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港片 » 香港郝氏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郝氏電影

發布時間: 2023-01-22 01:28:31

① 百家姓中「岳」的緣由

一、姓氏起源 岳姓起源於上古,傳說為堯舜的部落首領四岳的後代,見《姓苑》。上古時,有一種官事叫「四岳」,是專管祭祀三山王岳的官。因為古代人們認為山是神靈,所以「四岳」官是很重要的官事。岳姓就是四岳官的後代。 岳姓的來源 據考湯陰、杭州、洛陽等處《岳氏宗譜》,岳氏由神農至太岳,蓋因以官命姓雲。岳姓系神農後裔,神農生薑水,即以姜為姓,稱帝名用火德王,故號炎帝,都城遷曲埠,傳七世生節莖,不在帝位。節莖又傳七世生垂。垂於堯時作共工水官,生伯夷,伯夷為秩宗,昨「四岳」。又因佐禹治水功高,禹封其為呂侯,侯河南汲郡伯。呂侯功高如山嶽,旨為「太岳」官,其後裔長子襲父封,逐以國為呂氏;仲子宮「太岳」,賜「馮翊」後即以官命岳姓,此得岳姓「馮翊堂」之來由也。 二、歷史名人 岳飛,字鵬舉,北宋崇寧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於相州湯陰縣永和鄉(今河南省湯陰縣程崗村)。 岳飛從小天資聰悟, 愛讀《左氏春秋》,《孫吳兵法》。臂力超人, 政和三年(1113年)十一歲隨刀槍手陳廣學武藝,成為一縣無敵的槍手。重和元年(1118年),岳飛十六歲,在鄉娶劉氏為妻, 第二年(1119年)生長子岳雲。宣和三年(1121年),岳飛十九歲,拜周同為師學射箭,練就了能挽弓三百斤,左右開弓箭無虛發的本領。 宣和四年(1122年)岳飛二十歲,首次從軍真定,任小隊長,帶兵首戰告捷,活捉賊首陶俊、賈進和,表現了非凡的軍事指揮才能,因功補承信郎。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父岳和病故,回鄉守孝。 宣和六年(1124年)岳飛二十二歲,第二次從軍平定,參加了保衛太原的戰斗。 靖康元年(1126年)岳飛二十四歲,因功被提為偏校,進義副尉。同年次子岳雷生於平定軍中。後因丟失「告身」(任命文書)離開部隊,同年十月岳飛第二次從軍進相州兵馬大元帥趙構軍中,帶兵奇襲游冠吉倩獲勝,一舉招降了三百八十名游寇,得到了趙構的賞識,補承信郎,接著在侍御林大敗金兵,殺金軍梟將,轉保義郎。在滑州殺敗金兵再立戰功,遷秉義郎。靖康二年(1127年),岳飛轉入宗澤部, 在開德曹州(今山東荷澤)大破金兵,因功轉武翼郎,同年七月,岳飛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南京上皇帝書》,主張北上抗金而得罪了主張南逃的黃潛善 、汪伯彥,被罷官離隊。在回家的路上,碰上了河北招撫使張所招兵第四次從軍,被提拔為「准備將」。岳飛在參加收復新鄉的戰斗中,活捉金軍千戶阿里索,進戰太行山,擊垮了金軍萬戶王索的反撲,因戰功突出轉武功郎。建炎二年(1128年)春, 岳飛離開新鄉轉入開封宗澤部,帶兵一戰汜水關,。二戰竹蘆渡,接連克敵取勝,宗澤提撥岳飛為統制官,宗澤很器重岳飛靈活妙用兵書陣法的高超指揮藝術。但宗澤死後,接任宗澤的杜充治軍無能,部下王善舉兵數萬叛亂,他無能平定,岳飛僅以二千兵力,平叛於南熏門、轉武經大夫。後杜充假借勤王,率部進駐建康(今南京市)。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杜充帶領三千親兵北降金兵。 為了保存抗金實力,岳飛帶領余部進駐茅山(今句容金壇),在廣德取得六戰六捷的戰績,升御使下都統制。 建炎四年(1130年)春,岳飛向宜興移營,平定了太湖流寇郭吉、戚方,在常州阻擊金軍, 活捉萬戶一人,取得四戰四捷之戰功,宜興人民感激岳飛的恩德, 為他建了生祠祭祀。 由於劉氏在戰亂中失散,岳飛在宜興另娶李娃為妻, 同年十月十五日生三子岳霖於宜興唐門。 岳飛在宜興抗金戰果輝煌,清水亭一仗殺得金兵橫屍十五里,斬獲金軍大小軍將首一百七十五顆,在建康南面的牛頭山設下伏兵痛擊金兵,斬首三千餘,生俘三百餘,接著於建炎四年六月收復了建康,並北渡長江,收復了泰州高郵等大片國土,岳家軍威名大振,人民感恩岳飛,在靖江為他建了生祠祭祀。宋高宗授岳飛武功大夫、忠州防禦使,岳飛一躍成為南宋高級將領。紹興元年(1131年), 岳飛與張俊會師進軍洪州(今江西南昌),岳飛在九江戰敗馬進,俘敵八千,因功提升為神武右軍都統制,進駐洪州一年。紹興二年(1132年)2月,岳飛奉命到湖南桂岑平定了游寇曹成軍(弟岳翔收楊再興時陣亡), 因功遷中衛大夫、武安軍承宣使、鎮守江州。 紹興三年(1133年)春, 岳飛奉命到會江西虔吉(今贛縣、吉安縣)平定了盜寇彭友, 這時岳家軍巳達一萬八千人, 分守在江州(一萬人)虔州(五千人) 廣州(三千人)三處。同年九月九日,高宗在臨安召見岳飛父子,並賜「精忠岳飛」錦旗,授鎮南軍承宣使、江西沿江制置使,江南西培路舒蘄州制置使、江州建置制置使司等官職,岳飛在江州寫下了振鑠千古的《滿江紅》詞。紹興四年(1134年)五月,岳飛被任命為鎮南軍承宣使,率軍北伐,兩個多月時間,取得了收復郢州(今鍾祥縣)、隋州(今隋縣)、新野、唐州、鄧州、襄陽六州郡的重大勝利,岳飛被晉升為清遠軍節度使。紹興五年(1135年),高宗再次召見岳飛, 並封為武昌郡開國侯。同年六月,岳飛奉命平定了洞庭楊么,僅用八天時間,一舉獲勝,收編六萬降軍入岳冢軍,擴充了抗金力量,升檢校少保,四子岳震生於九江紹興六年(1136年),岳飛移軍襄陽, 任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撫使。三月十六日,岳飛年近七旬的母親姚太夫人病逝於鄂州軍營,四月岳飛扶靈上廬山葬母,五月返回軍營,七月底岳飛被任命為河東宣撫、從襄陽北伐,直取中原,不到一個月時間,岳家軍先後收復汝州、穎州、盧氏縣、商州、虢州、伊陽、長水、業陽等大片失地。但因得不到高宗的支持, 被迫撤軍。 岳飛氣憤以極, 便上廬山為母親守喪去了。 紹興七年(1137年),高宗派李若虛上廬山東林寺請岳飛下山,拜太尉,升湖北京西宣撫使兼營田大使。 紹興八年十一月,岳飛用反間計廢除了金人扶立的劉豫傀壘集團, 為北伐作了戰略准備。 同年十二月,岳飛多次上書高宗反對議和、痛訴秦檜的投降主張。紹興九年(1139年) ,岳飛授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的最高官階。五子岳霆生於九江。紹興十年(1140年)夏, 金人撕毀和約南侵,岳飛奮起抗戰, 大破金兵於蔡州、陳州、穎州,鄭州、西京、蒿州、許州、孟州、衛州、懷州、 郾城等地,並在順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馬」、「鐵浮圖」不可戰勝的神話,朱仙鎮大捷,威振敵膽、金兀術嘆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正當岳飛所向披摩,抗金取得節節勝利之際, 宋高宗於紹興十年七月十七日連下十二道金牌, 強令岳飛班師。 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 秦檜為剪除和談障礙,指使萬俟萵上章誣篾一貫主戰的岳飛「謀反」,收買王俊作假證,十月將岳飛父子和部將張憲關進杭州大理寺。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和張憲誣害,岳飛寧死不屈,臨邢前揮筆寫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駛駢在抗金戰場上的主帥岳飛,就這樣被秦檜一夥奸臣奪去了年青而寶貴的生命。壽年僅三十九歲。 岳雲:岳雲系岳飛長子,字應祥,號會卿,宋宣和元年(1119年)六初五日生於河南湯陰縣,母劉氏。於宋高宗紹興十一年 (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被奸臣秦檜誣陷,與父和張憲同時被害於杭州西湖,岳雲張憲被害於杭州官巷口棗木巷,死年岳雲僅二十三歲.岳雲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少年將軍,十二歲隨父從軍(張憲部),慷慨忠義,頗有父風,飛各次征伐,未嘗不與,多得其力,軍中呼「贏官人」。岳雲每戰手護兩鐵椎,重八十斤,數立奇功。飛輒隱之,紹興四年(1 1 3 4年)收復隨州(今湖北隋縣),岳雲首先登上隨州城恆;攻下隨州;又攻破鄧州;岳雲為軍中勇將,享有「勇冠三軍」的聲譽,其功不小,飛不報,平襄汝,岳雲功在第一,飛又不言,過了一年方按朝庭銓敘規定。任命為武翼郎。紹興五年(1 1 3 5年),平楊么,岳雲又立大功,飛仍不上報,都督張俊聽後說:「岳候避龐榮,廉則廉矣;然也太不公平也」,紹興七年(1 1 3 7年)七月十四日,穎昌大戰,岳雲帶兵(背嵬軍)沖鋒陷陣, 與金兀術女婿三品官統軍上將夏金吾惡戰,從早晨戰到中午,戰了三個時晨,數十回合,身上受傷百餘處,人為血人,馬為血馬,殺死夏金吾和千戶五人,俘官七十八人,殺傷不及其數,金兀術驚呼:「岳少保以五百騎破吾五十萬眾」!