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港片 » 香港1945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1945電影

發布時間: 2023-02-15 09:33:23

1. 有誰知道黎明演的這部電影的名字

中文片名:《墮落天使》
英文片名:Fallen Angles
導演:王家衛
時間:1996年
主演:黎明/李嘉欣/金城武/楊采妮/莫文蔚
片長:99分鍾
地區:中國香港
劇情:
故事由兩組人物互相交錯的行為組成。都市的夜空下,墮落天使像遊魂一樣飄盪。天使1號是個殺手,一切工作都由天使2號替他安排。他們合作了很長時間,但從未見面。天使3號自從5歲那年吃了一罐過期的鳳梨罐頭後便不再講話。他經常半夜撬開別人的店面,做不用本錢的生意。某夜,他遇到天使4號,並把她看作自己的初戀。天使1號發現他漸漸愛上了幫他安排暗殺生意的天使2號,但他卻又巧遇舊愛天使5號。天使3號的父親去世,夜裡他反復看父親生前的錄像。被人暴打一頓的天使3號遇到孤身一人的天使2號,於是開摩托車送她回家。兩人緊緊貼在一起,分享著短暫的溫暖……
《墮落天使》,1945年電影,Otto Preminger導演。
《墮落天使》,1990年11月30日由歌手鄭智化推出的一張專輯 。
《墮落天使》,1995年香港電影,由王家衛導演。黎明、金城武、李嘉欣、楊采妮、莫文蔚主演。
《墮落天使》,1996年電影,喬納森·卡普蘭、菲爾·喬安諾導演。
《墮落天使》,2003年電影,Scott Smith導演。
《戰栗驚魂》,2002年電影,其英文名為Fallen Angels,也被翻譯為「墮落天使」,Ian David Diaz導演。

2. 《一曲難忘(1945)》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一曲難忘》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qZGZZ4VHkpSmDklCdBwYzw

?pwd=fxhe 提取碼: fxhe
《一曲難忘》
導演: 查爾斯·維多
編劇: 西德尼·巴克曼、恩斯特·馬里施卡
主演: 保羅·穆尼、梅爾·奧勃朗、柯納·王爾德、尼娜·弗徹、喬治·庫魯里斯、霍華德·弗里曼、斯蒂芬貝凱希
類型: 劇情、音樂、傳記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45-01-18
片長: 113 分鍾
對音樂充滿天賦與激情的鋼琴神童肖邦生活在紛亂的戰爭時期,祖國波蘭正在被沙俄侵涉,他的音樂老師遂不懈動員他前往巴黎發展。長大成人的肖邦(柯納·王爾德 Cornel Wilde 飾)愈發散發著愛國主義精神,不僅秘密參加革命會議,還當眾拒絕為沙皇演奏鋼琴,為此讓自己與親朋陷入危險,不得不連夜逃往巴黎。在光華陸離的藝術國度,肖邦邂逅了女強人作家喬治·桑(梅爾·奧勃朗 Merle Oberon 飾)並被其深深吸引,然而喬治·桑對他的愛卻更多的是一種佔有,她讓肖邦斷絕與舊日聯系,專心在屋裡終日作曲,只准到貴族沙龍演奏,不準舉辦公開售票的演奏會。就在與世隔絕的愛情和音樂空間里,肖邦的肺炎日漸惡化,而與此同時,遠在波蘭的親朋卻在最近一次抵抗運動中全部被捕,急需贖金。而虛弱的肖邦,唯一的籌錢方式只有賭上性命舉辦演奏會,一面是情人的極力反對,一面是故鄉人民的安危,面前是自己不治的身體與黑白的琴鍵,年輕的肖邦將如何抉擇……
本片曾獲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最佳電影剪輯、最佳音樂和最佳原創劇本等多項提名。

3. 十部抗日戰爭電影推薦 抗日電影讓大家銘記那段歷史

1、《七七事變》,本片講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全國抗戰開始的前後經過。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強行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我軍嚴辭拒絕後,日軍開槍向我軍射擊、炮轟宛平城。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也標志著我們進入全面抗戰階段。

2、《黃河絕戀》,電影講述八路軍戰士與日寇鬥智斗勇,護送美國飛行員到根據地的故事。二戰後期,一名盟軍飛行員的飛機被日軍擊中,迫降在長城腳下。生命垂危之際,他被八路軍救下。並由一名女軍醫等人護送去根據地。 橫渡黃河,歷經波折。一路上飛行員和女軍醫情愫暗生。然而,突如其來的日軍,卻對他們展開了瘋狂阻擊。

3、《捍衛者》,講述抗日英烈姚子青,率六百壯士守衛戰略要地寶山縣的故事。

4、《一個和八個》,九名犯人以待罪之身迎擊日寇。

5、還有《太行山上》講述總司令朱德率剛剛改編完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東渡黃河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故事。

6、《明月幾時有》講述日據時代的香港,小人物頑強抗爭的熱血故事。1940年代,香港被日軍佔領、時局動盪。妙齡少女方蘭陰差陽錯加入革命隊伍。並與進步青年劉錦進,護送一批重要文人逃離香港,返回大陸。

7、《天若有情3烽火佳人》抗日戰爭初期,富家子出身的空軍少尉天偉,在執行任務時遭到日軍猛烈攻擊。成功逃脫但身受重傷的他,迫降在一個小山村,被村姑小禾所救。之後,身份懸殊的兩人日久生情,在這個戰亂時代相戀了。

8、《我的上高》講述上高會戰時期,上高的普通民眾支援抗戰、痛擊日寇的感人故事。

9、《五月八月》在戰亂年代,一對姐妹孤苦無依、四處避難的催淚故事。五月和八月,是一對感情要好的姐妹。從小生活在幸福美滿的家庭之中。然而,戰爭粉碎了她們的生活。日寇侵華,父母接連被殺害。姐妹倆幾經輾轉,經歷艱苦的難民營生活,波折的避難逃亡之旅。

