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國影視 » 外國橋電影的評論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外國橋電影的評論

發布時間: 2023-07-10 20:50:46

① 如何評價南斯拉夫電影《橋》和《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這兩部電影里,沒有濃墨重彩地刻畫某個英雄人物,但是裡面的游擊隊員又描繪得非常有血有肉,無論是《橋》里機智的的班比諾和重友情的扎瓦多里,還是《瓦爾特》里智慧,成熟,穩重的老游擊隊員,老鍾表匠謝德,這些角色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們犧牲的時候都是平凡之中透露著悲壯。散發著典型的英雄浪漫主義氣息~
片中游擊隊員們的機智勇敢,飾演兩片主角的巴塔,那種沉著冷靜,剛毅果斷,給人留下了精明干練的形象。《瓦爾特》里和德軍鬥智斗勇,間諜反間諜的情節更是經典中的經典。
這兩部電影分別打動人心的是主題曲和台詞,《橋》的主題曲《啊朋友再見》無需多說,這首義大利歌曲這么膾炙人口也多虧了這部電影的功勞。《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台詞才叫一個用詞考究,經典,精緻。

② 戰爭不屬於少年:德國電影《橋》

     上世紀五十年代,二戰的戰敗國日本拍攝了一些反思戰爭以及揭露戰爭殘=暴的電影,最著名的就是1959年上映的由小林正樹導演的巨片《人間的條件》。

     在1959年的10月,聯邦德國(西德)上映了一部戰爭影片《橋》。這部電影改編自一年前出版的,由一位德國老兵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撰寫的一部小說。

     我看過的由德國人拍攝的反映二戰題材的影視劇有《帝國的毀滅》、《從海底出擊》、《斯大林格勒戰役》和《我們的父輩》。而《橋》則是我看過的最早的一部以德國人的視角剖析戰爭殘酷的電影了盯巧。該片的導演是伯哈特·維奇(Bernhard Wicki),幾年後,他又成為了著名的戰爭電影《最長的一日》的四位導演之一。

     我看《橋》的原作者多夫邁斯特的回憶,其真實的經歷遠比電影的敘述要殘=酷上許多:

     多夫邁斯特參與守衛的橋位於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地區的一個叫做巴特托爾茲的小城。在德國戰敗前夕,多夫邁斯特和當地一群16歲的中學生被征入「人民沖鋒隊」,在僅僅接受了幾天簡單的軍事訓練後,他們被送往小城周邊的各個防禦陣地。多夫邁斯特和幾個孩子連同一大堆武器裝備一起被一輛大卡車卸在了伊薩橋頭的戰壕旁,這是一個臨時湊成的戰斗小組,他之前只認識其中的一個孩子。原來駐守在橋頭的大人們都已逃之夭夭,他們的任務是接替這些「可恥」的成年人的任務,阻擋美軍過橋。當時在他們心中交織著不同的感覺,他們為終於能夠像大人一樣拿到武器參戰而驕傲,為即將到來的冒險和刺激感到興奮,他們嘲笑著大人們的怯懦,同時又難免有幾分激戰前的惶恐。

      與真實經歷不一樣的是,影片《橋》中的七位少年被派去守橋,原本是出於一個善意。可惜的是,經過納粹洗腦多年的少年們,頭腦中卻充滿了狂熱的戰爭思維。

      影片開始於一個平靜的上午,城外的小橋旁邊落下了一顆來自盟軍的炸彈,凄厲的警報聲打破了小城的寧靜。大人們開始擔憂:「我們現在會遭到炸彈的攻擊嗎?」有的人開始了逃跑,也有的人感覺到戰爭就要結束了。

      然而,最興奮的卻是一幫16歲的中學生。對於他們來說,傳說中的戰爭就要在身邊發生了。當七位少年收到軍方的派遣通知後,都是異常的興奮。可是,他們沒有看到老師斯坦恩流露出的憂傷情緒。老師嘴角顫抖的看著他的學生們,說不出一句話來。

