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國影視 » 從外國電影看文化差異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從外國電影看文化差異

發布時間: 2022-06-13 07:23:34

A. 反映中外文化差異的電影

1、《刮痧》是由鄭曉龍執導,由梁家輝、蔣雯麗、朱旭主演,於2001年出品的一部電影。該片以中醫刮痧療法產生的誤會為主線,講述了華人在國外由於東西方文化的沖突而陷入種種困境,最後又因人們的誠懇與愛心,困境最終被沖破的故事。

2、《少女小漁》是由張艾嘉執導,劉若英、庹宗華、丹尼爾·J·特拉萬提主演的劇情片,於1995年4月22日在中國台灣上映。該片講述了二十四歲的小漁為了在紐約讀書的男友江偉能安定下來,經人介紹與一位年逾六十的義大利老頭馬里奧假結婚的故事。

3、《喜福會》是一部由王穎執導,溫明娜、周采芹、俞飛鴻、盧燕、趙家玲、鄔君梅等主演的劇情類電影。該片總片長為139分鍾,有粵語 、英語和漢語普通話,於1993年9月8日在美國上映。影片講述了解放前夕從中國大陸移居美國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們與美國出生的女兒之間的心理隔膜、感情沖突、恩恩怨怨。

4、《最後的武士》由愛德華·茲威克執導,湯姆·克魯斯、渡邊謙、真田廣之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3年上映。電影以1876年-1877年中的西南戰爭和明治維新作為背景,描述一個前美國軍人,到日本助明治新政而組建的日本新軍做教官,在戰爭途中被俘,慢慢被日本傳統文化所吸引。

5、《歡迎來到東莫村》是由朴光賢執導,申河均、鄭在泳、姜慧貞主演的一部韓國電影。影片講述的是1950年朝鮮戰爭之際,五名分別來自朝鮮和韓國的軍人以及一名美國空軍士兵流落到一個未受戰火波及的村子—東莫村,並在那裡相識,交往,而後共同作戰的故事。

B. 英美電影文化的差異

美國電影與美國文化
該文章從美國電影的角度來敘述美國精神。從電影中看見美國精神的變遷、美國人自我認知的人生價值的改變以及美國人在民族精神中一直堅守的某些東西。
從這些電影中可以看出沒有歷史文化沉澱的美國如何在苦苦積累自己的歷史文化。民族性的東西往往不可忽略,我們往往只看見美帝國飛揚跋扈的統治者以及他們的遠征軍,而看不見美國的芸芸眾生。也許從好萊塢的商業電影中我們能看見美國。
各取所需:90年代英國電影文化
1998年9月初,英國幾家大報登出老牌電影新聞工作者F·莫里斯·斯佩德去世的布告,他是從1945年就開始出版的幾份電影雜志<倫敦娛樂快報>(What's On inLondon)和<電影評論>月刊(Film Review)的創辦人,這些雜志全面報道和評述英國本土攝制的電影.對某一特定年齡層的電影愛好者來說,86歲的斯佩德的死訊勾起了他們對遙遠過去的回憶--在那個年代,人們常說的話就是"看電影去",沒有什麼電影專家,有的就是無數的影迷,他們經常三五成群地去"大劇場"(Odeon)或者"ABC電影院",把英俊的羅納德·柯爾曼(Ronald Colman)、斯特華特·格蘭奇(Stewart Granger)和艷麗的貝蒂·格拉勃(Betty Grable)、艾娃·格萊納(Ava Gradner)等帥男美女作為自己崇拜的偶像,這些演員嘴唇紅潤的肖像經常出現在<電影評論>等雜志的彩色插頁上.

