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四郎探母的詳細劇情
詳細劇情
四郎失蹤
楊家共生了六個兒子,兩個女兒,後來又收了一個義子,分別排行為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姐、九妹。他們個個是英雄好漢,每個人都能帶兵打仗,獨當一面。而且這種英雄豪情傳了幾代人,對北宋王朝的抗番除奸勢力,造成了極其良好的影響。
楊四郎長得一表人材,武藝高強,英勇善戰,在幾個兄弟中間,最得父母的喜歡。他們寄希望於四郎,日後統率楊家將的非他莫屬,然而誰能想到,金沙灘一場惡戰,卻改寫了他的人生命運。
被擒
楊四郎的確是和楊家將失散了,他是在向敵人沖殺時,被對方裹挾走的。人多,混亂,在情急中迷失了方向。可當他發現走錯方向時晚了,因為對方的將領早已看到他勇猛廝殺,非普通軍士,就讓人把他給綁了,押送回營。
再說契丹王的損失也十分慘重,老王在大戰中身亡。眾將佐覺得不可一日無王,經過合計,就推擁皇後蕭綽執掌朝政,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蕭太後。
人們押著楊四郎來到蕭太後跟前,備說詳情,斷言他肯定是楊家大將。既已被俘,楊四郎已經作好了必死的准備。於是,當蕭太後問他叫什麼時,他說了一個假名:穆義。呵,不是楊家人,蕭太後放心了。
招為附馬
蕭太後所生一女,名為鐵鏡公主,雖已年過十八,尚未許配人家。當然會有一些大臣來為公主說媒拉線,均因蕭太後看不上那些想做她女婿的人,直到如今也沒有把婚事定下來。蕭太後見這個穆義長得相貌堂堂,又讓他試了試武功,甚為滿意。便讓大臣作媒,把鐵鏡公主嫁給了他。
四郎家有嬌妻孟氏,兩人十分恩愛。他當然不願娶北番公主,因為他並不打算在北方呆一輩子,一有機會他會跑回宋朝的。雖說肖太後和公主待他很好,但一片思鄉之情無時無刻不在煎熬著他。
一晃十五年過去了,楊延輝由一個青年變成了已屆而立的中年人。他摸摸下巴的胡須,再看看自己的一身北國裝束,一陣悲痛油然而生。
雁門陣
這天,聽說統兵蕭天佐在雁門關擺下一個大陣,讓人上書宋朝,說是若破得了大陣,北番甘願伏首稱臣;若破不了大陣,宋朝江山就得讓給北番。楊四郎十分重視這個消息,認為這是他回宋朝的大好時機,於是他讓人過細打聽詳情來報。
欲見母親
不幾天,消息更加振奮人心。說是宋軍中執掌帥印的是自己的六弟楊延景,而帶領楊家將的是自己的老母親佘太君。楊延輝心裡十分激動,老娘和他一關之隔,他決心要去和母親見一面,不管後果如何。公主感到十分意外,她從來沒有想到自己心愛的駙馬竟是敵軍楊家將。
他們婚後十五載,恩恩愛愛,舉案齊眉,從來沒有鬧過別扭。而這會猛不丁聽到駙馬說出實情,心裡一陣慌亂,不知如何是好。這時,懷里的大阿哥哭了起來,孩兒的啼哭喚醒了她的理智。她不能沒有駙馬,孩兒不能沒有父親。她理解四郎,也敬慕楊家人的英武。
楊四郎只好說實話,說是老母親就在雁門關內,他想去見一面,了卻做人子的心願。公主說,雁門關把守極嚴,沒有母後的令箭是萬萬過不了關的。四郎說,求公主向太後討一支令箭,我連夜去和老母見面回來,再歸還太後。
公主騙令箭
鐵鏡十分賢德善良,她絲毫沒有懷疑駙馬會不會回來,為了成全丈夫,她毅然到銀安殿去見母後。鐵鏡公主說,特意來向母後請安。太後很高興。公主說,他看見令箭,要玩,平日就喜歡玩令箭。太後說,他喜歡玩就讓他玩吧,不過明日天亮得給我還回來。公主把令箭塞到懷里,謝過母後,歡天喜地走了。
她回到後宮,見四郎早已換了行裝,備好馬匹,正在那兒焦急等候,公主想和他開個玩笑,問駙馬這是到哪兒去?四郎說,不是你答應去給討一支令箭,成全我去和老母親見一面嗎?公主說,喲,我和母後說話,把這件事給忘了。公主這才拿出令箭,說你看這是什麼!四郎大喜,匆匆和公主道別。公主這時珠淚滾滾,真捨不得和他分開。
出關
說著,楊四郎翻身上馬,和一名貼身衛兵向雁門關方向馳去……
不一會兒就到了雁門關。把關的軍士果然看守得極嚴,他們遠遠地就讓來人下馬接受檢查。楊四郎出示令箭,說是受太後委派去宋營公幹。守關軍士認箭不認人,只要你有令箭就放你出去。令箭,猶如時下的通行證。因為自從肖天佐擺下大陣,楊延昭等將領趕到雁門,可誰也識不破這是個什麼陣。識不了陣,自然破不了陣。後來還是被宗保的媳婦穆桂英識破,說這是天門陣。楊延昭自覺責任重大,此刻聽說北番有細作被捉,他自然要親自過問。
楊四郎被押到中軍帳下,六郎剛問了幾句,四郎就認出這位主帥就是自己的六弟延昭。他說,六弟,我是你四哥延輝啁!六郎大驚,掌燈細看,果然是自己的四哥,只是十多年不曾見面,四哥難免說不盡的離別之情。六郎說,就在後帳休息。四郎說,那就煩六弟帶我去見老娘。
探母
