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國影視 » 外國電影在各方面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外國電影在各方面

發布時間: 2023-06-28 13:28:35

㈠ 外國電影和國產電影有什麼區別

國外電影的特點:
●德國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此字原為藝術史與批評的專用語,意指不再把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地,以線條、形體和色彩來表現情緒與感覺作為藝術的唯一目地。表現主義電影則發源於1920年的德國,此種電影中的演員、物體與布景設計都用來傳達情緒與心理狀態,不重視原來的物象意義。《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運用這種手法而聞名。之後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到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與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考克與奧森.威爾斯亦受表現主義的影響。

●形式主義Formalism

文學、藝術或戲劇中專強調形式與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起源於1915年的俄國,因為莫斯科語言學圈及詩語言學會的成立,反對俄國革命前處理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形式主義強調不同形式的運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內涵,剪接、繪畫性構圖與聲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均是此種主義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義的壓迫而停止在俄羅斯的發展,但對後來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有很大影響。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film

1920年興起於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的、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人類潛意識的種種狀態。路易斯.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作品。而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旨在反抗寫實主義與傳統藝術,領導人安德烈.布列東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種純粹的心靈自動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試著以語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來表現思想真正的運作情形。」後來超現實主義成為實驗電影與地下電影的重要源頭,如美國的瑪雅.黛倫與肯尼斯.安格。商業電影中超現實主義並不是主要派別,只出現在個別導演的電影中,如伍迪.艾倫。

●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羅貝多.羅賽里尼、狄西嘉、魯奇諾.維斯康堤等。這類的電影大主題大都圍繞在大戰前後,義大利的本土問題,主張以冷靜的寫實手法呈現中下階層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不過新寫實主義電影在國外獲得較多的注意,在義大利本土反而沒有什麼特別反應,1950年代後,國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經濟復甦已獲抒解,加上主管當局的有意消弭,新寫實主義的熱潮於是慢慢消退。

●法國新浪潮NewWave

原本是沒有嚴格界定的新聞性用語,指1958與1959年間一批法國新導演所拍攝的格調清新,頻頻獲獎的首部作品。後則被廣泛運用,概括了法國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電影製作與創作傾向。這些新導演有很多都是《電影筆記》雜志的影評人,如高達、楚浮、夏布洛、侯麥、李維特等。他們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傳統電影的高度自覺,並用其作品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是題材還是技法都與傳統電影大相徑庭。混合利用傳統電影類型與好萊塢導演風格,來實驗剪接與結構上的新形式。由於重視拍攝的自由度,往往只憑綱要性的腳本拍攝,喜歡即興與自發的拍攝方式。而其主題上則帶有存在主義的色彩,如亞倫.雷奈的,《廣島之戀》與高達的《斷了氣》均是這類影片。新浪潮這個詞自從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與法國結緣後,常被拿來形容其它國家新興的電影製作活動和電影復興現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電影,1960年代的波蘭與1970年代的德國新電影。

㈡ 美國電影的特點

http://ias.cass.cn/show/show_project_ls.asp?id=94

《當代美國電影藝術》太多了 自己看吧

㈢ 西方電影與中國電影的各方面對比差異

西方的電影,較中國電影有創意,這種創意,除了在故事結構上的創新外,更多的是體現在了故事的內容上。

西方的電影在很大程度上,側重於崇前,而中國電影,則偏愛於懷古。只要對西方電影稍有關注的人,就會發現西方電影更多的是執著於對未來的想像,諸如《火星計劃》、《機械公敵》等影片就是明證。而中國的電影,則是與之相背的。近來,國內的一些歷史劇、宮廷戲甚囂塵上,大概就是這種懷古情結的突顯。因此,但西方兒童正沉醉於星球大戰的無盡遐想時,我們的下一代仍痴迷於降龍十八掌的無堅不摧;當西方人正在為宇宙飛船的設計圖紙一籌莫展時,我們仍在為哪段歷史是否尊重史實而吵得雞飛狗跳。

無可否認,這樣的思維模式,已嚴重影響了我們對未來的認知。我們常說,咱們的下一代普遍缺乏創新能力,但誰又想過,我們周邊的文化,又為他們提供了多少創新的氛圍呢?

