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港片 » 香港陳楚蕙老版潮劇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陳楚蕙老版潮劇電影

發布時間: 2023-02-13 22:12:48

A. 中國潮劇的歷史發展概況和基本特點 目前發展情況如何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潮州白字(頂頭白字)、潮曲,主要流行於潮汕地區,是用潮州話演唱的一 個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潮劇在國內主要流布在廣東東部、福建閩南漳州地區的雲霄縣、東山縣、詔安縣及平和縣等,廣泛流行於香港、東南亞、上海、以及西方許多國家和地方就有潮劇。潮劇經常在廟會上演出,表示於對「老爺」(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愛在非常熱鬧的氛圍下觀看,使節日氣氛更加濃重,因此,潮劇要比其它劇種更具濃郁的民俗色彩。宋元南戲的分支 潮劇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是一個已有4 4 0多年歷史的古老劇種,主要吸收了弋陽、崑曲、梆子、皮黃等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語、潮州音樂、潮州歌冊、潮綉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 潮劇名家 指專門從事潮劇表演多年,得到群眾認可,有一定著述的潮劇演員。而不是喜歡潮劇久了,年紀高了就可以成為名家的。 洪妙(男老旦) 秦夢、邱紅、陳華、陳楚蕙(女文武小生,香港)、陳學希(小生) 陳文炎、陳光耀、陳麗玉、蔡錦坤、方展榮(丑生)、 范澤華(花旦)、 郭石梅、李有存、李義鵬(-(丑)-生) 蘆吟詞、黃玉斗、黃瑞英、孫小華(花旦) 、吳清城(小生) 吳麗君、謝大月、謝吟、許雲波、姚璇秋、楊其國、葉清發(小生)、張長城(男老生)、張桂坤、鄭小霞(花旦) 鄭健英(花旦) 鄭仕鵬 潮劇的形成 潮劇是什麼年代,在什麼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研究者曾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從潮州巫術「關戲童」發展起來的,一說潮劇是弋陽腔的一支,是「弋陽腔在各地流傳後的直接產物」。直到世紀30年代以來,流存於海外的明代潮劇劇本的發現,以及明代藝人手抄南戲劇本在潮州出土,潮劇的淵源得到了史料佐證的論說。 1936年,我國歷史學家向達,在《北平圖書館館刊》上,發表《記牛津所藏的中文書》一文,首次介紹存於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的潮劇明代刻本《班曲荔鏡戲文》(即《陳三五娘》劇本)。戲文的全題《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人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牛津大學所藏的這個刻本,因「最後一頁有殘缺,不能知道此書究竟刊於何時」,但向達認為「就字體各插圖形式看來,類似明萬曆左右刊本」。 向達介紹牛津的《荔枝鏡》藏本之後,二十年過去了。1956年,梅蘭芳和歐陽予傅倩率中國京劇團到日本訪問,在日本天理大學的明刊本《班曲荔鏡戲文》,一個是藏於東京大學東洋大學研究所的《重補摘錦潮劇金花女大全》(附刻《蘇六娘》)。藏於天理大學的明刊本《班曲荔鏡戲文》,與英國牛津大學所藏的《班曲荔鏡戲文》是同一刻本。但該本保存完好,末頁是書坊告白的文字和及「嘉靖丙寅年」字樣。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燠年號,嘉靖丙寅年即公元1566年。藏於東京大學東洋大學研究所的《重補摘錦潮調金花大全》,沒有刊刻年號,但據專家考證,系明代萬曆年間刻本(見《明本潮州戲文五種後記》)。 嘉靖刻本卷末刻有書坊一段告白:「重刊荔鏡記戲文,計一百五葉,因前本荔枝記字多差訛,曲文減少,今將潮泉二部,增入「顏臣」,「勾欄、詩詞、北曲、校正重刊,以便騷人墨客,閑中一覽,名曰荔鏡記,買者須認本堂余氏新安雲耳」。說明這個「重刊」本,是從舊本「荔枝記」,揉合潮泉二部,增「顏臣」、北曲等內容,並「校正」舊本荔枝記文字的差訛而成的。1964年,牛津大學東方研究所主任、漢學家龍彼得教授,在奧地利維也納國家圖書館,又發現潮劇的另一個明代刻本,這就是 刊於明萬曆辛巳(公1581年)的《新刻增補全像鄉談荔枝記大全》。這個「新刻增補」的潮劇本,不稱《荔鏡記》,而稱《荔枝記》,是與《荔鏡記》同一故事內容的不同演出本。它的底本是不是嘉靖重刻的荔鏡記依據的原本,沿難斷定,但這個刻本是「新刻增補」本,說明在萬曆之前,已在原刻(初刻)存在了。這個刻本的卷首,刻有「潮州東月李氏編集」字樣。地方戲曲向不登大雅之堂,戲曲編劇者署上名字也不多見,這個刻本把編劇者潮州人李東月也刻上了。就在流傳於海外的潮劇明代刻本被陸續發現期間,1958和1975年,在揭陽縣漁湖和潮安縣鳳塘兩地的明墓中,相繼出土《蔡伯皆》(即《琵琶記》)和《劉希必金釵記》手抄劇本。這兩個抄本的出土,引起國內外戲曲專家的高度重視,認為「是研究戲曲發展史的珍貴文獻」,是「新中國建國以來戲曲文物的一次重大發現」。 潮劇的發展 我國戲曲在12世紀至13世紀形成北方雜劇和南方戲文(南戲)。北雜劇在宋金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至元代達到繁榮;南戲是12世紀初葉,在浙江溫州首先形成發展起來的。在宋元二百多年的流傳發展中,南戲向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流傳,形成了弋陽腔(江西),海鹽腔、餘姚腔(浙江),崑山腔(蘇州),以及泉潮腔(閩南粵東)等聲腔劇種。南戲流傳到各地並形成地方聲腔劇種,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南戲原有的曲調流傳到各地之後,被戲曲演員以當地語言傳唱著,由於語言、語調上的差別,使之不斷變化,在風格上也逐漸地方化起來;一種是當地的民間音樂——從秧歌、小調、直到某些宗教式歌曲,不斷地被採用到戲曲中來,豐富著原有的曲調。這兩種因素相互滲透,便形成了若干不同風格的聲腔劇種。」明本潮州戲文的發展,證明了現潮汕地區在元明時期有過繁榮的南戲演出活動,一些在史籍上記載已佚的宋元南戲早期劇本,如《顏臣》(即《陳顏臣》,演陳顏臣與連靜娘的故事)、《劉希必金釵記》,就是早期南戲曾在現潮汕地區流傳的佐證。 其次,《蔡伯皆》、《劉希必金釵記》,均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南戲劇本,說明南戲流傳到現潮汕地區之後,潮州藝人曾用潮州方言演唱,由於語音、語調上的不同,使原有的曲調起了變化,同時還吸收潮州的民間音樂、小調等,從而在南戲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的聲腔——潮腔。明代戴璟在《廣東通志》所載:「潮俗多以鄉音搬演戲文」。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所載:「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日潮州戲。」