      這幾位學生穿上了軍服,與一幫年長的成年人開始了短暫的軍訓。從一些人戴著的舊式鋼盔看,有人還參加過一戰。

      善良的斯坦恩來到兵營去找新兵們的上司弗洛里希求情,希望這位五天前也是老師的同行能照顧他的學生,讓他們能脫離戰爭。弗洛里希當即拒絕了他,並告訴他,自己和這幫孩子交談過,這些孩子都是理想主義者,他們相信自己是為了理想而戰,他們想拯救祖國。

      美軍即將到來,這些拼湊起來的人被編入了戰斗隊伍。軍官戰前訓導他們說:「你們保衛了每一平方米都是祖國心臟的一部分。第一次執行任務的年輕士兵們需要知道,我們的營隊只知道前進,沒有後退,只知道戰斗、勝利和死亡。」

      弗洛里希聽到這番話後,起了惻隱之凱扒鍵心,他安排士官海爾曼帶著此薯七位少年兵去守本不該守的橋,因為這座橋離他們的家很近。他特別交代海爾曼:不要和敵軍接觸,不要射擊,橋不重要,它將被炸毀,不要發生沒有意義的傷亡。

      孩子們帶著裝備來到橋邊,驚呼道:「這是我們的橋!我們到這兒干什麼?」他們甚至於非常的沮喪:「這不好玩。」

      海爾曼讓孩子們挖工事,放哨。在他的心目中,弗洛里希交待給他的任務就是像保姆一樣地帶好這七位少年。

      不料,當弗洛里希獨自進入小城裡時,竟然被執勤的憲=兵當做是逃兵而射殺了。這一幕卻不被七位少年所知曉,他們仍然在各自的崗位上牢記著自己守橋的「使命」。

      後半夜,大批後撤的德國軍車駛過小橋。七位少年十分震驚地發現,曾經被他們視為英雄的一位軍官也在逃跑的行列中。

      有人提出回家去吧,但是遭到於爾根的堅決反對。於爾根的父親是一位死在戰場上的軍官。

      天亮了,美軍的飛機在橋邊投下了一顆炸彈,彈片炸死了七位少年中最羸弱的西吉。

      美軍坦克駛近了橋邊,剩下的六位少年奔向各自的工事,開始了戰斗……看著戰友不斷地倒下,活著的人感受到了戰爭的恐懼。

      他們瘋狂了。

      當幾位德國士兵按計劃帶著炸葯前來准備炸橋時,最後的倖存者阿爾伯特向他們舉起了槍……

      這一天是1945年4月27日。

      三天後,希特勒在柏林的地堡中自殺。

 

      與戰爭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就在幾天前,這七位少年還坐在教室里,還在與心愛的姑娘散步,還在為了瑣事相互爭斗,母親或父親做好了飯菜等候著他們回家……戰爭本不該屬於這幫少年,他們是一場非正義戰爭的犧牲品。

      本片獲得1960年第17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2008年,德國再次翻拍了這部電影。

 

2014-03-11 23:05:12

閱讀(498)| 評論(5) 

評論:

③ 南斯拉夫橋電影.影評..初2作文.800字左右

鷹墜落影評:

摩加迪沙,索馬里的首都;

摩加迪沙的憂郁-Mogadishu Blues,電影《黑鷹計劃》的一首原聲配樂;

首都是非洲東部的一個海濱城市,歷史名城,風景勝地;配樂是Hans Zimmer作曲的,
旋律凄美動聽;電影則講訴了一個憂郁、悲傷的故事。

《黑鷹計劃》我以前看過N遍,可是最近我聽了一遍這部電影的原聲配樂,才感覺好
象真正懂得了電影要講的主題。

電影的畫面很美,無論是在燦爛晨曦映襯下祈禱的伊斯蘭教徒虔誠身影, 還是外表
很酷的美軍黑色MH60直升機在碧海白沙上面飛駛而過, 拍攝講究的畫面令人印象深
刻,就連最後美軍大兵著名的摩加迪沙長跑,也是用了縮短景深的遠焦鏡頭, 狼狽
的場面都拍的很藝術化。

不過,本片是憂郁的,而且這優美的畫面更加重了憂郁的程度。

記得第一次看《黑鷹》時,只是滿眼殘酷的巷戰、種類繁多的美軍裝備、 簡陋但是
頗具殺傷力的AK、RPG,144分鍾轉眼既逝;第二次看細細的品味了爆棚的DTS音效;
然後是看花絮、聽評論音軌,最近一次是聽原聲配樂。

Leave No Man behind!

