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部二戰電影,有關一個鋼琴家
就是<<鋼琴家>>
片 名:鋼琴家 The Pianist
英文片名:The Pianist
IMDB:0253474
類 型:劇情 / 戰爭
導 演:羅曼·波蘭斯基 RomanPolanski
主 演:阿德里安·布羅迪 AdrienBrody, 托馬斯·克雷茨曼 ThomasKretschmann, 弗蘭克·芬利 rankFinlay
編 劇:Wladyslaw Szpilman
片 長:148 分鍾
上映日期:2004年2月 根據維拉德斯婁·;斯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作為一名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斯皮爾曼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躲避那些野獸的搜捕,依然在波蘭的猶太人居住區住著。在這里,即便所有... 根據維拉德斯婁·;斯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作為一名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斯皮爾曼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躲避那些野獸的搜捕,依然在波蘭的猶太人居住區住著。在這里,即便所有熱愛的東西都不得不放棄的時候,他仍舊頑強的活著。終於等到黎明來到……
『貳』 請介紹一下電影《鋼琴家》
史標曼(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飾)是波蘭一家電台的鋼琴師。二戰即將爆發之時,他們全家被迫被趕進華沙的猶太區。在戰爭的顛沛流離中,家人和親戚最終被納粹殺害,而標曼本人也受盡種種羞辱和折磨,他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幫助,暫時有了藏身之處。
戰爭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拋下 他回老家尋得安全的住所養育兒女。此時史標曼惡病纏身,卻還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廢墟的閣樓上他遇見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要求下他彈奏了鋼琴曲。美妙的琴聲令德國軍官萌發了惻隱之心,他暗暗幫助標曼直到俄軍對波蘭的解放到來……
(2)外國電影鋼琴家戰爭擴展閱讀:
《鋼琴家》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麗雅·福克斯、米喬·贊布羅斯基、愛德·斯托帕德等主演的戰爭片。該片於2002年9月25日在法國上映。該片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
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演員阿德里安·布洛迪
作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得不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
多蘿塔:演員艾米麗雅·福克斯
多蘿塔是一名大提琴音樂演奏家。質朴陽光的一個清純女孩。她被鋼琴師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演奏的肖邦進行曲所吸引,並成為了他的追隨者,陪伴他度過了在華沙的猶太區轟炸的一段歲月。
亨里克:演員愛德·斯托帕德
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的弟弟,喜歡聽廣播。以賣書為生,但是因為波蘭政府對猶太人的剝削太重,而生意越來越難做。漢奸海勒過來勸說他加入猶太人警察隊伍時,他認為要是去做了警察,就會成為蓋世太保一樣打猶太人,所以便拒絕了海勒的請求。
威廉·霍森菲爾:演員托馬斯·克萊舒曼
德國的納粹軍官,在一片廢墟之中發現了瓦拉迪斯勞,但他沒有殺害瓦拉迪斯勞,因為瓦拉迪斯勞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他,在他的冒死保護下,瓦拉迪斯勞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
『叄』 《鋼琴家》:戰爭中的藝術家
《鋼琴家》作為一部反映戰爭的作品,既沒有《辛德勒的名單》那麼震撼,也沒有《美麗人生》的贊譽。而作為一部音樂題材的電影,又沒有《海上鋼琴師》的宏大主題。
但是,這部同樣由真實事件改編的影片,告訴了大家一個故事:戰爭中的藝術家,是怎樣的?
藝術家,除了少數在生時就以才華獲得相應聲名的。大多都是潦倒的,與社會格格不入的,敏感的。而藝術家如果撞上了戰爭,敏感的心又會如何呢?