這兩手抄演出本的出土,是潮人以鄉音唱南北曲的佐證。 其三,《荔枝記》、《荔鏡記》是以潮州民間故事編寫,結構完整、手法嫻熟、用潮腔演唱的劇本,說明潮腔在嘉靖年間已趨於成熟,那麼,它形成的年代,自然應在嘉靖之前。前到什麼年代呢?有的戲曲研究專家根據有關的史料,認為「明中葉以前,泉潮腔已很盛行,它有獨特的劇目和演出形式,流傳在泉州長、漳州、潮州一帶」。「明中葉以前」即15世紀初,距今已有500多年了。如果從《荔鏡記》刊刻的嘉靖丙寅(1566年)算起,潮劇歷史的絕對數字,也有4 4 0多年了。 傳承 新世紀以來,潮劇界開展了一系列的傳統劇目傳承活動。 潮劇現有的這批傳統劇目,大致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是經過加工提煉具有很高藝術水準的劇目。這當中最有代表性的,長戲當屬《荔鏡記》《蘇六娘》,摺子戲則有《掃窗會》《蘆林會》《辯本》《鬧釵》《刺梁驥》《鬧開封》等。在五六十年代,潮劇界能人甚多,老藝人和新文藝工作者濟濟一堂,社會上的文人學者也無微不至地關注著潮劇,當時對傳統的整理傳承達到了一個高峰。專家學者對大量的傳統劇目進行了甄別篩選,絕大多數有提煉價值的劇目經過加工,成為潮劇的經典和保留劇目。這批劇目劇本緊湊,立意高,唱詞文雅,文學價值很高;音樂既保留了傳統,也融入了新素材;動作設計與人物塑造緊密相連,並保留了潮劇細膩典雅的特色和獨有的表演程式。 現狀 潮劇是中國古老戲曲存活於舞台的生動例證,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表現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較高的審美價值。1990年以後,潮劇受到市場經濟的制約和多種現代文藝形式的沖擊,投資減少,人才流失,藝術水平下降,優秀的傳統表演藝術瀕臨滅亡,正處在艱難發展的狀況之中,亟待保護和扶植。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潮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已在廣州成立「廣東省潮劇發展與改革基金會」。行當 生:潮劇里的武生小生、老生、武生、丑生(花生;三花生) 旦:青衣(烏衫)、閨門旦(藍衫)、衫裙旦、彩羅衣旦(花旦)、烏毛、白毛(老旦)、武旦 凈:文凈、武凈、丑烏面 丑:官袍丑、項衫丑、踢鞋丑、武丑、裘頭丑、長衫丑、褸衣丑、老丑、小丑、女丑 潮劇行當齊全,生、旦、凈、丑各有應工的首本戲,表演細膩生動,身段做工既有嚴謹的程式規范,又富於寫意性,注重技巧的發揮,其中醜行和花旦的表演藝術尤為豐富,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地方色彩。 潮劇的角色很多。明代為生、旦、貼、外、丑、末、凈七行。而且每一種還有不同類型。俗語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來形容一個演員陣容齊全的標准。四生:小生、老生、花(丑)生。武生;八旦:烏衫旦、閨門旦、彩羅衣旦、武旦、刀馬旦、老旦、丑旦(女丑)。「老阿兄」是指在劇中扮演各種雜角。 從表演上來看,潮劇的角色行當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戲《掃窗會》被譽為中國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劇丑角分為十類,其中項衫丑的扇子功蜚聲南北,為世所稱。老丑戲《柴房會》中,丑角的溜梯功為潮劇所獨有,在戲曲界享有盛譽。 潮劇在過去一直實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兒童藝人擔任,這些藝人長大後,聲音改變,即被淘汰,這一體制嚴重阻礙潮劇藝術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廢除了童伶制,並在各方面銳意改革,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演員,使潮劇這一古老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 潮劇著名演員有:謝大目、盧吟詞、謝吟、楊其國、陳華、黃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錦坤、李有存、方展榮、姚璇秋、范澤華、吳麗君、張長城、黃瑞英、黃盛典、葉清發、劉小麗、張怡凰、吳奕敏、許笑娜、鄭舜英、李玉蘭、吳玲兒、鄭健英、孫小華、王少瑜、林初發、黃映偉等等。唱腔 潮劇唱腔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唱腔的用調上。曲牌唱腔或對偶曲唱腔一般都應用四種調即[輕三六調]、[重三六調]、[活三五調]、[反線調],此外還有[鎖南枝]調、[斗鵪鶉]調,以及犯腔犯調。 [輕三六調]以61235為主音構成旋律,適用於表現歡快跳躍、輕松熱烈的情調,如《大難陳三》的[哭相思]。 [重三六調]以71245為主音構成旋律,用於表現庄穆、沉重、激動的情緒,如《奏黌門》的[黃龍滾]。 [活三五調]以57124為主音構成旋律,善於表現悲哀和優怨的情感。[活三五調]為潮劇唱腔中的特殊音調,在唱腔中,其音調和潮語腔調十分密切,因唱詞語音升降而產生音調圓活多變,故藝人說:「從樂譜上看,[活三五調]只有五音,但唱奏之,則一音數韻,圓活變化不止十音。」具有潮腔潮調的濃厚韻味,如《瓊花》的[晴天霹靂]等;[活三五調]屬悲調,但潮劇唱腔用調多變,也有悲調喜唱的,如《京城會》的[皂羅袍]。 [反線調]以61245為主音構成旋律,它是[輕三六調]的變體調,即以凡為宮,唱奏起來有特殊的風味,多用於游園玩耍、輕松明快的場面,如《刺梁驥》的[羅漢月]等。 犯腔犯調,是潮劇唱腔用調中經常出現的手法。潮劇唱腔用調比較講究,一般互不混雜,如[輕三六 調]避免74為主音,[重三六調]避免63為主音,如果混用,則為相犯。傳統劇目《楊子良討親》中的曲牌[弄魂幡],是由[輕三六調][重三六調][活三五調][反線調]四個調相犯而成,藝人俗稱為[四斗臭(湊)],具有詼諧風趣的情調。[鎖南枝]調和[斗鵪鶉]調也屬犯調,但其子母腔句比較穩定。 [斗鵪鶉]調多用於自嘆或待遲(待人末至)場面,帶有凄清傷感的情緒。[鎖南枝]曲調較為沉悶,但也用於激動場面。 潮劇演唱用真聲,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影響,與京劇、粵劇等的假聲唱腔有很大區別,唱念用古譜"二四譜",韻味濃郁。唱腔是以曲牌聯綴為主的曲牌體和板腔體的聯和體制,至今仍保留著一唱眾合(幫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風格獨特,表現力很強。 潮劇的聲腔在明代稱為「潮腔」,也稱「潮調」。現在存世的潮腔劇本,有明嘉靖丙寅(1566)刊刻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萬曆辛巳(1581)刊刻的《新刻增補全像鄉談荔枝記和萬曆年間刊刻的《重補摘錦潮調金花女大全》(附《蘇六娘》)等。萬曆辛巳刻本《荔枝記》,署有「潮人李東月編集」,用潮腔演唱是與嘉靖刻本《荔鏡記》同一故事內容的不同演出本。嘉靖刻本《荔鏡記》,在曲牌名之下標有「潮腔」或「泉腔」字樣,是兩個聲腔劇種通用的劇本。兩個聲腔通用一個劇本,這不是唯一的一個。清順治辛卯刊刻的《新刊時興泉朝雅調陳伯卿荔枝記大全》,也是潮、泉兩個聲腔的通用本,反映了潮州的潮劇與閩南的梨園戲兩個古老劇種在歷史發展上的一些關系。

