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港台的好萊塢電影譯名那麼俗氣
我覺得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港台口音原因,而且英語翻譯成中文,港台那邊一是考慮口音還有就是根據電影本身內容和考慮英文語義語境和中文差異來翻譯。
1.The King』s Speech
3.我覺得最主要原因還是港台需要觀眾買票,所以有時候會把電影翻譯成讓觀眾一看就能想到哪個有名的誰,最後就會感興趣買票進場。
以前我看電影的時候還覺得大陸這邊翻譯怪,直到我後來看到港台的,我就會覺得大陸這邊看的順眼多了。
Ⅱ 你最想吐槽的電影譯名是哪部
你沒見過那些辣眼睛的電影譯名
1、《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港譯《月黑高飛》,湊合吧。
台譯《刺激1995》
你們還知道哪些奇葩的電影譯名
Ⅲ 搞笑的電影譯名:港版愛玩諧音梗,台灣版為何如此「中二」
很多城市在翻譯外來電影的名字時,經常會鬧出各種烏龍,這些電影譯名非常搞笑。例如香港愛玩諧音梗,台灣版的譯名也非常“中二”。可能是因為台灣省的人民比較喜歡直來直往的方式,而且想要通過這些帶有喜劇色彩的名字獲得大家的喜歡。中國台灣是中國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台灣人在說話的時候,比較嗲,而且他們使用的是繁體字。
台灣人在進行翻譯的時候,有可能是根據電影的部分內容進行設計的,所以他們才會想出一些比較簡潔的名字,防止台灣省的其他觀眾看不懂名字。不過他們起的名字確實比較誇張,很多中國內陸地區的人看了之後都忍不住想要觀看這些影視劇,打開影片之後,看到熟悉內容,又很想吐槽。
Ⅳ 電影譯名的重要性:《肖申克救贖》等電影,在港台還有什麼譯名
內地的譯名多偏向於英文直譯,而香港譯名則比較市井化,並且常常會採用粵語方言,台灣譯名則會直接點出影片生題。 1、LadyBird,香港|不得鳥小姐/台灣|淑女鳥2、The Shape of Water,香港|忘形水/台灣| 水底情深3、Three Billboards OutsideEbbing, Missouri香港|廣告牌殺人事件/台灣|意外4、Call Me by Your Name台灣|以你的名字呼喚我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救贖)香港|月黑高飛:/台灣|刺激1995
情/台灣|熟男型不型9、3Idiots(三傻大鬧寶萊塢) 香港|作死不離3兄弟/台灣|三個傻瓜10、What'sYourNumber?(床伴逐個數)香港| 翻兜有情郎/台灣|先生你哪位 ?11、 Horrible Bosses(惡老闆)香港|邊個波士唔抵死?/台灣|老闆不是人.12、Love&OtherDrug(愛情與靈葯)香港|愛情戀上癮/台灣|愛情葯不葯13、Zookeeper(動物園看守) 香港|精裝群獸追女仔/台灣|全民情獸。還又很多,大家可以一起討論一下哦~
Ⅳ 10大令人驚艷的外語電影譯名,總有一個戳中你
早就想寫這一篇關於外國電影名經典翻譯的文章了。優秀的翻譯之於原文及影片,就好像蔥花之於蔥油潑面那麼重要。你還別說,文字的魅力對人的影響就是那麼大,同一個意思,不同的表達方式,收獲的結果就可能天差地別。同理,電影的名字是影片劇情的概括與升華,起得不好,票房慘敗顆粒無收也是有的。以下片名翻譯按優秀程度遞減排列,當然,這只是我一家之見,不服……憋著。
1. 魂斷藍橋( Waterloo Bridge , 1940 年)
這是我心目中永遠的No.1,迄今為止,我再未見過比它更經典、更貼切的片名翻譯了!我第一次看《魂斷藍橋》是中央台的譯製片,當時不知道其英文名,看過影片後,覺得片名也就是恰如其分。後來得知原名是Waterloo Bridge,我立刻被驚艷到了!
首先,如果譯為《滑鐵盧橋》,從翻譯角度看,當然沒有錯,但會讓人以為這是一部戰爭片或關於拿破崙的歷史人物傳記,影院絕對會失去一大部分女性觀眾和情侶檔;在中國,這部在西方大放異彩的片子也很有可能夭折,而不會成為傳頌已久的愛情經典片。
其次,這個Bridge為什麼是藍橋而不是其他橋呢?藍橋取自於陝西民間傳說「藍橋相會」,講的是唐代秀才裴航沖破世俗偏見,不顧門第高低,不同流俗,執著追求績麻姑娘雲英(後來發現是仙女),通過不懈努力最終與之結成百年之好的故事。同樣是不門當戶對的愛情,藍橋相會以喜劇收尾,而影片中則以女主角在滑鐵盧橋上與列車相撞自殺身亡結束——魂斷藍橋,再貼切不過了。
最後,如果你講白話或者粵語,你就會知道,「魂斷藍」三個字的白話或粵語讀音與Waterloo的英文發音相近——這就是白話版的音譯啊,而且與劇情結合得如此渾然天成、天衣無縫!再沒有哪部電影名的翻譯能達到這樣的高度了。每次看到,我都想把膝蓋獻給那位不知名的譯者,為Ta的智慧與文采,以及對我持續而長久的啟迪和影響。
2. 她比煙花寂寞( Hilary and Jackie , 1998 年)
我知道這部影片完全是因為師太(亦舒)的同名小說《她比煙花寂寞》,應該說,電影片名借用了小說的名字,因為小說在1996年已經出版。片名已經完全脫離英文原名,純粹是電影主題的濃縮升華,然而十分准確,直擊靈魂。光看名字,就能猜出說的大概是什麼樣的故事,看影片前大約會准備好紙巾。