這句美軍的座右銘,相信凡是看過電影的人都能有印象, 這句話還頻繁的出現在各
種《黑鷹》海報的顯著位置上,幾乎就成了整部電影的濃縮標志, 但僅僅是標志,
卻不是主題,這句話只是代表著三角洲特種部隊和游騎兵是優秀的作戰部隊, 也可
以看作是一種軍魂的體現,是值得稱道的,是可敬的。

再看看影片中的另一主角,摩加迪沙,摩加迪沙反抗的武裝民眾, 他們沒有美軍的
精良武器裝備,沒有類似Leave No Man behind的豪言壯語,他們有的僅僅是對美軍
的仇恨和人數上的優勢;他們沒有可以標榜的軍魂,卻有著頑強不屈的民魂, 也是
值得敬佩的, 當我看著這些人數多到和美軍不成比例的、憤怒的人群時,不由自主
的想到了另外一句比較經典的台詞:「看!這座城市,它就是瓦爾特」。

而本片就是講述這樣的雙方正面刀血相見、槍炮相對的故事,慘烈、血腥的2個多小
時,由於導演斯科特精湛的影像控制能力和高超的節奏調控水準, 使我一開始過多
的注意了畫面的本身,而略微忽略了一些畫面以外的東西, 直到我有機會可以避開
那精彩的畫面而安靜的傾聽了同樣精彩的15首原聲配樂, 我才被音樂指引著並真切
的觸到了那份憂郁。

一種經過血與火洗禮的憂郁,一種生死對決的憂郁。

一隻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很有戰鬥力的軍隊被派到陌生的異國他鄉征戰, 他們面
對的是人數眾多的反抗的民眾,戰斗到最後,也許他們捍衛了自己的天職, 但是卻
付出了生命,同樣的,反抗的一方也是,而且付出的更多, 這場戰斗對雙方來講都
是憂郁的,是相當沉重的憂郁,是最悲傷和痛苦的那種憂郁, 但區別在於反抗一方
憂郁的有價值,值得回味,可以炫耀, 而留給美國大兵的則好象只有憂郁,噩夢般
的憂郁。

配樂中的那首<摩加迪沙的憂郁>,其實應該題為<「山姆大叔在」摩加迪沙的憂郁>。

從這個角度看,影片名翻譯作《黑鷹計劃》並不合適, 而是原意的《黑鷹墜落》更
切中主題,更符合全片悲劇的憂郁氣氛,能濃縮全片的並不是那句:

Leave No Man behind

而是這句:

Black Hawk Down

空軍一號影評:
又看一遍《空軍一號》,越發感覺與其說它是部大片倒不如說它更象槍稿,越發感嘆我們長期以來怎麼會把這樣一個靠謊言維系的國家當做典範。
影片剛開始,由好萊塢常青樹哈里森·福特裝的美國總統詹姆斯·馬歇爾就長篇大論,為了表示莊重和決心他盡量保持中低音:死者永記我們袖手旁觀,死者永記我們沉默無語……
表達了美國對身處暴政的各國人民不能及時相救的懺悔,從此,政治上的得失經濟上的算計將無法阻止美國捍衛道德的勇氣;從此,美國絕不再向恐怖分子做任何妥協。
6名武裝分子在一名內線的幫助下劫持了美國總統的專機——空軍一號。馬歇爾總統的光輝形象立即得以展現:為了身體力行剛剛發表的演講,為了表現他對家庭觀念的高度重視——一個在危難關頭不拋妻棄女的好丈夫好父親,他毅然留了下來,並迅速升級到蘭博版。政治是現實的,《逃出紐約》里的總統就比《空軍一號》里的真實許多,他沒有留在被劫持的飛機上,因為2億美國人民比飛機上的家人、幕僚更重要,因為絕密情報比總統本人更重要。
美國片就是好看,在這么緊張的時刻它還不忘幽默提及總統的棒球手套和與之映襯的毫無主見的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副總統。
超人在行動:他首先幹掉了一名劫機者,隨後放光了燃料,威逼看守人質的一名劫機者欺騙了兩個戰友打開了關押人質的房門。這里編的不太象,既然幹了這一票既然是為了信仰怎麼會受死亡的恐懼所左右?
劫機者頭目為了逼超人總統出來同時也為了顯示劫機者的暴虐,導演特意安排了他槍殺了一名漂亮的公關秘書,對女性的關懷,對弱者的同情使觀眾認定劫機者禽獸不如。
看來,向隱藏的武裝人員喊話「塔利班,你們這些膽小鬼!你們只能看著你們戰士的屍體對著西方被焚燒,卻不敢來為他們收屍」的美軍心理戰部隊得到了馬歇爾總統的真傳,因為馬歇爾總統也擅長激將法:「你難道沒有榮譽感嗎?」是啊,恐怖分子們,你是一個男人,為什麼不光明正大地出來戰斗呢?為什麼要殺害手無寸鐵的人呢?你難道沒有榮譽感嗎?
那麼,同樣的,既然是男人,焚屍就焚了,但為什麼在曝光之後說這屬於衛生處理呢?你難道沒有榮譽感嗎?
也許是編劇尚存一點公理。當然了,不能一邊倒,葷素搭配才讓人更有食慾。於是,劫機者總算說出了指責美國虛偽的話:「你們為了省油錢而殺了數十萬伊拉克人。」並對馬歇爾的女兒說:「你父親是西裝筆挺只用導彈的殺人犯。」但這個插曲不足以抵消劫機者的殘暴。如同剛吃完一碗魚翅馬上用減肥葯拉得精光。
結果不用說當然是果敢頑強智勇雙全的馬歇爾總統取得了最後勝利,捍衛了榮譽履行了諾言,取得了精神文明——親身實踐了決不向恐怖分子妥協的決心,向世界展示了美國總統的光輝形象;物質文明——拯救了被劫持的家庭和內閣成員的雙豐收。
影片不光成功塑造了一位不畏強暴英勇正義的美國總統,展現了可愛的美式理想主義,還隨手對俄羅斯剛剛復甦的左派力量和歐洲小朋友小小調戲了一下:劫機者的理想是恢復甦聯,免使俄羅斯人淪為黑道和妓女,那麼左派簡直就是恐怖分子的同黨了;不知一直希望擺脫美國陰影的歐洲人看到自己的戰機從頭至尾為空軍一號護航,搜尋救生艙比美國還要積極的時候是什麼心態?
我的心都不禁為之澎湃了!
多好的一部電影!多麼緊湊的情節和宏大的場面!多麼具有精神感召力和道德優越性!但同時又多象一個神話啊!
為了對共產主義形成包圍,為了防止共產黨在印尼奪權,美國對蘇哈托的殘暴統治不聞不問;對智利的皮諾切特政權聽之任之;對以色列針對阿拉伯世界的暴行公開縱容。它才不會管什麼蘇哈托屠殺了近四十萬共產黨人,皮諾切特讓無數人失蹤,沙龍一次就殺害了一千多名巴勒斯坦的老人和孩子。
凡是無力成為美國現實或潛在對手的,凡是願做仆從國願當表決機器的,無論怎樣胡作非為美國都絕不會把它們列上黑名單——多象「兩個凡是」啊!而如果不聽話的國家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了(沒干就造謠硬說它幹了),那美國就會發給這個國家的反對派無數桶油漆和不幹貼,在大街小巷寫滿「他完蛋了」。
就連對當年脫離蘇東集團的南斯拉夫,美國也表示歡迎並提供美援,盡管它是個社會主義國家,美國當然的意識形態敵人。杜勒斯國務卿曾對欲脫離蘇東集團的華約國家許諾:只要退出華沙條約組織,美國不會以這些國家採取任何特定社會形式而順利得到美援。這並不是說美國可以容忍它的社會主義死敵們,做事需要一步一步來,首先讓華約縮水,然後再分而化之。這不禁讓我想起《馬橋詞典》中馬橋人的味覺,他們對好味道的形容只有甜一個字。同樣的,只要底線是不反美,只要是跟美國的敵人對著乾的,就會被美國認為是甜,就是「政治正確性」的最終體現。美國從來沒干過「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傻事!
我不想簡單地說誰是誰非,在國際事物中用這種簡單的道德判斷更顯得沒有意義。美國這么做是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著想,美國所自誇的義薄雲天也是為了達到推行自身利益的粉飾。這都很好理解,也可以理解。
但我完全不解的是,我們這樣一個有如此深厚底蘊和濃烈意識形態色彩的國家,怎麼會有相當一批精英分子長年追隨這些不著四六的東西?怎麼會人雲亦雲地重復騙子自己都不信的幾個概念?怎麼會以做「一夜美國人」為豪?
可能,這就是60年代與70年代的差別。所幸的是,享受80年代自由主義成果的60年代懦夫們已經到了他(她)們的深秋,而70年代出生90年代成熟的「中國優先論」者們,已越來越多地進入了中間管理層。
辭藻華麗的槍稿可能還會繼續蒙蔽一部分人,但是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跳過槍稿,閱讀正文。
這就是結論