B. 90歲的潮汕老人愛聽的歌有那些

一般老人都是聽潮劇很多的,例如:
第1部 93國際潮劇節《五福連》
第2部 《荔鏡記》(電影) 黃清城 姚璇秋 蕭南英
第3部 《蘇六娘》(電影) 姚璇秋 洪 妙 陳麗華
第4部 《劉明珠》(電影) 范澤華 張長城
第5部 《告親夫》(電影) 林舜卿 陳淑妝 張長城
第6部 《王茂生進酒》(電影) 林明才 馬靜音 柯立正
第7部 《鬧開封》(電影) 張長城 朱楚珍
第8部 《張春郎削發》(電影) 陳學希 孫小華 方展榮 張長城
第9部 《陸文龍》陳秦夢 詹少君 張怡凰 黃映偉
第10部 《乳燕迎春》(電影) 陳邦沐 羅麗麗 郭宜傑 許惠芳 紀樹章
第11部 《洛神》(電影) 方巧玉 陳楚蕙 張應炎
第12部 《袁崇煥》 陳秦夢 陳文炎 姚璇秋 劉小麗
第13部 《陳太爺選婿》 陳學希 張長城 孫小華
第14部 《終南魂》 陳秦夢 陳學希 許仁敬 李義鵬 張怡凰
第15部 《八寶與狄青》 方展榮 詹少君 林少珊
第16部 《邊關情仇》(翁萬達主婚) 張桂坤 黃映偉 陳喬 方展榮
第17部 《岳銀瓶》 鄭健英 田佩蘭 鍾怡坤
第18部 《老兵回鄉》 方展榮 鄭健英 鍾怡坤 張桂坤
第19部 《辭郎洲》 姚璇秋 張長城 謝素貞
第20部 《楊令婆辯本》 洪 妙 陳文炎 佘江聲
第21部 《姚璇秋從藝五十周年晚會》
第22部 《鬧釵》 方展榮 吳玉東
第23部 《蘆林會》 鄭健英 陳文炎
第24部 《刺梁驥》 陳幸希 詹少君 許仁敬
第25部 《井邊會》 吳麗君 陳 瑜
第26部 《回書》 黃盛典 蔡明輝 林舜卿
第27部 《磨房會》 張長城 朱楚珍
第28部 《剪辮記》 李有存 陳邦沐 林少珊
第29部 《庵堂會》 吳麗君 陳 瑜
第30部 《換偶記》 洪 妙 鄭強發 黃振龍 陳麗玲
第31部 《金花女》 陳學希 蔡明輝 陳秦夢 陳楚卿
第32部 《柴房會》 方展榮 吳玲兒
第33部 《梅亭雪》 姚璇秋 陳 瑜
第34部 《六月雪》 林少珊 吳文蘭
第35部 《陳學希潮劇藝術專場晚會》
第36部 《漢文皇後》 陳學希 張長城 鄭小霞
第37部 《皇帝與村姑》 陳學希 蔡明輝 許仁敬 李義鵬
第38部 《梅簪恩怨》(梅花簪上集) 陳學希 吳玲兒 黃盛典 蔡明輝
第39部 《梅簪情變》(梅花簪下集) 陳學希 孫小華 李義鵬 方展榮
第40部 《謝謠環》 陳學希 孫小華 林舜卿
第41部 《柳玉娘》 陳學希 吳玲兒 蔡明輝
第42部 《王熙鳳》 孫小華 吳玲兒 朱楚珍 方展榮
第43部 《李治登基》 孫小華 張長城 詹少君 陳秦夢
第44部 《女皇武則天》 朱楚珍 陳秦夢 何麗芳
第45部 《飛龍女》 吳玲兒 方展榮 吳麗君 張長城
第46部 《忠義雙夫人》 林舜卿 蔡 麗 詹少君 林小丹
第47部 《齊女情》 孫小華 陳秦夢 張長城
第48部 《徐九經陞官記》 陳秦夢 張怡凰
第49部 《黃飛虎反朝歌》 陳秦夢 許仁敬 蔡明輝 黃盛典
第50部 《移花接木》(神龍彩鳳上集) 陳秦夢 洪 彤 陳家漢 詹少君 林初發 楊應森
第51部 《神龍彩鳳》下集 邱良葉 黃妙如 詹少君
第52部 《皇親國戚》 林少珊 何麗芳 陳秦夢
第53部 《王莽纂位》(上集) 吳文蘭 許仁敬 邱良葉 黃妙如
第54部 《吳漢殺妻》(王莽纂位下集) 邱良葉 鄧少珍 吳文蘭
第55部 《保嬰記》 朱楚珍 湯麗娟
第56部 《丹青魂》 陳國來 林慧珠 王雪媛
第57部 《宋宮秘史》 劉映雪 蔡瑞芳 趙蓮君
第58部 《益春》 李玉蘭 邱楚霞 鄭舜英
第59部 《御園辨親》 陳樹堅 鄭舜英