師太的小說寫的是一個電影明星生前燦爛輝煌,身後卻寂寞無比,去世時候連遺產都沒人接收;而她畢生所願不過是像普通人那樣結婚生子吵鬧而庸俗的過完一生。這個平凡無奇的心願,終究沒能實現。就像煙花,綻放時璀璨奪目,背後卻是無邊的黑與寂寞。電影與之同名,其實很有道理。主人公同樣是煙花般絢爛的一生,同樣生前風光無限,對愛卻始終求而不得。求而不得,人生至苦。
影片的其他譯名有狂戀大提琴、中斷的琴聲、希拉里和傑基、希拉莉和積琪琳。所謂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這些譯名不算錯,但都不如煙花那樣意味雋永,餘音繞梁。
3. 蝴蝶夢( Rebecca , 1940 年)
《蝴蝶夢》原名《呂蓓卡》,呂蓓卡是影片中實質性的女主角——盡管一開篇她已然是個死人,但音容宛在,庄園里處處都是她的印跡。她的幽靈通過死忠女管家繼續控制著她的家、她的丈夫以及新任女主人,直至一切毀滅。對於新來的女主人,這段經歷就像一場斑斕而陰森的夢,醒來之後,只余追憶。
翻譯成蝴蝶夢當然比呂蓓卡更有魅力。對於初次接觸的觀眾而言,呂蓓卡只是一個女性的名字,除此之外,我們一無所知,且沒有浮想聯翩的慾望。蝴蝶夢,就算你不知道「庄生曉夢迷蝴蝶」,光從字面也能模糊的體驗到諸如凄美、幻滅、遺憾之類的感覺。這三個字的組合,於我而言,有著不可描述的、令人著迷的魔力。
4. 末路狂花( Thelma & Louise , 1991 年)
女性冒險片,這是我看到片名《末路狂花》的第一印象。影片講的是兩名在生活中循規蹈矩的失意女性——塞爾瑪與路易絲,周圍的男性沒一個好東西。某天,她們決定暫時擺脫平庸的現實,開車上路散心卻意外殺人,此後一發不可收拾,搶劫、恐嚇、射擊、飆車,從家庭主婦和餐廳女招待變成比男人更彪悍的存在。她們沖破藩籬、奔向自由的旅程,最終在科羅拉多大峽谷的懸崖上戛然而止。塞爾瑪和路易絲以年華、以生命為價,給予這個男權社會最後有力的一擊和嘲諷。
末路狂花,言簡意賅,暗含人物和結局,透著一往無前的孤勇和寧死不回的決絕。相比之下,「塞爾瑪與路易斯」、「上錯驚魂路」之類的譯名,不是平淡就是膚淺,簡直弱爆了。
5. 春風化雨( Dead Poets Society , 1989 年)
其實我很想把春風化雨排在第四,但因為末路狂花結尾太令人心痛和震撼,以至於覺得片名都帶著血色(果然是誰慘誰勝出么……),所以忍痛讓春風排在第五。Dead Poets Society原來譯為「死亡詩社」,乍一看我還以為是我最心水的懸疑恐怖片,看了之後才知道講的是一個老師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幫助禁錮在傳統守舊教條框框內的學生們解放思想、領悟自由與生命真諦的故事(裡面將將18歲的伊桑·霍克真是帥到憂傷)。
一直以來,外語片名的翻譯大部分都是大陸勝出(至少在以前是如此),香港譯名總是帶著濃厚的市井或江湖味,台灣的翻譯多是流於艷俗。然而在本片,台灣譯的「春風化雨」遠勝其他兩地,栩栩如生的提煉了影片主題和主角形象。對比香港譯為「暴雨驕陽」,還有「壯志驕陽」,港真,不知道是什麼鬼!
6. 綠野仙蹤( The Wizard of OZ , 1939 年)
這個奇幻故事稱得上家喻戶曉,很少有人不知道的。當年我看這個故事時還不懂英文呢,書名被譯為《奧茲國國王》,非常符合小孩子的審美情趣——小時候,大家不都愛聽王子公主國王王後之流的故事么。後來上大學,才看到書的電影版,立刻被「綠野仙蹤」這個名字秒到了。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都被這個充滿美麗夢幻氣息的名字所吸引——這更像屬於大人的童話。綠野茫茫,仙蹤渺渺,帶著一絲中國特有的古典神話的飄逸,與西方的活潑明麗相得益彰,令人感覺深刻而鮮明。
其他譯名有「奧茲國歷險記」,也蠻恰當,就是少了點令人遐想的餘地。
7. 翠提春曉( The Great Waltz , 1938 年)
其實我對這類影片興趣不大。如果打出的片名是「偉大的圓舞曲」,我大概不會去看。但是,譯成「翠提春曉」,就太漂亮了!片名畫面感超強,尤其當我看到影片中長畫卷般的仙境景色時更覺得這四個字美麗:
·維也納森林中,天色將明,晨曦初露,滿目蒼翠,霞光透過枝葉射進密林,馬蹄聲敲著路面,發出優美、緩慢的「得、得、得」三拍節奏。
·朦朧晨霧中,羊群緩緩走過草地,牧羊人在牧笛上吹奏出樸素單純而又悠揚舒緩的音調。
·維也納河畔,作曲家施特勞斯所愛之人不忍破壞其家庭獨自乘船離開,輪船遠去,倩影消失在遠方,施特勞斯煢煢孑立,而粼粼碧波的岸邊是一對對幸福的情侶。
說實話,這種有婦之夫才子與紅顏才女相識恨晚相戀,原配欲大度退出成全,然而才(小)女(三)良心發現,浪(渣)子(男)回歸家庭的故事——如果不是有那麼多流芳百世的作品加持,也就是碗狗血——當然,本片的碗比較華麗。
盡管如此,我仍幸慶因為片名而去觀影——那首《當我們年輕時》,猝不及防就讓當時的我遭到了一萬點的心靈暴擊:當我們還年輕,在美妙的五月早晨,你曾說:你愛我,當我們還年輕。
五月的早晨,像朝露、像夕陽、像最珍貴的青春,美好卻易逝,唯有愛可以永不磨滅。