片中主人公席皮爾曼。電影的開頭,他像往常一樣在華沙電台彈鋼琴。陶醉於樂聲的他也為許多在收音機前的人帶來美妙的音樂。不過,這一天,音樂被炮火打斷。
直到炮火轟入演奏室才明白過來的他顧不得頭上的傷口,和同事們一起往外跑。還不忘與一位傾慕他的女士談話。
回到家,本來已經亂成一團的家聽到廣播里英法聯軍要來打納粹的消息,都重新振奮了。還為此歡聚。想到後來發生的事情,我深深地為這家人遺憾。如果當時走了。該有多好。沒想到外國人也有故土難離的特性。對於殘酷的戰爭而言,這家人太天真了。
算起來,一戰時,這家的年輕人還很小,不會有什麼深刻印象。兩位長輩,尤其是父親,肯定也不知道希特勒這次存了滅絕猶太人的心。更何況,這里是波蘭,不是德國。
事情很快演變的超過所有人的想像。一次次的妥協,換來的是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甚至有人無辜被殺。席皮爾曼像父親一樣天真,以為有證件就能保一家平安。結果,被納粹像趕牲畜一樣和眾多同胞被趕向不知道的前路。
在花光了身上的錢買了一塊牛奶糖並且一家人分食的時候。所有人都明白了此去必定是凶多吉少。而這一點甜,估計也是彼此人生的最後一點甜。不過,一家人在一起,也沒有什麼好怕的。
席皮爾曼被充當納粹走狗的同胞救下。他們以粗暴的方式救下他。我想也是因為他們明白他的價值,不忍心讓他送死。從此和家人天各一方的他走上了另一條路。
為納粹做工的他只能眼看著納粹殺害自己的同胞。說來殘酷,我們常說,百無一用是書生。而音樂家又何嘗不是呢?他不是不想反抗。從當年的宣傳室談話,到後來的暴動准備。他都希望有所幫助。可他只能眼看著輪椅上的老人被從樓上扔下來,孩子被活活打死,同胞們,家人們被押上火車,開往未知的命運。起義被鎮壓。是的,他只能看著。他悲痛,他憤怒,可什麼都無濟於事。
設法逃出勞工營,得到故人的幫助得以躲藏。看過《安妮日記》的應該明白,這樣的生活必須是靜寂無聲的。疲憊的音樂家躺在陌生的房間里,耳邊只有隔壁房間傳來的鋼琴聲。
從戰爭剛剛爆發到開始躲躲藏藏,已經過去三年了。三年了,他從當年那個才華橫溢,聲名出眾的音樂家,變成了如今這個東躲西藏,鬍子拉碴的人。輾轉間,他得到了多蘿塔的幫助。那個曾經傾慕他的女孩如今已經為人妻,即將為人母。在這樣的情況下重逢,兩人都有些尷尬。得知她成婚只有一年,而且由他可以看出她的丈夫是一個善良正直的人。他也沒有什麼牽掛的了。第二天,他偷偷看到她在拉大提琴,讓我自己認為她是故意的吧。就當是為多年前那個遺憾的一天畫上一個句點吧。他們都沒有錯,只是造化弄人。這一小斷戰爭中的愛情插曲,雖然遺憾,卻也彌足珍貴。這是他們彼此美好的回憶。
從獲得新生的機會的那一天起,他就背負著一家人的希望,以及救助他的朋友們的希望活著。他必須活著,活到勝利的那一天,再把美妙的音樂帶給世人。
沒有人再救助他,他躲藏的公寓也被轟炸。經過一番逃亡,他冒險潛入一棟公寓,逃到閣樓,搜尋食物,不想正在開罐頭時被一位德國軍官發現。
戰爭的一個可怕之處就在於他會改變人心。看看有多少士兵有ptsd就明白了。縱然席皮爾曼單純天真,逃亡路上也多有人救助,可他也生了警惕之心。從那一次打破盤子引得粗魯的敲門聲,迅速收拾洗漱用品帶在身上。抓住時機迅速逃走就可以明白,戰爭改變了他許多。
可眼前的這個德國軍官,為何沒有讓他有多驚恐呢?如果說是因為他聽到了鋼琴聲,猶如在外地的人見到了鄉親一般親切的話。那個女人的家裡明明也有鋼琴聲。回想一下,只能說是因為這兩個人的氣度太不一樣。
那個女人敲門的聲音和說的話都很囂張。即使那時候的他還保持著較好的儀容,也是一副盛氣凌人的樣子。所以他迅速做出了逃跑的判斷。而這位軍官,以他那時的形象和舉動,完全可以把他當成竊賊,叫衛兵來打一頓。他卻能以平和的姿態和他談話。這讓他有些相信:他不是壞人。
當他說出自己是個鋼琴家,軍官把他請進屋,讓他彈奏一曲。已經多年沒有撫琴的音樂家把這么些年的情緒化作指尖的一個個音符,震徹黑夜。軍官若有所思。
之後,他繼續躲在閣樓,軍官定期為他提供食物。在俄國人即將攻破華沙時,還為他留下一件禦寒的外套。
他終於等到了華沙被解放的那一天。興奮的他忘了身上的衣服,險些因此被打死。當士兵問他為什麼穿德國人的衣服時,他回答:I'm.cold.解釋起來會很麻煩,而簡短,是最好的武器。
然而,幫助了他的德國軍官最後悄無聲息地死在了俄國戰俘營。在這場戰爭中,他失去了所有親人,許多同胞,以及生命中最美好年華的一部分。造成這一切的,是德國人,而救助他的,也是德國人。再次演奏的鋼琴家,永遠也不會忘記這場戰爭中的一切。他的音樂依舊動人,只是更多了一分力量。
席皮爾曼是一個猶太音樂家。在那樣的時期,他低價賣掉了自己的鋼琴,為了生活去餐廳彈琴,為了救出弟弟向充當納粹人的狗的同胞說好話,為了活下去躺在地上裝屍體。他沒有像陶淵明一樣不為五斗米折腰,而除了後兩件事,他也表現的不卑不亢,而且沒有忘記表達自己的謝意。
