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一個電影名 有一段是一個女的給錢給小孩 被男的看到後趴在床上被男的用皮帶打
白頭神探3:最後的恥辱
7.4
動作 / 喜劇 / 犯罪
年代:1994
地區:美國
演員: 萊斯利·尼爾森 普瑞希拉·普雷斯利 喬治·肯尼迪 O·J·辛普森 福瑞德·沃德 Kathleen Freeman 安娜·尼格爾·史密斯 Ellen Greene
導演: 彼得·西格爾
⑵ 求一部外國電影,一個經常醉酒的爸爸用皮帶打兩個兒子,後來爸爸變成
情慾陷阱
6.3
犯罪 / 驚悚 / 恐怖
年代:2004
地區:歐美
演員: Annett Renneberg Simon Boer Tomek Piotrowski Sophia Littkopf 安妮特·雷恩伯格 Igor Zaritzky Simon Böer
導演: Igor Zaritzky
⑶ 有個小女孩打碎了媽媽的遺物,一個男孩幫她扛罪,被爸爸用皮帶抽的電影(真人外國)叫什麼
愛斗氣愛上你 導演: 顧倫德·查達哈 主演: 艾西瓦婭·雷馬丁·亨德森Nadira Babbar 看點: 名著改編 地區: 美國 / 英國
⑷ 外國小正太不聽話被爸爸打什麼電影
電影是《地球上的星星》。
《地球上的星星》(TaareZameenPar)是一部兒童劇情型電影,影片由阿米爾·汗執導並參演,達席爾·薩法瑞,塔奈·切赫達,維品·沙爾馬等主演。影片講述了一個八歲男孩和他所讀寄宿學校的美術老師的故事。影片於2007年12月21日上映。
對於8歲的男孩伊桑來說,世界是充滿了驚奇和快樂的萬花筒,他正在用一切他能夠想到的方式和這個陌生的世界進行著交流,同時也充分的享受著大地萬物慷慨的贈與。可是,這樣的伊桑卻是成年人眼中的問題兒童,他的成績不好,在班上的排名靠後,腦子里還充滿了各種匪夷所思的鬼點子,在又一次闖下大禍後,忍無可忍的父母將他送往了寄宿學校。雖然伊桑的新生活並沒有什麼改變,但在內心裡,和父母分離的生活讓他感到悶悶不樂,這時,一位名叫尼克的美術老師走進了他的生活。和以往所見到的固守成規的老師不同,尼克主張讓學生們保留自己的個性和思想,自由的發展。在和尼克相處的日子裡,伊桑和尼克都慢慢的成熟了起來。
⑸ 小男孩要去瑞士,被父親知道後用皮帶打小男孩穿的是吊帶褲被打,請問是什麼電影
伯爾尼的奇跡 Das Wunder Von Bern (2003)
1954年德國,德國國家足球隊在瑞士打入世界盃決賽。德國魯爾區埃森,人們都聚在理查德經營的小酒館里欣賞電視轉播。店主理查德性格保守固執,他的小兒子馬蒂亞斯把德國球員赫爾穆特視為偶像,千方百計想去瑞士為他捧場......
⑹ 家庭作業的影片評論
《家庭作業》(1989),顯示阿巴斯的電影是充滿問題的電影。問題與回答的格式獲得了近乎禮拜儀式般的崇高地位,而在他的故事片中,有關地點的問題就像在基耶洛夫斯基的《紅色》中有關時間的問題那樣典型而且無處不在。
《家庭作業》誕生在世界各地「新浪潮電影都已退潮的年代。他重又賦予電影以思考和向社會的質疑重新兩種功能。「提出問題,「但不給出答案」。如今很多導演都在以這個方式思考和拍攝,而《家庭作業》無疑是這個潮流的推波助瀾者。
一種教育是如何把一群滿眸明亮的黑眼睛孩子摧毀成腐朽的成年人的?
一百分的枷鎖——和我小時候經歷的一樣,老師總把考不了一百分說成一種人生的失敗;
懲罰和獎勵的桎梏——唯一一個敢藏起父親皮帶的孩子坦言以後自己也會打孩子,但在說起自己父親是胖先生「時面露頑皮;懲罰的皮肉之苦,獎勵卻是簡單的三塊糕點;有更多的孩子只知道懲罰是什麼,而不知道啥是獎勵;
作業和動畫片——詫異的是,這些小孩居然統一口徑說自己更喜歡作業!