10、《紫日》1945年二戰即將結束時,一個中國農民、一個日本女孩、一個俄羅斯女軍官。三個不同國籍、不同政治立場的青年,陰差陽錯陷入一場叢林冒險。

4. 老電影,只記得有些人生病了被騙說去看醫生,實際卡車拉去洞里被活活燒死,名字實在記不清了

燃燒的港灣 (1997)故事梗概
1941年12月,日軍佔領香港。 1945年,日軍敗局已定,為挽回局勢,日軍決定在香港索罟灣修建一個龐大的潛艇基地,負隅頑抗。 日駐港司令大井正中將召來左藤少佐負責此項工程。佐藤參軍前是建築工程博士,氣質儒雅,精明干練,滿懷對天皇的赤誠。而他的負責警戒的搭檔黑壽大尉性格暴戾。兩人心中互存敵意。 懸掛著中立國國旗的「瑪麗大嬸」號貨輪停泊香港,全副武裝的日軍突然「徵用」了「瑪麗大嬸」號,將船上所有的人都押往索罟灣當勞工。隨船被帶走的還有水手何偉力新婚的妻子鄭玲及鄭玲的女友徐美麗,徐美麗對船長洪達一見傾心而留在船上過夜。一批外籍工程技術人員也被帶到索罟灣孤島上。 日軍限令蘭個月完工,勞工們日夜超負荷作苦力,還要遭受黑壽慘無人道的虐待。許多人都生病了,病倒的人被送去「醫院」。何偉力想逃跑,偷偷攀上了去「香港醫院」的卡車,沒想到看到的竟是將病人扔到島上山洞裡活活燒死。何偉力嚇瘋了。 水手關雄不堪凌辱跳到海里逃跑,被黑壽用摩托艇的螺旋槳葉片割碎了身體。山洞塌方,許多人被砸傷。 何偉力說出病號被日軍燒死的真相,外籍工程師梅森終於同意配合洪達的逃亡計劃。 黑壽要執行司令部的命令,將勞工全部殺死。 竣工時,勞工們搶先行動,與日軍展開殊死搏鬥,洪達讓從火海中逃出的水手登上「瑪麗大嬸」號,自己則帶船員孟大海去炸毀這個潛艇基地。 洪達與佐藤怒目相視,孟大海跳進敵潛艇拉響綁在身上的炸葯,洪達駕駛摩托艇迎著槍林彈雨沖進潛艇基地,潛艇及整個掩蔽洞被炸飛上了天。 洪達奇跡般地從火海中游向「瑪麗大嬸」號,徐美麗跳進海里,兩人相擁在海水中。

5. 80—90年代香港有什麼經典的電影,越多越好

1940年代,香港「大觀影片公司」美國分廠出品的《華僑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體電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革新運動」,他認為若要改善香港電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質素提高,並主張先從劇本著手,才能產生好電影,更羅致了各方各面的技術人員,,網路名符其實的一級演員及一群文字與電影藝術均有專業修養的青年擔任編劇,例如古龍耕、馮鳳歌等人。「南洋」在這次革新運動下創作出《千金一笑》,《怪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來》等名作。其後,香港陷入戰亂時期,「從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並炸毀了大觀電影廠和其他電影設施,1946年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的狀態。」12其實自1945年末已有「聯藝」,「華聲」,「聯聲」等電影公司復員,復業,但由於一些主要電影工作者如關文清,吳楚帆,白燕等還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電影製片場地如「南洋片場」,「大觀片場」等受到破壞,已經變成廢墟一片;加上一些製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電影業直至1946年才開始正式復甦。 「港土重光後,娛樂事業日趨蓬勃,尤以電影院,觀眾更形擁擠,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滿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粵語影片的盛產期。每年有200部粵語片問世,其中不少是粵劇片。」14但其實自1946年代後除了粵語片外,國語片也同時發展起來,這更是由於在內戰期間上海時局動蕩,國內的著名電影人如張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員則有周旋,嚴俊和白光等紛紛南下。在此時張善琨與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華影業公司」(1947-1954)並於1948年拍攝《國魂》及《清宮秘史》兩套轟動一時的著名電影。在1940年代末還有「大中華」,「長城」,「國泰」等國語電影廠出現,這些電影廠更出產了不少著名電影,如「長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動一時,成為一代名片。 踏入50年代,被喻為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15由於戰後香港社會還未完全復原,加上大量難民湧入,造成不少嚴重社會問題。而此時的粵語片為了迎合普羅大眾,為市民提供廉價娛樂,故推出不少粗糙濫造的粵話片,這些作品被稱為「七日鮮」 ,因為這些影片一個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時亦有不少嚴肅認真之作,例如「中聯」的《家》(根據巴金的小說改編),「中聯」創業於1952年,其創辦人共有二十一位,他們全都是粵語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吳楚帆,張活游,馬師曾,吳回,白燕,黃曼梨等。他們創立「中聯」有一個共同目標:「拋開脫離現實,內容空泛的粵劇片,生產既娛樂大眾又有教育意義的社會意識片。」16而在 「七日鮮」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粵語片變得低俗,為了改善香港電影這種粗製濫糙之風氣,一批有志向的電影人如:吳楚帆,吳回,秦劍,高魯泉,紅線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清潔運動」(圖右)去提高影片之質素,改善香港電影之發展。 粵語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產量驚人,而且類型眾多,有戲曲、武俠、喜劇、文藝、倫理等,可謂百花齊放。可是隨著戰後出生的一代逐漸成長,社會日趨繁榮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傳統粵語片己無法滿足他們的口味,故出現了以經紀,白領及工廠女工為題材的都市喜劇、模仿西方間諜片的偵探動作片、全盤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現了陳寶珠,蕭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熱潮。 而同時「其實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灣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腳,開拓新院線,引進新科技……國語片的製作已非小本濫拍的粵語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歡迎的莫過於國語武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龍門客棧》和《獨臂刀》轟動影壇,國語片在60年代中開始大行其道,相反由於市場之轉變,國語片之衝擊,加上1967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啟播,電視的普及吸引了一 批觀眾,粵語片之產量開始下降。同時當時的導演因粵語片產量下降為了維持發展他拍了許多低成本的粵語色情電影,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導演開始以風月題材作為出發點,拍製了不少情慾電影,色情電影之興起亦成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電影業的一個特色。 1971年李小龍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時香港電影仍以國語片為主導,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現一部新的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許冠文的《鬼馬雙星》到了1977年粵語片的產量才超過國語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粵語片才重新興起。