C. 從西方電影看待中西方文化差異

雖然《羅密歐與朱麗葉》與《梁山伯與祝英台》都相當於是悲劇,但相對而言,羅密歐和朱麗葉愛得更無所畏懼,更狂熱。在朱麗葉的眼中,愛羅密歐便是一切,她從小就愛著羅密歐,家族的仇恨在她眼裡根本就不值得一提,因為她愛就愛了,而羅密歐愛朱麗葉時一開始也是有些糾結的,後來也沒有顧慮了。他們二人一見鍾情,中間的家族斗爭是他們最大的阻礙。相比之下,梁山伯與祝英台之間一開始就是有阻礙的,雖然他們愛的深,但除了最後的抗爭,基本上沒什麼激烈的斗爭,最多的就是祝英台在糾結自己的身份問題,梁對祝就是單純人愛情,無關家庭,無關仇恨,而祝則受家庭影響,受制約,我覺得其實祝愛梁還是比梁愛祝多些,可能是因為對祝的刻畫比梁多吧。梁與祝是日久生情是心心相惜。梁祝的故事是唯美的,羅朱的故事是悲壯的,這可能與中外對愛的表達方式有關,畢竟中國一直就比較含蓄啊,O(∩_∩)O~

D. 求《從西方電影看中外文化差異》為題的論文

從發展來看,中國電影事業比西方電影事業起步要晚幾十年。西方電影尤其是美國電影常常有一些不經意的幽默,不是刻意去營造的而是往往在不經意間一個細節讓你忍俊不禁。相比較而言,中國香港電影界的奇跡「無厘頭」電影可謂從頭到尾讓人樂翻天,這不僅僅體現在情節設計上,在人物形象和塑造上,環境的布置以及音樂配置上都是做足功夫的。以我個人的淺薄認識,美國電影是「幽默」,香港電影里有的只是「滑稽」、「搞笑」而已,我無法評斷孰優孰劣。電影只是文化的一個縮影,不同風格必然有其文化大背景。另外從影片的題材上來看,西方電影的藝術片、西部片、歌舞片和動畫片也是別具一格,常常讓人感慨:啊!原來電影還可以這樣!而中國電影在發展中也形成了自己含蓄內斂的韻味與風格,在國際電影界的地位逐步上升,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上升。通過音樂與電影的比較,中西方文化的特點差異在我們腦海中都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接下來,我們又探討了中西方文化的具體典型及其深層原因。在做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們查閱了相關書籍並充分利用了網路資源。一 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誕生於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中沉澱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眷戀家園故土,提倡清靜無為;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風險意識和競爭精神不強,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淡漠。所謂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這個道理。「東方人並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競爭意識,他們總是顯得嚴肅、執重,從不著急,時間觀念淡漠。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二.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中國傳統倫理總體取向是重義輕利。作為支配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張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 「以義制利」,提倡義利發生矛盾時,應當捨生取義。泛道德主義的中國傳統,用道德解釋一切,導致國民樂於言義恥於談利,重道德修養,輕外在事功的價值取向,從而導致科學在古代中國失去獨立的人格價值和社會地位。人專注於自身的內心世界,喪失對理性和自然的興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傳統和對科學的探索熱情。道德與理性的分離,使中國傳統出現反理性的傾向,從而阻礙了中國科學精神的發育。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空論玄談盛行,科學衰微和商業不發達的深層原因之所在。科學技術被視為怪技奇巧,商人被貶為四民之末,從而也導致中國古代科學盡管發達卻難於付諸施用,商業發展緩慢,國家積貧積弱的嚴重後果,到了近代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對象。 西方社會是以個人為本位,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個人的權益的實現,並且認為它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與生既來的,是天賦的。趨利避苦是個體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權利和利益的過程中不須負任何道德責任,可以不擇手段。在西方歷史上,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盛行不衰,構成了西方主流價值取向,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成了社會亘古不變的信條。在最大限度地謀求自身的利益觀念的驅動下,科學與技術在西方尤為受到重視,理性主義、科學主義在西方非常發達。在現實生活中,西方人表現出求新奇、好創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科學觀念和技術意識深入人心,成為構成人格的重要因素。這也導致西方社會重理性而輕情感,長於說理而短於談情,善於邏輯思維而疏於直觀感受。 三.和諧型文化與抗爭型文化:中國古代文化更多的是重人事而輕天道,重道德而輕知識。中國文化始終把謀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作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對人的獨立意志和銳意進取,培養人的群體觀念、順從誠敬意識等,尋覓的是一種中庸的、調和的處理途徑。中國文化的那種和諧觀念,同時也體現和培育了國民順從、屈服、保守與不思進取,安於現狀的精神,鮮有抗爭意識和反叛勇氣。從而也造成了謙虛謹慎、含蓄內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 在天人相分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支配下,自古以來西方社會就把自然與人區分並對立起來,自然僅是被人認識、利用、征服的對象,強調人的獨立自主和積極進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獨立精神。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戰,大膽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進的思維方式和不擇手段的行為方式去達到目的、爭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和心理狀態,從而形成率直、豁達,具有剛硬的文化品格。

