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港片 » 關於桃姐智障兒子的香港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關於桃姐智障兒子的香港電影

發布時間: 2023-02-11 02:14:28

Ⅰ 請介紹幾個關於感恩的電影

《我的父親母親》、《媽媽再愛我一次》、《桃姐》、《重返二十歲》、《當幸福來敲門》、《我的父親,我的兒子》、《一個都不能少》、《放牛班的春天》、《心靈捕手》等等。

1、媽媽再愛我一次

《媽媽再愛我一次》是台灣獨立製片富祥公司1989年出品的台灣倫理悲劇片,由陳朱煌執導,楊貴媚、李小飛、謝小魚、文英、陳淑芳,孫亞東等人主演,影片於1989年上映。

影片改編自台灣民間故事《瘋女十八年》,以倒敘方式進行,描寫精神病醫生林志強(孫亞東飾)尋找失蹤18年的母親秋霞(楊貴媚飾)的故事。

2、一個都不能少

《一個都不能少》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劇情片,根據施祥生小說《天上有個太陽》改編,由導演張藝謀拍攝,該片講述了,河北省赤城縣鎮寧堡鄉中學學生被任命到一間偏遠學校去做代課老師。前任老師臨走前吩咐魏敏芝不要失去任何一個學生,最後一個都沒少。

3、當幸福來敲門

《當幸福來敲門》是由加布里爾·穆奇諾執導,威爾·史密斯、賈登·史密斯、桑迪·牛頓等主演的美國電影。影片取材真實故事,主角是美國黑人投資專家克里斯·加德納。

影片講述了一位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業務員,如何刻苦耐勞的善盡單親責任,奮發向上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後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影片獲得2007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4、桃姐

《桃姐》是2012出品的一部文藝電影,由香港許鞍華執導,葉德嫻、劉德華、王馥荔、秦海璐、秦沛、黃秋生等聯袂出演 。影片於2011年9月5日在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首映,女主角獲得該屆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 。

電影是以人命名的電影,講述一位生長於大家庭的少爺羅傑(劉德華飾)與自幼照顧自己長大的家佣桃姐(葉德嫻飾)之間所發生的一段觸動人心的主僕情。

5、心靈捕手

《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是一部勵志劇情電影。影片由格斯·范·桑特執導,羅賓·威廉姆斯,馬特·達蒙等主演。

影片講述了一個名叫威爾(Will Hunting)的麻省理工學院的清潔工的故事。威爾在數學方面有著過人天賦,卻是個叛逆的問題少年,在教授藍勃、心理學家桑恩和朋友查克的幫助下,威爾最終把心靈打開,消除了人際隔閡,並找回了自我和愛情。影片於1997年12月2日首映。

Ⅱ 影片《幸運是我》講述了怎樣的故事


一個有溫度有厚度的城市,反映在電影上也是極其有容度和深度。比如這幾年的香港電影,曾經的缺失和遠離,卻隨著《天水圍的日與夜》《桃姐》,以及這部即將上映的《幸運是我》,都因為聚焦了香港底層草民的生活日常,而讓人精神一振——香港電影又回來了。不過,細細發現,其實,它根本就沒有走遠或消失。


《幸運是我》講的是屌絲草根阿旭和獨居芬姨之間,互成幸運星的細瑣常事。兩個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從開始的敵對到後來的相熟,再到不是母子卻勝似母子的親情相融,柴米油鹽中,酸甜苦辣里,點滴細瑣地容盡了對真善美的堅持與執守,是對人心向善、向真,對人性淳樸、質感的一次還原和復現。


影片沒有高大上的豪言壯語,也沒有華麗奢靡的冷硬說教,但從芬姨的淚笑中,在阿旭的甘苦裡,卻切切實實能感受到、體驗到一座城市的溫度。溫馨、溫情,故而讓人倍覺溫暖。而這種溫暖恰恰是漂泊中打拚的年輕人,和獨居老人們所急需的。


雖然《幸運是我》的故事結局不具有普遍性,但芬姨和阿旭卻極具代表性。先看芬姨,在老齡化社會問題日漸突出的今天,獨居老人境遇尤惹人關注。而且,芬姨的生活狀況特別令人焦心。正值此時,巧遇的阿旭成了她的幸運星。這看似天意的相識相知,卻源於芬姨內心深處純善的激活,以及孤獨老者和漂泊青年的各自所需所決定的。


阿旭是一個沒有歸宿感的漂一代。他母親去世,父親不相認,血緣上,他是失去家失去根的孤獨客。隨著被父親的一次次拒絕,和被後母的誤解,他對家庭的認同感也日漸趨零。更重要的是,他沒有事業,能幹什麼,想干什麼,自己也不知道。對社會的認知,也處於迷茫期,所以,也就不可能對社會產生認同。而心裡的失落、孤獨、頹廢、逆反,更加可怕!在這種大背景下,當他與芬姨有了冤家路窄式的相遇,並相互取暖,互相溫暖後,芬姨也就成了他的幸運星!