8. 亂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 1940 年)
說來慚愧,直到上高中我才拜讀了赫赫有名的《飄》,上大學才看到根據書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一般來說,如果先讀了原著,後面再看根據其拍出的電影或電視劇,總會覺得後者不如前者——文字留給讀者的腦補空間遠遠超過具體的影像。你在看書時,你的腦海里會形成你所希望的書中的主人公的形象,書里描述的一切細節,也會帶有你根深蒂固的個人風格。但是《亂世佳人》完全沒有輸給原作,因為費雯·麗和克拉克·蓋博正是我心目中的郝思嘉和白瑞特,尤其是費雯·麗的眼睛和氣質,和書里描寫的一模一樣:「帽上長長的翠綠色飄帶映襯著她那亮綠靈動的雙眸……她是降落人間的精靈——純潔又邪惡的迷人精靈。」這大概得歸因於演員超群的演技。
Gone with the wind的中文書名譯為《飄》,電影名譯為《亂世佳人》,都非常棒。書是經典名著,書名要言簡意賅,又要具備意味深長、耐人尋味的特點。一個「飄」字道盡了英文原名和書的精髓。在大型戰爭面前,個人的命運就如同被風刮下的落葉,背井離鄉,流落四方,但最終會回到堅實的大地上。影片要賣座,就得盡可能吸引不同口味的觀眾,雅俗共賞。在艷俗的「佳人」前面放個「亂世」,立刻有了沉重和悲壯感,並且也概括了影片主要內容,真是極好的(甄嬛附體…)。相比之下,直譯為《隨風而逝》就顯得中庸且不知所雲了。
9. 廊橋遺夢( 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 , 1994 年)
The Bridge ofMadison County譯為「廊橋遺夢」充分體現了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一開始,我也不知道為啥將「麥迪遜橋」翻譯成「廊橋」,直到我看到影片中的橋——有頂的橋,可不就是中國的廊橋么——有房檐的橋。當然,麥迪遜的橋要比咱們精雕細刻的廊橋遜多了。「遺夢」用來形容纏綿悱惻而不能圓滿的愛情再合適不過了。廊橋與遺夢的組合絕不僅是故事發生之地與故事結局的簡單概括,它所包含的深意.....你懂的。
10. 人鬼情未了( Ghost , 1990 年)
與前面神作相比,其實《人鬼情未了》這個翻譯並不是那麼出彩,但是奈何隊友太坑爹啊——其他的譯名有《幽靈》以及《把妹把到鬼》——差點讓我笑出八塊腹肌。尤其是想到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凄美深情的人鬼愛情時,配上這么個二貨的片名,真是很有反差萌啊~~
其他的佳作還有 風月俏佳人( PrettyWoman )、聞香識女人( Scentof a Woman )、月色撩人( Moonstruck )、深閨疑雲( Suspicion )、壯志凌雲( Top Gum )、出水芙蓉( Bath Beauty )、紅菱艷( The Red Shoes )等 。但於我而言,感觸都沒有前10個那麼多,就不寫啦。
這些影片最新的,距今也快有20年,感覺那時的翻譯者對作品不止於「准確」這一標准,他們把電影吃透,力求做到信、達、雅,帶給觀眾藝術般的體驗。如今不知是我看電影看少了,還是翻譯水準下降,總之,再沒有見過令我眼前一亮且怦然心動的片名了(惆悵臉)。
Ⅵ 片名很爛,讓你曾經錯過的好電影有哪些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夏洛特煩惱》。
記得當年在電影院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因為這個片名有一股莫名的「山寨感」,所以果斷選擇了同期徐崢的《港囧》。
然而事實卻狠狠的給你我一記耳光,《港囧》的製作水平遠遠不及徐崢其他幾部「囧」字系列的電影。然而隔壁《夏洛特煩惱》形式越來越好,口碑和票房一路高歌猛進。
當初為什麼會嫌棄《夏洛特煩惱》呢?
因為「夏洛特」這三個字。
那幾年正好是本尼攜手馬丁·福瑞曼《神探夏洛克》大火的時候,「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更是深入人心。
所以一樣看到《夏洛特煩惱》的時候,加上這無厘頭的封面,覺得八成是某些國產喜劇電影強行蹭熱度。
結果很多朋友推薦我去看這部電影,我還是不放心,准備看一看這部電影的卡司,再決定要不要去電影院支持一下這部電影。
結果看了一下陣容:沈騰、馬麗、尹正、艾倫......在看封面底下的幾個大字—「開心麻花」。有了「開心麻花」兜底,電影就算爛也不會爛到哪裡去,總算對這部電影稍微放心一點,也有了一點點期待。
結果看完電影,不得不贊嘆一下電影的主創們,這部電影實在太贊了!不僅僅是因為電影製作水準優秀、票房成績極佳,而是這部電影打敗了《港囧》!
《夏洛特煩惱》打敗了《港囧》能說明什麼呢?這說明國產喜劇電影不再只有徐崢、寧浩,我們又看到了一批喜劇新銳,國產喜劇電影百花齊放!這可真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夏洛特煩惱》的確很優秀,可「夏洛」這個名字、「夏洛特煩惱」這個片名,還是有一股蹭熱度之嫌......
