電影發展被迫中止了。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無理殘殺中國人民,中國各地紛紛 *** 、 *** ,以示 *** 。

同年6月,內地的 *** 熱潮擴展到香港。

香港大 *** 期間,每天都有商店倒閉,百業凋零,所有娛樂活動,包括電影放映一律停止。

這個現象令剛萌芽的香港電影事業夭折。

次年10月 *** 結束,但香港電影事業仍然未能復甦起來,因為有實力的電影工作者都去了廣州或上海發展。

雖然期間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員,但這都是有名無實,直至 1929年末,仍沒有一部香港電影生產過。

1930年初,黎北海等創辦了香港影片公司,製作出創業作《左慈戲曹》,然後香港才陸陸續續再有電影製片公司的成立,香港電影事業才見起色,得以復甦。

1930年,香港的電影業隨著黎北海(黎民偉兄長)創建香港影片公司而開始復甦。

不過,真正令香港電影業站穩住腳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偉的上海民新與其他幾間電影公司合並而成的「聯華影業公司」。

「聯華」可以說是為香港電影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力,是戰前中國最大的電影廠之一。

為了培養人才,聯華在1931年4月開辦演員養成所,教授的課程包括編劇、導演、表演、攝影等,堪稱一間電影全科學校。

它培訓了一批傑出的粵語片導演,如李鐵、黃岱等,對香港電影貢獻良多。

「聯華」香港分廠一向都是拍默片,雖然當時有聲電影興起,創辦人卻不敢冒險。

於是,第一部粵語有聲片就由上海天一電影廠的湯曉丹執導拍成,就是《白金龍》。

有聲電影問世後,香港的電影公司紛紛拍攝有聲片。

1934年「聯華」香港分廠解體,黎北海另創了香港第一家有聲電影製片廠「中華」,並導演了一部局部有聲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聲片《傻仔洞房》(1934)。

進入1935年,香港電影正式步進有聲時代。

從1935年開始,香港的粵語片產量每年遞增,從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過一倍。

受到抗日熱潮的影響,香港生產了多部愛國電影,其中包括大觀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線》。

1936年,社會教育片成了香港電影的主流。

除了社教片之外,愛國片在同年增多了產量。

當然,故事片在香港電影史上從來也並未受過忽略。

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編導的《兒女債》。

1937年到1938年,由於「七七事變」的發生,香港抗日氣氛高昂,因此電影工作者也紛紛開拍抗日愛國片,頓時間,愛國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產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為愛國片。

1939年秋,受到歐洲國家的戰爭所影響,1940年的港產片產量下降到不足90部。

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電影業陷入低潮。

大觀電影廠及其他電影設施被炸,大量的香港電影拷貝和底片也被燒毀或遺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殘留至今。

到1946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狀態,在這期間,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幾部由日本電影公司拍攝的紀錄片問世。

戰後初期,電影製片廠的數目較戰前為少,大中華是其中一個較有規模的,因為它擁有李麗華、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導演朱石麟和吳祖光。

1946年至1949年,大中華生產了34部國語片和8部粵語片,可惜到了1949年,產量卻愈來愈少,被迫關門。

總括來說,日本入侵對香港電影業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

香港電影經歷了四年的停產,才在1946年上映了戰後首部港產片《情陷》。

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電影界很多左派人士為了逃避 *** 的政治壓力,或中國內地通貨膨脹的影響,紛紛定居香港。

故此,香港的國語電影業便愈來愈蓬勃,到了70代初更達至高峰。

香港電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復興,而在1949年以後漸趨蓬勃。

不無原因,1949年後大批中國內地的電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經濟理由紛紛南下,在香港設電影廠,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攝電影,使香港成為南中國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電影中心。

再加上20世紀50年代中期,新加坡、馬來西亞電影勢力過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歐電影文化所帶來的沖擊,遂令香港電影邁向成熟的雛型。

20世紀50-60年代是國、粵語片起飛的時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粵語片的盛產期。

這段黃金時期粵語片有以下幾個主流:

粵語片

1:粵劇戲曲片

據估計,在20世紀50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粵劇戲曲片問世,差不多每三部粵語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粵劇片,而在1958年更達到了高峰,這一年的160部電影中,粵劇佔了一半。

舞台式的粵劇片基本上製作費不高,電影技巧也不特別考究,因為大部份都沿用粵劇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節,其餘的排場做手都不嚴格。

因此,這類戲曲大多被揶揄為「五日鮮」、「七日鮮」。

當然其中也不乏製作認真,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不朽經典,如《帝女花》(1959)、《紫釵記》(1959)、《李後主》(1968)等。