如今的人不可否認,猶太人在經濟,藝術,科學方面的造詣的確很深。我想,當年以劣等民族為由想滅族的希特勒其實是嫉妒吧。這部電影很像是一部紀錄片,以鋼琴家為線索人物,平靜地述說著。沒有控訴也沒有譴責,只是平靜地述說著。
執著地打聽丈夫的女士,失手悶死孩子的母親,無端被斃的人……都以獨特的方式,表現出那個時代的無奈與哀傷。
可以把軍官和席皮爾曼當成一對外國的高山流水。更應該把他們看做兩個擁有幸福家庭的人。德國軍官的辦公桌上放的全家福,可以看出來他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從他本人身上也可以看出他出身不凡。正是擁有幸福家庭的他才真正明白美好,才會願意幫助他。而席皮爾曼也是為了自己那個幸福的家庭,苦苦支撐到此。
沒有宏大的場面,也沒有盪氣回腸的情節。只有如初日光芒般微弱而溫暖的希望與美好。
『肆』 鋼琴家電影簡介
《鋼琴家》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電影,該片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鋼琴家電影簡介,供大家參閱!
鋼琴家電影簡介
《鋼琴家》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電影,該片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麗雅·福克斯、米喬·贊布羅斯基、愛德·斯托帕德等主演。
該片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
劇情簡介
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作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得不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在這里,即便所有熱愛的東西都不得不放棄的時候,他仍舊頑強的活著。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撐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氣為他贏得了豐厚的回報,在大家的幫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熱愛的藝術。
鋼琴家電影幕後花絮
布洛迪影片獲金棕櫚獎後接受采訪時說,這個故事有導演波蘭斯基親身受納粹迫害的體驗,他拍片時很清楚自己要表現什麼,拍攝手法寫實又纖細,很高興和導演一起合作。拍片當時完全沒有想到得獎。
阿德里安談到自己揣摩鋼琴師一角的經過時說,自己是在倫敦的報紙上看到此片的廣告去應征,選角的條件是要會彈鋼琴,安得烈本來就會彈琴,在大學還上過鋼琴課,沒想到居然有機會擔任此片的主角。
阿德里安為了演這個角色,將房子、車子都賣掉,隻身到法國拍片,在拍片的七八周內,每天要練四個小時的鋼琴,而且為了符合角色形象還要節食,身高一百八十三公分的他,減去三十公斤,體重最後只剩六十一公斤。
有個男人在街上等候過馬路的時候,抱怨在猶太區竟然建了一條非猶太人街道,這個聲音正是羅曼·波蘭斯基的。
在倫敦超過一千四百位男演員為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的角色試鏡,導演都很不滿意,最終羅曼·波蘭斯基找到了演員阿德里安,就在巴黎他們兩人第一次會面的時候,波蘭斯基就認為他是最佳人選。
瓦拉迪斯勞·斯皮爾曼從集中營里逃出來並被告之“不要跑!”這段場景,來源於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一段類似的真實經歷。
這是第一部獲得愷撒最佳電影大獎(法國國家電影獎項)而沒有任何一句法語在其中的電影 。
鋼琴家電影幕後製作
關於故事
《鋼琴家》根據符瓦迪斯瓦夫·席皮爾曼(Wladyslaw 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憶錄改編,它是波蘭斯基26年拍片生涯中,首度藉以折桂戛納“金棕櫚獎”的作品。席皮爾曼是上世紀30年代納粹佔領期,在波蘭電台和咖啡廳圈子中非常著名的鋼琴家。1939年9月,當華沙遭受野蠻轟炸時,波蘭電台沒有了播音員的聲音,只有一個年輕鋼琴家彈奏著肖邦的夜曲。六年之後,廣播恢復,演奏的是同一曲目,表演者是同一位鋼琴家——席皮爾曼。其間席皮爾曼逃脫了去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命運,而是流落在華沙街頭,在猶太人聚居區掙扎求存,用琴聲撫慰每天生活在恐懼中的同胞。在一名富有同情心的德國軍官的幫助下,席皮爾曼終於等到了納粹被趕走的那一天,而那個軍官自己卻死於戰俘營。