「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雲紹興五年(1 1 3 5年)十六歲,因隨、鄧戰功升武翼郎,後又因功升左武大夫、忠州防禦使、提舉體泉觀,一一六二年孝宗皇帝為岳飛父子平反昭雪時,岳雲附葬杭州西湖棲霞嶺下。宋寧宗追贈安遠軍承宣使、武康軍節度使、左武大夫,安邊將軍。 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加封繼忠侯。岳雲妻鞏氏贈相德夫人,淳熙十四年,加封忠烈夫人。 岳雷:岳雷系岳飛次子,劉氏生,字發祥,號夏卿, 又號聲甫。 宋靖康元年(1216年)三月十七日,生於山西平定縣軍中,據河南夏邑縣《岳氏宗譜》記載:岳飛宣和六年(1124年)赴平定任偏校二年,至靖康元年(1126年)劉氏生岳雷後離開平定,金南侵中原時失散。建炎三年(1129年)尋回軍中。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月,「莫須有」冤案起,萬俟萵嚴刑逼供,「飛久不伏,因不食求死,命其子雷視之。雷入侍奉看,飛始復進食,岳飛被難後,十六歲的岳雷隨同母親李氏夫人被發配流放嶺南。岳雷妻趙氏,生四子二女,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孝宗皇帝為岳飛平反的前一年,岳雷全家從嶺南歸回時,長女岳二娘,二十二歲,長子岳經二十歲,二子岳緯,十九歲,二女岳三娘,十六歲,三子岳綱,十三歲,四子岳紀,十一歲,一一六二年四月初三到潭州(今長沙市、)北裹廂居住。同年,七月十三日,冤案昭雪後,岳雷封忠訓郎,閣門祗侯,又蹭武略郎,翰林院大學士。景定二年(1261年)追封紹忠侯。岳雷晚年居丹陽培棠,歸岳琛(岳霖子)就養。卒於嘉定三年(1210年)八月二十二日,壽年七十八歲,葬丹陽城東四十里鶴跡寺岳雷墳。岳雷妻趙氏,封輔德夫人。 岳霖:岳霖為岳飛三子,號商卿。宋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十五日, 生於宜興唐門軍中。母李氏,岳飛與李氏結婚是一一三O年春,在宜興張渚,婚後居唐門,生岳霖。 岳飛遇害時,岳霖年十二歲,孝宗皇帝昭雪時,岳霖三十二歲。(詳見「岳娩南渡蒙冤」編) 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二十三日,聖旨復岳霖為右承事郎。後又授南贛都督,食邑宜興。 淳熙三年, 岳霖任廣西欽州知縣,淳熙五年(1178年)孝宗皇帝便殿詔見岳霖時說:「卿家紀律,用兵之法, 張、韓遠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之」。岳霖稽首涕泣說:「仰蒙聖察撫念,故家臣不勝感激」!岳霖遂上疏請求歸還高宗當年所賜岳飛的御札,手詔, 孝宗皇帝詔令准左藏南庫還之。 岳霖與朱喜、張拭為友,在各方的幫助下,即著手搜集岳飛遺文,修編成書。 因年老多病, 尚未完稿即病卒。岳霖卒於紹熙三年(1192年)十月,其時岳霖在廣州做官(知廣州), 故時岳珂年方十歲,隨父官游。岳霖壽年六十二歲。臨終執其三子岳珂手遺囑:「先公之忠未顯,冤未白,事實之在人耳目者,日就湮沒。余初罹大禍,漂泊囚螺。及至仕途,而考於見聞,訪於遺卒,掇拾而未及上,餘罪也。苟能卒父志,雪爾祖之冤,吾死瞑目矣」!岳霖卒後由岳珂從嶺南護喪北歸。 岳珂在 《程史》卷二《趙希光節概》條明言:「紹熙壬子冬,先君子損館於廣,余甫十齡,護喪北歸」。護喪北歸是為了安葬岳霖。岳霖葬江蘇宜興縣城東四十里之唐門村顯祖庵側,伴岳飛衣冠冢之北。岳飛衣冠冢安葬在唐門橋後的一個天然的「金鉤釣月」地上。岳霖淳熙三年任廣西欽州知縣,淳熙十二年任川轉運判宮,淳熙十六年任太常卿、左司郎中和提舉封椿庫等官職,官至朝請大夫、敷文閣侍制,兵部侍郎,廣東經略安撫使,贈太中大夫,景定二年(1261年)追封纘忠侯。 岳霖墓碑為,(纘忠侯霖公之墓)。妻鈕氏、封助德夫人。岳霖子三:長子岳琮飛又名璞,賜各旗,授承信郎飛致仕封尚書。次子岳琛,授承信郎,任海寧縣尉。三子岳珂,進士出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歷官嘉興軍府,總領浙西財賦,通城開國伯等,晉封鄴侯,官至正三。岳霖女一:岳瓔,適陳址。 岳震為岳飛四子, 號東卿宋紹興三年(1135年)四月生於軍中,母李氏。岳飛被難時,岳震年僅七歲,與弟岳霆同時居九江廬山下沙河家中,父兄遇害的噩耗傳來,家人聞變擁其兄弟二人過長江,改姓鄂,潛於黃梅大河之濱,後遷聶家大灣。岳飛冤案昭雪後,岳震歷任朝請大夫,提舉江南東路常平茶鹽公事, 戶部度制司郎中, 江東提舉等職,寧宗贈保義郎,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加封緝忠侯。岳震卒後葬黃梅縣苦竹鄉楊梅岑村老樹坡山上, 與霆侯合冢,墓碑曰《大宋岳飛之子岳震岳霆之墓》,為黃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岳震妻周氏,封翊德夫人,生六子:長子岳瓚,字念一,授從事郎,任無為軍安撫使;次子岳琯,字念三,授承直郎,任廣州知錄侍班;三子岳玭,字念四,授迪功郎,任汀洲連城使;四子岳琚,字念六,授將士郎;五子岳躊,字念七,授將士郎;六子岳璇,字念九。 岳霆系岳飛第五個兒子, 字應時, 號君錫。 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二月生於軍中,母李氏。父兄遇害時,岳霆岳震在江州故居居住,噩耗傳來,家人聞變引岳震岳霆兄弟二人潛過長江,改姓鄂,隱居於黃梅大河鎮後遷聶家灣。 二十一年後, 孝宗皇帝為岳父子平反昭雪時,才恢復岳姓。岳霆初名岳靄,孝宗皇帝賜名岳霆,官授朝散大夫,監潭州(今長沙市)守宗正節使,寧宗贈修武郎、閣門祗侯、舉直大夫等。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追封續忠侯。 卒後葬黃梅縣苦竹鄉楊梅岑村老樹坡山上,與震侯合墓,碑名為《大宋岳飛之子岳震岳霆之墓》,今為黃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妻劉氏,封佐德夫人。昭雪時,孝宗皇帝賜張信女配。岳霆子三,長子岳蹯,字念二,授朝請大夫,監承知金州兼內安撫使,次子岳與,字念五;三子岳琨,字念八。岳霆後裔,有長子岳蹯系例一支居湖南邵陽,一支居安微阜陽;次子岳與系例一支經山西洪洞轉遷河南獲嘉等縣,三子岳琨一支留黃梅縣,現散居黃梅、廣濟兩縣。 岳珂:岳珂是岳飛之孫,岳霖三子,字肅之,號亦齋、東幾,又自號倦翁。母陳氏,生於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即岳飛冤後四十二年。 岳珂自幼聰明, 童年隨父官游, 四處遷徒,淳熙十五年(1188年)六月,岳珂六歲, 隨父岳霖官居湘南時, 岳霖任湖南漕。 紹熙元年(1190年),岳珂八歲,隨父過當塗,紹熙三年(1192年),岳珂十歲, 隨父官居廣州,由於岳霖於紹熙三年十月病故於廣州,岳珂即扶喪北歸,將父親安葬在宜興唐門後, 於慶元元年(1195年)便回到廬山腳下的江州老家, 並在九江讀書。 慶元二年(1196年), 岳珂去福建泉州石龜外婆家住了一年多,多得母教,岳珂母親陳氏出身書香門弟很有學問, 一一九八年岳珂回到江州, 同年八月,岳珂參加洪州(今南昌)漕試中舉。嘉泰三年,岳珂二十歲,一邊讀書一邊整理岳飛遺文,撰寫《籲天辨誣錄》、《天定錄》並五言百韻上之於朝。嘉泰四年(1204年)五月二十日, 理宗追封岳飛為鄂王,時年岳珂二十一歲,赴京省試,開始在京都與岳飛祖老友接觸, 更廣泛搜集岳飛遺文, 開禧元年(1205年),岳珂二十二歲,為承務郎監鎮江府戶部大軍侖從官九品二年,期間考中進士,以超群之才在京口與辛棄疾等名家交遊。開禧元年(1205年),開禧北伐戰幕之前, 岳珂向江陵知府吳獵寫了一封很有戰略眼光的信。開禧三年(1207年), 岳珂二十四歲,被提撥為中朝,在京師做過光碌丞、太官令、邑寺主簿等官。 嘉定六年(1213年), 岳珂三十歲喪母, 依宋制服喪二十七個月,服除後, 岳珂於嘉定八年(1215年)任軍器監丞。 嘉定九年(1216年)三月, 岳珂三十三歲,任司農寺丞。嘉定十年(1217年)十月,岳珂三十四歲, 升奉議郎權發遺嘉興府兼管內勤農事官職,出守嘉興。他一邊做官勤於政務,一邊搜集整理岳飛遺文,為其祖辨誣,向寧宗上書《金佗粹編》二十八卷、《程史》四卷。嘉定十二年(1219年)八月五日, 岳珂三十六歲,升承議郎權發江南東路轉運判台。嘉定十四年(1221年)九月,岳珂三十八歲, 任朝奉郎軍器監承總領淮東,移節京口,至紹定六年(1233年)的十二年間,岳珂在京口的官階逐步上升, 職任范圍亦不斷擴大。嘉定十五年(1222年)岳珂三十九歲,任朝奉郎守軍器監淮東總領, 官品為正七品,三年後的寶慶元年(1225年),理宗謚岳飛忠武,時年岳珂四十二歲,升朝奉大夫司農少卿總領浙西江東財賦淮東軍馬錢糧專一報發御前軍馬文學兼措置屯田, 官品為從六品, 二年後的寶慶三年(1227年), 岳珂四十四歲,升為戶部侍郎依前淮東總領兼制置使。又一年後的紹定元年(1228年), 岳珂升為朝請大夫權尚書戶部侍郎總領浙西江東財賦淮東軍馬錢糧專一報發御前軍馬文字兼提領措置屯田通城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②。