類似於阿旭這樣的,無論現實還是心理上的漂泊無助,孤獨缺失感,是當下很多年輕人正經歷的不可避免之痛。這既有本身的原因,更離不開社會的因素。


芬姨、阿旭的幸運首先源於他們的真誠、朴善,而這,也是大多數底層百姓所擁有的共性之美。當然,他們的幸運更離不開香港這座有溫度的城市。相對完善的社會福利,公平均等的就業機會,都讓它們的相互幸運成為了一種可能。同時,這更離不開芬姨、阿旭本性的樂觀、達觀,堅守、執著。因此,幸運看似是一次偶然,實則是普通草民在保持本心後的一種必然。


《幸運是我》是一部有溫度的電影,這種溫暖感源自劇情的接地氣,近生活。如今的城市體在高度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日新月異的成績,但問題也顯而易見,矛盾也日漸沖突。尤其是香港這種彈丸之地,壓力之大,競爭之烈,可見一斑。也由此,年輕人很難在短時間內就找到成就感和歸宿感。而情感的依託,家庭的溫暖,無論對阿旭還是芬姨而已,都是不可或缺的。


曾經,《天水圍的日與夜》和《桃姐》分別為主演鮑起靜、葉德嫻收割到金像獎影後桂冠。而今,憑借著在《幸運是我》中對芬姨的精彩演繹,惠英紅或將為自己贏得第三個金像獎影後殊榮。

Ⅲ 電影《桃姐》

已經到了不惑之年卻依舊獨身的少爺羅傑(劉德華飾)一直以來過的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能擁有這樣的生活得感謝家裡一直照顧他的女傭:桃姐(葉德嫻飾)。

直到一天,桃姐在家中風,醒來後才對羅傑說:「給你媽媽打個電話吧,不做了,老了,做不動了。」這時才提出退休!羅傑本想再請個傭人來照顧桃姐,可桃姐在李家做了一輩子傭人,自己老了怎麼好意思勞煩李家出人來照顧自己?桃姐提出自己出錢去住老人院。羅傑也看出了桃姐的心思,更不忍傷及桃姐的自尊心,只好答應了她。

在幫桃姐找老人院時,正好遇到一位熟人是一家老人院的院長(黃秋生飾),兩個人閑聊之間羅傑才反應過來,原來桃姐已經在自家幹了有50多年了!

桃姐住進了羅傑給安排的老人院。雖說對環境有些不適,但期間羅傑有空就會來探望自己,惹得老人院的其他老人好生羨慕!自己也感到很滿足。

羅傑的家人聽說桃姐的身體狀況後,陸續從美國回來來探望桃姐。羅傑的媽媽更是早就想好要把家裡的老房子留給桃姐,供她她晚年居住,但桃姐卻謝絕了。她覺得老人院里不僅能有人照顧自己,並且還結識了一群新的朋友,表示很開心。還是想繼續留在老人院。羅傑的姐姐也與自己私下商議,想在桃姐的後事上盡一份力。畢竟自己也是桃姐帶大的。

隨著老人院的老人一個個的相繼離開人世,桃姐的身體情況也越來越糟。後來,桃姐再次中風,在醫院不省人事。醫生下達病危通知書,建議放棄治療,讓患者早日拜託這種痛苦。這時羅傑由於工作的需要,無法一直陪在桃姐的身邊。他對醫生說:「我需要離開一個星期。若是這段時間桃姐離開人世!請先幫我把她送到太平間!她的後事等我回來再辦!」桃姐最終離開了人世。在桃姐的葬禮上,不僅有羅傑的家人出席,還有人生尾聲時所結交的朋友也到了場。故事也由此告終。

影片由真實事件改編。羅傑的原型是香港著名電影人李恩霖!桃姐的名字就是自家女傭。影片里的情節均來自生活,本片獲獎無數,在網路看到評價說:「這部片子拍的很好卻難成經典!」但我卻特別想為這部電影辯解一下它為何成為不了經典!

大家想想結尾這段劇情!是不是總感覺缺點什麼?才導致了整部片子無法成為經典?但正是這樣平淡無奇的結尾,才真正的尊重了這位親人!更是對這份感情的重視!