六郎先進後帳,稟告老母說:賀喜老娘,四哥回來了。母親抱著四郎的頭看一眼,說果然是我的四郎回來了,說著母子倆抱頭大哭。佘太君說,娘以為這輩子再也見不到我的四兒子了,沒想到在這雁門關能重逢。母親問當初兒子是怎麼失落的,四郎告訴母親自己如何被裹挾,如何被招為駙馬,肖太後對他恩重如山,鐵鏡公主對他情深義重。
佘太君是個深明大義的人,兒子失落北番後能有今天,的確難得蕭太後一片美意,難得鐵鏡公主的賢德。母子倆各自哭訴這些年的思念,母親又說了楊家將這十多年來的景況。這時,六郎把宗保叫來說,見一見你的四伯父。四郎發現他的侄兒,原來就是剛才帶兵巡邏的那位英俊小將,心裡很高興,連連誇獎宗保。六郎對宗保說,讓下面人保密,不要說是你四伯父回來了,免得他回北國後受指責。宗保忙下去布置去了。
八姐、九妹聽說四哥回來了,都到母親帳上相見。一家人團聚,喜不自禁,每個人都有一腔感懷。老太太讓六郎置辦酒宴,為四郎歸來接風洗塵。這時她對四郎說,你這一走十多年,可苦壞了你的妻子孟氏。老太太說,這些年我怕冷落她,我走到哪裡,就把她帶到哪裡。她吩咐八姐九妹:快帶你四哥去瞧瞧你四嫂。
孟氏此刻正覺寂寞,想起獨守空房十五年,日子難熬,往後的日子怎麼打發。想到這里,不由得潛潛淚下。這時,八姐、九妹進帳說:恭喜四嫂賀喜四嫂。孟氏說,兩個妹妹別開玩笑,我能有什麼喜事?八姐和九妹說,我四哥回來了。
正在這時,忽聽得打更人敲了三更鼓。四郎吃了一驚,連聲說,不好了不好了,我該走了。四郎把在北國有家小的那一句話,在口裡轉了半天,到底沒有勇氣說出口。他只是說,先到母親帳上再說。
四郎拜別母親,告別弟弟妹妹,告別他終生愧對的人,走了。朝著北方,迎著塞外的寒風,策馬向雁門關那邊馳去,他總算了卻了心願,在失落北國十五載後,能回去見老母一面,也算是給了他們一個音訊。此刻,他自然想到了給過他無限溫暖和愛撫的鐵鏡公主。
身份敗露
楊四郎剛過雁門關,就被北番軍兵拿下。軍士說,太後有令,說等駙馬回來一定拿下送到銀安殿去。四郎一聽,心裡說,壞了,這事到底讓太後知道了。其實,這是預料之中的事。只要他有這么個行動,他的意圖和身份就會暴露無遺。
楊四郎被押送到銀安寶殿上,就見蕭太後一臉怒氣,十分怕人。四郎跪下說,參見太後。四郎吱唔,沒法回答。太後說,你騙得令箭,偷偷出關,原來你是楊家的人。太後對軍士說,把這個楊四郎楊延輝推出去斬了!殿上有蕭家的人,他們說,我們不能落個日後受埋怨的事,還是悄悄去給公主報個信吧。
這時公主說:你倒不如當初就把他殺了。太後說,當初我不知道他是楊家的人。公主說,既然當初你不知道給我招了駙馬,現在知道了又要殺他,這豈不是害了我!公主這句話,又把個蕭太後噎得喘不過氣來了。是呀,當初公主的婚事是娘做的主,認錯人的是自己,斬人的還是自己。這豈不是讓女兒寒心,日後這母女關系……
鐵鏡公主接過阿哥,和四郎一起叩頭謝恩。在眾人的努力下,平息了這場探母風波。
(1)香港拍的契丹蕭太後電影擴展閱讀:
對京劇《四郎探母》的爭鳴,可以說由來己久,解放後比較集中的討論,大約有以下四次。
第一次爭鳴是在建國前後,「戲改」初期。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前,為了開展全國戲曲改革工作,1948年11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題目是《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舊劇改革工作》,提出:「改革舊劇的第一步工作,應該是審定劇目,分清好壞。在現有舊劇內容中,大體上可以分成有利、無害與有害三大類,應具體研究,分別對待。」在第三類有害部分中明確表明:「提倡民族失節的(如《四郎探母》)應該加以禁演或經過重大修改、或在重要關節上加以修改後方准演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務院文化部專門設立「戲改局」1950年7月8日曾向文化部辦公廳呈送一份報告《為函復關於禁演劇目問題的意見》,文中說:「奉到本部秘書處轉來東北文化部禁演舊劇問題二件,後又接轉來山西晉城縣文化館來函一件,系屬同樣的問題。本局對此問題,提出如下意見」,強調「戲曲問題是一個文化問題,又是一個社會問題。」
「放任自流固然不對,而強迫命令亦為不當。應在穩定藝人生活的基礎上,與藝人們共同商量進行工作。」附有早先根據文化部部務會議討論結果制定的《禁演、修改、臨時審查的舊戲曲節目及說明》,其中有舊戲曲中不易修改者,予以禁演京劇劇目二十四種,包括有《四郎探母》(坐宮盜令、探母回令)和《王寶釧》(紅鬃烈馬)等。