官祿巳非常人可比, 然順途之中也有坎坷,紹定六年(1233年)正月十五日,岳珂門生鎮江郡守韓正倫張燈以慶元夕,岳珂應景作詩曰:駕軺老子久婆娑,從聽笙歌擁綺羅。十里西涼憶如意,百年南國比流梭。吞聲有恨哀蒲柳,紀節無人廢蓼莪。寂寞丹心耿梅月,挑燈頻問夜如何」?這本是一首懷舊傷時之作,不料卻被韓正倫借之誣害於朝,請治岳珂重罪⑧。韓正倫原為岳珂門生,因未曾受岳珂提拔,不意而夾私誣害,人心不古,自古有之。紹定六年冬,岳珂淮東餉印歸,罷歸廬山。 從事寫作, 端平元年(1234年)岳珂撰《金佗續編》三十卷, 系之以譜。岳珂蒙冤居家五年, 直到嘉熙二年(1238年>二月才被起用,時年巳55歲,任盧部侍郎湖廣總領一年多。嘉熙三年(1239年)八月二十一日, 岳珂拜寶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並晉升為鄴侯④。嘉熙四年(1240年)三月,岳珂守當塗, 七月岳珂任權戶部尚書淮南、 江、 浙、荊湖八路制置茶鹽使,兼鎮姑蘇(當塗),官品為正三品,轉官為通議大夫。岳珂的一生仕途還算是很順利的,政績也是很大的,做官所在之地的地方誌對他都有很高的評價。由於勤奮,岳珂成為南宋有名的文學家、史學家,他繼承父志,向朝廷收集整理了岳飛的抗金行實,洗刷了秦檜一夥誣陷岳飛的不實之詞,先後寫有:《金佗粹編》二十八卷、《金佗續編》三十卷、《程史》、《九經三傳治革例》、《愧郯錄》、《寶真齋法書贊》、《玉楮集》、《棠湖詩稿》、《東陲事略》、《讀史備忘捷覽》、《籲天辨誣集》五卷,《天定錄》、《玉楮》、《玉楮集後記》等歷史著作。是留給後人研究岳飛最重要的史料之一。岳珂卒於何年,考證不一。他自己在《玉楮集後記》中記載:淳佑元年(1242年)二月十日,五十九歲之年,開始自己抄寫手稿,能寫作和長途訪友⑤。 岳珂晚年居吳門。太原岳氏宗譜講,岳珂壽年六十一歲,具體卒年尚待進一步考證。 岳聰一:岳飛第九世孫,是琮的後代。原籍江蘇宜興,於明朝初期避閹選之難,攜一男(岳長泰)二女逃往新鄭具茨山(今改名始祖山)之山陰,定居下來,繁衍生息。越五世生二子曰大,二。後代主要居住在新鄭及周邊縣市。 岳野:(1920- ) 山東鄆城人。原名岳喜瑞。作家。早年參加救亡劇團,先後在香港、泰國、新加坡、馬來亞等地演出,直至1949年。後到長春電影製片廠任編劇。1950年後,任中央文化部電影局藝術處編劇、電影局電影劇本創作所編劇、編輯部主任。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7年調任北京電影製片廠編輯處處長、編劇、藝委委員。近為編劇。出版有《友與敵》、《同甘共苦》、《英雄司機》及電影《在前進的道路上》等 岳俊鵬:河南新鄭西嶽庄村人,岳飛第二十七世孫。現就讀於洛陽師范學院。 三。褒揚題字。 仁皇帝題:重開奇悉(秀),永佐朝邦,崇修喜彩,增(忠)要(耀)遠賢(光)。 乾隆皇帝題:鳳文聲起萬古聞,梧桐高歌鳴聖君,長羽時朝顯大道,廷韶幾成儀來勤。 四。岳飛後代字輩 岳氏文化研究會規定岳飛後代從二十一世孫開始用:「重開奇秀,永佐朝邦;崇修喜彩,忠耀遠光。英賢輔弼,金玉其相;武穆家風,山高水長。」這三十二個字作為字輩。 五。岳飛後代分布 岳雲二子一女:長子岳甫,女兒岳大娘,三子岳申。 岳甫字葆真, 南宋高宗紹興七年(1137年)六月二十八日生,理親嘉泰四年(1204年)九月二十四日卒,壽年六十七歲,葬西湖上。岳雲遇害時,岳甫才四歲,隨母鞏氏及祖母李氏、叔岳雷流放岑南。一一六二年孝宗皇帝恤錄時,岳甫二十五歲,從岑南回,初居潭州(今長沙市)北裹廂, 同年十月十八日, 聖旨補岳甫岳申承信郎。岳甫受寅教郎,宗正卿,供職吏部郎中。初居杭州錢塘奠厥古守岳飛岳雲墓。襲神武後軍統制。隆興初元(1 1 6 8年)七月十九日,岳甫承務淮西時,向孝宗皇簾請復江州(九江)田宅,孝宗皇帝准奏發還。後岳甫刺使寧波。晚年歸居杭州,相與置田,崇奉王祠,作中興小歷,善書法。歷任朝請大夫,吏部尚書,贈中奉大夫。岳大娘適張宗本,授武進校尉。岳申授保義郎,官真州防禦使。岳甫生子七:岳覲、岳覿、岳峴,岳規、岳靚、岳 冫見 、岳觀。岳甫後裔初居蘇杭,後散居各地。現初步考證,有二支的去向如下:岳甫長子岳覲湖南益陽一支,岳甫次子岳覿浙江杭州一支。 岳雷有四子二女。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十月十八日, 岳雷四個兒子岳經岳緯岳綱岳紀,聖旨封承信郎②。二個女兒岳二娘、岳三娘,景定二年(1261年)婿俱補進武校尉。後岳雷長子岳經、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授承事郎,監賀州銀場③。其後裔居福建漳南。岳雷二子岳緯,景定二年授將士郎,任夔州將領,岳緯長子岳間見,景定二年授承信郎,後裔多居臨安。岳雷三子岳綱,景定二年授武德郎,任江西副總領,封尚書,初居九江,後遷臨安。岳雷後裔多由臨安散居金壇金沙、白塔橋、溧陽城、青安橋、龍庄、汰塘等地。岳雷四子岳紀,景定二年授修武郎,任鎮江提典醫學,其後裔多居臨安、常州現考證岳雷後裔從常州遷出後,有兩支的去向如下:一支遷居河南安邱縣解護庄,一支經湖廣荊州轉雲南鎮雄縣太坪壩,後散居雲、貴、川三省。 岳飛冤案昭雪後,岳霖由江州來宜興,邑人感岳飛之德,爭相奉迎,並置田宅於邑之東北四十里之唐門村留岳霖定居。以後岳霖雖歷官在外,但總是以唐門為家, 於隆興元年(1163年)將父親的衣冠安葬在唐門橋後的一個天然的《金鉤釣月地》上,這就是唐門村有名的歷史古跡《岳飛衣冠冢》。岳霖卒後也伴葬岳飛衣冠冢之北,即是唐門有名的《纘忠侯霖公之墓》。岳霖留居宜興的後裔,是長子岳琮之後,岳琮又名岳璞,賜名岳旗,授承信郎,致仕封尚書,居宜興縣,六傳至岳浚(岳飛九世孫),博學好義,官百門尉,積書萬卷,一時名士,卒於明洪武十年(1398年),壽年八十二歲 岳浚子三:長子岳岱,為萬石支祖;二子岳岩,為湛瀆支祖;三子岳崧,生子二:長子岳文升、遷居湯陰,次子岳文景, 為長溝、湯堰、唐門支祖。 岳文景三傳至岳洵(岳飛十三世孫)由長溝遷居知義庄,傳今巳有叫十七戶,六十餘人。今宜興唐門智義庄二十七世孫岳宗雷,為宜興縣先進教師,二十八孫岳錦堂,一九二七年參加過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還有岳祖德遷居北京1070信箱;有岳柏榮遷居武漢市航空路青年大街四十三號,有岳風麟遷居北京大學任教,有岳嗚嗥遷居上海市武進路247號;他們都是一九四九年後從宜興唐門智義庄遷出外地工作的岳霖後裔。 岳霖長子岳琮永泰後裔,系由宜興陳渡支經砒凌, 囚宮遷甘肅庄浪永泰堡繁衍,俗稱永泰世系。十六世孫岳大舟,先任廣西灕江衛指揮,後進駐甘肅臨洮。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岳大舟子岳仲武贈榮祿大夫,傳十八世孫岳文魁贈少保三等,傳十九世孫岳鎮邦、為清代左都督紹興總兵。岳鎮邦長子岳異龍,以功歷任游山參將,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擢升為四川提督, 後轉任山東省總兵,妻王氏封一品夫人,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因老母年高九十, 退休回川敬母,二年後岳升龍病逝於川,雍正四年(1716年)追謚敏肅。 岳升龍的弟弟岳超龍為天津總兵。岳超龍曾用名「劉傑」入伍,聖祖垂詢,復本岳姓。 因功擢刀東川營游擊,雍正二年(1724年)授河州協付將。雍正六年(1728年)任天津總兵,雍正八年(1730年)任湖南提督,雍正十年(1732年)病卒。岳超龍子岳鍾璜任提督。岳升龍子岳鍾琪,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九月二十三日生於河南新鄭,雍正五年(1727年)升任四川大將軍督總元帥。 岳鍾琪字東美, 身長赤面、 臨陣挾二銅錘,重百餘斤,多智略,御眾卒嚴、共甘苦。先任文職官, 後因戰功晉升,清康熙、雍正、 乾隆三朝鎮守邊關、定亂豐功,清高宗稱之為「三朝武臣巨擘」,誥授光祿大夫,奮威將軍、三等公、四川提督、川陝總督、陝西巡撫、寧遠大將軍、加少保、復加太子少保、兵部尚書銜,賜號威信。抱病平亂,乾隆十九年(1754年)二月二十八日死於軍中,葬於成都,壽年六十九歲, 御賜祭葬,謚襄勤,清代以漢人拜大將僅他一人,列有《岳鍾琪傳》。妻宋氏封一品夫人。岳鍾琪子五:長子岳溶,雍正六年(1728年)任山東巡撫。乾隆元年(1739)調江西光祿寺卿,後封為福建按察使, 廣東巡撫。乾隆十八(1753)、授鴻臚寺卿,轉通政使參議。岳鍾琪次子岳氵田 , 任侍衛。 岳鍾琪三子岳氵田 封主事。岳鍾琪四子岳方任都司。岳鍾琪五子岳靜封大安營參將,一等輕車都尉,其後二傳至二十四世孫岳嗣儀,任國史館協修兼秘書, 岳嗣儀長子(飛二十五孫)岳開先為中華民國陸軍少將,侍從武官。岳嗣儀次子岳涌先為政事堂法制局編譯岳嗣儀三子岳疇先為河南省城東區警察署長。岳嗣儀四子岳豫先為北京大學分科學生。 岳霖長子岳琮,二傳至岳遘(岳飛五世孫),字奉天, 遷居山西洪洞, 六傳至岳宣(岳飛九世孫),號可道,著有《金華全集》,七傳至岳芳(岳飛十世孫),號中有,為元時名儒。八傳至岳峻(岳飛十一世孫)更名岳永清,