神經質的孩童——在關閉幽暗的環境中就極度恐懼,敏感不安的孩子,哭泣著大喊著朋友的名字;他不知道恐懼何來,恐懼卻根植他心中;
尷尬的成年人——對孩子在作業中的問題幾乎回答不出;
上帝的問答——阿巴斯的問題,和暴露在攝影機前的孩子,他們緊張的把做不完作業歸咎於家裡的弟弟或者來的客人;他們還沒有學會懺悔,他們只是小心翼翼地揣測著這些成年人問題中的精神含義,他們謹小慎微地躲避所有一切有可能的,突如其來的傷害;
宗教儀式——孩子在操場的體操是神的儀式,他們大聲贊美祖先和神的名字,罵海珊,唱聖歌,他們不懂其中的意義,卻深深浸淫其中;他們是多動症的,混亂的,吵鬧的——在失聲的一分鍾里,他們和世界上所有其他的孩子一樣;
玩樂的上學——上學路上的孩子腳步輕快成群結隊,對攝影機有不完的好奇;
聖歌的結束——片尾,停止哭泣的孩子唱起聖歌,歌頌神的極樂領地。
⑺ 電影《何以為家》引發哪些深思
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慘的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從而引發了許多有關於生命的深思,具體如下:
1、僅僅是給孩子生命這件事情,並不偉大:
在劇中,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對節目主持人說:關於童年,我日後能記住的只有暴力、辱罵、毆打——鏈子、水管、皮帶打在身上的感覺。在家庭中,父母常常會將負面情緒強加給孩子,而孩子照單全收。劇中的父母認為生下了孩子,孩子就應該感謝父母,但比起生下孩子之外,給孩子營造的環境和對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要。
2、生存不易,也能給孩子最大的愛:
《何以為家》中,收留贊恩的單親媽媽沒有合法身份,還是拼盡全力帶著孩子爭取生存的機會,上班時候把他藏在廁所,趁著休息的功夫偷偷去餵奶,沒錢買,就撿來別人剩下的大塊生日蛋糕給孩子慶生,也歡迎贊恩加入他們的生活,最走投無路的時候,孩子也是她的底線。
3、唯一能做的是,讓悲劇從這里終止:
贊恩是悲劇家庭的受害者,可贊恩的父母,又何嘗不是,他們飽受中東戰亂,流離失所。他們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在戰火紛飛的時局裡,不懂如何去愛。
在贊恩的視角里,父母是惡人,房東也是惡人。但其實他們都沒想作惡,他們只是按照社會教給他們的方式生活。如果說,這個故事裡全是受害者,那悲劇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誰,追究這些已經毫無意義了,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悲劇在贊恩這里終止。
(7)外國用皮帶打孩子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黎巴嫩一個小城鎮里的法庭,12歲的男孩扎因因為持刀傷人被判入獄,不過在律師的支持下,扎因起訴自己的父母,是因為父母不能為他提供保護和安全感。
扎因的父母很窮,負擔不起撫養孩子們的費用,這意味著扎因不能獲得身份證,所以扎因是一個沒有資格獲得護照的黑戶,無法去學校上學,甚至在緊急情況下也無法在醫院獲得救助。
扎因是家裡的長子,為了養活自己和兄弟姐妹,被迫工作為當地的雜貨商送貨,雜貨商老闆對扎因的妹妹有一種邪惡的興趣。當扎因的父母把妹妹賣給雜貨商時,扎因無比傷心跑到了一個海濱小鎮,在那裡,扎因遇到了衣索比亞移民的拉希爾;
是一個善良的人,她的生活比扎因稍稍好一點點,拉希爾隱瞞了她有個一歲的兒子約拿斯,為了逃避僱主和政府部門的監視,她在工作時一直把孩子放在購物車上,她住在一間用塑料和碎石搭成的小棚子里,正努力攢錢試圖買一張偽造的身份證。
⑻ 外國體罰電影都有哪些
下面兩個電影都是根據1965年發生在印第安納州的真實事件改編的。我感覺後者要比前者好看。
《鄰家女孩》
本片根據Jack Ketchum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故事的背景設定在1958年,一對剛剛成為孤兒的兩姐妹被安置到她們的姑媽魯斯家。魯斯有慢性精神病,她認為女孩們應該被嚴格教育,於是對她們進行了可怕的虐待,魯斯甚至還鼓勵自己的三個兒子一起參與這種虐待行為。12歲的鄰家小男孩,是魯斯兒子們的好朋友,他無意中目睹了他們對女孩的虐待,對此十分反感,於是決定揭露可怕的事實,但是他不知道怎麼才能讓大人們相信他所說的話……
斯帝芬·金恐怖大師親自評價:「這是我自20年前《連續殺人犯的一生》(Henry:Portrait of a Serial Killer)後看到的第一部真正令人震驚的美國電影. 如果你很容易受到驚恐,你就不該觀看本片. 而相反,如果你有心理准備去審視地獄的深處,《The Girl Next Door》不會令你失望.」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0640.htm#sub8342697
《美國式犯罪》
故事中十六歲的西爾維亞(艾蓮·佩奇)和妹妹詹尼被外出做工的父母寄養在印地安娜主婦格特魯德(凱瑟琳·基納)的家中,原本只打算呆的幾個星期很過去之後他們的父母仍然沒有現身,並且從前每周寄來的20美元撫養費也斷了。情緒一直不太穩定的格特魯德共有六個孩子,五個是與前夫的孩子,最小的兒子則是她同鄰里中22歲的安迪(詹姆斯·弗蘭科)所生。
最大的女兒寶拉只有十九歲卻懷上了男友的孩子,寶拉同西爾維亞分享了這個秘密,但是西爾維亞卻為了保護寶拉而不小心說了出來,結果寶拉開始向深愛她的母親控訴西爾維亞的種種不實「罪證」,格特魯德決定必須懲罰這個「壞女孩」。等到西爾維亞的父母前來接她們時一切都晚了,西爾維亞被關在黑暗的地下室里被施以各種難以想像的暴行,而且折磨她的不僅僅是格特魯德一個人,還有她的五個大孩子以及鄰居家一位認識西爾維亞的男孩。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2576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