爛片名,好作品,我現在都已經是見怪不怪了,因為在我的印象中,有一部非常經典的印度電影,完全用爛片名顛覆了我對好電影的認知。《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天,這都是什麼破名字啊?我就來說說幾部,爛名字的好作品吧。
第一部,爛片名神作《三傻大鬧寶萊塢》。
這部作品的片名,是我看過的所有經典電影中最爛最無語的。我曾在網上看過一篇關於這部電影的評價,有人說一部真正經典的影視作品,是不會因為任何客觀因素而被埋沒的。在我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才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可也讓我錯過了好幾年的時間,才有幸看到這部電影。我是真的佩服這部電影的勇氣,也佩服中國翻譯的水平,這部電影原名《3 idiots》,也就是《三個白痴》的意思,然而來到中國之後就變成了《三傻大鬧寶萊塢》,這名字是一個比一個精彩。你哪怕把名字翻譯成《三個傻子翻身把歌唱》也要比前倆名字有趣的多啊。很多人都是在聽別人說了之後,才去看這部好電影的。真的不愧是一部講述勵志故事的電影,就連電影本身的經歷都這么的勵志,如果不是一部有口皆碑的好電影,哪兒這么多人知道它的存在啊。
第二部,片名有點傻白甜的《閃光少女》。
其實這部《閃光少女》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經典,但是相對於其他很多國產爛片而言,他在有限的製作成本之下,能拍出還不錯的東西來,這就已經相當了不起了。由幾個年紀不大的「90後」主演,卻能拍出讓70後、80後、90後都可以接受的故事,還是值得褒獎的。整部電影台詞不尷尬不狗血,幾個小演員還時常金句頻出,他們演的不做作,故事也就不會太矯情,在講述青春故事的國產電影中,算是一個比較奇葩的存在了。雖然也有人在吐槽這部作品,但是記住這部作品好的人更多。我也是聽人說了這部有點神經兮兮的電影還不錯,我才去看的,我一開始看確實有點懵,這都是在鬧騰啥呢?可是當我看完整部電影之後,我不得不承認,這確實是一部很有誠意的作品。
第三部,名字沒太看懂的《驢得水》。
我為什麼會去看這部名字很爛的電影?因為他們說「講個笑話,你可別哭」。我完全是因為片方在做宣傳時用這個的噱頭,我才提起興趣去看的,可這也是過了幾年之後的事情。這部電影沒有什麼「大牌演員」,也沒有什麼「豪華製作」,並且還是一部有點矯情的喜劇電影。但是他卻真的做到了「講個笑話,你會哭」的地步,說是喜劇電影,其實內涵深度不得了,我看完之後都在感嘆,這部電影居然能過審,真的不容易啊。《驢得水》這部作品的劇本先是經過微電影的試水,然後又在話劇舞台上打磨了好幾年,才轉型做成電影的,所以在劇本方面是沒什麼好挑剔的,另外幾個主演雖然沒什麼大名氣,但是在演技方面那都是非常又爆發力的,並且都是在話劇舞台上磨練過的人,所以在演員演技方面也值得放心。有了好演員,有了好劇本,怎麼會出不來好作品呢?只可惜,一個「驢得水」的名字,影響了大局。
我反正是沒太看懂這些電影在取名字方面的操作,實在是太任性了,完全靠的就是口碑取勝呀,自信是個好東西。
我一直認為酒香不怕巷子深,可是有時候,酒香也怕巷子深,片名很爛,真的會讓人錯過好電影。
就拿《超能陸戰隊》來說,台灣翻譯為:《大英雄天團》把大白翻譯成杯麵,就這譯名我真是無語了,這還有看的慾望嗎!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那些我差點錯過的好電影:
1、阿米爾汗三部曲。
《我的個神啊》《三傻大鬧寶萊塢》《摔跤吧!爸爸》 ,說實話這三部電影一部比一部經典,但是不論中國譯名還是印度原名,都讓我很無語,基本沒什麼內涵不說,還很不知所雲。
尤其是《我的個神啊》,國內的譯名好歹還沾點邊,印度就直接取名《P.K.》,就是男主角的名字,也有喝醉了的意思,真不知道是想表達什麼,還不如直接取名為:「外星人來襲」或者「神在哪裡」呢。
2、平平無奇系列三部曲。
3、我啥都不想說系列
《低俗小說》說實話國內翻譯的很不錯,但是我對這個名字真的是無感到了極點,超級不想看有沒有。
4、集體掉線系列
聽說 《閃光少女》 的宣傳方集體出來道歉了,不過最讓我不能理解的是,既然請來了陳奕迅,為什麼就不能提一下、宣傳一下,怎麼著我家迅迅見不得人咋的!
5、既無語又很對系列
《看起來很好吃》 看了電影你會發現其實這個名字和電影一樣萌萌噠,在說二次元的日本,要讓他們起個正經點的名字那是不可能了。
《放牛班的春天》 看了之後你會發現名字翻譯的也沒有錯,但是直譯一下是不是更加高大尚一點呢。
一個好的電影名可以自帶流量,而也有一些被不起眼的電影名耽誤的好電影;
隨著電影市場的發展,大家選擇看電影之前已經不局限於只選擇題材、明星和宣傳片了,有時候在大家看到電影名字的時候就會對影片進行篩選,很多時候,非常的 「low」 的電影名字也會成為大家自動過濾掉的那一部分電影,但實際上,有很多電影雖然名字很爛,但內容真的值得一看;
《三傻大鬧寶萊塢》;
這部電影上映於2009年,如果僅看名字的話,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會選擇這樣一部電影,因為電影名字真的很一般,尤其是 「寶萊塢」 三個字,有點模仿好萊塢的意思, 「三傻」 更是給這部電影定義成了無厘頭一類,但該影片一經上映直接打破了印度電影在內地的 歷史 票房記錄,更是在103萬人的點評下評分高達9.2分,排在了電影排行的第12位,可見這部電影的優秀;
《十二怒漢》;
這部電影的 「年齡」 就比較大了,但作為1957年就上映的一部電影,能拿到9.4的高分,電影排行排名36名就很不容易了,但只看這個電影名字的話,又難免讓人納悶 「它是不是在模仿中國的十八羅漢」 ,畢竟 「十八羅漢」 的 歷史 遠超這部電影,大家也已經銘刻於心,如果單看片名,這部《十二怒漢》很容易被大家忽略;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這部電影雖然沒有前兩部電影評分高,但在整個電影史上也是排名靠前的幾位,電影排行雖然並不靠前,但在無盡的電影史上,排名也算得上得天獨厚了,可是,這部電影的名字真的不敢恭維,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給人一種在說 「廢話」 的感覺,尤其是在幾乎所有的科幻片都以 「外星人」 為主題的時候,這樣的一部科幻片總是給人一種特別 「low」 的感覺;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補充!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一部電影叫《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當初聽到這部電影名字的時候,我還以為是什麼 旅遊 紀錄片之類的,看著電影封面也沒有想點開的沖動。所以當時我就錯過了這部電影,一直到後來偶然的機會才重新看到這部電影。
整部電影是比較悲傷的,特別是女主角莫妮卡·貝魯奇的出色表演讓瑪蓮娜這個人物更惹人心疼。莫妮卡·貝魯奇被稱為義大利的國寶級女演員,她的外表迷人出眾,身材條件在 娛樂 圈更是沒幾個人能相比,所以在《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裡面,莫妮卡·貝魯奇的顏值也成為了一大看點。很難說很多人之所以會看這部電影,不是奔著莫妮卡·貝魯奇去的。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做得最妙的一點是在裡面加入了一個小男孩的角色。電影的故事是以小男孩的視角展開的,實際上這個小男孩就相當於觀眾,通過他的視角去看瑪蓮娜不幸的人生經歷,觀眾會有種更真實更震撼的感覺。相信看電影的時候,很多觀眾都恨不得自己變成那個小男孩,和女神有一次見面的接觸和交流。
這部電影雖然是一部年代故事片,但是裡面涉及到的深刻主題到現在都還適用。比如在沒有任何了解的情況下,就因為對瑪蓮娜嫉妒,鎮上有些人就開始傳言瑪蓮娜是個不幹不凈的女人做著見不得人的職業。這種情況在現在都很常見,有些人就喜歡戴著有色眼鏡看人,最難改變的人的成見。
眾所周知,大名鼎鼎的昆丁·塔倫蒂諾執導的影片,片名都很「隨意」。比如說《落水狗》、《我最好的朋友的生日》,再比如說《殺死比爾》、《低俗小說》……
這里不得不吐槽一句——這都什麼跟什麼啊,如果只看片名,完全提不起一點點觀影興趣啊!
