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香港電影的秘密怎麼樣
聞名已久,最近才終於看完。比較難得的地方是,作者可以以世界性的眼光來看香港電影,將香港電影放到一個大的范圍內,與日本電影、好萊塢電影等做對比,指出港片中......
⑵ 求一香港特異功能的電影懂的來
是《超級女警》。
主演:楊麗菁、萬梓良、朱茵
故事簡介:中國北大荒發生離奇爆炸,一所用作軍事研究的化學工廠即時化為灰燼。傳聞有三名「軍事實驗品」逃離現場。數月後有消息傳出,最近在香港不斷犯重型械劫案的三名悍匪,實際上就是中國政府急於尋回的「軍事實驗品」,於是中央特派更先進完善的改造人「超級女警」聶玲(楊麗菁飾)秘密到香港,誓要尋回「軍事機密」。
觀看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A4ODYzNzI=.html
⑶ 香港電影中為什麼把女朋友叫做馬子
馬子一詞的來歷: 港台劇中,黑社會人物往往稱女朋友為「馬子」,如「敢動我馬子,找死!」「她是孫老大的馬子。」將馬子理解成女朋友似乎太高雅了點,「馬子」往往指這樣的女性:她在人身上依附於她的男友,沒有自身的尊嚴與人格,大多數實際上充當的只是男子的情人,男友跟她在一起,與其說是因為愛情,毋寧說是因為性與面子。無獨有偶,在東北,俗語里也有「馬子」的說法,指「暗娼或不正經的女子」(古敬恆《人體詞與人的秘密》),據說其語源在「可任人騎」。「騎」不但是性交的粗俗比喻,更是指男性對女性的征服、玩弄與欺侮。自從港台劇在大陸盛行以來,「馬子」一詞也泛濫開來。 因此,泡馬子一詞應該是由於馬子一詞流行後,用它來代替「泡妞」一詞中的妞字而形成的。 「馬子」的原義為「尿壺」,在民間尿壺原稱「虎子」,唐代李淵建國之後,因為李淵父親名為李虎,遂迴避叫「虎子」,改為「馬子」,後引申義為供男人臨時發泄的物品。在近代,由香港黑社會電影普及給大眾,貶義含義有所弱化
麻煩採納,謝謝!
⑷ 找一部香港電影大概是80『90年代的,講一群人和日本人對抗,最後到了一個日本的秘密軍事基地。
中文名稱:【富貴兵團】
英文名稱:The Fortune Code
發行時間:1989年
導演:鄭則仕
演員:洪金寶 Sammo Hung ..... Brother Hung
柯受良 Cylon Or ..... Hideki (as Blackie Ko)
王晶 Jing Wong
曾志偉 Eric Tsang ..... Runaway
鄭則仕 Kent Cheng ..... Chocolate
劉家輝 Chia Hui Liu ..... Commander in Blue
劉德華 Andy Lau ..... Wah
苗僑偉 Michael Miu ..... Little Robot
陳百祥 Pak-cheung Chan ..... Dragon
譚詠麟 Alan Tam ..... Robin
梅艷芳 Anita Mui ..... Jone
惠天賜 Austin Wai ..... Little Tortoise
成奎安 Fui-On Shing ..... Ugly Prisoner of War
莫少聰 Siu Chung Mok ..... Little Candy
富貴兵團的故事背景發生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僑居海外之愛國同胞籌得四十萬美元,存於瑞士銀行作為抗日之經費,提存密碼只有一個代號為「財神」的人知道,「財神」由海外返國,在接觸抗日戰士之前,不料被日軍捉入732號集中營,猶幸身份未被識破,中國方面知道後,決定派出最精銳之特務入營相救。
這部賀歲喜劇幾乎一網打盡了當時所有的當紅演員,並由劉德華、梅艷芳、譚詠麟等擔杠主演。雖然劇情上誇張失實,但是諸多演員的表演畢竟可圈可點,一邊看電影一邊看著那些滑稽而熟悉的面孔尤為一大樂事。
⑸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看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和電視劇
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刻,無論是男神周潤發、喜劇之王周星馳,還是女神張曼玉林青霞等等,在那段歲月,香港電影圈涌現出了大批人才與無數經典影片。
美國電影學者大衛·波德維爾著名的香港電影研究專著《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討論的香港電影絕大部分屬於八、九十年代,絕非偶然。只有這個階段的香港電影才是真正有關港人的身份、情感、記憶、經驗、想像的投射,才是其在世界影壇獨樹一幟的形式風格最波瀾壯闊的一次爆發歷程。讓無數港片迷無止境緬懷的香港電影黃金歲月正是於此開端。
美國知名詩人兼影評人 Geoffrey O'Brien 在 1992 年 9
月份的一期《紐約書評》上撰文稱,「香港正在創造這個星球上最喧囂最缺乏反省意識的電影」。這個概括大抵准確,法國電影評論圈自 1960 年代以降最重要的影評人
Serge
Daney,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不喜歡香港電影。癲狂,火爆,感性,縱情,這些都是這個階段香港電影最顯見的性格特質。如果要找一位此階段最具影響力、最能代表香港大眾商業電影創作實力的導演,非徐克莫屬。