但是,1950年7月29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則報道:《文化部戲曲改進委員會組成,首次會議確定戲曲節目審定標准》,導語中說:「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為開展全國戲曲改革工作,特邀請戲曲界的代表人物,新文藝界的戲劇專家與文化部戲曲改革工作的負責人員,共同組成『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戲曲改進委員會』,作為戲曲改革工作的最高顧問性質的機關」,周楊為主任委員,其他如梅蘭芳、周信芳、曹禺、老舍、田漢、馬彥祥等共計四十三人。
文中說明:「於七月十一日下午一時文化部戲曲改進局舉行會議」。「會上對各地提出應當停演的劇目逐一慎重討論並一致認為:《殺子報》、《九更天》、《滑油山》、《奇冤報》、《海慧寺》、《雙釘記》、《探陰山》、《大香山》、《關公顯聖》、《雙沙河》、《鐵公雞》、《活捉三郎》等戲,不應當演出。」其中並沒有提出禁演《四郎探母》。
其後約1951年和1952年間,又先後通告提出了停演劇目《大劈棺》、《全部鍾馗》、《引狼入室》等三出戲,同時還提出《薛禮征東》、《八月十五殺韃子》兩出戲容易刺傷民族感情,不在少數民族地區演出。未見正式提出禁演《四郎探母》。
從上述兩份附送的文件及其後的禁演通告中,均可見在是否禁演《四郎探母》問題上,有著不同的意見,舉棋未定。這在社會上所展開的無休止的爭論中也有所反映。
從1950年到1951年在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的專業刊物《戲曲報》上發表過十幾萬字的關於京劇《四郎探母》的討論文章。如1950年4月1日出版的《戲曲報》創刊號發表了田漢的一篇文章,這是他在1949年,以《怎樣做戲改工作?》為題,寫給周揚的一封信,他首先提出:「宋代故事中招親例子更多,首先是全本《雁門關》劇中的四郎楊延輝了。沙灘會後四郎被擒,改名木易,蕭後不斬,讓他做了鐵鏡公主的駙馬。
十五年後宋遼交兵,佘太君押糧北上,延輝思母心切,被公主猜知,偷了令箭讓他回轉宋營,見他母親一面。時間是那麼有限的,四郎若回遼邦,怎捨得老母、弟妹和他的舊妻。若不回去,盜令事發,鐵鏡公主和他的孩子哪有性命?
這個戲劇性的矛盾是抓得很好的,而且隨著譙樓的更鼓聲,矛盾一步步加緊,戲曲性也一步步強烈,因此在編劇上是十分成功的,其所以被人垢病,叫它是「漢奸戲」,便因作者只抓住所謂人情,把兩國相爭弄成了一家子的私事,而沒有從民族立場上看問題,給他一個更適當、更能提高觀眾覺悟的結論。」
楊紹萱則在1951年3月5日的《戲曲報》第四卷第一期發表《談舊劇改革》,提出一個新問題:「《楊家將》小說里的楊四郎是幫助宋朝打敗契丹的楊四郎,而京劇本卻改成向蕭太後跪著叫『丈母娘』的楊四郎,這不是滿清製造的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們應該看清這是西太後統治下被改變了的歷史面貌。」
同期發表的馬少波文章《戲曲的前途》,進一步闡述了這個觀點:「當年梅巧玲老先生(梅蘭芳之祖父)飾蕭後,摹仿慈禧,舉止神態,惟妙惟肖,曾被譽為『活太後』,這戲的社會背景與思想基礎,不難想像得到。因此要改編這出戲,必須廢除慈禧的思想因素……而且很明顯的說出了《探母回令》一劇,乃是根據滿族統治者慈禧太後的『大滿族主義』思想體系所改編,它不止和歷史不符,更是對民族優秀兒女加以歪曲丑惡的臟點。」
同年《戲曲報》第四卷第六期上發表徐筱訂寫的《從楊家將格式的演變談到<四郎探母>的改編》,是談《四郎探母》歷史演變最為詳盡的文字,其中談「楊四郎」這一人物在史書上記載只不過是楊業死後,為朝廷所錄用,供奉朝廷而己。在後來的元曲中並無楊四郎的影子,只是《孤本元明雜劇》中有《開詔救忠臣》一劇中有遼將韓延壽的念白中道出:「俺,人馬浩大。將楊大郎長槍刺死,楊二郎短劍身亡,楊三郎踏為泥醬,楊四郎不知所在……。」
大約明朝萬曆年間成書的《楊家將演義》,方造出楊四郎在遼邦招為駙馬,但改名木易,隱姓埋名暗中協助宋軍,如宋軍被圍,糧盡援絕,萬分危難之時,楊延輝送去二十萬石糧草,解除危機;孟良被擒,掩護孟良脫險等等,他始終未忘為國家立功,還是屬於肯定人物。
但徐先生否定了《四郎探母》是根據滿族統治者慈禧太後的「大滿族主義』,思想體系所改編的,因為《四郎探母》公認為是陝西秦腔興出來的老戲,他就看過滇劇《坐宮》、《斬輝》(即《回令》)和川劇《女盜令》(包括《前帳會》「盜令」、《後帳會》「回令」)。