在不了解昆丁「用心拍電影,用腳取名字」的粗糙風格之前,我差一點就因為片名,錯過了幾部好片!
《殺死比爾》系列。
僅看這張電影海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以下幾點:①對李小龍拙劣的模仿。②濃郁的漫畫風格。③一股爛片氣質撲面而來……
當年,正是因為被海報和片名誤導,導致我和這部優秀的影片擦肩而過。
再後來,無意間在網上看到了這部電影中「東京決斗」的片段。一瞬間就被昆丁獨特的風格所感染,深深地愛上了這部「美式武俠片」。
《低俗小說》。
和《殺死比爾》一樣,這也是一部僅看片名完全無法提起觀影興趣的電影。
而且,這部影片給人的唯一感覺,就是 亂 ,非常 亂 !
顛倒錯亂的故事線、荒誕離奇的故事、故事與故事間大跨度的跳躍,影片從頭到尾為觀眾傳達著一種強烈非真實感。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直接凌亂了:這是什麼玩意啊!昆丁到底想表達什麼?
感覺導演就沒想好好拍電影,加上開頭和結尾,一共六個小故事,完全就拼湊不到一起。
後面再看的時候,就慢慢品出了一點味道:
①昆丁將暴力與 娛樂 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
比如說約翰(文森特)與「局長(朱兒斯)」之間的碎碎念。兩人從各色 美食 ,聊到足底按摩,更過分的是,「局長」在殺人之前還要瞎扯一段《聖經》中的經文……
「暴力」元素,在這部影片中,被導演有意的弱化和 娛樂 化,變得不再敏感,就如同吃飯、閑聊一樣普通。
②「局長」的頓悟與救贖,荒誕不經卻又理所當然。
「局長」在影片中明顯帶有某種偏執傾向。
總是喜歡將自己扮作上帝的使者,每次先要扯上一大段經文,才會心滿意足的將受害者殺掉。美其名曰「行該行之事」。
經歷了「子彈免疫事件」、「馬文爆頭事件」、「餐館搶劫事件」之後,「局長」從常念的經文中意識到了自己思維的盲點,瞬間頓悟,看似荒誕不經,其實卻經過了整部影片的鋪墊。
總之,《低俗小說》這部電影,如果只是隨便看看,那麼,影片就如同片名一樣,只是一部沒有任何意義的讀物(影片);如果你細致入微的用心去體會,就會發現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東西。
結語
昆丁的影片,片名和海報都是硬傷,但是影片的質量完全沒有問題。
作為一名業余的影視劇愛好者,樂哥認為,影片的內容,比片名重要的多。畢竟,口碑與質量,才是王道!
小夥伴們還遇到過哪些片名「不講究」,但是質量非常棒的影片?歡迎分享哦!
講道理,如果是光看港台譯名,我可能會錯過絕大多數的外國佳片。
比如無冕之王《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大陸譯名為《肖生克的救贖》,就是直譯。而香港譯名為《月黑風高》讓人以為這是一部鬼片。台灣譯名為《刺激1995》,讓人一臉懵逼。
比如美國神劇《The Big Bang Theory 》,大陸譯名為《生活大爆炸》,香港譯名為《天才也性感》,勉強還行。台灣則厲害了,譯名為《宅男行不行》,這讓人難免有羞羞的感覺。
還有經典諜戰片《The Bourne Identity》,大陸翻譯為《諜影重重》,聽起來就很有故事。香港翻譯成《叛諜追擊》,不說多好聽,至少讓人知道這是一部諜戰電影。台灣則翻譯成《神鬼認證》,簡直讓人哭笑不得。
但我最不能忍的,是他們把經典動畫片《coco》,譯成了《可可夜總會》!??果真是墳頭蹦迪的意思嗎?
人物傳記片《The King's Speech》,大陸直譯為《國王的演講》。這次台灣還好,譯成《王者之聲:宣戰時刻》。香港就讓人嚇尿了,居然譯成《皇上無話兒》!!!!