桃姐在李家五十多年終生未嫁!送終這個事確實是個難題!按照習俗,老人離世時,親人是要安排妥當一切後事的。比如入棺,守靈,壽衣,燒紙等等一些東西……但李恩霖在這個時候確實無法陪在桃姐身邊,只能等自己回來時再來做這些。劇本本身就淚點不斷。(很多淚點我都沒有劇透!我不想在評論時過多的劇透而喪失一部電影的觀賞性。)按照套路,在結尾來一段臨終囑托,或是安排一段催人淚下的生離死別的催淚彈,可謂是圓滿的結局!但導演卻沒有那麼去做!而是採用真實的手法來記錄下了桃姐生命的尾聲。選擇真實的目地只能說明李恩霖是真的與桃姐的感情很深!若是安排一個不存在的結局用來美化自己,烘托氣氛,效果的確夠好!但我卻覺得這樣做反而會對這份真摯的感情而顯得極其虛偽。再者,電影其中的一種拍攝方式叫做記錄!記錄下生活的點點滴滴。因為電影的本身就是現實的寫照,真實的放大。雖說這個結尾沒有多麼催人淚下,看似不夠完美!但卻顯得格外溫馨。能更加真實的體現出一個:人間自有真情在的,真實的故事!

PS:一開始我看海報的名字以為是《姚姐》。這部電影眾多大咖前來客串:徐克、梁天、洪金寶、於冬等著名電影人。也調侃了某些電影爛結尾的原因:預算不夠。其中一段李恩霖帶著桃姐去看自己電影的首映。桃姐問為什麼好多人看一半就走了。李恩霖的回復也很有意思。同時也感嘆電影人的一些無奈。

Ⅳ 桃姐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電影《桃姐》橫掃各大電影頒獎禮,估計在下周日舉行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上亦會成為大贏家。《桃姐》故事改編自電影監制李恩霖的真人真事,曾擔任《女人四十》創作總監和《桃姐》監制的Roger自小熱愛電影,高中畢業後全家移民美國,回港後加入香港電台參與電影製作。

《桃姐》未上演先轟動,去年入圍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女主角葉德嫻更奪得「最佳女演員」殊榮,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香港女演員。該片同時獲義大利平等機會委員會頒發「平等機會獎」,同時又在台灣《金馬獎》上一口氣橫掃「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3項大獎。

合作電影談往事相認

自己的故事能夠拍成電影,更揚威海外,同時亦吸引了母校的注意,Roger的母校美國俄勒岡大學邀請他帶同《桃姐》回校出席一個有關電影的講座,同時希望他能夠把個人的經歷跟時下的青年人分享。據知,同樣於美國俄勒岡大學建築學系畢業的吳彥祖亦會帶同近期作品《竊聽風雲2》回母校參與講座。原來Roger和吳彥祖這對校友曾經在電影《玻璃之城》和《天堂口》合作過,期間曾談及大學生活才發現彼此是校友,兩人亦有細說讀書時的趣事。

Ⅳ 如何評價劉德華的電影《桃姐》

在中國的電影界,一直有一種很奇怪的悖論:藝術價值極高的文藝片從來都是用來拿獎的,而不是用來稱霸電影市場的,好像它們是陽春白雪,而觀眾們是下里巴人,永遠無法在一個頻道上欣賞。

人文氣質的導演許鞍華通過塑造桃姐這樣一位平凡、普通、沒有社會地位與財富的小人物,表現出擁有無限真情與愛的人,是可以贏得別人的尊重與愛戴的。人心中的善良與美好在付出與回報之間得以體現,並最終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尊重。

舉報/反饋

Ⅵ 有一部香港的電影 是講一個媽媽帶著一個智障的成年兒子和一個鄰居女主角叫MAY。在星空台放過 叫什麼名

笨小孩,桃姐主演的

Ⅶ 桃姐的演員

對於香港著名女導演許鞍華的電影記憶,大多數也許都同我一樣,來自於她2012年拍攝的這部電影《桃姐》。

電影《桃姐》根據香港一樁真實故事改編而成,講的是一個女僕,細心照顧一家四代成人,最後自己也慢慢老去的故事。

而電影《桃姐》的演員,個個也都是大咖,男主角是劉德華,女主角是葉德嫻,通過他們的精彩演繹,才有了這部溫情脈脈的好電影《桃姐》。

本文將從故事背景,敘事手法,人性思考三個方面來具體介紹這部電影。

一,主僕的故事背景慢慢朝母子開始轉型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桃姐(葉德嫻飾)因為家中困難,所以去了「羅傑」(劉德華飾)家中做傭人。

從13歲開始,到六十多歲,桃姐的一生可以說就與「羅傑」一家人捆綁在了一起,她見過了第一代人的出生,更親手帶大了「羅傑」。

在之前,「羅傑」只認為桃姐是家裡的一個老傭人,只認為她是一個在他們家裡拿著工資的可有可無的人。

直到某一天,她因為中風,倒下,一下子沒了桃姐的照顧,一下子沒有了桃姐的料理,羅傑的人生一下子全亂套了。

不會自己做飯,不會自己洗衣服,最好玩的是隨便穿著一套衣服出門,居然被人認為是修空調的。

也是那個瞬間,羅傑瞬間意識到了「桃姐」對於他的人生有多重要,不僅僅只是一個傭人,也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以此為背景,才有了後來羅傑和桃姐之間「母子」般的感情,別人問羅傑,這老太太是誰?