不過,該文真正的觀點仍對此戲持否定態度,認為:《四郎探母》雖不是秉承慈禧意旨而創造出《回令》的,但因慈禧愛好他而加強滿族主義色彩——不論在唱做技巧和裝扮形象上面——則是無可置疑的事情。當年梅巧玲老先生以摹仿慈禧的舉止神態惟妙惟肖而被譽為活太後。後來王瑤卿老先生據說也是拿著慈禧作為他表演《探母回令》、《雁門關》的描摹對象。這樣使得太後一角成為劇中的中心人物之一,觀眾一直迷戀這個角色的形象技巧,便不管這出戲怎樣麻醉我們民族意識。
不過,關於梅巧玲摹仿慈禧的舉止神態之事,我倒曾聽中國第一坤丑梁花儂說過其中鮮為人知的梨園舊事:一次不知何故梅巧玲得罪了慈禧,慈禧要將梅巧玲治罪。與梅巧玲交好的宮中大管家李蓮英得知後,就勸慈禧再看一次梅巧玲演的《四郎探母》,否則一治了他的罪就看不著了,慈禧恩准了。李蓮英趕快通知梅巧玲這一情況。
梅巧玲思慮再三,想出一條妙計。原來戴額子、插雉尾、穿女蟒的蕭太後,改穿旗裝,舉手投足摹仿慈禧,就是音容笑貌也盡量向慈禧靠,故此「鳳顏」大悅,不但未治其罪,反而有封賞,一場災難被梅巧玲就這樣巧妙的躲過去了。這是題外話,還是步入正題吧。
不久,1951年5月5日發表了由周恩來親自簽署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於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後簡稱「五五指示」)。指示中明確提出:「戲曲應以發揚人民新的愛國主義,鼓舞人民在革命斗爭與生產勞動中的英雄主義為首要任務。凡宣傳反抗侵略、反抗壓迫、愛祖國、愛自由、愛勞動、表揚人民正義及其善良性格的戲曲應予以鼓勵和推廣;反之,凡鼓吹封建奴隸道德、鼓吹野蠻恐怖或猥褻淫毒行為、醜化與侮辱勞動人民的戲曲應加以反對。
對人民有重要毒害的戲曲必須禁演者,應由中央文化部統一處理,各地不得擅自禁演。」不久,在北京辦了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包括有各地二十三個劇種,三十七個劇團,一千六百多人參加演出了不同風格的近一百個劇目。
周恩來總理在閉幕式上講了話,談了有關戲曲界的五個問題:1.百花齊放、推陳出新。2.普及與提高。3.政治標准與藝術標准。4.團結與改造。5.克服困難,迎接勝利。周揚也以《改革和發展民族戲曲藝術》為題在大會上做了一個「總結報告」。
這次大會從演出到報告,均未涉及京劇《四郎探母》,然而這出戲卻成了未被政府明令禁演的禁戲,在京劇舞台上竟悄悄的銷聲匿跡了。可見,解放初期人們的潛意識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大漢族主義」的「民族立場」定為制裁這出戲生死的主要依據,而且人們的靈魂己被「寧左勿右」的思想主宰著。
❷ 牛魔王扮演者
樓主好你問的張紀中版《西遊記》(2010)的牛魔王扮演者嗎? 牛魔王——陳之輝 中國著名影視演員
河北承德市人。少年時入承德市歌舞團從事歌舞專業,主演過多部舞劇,曾在全國舞蹈比賽中獲優秀表演獎。1980年就讀於河北醫學院承德醫專,1986年就讀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專業。自1983年從影至今已拍攝百餘部影視作品。期間曾加盟香港無線電視台從事演藝事業兩年。愛好廣泛,尤精武術,現為中國「少北拳」全國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少北拳」形象大使。
獲獎情況:主演的電視劇《布依女》獲文化部金鷹獎。本人獲飛天獎最佳男主角提名;主演的電視劇《蘭色三環》獲國家五個一工程獎;主演的電視劇《三不管》獲文化部金鷹獎。另外,參演的電視劇《三國演義》、《水滸傳》、《天下糧倉》均獲國家級大獎。
出演電視劇
《三國演義》飾鮑信、廖化、太史慈、許褚,兼動作指導 導演:王扶林 合作演員:唐國強 鮑國安
《隋唐演義》飾宇文成都 導演:張華勛 合作演員:陳銳 黃海冰
《契丹蕭太後》飾演:耶律斜軫;合作演員:慕青 楊凡
《水滸傳》飾王進、楊雄 導演:張紹林 合作演員:李雪健
《三不管》飾梁寶奎
《藍色三環》飾高遠
《布衣女》飾演覃天
《神捕》飾上官不棄 導演:鞠覺亮 合作演員:鄭少秋 俞小凡 張庭
《天下糧倉》飾周鍾 兼副導演 導演:吳子牛 合作演員:王亞楠
《血薦軒轅》(TVB) 飾火生 導演:戚其義 合作演員:鄭少秋 汪明荃
《談談情練練武》(TVB) 飾孫正 導演:戚其義 合作演員:林保怡
《光武帝劉秀》飾鄧禹 導演:王進 合作演員:張光北 歸亞蕾
《俠骨丹心》飾圓海 導演:鞠覺亮 合作演員:陳龍
《皇太子秘史》飾胤禔 導演:尤小剛 合作演員:馬景濤 劉德凱 寧靜
《大明王朝1566》飾戚繼光 導演:張黎 合作演員:陳寶國 黃志忠