而戲曲片的演員亦有不少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劍輝、白雪仙、新馬師曾、薛覺先和林家聲等等。

至於粵劇戲曲片為何會在20世紀50年代大受歡迎呢?這是因為戰後粵劇發展蓬勃,進棚看戲成為上流社會的消費享受。

至於一般市民只好聽電台話劇或聽粵曲,有見及此,電影公司便把大量經典粵劇拍成電影,讓戲迷可以以低廉的戲票欣賞傳統的粵劇戲曲。

2:文藝片

這時期的文藝片背景多為民國或當代,講求戲劇結構,又或改編自中外文學、流行小說,或襲取好萊塢通俗劇的故事模式。

而提到這類環繞家庭倫理、男女之愛的文藝片,就不得不提粵語片電影公司中的佼佼者——聯合電影有限公司(中聯)。

中聯創建於1952年,共生產了44部電影,出品了不少粵語片中的經典,如李鐵的《危樓春曉》(1953)、《天長地久》(1955)、楚原的《可憐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傳戶曉的作品。

中聯的21位精英,有見於影藝界充斥著粗製濫造之歪風,遂以認真的拍攝態度、主題健康的電影信念為大前提,創辦中聯以抗衡媚俗投機而質素低劣的七日鮮貨色。

這批電影界精英包括導演李鐵、吳回和十三位著名演員:吳楚帆、張鍈、張活游、白燕、黃曼梨、紫羅蓮等等。

中聯電影每每針對香港社會種種問題,批判上流大亨的偽善丑惡,帶有濃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國電影的美學層次。

大概是因為過分執著於傳統道德使命,中聯漸漸跟時代脫節。

到1967年,它也隨著粵語片的息微而關閉,但其對香港電影的影響是絕不容忽視的。

3:古裝武俠片

20世紀50年代的古裝武俠片大多以民間熟悉的俠義神怪故事為骨幹,但武打場面並不講求真實感,發展至後期(20世紀60年代初、中期)日漸注重動作場面設計,大量加進了特技花款(如怪獸、怪人裝扮和模型特技)、曹達華和於素秋就演了不少這類古裝武俠片,如《如來神掌》系列。

4:喜鬧劇

這類電影大多以詼諧搞笑的喜劇演員掛帥,橋段不外乎「大鄉里出城」、「癩蛤蟆想食天鵝肉」之類的故事,如新馬師曾、鄧寄塵主演的「兩傻系列」。

以上各類型的粵語片雖然在電影美學角度上來說,藝術感略嫌粗糙,但論到能否帶給觀眾共鳴,則可謂綽綽有餘,難怪這段時期,粵語片的產量可觀,令粵劇片達至高峰期。

5:國語片

事實上,從1967至1969年,粵語片的產量仍高於國語片,只是到了1969至1970年,情況才開始扭轉。

國語片由低沉轉盛的轉折點,是五十年代中期國際發行公司」與邵氏父子改組,分別成為電影懋業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

邵氏和電懋資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組後銳意在香港電影業大展拳腳。

它們不但全力推動國語片,還建立完善的發行網來開拓海市場。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製作大量高質電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執導的《江山美人》、《不了情》,達到前所未有的以十萬為單位的票房成績。

邵氏電影製作豪華瑰麗,粵語片中的爛衫戲可謂相形見絀,加上製作重質不重量,鮮有七日鮮的電影出現。

國語片的熱潮不獨使國內興起的黃梅調電影帶到香港並使之流行起來,更創作了新派武俠片,包括改編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俠作品:胡鵬導演的《射鵰英雄傳》(1959)。

單在1963年,武俠片的產量已高達61部,而武俠片之中的代表作則是胡金銓的《龍門客棧》(1966)及張徹的《獨臂刀》(1967)。

狄龍和姜大衛、王羽這些武打明星的出現,亦可視為70年代李小龍冒起的前奏。

事實上,從20世紀50年代起,國、粵語片的確並存,雖然兩者存在競爭,但本質上是相容的。

可是,隨著國語片從1970年迅速發展,加上粵語片青黃不接,於1970-1971年間,國語片的產量多達116部,而粵語片只有22部;於71-72年間,國語片數量依然上升,反觀粵語片卻只剩一部,鄧麗君主演的《歌迷小姐》。

之後的數年,國語片一直領導著香港電影市場。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粵語片面對著國語片雄霸市場的威脅,但仍力求在戲種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順勢興起,並造就了兩位當時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蕭芳芳和陳寶珠,電影界追捧偶像的熱潮可說是由她們而起。