羅傑的回答是:「干媽」。

雖然桃姐,沒有說什麼,但是也能看出她臉上的笑容,是真心的,是由衷的。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可能就是同樣住在養老院的老太太,有兒女,也有錢,但是兒女們在移民以後,就好像消失了似的,再也沒有來看過她。

對於老太太而言,此後餘生,除了等待,除了苟且,似乎已經並無意義。

還有一個鮮明的例子,是將自己的房子轉讓給自己的兒子以後,兒子就消失了,只有女兒時不時的過來看她,只有女兒一再勸她回家過年。

而她雖然明知道桃姐只是一個工人,明知道她無兒無女,但是每隔幾天就有「干兒子」來看她,每隔幾天就有「羅傑」陪她出去玩,其實她眼裡的羨慕是藏不住的。

Ⅷ 電影《桃姐》的幾個問題

1、桃姐是個很挑剔做事很嚴謹的老僕人,尤其是對下廚這方面的事情就看得出來,華仔媽媽是因為從小有錢人家的孩子沒怎麼做過家務,自己親自做的希望桃姐表揚一下。桃姐說了實話,華仔媽媽自然就覺得尷尬了。

2、秦海璐的遭遇其實和桃姐差不多的,很相似的兩個角色,都是獨身一人,交代了雖然時代背景已經不一樣了,但是人物的命運都一樣。

3、桃姐是個很挑剔的老人,一定要親自去選擇做菜的材料,也說明了桃姐對華仔的愛,當做了自己的孩子。小販是因為覺得桃姐這個人很事很麻煩,經常這樣,就把她當著一個玩笑來對待了。

4、只是華仔這個人的著裝上的朴實,不張揚的外表,看著就像一個普通工人,是這個人物在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故事,所以就交代在了現在的劇情中(這是真實事件改編,片頭有說明)。

5.華仔是一個經常出差工作很忙的人,還沒准備好結婚,劇情中好多場戲都在說他關於工作的事情(徐克公司談判,黃秋生的養老院,桃姐公園散步等等都有說關於工作上的事)。

《桃姐》是2012出品的一部文藝電影,由香港許鞍華執導,葉德嫻、劉德華、王馥荔、秦海璐和黃秋生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11年9月5日在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首映,女主角獲得該屆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

電影是以人命名的電影,講述一位生長於大家庭的少爺羅傑(劉德華飾)與自幼照顧自己長大的家佣桃姐(葉德嫻飾)之間所發生的一段觸動人心的主僕情。

(8)關於桃姐智障兒子的香港電影擴展閱讀:

鍾春桃(電影《桃姐》主人公原型)

鍾春桃(桃姐),原籍台山,自幼家中貧困,出生不久就被人收養。養父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被殺,養母沒有能力再照顧桃姐,輾轉之下,把她安排到梁家充當家佣。自十三歲起,桃姐已在梁家六十多年。

2012年劉德華以鍾春桃真人真事投拍電影《桃姐》,該影片於2011年9月5日在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首映。在第4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頒獎禮上,《桃姐》包攬三項大獎。2012年3月8日,《桃姐》在中國大陸上映。2012年,一舉獲得第31屆香港金像獎5項大獎。

Ⅸ 《桃姐》觀後感

《桃姐》觀後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桃姐》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桃姐》觀後感1

一直期待的金馬獎多項獎項獲得影片《桃姐》終於在3月8日問世內地。我對於這部電影的了解僅止步於它的獎項,這片子是什麼類型,除了劉德華影片還有誰,我都全然不知······

看完整部電影,只是覺得整個電影所闡述的故事太現實,以至於我要慢慢回味,一絲一毫的摸索才能想明白在某個瞬間導演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從一開始,故事便發生在市井小巷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僕人身上,在世家做了一輩子僕人,耳融目染有主人一家對生活質量的保證,有對自身干凈利索的要求。也有面對自己身份的自知之明與自卑。

影片從桃姐這個特殊的身份入手,圍繞療養院及院里的老人們將故事展開。桃姐與其他老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她膝下無子,從進入主人家開始乃至到療養院,與劉德華的扮演者Roger的階級身份永遠是主僕。但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從習慣到失去,從擁有到回憶,從親眼目睹別人的逝去,Roger漸漸以感恩回報的方式為桃姐安度晚年付出了許多感情與金錢。