② 靳姓的來源介紹

靳姓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一百六十八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二百三十五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二百一十二位。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靳姓的來源介紹,希望你喜歡。

靳姓來源
源流一

出自羋姓。據《風俗通》、《通志·氏族略》及《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靳,春秋時楚地小國,後為楚大夫采邑,楚大夫靳尚之後,子孫以邑為氏。湖南有靳江河,源自湘鄉市大鳧塘,經寧鄉縣,至黑石渡注入湘江,過楚大夫靳尚墓前,因此而得名。

根據《古今姓氏書辨證》上的記載,戰國時期楚國大夫靳尚的後代食采於靳,因此以邑為氏,稱為靳氏,望族出於西河。而根據《通志·氏族略》及《風俗通》兩書記載,靳姓人的始祖,的確是距今2300年前在楚國顯赫一時的楚大夫靳尚。靳氏是我國北方古老姓氏。望族居於西河郡,即今山西省汾陽。

源流二

源於匈奴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五胡十六國時期,南匈奴民族中有改漢字單姓靳氏者。匈奴民族的靳氏一族,有靳准自立為王。

源流三

朱姓改靳姓。據《龍舒靳氏宗譜》記載:予生不辰,值茲多故,流言煽起,兵騎搜羅,刻無寧日。族人多有流離失所者,予思若不諱姓無他可免,爰攜昆弟屏跡幽潛更姓曰靳,以祖延壽,公立功蘄黃蘄靳形類以地氏也。但傷自漢以來,傳三十世自今改為靳姓,倘後代失記宗靳而不宗朱之血食何托揮淚和墨記之譜後,以示子孫,其無忘根本,所自並冒認他宗可以。至正十年六月十七日, 三十世孫育材謹記。

源流四

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蒙哥氏,亦稱蒙格氏、蒙郭氏,滿語為Mongo mongu,是蒙古、滿洲共有部族,更確切地說是一種群體部族,人數眾多。

要特別指出的是,並非所有的蒙哥氏族人皆承認自己是蒙古族人,更多的蒙哥氏族人皆認為自己是在後金政權初期聯合起來進入滿洲 軍事 組織和滿洲部族團體的,這個姓氏群體中包括了巴林氏部族人(蒙語為?????,滿語為Barin mongu)、達拉氏部族人(滿語為Dara mongu)、奧庫氏部族人(滿語為Oko mongu)、烏芮氏部族人(滿語為Uri mongu)等,民族成分以及屬性比較復雜,在清朝時期被中央政府統稱為“蒙古哈拉(Menggo Hala)”。

蒙哥氏族人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靳氏、蒙氏、哥氏、葛氏、國氏、郭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的社會組織》記載,

⑴.滿族伊拉哩氏,亦稱伊里氏、伊拉禮氏、伊喇立氏,滿語為Ilari Hala,漢義“開”,人口眾多,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東北十五公里處)、松花江流域。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靳氏、伊氏、何氏、趙氏、尼氏、潘氏、蘇氏、許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李氏等。

⑵.滿族尼滿氏,出自老滿洲部族,滿語為Nimangi Hala,漢義“山羊”,世居黑龍江北岸沿岸地區。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尼滿氏部族人數非常少,且無分支。在清朝末期以後,滿族、錫伯族尼滿氏多冠漢姓為靳氏、滿氏等。

⑶.滿族伊麻斯氏:滿語為Imaci mongu,源出老滿洲部族,人數很少,但有四個分支。一般認為其姓氏名稱是由老滿語“Nimaha”而來,其在明朝末期的快讀縮音為“u”,其發音近似漢語的yǘ(ㄩˊ)即“魚”,但使用另一個象形文字“?”來描述。清朝中葉以後,大多冠漢姓為靳氏、魚氏、於氏等。

源流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回、錫伯、仡佬、彝等民族均有靳姓。
靳姓發展
靳姓自得姓後,或許因為宮廷內的斗爭,子孫沒有在起源地發展起來,而是避難逃往它國尋求生存。這從漢初兩位開國功臣靳歙、靳強二人的傳記記錄可以看出來(見《史記》)靳歙,發跡起於宛朐(今山東菏澤);靳強,曲沃人,其先西河人氏。兩地均在中國北方。自漢以後,靳氏世居西河一帶,並於此形成了靳氏的西河郡望。

此後的一千年內,靳姓在中國大地上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作為或影響。或許正因為這個原因,東晉漢族大規模南遷時,靳姓基本上沒有人跟隨,而仍滯留北方地區。這從兩晉南北朝以至隋唐有關 歷史 記載無南方靳姓人物可以佐證。

自宋以後,特別是元明清三代,靳姓人物漸多起來。江山代有人才出。此一時期是靳姓發展的重要時期,基本上奠定了今天靳姓發展的基礎。如靳德進、靳榮、靳義、靳學顏、靳貴、靳輔等均在歷史上有一定影響。考察這一時期靳姓人物的祖籍,南北均有,說明此時靳姓已從北方流至南方,時間估計在宋元時期。
靳姓得姓始祖
靳姓出自羋姓,始祖是靳尚。靳尚,戰國時期楚國大臣。據有關資料記載,顓頊曾孫吳回任帝嚳時火正,為祝融。吳回生子陸終,陸終有六子,別為上古“祝融八姓”。其中六子季連為羋姓。季連之苗裔鬻熊為周文王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稱熊氏。熊繹被周成王封於荊楚,靳尚當為其後。戰國年間,適逢齊、楚響應蘇秦之合縱策,欲聯合拒秦,秦使張儀赴楚,以歸還奪楚六百里地為誘鉺,讓楚懷王絕齊附秦。懷王怒囚張儀,欲殺之。靳尚接受張儀重賂,買通懷王寵妃鄭袖,使張儀得釋。楚王使尚隨張儀 出國 ,因與小臣使有仇,為小臣使張旄刺死。靳乃春秋楚之小國,後為楚大夫采邑。靳尚為楚國公族大夫,本為羋姓,因其食邑於“靳”,其後子孫便以邑為氏,稱靳氏。靳氏遷民始祖當時為汾州等籍人氏,明初奉旨集於廣濟寺大槐樹下,遷往異地,遷民後裔分布於河南、河北、山東、陝西、安徽等地。靳氏望出西河郡,即今山西省汾陽。