七十年代

20世紀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轉折點,而香港電影也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至香港人心態的轉變而受到種種沖擊,以致70年代的香港電影是趨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60年代中期的凌厲氣勢,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電影業占著領導的地位,擁有東南亞電影王國的美譽,出品了大量國語武打片,大導演包括楚原、張徹及劉家良等等。

他們都以熟悉的刀劍拳腳功夫片作依歸,電影世界裡都是強烈的陽剛味,其中張徹的電影更造就了偶像級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龍、傅聲等。

1979年的《英雄無淚》就是當年邵氏最賣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1971年,此類古裝刀劍片的鋒芒其實以較在60年代遜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龍的出現。

李小龍配合著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吒一時。

從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後兩年間拍攝的《精武門》及《猛龍過江》令李小龍進軍國際影壇,創造出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

1973年李小龍驟然暴瘁,令功夫片熱潮未能延續。

而隨著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觀眾對遠離現實的功夫片漸漸失去興趣,反而對反映當時社會狀況,諷刺現實的電影加以青睞,這就解釋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為最賣座電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員,如鄭少秋、沈殿霞都是當時的電視藝員,而由於電視已成為當時的重要媒體,因此他們對觀眾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

而這部電影的成功,不但為以後的新電影類型作了開端,更令粵語片得到重新振興。

自此,很多電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風格,演員的演繹亦帶有嘻笑怒罵的味道。

從電視跳到電影的許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為70年代、以至80年代香港電影的中流砥柱。

由於從70年代中期開始,大家的主導閱讀方式是電視模式,很多粵語片的題材或靈感都是來自電視內容,如《阿福正傳》(1974)、《大鄉里》(1974)、《新啼笑姻緣》(1975)。

許冠文、許冠傑兩兄弟也跳出了電視趣劇的框框,走上大銀幕,以其獨有的笑話公式拍攝了一系列非常賣座的喜劇 :《鬼馬雙星》(1974)、《半斤八兩》(1976)、《賣身契》(1978)等等。

這些電影不但令喜劇在香港電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更促使了後來功夫喜劇的誕生。

1978年袁和平執導《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劇的地位,使其成為70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類型。

功夫喜劇離開電視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設計及諧趣的雜耍風格吸引觀眾;可以說是揉合了傳統功夫片及許氏兄弟式的喜劇精粹。

演員方面,成龍,洪金寶等也擺脫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貪玩的形象來親近觀眾。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種,提到70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導演李翰祥從台灣返回香港東山再起,大拍風月綽頭及騙術奇觀電影。

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騙術奇譚》,不但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新的一頁,也象徵著70年代香港電影意識的轉變-金錢至上、綽頭化的風格抬頭,這個影響一直延續到80年代。

不過,1979年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出現卻為香港電影帶來了富神采而短暫的變奏。

1979年是香港電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始。

大批電視幕後工作者轉投電影圈,他們包括許鞍華、章國明、譚家明、嚴浩、徐克、余允抗等等,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輕人特有的創意和社會觸覺,拍出不少充滿個人色彩的電影作品,為香港電影打開嶄新的一頁。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瘋劫》(許鞍華執導)、《蝶變》(徐克執導)、《點指兵兵》(章國明執導)。

其後這批或在外國學習電影,或在電視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輕導演繼續拍攝了一部又一部風格化的電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邊人》(1982)、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1980)、譚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數十部作品,都很能表達這些導演對當時社會氣象的感覺及情懷。

雖然這些新導演全被以「新浪潮導演」之名,但事實上,他們每一位的作品都極富個人色彩,並沒有陷入香港電影類型化的傳統模式。

許鞍華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銳;徐克有一股神經質的張力;方育平作風朴實,真實感濃厚;嚴浩浪盪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間;譚家明走中產美學;章國明擅拍 *** 片等等,這些特質都體驗到新浪潮電影的「作者論」美學。

「新浪潮」標志著香港電影與上一代中國本位粵語片的決裂。

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往往背負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創新;而「新浪潮」電影則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強烈的本地感性;這跟導演們於香港成長、受西方教育很有關系。

此外,這時期的電影都慎用大明星,製作成本亦得到控制,跟後來的港產片標榜卡士明星,動輒千萬製作的營運模式可謂截然不同。

八十年代

香港的電影界從來都是以商業掛帥,新浪潮電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難免被淘汰的厄運。