這個電影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老無所依」,當一個人慢慢走向衰老,對於自己的身體無法掌控,力不從心之時,無人陪伴左右會是怎樣一種心情。療養院給人的感覺總是那麼壓抑,即使影片中會穿插著引人發笑的片段,但笑也是那麼讓人疲憊。覺得整個氣氛都被行將就木的人們帶出一種絕望的黑白色。面對老人院里簡陋的設備,毫無隔音效果的隔板房間,以及連假牙都可以錯帶的衛生條件。這樣的養老院其實真真實實在我們身邊,甚至比影片中描繪的還要差很多。或許電影想要以Roger的角色極力展現出社會溫情的一面,呼籲大家懂得感恩,關愛老人。

但我所理解的,更多是對於父母和自己年邁時深刻的思索。電影里有一個老人的女兒幾次三番因為哥哥不交養老院的費用與母親吵架。老人卻有偏有向一心只想著不孝的兒子。最後老人忽然逝世,女兒辦理手續時悲痛欲絕,泣涕漣漣,而兒子卻始終未露面。我不想去評價這個女兒的做法,因為相信所有人都不難理解她的行為。

其實我要說的很簡單,父母只有一對,無論如何,生養都是恩情,足夠你用生命來奉養他們終年。我們都有為人父母之時,或許年輕難以理解,但當親身體會那種骨肉至親的情感,就能完全理解自己父母對於子女的恩情。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再後悔都來不及。

相信看過《桃姐》的人都對療養院的老人「校長」印象深刻,這個人嚴謹認真,一生立於講台之上,教書育人無私奉獻的老人,從筆直的腰板直到影片最後力不從心的衰老形象,讓我為之揪心。有人說離現實越近就越讓人敬畏。(觀後感)這部片子的確太現實,讓我在許多個情節里浮想聯翩,比如會不禁想起自己的父親,他曾說過,將來不用我管,我能養活自己就已經很好了。當時覺得是句玩笑話,也並沒往心裡去。現在突然回想起來,覺得特別心酸。想到父母也會慢慢老去的樣子,內心抑制不住的難過。

桃姐是一個堅強的形象,她中風不需要人扶,努力做恢復運動康復身體,她要強的性格鑄就了她獨立的人格,所以她被人們記住。與Roger的一生,互相在最需要彼此的時候幫助對方,讓彼此知道對方並不孤獨。我想,無論是來自家庭的親情也好,還是來自社會的關愛也罷。這個世界有年輕的新生命,也有老去的年邁人。他們都需要人文主義關懷和幫助。

《桃姐》觀後感2

去看《桃姐》之前,早就聽說這是一部催淚大片,主僕深情,老年境遇,乃至對生死的探討,所以我也備好了紙巾,只等淚閘開放。但真正在影院里看下來,我的紙巾基本沒派上用場。是沒有被打動么?不是,只不過許鞍華拍得極盡克制,一切可能煽情的橋段都弱化或避開了,甚至連音樂都沒有用。我想,《桃姐》並不是一部非得讓觀眾痛哭流涕的電影,但如果你真的看懂了,心裡一定會五味雜陳,那種無法言說的感觸可能比眼淚更珍貴。

感謝《桃姐》這部電影,它的價值,不僅在於帶給我們善待身邊人,更在於它能妥帖地關照我們心中的憂傷,看似灰暗的調子卻讓人豁然開朗。桃姐的一生,不敢說歷經艱難,亦是有苦難有心酸,她不僅安慰著電影中形形 *** 的人,其實也在安慰著銀幕前的我們,其中默默流淌的溫情,不悲不喜的生死觀令人感動之餘浮生幾分思索。

這部電影也向我們揭露了當今社會醜陋的,或許為人所知的現象——養老院。雖說養老院是老人們樂享天年的.地方,但是,在這部影片中,我們看不到,我們看到的只是破舊的設施,平淡的服務態度,以及從那位女工作人員口中得知的養老院背後的種種貓膩,一條條的利益食物鏈,將老人們本該擁有的幸福晚年捆在了老人身手之外,看似一觸即得,實則遙不可及,我們看到的,我們聽到的,只是表象,這部電影帶給了我們真實,讓我們不禁為如今所謂的朝陽產業所擔憂,所顧慮,兒女們為了養老費而不和,將孤苦的老人擱置在中間,實在令人心寒……

我們的一生中或許會路過幾千里土地,擦肩而過數百萬人,只是相交能有幾許,知己復有幾個?這個世界的轉速是在太快,多少人在拚命追趕不敢喘息,生怕被離心力甩脫。然而人性中最善良寬厚的部分卻讓他們產生了深刻的羈絆,演繹出一段段看似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別樣」溫情。