諸如此類的還有《神隱少女》(千與千尋)、《一路玩到掛》(遺願清單)、《慾望師奶》(絕望主婦)、《夠姜四小強》(兩桿大煙槍)、《驚世未了緣》(勇敢的心)等等奇葩譯名。
武俠大師徐克的另類風格作品《刀》
徐克的作品太多了,《黃飛鴻系列》、《青蛇》、《新龍門客棧》等作品光是看名字就會令人想一探究竟,但冷不防的冒出這么一部《刀》,令人在詫異之餘完全沒有觀看的慾望。事實上這部作品本身就與徐克一直以來的浪漫武俠風格截然不同,這部《刀》里完全沒有以前徐克作品中的浪漫氣息,反而是有一群坦胸露肌的惡漢們,從頭到尾歇斯底里地破壞一切,盡情將男性荷爾蒙投射於銀幕上
這部作品是在致敬張徹的《獨臂刀》,有著緊張屏息的明快敘事,鮮明刺目的畫面表現。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歇斯底里作品,看得人熱血澎湃,其經典程度足以比肩《新龍門客棧》,可惜徐克為這部曠世經典起了這么一個略顯平庸的名字,到目前為止許多港片老影迷都對這部電影充耳不聞。
阿米爾汗的經典發大作《三傻大鬧寶萊塢》
其實許多印度電影名字起的都很爛,而這部電影的譯名更是爛到無語。當初看到這個名字腦海里瞬間浮現起印度寶萊塢電影尬舞的場景,於是對其棄之敝履。直到這部影片後來實在太過大熱,才一睹真容,頓時拍案叫絕,對印度電影也刮目相看。這部電影原名《3 idiots》,是《三個白痴》的意思,本來的名字可以說與劇情基本貼合。或許是片方認為寶萊塢三個字會提升票房號召力,所以在翻譯時無端端加入寶萊塢三個字,真是令人無語。如果不是這部電影的口碑是在太火爆,相信許多人都會錯過它。
洪金寶提名影帝的溫情作品《八兩金》
《八兩金》真的是一部電影的名字,而且洪金寶大哥憑藉此片差點拿下第三個金像影帝,但可惜一提到八兩金,眾人心中都會浮現周星馳電影中那個面容猙獰的古怪男人,與影片傳遞的親情與愛情帶給人們的溫情印象截然不同。
《八兩金》這部影片描寫紐約華人回大陸鄉下探親的故事,拍出了親切風趣的鄉土情懷、細膩的親情和愛情。本片之所以叫八兩金,主要是洪金寶飾演的猴子身上戴的金錶、金鏈子和金戒指,加起來剛好八兩。或許在當年這部電影的名字並沒有問題,但如今看來這個名字卻註定會阻擋人們第一時間觀看。
灰猴
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灰猴》,是不是看到這個名字就覺得很爛?
是講動物的嗎?有什麼含義?
我想看看主演人員你會覺得更爛,
如果不是偶然一次機會在電視上播放了出來,我想我也不會特意去看這樣的電影。
但是!
當我剛開始看一會就被它吸引了。
可以好不誇張的說,論劇情、論演員演技,《灰猴》在近兩年的國產電影里都能算得上名列前茅。
這個電影從頭至尾可以說是故事緊湊,環環相扣,不看到最後永遠保留著一種未知。
同時,電影在敘事手法方面打亂時間和空間,重疊交錯時間線索的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關系彼此牽連、周旋。
另外,這部電影將真實人性與懸念犯罪的元素相互結合,就如同一個設計巧妙的拼圖 游戲 一般,吸引人,讓你不自覺的隨著它的主線走下去,非常值得一看。
王牌賤諜格林姆斯比
當看到這部電影的名稱時,我覺得不倫不類,同時不感興趣。
首先,我對諜戰電影不感興趣,其次,我覺得「賤」字讓它顯得不倫不類。
但是,當看完這部電影之後讓我徹底愛上 薩莎·拜倫·科恩 的電影,以至於後來我把他所有的電影都看了一遍。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這部電影的話,那麼就是--爆笑。
全程高能無尿點,保證能夠讓你從頭笑到尾。
我是得著,有話直說。
所謂,人不可貌相,影視劇看多了,總會遇到一些片名奇葩、作品優秀的好片子,如果光聽說《刺激1995》的台譯版片名,可能就會錯過IMDB排名第一的《肖申克的救贖》。
印度著名影星阿米爾·汗,不僅以一己之力顛覆了國內觀眾對印度電影「歌舞片」的刻板印象,讓很多人對寶萊塢電影刮目相看,更是憑借相對高質量的影片,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寵兒」。他主演的《摔跤吧!爸爸》拿到了12.99億累計票房,《神秘巨星》等影片也表現不俗。
不過,不知是故意為之,還是為了找噱頭,阿米爾·汗主演的很多影片,中文譯名堪稱奇葩。
先說讓很多通過網路認識阿米爾·汗的《三傻大鬧寶萊塢》,怎麼看都是個歡笑歌舞片的「配置」,實際上該片直指教育不公平帶來的思想桎梏;2015年在國內上映的《我的個神啊》,還以為是飾演佟湘玉的閆妮投資的,其實是批判和諷刺了印度宗教 社會 。
相對來說,身兼演員、製片人、投資人等諸多頭銜的徐崢,是國內屈指可數的「百億票房先生」,不過,他在片子起名字上,似乎也很是「不走尋常路」。
他執導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港囧》累積票房均輕松破十億,片名雖然聽著很喜感,卻看不出來到底是咋回事;以探討生存尊嚴的現實題材電影《我不是葯神》,最終拿到了驚人的30.99億票房成績,若不知故事梗概的觀眾,也可能會因為這個有些「脫線」的名字錯過好電影。
至於在影視化上不走尋常路的開心麻花,有些片子的片名總有些「難以捉摸」,比如開心麻花的「當頭炮」《夏洛特煩惱》,還真有人讀成了《夏洛特 煩惱》的,至於那部《驢得水》,不知道片子成色的,還以為是什麼農村題材小成本電影。
Ⅶ 有哪些奇葩的電影名
奇葩的電影名字在生活當中,我們確實接觸過不少。但是印象比較深刻的也沒有幾部。有時候也會因為他那些奇葩的電影名字去看一下這個電影到底是演的什麼事兒,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今天我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所看到的那些奇葩的電影名字。
第三部電影的名字就是《與君相戀一百次》
奇葩在相戀一百次。而當你打開電影開始看的時候,其實是一個很唯美的愛情故事。利用了倒敘的手法,時間倒流的那種講法和表達形式,演繹了一段愛情。
其實我們遇到的奇葩電影的名字有很多很多。這些奇葩的電影名字以後毀掉很多優質的大片兒。所以說我也是很納悶,有那麼多唯美的名字,大氣的名字不用,非要用那些比較奇葩的電影名字。也許這也是出品方的一個炒作方向吧。
Ⅷ 《變形金剛》翻譯「汽車人」被吐槽俗氣,港台電影譯名才更奇葩呢
本文首發於:深圳文藝復興(微信公眾號ID:sz_wyfx)
吐槽前,先說優點:作為一個太平洋吹來的風都是五千年文化味兒的省份,台灣人起的電影譯名,時有神來之筆,我最為激賞的就是 《一樹梨花壓海棠》 。
典故取自蘇軾調侃好友張先的詩句,這位張先生娶了比自己年輕了一個花甲的小妾,得意地跟蘇軾炫耀,於是蘇軾就懟了回去:「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污得漂亮)
【台灣電影譯名槽點之一: 快來猜我呀】
不過,似這般的妙名,看起來只是妙手偶得之,更多的台灣電影譯名,就跟起著玩兒似得,隨便得叫你跟猜燈謎似得,別想從名字一眼看出來這片子要演啥。
比如,今年奧斯卡大贏家《LA LA LAND》,大陸譯名 《愛樂之城》 ,港譯叫 《星聲夢里人》, 台譯叫 《樂來越愛你》 。
三個名字,大陸的雖然中規中矩,但算是最好的了。
人家英文原名 「LA LA」 當中語帶雙關,除了音符LA還含了個LA城市名,只有大陸譯名還原出了這個意思,港譯還算有心借了個諧音, 「星聲」二字 在粵語里同音,也算是還原了「LALA」這個梗,後邊 「夢里人」 也是點題了。
不過台譯呢?這是啥? 《樂來越愛你》 雖說也借了個諧音,BUT這個名字隨便安在哪個愛情歌舞片都行吧?你起得這么隨便,發行公司是怎麼通過的?