20世紀80年代初,新藝城影業公司異軍突起,吸納大批當時嶄露頭角的導演:吳宇森、徐克、林嶺東、高志森等,炮製一部一部商業掛帥的電影,其中以喜劇為主。

這些電影的共通點是以電視台集體創作的模式來度橋創作,充滿密集的笑料及動作,一切以迎合觀眾口味為依歸,代表作品有許氏兄弟的《最佳拍檔》系列及《龍虎風雲》等。

除新藝城之外,80年代叱吒一時的電影公司還有德寶電影公司。

德寶成立於1984年,一方面拍喜劇(《雙龍》系列、《富貴逼人》、一方面也拍動作片《皇家師姐》系列、或者都市優皮小品路線 (《三人世界》、《單身貴族》),務求達到片種多元化的要求。

至於嘉禾電影公司則繼續以成龍作頭牌,讓他從《師弟出馬》、《龍少爺》的功夫小子形像,漸漸成為《A計劃》中穩打穩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跡》,更是成龍的顛峰之作。

同樣是武師出身的德寶明星洪金寶卻憑《鬼打鬼》(1980) 開創了靈幻片的潮流,之後的《僵屍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風格。

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謀妙計五福星》以至《運財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績。

據統計,80年代的十大賣座香港電影之中,新藝城佔了四部,嘉禾佔了五部,再加上多產量的德寶(1984至1989的五年間,拍制了47部電影)整個八十年代可稱為三雄各據的時期。

跟20世紀70年代末興起的新浪潮相比,我們會發現到80年代的香港電影由於太過側重劇情堆砌,明星包裝,因此電影類型單向化,更遑論什麼作者論了。

有人認為這時期的電影造就明星、扼殺導演、編劇的創作,使香港電影走上窮途沒落,加上1989年經濟、影帶市道不發達等種種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電影市道滑落。

盡管如此,若不以電影質素或創意來衡量,單看票房成績及投資者的態度,說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電影屬飛黃騰達的時期實在不為過。

1990年,周星馳以《賭聖》大破紀錄,開始他的票房神話,90年代至今基本是周星馳的天下。

綜觀20世紀90年代的香港電影,基本上仍可稱之為百花齊放,我們不但有從80年代順利跨向90年代的新一代導演:張婉婷(《秋天的童話》)、王家衛(《旺角卡門》)、關錦鵬(《胭脂扣》)、陳嘉上(《小男人周記》)等等,可是,依照香港電影的傳統,賣座的片種總有跟風者,而當跟風者眾、水準參差的時候,亦即該電影類型走向死亡之路。

武俠動作片熱潮如是,賭片熱潮及後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沒有例外。

到了90年代中期,港產片票房連續下挫,西片逐步抬頭。

《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先在93年創下六千萬元票房佳績,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Titanic)更以一億一千萬元攀上頂峰,這部映了195天的好萊塢A級大製作還佔了「本世紀百部賣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壓倒了在80年代威風一時的新藝城作品《最佳拍擋》系列。

另一個令90年代香港電影褪色的原因是盜版問題。

80年代錄影帶市場興起已經令電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90年代後期,盜版VCD更為香港電影市道帶來了重擊。

不少電影在午夜場或首映過後便出現盜版,海關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責任,後來香港 *** 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海關逐漸加強掃盪,才使盜版VCD活動略為收斂。

香港電影界曾多次組團訪京,與港澳辦及電影局商討創作自由、版權問題等,亦促請中央 *** 開放市場。

1997年回歸後,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 *** 先生首次在《施政報告》中提到香港電影,並撥出一億港元開發電影科技及接受資助申請,令香港電影人略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搞得有聲有色。

可喜的是,香港電影人揚威國際,張曼玉、蕭芳芳、王家衛先後在柏林、戛納等國際影展中獲獎,香港電影漸受國際影壇重視。

可惜的是,這也導致影圈人才外流,吳宇森、唐季禮、袁和平、林嶺東等著名導演紛紛前往好萊塢發展,周潤發、成龍及楊紫瓊等巨星級演員亦被好萊塢羅致。

20世紀90年代的賣座保證是「雙周一成」(周潤發、周星馳及成龍),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電影人在亞洲區尋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績最突出的是在台灣一脫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轉型,由脫星變性格演技派,成績斐然。

還有90年代中期之後,香港掀起日本電視劇熱潮,連帶電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員參與港產片,其中又以女星為主,包括《星月童話》、《東京攻略》和《阿虎》,當然亦少不得成龍電影里插科打諢的一眾日本美女。