《貞觀之治》飾秦瓊 導演:張建亞 合作演員:馬躍 苗圃
《卧薪嘗膽》飾靈姑浮 導演:侯詠 合作演員:陳道明 胡軍
《問君能有幾多愁》飾石守信 導演:吳麗駘 合作演員:吳奇隆 黃文豪
《少林僧兵》飾俞大猷 導演:李惠民 合作演員:洪天照 洪金寶 李曼 崔林 李銘順
《北魏馮太後》飾馮邈 導演:衛翰韜 合作演員:吳倩蓮 張鐵林 王慶祥
《鹿鼎記》飾李自成 導演:於敏 合作演員:黃曉明 鍾漢良 應采兒
《月上江南之狄仁傑洗冤錄》飾石成山 導演:劉仕裕 合作演員:歐陽震華 寧靜 謝娜
《英雄志》飾石剛 導演:王小列 合作演員:張鐵林 李子雄 楊恭如
《台灣1895》飾孫開華 導演:洪智育 合作演員:李雪健 潘虹 周野芒 劉德凱
《洪文定》飾 高進忠 合作演員:陳志朋 鄧萃雯
《倚天屠龍記》飾殷天正、覺遠 導演:於敏 合作演員:鄧超 安以軒
《大秦帝國》飾侯贏 導演:黃健中 合作演員:侯勇 王志飛
新版《西遊記》飾牛魔王 導演:張建亞 合作演員:吳樾 臧金生 徐錦江
《女神捕》飾龍三 導演:司小東 合作演員:商蓉 於榮光 趙鴻飛 丁海峰 范雨林
出演電影
《天下無賊》 飾某警兼動作替身 導演:馮小剛 合作演員:劉德華 葛優 劉若英 王寶強
《霍元甲》飾秦爺 導演:於仁泰 合作演員:李連傑 董勇
《大漢風》飾季布 導演:衛翰韜 合作演員:胡軍 肖榮生 吳倩蓮 楊恭如
《三國之見龍卸甲》飾張飛 導演:李仁港 合作演員:劉德華 洪金寶 李美琪 濮存昕
《江山美人》飾刁二豹 導演:程小東 合作演員:甄子丹 陳慧琳 黎明 郭曉東
《葉問》飾廖師傅 導演:葉偉信 合作演員:甄子丹 任達華
《錦衣衛》飾白虎 導演:李仁港 合作演員:甄子丹 趙薇
❸ 石黎明簡歷
石黎明 - 基本資料
姓名:石黎明
性別:男
生日:1960/11/21
星座:射手
籍貫:朝陽
身高:177CM
血型:B
石黎明 - 個人概述喜好:表演,唱歌
專長:騎馬,開車,開摩托,游泳
石黎明 - 成長經歷作為演員,曾經拍攝過的電影:
追夢人 (1998)
石黎明 - 個人榮譽
《賭命漢》中扮演農民大賭徒 導演:丁喧(遼影)
《契丹蕭太後》中扮演蕭達凜 導演:白德彰(長影)
《追夢人》中扮演鐵匠水印 導演:趙國華(內蒙)
《大宋提刑官2》扮演宰相石開元 導演:闞衛平(央視)
《傳國玉璽》中扮演將軍胡容 導演:鄭基成(香港)
《紅墨坊》中扮演包奕正 導演:張紹林(央視)
《明宮夕照》中扮演陳汝忠 導演:孔笙(山東)
《蠍子溝暴動》中扮演八路軍嚴瑞 導演:游江雄(沈台)
《金石灘》中扮演農民二嘎子 導演:於中敬(沈台)
《會首》中扮演農民牤子 導演:邢丹(遼影)
《大葦塘》中扮演土匪頭佟鐵頭 導演:耿興元(遼影)
《過去的年代》中扮演農民宋七月 導演:龐蘇林(遼台)
《長白英雄傳》中扮演武俠李刀 導演:蘇加政(台灣)
《吳承恩與西遊記》中扮演牛忠 導演:闞衛平(央視)
❹ 93年楊家將蕭太後扮演 者
梁珊
廣東珠海 1938年7月
香港著名演員。早年加入左派電影公司,之後在70年代尾加入麗的電視,之後在1979年加入無線電視主演長篇電視劇《天虹》,之後在無線工作多年至1990年代再次加入亞洲電視,至1990年代尾淡出,而她於2010元旦移民英國倫敦。
《碧血青天楊家將》這部劇網路上是94年的,時間上比較接近。這部劇給我很深印象。內地幾天才播一集。很感動。
央視那個是91年的。李若彤那個《楊門女將》是01年拍的後來11年還拍成了電影。
京劇電影《契丹英後》:袁慧琴飾演蕭綽;
1985年電視劇《楊家將》:李琳琳飾演蕭綽;
1991年電視劇《楊家將》:陳玲娣、趙思敏、周賢珍飾演蕭綽
1995年電影《大遼太後》:慕青飾演蕭綽;
1998年電視劇《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宮雪花飾演蕭綽;
2001年電視劇《楊門女將》:戴春榮飾演蕭綽;
2006年電視劇《少年楊家將》:張瑞珈飾演蕭綽。
❺ 有沒有一些關於蕭燕燕太後的影視作品
電影《大遼太後》描寫了蕭燕燕進宮後的事情。
電影《契丹英後》描述了契丹的興衰,主人公為蕭燕燕和韓德讓。
電影《蕭燕燕》 應該是很老的片子了。
電視劇《大遼巾幗之蕭太後》是一部24集的歷史劇。
❻ 巾幗太後蕭燕燕:感覺燕雲台太過瑪麗蘇大遼太後這部劇值得一看
近日,《燕雲台》的開播,讓一位不輸女皇武則天的女政治家蕭太後再次進入觀眾視野。在以往的 歷史 劇中,她都以配角,又因楊家將的緣故,是以相較反面的形象服務於劇情。而在1995年一部以她為女主的《大遼太後》這部電影,系統地還原了蕭太後在 歷史 上的本來面目,同時也被視為描寫遼代的經典之作,那這部僅80分鍾的電影,是怎樣概括這位巾幗太後傳奇的呢?