第60部 《龍井渡頭》 林靜香 吳麗華 林若英
第61部 《瀟湘秋雨》 許淑娥 林柔佳
第62部 《王金龍》 周麗璇 黃靜華 林永悅
第63部 《血濺烏紗》 黃明強 姚雪瑛 陳麗純
第64部 《綵樓記》 蔡植群 鄭 莎
第65部 《偷詩》 吳玲兒 陳學希
第66部 《京娘送兄》 湯麗娟 林初發
第67部 《義民策》 張怡凰 陳秦夢
第68部 《嫦娥奔月》 張怡凰 李少豐 陳鴻飛
第69部 《串戲定親》 何麗芳 蔡明輝 馬嬋如
第70部 《包公賠情》 黃盛典 朱楚珍
第71部 《告神》 張怡凰 蟻振漢
第72部 《孟姜女過關》 詹少君 李義鵬
第73部 《遼宋情緣》 蔡明輝 李義鵬
第74部 《藍繼子》 方展榮 吳玲兒 吳文蘭 張長城
第75部 《無意神醫》 方展榮 吳玲兒
第76部 《敗家仔丘孝》(扛石記) 方展榮 廖文卿 鍾怡坤
第77部 《雙青天》 方展榮 陳文炎 鄭健英
第78部 《大河情》 方展榮 黃映偉 陳光耀
第79部 《趙氏孤兒》 陳光耀 杜 冰 范澤華 陳海珍
第80部 《梁宮平亂》(血染南梁宮下集) 鄭健英 王瑞芬 鄭仕鵬 劉小麗
第81部 《孫悟空六斗蜘蛛精》 劉小麗 鍾怡坤 廖順興
第82部 《巧姻緣》 柯立正 劉小麗 陳運龍 廖文卿
第83部 《秦香蓮》(上下集) 鄭健英 陳光耀 陳文炎 方展榮
第84部 《孝婦殺家姑》 李麗容 張桂坤 李開珠
第85部 《趙寵寫狀》 陳文炎 杜 冰
第86部 《桂枝告狀》 黃妙如 鄭松明 李義鵬
第87部 《包公鍘美》 陳光耀 鄭健英 陳文炎
第88部 《陳三兩》 鄭健英 鍾怡坤
第89部 《美人淚》 鄭健英 吳介孝 周細卿
第90部 《三竿恨》 鄭小霞 蟻錫深 周細卿 吳介孝
第91部 《龍女情》 王少瑜 鍾怡坤 黃學勇 周細卿
第92部 《屠夫狀元》 鍾 維 馬嬋如 吳介孝 魏璇卿
第93部 《時遷偷雞》 陳澤彪 鍾 維
第94部 《趙少卿》(上下集) 張長城 謝麗娥 林錦珠
第95部 《薛剛鬧花燈》(上集) 吳衍世 楊艷妝
第96部 《薛剛反唐》(薛剛鬧花燈下集) 吳衍世 江秋良
第97部 《劉璋下山》(上下集) 林玩貞 張玩田 王敏龍
第98部 《葫蘆廟》 陳學希 劉小麗 陳秦夢 陳偉城
第99部 《香羅帕》 陳麗華 陳麗璇 洪 妙
第100部 《春草闖堂》 姚璇秋 黃瑞英 方展榮

C. 香港潮劇陳碧霞筒介

陳碧霞是名小生陳碧玲的妹妹,也是因為喜歡潮劇考進戲班。她和姐姐合作的《三闖宮》《趙少卿》《洛水仙姬》《楊乃武與小白菜》,作品流行度都很高,陳碧玲陳碧霞這兩個經常聯袂出現的名字,也成了一個品牌。在方巧玉退隱舞台之後,陳碧霞成為陳楚蕙的好搭檔,合演過《紅鬃烈馬》《薛丁山三休樊梨花》《孫安動本》《碧海丹心》等劇目。陳碧霞是香港一線旦角中綜合藝術水準比較高的,也是最年輕的。她的唱聲接近方巧玉,為了提高藝術水準,她還自費聘請名師苦學戲曲程式。

D. 電影洛神是誰主演的

洛神(2002)

導演:梅小青

編劇:陳靜儀/梁詠梅
主演:蔡少芬/馬浚偉/陳豪/郭羨妮
類型:劇情/古裝
製片國家/地區:香港
語言:粵語
首播:2002-6-24
集數:26
單集片長:45


蔡少芬 Ada Choi

性別: 女

星座: 處女座

出生日期: 1973-09-17

出生地: 香港

職業: 演員

更多外文名: Siu-Fun Choi / Siu-fan Choi / Winnie Choi

更多中文名: 美女芬(昵稱)

家庭成員: 張晉(夫) / 張楚兒(長女) / 張信兒(次女)