楚大夫靳尚是如何被描黑

在許多電視劇、文學作品的一些橋段中,編作者和導演總是在塑造完美、飽受贊譽的正面人物形象的同時就必須有一個奸佞、暗中使壞的小人形象。如《屈原》劇本中,屈原是一個憂國憂民、以死殉國的愛國者,而靳尚則是一個嫉妒賢能、求榮賣國者。最近播出的《羋月傳》同樣把靳尚刻畫成陰險狡詐的壞人。

歷史上的楚國大夫靳尚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的真實面目果真如是嗎?屈原是靳尚陷害的嗎?通過查閱大量史料、文獻。筆者對靳尚有了新的認識。

一、靳尚和上官大夫不是一個人

在許多著作中作者把上官大夫和靳尚當成同一個人。如:

高中 語文 第五冊《屈原列傳》注七:“上官大夫姓靳名尚。”

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卷第93頁:“上官大夫靳尚。”

林庚:《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第8頁:“他被一個上官大夫叫做靳尚的當作死敵.....。”

郭沫若在他的《我怎樣寫五幕歷史劇<屈原>》中也作上官大夫靳尚(《屈原》第118頁)。

就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也把靳尚解說為:“戰國楚上官大夫,幸於懷王......”。

看來,這些作者把上官大夫當做靳尚所認的官名了。其實“上官”是復姓,“大夫”是諸侯宗族的稱謂。上官大夫即姓“上官”的重臣。但他並不是靳尚大夫。這在下列古籍中足可以得到證實:

上官大夫最早見於《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上官大夫欲奪之”,“(懷王)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

這里上官大夫名字出現四次,並未提到靳尚。

《戰國策·楚策二》載:“靳尚為儀謂楚王曰”,“尚(謂鄭袖)”,“靳尚謂楚王曰”,“楚小臣,靳尚之仇也”,“君不如使人微要靳尚而刺之”,“張旄果令人要靳尚刺之”。這里靳尚名字出現了六次,但沒有提到上官大夫。

《史記·楚世家》載:張儀曰:“臣善其左右靳尚,靳尚又能得事於楚王幸姬鄭袖……”“靳尚謂鄭袖曰”。“靳尚曰”這里四次出現靳尚名字。也沒有提及到上官大夫。無論是《戰國策》還是《史記》並沒有說過上官大夫就是靳尚,古代史學家不可能用完全不同的兩個名稱來記述同一個人。

在漢人著作中也有關於上官大夫和靳尚的記載,劉向《新序·節士》曰:“張儀之楚,貨楚貴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屬,上及令尹子蘭,司馬子椒,內賂夫人鄭袖,共奢屈原。”

王逸《楚辭章句》上說:“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奢毀之”二者的記載都將上官大夫和靳尚看作二人。

班固的《漢書·古今人表》其中上官被列於“中中”,靳尚被列於“下上”,他們差兩級。班固在這里很明顯的把他們分為兩個人。這應該是判斷他們為兩個人最重要的證據。

宋人洪興祖《楚辭補注》也說:“《史記》曰‘上官大夫與之同列’”又曰‘用事臣靳尚’”,朱熹《楚辭集注》又說:“同列上官大夫及用事臣靳尚……”這里也將上官大夫和靳尚明確分為兩人。

當代學者鄒雲鶴先生早在1962年就以“上官大夫並非靳尚”為題發文予以撥正和澄清:造成錯覺的是劉向的《新序·節士》。劉向在該文里寫有“使張儀之楚,貨楚貴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屬……”劉向在這里把上官大夫和靳尚第一次拉在一起,但我們卻不能因此而認定他們是一個人。因為,“上官大夫靳尚之屬”應該理解為,“上官大夫、靳尚之屬”,因為“屬”是表示復數的。

他認為:“把上官大夫與靳尚作為一個人。”是從王逸的《楚辭章句》中所產生的誤會。王逸在《離騷經章句第一》中寫道:“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僭毀之。”這句話咋一看來,很容易把“上官靳尚”當作一大夫。如唐·張守傑的《史記正義》在上官大夫名下注曰:“王逸雲上官靳尚”。

洪祖興也以迷惑的態度在《楚辭補注》中在王逸的這句話下寫道:“史記曰上官大夫與之同列,又曰用事臣靳尚”,以為王逸搞錯了,其實王逸並沒有錯。他說的是‘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就是說“上官”和“靳尚”都是與屈原“同列”的大夫(語見1962年5曰9日《光明日報》文為“上官大夫非靳尚,作者鄒雲鶴”)稱謂。

范正生先生也認為唐代張守傑的《史記·正義》將上官大夫解釋為:“王逸雲上官大夫靳尚。這是張守傑對王逸章句的誤解,將上官大夫與靳尚看作一人。也許正是由於張守傑《正義》的失誤,才出現了上官大夫與靳尚合二為一的誤傳,以致於使郭沫若先生也把上官大夫與靳尚理解為一人。

中華姓氏研究員靳國年先生認為在“上官姓氏起源的 傳說 ”中,“上官”起源於上官大夫,這顯然和靳尚的後人姓“靳”矛盾可見,上官大夫和靳尚的確是兩個人。

二、靳尚並非陷害屈原之人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有兩次記載上官大夫與屈原之間爭斗的事件。第一次是屈原“造為憲令”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原不與,便饞謗屈原,使懷王“怒而疏屈平”;第二次是懷王被拘於秦獷頃襄王繼位後,令尹子蘭“卒使上官大夫短屈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在這里司馬遷已告訴我們,上官大夫在屈原任左徒時就在任,頃襄王繼位後仍在任,上官大夫第二次陷害屈原已是懷王三十年以後的事了,而靳尚在懷王十八年就已去世了。由此,淮南大學教授靳學遠感慨說:“公元前278年,屈原(62歲)投汨羅江自沉而死,靳尚於公元前311年秋被張旄殺害(當時屈原29歲),靳尚死後33年還能陷害屈原,靳尚真了不起啊。”

三、靳尚是楚國的賢臣

《楚辭策二》說:楚王將出張子,恐其敗已也,靳尚謂楚王曰:“臣請隨之,儀事王不善,臣請殺之。”楚小臣,靳尚之仇也,謂張旄曰:“以張儀之知,而有秦楚之用,君必窮矣。君不如使人微要靳尚刺之,楚王必大怒張儀也,彼儀窮,則子重矣。楚,秦相難,旄魏無患矣。”張旄果令人要靳尚而刺之,楚王大怒秦,構兵而戰,秦、楚事魏,張則果大重。

從這段記載看來,在國家危難之時靳尚挺身而出,出使秦國,為捍衛國家利益,以身殉國。“終使楚王大怒秦,構兵而戰”為靳尚報仇。可以說,靳尚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忠君愛國的大賢臣,他既是楚王的心腹愛臣,曾經幾次救懷王於生死之間,使懷王“食不繇靳尚則不甘口,衣不繇靳尚則不安於體,出號令不繇靳尚則王心惘然不足。”靳尚又是博聞強志,明於治亂,深得楚國朝野信賴與敬重的重臣。靳尚還是全力輔助楚懷王熊槐治理國家,力促聯合楚、齊、燕、趙、韓、魏六國一同抗秦,並與蘇秦一起促成六國君王齊集楚國郢都,結成聯盟的能臣。正因為懷王對靳尚的十分倚重和對靳尚忠義的表彰,才把最豐饒的靳江流域賜為食邑,並以封地為姓。

上海師范大學中國近代社會研究中心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杭先生說:“要研究歷史,尊重歷史,還靳尚以公道。”山西師范大學 歷史學 院教授、《山西檔案》雜志社編輯,仝建平先生強調:“我們有責任給靳尚正名。”北京 財經 大學歷史系教授杜靖,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山西大學教授張俊峰也指出:“為了不讓後人再以訛傳訛,我們必須明確說明:“上官大夫和靳尚根本不是一個人,屈原並非靳尚陷害的。靳尚是一個真正的能臣、賢臣、忠臣。”