E. 從西方電影音樂看中西方文化差異

造成中外音樂與電影存在差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歷史原因:中國的文化更悠久同時也更保守,相對缺乏活力與創造性,且受到儒家正統思想的限制,多數有文化的人都去鑽研經典,考取功名了,精英都集中到統治階級中西歐等國家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等,極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這些運動也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自由、平等、博愛等詞語可以在電影和音樂中體現出來。經濟原因: 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後一直不斷地發展,而中國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後很快就被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扼殺在搖籃里。導致東方和西方的文化有差異。地理原因: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 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誕生於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中沉澱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眷戀家園故土,提倡清靜無為;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風險意識和競爭精神不強,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淡漠。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文化原因: 1、神話體系。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多以神仙、妖魔為角色,西方魔幻故事中大多是精靈、矮人、魔法師、騎士之類的。中國的許多藝術作品都存在著邏輯上的矛盾,傳說故事當中的神仙妖魔的道行用時間來計算,年齡越大,其能力也越強,這種差異在現實生活中也能找到影子。這樣子就讓中國人民有一種不思進取的思想。西方巫師的成長則是靠自己不斷的實踐學習,只與你的資質及勤奮程度有關。這就斷就了中國人與外國人觀念的不同。2、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中國傳統倫理總體取向是重義輕利。作為支配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張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 「以義制利」,提倡義利發生矛盾時,應當捨生取義。從而導致科學在古代中國失去獨立的人格價值和社會地位。人專注於自身的內心世界,喪失對理性和自然的興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傳統和對科學的探索熱情。道德與理性的分離,使中國傳統出現反理性的傾向,從而阻礙了中國科學精神的發育。功利主義始終在西方社會中占據主流地位,起主導作用。毫無疑問,這種功利主義對於催生後世資本主義萌芽取著催化劑地作用,這也導致西方社會重理性而輕情感,長於說理而短於談情,善於邏輯思維而疏於直觀感受。自身原因:主要是題材內容方面的原因。像西方的動畫片,大都滿含著稱王稱霸的野心,適合兒童,或是男孩熱血的性格特徵。而中國的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豬豬俠等都類似天真美好的童話故事,好人永遠會戰勝壞人,只能適當開發童智,永遠只適合和平國家的低幼齡兒童。更重要的是,離不了中國的神話故事、古代歷史,或是其他國與現實的東西。缺乏動畫片所需要的想像能力。很多東西會被認定為」反動」」黃色」」不健康」什麼的,當然更不可以有抨擊社會的內容,這樣就給動漫創作很大的限制,少了很多可以發揮的空間,有些東西甚至被說成主題灰暗而不準發表,中國的差不多全是小孩看的,但美國的內容和主題都有著一定含義,中國的比較著名的都是以神話傳說為背景,但美國的大多把現代人的思想嚮往和夢想等做為背景,更加資料化、多元化等等。 (2) 建議通過多方面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的比較,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徵。中西方文明由於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統的迥然各異的文化背景上,兩種孑然不同差異懸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雙方在價值追求和倫理取向上旨趣迥異,從而使得中西方現實人格特徵大異其趣。 對於西方文化,我們首先要肯定其在人文方面的發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它有一種獨特的大帝國風范,是比較溫潤的東方文化所欠缺的。還有的是它們敢於揭露社會積弊的精神,有利於社會進步。但其在社會倫理方面的涉獵比較不足,「金錢之上,追求享樂」的思想過於深刻,導致對倫理方面的忽視。對於中方文化,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它的穩重、內斂、平和,其注重社會倫理的思想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極具東方特色。但是缺乏一份「熱血」,時代的進步始終需要一種上進的、積極的,甚至是異想天開的思想,過於內斂就會被人欺辱!但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們也不必過於根究各種文化的優劣,取長補短才是正道,「閉關守國」只能導致落後,固守一種文化而不知發展創新也只能淹沒在歷史的洪流里。我們深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除了可以進一步了解文化內涵,更重要的應該是了解自己的優缺,從而完善自己,在新時代中不斷前進!心得體會: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的深入剖析,我們組員感受很深。文化是一個有生命力的詞語,它猶如一個深不可測的美麗湖泊,它不僅擁有瑰麗的外表,它還有深厚的內涵。文化的世界包羅萬象,從單種文化,到今天的多元化文化,越來越復雜多樣,內涵越來越豐富。盡管我們盡量從多方面來剖析,但仍然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要全面了解它,還需要更多的學習了解以及分析。然而由於調查手段的限制,我們不能做出更為詳細周密的調查,於是我們更多以自身的經歷結合調查結果來談談關於本次課題的一些主要問題,希望可以折射出一些被埋沒的亮點和被隱瞞的失誤。但是由於資料、時間、精力的限制,我們的調查深度還是不夠。