6. 誰知道呂良偉飾演葛肇煌的一部電影名稱叫什麼

電影名稱叫《一九四九之劫後英雄傳》。和鄭則仕一起主演的。


電影主要講述的影片中的葛肇煌從大陸來到香港,創立黑社會性質的組織14K的故事,當然是摻雜了一些江湖恩怨豪情的基調,自然也少不了兒女情長的愛恨情仇。主人公葛肇煌歷史上是確有其人,影片將其演繹化的處理,看上去很順理成章,但實際上影片中很多地方不是那麼回事。




葛肇煌(1894-1953),1934年在國民革命軍第93師任連長,1942年加入軍統。1943年任軍統西江獨立行動大隊長。1944年暗殺汪偽政府廣東省長陳耀祖。1945年搗毀日本支持的"五洲華僑洪門西南本部"的洪門組織,並自稱"洪門護法"。抗戰勝利後,葛肇煌將本部易名為洪門忠義會,受軍統指揮。1949年10月解放軍南下解放廣州。葛肇煌偷渡至香港,為掩人耳目,以"14號"為名,成為14K首任領導人。1953年7月26日,在香港逝世,終年59歲。


影片中把他們到達香港的時候塑造的很凄慘,事實上,他們一直接受國民黨的資助,最直接的資助者就是原來的行政院長閻錫山,活動資金很是富足,這為他們開展工作提供極大的便利,眾所周知,香港一直都是各方勢力尤其是間諜機構的天堂,對當時的國民黨來說,已經失去了大陸,急需要在香港這個地方發展自己的勢力,作為所謂「反攻大陸」的橋頭堡,不管影視作品如何的美好,其底色依然是反動的黑社會性質組織團伙。

7. 最早的香港電影

電影何時傳入香港?香港最早攝制的電影是哪一部?誰是真正的香港電影第一人?
《早期香港電影史(1897-1945)》研究和探討了1897年至1945年的香港早期電影史,作者重新梳理史實,以專題研究的方式,確認及闡述了電影傳入香港的時間,布拉斯基催生香港電影的角色,黎北海對香港早期電影的貢獻,羅明佑在內地、香港電影中的地位,戰時南來影人壯大香港電影事業的功勞,以及淪陷時期香港影人不屈不撓的氣節等。香港電影起源於一隻燒鴨
09版本的《偷燒鴨》之所以拿一隻燒鴨大做文章,是因為,香港電影其實源於一隻鴨子。早在1909年,美國人本傑明·布拉斯基便與香港人梁少坡等人合作了香港在本土拍攝的第一部故事電影《偷燒鴨》。影片由布拉斯基在上海開設的亞細亞影戲公司出品,《偷燒鴨》還曾由布拉斯基帶到在美國上映,為香港在外國公映的第一部影片。被認為是香港最早的電影。《偷燒鴨》不僅比香港的黎民偉兄弟倆拍攝的《莊子試妻》早,也比上海的鄭正秋、張石川拍攝的《難夫難妻》早四年。

8. 輝煌時期的香港電影,叱吒風雲的男星TOP15

TOP001:午馬

午馬,這應該是藝名,1942年出生於天津,上世紀六十年代進入香港邵氏成為演員,其能演能編能導,算得上香港電影界一號人才。擅長出演亦正亦邪的老江湖及搞怪角色,1987年因在《倩女幽魂》中飾演的道士燕赤霞,榮獲第二十四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其出演的經典電影還有笑傲江湖、奇跡、中國最後一個太監等。

TOP002:許冠文

若不是因為午馬老先生的離世,我會將許冠文放在此帖第一位。還需要什麼理由嗎?我想第一屆香港金像影帝的稱號就已經足夠了。

許冠文,1942年出生於廣東,自幼隨父母移居香港,在許氏四傑(許冠文、許冠武、許冠英、許冠傑)中排行老大。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就開始在無線擔當主持,七十年代初在邵氏演出電影,之後創立許氏兄弟,電影全部自編自導自演。開山之作鬼馬雙星及其後的半斤八兩、摩登保鏢等均創下當時香港票房紀錄,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其喜劇風格的電影一時風頭無二,並多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男主角提名。其電影代表作還有合家歡、神算、搶錢夫妻、鬼馬狂想曲、寶貝計劃等。

周星馳之前,他是港片里當之無愧的喜劇之王。

TOP003:麥嘉

麥嘉,1944年生於廣東,是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影帝,獲獎角色正是影片最佳拍檔里深入人心的角色,光頭神探。麥嘉是香港著名的電影導演、演員、編劇及製片人,上世紀七十年代,麥嘉先後與人合夥成立多家電影公司,直到八十年代初開創港片新時代的新藝城。

有評論這么說:如果六十年代是邵氏的時代,七十年代是嘉禾的時代,那麼八十年代就是新藝城的時代。新藝城公司的第一部作品就是非常賣座的吳宇森執導的滑稽時代,之後麥嘉與許冠傑主演的最佳拍檔更是橫掃香港影壇,續集不斷。新藝城的經典影片還有英雄本色、監獄風雲、難兄難弟、搭錯車、開心鬼、八星報喜、何必有我、阿郎的故事等。

在電影這個行業,無論是從事的是哪種角色,麥嘉都可謂成功的典範。

TOP004:泰迪羅賓

泰迪·羅賓,1945年出生於廣西,身形短小的形象深入人心。

泰迪·羅賓是香港音樂人、導演、演員及製片,曾有香港樂隊第一人之稱,上世紀七十年代進入電影界,90年代後逐漸淡出。其飾演的角色大都是些活寶類人物,籠民中尖酸刻薄的籠友,雙龍會里的泰山等,2011年以打擂台獲得金像獎最佳男配。泰迪·羅賓導演的作品有我愛夜來香、衛斯理傳奇、香江花月夜等。此外,他還為不少影片擔任作曲和配樂。

TOP005:馮淬帆

馮淬帆,出生於1945年,香港電影演員和監制,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進入無線,七十年代拍過不少劇集,八十年代從影,其眼鏡、鬍子及督察身份的角色在港片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馮淬帆的電影代表作有五福星及霸王花系列,最為人熟知的經典角色莫過於其與吳耀漢、秦祥林/苗僑偉、洪金寶、曾志偉/岑建勛等主演的五福星系列裡的犀牛皮。如果你看這張臉都面生的話,你肯定錯過了香港電影的輝煌時期。

TOP006:羅家英

看到他,我想你的第一反應也是ONLY YOU~師傅來了!