蕭家的幺女小名燕燕,她的性格豪爽不拘,騎馬射獵更不在話下。燕燕和漢族男子韓德讓本是一對情投意合的戀人,可在一場冬狩大會上,她被沉迷酒色的暴君穆宗看上,要求陪他共度良宵,燕燕自然誓死不屈,和穆宗拔刀相向。就在這時,穆宗被暗刀所刺,當場駕崩。說到這里,讓人忍不住要吐槽一句:外面是沒有守衛的嗎?一個皇帝這么容易就被殺了。
之後賢王遲來救駕,但來不及了,不過他也因此見到了燕燕,對她一見鍾情。賢王登基稱帝,史稱景宗,他還立刻就召了一面之緣的燕燕入宮為妃。皇命自然不可違,燕燕與舊愛韓德讓在已被燃燒的約會小屋前依依不捨的話別。
而她祖母的一段話更是影響了燕燕之後壯麗的人生。祖母說:我們契丹人本來就是女人統治的,孩子,放棄你世俗間的兒女情長之事,盡管把心借給男人,但絕不要讓他佔有,而男人是多麼愚蠢的牲口,盡管將他作為上馬石。
燕燕果真將祖母的話牢牢地記在心裡,在一次朝堂之上,她出面參政,不意外地遭到以齊王為首的反對。他們不滿一個女子在朝堂上指指點點,而燕燕鎮定自若,頗具國母風范,景宗喜愛得不得了,當場就封她為後,從此共理朝政,也可同自稱「朕」。
蕭氏大權在握,引發了齊王的不滿,齊王派了刺客刺殺了燕燕手握重兵的父親,父親的離世也讓燕燕終是踏進了這場波雲詭譎的權力斗爭之中。父親的葬禮上有一習俗,就是要油炸俘虜為其陪葬,燕燕趁此機會大力改革,將俘虜設為了農戶,打破王公貴族的封疆封地分,並允許他們可以婚假、墾荒、從征。這一舉措立竿見影,深得民心。
為了權衡利弊,身為皇後的燕燕將自己的兩位姐姐嫁給齊王與宋王,想讓她們做橋梁拴住其心,但終究還是抵不過那倆人心中早就萌芽的野心。皇後是棵大樹,若要將其自然枯死,就需削其心腹韓德讓、女里。
燕燕之前發布法令,凡受賄者處以極刑,所以齊王等人暗中密謀賄賂女里,要借女里的手殺了韓德讓,再依照法令,女里自然會被處死。不過隔牆有耳,他們的事跡敗露,本該受到處決,但景宗仁慈,放過了他們一馬。
燕燕因為景宗處理不當,激動得動了胎氣,隨後順利地生下了他們的長子,而韓德讓則成為了長子的亞父。齊王與宋王死性不改,趁著燕燕和景宗外出祈雨之際,擄走了太子起兵造反。景宗得知後氣血攻心,從此卧病在床,一蹶不振。而燕燕身披戎裝,親自解決了這場叛亂,齊王與宋王一干叛軍終是以謀逆之罪受到了應有的處決。
不久景宗駕崩,燕燕成了太後,輔佐年幼的聖宗。契丹女子並沒有漢人女子的三從四德,所以最後,本就兩情相悅的燕燕與韓德讓終於破鏡重圓。
中國 歷史 源遠流長,而關乎遼朝的影視劇少之甚少,反觀蕭太後,雖然經常出現在宋朝的影視劇中,但多半被刻畫成一個反面角色,《大遼太後》這部電影從客觀的角度講述了蕭太後的一生傳奇。
其中包括場景、道具、禮儀都逼真地展現了契丹人的風貌,不過影片從燕燕當上太後就戛然而止,並沒有完整地展現蕭太後的一生,可謂是一個遺憾。電影里關於男女平等,民族之間和諧共處的思想也很開明,劇情上雖然也有不少硬傷,但瑕不掩瑜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❼ 有沒有遼金時代的電影或電視連續劇
1995年電影《大遼太後》:慕青飾演蕭太後
2009年電視劇《千秋太後》:沈惠珍飾演蕭太後
《契丹王朝》是閻建鋼執導,斯琴高娃等主演的歷史題材電視劇。該劇是描寫以耶律阿保機文韜武略,統一契丹各部,建立遼王朝為主線,結合歷史記載、軼事及各種研究文獻為主,同時兼顧歷史小說及民間傳奇,真實的歷史事件為背景,來演繹耶律阿保機的傳奇人生的歷史故事。需要和同名紀錄片區別開
2011年數字電影《大金始祖》:阿威飾演完顏阿骨打
2003年吉劇音樂電視劇《完顏阿骨打》:韓東亮飾演完顏阿骨打
❽ 蕭太後:大遼第一女強人
去年曾經有一部名為《燕雲台》的電視劇上映,該劇講述的是大遼承天太後蕭燕燕的傳奇一生。
雖然看似一部大女主電視劇,但劇中的蕭燕燕卻總透著一股傻白甜的氣息。
其實這個蕭燕燕不是別人,正是民間傳說中害死眾多楊家將的魔頭蕭太後。
在楊家將的故事中,蕭太後殺伐專斷,冷酷兇殘,是一個十足的惡女。甚至還有傳說她是佘太君流落遼國的女兒,楊大郎的雙胞胎妹妹。
那麼歷史上的蕭太後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她和楊家真的有血緣關系嗎?