香港電影黃金年代的幾大浪潮,徐克都是推動浪潮的關鍵人物。他是最早在香港電影界實踐電影特效的人物(《蝶變》)。1980年代中後期至90年代初香港電影的兩股重要浪潮,由《英雄本色》開啟的英雄片浪潮、由《倩女幽魂》開創的人鬼片浪潮,徐克本人雖然不是這兩部電影的導演,但項目的始作俑者都是他。
⑹ 香港電影里都是把錢捲起來,其中有什麼秘密
我覺得在香港電影中把錢捲起來,首先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比較方便攜帶。其實我們都能在香港電影中看到,尤其是一些小混混在交易的過程中,都是用捲起來的錢進行交易。因為小混混每天穿梭在市井中,都不愛隨身攜帶包,所以把錢捲起來放在牛仔褲的口袋裡,更加方便,也不容易弄丟。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成卷的錢在場地清理時,絕對比單張的更方便,不至於散得到處都是,在下一場要用到的話也容易從道具盒裡找出來,這一點也是方便運用吧,作為電影道具來說方便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⑺ 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txt全集下載
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好些有關香港的好書,始於昔日啟德機場的上空。作者乘坐的大型噴氣式客機,在眼看快要擦破九龍城的屋頂之際,一個急轉彎滑落地面。澳洲一位機械師說,那是8小時的極苦悶,緊接8分鍾的驚破膽。抵步履險若此,教我印象難忘,但真正刺激的事還在後頭。在潮熱的三月天夜裡,我逛到彌敦道,抬眼竟望見霓紅燈重重聳立,猶如森林。一行又一行閃爍或艷紅或鎏金的中文字,高伸至幾層樓;我熟悉的名字,也穿插其間,如銀紅混色的Toshiba(東芝),碧綠的OK(卡拉OK)。 我發現身處的人流當中,有雙手交疊背後神色凝重的老人,有向著手提電話喊叫的男女行政人員,有四五人一夥同行的家庭主婦,有束起吊帶穿上短褲在飛奔的小孩,還有身穿白衫藍褲的高瘦男子、肩掛背包的紅發女子。好些遊客,也夾雜其間。德國或澳洲來的大塊頭男女,在櫥窗前給攝像機和光碟機評頭品足;美國來的學生,則翻弄手推車里的盜版光碟。巴士刺耳的剎車聲,送來下車的乘客,大家又都提高嗓門不住地交談,吵聲震……
⑻ 在香港電影圈有哪些令人捧腹的巧合事件
同為電懋明星的葛蘭、尤敏,分別嫁給了哥哥高福全、弟弟高福球,並在同一年息影。在1961年的史詩性巨片《星星•月亮•太陽》里,未來的妯娌倆更是同台競技。她們也同樣是最早揚名國際的香港影星。
葛蘭兼具「演歌舞」三長,1956年加入電懋,次年主演《曼波女郎》引起轟動,有「千面女郎」之稱,1959年成為第一個在美國電視台表演的中國女演員,1961年結婚,1964年退出影壇和歌壇。
尤敏曾獲得兩個亞太影展和一個金馬獎影後,1952年考入邵氏父子,1958年跳槽電懋後才因主演《玉女私情》被稱「玉女」走紅,1961年主演電懋和日本合作的電影《香港之夜》而成為香港首位成功進軍國際影壇的演員,1964年結婚息影。
這對妯娌選擇在同一年息影,可不止出於家庭原因,因為這一年電懋因為陸運濤飛機失事去世而群龍無首了
無數個叫嘉玲的女星,其中三個和梁朝偉有關系
在1997年金像獎頒獎典禮上,張曼玉以《甜蜜蜜》第三次獲得影後,而坐在台下的劉嘉玲此前已三度入圍。梁朝偉在做頒獎嘉賓時,一本正經地和曾志偉說:「我這人好長情的,自我懂事看電視以來,我就中意嘉玲了。」此言一出,全場大笑,劉嘉玲在鏡頭里顯得手足無措。
頒獎人的說話都是事先度好的,梁朝偉故意在打擦邊球,此嘉玲非彼嘉玲。梁朝偉開始懂事看電視始於60年代末,嘉玲正是五六十年代紅極一時的粵語片演員。她本名何佩瑛、何嘉玲,和謝賢同為黃卓漢嶺光公司的學員,1955年又一起成為秦劍光藝公司力捧的新星。兩人日久生情,1967年領銜主演了引起轟動的《英雄本色》。1986年《英雄本色》的主演張國榮,也算是看嘉玲電影長大的吧。在1985年演唱會上,張國榮調侃說他和陳百強演電影,總是陳演忠他演奸,如果是女人就更慘,一定陳百強是余麗珍而他則是李香琴。接著張國榮唱陳百強的名曲《喝采》,唱到一半陳百強也上台了,澄清說不想做余麗珍,因為她的頭總是飛來飛去(《無頭東宮生太子》)。張國榮說,「那你選一個啦,嘉玲姐啦!」第三個嘉玲是1991年港姐亞軍周嘉玲,和梁朝偉在《重慶森林》里演過激情戲,還傳過緋聞。至於其他嘉玲,計有演過《花街時代》的顧嘉玲、演過《四眼仔》的李嘉玲、以及還有一個楊嘉玲。這個名字這么受歡迎,正如「家明」總是被亦舒用做小說主人公的名字
⑼ 求關於《香港電影的秘密》外文原文書籍 作者: (美)大衛・波德威爾(David Bordwell)
親,有收到外文嗎? 我也急需!!!論文外文,你懂的!
⑽ 香港電影的秘密的圖書信息
作者: (美)大衛・波德威爾(David Bordwell)
譯者: 何慧玲
ISBN: 9787544306881
頁數: 345
定價: 35.0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3-01
副標題: 娛樂的藝術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