羅家英,1946年出生,從事粵劇表演五十年的他從影後成為了搞笑影星,尤其是大話西遊里羅里吧嗦的唐僧令其名操一時。其他經典角色還有國產凌凌漆里神經質的達聞西,1995年他曾以女人四十里的角色獲得金像獎及金馬獎雙料最佳男配。

TOP007:黃百鳴

黃百鳴,1946年出生,香港電影導演、監制、演員及製片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與麥嘉、石天等創辦新藝城影業,後因麥嘉撤股其又於九十年代初創辦東方電影。黃百鳴可謂香港電影標志性人物之一,最初以編劇身份進入香港演藝圈,由他編劇的搭錯車、最佳拍檔、何必有我和阿郎的故事等影片都曾廣為流傳,而且其中所有男主角都當上影帝。後來黃百鳴兼任導演與演員,代表作品有開心鬼及喜事賀歲系列電影。

TOP008:狄龍

狄龍本名譚富榮,1946年出生於香港,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開始從影,從小練過詠春的他當年也是英俊瀟灑的一線打星。七十年代在楚原導演的系列古龍武俠電影里,狄龍主演過很多部,代表作有刺馬、楚留香、獨臂刀等,1979年曾獲香港第25屆亞太影展男主角,曾與李小龍、梁小龍、成龍並稱香港四小龍。

狄龍的事業第二春是在1986年與周潤發、張國榮共同出演的英雄本色里成功塑造了宋子豪的經典角色,憑此片獲得第二十三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八十年代末因病淡出影壇,九十年代初復出,在各種類型影片中都有不同嘗試。

TOP009:林子祥

林子祥,1947年在香港出生,是香港著名歌手和演員。學生時期就曾組織樂隊的他在八十年代的香港樂壇舉足輕重。林子祥為人低調,故有歌隱之名,一抹鬍子是其標志。

電影里的林子祥在1983年,曾憑電影投奔怒海提名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其電影代表作包括與鄭裕玲主演的三人世界系列,富貴吉祥、我愛夜來香及最愛等。

TOP010:許冠傑

許冠傑,1948年出生,許氏四傑之一。他被稱為粵語流行音樂的開山鼻祖,曾有歌神之稱。1967年正式出道,1974年推出的專輯鬼馬雙星揭開了香港當代流行樂壇的序幕。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許冠傑主演二十多部港片。最初在嘉禾磨練演技,其後與兩個哥哥許冠文及許冠英主演了鬼馬雙星、半斤八兩、摩登保鏢等風格輕快的喜劇,票房大獲全勝。可以說當年的許氏兄弟就是嘉禾的金字招牌。八十年代初許冠傑加盟新藝城電影,第一部影片最佳拍檔就使新藝城成為能與邵氏、嘉禾相抗衡的電影公司。之後許冠傑在新藝城還拍了全家福、打工皇帝、衛斯理傳奇、笑傲江湖等影片,尤其是其在笑傲江湖中扮演的令狐沖令其演藝事業重回鼎盛,主題曲滄海一聲笑也成為成為武俠電影插曲的經典。

九十年代初,由於黃百鳴、石天及麥嘉在電影上的分歧,導致新藝城的瓦解。離開新藝城後許冠傑又與許冠文、許冠英又重拍電影新半斤八兩,可惜在周星馳無厘頭喜劇橫行的時代,許氏三兄弟的風光已經不再。

TOP011:梁小龍

梁小龍,1948年出生於廣東,年少進入武行,以替身演員出道,上世紀七十年代就與李小龍、成龍、狄龍並稱為香港演藝圈四小龍。15歲時進入武行並開始做替身演員,上世紀八十年代主演的電視劇霍元甲及陳真、四大名捕等可謂家喻戶曉。

梁小龍雖曾主演過多部電影,但大都年代久遠。2004年,其在周星馳電影功夫里的終極反派火雲邪神一角應該是其近期最經典的銀幕角色。

TOP013:石天

石天,1950年出生,香港電影演員、導演及製片人,當年的新藝城影業三巨頭之一(另兩人是之前提到的麥嘉及黃百鳴)。石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主演電影,八十年代投入新藝城的台前幕後,直到九十年代初淡出影壇。其電影代表作有醉拳、蛇形刁手、我愛夜來香、刀馬旦、最佳拍檔、滑稽時代、英雄本色2等。

TOP014:譚詠麟

譚詠麟,1950年生於香港,香港音樂人及演員,在華語流行樂壇有永遠25歲的譚校長的美譽。

1975年譚詠麟出演電影,1981年獲得第十八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八九十年代主演過很多港片,電影代表作品有與周潤發主演的江湖情、與成龍主演的龍兄虎弟、與劉德華主演的至尊無上及雙城故事、黃飛鴻笑傳、廣東五虎之鐵拳無敵孫中山等。

TOP015:陳勛奇

陳勛奇,1951年出生,香港導演、製片、編劇、武指、配樂及演員等多重身份,也是公認的香港電影全才。

陳勛奇由電影配樂踏入影壇,七十年代接觸武術,八十年代初與洪金寶主演電影提防小手,後自導自演了影片佳人有約、空心大少爺等,後聘用王家衛為其電影編劇,長達六年之久。之後在王家衛執導的重慶森林、墮落天使及東邪西毒三部電影中,陳勛奇也為王家衛擔任電影配樂的工作。陳勛奇主演的電影代表作還有和狄龍、袁詠儀合演的邊城浪子及之後的喜劇電影辣椒教室等。