F. 從電影中看得出哪些中西方文化差異

盡管現實中的迷信意識早已在唯物主義面前敗北,但至少在藝術和電影中,富有靈性的東方文化還是不時地顯現出優勢。超現實主義電影,最能突顯東西方文化的這種差異和差距。在楊德洛維斯基的《聖山》中,我們便可見墨西哥大師是如何不惜一切地賣弄奇幻同時又小心翼翼地為自己的「超現實包裝」尋找科學的解說和理由。其實,西方此類電影很多時候都局限在以超現實主義現象驗證著現實,而此時東方電影卻能灑脫地以現實主義原則解構超現實主義現象。比較《雨月物語》,我們就會發現溝口健二是如何自信並理所當然地讓鬼魂隨心所欲地出入銀幕。然而也正是他這種天經地義的自信,才使影片始終籠罩著一層虛實結合的快慰和朦朧幽哀的凄美意境。

G. 電影中的東西文化差異有什麼

一般來說(普遍性,不絕對),要闡明一個觀點,中國電影重視電影情節,在情節中能體現出電影的內涵(也就是說大眾化,大家都看的懂),國外電影,尤其是歐洲電影,情節不是十分重要,看起來覺得很亂,但最終還是講出了這部電影的想表達的意思。比如說,我上個月看的電影《穆赫蘭道》,如果是中國拍的,不太可能把電影情節拍的很亂,叫人看了一頭霧水,這就是中西在處理情節上的差異,我個人認為,這絕對是由文化背景不同引起的。再說說正常情節的電影,比方說:法國電影《理發師的情人》,第一次見面,男主角就向女主角求婚,女的沒回答他,第二次見面,女主角主動說話並答應了求婚,然後雙方才開始介紹自己。看似荒唐,但這個愛情確實又是真實而感人的愛情。在中國,這是不可能的,雖然在法國,我個人覺得這樣的事也不太可能發生,也許只能出現在電影里,但是電影里出現了,它基礎現實,說明現實中還是有這樣的事,不過沒這么誇張,在中國,現實中沒有,連電影里也不會有。

H. 從西方電影與音樂看中西文化差異

從電影中看得出哪些中西方文化差異

盡管現實中的迷信意識早已在唯物主義面前敗北,但至少在藝術和電影中,富有靈性的東方文化還是不時地顯現出優勢。超現實主義電影,最能突顯東西方文化的這種差異和差距。在楊德洛維斯基的《聖山》中,我們便可見墨西哥大師是如何不惜一切地賣弄奇幻同時又小心翼翼地為自己的「超現實包裝」尋找科學的解說和理由。其實,西方此類電影很多時候都局限在以超現實主義現象驗證著現實,而此時東方電影卻能灑脫地以現實主義原則解構超現實主義現象。比較《雨月物語》,我們就會發現溝口健二是如何自信並理所當然地讓鬼魂隨心所欲地出入銀幕。然而也正是他這種天經地義的自信,才使影片始終籠罩著一層虛實結合的快慰和朦朧幽哀的凄美意境。