科幻特技也順著世界性的大趨勢融入香港電影之中,《風雲之雄霸天下》與《中華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動作片《特警新人類》及《紫雨風暴》、《藍血人》更特別邀請外國特技效果專家設計爆炸場面,令觀眾嘆為觀止。

總括來說,20世紀90年代的香港電影雖然較諸於80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創作意念及電影製作方面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些小成本製作的獨立電影如《過海隧道》、《天上人間》等亦有公映的機會,加上數碼電影的冒起,而劇本創作亦得到應有的重視。

相信踏入新紀元,香港電影將會追求更高的質素,並帶領整個亞洲區的電影業邁向國際影壇。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相對於20世紀80年代電影公司大灑金錢,演員一天九組戲的好景日子來說,2000年代的香港電影的確危機重重,陰霾滿布。

還有90年代的奇跡及幾個國際知名的名字,周星馳、周潤發、成龍等等。

2003年是香港電影業最黑暗的一年。

除了經濟繼續低迷之外,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爆發,使許多戲院空空如也,並令電影製作停頓四個月;該年只共拍攝54部電影。

香港的兩位著名歌手兼演員張國榮(46歲)和梅艷芳(40歲)的死,對電影業更是雪上加霜。

周星馳獨有的「無厘頭」喜劇深得民心,他的作品如《逃學威龍》、《唐伯虎點秋香》、《食神》等等都是90年代的喜劇經典。

從《喜劇之王》開始,周星馳導演的作品全都是香港電影年度票房冠軍。

周星馳明顯減產,一邊休養生息,一邊走上幕後之路。

周潤發拍了一連串英雄片、動作片,雖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還算有觀眾緣。

其進軍好萊塢,除拍攝一貫的動作片(如《血仍未冷》) ,還嘗試拍如《安娜與國王》。

到大陸轉型做配角(如《讓子彈飛》《大鬧天宮》,也只能拍《大上海》這種老本行電影,可惜在香港竟只有500萬港元的票房。

至於成龍則大致維持一年一部大製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對於90年代的成績,2000年後成龍主演電影已不算大賣。

可惜在電影風格上難求突破。

《十二生肖》在香港更只有800多萬港元的票房。

導演方面,「雙王」王晶和王家衛可謂雙映成趣,一個擅拍商業味道極重的電影,更被揶揄為「屎尿屁」導演;一個專挑大明星合並,產量少、藝術味濃,往往得到國際影展的垂青,兩人電影風格回異,但在21世紀的香港電影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創將之一杜琪峰頗受矚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來愈有個人風格。

還有憑《香港製造》打出名堂的陳果亦成功地從獨立電影導演變為香港主流電影導演之一。

C. 香港電影是什麼時候掘起的

香港電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復興,而在1949年以後漸趨蓬勃。1949年後大批

中國內地的電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經濟理由紛紛南下,在香港設電影廠,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攝電

影,使香港成為南中國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電影中心。再加上20世紀50年代中期,新加坡、馬來西

亞電影勢力過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歐電影文化所帶來的沖擊,遂令香港電影邁向

成熟的雛型。20世紀50-60年代是國、粵語片起飛的時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粵語

片的盛產期。

20世紀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轉折點,而香港電影也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和經濟的發

展,以至香港人心態的轉變而受到種種沖擊,以致70年代的香港電影是趨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跟

20世紀70年代末興起的新浪潮相比,我們會發現到80年代的香港電影由於太過側重劇情堆砌,明

星包裝,因此電影類型單向化,更遑論什麼作者論了。有人認為這時期的電影造就明星、扼殺導

演、編劇的創作,使香港電影走上窮途沒落,加上1989年經濟、影帶市道不發達等種種因素下,

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電影市道滑落。盡管如此,若不以電影質素或創意來衡量,單看票房成績及

投資者的態度,說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電影屬飛黃騰達的時期實在不為過。

所以綜合來講40年代到50年代是崛起,60到70年代是興盛,80年代是巔峰。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

D. 20世界80、90年代至今香港警匪電影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任何影視作品講究的就是矛盾沖突,矛盾沖突越巧妙,越出乎意料,就劇本來說就越厲害。有一個故事叫做「蔣興哥重會珍珠衫」里的矛盾沖突就十分密集以及的當。警匪片的劇本應該屬於好寫的,因為警和匪就是天生的矛盾。警匪片出現的比較多的還是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早期的以成龍的《警察故事》《A計劃》等等,屬於走動作喜劇一類的,背負的東西很少,非常單純,警察的工作就是維護社會治安,就是懲罰惡勢力,只不過在其中加一些阻力就好。