看罷這部電影,也許你會燃起一番沖動,想要去了解和珍惜出現在身邊的每一個人,他們或許身份低微,或許並不起眼,或許本與你瓜葛甚少,或許有著你無法忍受的缺點,但成就一段感情的永遠不是外在的標識,而是兩扇敞開的心扉。

桃姐是母親、親戚、傭人、鄰居、朋友,桃姐可以是任何人。當我們在世上拼搏奮斗,在追逐著各種名利的同時,是否能夠停一停,靜下心來看看屬於自己的那個桃姐?羅傑做到了,所以桃姐的離去,並沒有留下遺憾。而當我們離去的時候,會否同樣的不留遺憾?當我們不停索取的同時,是否能夠問問自己,究竟給予過和奉獻過什麼?其實人生不必一定轟轟烈烈才叫精彩,生活,平淡、簡單、真實,桃姐用她的一生來印證了這句話。在最簡單平淡的生活里,真誠的去對待每一人、一物、一事,才能感受到最真實的幸福和愛。看著影片中的各種人來人往、悲歡離合、死亡和新生,不停的輪回,這是最根本的自然規律,如何在其中留下有價值的東西?也許不是物質金錢,也許不是名譽地位,也許不是什麼豐功偉績……而是當成敗生死之時,內心是否能夠透明純凈。就如影片結尾處,羅傑再次拖著行李走近住宅時,仰望自家,桃姐就在那裡,沒有悲傷,沒有遺憾,沒有離開。

那麼,你的桃姐是誰呢?

《桃姐》觀後感3

真正的感動是感而不傷,高明的感動是無需煽情。與傳說中的淚流滿面不同,《桃姐》沒有使出催淚彈,但其中默默流淌的溫情,不悲不喜的生死觀令人感動之餘浮生幾分思索。

《桃姐》講述了僕人桃姐(葉德嫺飾演)與少爺羅傑(劉德華飾演)之間的故事,桃姐一生未嫁,在羅傑家中服務60年,見證家中五代人的成長。突然中風後,桃姐主動要求住進老人院,從照顧人變成了被人照顧,而她與羅傑之間的主僕情也漸漸產生了變化。

在《桃姐》中,許鞍華放棄了所有可以煽情、可以催淚的手段,只是真實地紀錄了整個故事。中秋節時,電視台帶明星來老人院慰問,臨走時卻收回了贈送的月餅,對於這樣的社會現象,影片沒有批判,只是淡淡帶過。除夕夜,老人院主任回到院中陪老人們過年,當桃姐問主任家人在哪兒時,主任輕嘆一聲卻一言不發,其中定然有故事,但影片也只是點到為止。

不僅沒有哭天搶地,許鞍華還在片中安排了不少笑點,消解了桃姐漸入老態的悲情之感。電影一開始,博納影業老總於冬出鏡扮演電影公司老闆,劉德華扮演的製片人則和洪金寶、徐克扮演的兩位電影導演聯合起來,耍詐來騙於冬追加一部電影的投資。看看《桃姐》的籌拍背景就會知道,許鞍華在拍片前四處尋找投資,卻始終湊不齊錢,最終只好請劉德華出手追加投資,影片才得以開拍。在片中,類似對香港電影人的自嘲等笑料不在少數。

影片在敘事上不悲不喜,《桃姐》所傳達出的生死觀亦是不悲不喜。老人院中一位老者去世後,她的女兒站在畫面中間嚎啕大哭,但在畫面的左側,幾位老人照常下著象棋、嗑著瓜子。這樣的景象可以解讀成人心冷漠,但正如片中神父所言:「生有時,死有時。」人們最恐懼的莫過於生死無常、老無所依,《桃姐》所要講述的也是這樣一個生死之間的故事,但它呈現出一種坦然和篤定,觀眾在看到桃姐的死去後並不會心生恐懼,反而感到豁然開朗。

《桃姐》中反映的主僕之情,對很多觀眾來說並不熟悉,但影片對老年人生活真實的記錄勾起了觀眾對親人的感情。一位觀眾看片後安慰地說:「我的親人還在,我還可以去行動,我要去深深地感謝撫養我們的親人。當我自己老去時,我一定不會等死,會像桃姐一樣樂觀地去面對生活。」

都說許鞍華是影後製造機,《桃姐》為女主角葉德嫺帶來了威尼斯、金馬獎的影後桂冠,還入圍了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而在看完《桃姐》後,葉德嫺如入無我之境的表演征服了所有人,在她面前,放棄耍帥、戴上老花鏡、穿上藍色工裝的劉德華也失色了幾分。