一.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賴的地理環境基礎的差異為依據,我們可以把中西文化雙方分別歸結為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謂的「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這是造化之功,同時也說明自然環境對人格塑造影響的巨大。「人的個性是先天組織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別是在發育時期所處的環境這兩個方面的產物。」
這里的環境不僅包括社會環境,而且也包括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覺不自覺地得到某種熏陶和影響。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他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
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誕生於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中沉澱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眷戀家園故土,提倡清靜無為;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風險意識和競爭精神不強,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淡漠。所謂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這個道理。「東方人並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競爭意識,他們總是顯得嚴肅、執重,從不著急,時間觀念淡漠。就象『效率』一詞代表著西方社會中支配人們思想的基調那樣,中國人常說的『馬馬虎虎』一詞也表明了他們對生活所持的態度。」生活圈子的狹隘與封閉,人與人之間接觸的固定性和長久性,為了能夠和睦相處,國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既文章」,這也培養成國人謙虛、謹慎、忍讓、含蓄的傳統美德。中國的這種自然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影響下的文化傳統養成中華民族內傾型人格。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在西方,也正是這種自然環境下形成的文化傳統養成西方人那種外向型人格。 「在馬克思看來,地理環境是通過在一定地方、在一定生產力的基礎上所產生的生產關系來影響人的……」
因此,對於對形成的文化觀念影響巨大的自然環境對人格的影響,我們既不能加於誇大,也不能過於縮小,既不能過於強調,也不能隨意忽視,而應該客觀、公正。正如羅素所說的「目前的科學不能完整地說明國民性問題。氣候和經濟環境雖說明了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二 .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

按照中西雙方的價值取向的差異,我們可以把中西文化分別概括為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
中國傳統倫理總體取向是重義輕利。「利義之辨」是貫穿中國文明史的一個基本問題。主張義利兼顧的墨家由於失去生存的土壤而中道而忘,而主張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義利皆無的道家則把把功績和名利完全剔除在人格標准之外,這種主張盡管一度與儒家義利觀並駕齊驅,但由於不合當時社會需要而不為統治階級所用。作為支配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張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 「以義制利」,提倡義利發生矛盾時,應當捨生取義。泛道德主義的中國傳統,用道德解釋一切,導致國民樂於言義恥於談利,重道德修養,輕外在事功的價值取向,從而導致科學在古代中國失去獨立的人格價值和社會地位。人專注於自身的內心世界,喪失對理性和自然的興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傳統和對科學的探索熱情。道德與理性的分離,使中國傳統出現反理性的傾向,從而阻礙了中國科學精神的發育。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空論玄談盛行,科學衰微和商業不發達的深層原因之所在。科學技術被視為淫技奇巧,商人被貶為四民之末,從而也導致中國古代科學盡管發達卻難於付諸施用,商業發展緩慢,國家積貧積弱的嚴重後果,到了近代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對象。
在西方,盡管我們說,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其社會價值觀念復雜多樣,但是西方社會是以個人為本位,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個人的權益的實現,並且認為它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與生既來的,是天賦的。趨利避苦是個體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權利和利益的過程中不須負任何道德責任,可以不擇手段。故此,功利主義始終在西方社會中占據主流地位,起主導作用。毫無疑問,這種功利主義對於催生後世資本主義萌芽取著催化劑地作用,但也使得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變得非常地殘酷和血腥。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7]西方社會這種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個體追求物質利益的積極性,從而推動了西方社會經濟與科學的發展,但對義的鄙視和貶低又容易導致西方社會片面追逐物質利益而損人利己、惟利是圖,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異化變質,成了赤裸裸的金錢物質利益關系。在西方歷史上,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盛行不衰,構成了西方主流價值取向,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成了社會亘古不變的信條。在最大限度地謀求自身的利益觀念的驅動下,科學與技術在西方尤為受到重視,理性主義、科學主義在西方非常發達。在現實生活中,西方人表現出求新奇、好創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科學觀念和技術意識深入人心,成為構成人格的重要因素。這也導致西方社會重理性而輕情感,長於說理而短於談情,善於邏輯思維而疏於直觀感受。