9. 反應香港被日本佔領的電影是哪部

反應香港被日本佔領的電影是《香港大營救》。

《香港大營救》是由湖南瀟影第二影業有限公司、瀟湘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劉一君執導,成泰燊、顏丙燕、霍青、梁俊一等人出主演的歷史懸疑類電影。

該片取材於真實歷史事件,主要講述了營救滯留香港的中國愛國志士和文化名人的故事。

該片於2018年5月4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簡評:

《香港大營救》以此段真實歷史為背景,展現了戰火紛飛的年代中共產黨和社會各界人士對於這些文化名流們的營救和轉移,體現出了濃重的家國情懷和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影片導演劉一君曾執導過《說說美麗世界》、《青青激盪的歲月》、《留守孩子》等二十多部優秀電影,並多次獲得國內外電影獎項。

10. 香港電影發展史

香港電影發展史

香港電影史的發展應該從電影傳入香港開始,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路易.盧米埃爾在法國巴黎公映了《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這一天,被世界各國電影界公認為「電影時代的開始」。1896年初,路易.盧米埃爾的助手來了香港放映這些影片,而電影就是這樣傳入香港。自他離開後,香港電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動。1903年,香港放映過一些很短的紀錄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關報導是這樣的:「現在中環街市對面,即同記辦館面前,准十五晚開演「成套戲本」(即整部電影)。」這部電影是法國導演下.齊卡當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難》。

1907年,香港有不少電影院紛紛開辦,而且公映的次數和數量都較以往為多,因此被視為香港電影事業的第一個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燒鴨》,是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在香港拍攝的一部默片諧劇。該片的導演梁少坡同為該片的主角,故事講述一個小偷(由梁少坡飾演)想偷燒鴨,卻被警察捉住了。劇情十分簡單,但不乏詼諧動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燒鴨》雖在香港攝制,卻並非香港電影公司的作品。該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後來結束了他在上海的電影事業,回美國路經香港時,和黎民偉合作製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並因而催生了香港電影事業,而黎民偉更被譽為「香港電影之父」。這部電影的出現,象徵香港電影史啟蒙期的終結,萌芽期正式開始。

黎民偉是廣東新會人,他曾拍攝反映孫中山在廣東的革命活動、北伐、淞滬抗戰等中國近代史重要事件的紀錄片《勛業千秋》和《淞滬抗戰紀實》,自1913年起,他拍攝了香港第一部故事短片《莊子試妻》、第一部故事長片《胭脂》、第一部新聞紀錄片《中國競技員赴日本第六屆遠東運動會》、開辦香港第一間華資影院「新世界戲院」、創立香港第一間製片機構「民新製造影畫片公司」……。

據《中國電影發展史》記載,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在1913年出產, 編導 是黎民偉、 攝影 師是羅永祥,主要演員是黎民偉和嚴珊珊。

黎民偉原為劇社的主持人,又怎樣開始拍起電影來?原來他對電影一向很有興趣,於是透過羅永祥的介紹,認識了路經香港的布拉斯基,他們商談合作拍片成功,便由布拉斯基提供拍片所需的設備和基金,利用劇社的布景和演員,以「華美影片公司」的名義製片和發行,拍成了《莊子試妻》一片。

《莊子試妻》改編自當時的粵劇《莊周蝴蝶夢》,取材於其中「扇墳」一段。劇情大意是:「莊子之妻,夫骨未寒,便有了新情人。為了討好新歡,她不惜擾及死去不久的丈夫的墳墓。而這個新歡實則是莊子扮的,他只是詐死來考驗他的妻子對他是否忠貞。

《庄》片的主角是莊子之妻,由黎民偉反串演出。片中婢女一角由黎民偉的妻子嚴珊珊飾演。嚴不僅是香港電影史上第一個電影女演員,還是中國第一個電影女演員。

《庄》片利用陽光露天拍攝,香港實地取景,而片中人物都穿了民初的服裝。本片更使用攝影特技,把莊子的鬼魂拍得忽隱忽現,加強戲劇效果。

「聯華」香港分廠一向都是拍默片,雖然當時有聲電影興起,創辦人卻不敢冒險。於是,第一部 粵語 有聲片就由上海「天一電影廠」的湯曉丹執導拍成,這就是《白金龍》。

有聲電影問世後,香港的電影公司紛紛拍攝有聲片。1934年「聯華」香港分廠解體,黎北海另創了香港第一家有聲電影製片廠「中華」,並導演了一部局部有聲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聲片《傻仔洞房》(1934)。%C8lc5^,w

與此同時,不少電影公司還依著傳統,拍攝了不少默片,其中有「振業」出品的《呆佬拜壽》(1933)、「國聯」出品的《落花飛絮》(1933,是在越南攝制的,字幕亦是越南文)。故此,1933年至1934年間,可說是默片與有聲片共存的時期。

進入1935年,香港已沒有默片生產,香港電影正式步進有聲時代。

從1935年開始,香港的粵語片產量每年遞增,從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過一倍。1935年,受到抗日熱潮的影響,香港生產了多部愛國電影,其中包括「大觀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線》。該片由關文清執導,吳楚帆、李綺年主演,電影的主題鼓吹抗日救國。當時香港政府為怕開罪日本帝國主義,一切直接抗日的言論一概被禁。因此,《生命線》亦難逃被禁的命運,是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被禁映的電影。

1936年,社會教育片成了香港電影的主流。這是由於政府當時正提倡「新生活運動」,及香港社會提倡的「反蓄婢運動」。邵醉翁執導的《廣州-婦人》、《博愛》即屬此類作品。

除了「社教片」之外,「愛國片」在同年增多了產量,包括關文清的《抵抗》、姜百合的《女間諜》等等。當然,故事片在香港電影史上從來也並未受過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編導的《兒女債》一片,由林坤山、吳楚帆主演,影片以親情為主題。

1937年,由於「七七事變」的發生,香港抗日氣氛高昂,因此電影工作者也紛紛開拍抗日愛國片,頓時間,「愛國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產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為「愛國片」,產量可謂驚人。

芸芸「愛國片」之中,由香港電影工作者集體編導、演出的《最後關頭》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經典之作。影片描述中國一班大學生對「國難當頭」的覺醒。當時參與影片製作的全是義拍,可見電影工作者對國家的熱愛,以及團體合作的精神。