④ 求前南斯拉夫電影——《橋》影評

南斯拉夫電影《橋》講述的是二戰期間,一群游擊隊員在極其危險與艱苦的條件下炸掉一座美麗的橋,成功阻斷德軍退路的故事。中國與南斯拉夫雖然相隔遙遠,但是奇跡般心靈相通,這部電影在中國的影響力遠超它在其他國家所取得的成就,而義大利語插曲《啊!朋友再見》在配上中文歌詞後成為七十時代最流行的音樂之一。

電影很容易看懂,雖然情節撲朔迷離,甚至一度非常緊張,也沒有超脫英雄主義的范疇。巴塔飾演的老虎是這群英雄的核心,他的沉著冷靜使他戰勝了一次次生死考驗,最終完成了任務。但影片決不是歌頌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這個團隊是由抗擊侵略的南斯拉夫人民自發形成的,他們來源廣泛,卻因為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重要的是,他們成了「朋友」。

朋友,在電影中得到了完美的詮釋。老虎與薩瓦多尼的朋友關系來自於以前的並肩戰斗,相互信任,從而結下的深厚友誼。薩瓦多尼與班比諾的朋友關系是在後者對前者一心一意的服侍與尊重中得以確立,並成為影片最感人的片段。曼奈與迪希,曾經一起戰斗,但相互之間存在著一些猜疑,曼奈犧牲前與迪希的冰釋前嫌令觀眾扼腕興嗟,嘆息友誼只是短暫的瞬間。在影片中,「朋友」是對革命戰友的親切稱謂,感動觀眾的同時,也在感動著劇中人。片中工程師一直以他建造如此美麗的大橋為榮,他有些孤傲,對國家利益的蔑視顯得不近人情,但是他還是親手炸掉了大橋,並將生命定格在了爆炸的一瞬。是什麼感動了他,讓他做出如此反常但是正確的決定?答案還是「朋友」。薩瓦多尼親手炸死班比諾使得後者不被敵人俘虜,與工程師炸掉自己的大橋求得本民族的勝利,如出一轍。歌里唱到「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七個人的團隊最後僅剩下四個人,朋友都已經遠去,剩下的只是伴隨著斷橋的空谷餘音。