但是我小的時候對香港的印象感覺是治安差,想像一下吧,古惑仔系列電影描寫的就是江湖仇殺,當然這是比較出名的了,還有很多記不上名字的,完全是各大黑社會你方唱罷我登場,我在裡面看不到警察,有隻怕也是無力的呻吟。我感覺這種作品想說的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只要勢力足夠大就可以在大街上橫著走。包括周潤發90年代初的電影,有的裡面他是警察,有的不是,但是這種片子我很反感,感覺警察並沒有在堅持一個底線,或者是擁有一個信念,或許吳宇森這個叫做暴力美學,但是遺憾的是,我沒有感到美。

再說說成龍大哥的《新警察故事》,近些年的優秀警匪片它他算一個,故事架構很老套,好像美國的片子,警察要被停職才能破案,但是片中最大的亮點有兩個。一個是反派BOSS不是什麼大毒梟,什麼金三角的頭目,而是一群家庭背景很好,很有實力,卻誤入歧途的青年人。二是成龍不再所向披靡,他也會彷徨,也會「老」,也會無助,這樣就把影片的內涵說的非常深了。反派人物更年輕,更聰明。其實成龍被停職本身很老套,但是他跪在地下央求他們不要剪斷繩子時那種悲涼的眼神是非常打動人心的,恕我筆拙,只能表達到這個程度。

近些年警匪片的暴力鏡頭少很多了,可能是審片嚴格造成的吧。實際上《天下無賊》不是警匪片,原著中提到了形形色色的賊,對於警察卻筆墨甚少,當然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當搬上熒屏時就不得不加大警察的戲份,這樣造在影片中警察起的作用也很大,感覺反而沒有以前的好。

至於《無間道》則是把卧底推向了一個高潮,把本來很老套的素材演繹得非常好,警匪的身份以及價值觀的沖突給人震撼,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拍攝明暗分得不是很清楚,正是為了體現出黑白正邪不分明的一種混沌狀態,討論的問題其實挺深刻的。

以上是評價,最後說說我對警匪片的感覺,當然了,小的時候印象中好人永遠是好人,壞人永遠是壞人,警和匪永遠是沖突對立的,當時的影片也是那樣,當時國內的影片壞人那模樣就能瞧出來,就好比朱時茂和陳佩斯。後來慢慢有了亦正亦邪,大概有了卧底,或者是大量驚險刺激的場面。可以說各種各樣的素材都被挖掘過,甚至卧底都可以被周星馳排成喜劇片。警匪片中能夠挖掘的東西還是不少,畢竟現在科技比十幾二十多年前要強多了,希望能夠看到一些高科技幫助破案在影片中有所體現,最近看了TVB的《法證先鋒》感覺很有趣,完全通過證據來破案,了解了很多知識,不過像007似的就算了吧,呵呵,不過影片最重要的還是對人生的把握,很難提出對未來前景的展望,畢竟充滿了變數,還是希望未來的警匪片能有上佳的表現。

E.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興起於70年代,在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達到鼎盛,在當時世界電影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力,世界電影只要看兩極,一個是代表西方的好萊塢,另一個就是代表東方的香港。

但是到了90年代後期,香港電影就開始衰落了,從之前年產量幾百部影片,到後來的不足50部,一下子從天堂回到石器時代,縱觀個中原因復雜。有人說是回歸後才導致港產片衰落的,個人認為港片衰落與香港回歸中國沒有半毛錢關系,回歸後香港文化與教育各方面都沒受到大陸多少影響,看看如今的「港」就知道了。

在當時,97年的亞太金融風暴重創香港,電影行業受此影響也極大,但這也不能是衰落的主因。可以用事例看到,韓國電影娛樂業與印度電影的崛起正在之個時期前後,難道韓國與印度沒受當時金融風暴影響嗎?其實韓國當時所受的創傷比香港更重,這個時期韓國電影娛樂能崛起正是由於有政府的大力推動與支持,香港電影衰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香港當局的政策太寬鬆了,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沒有重視電影行業的轉型與引導,最終沒有跟上時代變化而衰落。

在當時香港電影已經到了題材枯竭綜合期,以前那些金庸古龍等名人名著,黃賭黑等等都被拍了個遍,自然題材與新意就會越來越越少,再加之金融風暴的重創,投資人拍電影沒人看,然後沒人看電影投資就會變少,惡性循環,這個時候政策都沒有去引導創新,還是一味在「炒冷飯",那自然就是由市場與資金去決定香港電影的興衰了,不過可惜的是香港電影輝煌從此不再了。