E. 哪位朋友有香港潮劇《嚴蘭貞打破玉花瓶》音頻,陳楚蕙,曾珊鳳主演。拜託拜託!!!

這個還真沒有,你可以把視頻下了,然後轉碼成音頻就行了

F. 陳楚蕙的人物生平

1956年底首次登台表演。她曾做過戲曲電影的配音,主要將任劍輝、羅劍郎以及林家聲等人參演的粵劇電影配為潮劇電影,再賣到東南亞等地播映。
1960年,她演出的潮劇電影《後母心》和《女狀元》一炮走紅後,拍攝了百多部潮劇電影。
1966年起,隨新天彩潮劇團到泰國演出。
1971年婚後息演,但新加坡潮劇觀眾對她感情殊深,有30多位潮劇愛好者聯名請她復出,她又重新披掛粉墨登場,成為東南亞最受觀眾喜愛的潮劇演員。
1984年和1985年兩度受泰國泰中潮劇團聘請,參加港泰名伶大會演。在《碧海丹心》中飾范天鵬,為此而半年苦練「舞大旗」和「踢銅錘」功夫,演出獲得成功。
1990年,陳楚蕙成立了香港楚蕙潮劇團,劇團成立以來,赴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及地區演出近30次,演出大小劇目150多個,曾多次創下一個月內連演38場的紀錄(夜30場,日8場),觀眾上座率均達90%以上,深受海外觀眾喜愛。
1990年她已近50歲,在演出《曹翠娥》的長連戲出時,從晚八時開始,演至次日凌晨三時還能從人物激烈情緒需要,連續甩發40多次,贏得台下觀眾熱烈掌聲。
2012年9月24日在廣東汕頭市舉行的第四屆潮劇節,與蔡碧霞等演唱了潮曲《五洲同歌》、《四海潮聲》。
2012年10月23日,香港楚蕙潮劇團透露,陳楚蕙逝世,並將於11月9日出殯。