與影片所呈現出的朴實風格一樣,葉德嫺的表演也是不動聲色。第一天進入老人院時,她順手在櫃子上摸了一把,嘴角微微一癟,觀眾立刻領會:這個在殷實人家服務了60年的僕人,對老人院的污穢是不習慣的。而當她打開家中的老式木櫃,拿出一樣樣老物件兒時,觀眾眼中的她已不是桃姐,而是每個家庭里都有的那個慈愛老奶奶。

僕人桃姐與少爺羅傑的關系在片中有幾層變化,開篇時,少爺在廳中享用美食,桃姐卻站在廚房裡吃剩飯,葉德嫺呈現出的是一個勤勤懇懇、謹守本分的僕人形象。而當羅傑第一次說「這是 *** 媽」時,葉德嫺臉上閃過一瞬間的拘謹,繼而變成幸福,小人物的卑微與不安全感浮出畫面。

《桃姐》觀後感4

今天,我看了《桃姐》。我原本以為我會因為這部戲而哭個不停。可是到最後,我不僅沒有用我事先准備好的紙巾擦眼淚,甚至還在導演不知是精心布置,還是無心插柳的幾場戲中大笑不已。原來感動人不一定需要煽情戲,不一定要主角痛哭流涕。原來感動是細水長流、潛移默化才會刻骨銘心。原來越是平凡,越是普通,越是正常,越是生活化才是越能感動人的。我承認,我被感動了,也被啟發了……

幸福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前幾天在網路上看到所謂城市幸福指數的評比。廣州排在倒數第三。對此結果,我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現在的人已經不知道幸福是什麼了,我也不知道。那有何談幸福有多少呢?但這部戲告訴我,其實幸福就在我們身邊。戲中,桃姐了解並照顧主人羅傑的一切生活起居,樣樣都以他為先。但羅傑一直就欣然接受。但在桃姐離開了他時,他才驚覺幸福竟一直在他身邊,他都不以為然。當你晚上回家時,擡頭看見自己家裡亮著燈,有人等你,是幸福;當你可以肆無忌憚地做自己想做的一切,而有人一直無條件地包容你時,是幸福;當你可以做到子欲養而親尚在,有能力照顧、滿足和保護你想這樣做的人事,是幸福……幸福就是,她在的時候,你不以為然,當她走時,你後悔不已的一切。我們不需要可以去尋找,只有珍惜,你才會發現她一直在身邊。

不要以為習慣會常在

我們一直會說,這是我的習慣。習慣這個詞語,真的很可怕。當一個人對你好時,你會習慣她的好,然後不以為然。當一個環境對你好時,你會習慣它的好,然後不以為然。但當不失去這些好時,你會不知所措,難以接受。戲中,江美儀飾演一位名叫金姨的老人的女兒。她經常因為覺得母親對哥哥的偏愛而肆意將母親大罵。但當母親突然離世後,悔恨的眼淚才不停地從她的眼中流出。真的再也沒有了,真的再也不存在了。這莫過於是世上最傷害人的話了。假如不想悔恨,那我們不應該去習慣,而是應該去珍惜。

生老病死才是一個人的完整

記得在《on call 36小時》中有一句話,當人在面臨疾病、死亡是之所以會驚惶失措、逃避躲藏,是因為人忘記了這是必經的階段,忘記了做好身心的准備。在《桃姐》這出戲中,沒有可以將桃姐的病、死用很黑暗的、痛苦的手法表達,而是愉快地輕描淡寫。是啊,為什麼要可以放大疾病和死亡呢?這本來就是再正常不過,如同人食飯睡覺一般。本來,我在看到戲的後面,羅傑對醫生所的話是如此冷靜、理智時,我會覺得這個人冷血。當現在回想起來,自己已經做了可以做的一切,不讓她帶著一絲的遺憾離開就已經是最好的了。只要你的心裡一直想著她,那她就永垂不朽了。

再好的戲也會有落幕的時候,這出戲也不例外。片尾出人意料地將桃姐生前等羅傑回家的片段呈現,使觀看的人從新又回味前面的場景,回想起自己也有人等的感覺。我想這或許就是這部戲享譽國內外的原因之一吧。我一直喜歡看溫情戲,因為通過這樣的戲,我才會被提醒身邊有愛,身邊有幸福……

沒有事物不應該存在,沒有電影不值得觀看,沒有歌曲不值得欣賞,只在於你。

《桃姐》觀後感5

低沉優美的旋律拉開電影的序幕,講述兩個人——實則一個人的故事。

桃姐愛面子,中風後要護老院養老,傑說給她出全部費用,她頑固地說自己有錢。看自己「干兒子」傑的眼神撲朔迷離,怕麻煩人,心存感激卻又不想要任何回報。我想到自己的奶奶,平時都把自己兒女給的錢存著,每次要自己買東西的時候,就問爺爺「還有多少還有多少」,其實,爺爺早就用來補家用,可是奶奶心裡還存著自己「心底」的那份私房錢。

跟桃姐一樣,奶奶也中風,只不過桃姐只是中風了又好了,而奶奶她是癱了將近十年,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和耐心。天天也就那麼坐著,坐著聽著街上來往的老頭老太太的一些閑言碎語,「誰家的老爺死了」「誰家的閨女嫁出了」諸如此類的話語。不過她不聽這些,不說這些,天天又能幹嘛呢?