我們的電影,與西方相比,還是有較大差距的,嘗試著去從西方的電影中吸取有益的思維方式,我想,無論是對我們的電影事業,還是下一代,想必都會大有裨益。

㈣ 國外電影缺點和優點

它的缺點是劇情雜亂,畫面露骨,而優點是能夠擴寬視野,增長知識。
很多網友表示,外國電影故事有創意,製作精良,後期良心,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外國電影的劇情,尺度,表達方式,贊同廣電總局禁令之聲也不絕於耳。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認識和判斷力,學習外來文化好的那一面,對多種文化有包容性。

㈤ 國外的電影為什麼拍得那麼好

因為國外的電影行業確實比中國成熟,發達,表現出來的就算資金充足,市場大,演員優秀,特效技術領先,劇本好,所以各個方面都好,才會讓你覺得國外電影拍得好

㈥ 大家覺得有哪些比較有教育意義的歐美電影

哈嘍大家好。今天我就為大家分享一些比較有教育意義的歐美電影。希望沒看的朋友抽空可以看看。

現代版本的《基督山伯爵》

曾經一度成為我最大的精神支柱。這部1995年拍攝的片
子,無論從各方面講都是經典中的經典,情節的緊湊,主題的深刻,演員的陣容,音
樂的配合,所以獲得了8項奧斯卡提名,更成為影迷心中的勵志經典。

《美麗心靈》

影評人說"2000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給了《美麗心靈》而不是《指環王》,證明奧斯
卡還沒有墮落。" 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什麼叫做"那什均衡"。該劇就是根據經濟學家那什
的真人真事改編,一個80歲時憑自己20歲的理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一個偉大
的學者,一個生活的強者,一輩子都在和自己嚴重的幻想症做斗爭。

今天就分享到這里,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謝謝。

㈦ 歐洲藝術電影和好萊塢商業電影在內容和創作上有什麼不同

對於習慣看美國電影的人來說,歐洲電影就是另類!
首先,歐洲電影比較情緒化,個性突出,節奏不像好萊塢那麼快,結構也比較臉色,故事性不太強,有一種悠然自得的味道。用商業生產的觀點看,這些都是不利因素。
其次,更加重要的是,歐洲人和美國人的文化理念不大相同,歐洲人看重藝術標准,而好萊塢似乎更注重研究標准藝術,也就是能夠適合全人類的口味,因為它恰恰要淡化這種地方色彩,以便於它更方便地進入到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這里用得上一句文學術語,沒有技巧就是最好的技巧。
客觀地說,不管人們願意還是不願意,引領當今世界電影潮流的還是美國影片。在整個歐洲,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倖免」美國電影的沖擊。據歐洲電影評論界的統計,歐洲國家電影市場平均70%至80%是美國影片,只有法國略好一些,但美國影片也占其國內電影市場的50%。至於電影出口,除法國和西班牙影片等由於語言和文化優勢,可以分別出口到歐洲、非洲等法語國家和拉丁美洲等西班牙語國家外,其他歐洲國家的電影幾乎已經完全地方化,很難在國際上找到市場。為了扶持歐洲電影,歐盟給成員國售出5個拷貝以上的影片提供一定資助,但這也如杯水車薪。電影的發展需要市場,而市場的決定者是觀眾。

美國電影的優勢是它的商業化、全球化和貼近觀眾,即便是發生在美國的事,也能引起其他國家觀眾的共鳴,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的電影無法比擬的,它也是美國電影贏得市場和觀眾的原因。

面對美國影片的強大實力,中國電影遠沒有走俏歐洲。比如在比利時,不少美國影片的DVD可以輕而易舉地銷售上萬張,而中國電影的DVD最多銷量也不足2000張。盡管中國的許多導演和演員在世界上已頗有名氣,但要讓中國電影真正走向世界,中國電影人還要進行電影商業化的探索。

1.國際電影市場概況

在人類諸多的文化藝術形式中,電視和電影的影響力最大。電視作為最普及的大眾傳播媒介,是諸多藝術表達形式的載體,而電影是美術、戲劇、音樂、攝影等多種文化藝術的匯流。兩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優勢互補的。二者的合作以及政策上的扶持,在很大程度上就成為其他文化形式的熔爐和舞台。並且,以此二者的合作為契機,可以形成多種文化形式的大市場,這是很多國家從政府到企業最關注的問題。換句話說,電視和電影是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入口,由此也說明了電視和電影的文化敏感性。