G. 陳楚蕙的介紹

陳楚蕙,女,潮劇小生,普寧市人,生於香港。2012年10月23日,香港楚蕙潮劇團透露,陳楚蕙逝世

H. 大長隴的族內名人



陳仕傑:明萬曆十二年(1588年)戊子科舉人。
陳國器:字鼎弼,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官至刑部主事。
陳玉齋:清朝紅頂商人,官進士,蘇州廣東商會會長,玉齋公中年就成了蘇州的富商,當上蘇州廣東會館的會長,小說《乾隆下江南》開頭保護方世玉的那位廣東會館值事師爺陳玉書就有玉齋公的身影。為大長隴分支普寧占隴華林村陳氏,大長隴陳秋月第十四世孫。
陳娘康:(一1854)洋烏都大長隴鄉(今屬普寧)人。據考證,他是清代後期廣東天地會東路潮州府屬農民起義洪兵的首領。自嘉(慶)、道(光)以來清朝政治腐敗內外交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當時義軍所到之處,毀衙署開獄於囚開倉濟貧懲治貪官酷吏劣紳。咸豐四年(1854)陳娘康與梅花鄉鄭油春聚眾陳店墟揭竿起義舉「忠義安良」旗號。3月22日凌晨義軍數百人乘著濃霧突入潮陽縣城西門直闖游擊署。知縣汪政令緊閉城門守備李從龍率官兵抵抗並發射噴筒煙火。激烈巷戰後義軍墜城退出於郊外活動人數越來越多。4月潮州知府吳均聞報約會惠州協副將膺保、?城司巡撿章坤同至潮陽鎮壓。膺保悍戰、章善帶兵官軍進駐潮陽吳均屯兵峽山膺保、章坤先驅清剿。4月14日陳娘康率眾於司馬浦之大布上、下村一帶迎擊誘敵陷入爛泥田中然後伏兵四起挫敗官兵膺保、章坤及外委、千總、把總等近10名頭目被殺吳均退守潮陽縣城。陳娘康乘勝追擊並分兵占據大長隴、峽山、司馬浦、石井、桑田、梅花、沙隴等地。4月27日陳娘康進軍縣城激戰於雙望官兵潰敗退入城內。29日義軍駐城西南。5月初三夜義軍在南門橋置放火葯遇雨不能引爆,再架雲梯登城被官軍用抬槍射退。初四日早義軍分兩路攻城東路跨越紅橋殺死嶺東鄉兵蔡鴨逼近八公池,北路占據望樓嶺再進軍北壇。東路於八公池守棚兵燃放百子炮和惠州抬槍隊射擊攻城未遂,北路軍也因受後溪鄉兵和抬槍隊阻擊攻城未遂而撤退。數日後義軍於石港山聚眾萬餘人再次圍攻潮陽城並分兵進攻惠來。5月12日義軍攻克惠來縣城活捉知縣孫廷英、游擊孫鼎甲、教諭彭瑞龍等並就地處死。義軍開倉濟貧懲治劣紳,為民解決怨案。義軍路過惠來華湖見一大漢押一再嫁少婦以為她違犯族規而處死,於是阻住並宣傳三從四德違背天道好生之德應當廢除當眾釋放少婦大快人心。繼而普寧北山許阿梅起義響應,天地會潮州東路義軍風起雲涌。6月,陳娘康卒於軍中。吳均官軍趁勢出擊攻破梅花寨鄭油春逃亡海外,義軍潰散。
陳克威、陳克光:法國華人首富,祖籍普寧大長隴村人,1934年出生在寮國的一個華人家庭。1975年,到法國尋求發展。1976年6月的一天,「陳氏兄弟公司」在巴黎12區的街道上開業,到1987年,公司營業額已經達到2.7億法郎,到2000年,公司的營業額已超過10億法郎。陳克威分別被法國具有權威性的經濟雜志《新經濟學人》和《擴張》列為法國商位排名第152位,大巴黎地區各行業排行第359 位,從而躋身法國著名大企業家的行列。被列入法國大型商業企業行列,成為被列入法國企業名單的首家華人企業。
陳偉:1930年出生,祖籍普寧市軍埠鎮大長隴管區。現旅居香港,任香港普寧同鄉聯誼會創會第一副會長、香港沙田區首屆議員、香港汕頭商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新界工商業總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陳偉企業公司董事長、汕頭市政協委員、汕頭經濟特區顧問。1940年到香港,1950年轉赴越南,1968年舉家回香港,創立陳偉企業有限公司和統權貿易有限公司,從事經營發展物業以及金融和出入口業務。 熱愛祖國,執心支持家鄉社會福利事業,在國內各地興辦公益事業60多項,捐資達3000多萬元,在普寧居首位。市政府首次頒發「鐵山蘭花獎後,他曾多次獲此殊榮,並榮獲揭陽市政府首屆頒發「榮譽市民稱號,2008年榮獲汕頭市榮譽市民稱號。
陳漢松:2004年以來連續兩屆被評為珠海市人大代表 ,CCTV-7《致富經》(2011年1月4日人物)人們叫他「孖指」是因為他的右手跟一般人長得不一樣,有兩根拇指。在珠三角地區,把這種情況就叫「孖指」。1980年,陳漢松剛剛高中畢業,來到珠海辦了個小場,孵化鴨苗、雞苗賣給周圍的養殖戶,然而辛苦做了10年,一個月的銷量也就是一兩千隻。1997年,香港爆發禽流感,島內活雞被大量捕殺,所有供港活雞全部停止運輸。當時香港的雞苗多數產自廣東,禽流感一來,廣東很多種雞廠都縮小了規模。就在這一年,陳漢松卻一腳踏進了財富大門。預測到了市場空白,陳漢松反其道而行,擴大雞苗孵化量,果然,在禽流感風波過去後,馬上有十幾個香港農場到內地尋找雞苗,價格內地是2元一隻,而香港客商出價4元一隻。這時,陳漢松一個月能賣10萬只雞苗,達到10萬元純利潤。陳漢松後來又雜交出一種麻雞,大受歡迎,又用毛色亮黃的公雞跟麻雞雜交,產出的雞苗母的是麻色,而公的就變成了亮黃色,公雞苗供應雲貴川市場,母雞苗供應珠三角地區和港澳市場,正好形成互補,現在陳漢松每年的雞苗產量一年達到1100萬羽。
陳田:深圳市潮泰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田原在老家普寧市大長隴鄉務農,1985年到深圳創業,1992年成立深圳市潮泰實業有限公司,下轄的「潮泰牛肉店」餐飲連鎖品牌,是專營全牛系列火鍋為主的綠色食品餐飲品牌,是深圳市飲食服務行業協會常務理事單位,多次被中國餐飲行業協會、政府部門、新聞媒介評為文明單位、優秀餐飲企業、全國綠色餐飲企業等榮譽稱號。
