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中國要限制好萊塢電影的引進數量呢
我想大概的是有兩點
第一點好萊塢電影很多很血腥和暴力的電影這個中國肯定是不讓上映的。
第二點是為了保護中國市場,如果沒有限制好萊塢的話中國國產電影就更發展不起來了。
至於審查方面,周寶林說,進口片的審查標准與國產片一樣,符合中國國情的在發放放映許可證後就可以在影院跟觀眾見面。
㈡ 是不是現在電影都要經過國家廣播電影審批
不僅要審批,還要求審批之後的電影再次剪輯,所以好多咱們看到的電影都不是完整版的,例如劉德華獲得金像影帝的《大塊頭有大智慧》,我們在國內看到的已經是被剪的不成樣子了,要不然劉德華怎麼能憑借這樣的爛片獲得影帝,太不可思議了。
㈢ 中國電影每年引進片數量是多少啊
首先,每年國內公映的外國片都是有數量控制和國別份額的。
引進片就分兩種:分賬大片和批片。
前者一般都是好萊塢大片,基本都算美國的,所以是目前五大studio盯著進出口要名額,華納、迪斯尼、索尼一般都是大戶,環球、派拉蒙相對少一點,環球最近最出彩的就是速度與激情5吧,派拉蒙這兩年也就主要靠變形金剛。。。
也有個別非美國片,也能做成分賬大片的,法國有過幾個,如果沒記錯《鬱金香芳芳》可是走分賬大片,《Fly Boy》曾創分賬大片的國內票房最低記錄,具體不記得了,幾百萬吧。。。
問題問的宮崎俊電影,歸日本片,還是動畫片,一般說來,都應該算批片。
分賬大片原來一年20部,幾個studio玩命搶指標,批片原來也是一年20部,據說現在增加到30部,但要分國別,基本所謂歐洲大國最多三兩部,其它電影小國,偶爾能輪一部就不錯了。
但今年3月19日,WTO官司中國輸了之後,對中國引進片市場的影響,目前並不清晰,主要至少我還沒看到任何官方文件或者報告,甚至是詳細報道說明這事,比如說指標和額度有啥變化等,所以2011年引進片和批片指標數量,我還真不清楚。
除了上面兩類引進片,這兩年還多出一種引進片,叫「特種電影」,說白了,就是3D片。
原則上,3D引進片是不佔上面兩類指標的。
所以,技術上,每年引進片總數現在肯定超過40部了。
因為題材敏感,《日本沉沒》最後時隔一年半後,最終國內低調上映,沒有任何宣傳,據說幾十個膠片拷貝地區輪流發行上映,最後居然4000多萬票房,大賺一筆,只是資金成本有點高,整體性價比其實並不能說太好吧,畢竟拖太長時間了。
而《翡翠森林》在中影這個關口,就直接以啥啥理由,具體理由忘了,其實也不重要,不讓引進,就不讓引進,還去問為什麼嘛?反正結果就是審查不過,發行公司跟片方TBS解釋,退片。
中影有時候讓某個引進片不過,不是從政策角度,而是從市場角度,他認為沒市場,就會建議你別干這事了,浪費名額。這很難說對或者不對。
就像中影對引進Pixar動畫片(別說日本動畫了,好萊塢動畫又怎樣)一直不感冒,因為的確在WallE之前,Pixar動畫片在國內都兩千多萬票房,無論是賽車還是海底還是玩具各種總動員,而到了WallE更逗,據說中影因為前半小時沒台詞,說小朋友看不懂,直接給pass了。誰說Pixar動畫是只給小朋友看的呢?
這事直橋襲到3D的《飛屋總動員》給改變,當然也有之前《功夫熊貓》的功勞,國內市場再也不能小瞧好萊塢動畫片了。
但,日本動畫片在中國影院的市場,目前還是空白。
之前,似乎引進過幾部《機器貓》和《柯南》大電影,一般都是經過一系列運作後,成功地比日本晚正好一年上映,結果就跟《日暮》上映時,售票員還提醒觀眾,說這不是《日暮2:新月》,是第一集。
前一陣我去看國內上映的最新一集《柯南》大電影的時候,跟老婆一起,看到大半,老婆說,哦,這集我看過。。。回家查了才知道其實是去年在日本公映的一集《柯南》大電影。。。
這是日本動畫電影在國內引進的現狀。
宮崎俊最新這部《偷東西小玩意》(名字記不準確——經大家指正中文片名應為《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我是在香港看的,片子真好,結尾真棒,意猶未盡,但說實話,以國內發行經驗來看,這片也不見得在國內有票房。
即使國內宮崎俊知名度很高,但要轉化成觀眾購買力,還需要一個宣傳和市場推廣的過程,所以都不好說。
㈣ 奧斯卡傳奇《天堂電影院》確認引進,外國影片引進中國要經過哪些申批
第一,電影公司購買國外電影版權,想要國內上映,要給廣電總局送審,廣電有審片委員會,他們通過就能上映,就是你在電影開頭看到的准映證,也叫龍標。第二,那就說明,這部電影國內沒有引進。第三個,投放國際市場的電影,都會在世界范圍內分成幾大塊,很少有全球統一的。再有國內片商也會看看該電影在國外的反應。畢竟是要投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