傑養老院看桃姐,問她缺什麼。桃姐慌忙地說「什麼都有了,不缺」,我的眼淚在眼眶中打轉,想到我那已世的奶奶。每次從外地讀書放假回來,見到奶奶時總希望她開心些,總會帶些糖啊之類的好吃的,奶奶坐在睡椅上也總會擺擺手拒絕,「孫兒你自個留著點錢用啊,自己買點吃的唄」。其實吧,老人也不需要些什麼,多些安慰多些陪伴多些傾聽,他們就很滿足了。

傑的媽媽從美國回來看望桃姐,帶了燕窩,桃姐撅著嘴「怪」傑媽沒放姜;可是她接到傑媽從飛機上拿來的襪子時,臉上露出喜悅,接著把傑媽送的圍巾一並捧在胸中,如獲至寶。傑媽最後給桃姐錢的時候,她推掉了。還記得我當初把自己的圍巾帽子給中風中的奶奶戴上的時候,她的眼裡閃過驚喜,臉上透露著喜悅。後來還會像熟人炫耀自個孫兒送的東西時,別提多開心。

第一次在電影院里哭過那麼多回,是因為電影的真實感人,也是因為桃姐的淳樸善良,更是因為產生了太多的共鳴。

在手機里給桃姐唱打油詩,傑的小學同學們在家裡懷念著桃姐。「你是摔了碗還沒陪的……」桃姐記性太好,還能一個個數出傑的小學同學,他們等著她回家做最好的飯菜,她等著他們養老院看她。桃姐在養老院這邊樂呵呵地講電話的時候,自己哭得像個淚人,她在笑,我在哭。奶奶經常會在見我的時候,掰著指頭數著我多久沒來看她了,會摸摸我的頭告訴我自己的孫兒的發型很好看,而現在,我想再在她身邊聽著她嘮叨的時候,她卻不在了。

「這是你百日時背你的布巾」,一塊藍色的布占據整個屏幕,鮮艷得有點刺眼,刺得我的心也一起疼了。我的眼淚像止不住的洪水開閘般,再也忍不住了,順著臉頰流下來。或許,奶奶沒幫我保存著我百日時的那塊藍布,可是我仍舊記得兒時蛋炒飯的味道,也不曾忘記奶奶給我補的棉衣。現在,東西也不在了,那些味道還存在我心裡的某一處,今晚,帶著芳香全部開起花來。

桃姐回家收拾東西,猶豫了幾次還是決定把縫紉機留下,翻著過的一些照片,還有她第一筆工資——「五元」。想起奶奶在我年少時,總會踩著縫紉機「啪嗒啪嗒」地響,也會把重要的東西放在生了銹的鐵盒裡,甚至會為了讓孫兒吃上冰棒而把領的綠豆冰棒、白糖冰棒放開水瓶里隔著。現在,穿上了牌子的衣服,有了足夠多的生活費,吃上了進口冰淇淋,可是,兒時的那些回憶都只能在夢里追尋了,那些深深淺淺的情愫也只能在某個安靜的夜晚慢慢被翻開被重讀被溫暖。

我在想啊,終有一天,我也將老。那時,身邊沒人陪的時候,或許能翻開兒時奶奶留給我的那些回憶,在冷冷的深夜獨自品味,偶爾流幾滴懷念過的眼淚,紀念那些回不的人,還有那些回不的時光。

標簽: 觀後感 桃姐

Ⅹ 桃姐講的是什麼

電影是以人命名的電影,講述一位生長於大家庭的少爺羅傑(劉德華飾)與自幼照顧自己長大的家佣桃姐(葉德嫻飾)之間所發生的一段觸動人心的「特殊母子情」。

《桃姐》是2012出品的一部文藝電影,由許鞍華執導,葉德嫻、劉德華、王馥荔、秦海璐、秦沛、黃秋生等聯袂出演。

影片於2011年9月5日在第6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首映,女主角獲得該屆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

人員:

1、桃姐

演員葉德嫻

葉德嫻扮演的老人,為劉德華飾演的少爺羅傑的家族工作了整整六十年,伺候過老少五代人,如今年逾古稀還患有中風。

2、羅傑

演員劉德華

少爺羅傑從事電影行業,桃姐中風,羅傑就把她送去老人院,彼此間的關系從這時才開始真正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