當一個人在生病初時沒有得到重視與治療,待它到了癌症晚期你再去救就意義不大了,香港電影就是這這樣一個真實寫照。

若問香港電影何時雄風再起?那就要它投胎重頭來過了,在當時成龍周潤發等明星的當打之年都沒有續寫輝煌成功,如今若再論,何其之難?人才斷檔就是最大的短板,連香港TVB這家「明星大學」如今都揭不鍋了,港片復興,路漫漫長。

F. 一些港產片對我們80後影響大嗎

個人覺得,影響力還是相當大的,其中的一些鏡頭和情節給當時的我們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印象,當然其中的暴力情節肯定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但是其中的英雄情懷,是最主要的。

G. 港片對你影響有多深

70後到90後觀眾對於香港的認識,大多是因為港劇與港片,從《霍元甲》到《神鵰俠侶》,從《英雄本色》到《花樣年華》,與此同時,周潤發、梁朝偉、周星馳、張曼玉、張國榮、成龍、李連傑、劉德華、梅艷芳、張學友、王祖賢……一眾港星也被內地觀眾所熟知。

「做人呢,最重要的是開心」這句港劇里的台詞打動了非常多的內地觀眾——香港文化影響了幾代少年,而這也間接影響著我們的未來。與其說港片、港劇作為一種文化潮流曾占據著華語文化的絕對主導權,不如說這些文化無形之中已陪伴了幾代人的成長,填充他們的少年時代,改變了他們的觀念,讓他們通過香港這枚世界之眼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H. 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哪一時期才是香港電影最鼎盛的時期

8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鼎盛時期
無論是劇本;導演;演員都是其他年代無法比擬的。
90年代受經濟蕭條影響,香港的3類電影也達到了一個黃金高峰,例如王晶的部分作品,低俗但觀眾都愛看。
至於70年代只能說香港電影長河的一股功夫熱潮。

I. 香港電影新浪潮對中國電影有什麼影響

香港電影懷舊篇之--1979-1983年的香港電影新浪潮:短暫的激情

1979-1983年徐克、許鞍華、方育平、嚴浩等人掀起香港電影新浪潮
香港新浪潮電影的源起是一班在電視台出身的年輕導演各自開始拍攝風格新穎的電影。1979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涌現出章國明的《點指兵兵》、徐克的《蝶變》、許鞍華的《瘋劫》和翁維銓的《行規》。而在1978年,嚴浩拍攝了《茄喱啡》。1980年,譚家明拍攝了《名劍》。

到如今一直堅持拍片並且占據主流電影位置的可能只剩下徐克和許鞍華了。那些曾經心懷電影夢的年輕導演的離開或淡出,多少勾勒出香港電影這些年從蓬勃走向低谷的一個走勢。

徐克:新浪潮這個帽子太大

新浪潮代表作:《蝶變》、《第一類型危險》

我們當時在電視台分了幾批,許鞍華、嚴浩、譚家明屬於另一組,我們很少會碰上面。那時有一群人是新浪潮的,我們每個月都要一起吃頓飯,談談彼此的經歷。

「新浪潮」這個名字對我們來說帽子太大了,我們戴不上,因為我們都知道新浪潮是法國的電影運動。香港的新浪潮具體的定義是怎麼樣的我們也沒有一個理論,只是當時有一群從電視台出來的導演,共同的朝一個方向走,這群人就叫做新浪潮了吧。新浪潮的導演來源也很多,有本地的,有國外的,拍各種片子的也都有。當時有記者問我們怎麼定義,我們也不知道,後來就是指這一段時間出來的導演,在電視台裡面做過後來從事電影導演的一批人。

嚴浩:人逃不出命運的安排

新浪潮代表作:《茄喱啡》、《夜車》、《公子嬌》

當時我苦於無機會當導演,在替許鞍華等人執導的《奇趣錄》寫劇本,一天許鞍華忽然叫我替她拍攝一個單元,原來是拍攝生產十字牌牛奶的修道院,因為那裡是女子禁地。我當然答應了,所以可以說是許鞍華升我為無線的導演的。

對我來說,我頭三出電影都是習作,因為當時還未很了解商業因素,藝術的修養亦未到家。直至我剛完成《太陽有耳》的劇本時,我才驚覺之前幾出電影都是講我對命運的看法,反映了我的思想狀況。由最初三部《茄喱啡》、《夜車》和《公子嬌》的「人是逃不出命運的安排」到《天國逆子》講人是要對自己的命運負責任的,及至《太陽有耳》更進一步提出人是可以掌握命運的,我發現原來我已經解放了自己。