1938年,「愛國片」繼續盛行,得獎的《血濺寶山城》是其中一個例子。同年香港第一部彩色的電影《廣州一婦人續集》、第一部功夫片《方世玉打擂台》及第一部國語片《貂蟬》亦相繼出現了。隨著《貂蟬》的出現,香港進入了粵語片與國語片並存的時期,國語片的產量漸多。

同年亦有九部粵劇電影出品,《女兒香》是南海十三郎自編自導之作,而馬師曾的首本戲《賊王子》亦是當時重要的粵劇電影之一。

1939年秋,受到歐洲國家的戰爭所影響,1940年的港產片產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電影業陷入低潮。「大觀電影廠」及其他電影設施被炸,大量的香港電影拷貝和底片也被燒毀或遺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殘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狀態,在這期間,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幾部由日本電影公司拍攝的紀錄片問世。由於戰爭期間造成的交通困難,當時大多數戲院放映的都是戰前製作的粵語片。

戰後初期,電影製片廠的數目較戰前為少,「大中華」是其中一個較有規模的,因為它擁有李麗華、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導演朱石麟和吳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華」生產了34部國語片和8部粵語片,可惜到了1949年,產量卻愈來愈少,被迫關門。

總括來說,日本入侵對香港電影業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香港電影經歷了四年的停產,才在1946年上映了戰後首部港產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電影界很多左派人士為了逃避反動派的政治壓力,或中國大陸通貨膨脹的影響,紛紛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國語電影業便愈來愈蓬勃,到了七十代初更達至高峰。

起飛歲月

香港電影在二次大戰後迅速復興,而在1949年以後漸趨蓬勃,不無原因。1949年後大批中國大陸的電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經濟理由紛紛南下,在香港設電影廠,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攝國、粵語片,使香港成為南中國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電影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馬電影勢力過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歐電影文化所帶來的沖擊,遂令香港電影邁向成熟的雛型。

五、六十年代是國、粵語片起飛的時期,其中由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更是粵語片的盛產期。這段黃金時期粵語片有以下幾個主流:

粵劇戲曲片

據估計,在五十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粵劇戲曲片問世,差不多每三部粵語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粵劇片,而在1958年更達到了高峰,這一年的160部電影中,粵劇佔了一半。

「舞台式」的粵劇片基本上製作費不高,電影技巧也不特別考究,因為大多數都沿用粵劇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節,其餘的排場做手都不嚴格。因此,這類戲曲大多被揶揄為「五日鮮」、「七日鮮」。當然其中也不乏製作認真,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不朽經典,如《帝女花》(1959)、《紫釵記》(1959)、《李後主》(1968)等。而戲曲片的演員亦有不少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劍輝、白雪仙、新馬師曾、薛覺先和林家聲等等。

至於粵劇戲曲片為何會在五十年代大受歡迎呢?這是因為戰後粵劇發展蓬勃,進棚看戲成為上流社會的消費享受。至於一般市民只好聽電台話劇或聽粵曲,有見及此,電影公司便把大量經典粵劇拍成電影,讓戲迷可以以低廉的戲票欣賞傳統的粵劇戲曲。

文藝片

這時期的文藝片背景多為民國或當代,講求戲劇結構,又或改編自中外文學、流行小說,或襲取荷里活通俗劇的故事模式。而提到這類環繞家庭倫理、男女之愛的文藝片,就不得不提粵語片電影公司中的佼佼者:聯合電影有限公司「中聯」。

「中聯」創建於1952年,共生產了44部電影,出品了不少粵語片中的經典,如李鐵的《危樓春曉》(1953)、《天長地久》(1955)、楚原的《可憐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傳戶曉的作品。

「中聯」的21位精英,有見於影藝界充斥著粗製濫造之歪風,遂以認真的拍攝態度、主題健康的電影信念為大前提,創辦「中聯」以抗衡媚俗投機而質素低劣的「七日鮮」貨色。這批電影界精英包括導演李鐵、吳回和十三位著名演員:吳楚帆、張瑛、張活游、白燕、黃曼梨、紫羅蓮等等。

「中聯」電影每每針對香港社會種種問題,批判上流大亨的偽善丑惡,帶有濃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國電影的美學層次。大概是因為過份執著於傳統道德使命,「中聯」漸漸跟時代脫節。到1967年,它也隨著粵語片的息微而關閉,但其對香港電影的影響是絕不容忽視的。

古裝武俠片

五十年代的古裝武俠片大多以民間熟悉的俠義神怪故事為骨幹,但武打場面並不講求真實感,發展至後期(六十年代初、中期)日漸注重動作場面設計,大量加進了特技花款(如怪獸、怪人裝扮和模型特技)、曹達華和於素秋就演了不少這類古裝武俠片,如《如來神掌》系列。

喜鬧劇

這類電影大多以詼諧搞笑的喜劇演員掛帥,橋段不外乎「大鄉里出城」、「癩蛤蟆想食天鵝肉」之類的故事,如新馬師曾、鄧寄塵主演的「兩傻」系列。

以上各類型的粵語片雖然在電影美學角度上來說,藝術感略嫌粗糙,但論到能否帶給觀眾共鳴,則可謂綽綽有餘,難怪這段時期,粵語片的產量可觀,令粵劇片達至高峰期。

事實上,從1967至1969年,粵語片的產量仍高於國語片,只是到了69至70年,情況才開始扭轉。

國語片由低沉轉盛的轉捩點,是五十年代中期「國際發行公司」與邵氏父子改組,分別成為「電影懋業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電懋」資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組後銳意在香港電影業大展拳腳。它們不但全力推動國語片,還建立完善的發行網來開拓海市場。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製作大量高質電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執導的《江山美人》、《不了情》,達到前所未有的以「十萬」為單位的票房成績。「邵氏」電影製作豪華瑰麗,粵語片中的「爛衫戲」可謂相形見絀,加上製作重質不重量,鮮有「七日鮮」的電影出現。