同樣是今年大熱片, 《血戰鋼鋸嶺》 是大陸譯名,台灣叫 《鋼鐵英雄》, 香港直接叫 《鋼鋸嶺》 。
告訴我,看見《鋼鐵英雄》是不是覺著《鋼鐵俠》出同人了?
來伙計們,往上看一眼這個台灣的《鋼鐵英雄》海報,上頭不是寫「 《英雄本色》導演最新巨作」 嘛!我要提醒你們,這個「英雄本色」不是我們認識的那個 吳宇森的「英雄本色 」 ——
台灣影史的《英雄本色》是這個,全名賊長: 《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
臣妾真是萬萬沒想到啊!這不是梅爾吉布森的《勇敢的心》嗎!
再來一個「隨便他媽給隨便開門」的案例, 《刺激1995 》 和 《刺激1998》 ,是不是讓你覺得這是同一個系列的上下集?
但是,臣妾猜錯了啊!
《刺激1995》竟然是我們大陸譯名 《肖申克的救贖》 !港譯叫《月黑高飛》。而《刺激1998》是我們大陸譯名的 《重返伊甸園》 ,據說台灣發行方只因為這個電影也有牢獄情節就隨了《刺激1995》,做了人家八竿子打不著的續集。
之所以他們都喜歡叫「刺激XXOO」的原因,是因為之前台灣引進了一部保羅紐曼的電影《 The Sting 》,我們大陸翻譯成 《騙中騙》 ,而台灣譯名叫 《刺激》 ,而《肖申克的救贖》之所以被台灣ER起名為《刺激1995》正是因為覺得跟《刺激》一樣,都是高智商復仇~~~~所以這仨片子硬是被台灣發行方湊成了三部曲。
厲害了,我的灣!
【台灣電影譯名槽點之二: 你個小清新】
相比 大陸的直白樸實 , 香港的簡單粗暴 ,台灣大多數的電影譯名懷揣一顆小清新之心,然而往往注重情緒而失於准確。
比如《Malèna》,大陸翻譯最好——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港譯還是簡單粗暴 《瑪蓮娜》, 台譯是 《真愛伴我行》 ,EXCUSE ME?八點檔鄉土劇嗎?
再比如西班牙黑色喜劇《Relatos salvajes》,大陸翻譯 《蠻荒故事》 ,還是最好。港譯 《無定向喪心病狂》 也好,有幾分CULT片味道。而台譯是: 《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 ~~~整個劇組都是處女座嗎?
有時候小清新的勁兒上來了,硬是不好好說話,明明言簡意賅的名字,非要怎麼拗口怎麼來。
《廊橋遺夢》→台譯《麥迪遜之橋》。
《五十度灰》→台譯《格雷的五十道陰影》。
《卡羅爾》→台譯《因為愛你》。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台譯《貧民百萬富翁》。
《美國麗人》→台譯《美國心玫瑰情》。
《國王的演講》→台譯《王者之聲:宣戰時刻》。
《雲上的日子》→台譯《雲端上的情與欲》。
《一天》→台譯《真愛挑日子》 (真不會起名字)。
其實能把大陸取名 《史密斯夫婦》 翻譯成 《史密夫決戰史密妻》 的香港人,小清新起來還是相當不錯的。
比如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大陸和台灣統一了名字,而港譯名叫做 《畫意私情》 。
再比如 《悲慘世界》 ,大陸和台灣又統一了,而香港取名 《孤星淚》 ,多有畫面感啊!
還有 《音樂之聲》 ,台版翻譯 《真善美》 (公益片?),港版最妙: 《仙樂飄飄處處聞》 。
《心是孤獨的獵手》 ,港版也妙: 《天涯何處覓知心》。
《殺手裡昂》 ,台版 《終極追殺令》 (太對付了),港版絕了: 《這個殺手不太冷》 。
就 簡單粗暴 而言,台灣人有時候跟香港也不遑多讓的。比如《霸王別姬》,台灣版竟然多了一行副標題:婊子無情,戲子無義。
不過,《霸王別姬》的英文譯名更奇葩:《別了,我的妾》。
其實,類似翻譯弄巧成拙搞成 「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系列 的台灣電影譯名還有很多,比如:
《Inception》 → 陸譯 《盜夢空間》→ 港譯 《潛行凶間》 台譯《 全面啟動》 (弄啥嘞?) 。
《No Country for Old Men》→陸譯 《老無所依》 → 港譯 《2百萬奪命奇案》 (這個爛的我也無法偏心了)→台譯 《險路勿近》 (鬼片?)。
《The Hurt Locker》→ 陸譯 《拆彈部隊》 → 港譯 《拆彈雄心》 (雄心系列也是HK特產) → 台譯 《危機倒數》 (懵逼臉)。
《Crash》→陸譯 《撞車》→ 港譯 《撞車》 →台譯 《沖擊效應》 (不想評了)。
《Million Dollar Baby》→陸譯 《百萬美元寶貝》→台譯《登峰造擊》( 造起來baby)。
翻譯講求「信達雅」,雖然大部分大陸電影譯名都太追求信和達了,不夠雅,可一部分台灣電影的譯名太晦暗模糊了,根本就不想讓觀眾產生一見片名就購票的沖動,走性冷淡風是嗎?