從史料中來看,蕭太後與楊家並不存在關系。
小說中的楊大郎並不存在,令公楊業的長子便是楊延昭。而且宋代史料中沒有關於楊業妻子的記述,直到清代才出現一些關於佘氏的記錄,可信度存疑。此外史籍中也沒有任何關於蕭太後異常身世的記載。根據記載,楊延昭出生於公元958年,而蕭太後生於公元953年。
蕭太後姓蕭名綽,小字燕燕,是遼國北府宰相蕭思溫的三女兒,母親是遼太宗的女兒燕國公主。
史書中關於蕭燕燕早年的事跡記述不多,只是說她很聰慧。有一次她的父親讓她們姐妹三人收拾家務,三人中只有蕭燕燕做得干凈整潔,她因此得到父親的贊賞。
遼穆宗在政變中被殺死後,蕭思溫等人擁立耶律賢為帝,是為遼景宗。景宗即位後,便封蕭思溫為北院樞密使,同時納了他的女兒蕭燕燕為貴妃,後來又封為皇後。
入宮那年,蕭燕燕只有十六歲。
因為出身官宦世家,蕭燕燕很早就對政治有所心得。入宮後,因為遼景宗自幼體弱多病,身體狀況一直不佳,需要身為皇後的蕭燕燕幫助其處理朝政,後期景宗甚至乾脆下詔允許皇後自稱「朕」,並將政務交由她處理,只告知他結果即可。
蕭燕燕因此處理了多年朝政,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
常年飽受病痛折磨,使得遼景宗三十五歲便撒手人寰。臨終前他立了他與蕭燕燕的兒子耶律隆緒即位為帝,是為遼聖宗。
從此,蕭燕燕正式成為遼國的蕭太後。
當上太後這年,他的兒子只有十二歲,她自己也剛剛三十歲。
驟然離世的老皇帝,年輕的太後和年幼的小皇帝,這一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陳橋兵變前的後周。當年後周世宗柴榮也是在幾天之內突然患病去世,即位的小皇帝柴宗訓年僅八歲,母親符太後只有二十多歲。時任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借口外敵入侵發動兵變,成功地從孤兒寡母手中取得了柴氏江山,建立了大宋。
面臨如此相似的條件,難保不會有人打同樣的主意。
事實上就連遠在南方的宋太宗趙光義都有些動心,就更不要提朝中的那些王公貴族了。
遼國的朝廷要比中原王朝更加危險。從西漢七國之亂到西晉八王之亂,中原王朝的統治者們逐漸認識到諸侯王的危險,因此也逐步對他們進行削權和打壓。但北方草原民族並沒有這種認識,他們的宗親幾乎都擁有自己的私人兵馬。從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國開始,遼朝內部就叛亂不斷,遼太宗和遼穆宗皆因叛亂而死,遼景宗在位期間也曾多次鎮壓叛亂。
此時父親蕭思溫早已去世,蕭燕燕可以說無親可依,孤立無援。這個時候,那些不安分的王公貴族們極有可能採取行動,搶奪那垂涎已久的最高權力。
蕭燕燕面臨的情形,可以說遠比符太後要凶險。
但蕭燕燕並不是符太後。
這些年的朝政幾乎都是由她主持,她對這個朝堂可以說了如指掌。雖然只有三十歲,但她性格機敏,果斷,沉穩,是一名優秀的政治家。很快,她就想出了應對之策。
她先是找來了可靠的重臣耶律斜軫和韓德讓,向她們哭訴自己的境遇,二人當即表達了對皇帝和太後的支持。由於景宗崩逝於京城之外,韓德讓馬上派侍衛親軍前來護駕,保證了她們的人身安全。
接著她先是以皇帝的口吻傳旨讓京城的諸侯王在家中待命不得隨意走動,接著設法奪去他們的兵權,並以陪伴皇後的名義召所有諸侯王的妻子進宮。待一切准備停當後,這才宣布了皇帝去世,新皇即位的消息。
太後的手段讓這些王公貴族猝不及防。在手中無兵馬,家人被控制的情況下,他們除了擁護新君以外別無選擇。
消除內部威脅後,她又將與大宋接壤的南部軍務交由名將耶律休哥負責,以保證邊境安全。
一場重大危機就這樣被迅速消弭。
但南方的大宋毫不知情,趙光義還認為遼國正處在母寡子弱的危局之中,著手准備北伐。而他們北伐的動機,除了欺負孤兒寡母之外,還有一個更加荒唐可笑的理由。
耶律隆緒登基後,趙光義接連接到報告,稱遼國國主年幼,太後控制朝堂,任用寵臣韓德讓,導致遼國上下民怨沸騰。
希望洗刷高梁河兵敗之恥的趙光義當時就准備籌劃北伐,被一位大臣勸阻後作罷。但不久,那名勸諫的大臣就被降了職。
看得出來,太宗皇帝是鐵了心打算伐遼了。
趙光義之所以覺得有機可乘,除了母寡子弱外,還有傳說中太後的婚外情。
這也正是《燕雲台》中的蕭燕燕的感情線,即她與韓德讓之間的感情。
不止是《燕雲台》,早年遼寧電影製片廠曾經拍攝過一部同樣以蕭燕燕為主角的電影《大遼太後》,製作精良,服化道對歷史的還原度非常之高。而在這部電影里,同樣敘述了蕭燕燕與韓德讓之間的愛情。
其實這些劇情並非空穴來風,宋代有大量資料記述此事。
根據這些史書和筆記的描述,蕭燕燕曾與韓德讓訂下終身,但因其被選入宮中而未能如願。遼景宗去世後,蕭燕燕孤立無援,而韓德讓手握重兵,為了換取支持,蕭燕燕便與韓私通——或者說「公通」,二人食則同桌,寢則同帳,蕭燕燕還讓遼聖宗像對待父親一樣侍奉她的這位舊情人。
更加離譜的是一些資料中說蕭太後用毒殺或縊殺的方式謀害了韓德讓的妻子,後來還和他生下一個兒子。
即便否定殺妻生子,二人私通這件事也是史書中普遍記錄下來的史實。
但無論《續資治通鑒長編》或《契丹國志》,還是其他的一些筆記,都是出自宋人之手。這劇情,像極了武則天與李君羨,大玉兒與多爾袞。而太後私通重臣,呂後與審食其也直呼內行。
而《遼史》中,則根本沒有此類記載。
或許有人會說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所以不會記錄。但這是以當時中原人的標准來看,對草原民族來說未必如此。
契丹族和其他草原民族一樣,實行收繼婚制,父親亡故後,兒子可以娶後母為妻;兄長去世後,弟弟可以與嫂子結婚。一些契丹人甚至將這種事情刻在自己的墓碑上,可見他們非但不以這種事情為恥,反倒覺得十分正常。
因此即便太後真的與韓德讓結為夫妻,在契丹人眼中這也未必是什麼丟人的事情。
同樣可以說明問題的是遼聖宗對韓德讓的態度。即便在太後去世之後,聖宗都對韓德讓十分恭敬。雖然「父事之」這句話也是來自於宋人的記述,但從他重病在床時聖宗和皇後親自到床前來照料的表現來看,這句話所言非虛。
如果遼聖宗覺得韓德讓與自己的母親之間有所曖昧是件恥辱的話,他絕對不會如此對待韓德讓。既然對他如此恭敬,那麼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兩人之間並無私情,另一種是這種私情對他來說根本無所謂。
如果無所謂的話,何必在記錄上抹去呢?