目前,有人在評說《羋月傳》中,總也捎帶靳尚幾句,或褒或貶。還有人借機拿靳尚當說辭調侃當今走紅的影視演員靳東。無論靳尚到底做過什麼,然他與那個時代已成歷史,但不可否認,靳尚在那個時代一定是叱吒風雲真正影響楚國歷史進程的非常人物。一萬年後,靳尚仍然是我們的先人。姓靳的子孫中也一定會有無數個像靳尚誼,靳羽西,靳炎,靳彬,靳諾璀璨的明星閃爍在華夏文明的星河中。
靳姓遷徙分布
靳姓發源於今湖南寧鄉,楚亡於秦後,靳姓子孫開始漸次北移。漢初,跟隨劉邦東征西討的靳歙被封為信武侯,惜傳子靳亭後,因故被免去襲爵;另一位功臣靳強被封汾陽侯,其子汾陽共侯靳解、孫汾陽康侯靳胡、曾孫汾陽侯靳石因過免,玄孫長安公乘靳忠詔復家。使發源於楚地之靳姓深深紮根於山西。同時,為消除各地舊貴族的豪強勢力,維護漢朝統治,漢高祖劉邦採納婁敬之建議,強遷六國貴族後裔和關東豪族於關中,置於中央政府監視之下,在這二十萬之眾中包括楚地之靳姓。新莽時期的赤眉軍起義、綠林起義等戰火使關中遭受重創,靳姓人因避難、仕宦、謀生等原因,由關中播遷於今河南、河北、山西等地。 三國 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板盪,烽警四起,有北方之靳姓播遷江南,但多數中原之靳姓逃避表裡山河,相對戰亂少的山西,並在西河郡、汾陽郡與原來就已很是興旺的靳姓相融合,昌盛為靳姓西河郡望和汾陽郡望。此外,在十六國時期,匈奴屠格族中有改漢姓靳的,一度使靳姓隊伍壯大,尤其是靳准殺帝以後,更是如此。奈好景不長,招來石勒、劉曜共討,此支匈奴靳姓遭受滅頂,僅留靳准從弟靳康一子。所以嚴格地講,我國的靳姓人士,絕大多數還是漢族的後裔。隋唐時期,昌盛於山西的靳姓有播遷於今河北、河南、山東者。兩宋時期,北方靳姓有播遷於江蘇、安徽、浙江等南方省份者。元代,靳祥、靳德進父子由潞州(今山西長治)徙居今河北大名。明初,山西靳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山東、河北、安徽、陝西等地。明清以後,靳姓逐漸在內蒙、甘肅、東北等地落籍。如今,靳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南、河北等省為多。

靳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一百六十八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二百三十五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二百一十二位門閥,人口約一百零八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68%左右,多以西河、遼東為郡望。

靳氏族人早期主要活動在中原地區和江漢地區,漢、唐時期在西河郡形成望族。宋朝初期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南宋以後在全國各地逐漸分布開來。

今江蘇省的鎮江市丹陽市、宿遷市宿豫區曹集鎮新靳村、宿遷市泗洪縣、宿遷市宿城區埠子鎮靳橋村、常州市、徐州市、連雲港市灌南縣、蘇州市吳中區,安徽省的宿州市埇橋區、巢湖市、阜陽市、六安市霍山縣,山東省的濟南市歷城、平陰縣、章丘市、聊城市莘縣王莊集鄉中沙村、東阿縣、臨沂市莒南縣;費縣、日照市莒縣、泰安市寧陽縣、菏澤市牡丹區、曹縣、鄆城市、單縣、東明縣、濟寧市金鄉縣有胡集鎮靳樓村、濟寧嘉祥縣、德州市夏津縣、濟寧市鄒城縣、濰坊市安丘市,河北省的安平縣、寧晉縣、石家莊市無極縣、張家口市、衡水市饒陽縣、邯鄲市永年縣、雞澤縣、曲周縣、大名縣、廣平縣、武安市、成安縣、邱縣、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滄州市肅寧縣、保定市淶水縣、安國市、博野縣、邢台市南宮縣、巨鹿縣塔堤村、沙河縣、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小集鎮宋家營、唐山市豐潤區、廣東省的中山市、深圳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清徐縣孔村、大同市渾源縣、靈丘縣、晉城市、臨汾市堯都區、鄉寧縣、曲沃縣、呂梁市、運城市,湖南省的長沙市寧鄉縣、婁底市,陝西省的西安市、榆林市,河南省的鄭州市花園口區、滎陽市、鞏義市、新密縣、沁陽市、周口市扶溝縣、淮陽縣、新鄉垣縣、安陽市湯陰縣、林州市(原林縣)鶴壁市淇縣、洛陽市、信陽市、焦作市孟州市、博愛縣、濮陽市、郾城區、商丘市夏邑縣、柘城縣、項城市、平頂山市汝州市、南陽市西峽縣、鎮平縣、唐河縣、方城縣、洛陽市宜陽縣、孟津縣、開封市蘭考縣、尉氏縣、駐馬店市、漯河市臨潁縣、許昌市禹州市、商丘市民權縣、登封市、三門峽市盧氏縣、靈寶縣,福建省的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廈門市,貴州省的六盤水市盤縣,甘肅省的蘭州市山丹縣、天水市,雲南省的玉溪市江川縣、楚雄彝族自治州,四川省的成都市、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達州市達縣,湖北省的武漢市、荊州市、襄樊市、荊門市鍾祥市、宜昌市,遼寧省的沈陽市、鞍山市,遼陽市,吉林省的長春市、通化市松原縣、四平市,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市,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海南省的海口市、三亞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市,北京市的平谷縣,上海市,天津市的靜海區,重慶市的雲陽縣,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的台南市、花蓮縣等地,均有靳氏族人分布。
靳姓名人
靳佩芬,1919年生於寧河縣蘆台鎮。著名台灣作家,名震寰宇的文壇巨匠。她已出版《羅蘭小語》5輯,《羅蘭散文》11 輯,《綠色小屋》、《飄雪的春天》、《西風·古道·斜陽》等長短篇小說5部,“堪稱新傳記之範本”的自傳性文學《歲月沉沙》三部曲,以及詩論、游記、詩歌 劇、廣播作品31部。羅蘭的作品多次獲獎。

靳之林:男,1928年5月生,河北灤南人。當代著名 油畫 家、 美術 教育 家、中國本原 文化 研究學者。

靳尚誼:1934年生,河南焦作人。1953年 畢業 於中央美院 繪畫 系。1957年結業於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並留校在 版畫 系教授 素描 課;1962年調入油畫系第一畫室任教。原中央美院院長。現為中央美院博士生導師、教授、中國美協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全國政協。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並被中國美術館等機構和個人 收藏 。

靳羽西:美籍華人,祖籍廣東,1946年出生在“山水甲 天下 ”的桂林.羽西 化妝 品公司副總裁,世界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製作人、 化妝品 王國皇後、暢銷書作家、慈善活動家。在美國主持的《看東方》電視節目,獲得“傑出婦女獎”、“終生成就獎”。

靳樹增,河北雄縣沙辛庄人,1954年生,由於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只上過初中二年級便輟學。成年後應征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成為部隊里的一名文藝兵,主要表演天津快板。經努力,其後擔任中國亞洲電視藝術中心總裁,榮登《東方之子》節目,當選全國政協委員。後因偽造憑證實施巨額詐騙,被判處無期徒刑。

靳海濤,男,1954年2月出生,河南焦作人,中共黨員,研究生,管理學碩士,經濟師。靳海濤是深圳市 創業 投資同業公會會長,國家 科技 部科技經濟專家委員會專家,至今任深圳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兼任日照港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廣州珠江實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深圳市特爾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靳諾,女,靳諾,女,1956年12月生,漢族,北京人,中國人民大學 馬克思主義 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 政治 專業畢業,中共黨員,法學博士。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席助理(掛職)等職務,2008年1月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副主席。2013年4月任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2013年10月,當選為全國婦聯副主席

靳蜀美,香港著名編劇,作品有《風流殘劍血無痕》,《刺客列傳》,《女殺手》等。

靳德茂,中國著名男演員、電視劇導演。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

靳建新,男,天津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書記。1974年至1981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演出隊演奏員。1981年至1983年 天津美術學院。1983年9月天津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1984年9月 南開大學政治學系1987年7月 獲南開大學法學學士。1987年7月至今天津音樂學院,曾任學生處幹部、黨委辦公室秘書、音樂教育系副系主任、 鍵盤 系副書記兼副系主任、鍵盤系書記,現為音樂學系書記,高級政工師[6] 。

靳克文,男,漢族,1954年9月出生,河南省項城人,1971年2月參加工作,1984年7月入黨,大學文化程度。現任河南省政協副主席。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

靳鐵章,男,1959年出生於台北,台灣音樂人,代表作品為《冬季到台北來看雨》、《真的還是假的》、《帶年輕的心遠走高飛》等。

靳常青,男,1965年6月生,1991年,中國科學院 物理 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極端條件物理開放實驗室副主任。

靳忠,男,陝西靖邊人,1966年8月9日生,中共黨員,本科學歷,現任靖邊縣政協副主席。

③ 如來神掌電影

《如來神掌》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提取碼:imtx

《如來神掌》是由台灣楊佩佩工作室和新加坡電視機構(今新傳媒私人有限公司)出品的古裝武俠劇,由李惠民執導,朱茵、張智霖、陳龍、李銘順、郭妃麗、孫興、劉雪華等主演。

④ 有哪些好看又有福利的電影

你好


其實吧,煌艷片也很好找到的。


gg66 k · com

當電腦出現內存質量不佳或損壞故障時,可以按照以下方法進行檢修:


故障現象:電腦頻繁出現死機,並無法安裝系統。


解決方法:由於電腦無法安裝操作系統,並頻繁死機,因此應該是硬體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一般用替換法進行檢查。


1、首先用替換法分別檢查內存、顯卡、主板、CPU部件。發現更換內存後,電腦故障消失,看來是內存有問題。


2、仔細查看有故障的內存,發現有明顯的硬劃傷,傷及了部分PCB上的電路,導致內存損壞。更換內存,故障排除。

⑤ 武式太極拳的傳承情況 最好越詳細越好

作為太極拳的一種運動形式,武派(式)太極拳,從其創始人武禹襄起,到其傳人李亦佘,為有別於河南溫縣所流行的太極拳形式,從理論到技術,從練意練氣練功到實踐,都總結出一套代表武禹襄和李亦佘自己理解的拳理拳法,為後人舉起家派大旗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號廉泉,直隸廣平府永年縣人(今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廩貢生,受時風及家庭影響,誦讀經史同時也研習武技。他的太極拳得益於河南溫縣起堡鎮拳師陳清平(1795-1868)。

