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港片 » 香港同志電影節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同志電影節

發布時間: 2023-02-22 16:20:24

① 「同志」一詞的來歷嗎

起源

1989年,香港人林奕華將自己籌劃的首屆同性戀電影節命名為《香港同志電影節》,這可能是這層意義的開端。(最晚是)從此開始,在中國大陸之外的中文地區,如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同志」一詞逐漸演變成對同性戀者的另一個稱呼。用的時候並不是如「某某同志」這樣作稱謂用,而是「某某是一個同志」、「某某參加了一個同志團體」這樣。這種用法起先在同性戀群體中使用,後來影響逐漸擴大,上述地區的社會各界都採納了這個用法,例如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就在《認識同志手冊2001年版》中寫道:「市長愛同志」。
林奕華本人曾表示:自己希望用來取代同性戀的同志一詞,是由孫中山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聯想而來。林一方希望指出仍然需要繼續努力,另一方面則希望將討論的焦點從性取向轉移到性別議題。此後許多關注各種不同性別議題的人士都希望能用同志一詞聯結、包含、代表更多人,目前同志一詞不僅限於同性戀者,已擴大到國際上通稱的LGBT四大族群,也就是男同性戀者(Gay)、女同性戀者(Lesbian)、雙性戀者(Bisexual)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例如2004年台灣出版的小說彩虹陰陽蝶,副標題就是「跨性別同志的心路歷程」。並且在這層意義之後出現如「直男」這個詞彙。
近年進入大陸後,由於絕大多數年輕人已經不再使用「同志」這個詞彙,使得這層含義反而後來居上。盡管這一層新的含義在大陸地區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並使用,不過官方媒體和文件對這一外延含義基本不予採納。

② 什麼叫彩虹男孩

彩虹男孩(彩虹男)出自2005年泰國電影《彩虹男孩》(rainbow boys),這部電影講述了男同性戀者的故事,所以彩虹男孩指代男同性戀者。

另有說法為,彩虹男孩指活潑開朗型的男生。

題主對於「水一網路會開 人一網路會死」認識的還真是到位啊!
1.性傾向:性傾向又稱為性取向、性指向等,在日惹原則中做了明確的定義,「性取向」指一個人對他人產生深層情緒、情感以及性上的吸引並發生親密關系或性關系的能力,包括異性、同性或是多種性向。

2.粉紅經濟:同性戀經濟,特指LGBT(Lesbian女同、Gay男同、Bisexual雙性戀、Transgender跨性別者)群體經濟。

3.同志:同志作為同性戀的別稱源於1989年香港同性戀運動,該運動將同性戀電影節命名為「香港同志電影節」。

4.出櫃:來自於「櫥櫃里的骷髏」意思為家醜,所以在英文中,櫃子又可引申為「不可告人」的意思,出櫃,則是公開承認自己性取向的人,包括同性、雙性等。

5.酷兒理論:該理論興起於上世紀90年代。酷兒是」queer」(古怪的)的音譯,特指社會群體,該群體包括所有性取向不同於主流群體的人。

③ 同志是什麼

同志本指志同道合的人,由於語言的發展和人類認知開放加深,演變出的新意。
此處同志又叫同人,是LGBT(GLBT)的別稱,同志一詞不僅限於同性戀,現已擴大到國際上通稱的LGBT四大族群,即男同性戀者(Gay)、女同性戀者(Lesbian)、雙性戀者(Bisexuality)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
同志指代LGBT群體的起源為1989年隨香港人林奕華的同性戀電影節——《香港同志電影節》的出現,漸漸演變為社會對「LGBT」群體的代稱及該社群之間的正式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