而且從兩人的年齡上來看,這件事也不大可能。
前文說過蕭燕燕生於公元953年,而韓德讓出生於公元941年,比她大了十二歲。蕭燕燕出嫁那年十六歲,此時的韓德讓已經二十八歲,按古人的年齡,年近三十的人應該早已完婚,即便韓德讓沒有結婚,兩人定下婚約的可能性也不大。
但不管我們信不信,趙光義對此事深信不疑。他倒不是像狗仔隊一樣對皇室緋聞有興趣,而是深信身為太後做出如此有違倫理的事情,那是一定會招致全國人民反對的。
這也就成為了他北伐遼國的天賜良機。
所以說做任何事情之前最好都要進行充分的調查與研究,只憑自己的主觀想像往往是要吃虧的。
在親征遭勸阻作罷後幾年,趙光義任命曹彬、田重進與潘美為主帥,率領二十萬軍隊兵分三路向北進發,遼國守軍連戰連敗,多地被攻陷,幽州城面臨威脅。
面對來勢洶洶的宋軍,蕭燕燕冷靜應對。她先是遣使命令駐守幽州的耶律休哥堅守城池,同時迅速調集兵力支援幽州,接著派遣耶律斜軫前往西路阻擊潘美,自己則帶著兒子親往前線督戰。
耶律休哥不愧為一代名將,他方面在城中堅守,另一方面派出部隊不斷騷擾宋軍,甚至斷其糧道,讓宋軍狼狽不堪。由於蕭燕燕調遣及時,援軍迅速抵達幽州,此時耶律休哥果斷出擊與援軍匯合,在拒馬河一戰擊潰大宋東路軍主力。
東路的戰敗標志著北伐的破產,大宋的其餘兩路軍隊只得撤退,而耶律斜軫在宋軍西路軍撤退之時與之交戰,俘獲了名將楊業,後者不屈而死。這也使蕭燕燕成為了日後楊家將小說中的一代女魔頭。
此後十幾年,蕭燕燕將主要精力放到處理國內問題上,一方面賞罰分明,一方面也注意籠絡群臣,取得支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鼓勵為冤假錯案平反,曾經多次主持冤案的重審工作。同時她也關注漢族群體的權益,重用漢臣,提高漢族人的待遇,緩和了遼朝的民族矛盾。
待到國內穩定,軍事實力增強後,這次便換成她興兵南征了。
宋太宗去世七年後,蕭燕燕帶領兒子發兵南下,意圖收回當年被後周攻佔的關南之地。
雖然遼朝幾次粉碎了宋朝的北伐,但攻城不是他們的強項。雖然遼兵在大宋境內縱橫馳騁,但在交戰中敗多勝少,收獲甚微。
見北宋城池堅固,宋軍又大多堅守不出,蕭燕燕便放棄了逐步攻城的計劃,命令部隊越過這些城池直接南下,直逼黃河渡口澶州。
如果攻下澶州,遼軍就可以越過黃河直抵大宋都城開封。
連北部的城池都難以攻下,想攻陷大宋的首都就更是難上加難。但蕭燕燕也並不想這樣做,她所想的,是將大宋逼到談判桌上來。
當初大宋北伐目的並非滅亡遼國,只是想收復漢唐故土燕雲之地;而此次遼方興兵南犯,為的也是想收復當初丟失的關南領土。
早在南下之初,蕭燕燕便對俘虜的宋臣王繼忠善待有加,目的就是以他為橋梁與宋方進行對話。雖然大宋對和談請求也積極響應,但對於索要關南之地的要求卻斷然予以拒絕。
因此遼軍目前的軍事行動,都是為談判增加籌碼。
但這次進攻非但沒有增加到籌碼,反倒讓蕭燕燕降低了要求。
首都受到威脅,當時在位的宋真宗趙恆但在宰相寇準的鼓勵下,率兵親征來到澶州。澶州守軍受到鼓舞,士氣大振。不僅擊潰了來到城下挑戰的遼兵,還用床子弩射死了遼軍大將蕭撻覽。這讓本厭倦的蕭燕燕更加無心戀戰,於是在談判中達成合議,不再索要關南領土,以每年收取宋朝二十萬歲幣為條件停止了戰爭。
兩國從此結為兄弟之邦,停戰了一百餘年。
與宋朝停戰後五年,蕭燕燕為兒子舉行了柴冊禮,遼聖宗開始親政。同年年底她在行宮病故,享年五十七歲。
長期攝政並沒有給她帶來惡名和兒子的怨恨,在她死後,遼聖宗為緬懷母親修建了一座寺廟,這就是位於今天遼寧省錦州市的奉國寺。
這座寺廟經歷了金滅遼,元滅金的慘烈戰斗和元代的大地震都得以保存下來,遼沈戰役中一枚炮彈擊穿大雄寶殿,竟落在釋迦牟尼佛手中沒有爆炸。
時至今日,這里已經成為少數契丹族留下的遺跡之一。
❾ 哪裡看《大遼巾幗之蕭太後》電視劇
這個電視劇可以在愛奇藝官方網站上觀看,但是這個電視劇是付費的,所以需要會員資格,找到這個電視劇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打開桌面的瀏覽器圖標。
注意事項:
1、支持正版。
2、搜索帶有官網字樣的網站。
❿ 大遼太後的介紹
電影《大遼太後》描寫了蕭燕燕十六歲進宮輔助遼景宗治理軍國大事至遼聖宗登基這段時間的歷史風雲,系統地反映大遼王朝,還蕭太後於歷史本來面目。1被視為經典的描寫遼代的電影,多次在CCTV-6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