面對德國法西斯的侵略,南斯拉夫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有一成的人口在二戰中去世。而這個地區說著多種語言的各民族卻煥發了空前的凝聚力,並在戰後成立了一個團結的國家。在電影中,對付德國人的南斯拉夫游擊隊員,不是單純的塞爾維亞人,而是泛意義上的南斯拉夫人,在本片突出表現為克羅埃西亞人,甚至義大利人也是這個游擊小組中重要的成員。國際主義,以超脫民族的形式存在,而法西斯是南斯拉夫的敵人,也是世界和平的敵人。中國觀眾看著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出生入死、足智多謀、勇敢幹練,自然也回憶到了二戰時期我們的游擊隊對日本侵略者進行的滋擾戰術,這種感同身受是這部電影能夠在中國獲得強烈認同的主要原因。

看過《電影傳奇》為這部電影製作的專題後,我對《橋》有了更深的理解。這部影片的各位演員現在都很少聯系了,因為他們現在已經屬於不同的國家,代表不同的政黨或利益團體,「南斯拉夫」這個稱謂已經是過去時。南斯拉夫曾有一個強勢獨裁總統鐵托,在他當政期間,南斯拉夫是一個團結的國家。但是作為克羅埃西亞人,鐵托採取了政策使得民眾對「塞爾維亞人」的認同度降低,國家的凝聚力下降,在他死後,沒超過30年,南斯拉夫就已經徹底分離成7個獨立國家(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塞爾維亞、黑山、科索沃)。現在的「南斯拉夫」,成為回憶的一部分,原來統一在這個國名下的團結的人民,已經從親熱變為陌生,甚至充滿敵意。原先處在冷戰核心但是信奉不結盟運動的強大國家,現在以7個小國的面貌存在,他們肩上不僅有美國、俄羅斯分別向他們發號施令,連周邊的阿爾巴尼亞、土耳其、希臘也各有他們的打算。

聽著「朋友再見」的歌聲,看看南斯拉夫的今天,想想中國西部嚴峻的民族壓力,我們怎能安下心來呢?
(希望能幫助到你!)

⑤ 2003《橋》的電影觀後感

今天早上起了一個大早,把南斯拉夫的《橋》看完了,許久以前看過一遍今天有溫習了一遍。
全片真的很好!看到游擊隊的奮不顧身的精神又一次的感動了我!真的感覺現在的生活真的太美好了舉扒胡!沒有戰爭,真的是件很好的事啊!
但是象我正攔這樣的人真的缺少這樣的戰爭!如果真的能讓我去打仗!我將奮不顧身的去作戰!直到到此棗下的那一刻。
有時真的想去參加一場戰爭!閃亮的戰刀向敵人的脖頸揮去!鮮血染紅了天和地!

⑥ 如何評價美國驚悚電影《21座橋》

美國驚悚電影《21座橋》是一部節奏很好的電影,影片其他演員的表現也很出色。

導演布萊恩·柯克雖然沒有在電影中加入任何特別的元素,但他很好地保持了電影的快節奏。查德維克·博斯曼把一名正義警察的形象演絕了,除此之外,影片其他演員的表現也很出色,特別是J·K·西蒙斯,在電影里非常搶眼。

泰勒·克奇塑造的殺手角色,令人印象深刻。反觀西耶娜·米勒是電影表演上薄弱的一環,中規中矩沒有太多亮點。《21座橋》可能不如以往一些警匪片那麼精彩,但它是超級英雄電影之外的一種具有娛樂性的選擇,而查德威克·博斯曼令人著迷的掌控能力也值得稱贊。

劇情簡介

事業失意的紐約警探安德烈·戴維斯(查德維克·博斯曼飾)意外被任命追捕一起重大涉毒殺人案的兇手。在這個駭人聽聞的案件中,八名警察慘遭謀殺。為了讓兇手盡快落網,戴維斯開啟了曼哈頓歷史上第一次全境封鎖,島上與外界聯系的21座橋全部禁止出入。

但封鎖時間只有四個小時,戴維斯必須在天亮之前抓到兇手!在緊張的追捕行動中,戴維斯發現兇手也同樣在被追殺,這起案件背後可能藏著一個滔天陰謀,他必須在一切不可挽回之前找出兇手並查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