方育平:電視台是我們的少林寺

新浪潮代表作:《半邊人》、《父子情》

若說新浪潮電影的導演與當時大片廠的導演有任何不同的話,那也只是各人的喜愛、修養、關懷有所不同。我們那班導演最大的共通處,是大家曾在電視台工作過幾年,可以說電視台是我們的少林寺,要打出木人巷才能正式「下山」投身電影圈。剛巧那時候邵氏等大片廠正處於低潮,這樣就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趁勢而起。

我認為「新浪潮」的定義是一群年輕人參與製作電影,並且由於他們的參與而為電影界帶來一番新的氣象,與前一輩的作品有所不同,這就是新浪潮。在這樣的定義下,新浪潮電影並不只局限於我們那一輩,而是不斷在出現的,所以我認為這浪潮並未結束,而且永遠也不會結束。

余允抗:香港電影要走國際化

新浪潮代表作:《山狗》、《凶榜》、《師爸》

進入大學時,我報讀了UCLA電影系。進去後認識一些朋友,遇到南加州大學的劉成漢、劉國昌、方育平,那時候便感覺到念電影系不再孤獨。畢業後遇到了胡金銓,參與他創作《華工血淚史》的劇本。

在新浪潮導演群中,我覺得自己算是比較幸運的一個,因為這么多次拍電影,我都有很強的自主性,沒有人干涉我。現在回想起來,我當時缺乏一個強勢的人幫我分析問題,時常陷於死胡同中,在牛角尖里鑽。覺得自己在電影界再無可為的時候,便離開電影圈。現在我看電影圈,覺得自己已很難回去,因為自己已失去熱情,而大家也失去了熱情。香港電影的出路,是要走國際化,拍可以讓全世界觀眾看得明白的電影。

劉成漢:推動香港電影發展

新浪潮代表作:《慾火焚琴》

新浪潮電影的其中一個特點,是絕大部分的導演都是在本土成長的,他們的少年時代都是在香港度過,不像老一輩的導演如李翰祥、胡金銓、張徹等是來自內地。由於新浪潮導演是屬於本土成長的一代,所以他們的關懷是本土的、城市的。這不能說是革新,但卻絕對是一種轉變。

上世紀70年代中、末期,香港的電影工業正處於低潮,李小龍死後,香港影壇已再沒有人能吸引觀眾入場看電影。新浪潮的出現令電影工業邁向專業化,因此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應付了一次危機。至於在藝術成就上,香港的新浪潮並不能與歐美的相比,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新浪潮導演從未走出商業類型片的框框,他們是對商業電影作出改良,而非革命。

許鞍華:沒有一股團結的力量

新浪潮代表作:《瘋劫》、《投奔怒海》

如果我們當時能有一個共識,或者大家一起合作,將這件事變成一種在經濟上與藝術上可行的東西,即團結性的東西的話,我相信會好很多。因為搞電影並不只是拍東西,搞電影是一個文化形態,需要將這件事系統化及企業化,將經濟結構與製作結構的系統弄清楚。我們沒有將它變成一套製作的方式,亦沒有團結的力量,最多是大家不會互相鬥爭,但肯定就沒有合作。我覺得這是比較可惜的。

J. 論香港電影近10年來對大陸的影響

用一句誇張一點的話說,是影響了我們一代人。
我是80後的,我和我身邊的朋友可以說都是看香港的電影長大的,對與「電影」的一些東西,最初幾乎都是從香港電影里了解來的。
97之前,我們能看的到多是娛樂片,這也是香港電影的主流。而隨著97以後,合拍片,似乎成了眾勢所趨,而很多香港電影的理念,也隨之一起帶到了大陸。雖然這樣的結果是香港電影的很多妥協,可是也讓我們的電影內容越來越豐富,不再是我們一味的模仿香港電影,而且模仿的怪怪的。

以《大話西遊》來說,這部電影的影響,遠遠超出我們很多人的想像。周星馳的很多電影,顛覆了一些傳統的理念,也讓很多人的價值觀,多少有些改變。
王家衛的電影,讓我們開始學會小資。《花樣年華》讓100年來被埋沒的旗袍的美,重新綻放。
另一方面,在小時候的印象里,電影並不是娛樂,似乎更像是一種宣傳工具,或者說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教育」而香港電影的到來,讓電影開始變的娛樂華了。
而電影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一些相關產業的發展,比如影視城,比如電影周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