三 .和諧型文化與抗爭型文化

根據中西方文化的具體形態的不同,我們可以把兩者分別歸結為和諧型文化與抗爭型文化。
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中國傳統文化主流側重於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認為「獲罪於天,無可禱也」
「一個特點是中國文化不僅不把人從人際關系中孤立出來,而且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溶的天人合一思想,構成了中國文化的顯著特色。」
中國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為崇拜的對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對象,作為想像的對象而不是作為探究的對象。對於自然,由於「天道遠,人道邇」。
過於執迷於對虛幻天道的探求不僅是荒謬的,而且是徒勞的。我們只須向內心訴求,人心中就蘊涵著自然的普遍法則,盡心就能知性,知性則知天,「萬物皆備於我矣。」。
所以,中國古代文化更多的是重人事而輕天道,重道德而輕知識。在處理在人與人關系問題上,中國的文化自古至今就一直重群體輕個體,重和諧輕抗爭,強調宗法性、紀律性。它對人進行規勸與約束,束縛人的自由意志及創造精神,漠視生命個體的價值和尊嚴。中國文化始終把謀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作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對人的獨立意志和銳意進取,培養人的群體觀念、順從誠敬意識等,尋覓的是一種中庸的、調和的處理途徑。中國文化的那種和諧觀念,同時也體現和培育了國民順從、屈服、保守與不思進取,安於現狀的精神,鮮有抗爭意識和反叛勇氣。「中國人普遍信守『天不變,道亦不變』的歷史觀念,從而使得歐洲人與美國人普遍認為:1990年的中國和孔子時代的中國別無二致。」「所有的舊東西都是極有價值的,而所有的新東西都是毫無意義的。」
從而也造成了謙虛謹慎、含蓄內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
在西方,古希臘、古羅馬的哲學家們從一開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奧秘和征服與主宰自然,做自然的主人。赫拉克利特窺出「和諧來自斗爭」。
普羅泰哥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便是人與自然孑然分立的鮮明寫照。盡管到蘇格拉底那裡,把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但西方文化對自然的探索與征服從來也沒有停止過。西方商業社會海上航運的冒險生涯,以及在其中不可避免地遇到難以把握的自然規律使西方人時刻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尖銳對立和激烈沖突,人們正是在對詭異的自然現象的驚異和困惑中開始哲學探索的。古希臘的哲學從開始就主要是一種自然哲學,把自然作為人們思考和探索的對象。在天人相分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支配下,自古以來西方社會就把自然與人區分並對立起來,自然僅是被人認識、利用、征服的對象,強調人的獨立自主和積極進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獨立精神。在處理人與人關繫上,西方更為崇尚個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獨立,強調個體的生命價值和尊嚴,重視私有財產的獲取和保護,整體意識和集體觀念淡薄。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戰,大膽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進的思維方式和不擇手段的行為方式去達到目的、爭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和心理狀態,從而形成率直、豁達,具有剛硬的文化品格。
中國文化由於主張「天人合一」,人道法天,以人道應天道,以天道設人道, 以德配天,天人合德,故生存意識異常發達,形象思維非常突出,注重直觀感覺和詩化想像, 重人事而輕天道、輕實證而重玄想,從而導致自然科學不甚發達人文科學異常繁榮。「如果按這種邏輯,認識論意識的發達是科學在歐洲出現的一部分原因,那麼這種意識的不發達也應該是科學在中國不出現的一部分原因。」。
西方文化由於倡導天人相分,人定勝天,不僅認識自然解釋自然而且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科技意識發達,抽象思維突出,注重邏輯推論和實證研究。故而中國有的是「小心求證」的陳景潤,而西方有的是「大膽假設」的歌德巴赫。
~~~~~~~~~~~~~~~~~~~~~~~~~~~~~~~~~~~~~~~~~~~~~~~~~~~~~~~~~~~~~~

從音樂中如何反映的出中西方文化差異