【台灣電影譯名槽點之三: 神鬼你全家】
台灣人喜歡 「神鬼」 ,什麼電影都要「神鬼」,可大部分神鬼根本就是神鬼你妹,跟GOD和GHOST沒有一毛錢關系,比如 《荒野獵人》 ,他們硬要翻譯成 《神鬼獵人》 。
據不完全統計,以下片子均屬於強行被台灣譯名捆綁而成的 「神鬼家族 」——
而且台灣人這個神鬼系列吧,讓人摸不透起名者的腦迴路,你說這名是玄幻靈異題材專用呢,但連 美版《無間道》 ,甚至都被翻譯成 《神鬼無間》 ,這我就看不懂了!
講真啊,台灣發行方是不是有一批小李黑粉?他的三部作品《盜夢空間》、《荒野獵人》和美版《無間道》,接連遭遇翻譯毒手,好氣哦!
類似「神鬼」系列的,台灣人還有 「專人專名」系列 的電影譯名,比如施瓦辛格專用的是「魔鬼系列」。
但有時候, 史泰龍以及史蒂夫西格的電影也被台灣人用「魔鬼」系列冠名,大概因為他們同為肌肉男吧! 下圖中施瓦辛格的 「魔鬼」系列 ,就混進了 史泰龍的《魔鬼專家》史蒂夫西格的《魔鬼戰將》 。
不過這不是台灣專利, 大陸也有 專人專用的片名,比如 傑森斯坦森專用的是「玩命」系列 ,《玩命追蹤》、《玩命快遞》,還有 連姆尼森的「營救」系列。
前段時間,聽說台灣電視台吐槽大陸的《變形金剛》汽車人名字翻譯很「俗氣」,於是,有人做了一張對比圖:那就比比看啊!
虧他們好意思吐槽,「歐特八族」真的有比「汽車人」洋氣嗎?「無鐵鐵牛」敢說自己比「擎天柱」洋氣?我的大黃蜂都笑了。
在起名方面,兩岸三地明明就是半斤八兩。
台灣人喜歡「神鬼」,大陸人喜歡「總動員」,香港人喜歡「追緝令」。
這些年,也鬧了不少「茶葉蛋」事件,台灣說大陸把阿湯哥的 《TOP GUN》 翻譯成 《好大一把槍》 ,而我們反過來說我們明明叫 《壯志凌雲》 ,你們台灣省才是《好大一把槍》。
可憐的阿湯哥,他還不知道自己在這個互相吐槽的梗里邊,變身成島國動作片的男主了。
最後,我知道有人要提這個,我自己來——
悲哀的是,港台電影的譯名會鬧笑話,可我們引進的電影連內容都在鬧笑話。比如,刪減了14分鍾還要在電影院搞分級的《金剛狼3》。
我無話可說。
Ⅸ 外國影片名,大陸,香港,台灣翻譯不同,你更喜歡哪個理由
大陸啊,大陸的最具有權威性,也更官方,很正式。
例如: 美國電影,台灣翻譯《刺激1995》
大陸翻譯《肖申克的救贖》
變形金剛裡面的主角,台灣翻譯「無敵鐵牛」 大陸翻譯「擎天柱」 你自己品!望採納!
Ⅹ 為什麼大陸、香港、台灣翻譯的外國電影名字或者是人名有很多差別。比如同樣是音譯:一個反應泰坦尼克號,一
香港用粵語翻譯,跟普通話不同。比如Marlboro,「萬寶路」顯然不是一個說普通話的人最先翻譯的。因為如果用普通話來翻譯,第一個字應該發M而不是W。粵語保留古音,「古無輕唇音」,萬wan在粵語的發音就是man。再比如Watsons,「屈臣氏」也是一個粵語的譯音。「屈」在粵語中不念qu,而的確是類似於wat。粵語保留了古音中入聲的特點,「屈」是一個入聲字,在母音後面還有輔音,正好與Watsons中的t對應。還有Beckham,香港翻譯為「碧咸」,比普通話的「貝克漢姆」少了一半的字數。因為普通話用「克」對譯k,用「姆」對譯m,而粵語里「碧」是入聲,入聲的那個末尾輔音對應了k,而鹹的末尾輔音也是m,正好與英語里的m對應。不過了解粵語的這個特點,似乎還不能完全解釋「鐵達尼」的問題。從對應來看,「鐵」對應ti,「達」對應ta,」尼「對應ni(c)。看起來是一個很奇怪的翻譯,因為」鐵「和」達「都是入聲,而ti和ta的母音之後其實都沒有輔音。而」尼「不是入聲字,卻似乎還要對應最後的c。不過因為」鐵「國語念tie,與ti差別更大,所以雖然港台和新加坡等地都用這個名字,我還是傾向於這是一個粵語發音的翻譯。從大陸的翻譯看,」泰坦尼克「是一個比較忠實於英文發音的翻譯,ti的i,發音是[ai],而不是,所以」鐵「這個對譯顯然是一個從字面而不根據讀音進行的翻譯。大概某個英文水平較次的記者首先從某個英國報紙獲取了這部電影開拍的信息,在並不清楚Titanic讀音的情況下進行了一次低水平的英譯漢。為什麼要這么猜測呢,因為現在我們常說的」烏龍「,似乎就有人指出是從」wrong"這個單詞來的。「烏」對譯的是實際上並不發音的w。如果再考慮上Hobbit的例子(我之前並不清楚原來「哈比」也是港台譯名啊),「比」對譯bit,似乎有些時候香港的譯者對最後的輔音不是那麼關心?所以「鐵達尼」的「尼」也對譯了nic?至於我自己嘛,念英語的時候的確是常常把一些讀起來感覺比較輕的輔音直接忽略掉……粵語的「霍」發音不是h,所以香港譯者不會用這個字來對譯ho。我也沒想明白為什麼用念ha的「哈」對譯ho……至於有人覺得什麼「總動員」的翻譯不好,我倒不這么覺得。至少一看到什麼「總動員」的動畫片,我就知道迪斯尼的新片來了~挺成系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