國語片的熱潮不獨使國內興起的.黃梅調電影帶到香港並使之流行起來,更創作了新派武俠片,包括改編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俠作品:胡鵬導演的《射鵰英雄傳》(1959)。單在1963年,武俠片的產量已高達61部,而武俠片之中的代表作則是胡金銓的《龍門客棧》(1966)及張徹的《獨臂刀》(1967)。狄龍和王羽這些武打明星的出現,亦可視為七十年代李小龍冒起的前奏。

事實上,從五十年代起,國、粵語片的確並存,雖然兩者存在競爭,但本質上是相容的。可是,隨著國語片從1970年迅速發展,加上粵語片青黃不接,於70-71年間,國語片的產量多達116部,而粵語片只有22部;於71-72年間,國語片數量依然上升,反觀粵語片卻只剩一部,那是由鄧麗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後的數年,國語片一直領導著香港電影市場。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六十年代末期,粵語片面對著國語片雄霸市場的威脅,但仍力求在戲種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順勢興起,並造就了兩位當時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蕭芳芳和陳寶珠,電影界追捧偶像的熱潮可說是由她們而起。

七十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轉捩點,而香港電影也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至香港人心態的轉變而受到種種沖擊,以致七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是趨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六十年代中期的凌厲氣勢,「邵氏」在七十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電影業占著領導的地位,擁有「東南亞電影王國」的美譽,出品了大量國語武打片,大導演包括李翰祥、張徹及劉家良等等。他們都以熟悉的刀劍拳腳功夫片作依歸,電影世界裡都是強烈的陽剛味,其中張徹的電影更造就了偶像級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龍、傅聲等。1970年的《龍虎門》就是當年「邵氏」最賣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71年,此類古裝刀劍片的鋒芒其實以較在六十年代遜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龍的出現。

李小龍配合著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的崛起,在七十年代初叱吒一時。從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後兩年間拍攝的《精武門》及《猛龍過江》令李小龍進運國際影壇,創造出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

1973年李小龍驟然暴瘁,令功夫片熱潮未能延續。而隨著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觀眾對遠離現實的功夫片漸漸失去興趣,反而對反映當時社會狀況,諷刺現實的電影加以青睞,這就解釋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為最賣座電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員,如鄭少秋、沈殿霞都是當時的電視藝員,而由於電視已成為當時的重要媒體,因此他們對觀眾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而這部電影的成功,不但為以後的新電影類型作了開端,更令粵語片得到重新。

自此,很多電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風格,演員的演繹亦帶有嘻笑怒罵的味道。從電視跳到電影的許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為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的中硫底柱。

由於從七十年代中期開始,大家的主導閱讀方式是電視模式,很多粵語片的題材或靈感都是來自電視內容,如《阿福正傳》(1974)、《大鄉里》(1974)、《新啼笑姻緣》(1975)。許冠文、許冠傑兩兄弟也跳出了電視趣劇的框框,走上大銀幕,以其獨有的「笑話公式」拍攝了一系列非常賣座的喜劇:《鬼馬雙星》(1974)、《半斤八兩》(1976)、《賣身契》(1978)等等。這些電影不但令喜劇在香港電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更促使了後來功夫喜劇的誕生。

1978年袁和平執導《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劇的地位,使其成為七十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類型。功夫喜劇離開電視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設計及諧趣的雜耍風格吸引觀眾;可以說是揉合了傳統功夫片及許氏兄弟式的喜劇精粹。演員方面,成龍,洪金寶等也擺脫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貪玩的形象來親近觀眾。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種,提到七十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導演李翰祥從台灣返回香港東山再起,大拍風月綽頭及騙術奇觀電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騙術奇譚》,不但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新的一頁,也象徵著七十年代香港電影意識的轉變-金錢至上、綽頭化的風格抬頭,這個影響一直延續到八十年代。不過,1979年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出現卻為香港電影帶來了富神采而短暫的變奏。

1979年是香港電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始。大批電視幕後工作者轉投電影圈,他們包括徐克、許鞍華、章國明、譚家明、嚴浩、余允抗等等,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青人特有的創意和社會觸覺,拍出不少充滿個人色彩的電影作品,為香港電影打開嶄新的一頁。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瘋劫》(許鞍華執導)、《蝶變》(徐克執導)、《點指兵兵》(章國明執導)。其後這批或在外國學習電影,或在電視台「少林寺」出身的年青導演繼續拍攝了一部又一部風格化的電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邊人》(1982)、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1980)、譚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數十部作品,都很能表達這些導演對當時社會氣象的感覺及情懷。

雖然這些新導演全被以「新浪潮導演」之名,但事實上,他們每一位的作品都極富個人色彩,並沒有陷入香港電影類型化的傳統模式。許鞍華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銳;徐克有一股神經質的張力;方育平作風朴實,真實感濃厚;嚴浩浪盪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間;譚家明走中產美學;章國明擅拍片等等,這些特質都體驗到新浪潮電影的「作者論」美學。

「新浪潮」標志著香港電影與上一代中國本位粵語片的決裂。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往往背負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創新;而「新浪潮」電影則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強烈的本地感性;這跟導演們於香港成長、受西方教育很有關系。

此外,這時期的電影都棄用大明星,製作成本亦減至最低,跟後來的港產片標榜卡士明星,動輒千萬製作的營運模式可謂截然不同。

香港的電影界從來都是以商業掛帥,新浪潮電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難免被淘汰的厄運。八十年代初,「新藝城影業公司」異軍突起,吸納大批當時嶄露頭角的導演:吳宇森、徐克、林嶺東、高志森等,炮製一部一部商業掛帥的電影,其中以喜劇為主。這些電影的共通點是以電視台集體創作的模式來度橋創作,充滿密集的笑料及動作,一切以迎合觀眾口味為依歸,代表作品有許氏兄弟的《最佳拍檔》系列及周潤發擔綱的《英雄本色》、《龍虎風雲》等。

除「新藝城」之外,八十年代叱吒一時的電影公司還有「德寶電影公司」。「德寶」成立於1984年,一方面拍喜劇(《雙龍》系列、《富貴逼人》、一方面也拍動作片《皇家師姐》系列、或者都市優皮小品路線(《三人世界》、《單身貴族》),務求達到片種多元化的要求。