關於電影
《鋼琴家》再現了原作的簡明冷靜。沒有哀歌,沒有顫抖,卻拍出了那個時代深刻的荒謬。被納粹處死的女人奇怪扭曲的身體,曾是波蘭斯基親眼所見;猶太人藏身之處的黑色窗戶,是波蘭斯基的親身經歷;席皮爾曼的生存箴言“走路,不要跑”(Walk,don'trun)是當年波蘭斯基的父親親口告誡兒子的話。表面上電影是在說另一個人的故事,裡面卻處處透露出波蘭斯基的個人回憶與感情——69歲的波蘭斯基有過類似的經歷,他的父母也均被抓入納粹集中營,母親不幸死於其中。少年時期的波蘭斯基即是在影片所描述的環境中到處流浪成長起來的。
關於演員
《紅色警戒》的主演29歲美國男演員阿德里安·布洛蒂(AdrienBrody)是影片成功的關鍵。按照他的說法,自己是勒緊了褲帶來扮演茨皮爾曼的。“這部電影的本性讓我覺得有巨大的責任要演好他。導演讓我餓一段時間,堅持要我減掉大量的體重,那樣我們就可以從那幾場餓肚子的戲開始拍。用了六個星期,我才減掉了30磅,”布洛蒂補充說,這還不是他為了這部電影放棄的惟一東西——為了拍這部電影,他失去了曼哈頓的一套公寓、車,還有戀人,因為他從來沒有那樣充滿激情地投入扮演過一個角色 。
鋼琴家電影影片評價
《鋼琴師》的人物眾多,在戰爭中表現出各種行為,深刻表現了人性在戰爭中的復雜表現。戰爭摧毀了世界,但人性的復雜和變化都在這種絕境中凸顯出來。(搜狐網評 )
《鋼琴家》是在沒有人性的年代尋找人性光芒。《鋼琴家》在二戰中華沙的廢墟上徘徊了兩個半小時,全是悲劇,沒有喜劇。羅曼·波蘭斯基使用一種殘酷的方式製造節奏,甚至直到結尾,波蘭斯基也不肯溫暖一下。(京華時報 )
羅曼·波蘭斯基使用一種殘酷的方式製造節奏。他先來一點悲慘的東西,跟著再展示一點惡劣環境中的人性,然後再來點更慘的。甚至直到結尾,波蘭斯基也不肯溫暖一下。在波蘭斯基看來,我們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滅絕人性的地方,所謂人性,只是天知道什麼時候靈光一現,當不得真的。(網易網評 )
《鋼琴家》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它把所有這些都遠遠地放到了布景深處,只留下一個卑微的生命在前面的舞台上獨自彳亍。尤其是當這個生命還被賦予“鋼琴家”的身份時,整部電影就更具深意了。波蘭斯基太急於把自己的感覺傳達給觀眾了,從而忽視了必要的鋪墊和氣氛。觀眾還沒有進入狀態,銀幕上的災難已經一幕幕呈現。我們不知道陷入災難的是誰,因此對他們的同情,最多隻能限於一般意義上的人道。(人民網評 )
『伍』 電影《鋼琴家》講的是真實的事情嗎
是的。
《鋼琴家》根據符瓦迪斯瓦夫·席皮爾曼(Wladyslaw 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憶錄改編。席皮爾曼是20世紀30年代納粹佔領時期,在波蘭電台和咖啡廳圈子中非常著名的鋼琴家。1939年9月,當華沙遭受野蠻轟炸時,波蘭電台沒有了播音員的聲音,只有一個年輕鋼琴家彈奏著肖邦的夜曲。六年之後,廣播恢復,演奏的是同一曲目,表演者是同一位鋼琴家——席皮爾曼。
其間席皮爾曼逃脫了去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命運,而是流落在華沙街頭,在猶太人聚居區掙扎求存,用琴聲撫慰每天生活在恐懼中的同胞。在一名富有同情心的德國軍官的幫助下,席皮爾曼終於等到了納粹被趕走的那一天,而那個軍官自己卻死於戰俘營。
(5)外國電影鋼琴家戰爭擴展閱讀:
電影原型——瓦迪斯瓦夫·席皮爾曼(Wladyslaw Szpilman),波蘭鋼琴家,生於1911年,於2000年7月6日辭世,享年88歲。一直住在華沙直到死去 。
1945年他開始撰寫回憶錄。憑著驚人的記憶力,他清楚地記得自己度過的每一段時光、交往過的每一個人的名字和住過的每一個地方。
這部回憶錄於1946年出版,書名為《城市之死》,但由於書中描寫了波蘭猶太人對當時蘇聯的不信任,遭到蘇聯查禁。直到90年代,這本書才得以重見天日,改名為《鋼琴家》在美國重新發行,一舉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後來,這本小說被改編成電影《鋼琴家》。
參考資料:
席皮爾曼——網路
鋼琴家——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