這種敏感性首先體現在國際貿易法規的制定中。事實上,自從1947年關貿總協定談判以來,電影業的問題就成為諸多紛爭里的一個焦點。美國希望電影業被囊括進談判條約里以便於電影能和其他商品一樣參與流通。歐洲國家則堅持認為電影業應該被排除在條約之外,因為沒有配額制度和關稅規定的保護,他們的電影業將抵擋不住主要來自美國的沖擊。當時談判協商的結果是做出規定,允許個別國家保留配額制度。

在1993年關貿總協定的烏拉圭談判中,美國又一次提出關貿總協定中應該包括電影和電視節目。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國家則以「文化例外」為旗號,經過激烈爭論,終於在關貿總協定里成功地將這兩個領域的產品和服務排除在適用於一般商品的規定之外。

對於歐洲來說,在關貿總協定里就電影和電視節目所做出的抵制,超出了一般經濟上的意義。因為在歐洲和其他一些地方電影被視為民族文化資產的一部分。商業文化產品和服務例如電影和電視節目、唱片和書籍等,在加拿大被稱為「文化產業」,在英國被稱為「藝術行業」,而在美國它們則成了「娛樂業」。現在,許多國家對文化業實行的還是傳統意義上的經濟上的保護和管理,對什麼是文化和什麼是娛樂還沒有做出區分,而將二者一律視為文化范圍提供保護。

然而,在1993年烏拉圭談判僵局中,美國的貿易代表、1988—1993年美國國家貿易委員會的主管Peter Morici則將電影業基本等同於一般商業。「當我們談論電影的時候,我認為它主要是一個商業問題,而非一個文化問題。」「從全球范圍來說生產什麼主要由好萊塢自己決定。我們擁有一個競爭力很強的行業,這個判斷當然是根據我們銷往世界各地的電影的數量做出的。」

正是因為電視和電影在文化產業中的獨特地位,在國際貿易法規的許可范圍內,圍繞著二者所進行的國際文化貿易戰已經在全球展開。

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博弈,就客觀實力而言,其他國家根本無法與美國電影相提並論。一方面,美國電影牢牢控制著美國本土的市場主導權(其國產片票房佔全年票房總收入的96%),另一方面它還跨國界控制著其他國家半數以上的電影市場份額。法國著名影評人克洛德·卡利說 :「一些國家,再也不能講述自己的故事了,他們的市場九成被並不反映他們生活的美國形象所佔領。」在這樣的貿易戰中,歐洲國家始終沒有放棄。

2.歐洲電影業的保護

在美國製作的電影和電視節目的大舉進攻前,歐洲許多國家勉力維持著各自的文化特性。對於具有相似政治文化背景和共同歷史文化傳統的歐洲而言,政策壁壘是它們最有效的手段。制定文化保護法是保持民族創造力不竭的方法之一。如此一來,美國的許多貿易合作夥伴在從鞋子到計算機的各種商品都大開通商之門,但在外國視聽產品的交易中堅持實行嚴格的配額制度和關稅。文化保護法允許許多國家鼓勵本國的電影創作,否則在好萊塢攫取全球市場的努力面前那些國家的這一行業將難以為繼。然而即便有了這樣的法律保障,大部分國家自己的電影業利潤只相當於美國娛樂業的一小部分。而且,美國發行商將這樣的法律稱為貿易壁壘加以抵制。

2003年8月31日,歐盟各主要國家的文化部長們出席了在威尼斯電影節新聞中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這個發布會的主題是如何促進歐盟各國間電影的相互交流,推動歐盟各國電影業的共同發展。這份最終報告的題目是:歐洲電影作品在歐盟內部的運作機制和新技術。報告一開始就歐洲電影目前所面臨的挑戰給予了說明,盡管歐洲擁有非常優秀的電影傳統,而且各國每年電影的產量也很高,但是電影的收益卻不容樂觀。很多國家的電影只能在本國流通,並且面臨來自美國商業大片的強大沖擊。報告認為,歐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歐洲的電影只有全面進入歐洲市場,才能夠繼續生存和發展。而要實現這個目的,歐盟各國之間就必須加強合作。就像新聞發布會的主持人、義大利文化部長的發言所指出的,歐盟各國部長們實際上探討了振興歐盟電影業的第三條道路,就是在既不實行電影保護政策,又不改變歐洲電影固有的藝術風格的同時,通過加強歐盟內部各國之間的發行體制,實現歐洲電影的復興和繁榮。③