至於「嘉禾電影公司」則繼續以成龍作頭牌,讓他從《師弟出馬》、《龍少爺》的功夫小子形像,漸漸成為《A計劃》中穩打穩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跡》,更是成龍的顛峰之作。

同樣是武師出身的「德寶」明星洪金寶卻憑《鬼打鬼》(1987)開創了靈幻片的潮流,之後的《僵屍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風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謀妙計五福星》以至《運財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績。

據統計,八十年代的十大賣座香港電影之中,「新藝城」佔了四部,「嘉禾」佔了五部,再加上多產量的「德寶」整個八十年代可稱為「三雄各據」的時期。

跟七十年代末興起的「新浪潮」相比,我們會發現到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由於太過側重劇情堆砌,明星包裝,因此電影類型單向化,更遑論什麼「作者論」了。有人認為這時期的電影造就明星、扼殺導演、編劇的創作,使香港電影走上窮途末落,加上其風波影響經濟、影帶市道發達等種種因素下,令八十年代末期的香港電影市道滑落。盡管如此,若不以電影質素或創意來衡量,單看票房成績及投資者的態度,說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屬飛黃騰達的時期實在不為過。

艱難歲月!

綜觀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基本上仍可稱之為百花齊放,我們不但有從八十年代順利跨向九十年代的新一代導演:張婉婷(《秋天的童話》)、王家衛(《旺角卡門》)、陳嘉上(《小男人周記》)等等,還有九十年代的奇跡周星馳、劉德華以及幾個國際知名的名字:張曼玉、周潤發、李連傑、成龍等等。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相對於八十年代電影公司大灑金錢,演員一天九組戲的「好景」日子來說,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的確危機重重,陰霾滿布。

首先是九十年代初盛行武俠動作片,《黃飛鴻》和《東方不敗》相繼掀起打風熱潮,一時間李連傑、林青霞成為賣埠保證。可是,依照香港電影的傳統,賣座的片種總有跟風者,而當跟風者眾、水準參差的時候,亦即該電影類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俠動作片熱潮如是,賭片熱潮及後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沒有例外。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港產片票房連續下挫,西片逐步抬頭。《侏羅紀公園》(JurassicPark))先在93年創下六千萬元票房佳績,98年的《鐵達尼號》(Titanic))更以一億一千萬元攀上頂峰,這部映了195天的荷里活A級大製作還佔了「本世紀百部賣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壓倒了在八十年代威風一時的「新藝城」作品《最佳拍擋》系列。

另一個令九十年代香港電影褪色的原因是「盜版」問題。八十年代錄影帶市場興起已經令電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1997年後,盜版VCD更為香港電影市道帶來了重擊。不少電影在午夜場或首映過後便出現盜版,海關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責任,直至近一、兩年,香港政府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海關逐漸加強掃盪,才使盜版VCD活動略為收斂。

香港人揮之不去的「九七問題」,也為香港電影業帶來負面影響。港人對「一國兩制」缺乏信心,電影界曾多次組團訪京,與港澳辦及電影局商討創成自由、版權問題等,亦促請大陸政府開放市場。九七回歸後,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董建華先生首次在《施政報告》中提到香港電影,並撥出一億港元開發電影科技及接受資助申請,令香港電影人略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搞得有聲有色。

值得可喜的是,香港電影人揚威國際,張曼玉、蕭芳芳、王家衛先後在柏林、康城等國際影展中獲獎,香港電影漸受國際影壇重視。可惜的是,這也導致影圈人才外流,吳宇森、唐季禮、袁和平、林嶺東等著名導演紛紛往荷里活發展,周潤發、成龍、李連傑及楊紫瓊等巨星級演員亦被荷里活羅致。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電影人在亞洲區尋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績最突出的是在台灣一脫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轉型,由脫星變性格演技派,成績斐然。還有九十年代中期之後,香港掀起日本電視劇熱潮,連帶電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員參與港產片,其中又以女星為主,包括《星月童話》、《東京攻略》和《阿虎》,當然亦少不得成龍電影里插科打諢的一眾日本美女。

九十年代的賣座保證是「雙周一成一劉」(周潤發、周星馳及成龍劉德華),周星馳獨有的「無厘頭」喜劇深得民心,成為後現代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如《逃學威龍》、《唐伯虎點秋香》、《食神》等等都是九十年代的喜劇經典。近年,周星馳明顯減產,一邊休養生息,一邊走上幕後之路。

周潤發在八十年代中後期憑《英雄本色》肯定他在香港影壇至尊無上的地位,之後拍了一連串英雄片、動作片,雖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依然甚有觀眾緣。近年進軍荷里活,除拍一貫的動作片(如《血仍未冷》),還嘗試拍如《安娜與國王》這類文藝片,似乎仍未有打算回歸拍港產片之意。

至於成龍則大致維持一年一部大製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對於八十年代的成績,近年成龍作品已不算大賣),惜在電影風格上難求突破。劉德華的江湖浪子形象也成香港商業電影早期的票房保證之一,在發哥和成龍離開之後,華仔對香港電影的票房貢獻作用更加明顯.

導演方面,「雙王」王晶和王家衛可謂雙映成趣,一個擅拍商業味道極重的電影,更被揶揄為「屎尿屁」導演;一個專挑大明星合並,產量少、藝術味濃,往往得到國際影展的垂青,兩人電影風格回異,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創將之一杜琪峰近年頗受矚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來愈有個人風格。還有憑《香港製造》打出名堂的陳果亦成功地從獨立電影導演變為香港主流電影導演之一。

科幻特技也順著世界性的大趨勢融入香港電影之中,《風雲之雄霸天下》與《中華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動作片《特警新人類》及《紫雨風暴》、《藍血人》更特別邀請外國特技效果專家設計爆炸場面,令觀眾嘆為觀止。

總括來說,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雖然較諸於八十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創作意念及電影製作方面則有過之而無不及。一些小本製作的獨立電影如《過海隧道》、《天上人間》等亦有公映的機會,加上數碼電影的冒起,而劇本創作亦得到應有的重視。相信踏入新紀元,香港電影將會追求更高的質素,並帶領整個亞洲區的電影業邁向國際影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