據傳,武禹襄之兄武澄清在舞陽鹽店偶獲王宗岳之《太極拳譜》,轉授於禹襄。武禹襄得王宗岳之《太極拳譜》後,漸得其奧,又經自己多年拳術研習實踐,並參以兵家奇正虛實之道、醫家經絡氣血之說、養生家吐納導引之功、技擊家蓄發提放之巧,始創編了流傳到現在的「武派」太極拳。因此可見,「武派」太極拳與其 他許多家派的拳術一樣,乃為某個歷史階段、某位對拳術頗有研究,實踐經驗頗為豐富,而又善於總結前賢拳理拳法的武術家的個人經驗體會的拳術體現。當然,這些武術家往往深深地影響著後輩學者傳人。成功的後輩學者傳人又不斷地滲以自己具個異性的經驗體會影響著此拳術家派的承傳發展,正如武禹襄的傳人李亦佘的拳 理拳術著作與武禹襄的太極拳著作,今天還在影響著「武派」太極拳傳人,以及「陳派」、「楊派」、「吳派」、「孫派」的太極拳傳人和千千萬萬的太極愛好者 們。

(一)
「武派」太極拳的歷史在近10多年間,已為許多拳家、學者研究整理並陸續在許多書刊中刊載,我不在此重復。今天,我們能看到武禹襄留給後人的也只有他的 《十三勢行功要領》、《太極拳解》、《太極拳論要解》、《十三勢略》、《四字秘訣》、《打手撤放》、《身法八要》等拳論和習拳要旨。因沒有圖像的留存,今 人甚為遺憾的是無法感知領略武禹襄的拳技拳風及武藝功夫。假如說武禹襄的歷代傳人都能將「武派」太極拳的武學精粹承傳三五而又能以身體運動語匯表達出來的 話(其他武術家派均一樣),那麼,近代有代表性的武派太極拳家可提到河北的韓欽賢、李聖端、李香遠、郝中天、郝月如、閻志高等人,他們都是現代對「武派」 太極拳傳播推動頗有影響的,他們都是現代郝少如、馬榮、陳國安、吳文翰、浦公達、劉積順、姚繼祖、陳明潔等人的直接傳授者。

解放後最早見諸書籍出版的「武派」太極拳當為20世紀60年代由郝少如先生整理,並以他的照片動作繪製成套路圖刊出的《武式太極拳》一書。此書可說是 代表郝月如支系的「武派」太極拳的一個總結。1982年我到上海采訪組稿時,曾經上海市武協同志的推介聯系找過幾位太極拳的前輩,包括傅鍾文、馬岳梁、郝 少如,後只聯繫到傅鍾文和馬岳梁先生,郝少如沒能聯繫上。不久郝少如去世。有幸的是我後來通過香港武術界的朋友,調出他們收藏的1964年在上海拍攝五家 太極拳代表演練太極拳的錄影,其中武家的是郝少如演練的。錄影雖花了點,卻能領略到郝少如的太極拳拳風。

而體現到「武派」太極拳河北各系、東北系的其他「武派」、「武式」太極拳書籍,就直到80年代後期始見有出版,如由陳固安著的《武式太極拳新架》、 《太極棍》(1988年出版),吳文翰著的《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2001年出版),姚繼祖著的《武氏太極拳全書》(1999年出版)等。

由於傳承拳師個人因素和地域文化因素的影響,「武派」太極拳承傳至今大致可分為四大支系,一是以韓欽賢、李聖端、李香遠等師兄弟們傳下的馬榮、陳固 安、吳文翰等人,他們集中在河北、北京一帶;二是以郝為真之孫郝少如在上海一帶的傳人浦公達、郝向榮、劉積順等人;三是以李亦佘後人族人傳下的以姚繼祖為 代表的河北廣府拳師;四是以郝為真的弟子閻志高傳至東北一帶的弟子。

對於武派太極拳的廣泛傳播起到重要作用的,應是郝為真先生。武禹襄創武派太極拳,其理論與功夫的主要承傳者公推為李亦佘。李亦佘不僅繼承了武禹襄的拳 理,而且給予豐富、細化,這當然與李亦佘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分不開。從李亦佘後,太極界將武禹襄與李亦佘的太極理論,與其他先賢的理論一起,視為太極之經 典理論。而將武禹襄、李亦佘的理論實踐加以研究印證,廣泛與當時武術界各派交流的李亦佘傳人中,恐拍就算郝為真先生了。我們從郝為真的弟子中,看到了習形 意八卦時在北平的孫祿堂,也看到楊澄甫高足之一的董英傑,還有自小習練形意拳,後期在東北發展的閻志高。另外,郝為真的弟子李香遠,也時常與楊澄甫的弟子 交流,楊澄甫的高足之一的李雅軒晚年回憶太極高手的功夫表現時,提到李香遠「……一輩子的苦功,身勢的曲折柔軟很夠,尤其是他的發勁比任何人都充實。其勁 能人裏透內,確實是一把好手。」此評價出自習練楊派太極拳的李雅軒,可想像當年郝為真的弟子也時常與武術界朋友交流。由於郝為真的功夫為當時武林界承認, 又大江南北交流傳藝,使武派太極拳流傳於祖國各地,武派太極拳的風采也為武林界所認識。

(二)
從文字上最先介紹武派太極拳特點的是20世紀30年代馬立伯先生著的《太極拳派別》。他寫道:「……郝派(即武派太極拳)尤長於應用,至練習方法亦簡 捷。其所授架式最為緊湊,如干枝老梅,枝葉全去,圈兒小,路數最簡便,而又最經濟,詢不負武、李兩家之親授也。」郝少如先生(1908-1983)談武派 拳特點是「以求太極(內勁)為主,走內勁,以意行氣,煉精氣神三者合一。」「每一勢均用起承開合四個要領貫穿始終」;「身法以中正為基礎……以尾閭正中為 基準,強調由內及外;步法上嚴格分清虛實;手法以豎掌為主,出手不過足尖,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而不可隨便逾越;強調身法、步法、手法有機配合與統一;強調 內外一致,以內形的變化來支配外形的運動」。姚繼祖先生(1917-1998)說武派拳的特點是開合隱現。走架時開則俱開,開為發,發力的神意。練功時用 內氣潛轉和內勁的轉換支配外形,做到由開到合由合到開,互相轉換的漸隱漸現。吳文翰先生(1928-)分析得比較詳細,他說武派太極拳勢的特點是「外形 簡朴,內蘊豐富;不尚花法,重在實用。」吳文翰認為武派拳套路的編排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繁簡適當,突出重點。拳勢運動講究起承開合,一身五弓,八法咸 備,術法分明,緊湊縝密,圈小勁捷,內收外放,舒展大氣。行功走架軀體柔韌,舉止順遂,運轉靈敏,重心穩定,八面支撐;左右相系,護中用中;手隨腰轉,掌 指舒展,悉任自然。在精氣神方面要求心靜體松人手,神舒體靜,用心意指導拳勢運作。走架打手要求做到神到、意到、氣到、形到,周身一家,內外合一。

郝少如是郝為真之孫。姚繼祖的啟蒙老師韓欽賢(1885-1958)是郝為真的人室弟子,而姚繼祖的業師李遜之(1882-1944)是郝為真的師 弟,技藝多為郝氏轉授。1950年後姚繼祖又跟郝氏弟子張振宗(1882-1956)研習推手多年。吳文翰是郝為真的再傳弟子。他們三位代表著武派拳近代 發展的三個支系,他們對武派太極拳的認識大致相同。而到靈活運用、實踐操作,那是太極拳修煉的更高層次,這關鍵是各自修為、功深的表現了。

(三)
在20世紀80年代前,「武派」太極拳的承傳研練,大都局限於師傅在家裏或一些活動場所的不顯眼地方傳授技藝,學習的人也不多,能談到廣傳的恐怕要算 在「文革」前己任邯鄲市武協主席的馬榮先生了。馬榮先生(1912-]965)在邯鄲市大力推廣諸家武術,使「武派」太極拳在當地能得到傳播。陳固安先生 在邢台一帶也先後教了不少徒弟與學生。在20世紀60-70年代,馬榮、陳固安、吳文翰等同門師兄弟,常在一起研習「武派」太極拳、械技藝及探討其理論。 而郝少如也在上海一帶收了幾位弟子研習「郝」架太極,其中後來繼續傳播「武派」太極的有浦公達、利積順等人。姚繼祖則一直在永年工作,閑時也帶些弟子習拳。在東北,閻志高在傳播「武派」太極拳的同時,也教授形意、八卦等拳藝。

1.陳固安,吳文翰支系
20世紀80年代以前,除了郝少如因為有《武式太極拳》一書出版而廣為武術界瞭解外,就要算陳固安、吳文翰先生這一支系了。陳固安與吳文翰先生同出一 門,都為河北韓欽賢、李聖端、李香遠的徒弟,是將武派太極拳廣傳於永年外的重要傳播者郝為真的徒孫輩。從郝為真的第二代弟子中,包括李聖端、韓欽賢、李香 遠等師傅,教授的弟子已不僅限於漢人,同時也將功夫傳授給附近的回族人,陳固安先生是其中之一。

陳固安先生與其他師兄弟在學藝時,因有李聖端、韓欽賢幾位太極功夫高手的親授,受益甚多,對他後來的發展影響很深。

陳固安先生年輕時,迷於武學。他學習和吸納八卦、形意、心意拳藝的長處,並將太極、八卦、形意、心意融會貫通為一體,使其技藝精純,成為當代武派太極拳傳人中有名氣的高手。在20世紀的30-40年代,即以其拳藝高超,多次制服蠻人和打敗輕視太極武功者而名聲大震。