陳克齊:先生祖籍廣東普寧大長隴,其父陳仲卿少年時代到泰國謀生。經過幾十年的拼搏,陳家企業成為世界著名的華人企業。陳克齊在泰國的企業已形成多元經營的局面,公司主業是罐頭和米業,均居泰國前三位之內,產品以出口為主,行銷世界五大洲七十餘個國家。由於經營有方,陳先生獲得泰國「模範企業家」稱號,並榮獲企業界的最高獎--「金帆船獎」。受其父親熱愛家鄉思想的影響,陳氏兄弟長期以來,關心中國內地的發展和民族振興偉業。不僅在內地投資、發展經貿合作,而且在中國兩次申辦奧運的活動中,開展了許多相關工作,頗獲各界好評。
陳楚生:籍貫廣東普寧大長隴,1981年7月25日出生於海南,中國當紅原創歌手,因參加2001年上海電視台「亞洲新人大獎賽」獲得「亞洲最具潛質新人獎」而出名,之後又參加了2007年「快樂男聲」,奪得全國總冠軍。陳楚生的父親陳合池是普寧大長隴人,1970年從汕頭乘船赴海南當知青。 1976年,陳合池在海南和潮汕老鄉方玉卿結婚,方玉卿是潮南區隴田鎮人,1981年生下了陳楚生。
陳秀珠:籍貫廣東普寧大長隴,1979年參選香港小姐,雖然三甲不入,但清麗脫俗的她很快在娛樂圈闖出了名堂,與TVB簽約並受力捧。曾主持「K—100」,並是「體育世界」第一代主持人。主演時裝劇《風雨晴》、《痴情劫》、《假日風情》、《超越愛情線》;民初劇《戲班小子》、《蘇乞兒》;古裝劇《射鵰英雄傳》、《歡樂長安》、《鍾無艷》、《碧血劍》、《雪山飛狐》等。80年代中期更作為女一號主演兩部廣受歡迎的大型金庸古龍劇——《笑傲江湖》和《陸小鳳之鳳舞九天》。《笑傲江湖》中陳秀珠飾演任盈盈與周潤發合作。後來又因翁美玲的去世,代替她出演《陸小鳳之鳳舞九天》,與萬梓良合作。
陳楚蕙:女,潮劇小生,1958年參加香港新天彩潮劇團,師承香港名教戲張木津先生。後又向京劇老師周文偉先生學習小生表演程式,向關正良、李少華學習北派武功,成為該團擔綱小生。1960年由她主演的《掃窗會》、《後母心》、《雌雄劍》等拍攝成潮劇藝術影片,一舉成名,有香港「任劍輝」的贊譽。唱聲寬亮明澈,吐字清晰,講究平仄,行腔平中有奇,情發於中而寄於聲,自如流暢,形成剛中有柔的演唱風格。陳楚蕙不管文戲武打,皆能勝任。由她主演的角色有《掃窗會》的高文舉,《天仙配》的董永,《孟麗君》的元成宗,《紅鬃烈馬》的薛平貴,《黑海丹心》的范天鵬,《嚴蘭貞打破玉花瓶》的曾榮,《三看御妹》的封加進,《弟婦告姐夫》(《恩仇記》)的施子章,以及《碧玉簪》、《皇姑嫁何人》、《王金龍》、《桃園冤屍》、《秦原闖道》、《紅書寶劍》、《井邊會》等生角。主演並拍攝成潮劇藝術影片的有《天仙配》、《釵頭鳳》、《牡丹亭》、《嚴蘭貞》、《辭郎洲》、《孔雀東南飛》、《紅鬃烈馬》、《劉璋下山》、《紅梅記》、《碧玉簪》、《恩仇記》、《穆桂英》、《孟麗君》等50多部,由她演唱錄灌唱片和卡式帶的劇目有《一門三進士》、《瀟湘秋雨》、《秦原闖道》、《紅書寶劍》、《怒斬楊廷芳》、《貂蟬》、《五子掛帥》、《桃園冤屍》、《皇姑嫁何人》、《雙月華》、《三家福》、《義重如山》、《荊柯》、《碧海丹心》、《孫安動本》、《三代闖婚》、《雙貴子》等。1966年起,隨新天彩潮劇團到泰國演出。1971年婚後息演,但新加坡潮劇觀眾對她感情殊深,有30 多位潮劇愛好者聯名請她復出,她又重新披掛粉墨登場,成為東南亞最受觀眾喜愛的潮劇演員。1984年和1985年兩度受泰國泰中潮劇團聘請,參加港泰名伶大會演。在《碧海丹心》中飾范天鵬,為此而半年苦練「舞大旗」和「踢銅錘」功夫,演出獲得成功。1990年她已近50歲,在演出《曹翠娥》的長連戲出時,從晚八時開始,演至次日凌晨三時還能從人物激烈情緒需要,連續甩發40多次,贏得台下觀眾熱烈掌聲。
陳開芹:農民家庭出身。幼年在家鄉讀小學。1924年,入汕頭商業學校。求學期間受革命潮流影響,思想進度很快。次年參加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4月,汕頭的反動派大肆捕殺共產黨員,黨組織安排他回鄉進行隱蔽活動。他深入到大南山東部的一些鄉村發動群眾,組織農會和農民自衛軍,成為潮陽早期農民運動領導人之一。1928年初,他被選為中共潮陽縣委常委,同澎湃一起在金溪、潘岱一帶活動。是年秋,因特委機關被敵人破壞,仍在大南山一帶堅持斗爭,晝伏夜出地開展工作。1929年初,任中共潮陽縣委書記。帶領縣委的同志,深入鄉村,發展黨組織和農會領導抗租抗債斗爭。這期間,他在潮陽建立黨支部21個,建立了許多農民組織,還積極做營救被捕革命同志的工作。同年7月,擔任潮普農民武裝改編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第四十七團政委。1930年4月,敵軍2000多人進犯,他指揮部隊從大南山林招右側兩面夾攻,斃敵百多人,繳獲大批槍支和軍用物資。5月,攻陷普寧縣城流沙鎮。11月,任新成立的中共潮普惠縣委組織部長。創辦了《潮普惠紅旗》,並寫了創刊詞。此後,先後擔任東江紅軍獨立師紅二團、紅一團政委。1933年1月,任新改選的中共東江特委軍委委員,帶領紅一團第三營留在激石溪保護海陸紫縣委機關。4月,敵軍發動進攻。他命部隊迅速掩護機關轉移,自己帶傳令兵殿後阻擊。戰斗中,不幸英勇犧牲。逝年28歲。
陳財燕:泰國盤古銀行原總經理兼香港分行經理。上世紀八十年代,獨資捐建大長隴燕營學校。
陳少波:廣東省委政法委副秘書長、省綜治辦主任。
陳奕和:廣東省糧食廳副廳長。
陳烏縱:揭陽市防空辦主任,處級幹部。
陳振治:泰國金業工會主席、泰國中華總商會新第25屆主席。
陳克敏:中國建築科學研究室主任、高級工程師、研究員。
陳克平:曾任普寧市人民醫院院長,普寧市政協原副主席。
陳陽生:普寧市人民醫院院長,普寧市政協副主席。與陳克平為普寧市的醫療衛生事業,特別是為普寧市人民醫院成為三級甲等醫院,做出了巨大貢獻。