這個很簡單,其實說起中西音樂的差異。最大的區別可能就是在調式上的應用了吧。我們中國最早的調式為五聲調式也就是說只有1 2 3 5 6這五個音給成一個完整的音階。只要是這幾個音組成的歌曲就形成了最有我國特色的民間音樂。而歐美等則不同,他們用的完整的七聲調式。而且歐美音樂最大的特點不是在於旋律,而是在於和聲方面。我記得以前看過一本書上說過,也不知道准確不準確。中國是對世界上旋律貢獻最大的國家,而歐美則是對和聲方面的貢獻比較大。不知道這樣說,你能不能搞得懂。

簡單來說,一首歌里如果沒有4 7這兩個音存在。他必然是一首中國的民間歌曲。當然現在中國的流行樂除外。
歐美方面,你可以聽聽其中的和聲部份很是經典的。我的水平就么高,如果有什麼說的不對的地方。

結束語:通過以上兩方面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的比較,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徵。中西方文明由於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統的迥然各異的文化背景上,兩種孑然不同差異懸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雙方在價值追求和倫理取向上旨趣迥異,從而使得中西方現實人格特徵大異其趣。

另外,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深層次探討的意義重大,它將解開諸如中西方科技發展差異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謎團,從而產生深遠影響。

I. 東西方電影文化差異

有些可以體現差異的電影先給你推薦下
<面紗><西洋鏡>
刮痧,喜宴等

從電影著手,淺析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很多人都說,東西方的文化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不止局限於語言上,更多的表現在一些細節上。

就像中國人的影片,在外國人眼中,一直以來所被他們看好的還僅止局限於中國功夫,除此之外,對中國的文藝片,他們好像一直不怎麼買帳;

而外國人的影片,似乎在中國人的眼中除了特技以外,一些外國人特有的表達方式也都在翻譯中被消減了。

其實最直接的對比,就是拿中國人拍的武俠片與外國人拍的科幻片來看:中國人的武俠片講究的多半是動作的華麗、大氣,語言上比較蒼白,講究的往往是神態以及一些內心戲的表白,從而體現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的那種中華民族精神。並且把很大一部分的力氣用在了選景上,卻乎略了一些人物本身的魅力;

而外國人的科幻片,也許人物本身沒有什麼特別的演技要求,但他們的語言方面相當幽默,而且往往從大處著手,把特技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上。無論是場景的特技還是人物打鬥的特技都顯的相當炫目耀眼。人物的個人魅力往往通過外在的更直接的視覺系效果來體現,通過視聽的方式來加深觀眾對人物的個性魅力的理解,而不是從其內心深處的東西來挖掘一個人。可以說西方人表達的一些東西更直接。

從電影本身也可以看出東西方人在個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上的差距。因為外國人他們不論從科幻還是魔幻題材的影視作品中,往往所反映的都是一些與明天、與未來有關的東西;而中國人則更多的喜歡拍古裝戲,或者就是拍一些五六十年代的農家題材的片子,顯得相當的懷舊。就如同外國人喜歡提前消費,而中國人喜歡把錢存銀行一樣。

這就是中西方人的文化差異。

在影視劇選定角色上也是如此。外國人顯的更加開放大氣,往往喜歡將主人公英雄人物放在一個優秀的團隊里,不論是主人公也好,還是他周邊的夥伴,都是相當有個人魅力的傢伙,而整個團隊則有整個團隊的魅力;

中國式影片如果是武俠的題材,往往將主人公描寫的相當到位,而其他的人物則顯得相對蒼白,而且比較喜歡個人英雄崇拜,團隊精神不足。

我想也許這就是東西方文化在電影中的最明顯的體現吧!

從電影內容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中國不能拍出和西方人一樣精彩,出呼意料的動作片,
這是地方文化差異,就像他們不可能拍出像我們這樣的武俠片一樣的道理!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中國人的想像力,是往洞穿宇宙奧秘發展的...比如說太級,人體經絡,氣功,長生不老...

而西方人的想像力是往科技,技術,科幻發展的...

中國,日本,韓國的恐怖片多以鬼怪出鏡,我認為美國人肯定看不懂是什麼意思,可能只認為那人長的丑了一點,
而西方人的恐怖片,多以血腥,暴力,科幻出鏡...我們不覺得恐怖,而是覺得想吐!

西方人認為外表可怕的就是恐怖,
而中國人卻是認為內心可怕的才是恐怖...

J. 從電影方面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哈利波特VS不能說的秘密

一個是科幻片

一個是穿越時空的愛情文藝片

蠻有題材發揮的。

原因是我們可從中看出中西方的電影人想法都很天馬行空

而從內容上看,哈利波特更宏偉,更寬闊

他的想法更誇張

而不能說的·秘密則是簡單,溫暖,但又富有懸念的初戀小調

從這也大概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中國人平和,溫暖,感恩

外國人熱情,主動,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