在1988年在廣州舉辦的全國第二屆太極名家研討表演會上,陳固安先生是以身體語言、以其敏捷的身法、手法,身體的靈活運用來闡述武派太極拳的功夫, 獲得了與會者的贊許。在那次的太極研討會上,太極功夫的繼承和太極功夫如何體現運用是其中一個內容。當時各位太極老師都在研討會上以各種方式表述自己的見 解和方法,但以太極打手的實踐運用來表述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是練陳家的蔣家駿先生和練武家的陳固安先生,蔣家駿先生時年40多歲,而陳固安先生已是 75歲之老人了。在這樣的場合下以這種方式表述,是要有嫺熟的技藝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不可。因此,這也成為了第二屆太極名家研討會的一個亮點。陳固安先生是 以很深厚的太極內功,以武術家共有的氣質,以鬆柔靈活的身法變化,以冷脆的爆發勁力,以打倒對方而自己卻輕松自如、身步平穩來闡述太極功夫的運用、體現。 可惜的是現場所拍的照片部分損壞,僅存的一時無法翻出。

陳固安先生傳人中目前也在傳業授拳的有陳樹義、高連成等人。

吳文翰先生是陳固安的師弟,少時同出一門,後吳文翰上京念書。「文革」期間,吳文翰有近10年返回故里,得與太極同門師兄們時常相聚,交流切磋拳藝, 功力也得到很大提高。「文革」後,吳文翰先生返京工作。自此,吳文翰先生在工作之餘全身心投入到武派太極拳的宣傳推廣工作中。吳文翰先生正式收徒傳拳,是 20世紀90年代後。吳文翰先生的性格溫文爾雅,平時自己練功行拳,無意在外人面前顯露,故許多人不瞭解他對拳藝的掌握程度,只知他是武林一支筆。其實, 經數十年的研練,吳文翰先生的功力不淺,由於他對拳學的理論研究很深,從另一方面又有助他的功法實踐。他很強調「走內勁,以意行氣,精氣神合一」,這些既 是前輩同道的經驗體會,又是武術家們共同追求的境界。吳文翰先生在授拳時,強調身法、步法、手法有機配合與統一,強調內外一致,以內在的變化來支配外形運 動。吳文翰先生在他所著的《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中,很詳細地敍述了他對太極拳的認識和理解。

在陳固安去世後,吳文翰先生成了他們這一系領軍人物,由於他為人謙虛,不自大妄為,故此也為其他支系的武派太極拳傳人所敬服。

2.郝少如的上海支系
解放後,武式太極拳為武術界所瞭解,有賴於郝月如、郝少如父子在上海的推廣,特別是1961年人民體育出版社組織出版了太極拳叢書,出版了以郝少如拳 架為基礎的《武式太極拳》一書,刊載了郝月如、郝少如父子倆的武式太極拳體會文章及郝少如對武式太極拳架的動作要求,這對武式太極拳的推廣,特別是體育運 動競賽的武式太極拳武術套路基礎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前文已談到過,近代武式太極拳在國內多個地方的傳播,郝為真起到巨大的作用。郝月如是郝為真的兒子,相信郝為真會將他掌握的東西傳給郝月如。郝月如在 上海地區傳拳,教授拳藝的弟子大多為文化人,如徐震(哲東)等人,然徐震等人有業在身,未以教拳為生,故傳人不多。郝少如的兒子教有不少徒弟,並組織成立 了上海武式太極拳協會,授拳給浦公達、劉積順、屠澎年等人。

郝月如與韓欽賢、李香遠、李聖端等同是郝為真再傳弟子,因此,上海支系與北京、河北支系,在太極拳的拳架要求、身法要求及拳理拳法上,是相同的。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差異,是承傳人的個體的學拳經歷、理解、體悟、掌握上的區別。

從郝月如的《武式太極拳的走架打手》一文中,可以看出他習練太極拳的體會,如「太極拳不在樣式而在氣勢,不在外面而在內。平日行功走架,須研究揣摩空 松圓活之道,要神氣鼓盪,全身好似氣球,氣勢寬騰挪,身體有如懸空。」郝氏父子在授拳時,很強調含胸、拔背、裹襠、護肫、提頂、吊襠、松肩、沉肘、虛實分 清,以及騰挪、閃戰、尾閭正中、氣沉丹田等。至浦公達、劉積順任上海武式太極拳協會正副會長,繼續進行太極拳的傳播活動後,這些原則要求還一直承傳下來。 對於「起、承、開、合」,郝氏的理解是「開」為發,「合」為收,開中寓開,合之再合,不丟不頂,處處恰合也。

「八面支撐」、「舍己從人」,是郝氏及其傳人時常強調的。郝月如說「習太極拳者必先求尾閭正中」,「用左胯托起右胯,則尾閭正中,能正中,則能八面支 撐;能八面支撐,則能旋轉自如,無不得力。」「八面支撐」,是郝氏強調正確練習拳架,練好拳架,達到空松圓活、神氣鼓盪,自然靈活,應付自然的結果。浦公 達和劉積順當年在解說他們理解太極拳的特點要求時,也很強調做好「八面支撐」的作用,並常示範如何做到「舍己從人」。

在1986年第一屆全國太極名家研討會上,浦公達和劉積順首次在眾多太極拳好手、太極拳的學者研究者面前,一同演示著「起、承、開、合」太極拳,展示 著那種含胸、拔背、松肩、沉肘、「八面支撐」的身法、拳架。記得在此之前,曾在全國太極拳觀摩邀請賽上見過有教練演練武式太極拳,卻和郝家傳人大有區別, 為知曉理解上的差異。第一屆全國太極名家研討會,陳固安、吳文翰與姚繼祖都是受邀未到會的,因此,武派太極拳的拳藝就只有從浦公達、劉積順兩人身上體現出 來,他們兩人的演繹受到與會者的關注,特別是他們兩人常是一齊表演,更能體現出郝少如傳拳的規范。直到1988年第二屆全國太極名家研討會,大家才有機會 目睹武派太極上海支系的使用法。在第二次研討會上,劉積順先生為大家演示了武派太極舍己從人之用法,這是拳藝拳技的

??巧妙運用,是讓對方進而化之的應用法。如前所述,文化人練武的特色是拳藝拳技的妙用,郝氏父子及其傳人是玩得相當熟練的。據說郝月如在民國授藝時,曾 與好武者切磋過拳技,說郝月如在一瞬間,表現出很深厚的功力讓對方跌倒,功、藝並用、非常精彩,只可惜無緣親眼看到他們的功夫。

3.永年地區支系
永年是武派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及重要發展者李亦佘的故鄉,在國內多地區廣傳武派太極拳的郝為真也是永年人。近代永年的拳師李遜之、李福蔭、范述圃、張 振宗等均師從郝為真。現代永年習練武派太極拳者,大多為這些拳師的傳人。也因為近代永年主要拳師師從郝為真,因此從拳架套路的演繹風格來看,與上海郝氏後 人大致相同。

姚繼祖是永年現代武派太極拳的代表人物。從20世紀50年代後,永年與國內很多地方一樣,武術活動的開展受到了限制。到70年代後期,國家重新組織武 術挖掘整理工作以後,永年的太極拳活動重又掀起了一個新高潮。姚繼祖先生因個人原因的巧合,都沒能應邀參加1986、1988年舉辦的兩屆太極名家研討 會,但留下了他的幾封來函和幾幅照片,甚憾。姚繼祖先生在永年培養了不少武派太極拳愛好者,其中有現在較為活躍的鍾振山、翟維傳、李劍方、冀長宏等人。

在太極拳的理論上,姚繼祖稟承了武禹襄、李亦佘和郝氏的研究體系,也是要求後學者在十三勢的基礎上,做到「以靜制動」、「視動猶靜,視靜猶動」,「以 柔克剛」、「以弱勝強」,然後再「將柔蓄到一定程度,隨著蓄勁的增加,最終由量變到質變一一積柔成剛,才能一擊成功。」從姚繼祖先生的敍述中,可看到他是 認識到練太極拳的辯證法的。

4.東北支系
最早在東北地區傳播武派太極拳的,要算郝為真的另一個傳人閻志高了。現在東北地區的武派太極拳愛好者,大都為閻志高的再傳弟子。閻志高少時習少林、形 意、八卦,後偶遇郝為真,為郝氏拳藝折服而改練太極拳。閻志高先生青年時可算是武迷,研習太極拳後,時常練單操勢,百千遍地練,他好學揣摸,深得太極精 義。其後,閻志高出入京津河北一帶,以武會友,與當時的武術家李存義等人交往甚密。到20世紀40年代,閻志高應燕北武術界友人之邀,到瀋陽傳授武派太極 拳,始將武派太極拳的拳械傳於東北一帶。據說閻志高在10多年間授徒600餘人,得其中技藝者幾十。較為突出的有陳明潔、卜榮生、劉常春等人。

從現代東北的武派太極拳傳人所練之拳架和掌握的拳藝看,與北京河北、上海系略有區別,這與閻志高將少林、形意、八卦的技藝融匯其中有關。據東北的閻氏 傳人回憶,閻志高在拳術應用時,常很自然地使用上一些形意少林的經典用法。至閻氏的傳人也同樣,但郝為真所傳的技藝也保存得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