I. 什麼是潮劇啊它是屬於咱們國粹的一種明間藝術嘛

潮劇 中文拼音:chao ju 英文:Teochew opera、Chiu-chow opera ; 中國十大劇種之一,廣東三大劇種之一,有「南國奇葩」的美譽,以優美動聽的唱腔音樂及獨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極富地方特色的戲曲而享譽海內外。潮劇是潮州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同時也是聯絡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間情誼的重要紐帶,因此,她是具有明顯代表性的地方劇種。作為潮州人,我們有義務去保護本土傳統文化,因為,那是體現一個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代表!
潮劇開場吉祥戲——十仙慶壽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潮州白字(頂頭白字)、潮曲,主要流行於潮汕地區,是用潮州話演唱的一 個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潮劇在國內主要流布在廣東東部、福建閩南漳州地區的雲霄縣、東山縣、詔安縣及平和縣等,廣泛流行於香港、東南亞、上海、以及西方許多國家和地區,泰國曾經是潮劇在全球的發展中心,現還有泰語潮劇,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劇。潮劇經常在廟會上演出,表示於對「老爺」(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愛在非常熱鬧的氛圍下觀看,使節日氣氛更加濃重,因此,潮劇要比其它劇種更具濃郁的民俗色彩。
宋元南戲的分支
潮劇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是一個已有4 4 0多年歷史的古老劇種,主要吸收了弋陽、崑曲、梆子、皮黃等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語、潮州音樂、潮州歌冊、潮綉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
潮劇名家
指專門從事潮劇表演多年,得到群眾認可,有一定著述的潮劇演員。而不是喜歡潮劇久了,年紀高了就可以成為名家的。 洪妙(男老旦) 秦夢、邱紅、陳華、陳楚蕙(女文武小生,香港)、陳學希(小生) 陳文炎、陳光耀、陳麗玉、蔡錦坤、方展榮(丑生)、 范澤華(花旦)、 郭石梅、李有存、李義鵬(-(丑)-生) 蘆吟詞、黃玉斗、黃瑞英、孫小華(花旦) 、吳清城(小生) 吳麗君、謝大月、謝吟、許雲波、姚璇秋、楊其國、葉清發(小生)、張長城(男老生)、張桂坤、鄭小霞(花旦) 鄭健英(花旦) 鄭仕鵬
潮劇的國家一級演員
1、方展榮2、姚璇秋 3、鄭健英4、鄭舜英5、張怡凰6、蔡明輝7、陳學希8、林初發 9、詹少君10、劉小麗11、吳奕敏12、唐龍通13、林柔佳
藝術特點
行當
生 :潮劇里的武生小生、老生、武生、丑生(花生;三花生)
旦: 青衣(烏衫)、閨門旦(藍衫)、衫裙旦、彩羅衣旦(花旦)、烏毛、白毛(老旦)、武旦
凈:文凈、武凈、丑烏面
丑:官袍丑、項衫丑、踢鞋丑、武丑、裘頭丑、長衫丑、褸衣丑、老丑、小丑、女丑
潮劇行當齊全,生、旦、凈、丑各有應工的首本戲,表演細膩生動,身段做工既有嚴謹的程式規范,又富於寫意性,注重技巧的發揮,其中醜行和花旦的表演藝術尤為豐富,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地方色彩。 潮劇的角色很多。明代為生、旦、貼、外、丑、末、凈七行。而且每一種還有不同類型。俗語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來形容一個演員陣容齊全的標准。四生:小生、老生、花(丑)生。武生;八旦:烏衫旦、閨門旦、彩羅衣旦、武旦、刀馬旦、老旦、丑旦(女丑)。「老阿兄」是指在劇中扮演各種雜角。 從表演上來看,潮劇的角色行當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戲《掃窗會》被譽為中國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劇丑角分為十類,其中項衫丑的扇子功蜚聲南北,為世所稱。老丑戲《柴房會》中,丑角的溜梯功為潮劇所獨有,在戲曲界享有盛譽。 潮劇在過去一直實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兒童藝人擔任,這些藝人長大後,聲音改變,即被淘汰,這一體制嚴重阻礙潮劇藝術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廢除了童伶制,並在各方面銳意改革,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演員,使潮劇這一古老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
潮劇著名演員有:謝大目、盧吟詞、謝吟、楊其國、陳華、黃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錦坤、李有存、方展榮、姚璇秋、范澤華、吳麗君、張長城、黃瑞英、黃盛典、葉清發、劉小麗、張怡凰、吳奕敏、許笑娜、鄭舜英、李玉蘭、吳玲兒、鄭健英、孫小華、王少瑜、林初發、黃映偉等等。
劇目
潮劇傳統劇目相當豐富,已發掘出一千三百多個,大致分為以下二類:
一類是來自宋元南戲和元明雜劇,傳奇如《琵琶記》、《荊釵記》、《拜月亭》、《白兔記》、以及《高文舉珍珠記》、《何文秀玉釵記》、《綉繻記》、《破窯記》、《躍鯉記》、《蕉帕記》、《漁家樂》、《玉簪記》等。這類劇目的主要「關目」與古本大多相同,文詞典雅,樂器古樸,做工精細。其中如《琵琶記》的《奏皇門》、《拒父》、《描容》、《上路》、《認相》,《拜月亭》的《姐妹拜月》,《白兔記》的《井邊會》、《回書》、《磨房會》,《高文舉珍珠記》的《掃窗會》,《蕉帕記》的《鬧釵》,《躍鯉記》的《蘆林會》,《漁家樂》的《刺梁冀》,《玉簪記》的《妙嫦追舟》等,為潮劇舞台經常上演的錦出艷段。潮州書坊還刊行木刻唱本,一直流傳於國內外潮人居住的地方。
另一類是取材於地方民間傳說或以當地實事編撰的劇目,如《荔鏡記》、《蘇六娘》、《金花女》,以及《龍井渡頭》、《陳太爺選婿》、《李子長》、《換偶記》、《剪月容》、《柴房會》、《蓉娘》等,這類劇目戲文雅俗共賞,情節曲折有趣,富於地方色彩,其中如《荔鏡記》的《陳三磨鏡》、《益春藏書》,《蘇六娘》的《桃花過渡》、《楊子良討親》,《金花女》的《南山相會》等,更是家喻戶曉,老少咸宜,並分別成為潮劇生、旦、丑的傳統應工戲、教材戲。 中國辛亥革命(公元一九一一年)和「五四」運動前後,潮劇盛行「文明戲」(即當時的現代戲)曾上演過《林則徐》、《人道》、《姐妹花》、《空谷蘭》等許多劇目,也是潮劇豐富的傳統劇目的一部份。 現存早期潮劇劇本有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的手抄本《劉希必金釵記》。潮劇也能結合時代需要,編演一些與現實生活關系密切的劇目,如抗日戰爭期間,反映抗戰時事的劇目大批出現,著名的有《盧溝橋紀實》、《韓復榘伏法記》等,對鼓舞群眾投身抗日戰爭起到積極作用。
回顧五六十年代潮劇旺盛時期,主要得益於一批藝術基礎較好的優秀名演員,如著名潮劇表演藝術家姚璇秋扮演的成名作《掃窗會》中的王金真,《蘇六娘》中的蘇六娘和《辭郎洲》中的陳璧娘;洪妙扮演的《楊令婆辯本》中的佘太君;張長城在《鬧開封》中扮演的王佐;朱楚珍扮演的誥命夫人;吳麗君在《井邊會》中扮演的李三娘;還有范澤華、肖南英、謝素真、葉清發、陳瑜等都是潮汕地區家喻戶曉的優秀名演員,深受海內外潮劇觀眾的好評。七十年代至現在的方展榮、吳玲兒在《柴房會》中扮演李老三、莫二娘;黃盛典在《沙家浜》、《包公賠情》、《回書》中扮演的郭建光、包拯、劉智遠;陳秦夢在《袁崇煥》中扮演袁崇煥;蔡明暉在《春草闖堂》中扮演春草;陳學希在《張春郎削發》中扮演張春郎和最近上省文藝展演的新編古裝潮劇《葫蘆廟》中扮演的賈雨村;還有潮劇金嗓子的鄭健英和方展榮在現代潮劇《老兵回鄉》扮演的男女主角,以及潮劇新秀張怡凰在《煙花女與狀元郎》中扮演的李亞仙;劉小麗在《大義巾幗》中扮演的柴夫人;鄭舜英在《莫愁女》中扮演的莫愁;陳幸希在《刺梁驥》中扮演的萬家春等都給潮劇觀眾留下難忘的良好印象。
潮劇專業電台
揭陽戲曲綜藝之聲
揭陽廣播電視台戲曲綜藝之聲,FM106.5兆赫,專門傳播潮劇的節目有《有戲大家唱》、《1065大戲台》、《老師面對面》 、《潮韻傳情》、《舞台人生》等。[1]
潮州戲曲頻道
潮州廣播電視台《今夜有戲》、《名家教戲》、《梨園大戲台》、《明星面對面》等。
知名主持
群眾熟悉的戲曲主持有鄭 勇、孫麗薇、小土哥、汪 洋、秋英、思敏等。

J. 有沒有朋友知道網上哪裡有香港潮劇電影《二歲夫》曾珊鳳、陳楚蕙主演的視頻

土豆有啊,你先找潮州女狀元進去後,就找到很多陳楚惠的潮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