為了減弱美國文化的影響力,歐洲主要採取以下三種方式。一種方式是一些歐盟成員國通過設立某種標准,規定電影院放映非歐洲本土影片的最高比例,在法國這個標准被定在40%。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引進較小比例的美國影片以緩和國內電影業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這種方式上,法國政府的立場比較強硬。每一張由法國影院售出的電影票,票價的一小部分都會用於資助法國的電影製作。因此如果美國電影票價銷售佔到法國總票房的60%,將會有一大筆錢被法國電影行業利用。第三種方式是歐洲國家進一步互相開放市場,而且還接納了一定數量的非歐美國家電影。以法國電影為例,其本國電影所佔份額已經達到38%,如果再加上其他歐洲國家電影所佔據的6%,其他非歐美國家所佔據的2%,這個鬆散的「非美電影集合體」基本占據了接近半數的法國電影市場。換句話說,在法國電影市場上,非美國家電影所佔份額幾乎可以和強大的美國電影平分秋色了。正如有的理論家所說的,「人們試圖以好萊塢的全球戰略來抗衡好萊塢」。強調藝術的歐洲電影產業與崇尚商業的美國電影產業在相互博奕之間逐步達成一種動態平衡。④

此外,為了支持歐洲視聽文化的發展,歐盟建立了「媒介計劃」(the Media Program)。歐洲委員會試圖通過這種方式構築一個歐洲的紀錄片、動畫片和多媒體製作的工業機制,從而與非歐洲的視聽產品相抗衡。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歐盟在2001-2005年裡為之設立了40萬歐元的預算撥款。

除了以上方法之外,歐盟還試圖盡量充分利用歐洲的電視頻道資源以獲得視聽業最大程度的發展。開發和鞏固市場花費甚巨,但歐盟認為這將提高該行業的經濟收益。如果歐洲的諸多電視頻道能夠把它們的一部分資源用於歐洲電影的宣傳上,將會大大提高後者的普及度;而且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盡管跟美國的奧斯卡相比差距還很大,但它對歐洲電影業的發展也是個極大的促進

㈧ 歐美的電影是如何進行分類的

美國的MPAA,它的全稱為「The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即「美國電影協會」,總部設在加利福利(Encino,California )。這個組織成立於1922年,最初是作為電影工業的一個交易組織而出現的。如今它涉足的領域不僅有在影院上映的電影,還有電視、家庭攝影(home video)以及未來有可能會出現的其他傳送系統領域。 MPAA在洛杉璣和華盛頓為它的成員服務。它的委員會的主要成員由也是MPAA的會員的美國最大的七家電影和電視傳媒巨頭的主席和總裁共同擔任。他們是: .迪斯尼公司(Walt Disney Company;) .索尼聲像(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Inc.;).Metro-Goldwyn-Mayer Inc.; .派拉蒙公司 (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21世紀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rp.); .環球影像(Universal Studios, Inc) .華納兄弟(Warner Bros. ) MPAA制定的影視作品的分級制度如下: G級: (GENERAL AUDIENCES All ages admitted.)大眾級,所有年齡均可觀看大眾級,適合所有年齡段的人觀看——該級別的電影內容可以被父母接受,影片沒有裸體、性愛場面,吸毒和暴力場面非常少。對話也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經常接觸到的; PG級:( 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 Some material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children.)普通級, 建議在父母的陪伴下觀看,有些鏡頭可能讓而用產生不適感.輔導級,一些內容可能不適合兒童觀看——該級別的電影基本沒有性愛、吸毒和裸體場面,即使有時間也很短,此外,恐怖和暴力場面不會超出適度的范圍; PG-13級:(PARENTS STRONGLY CAUTIONED Some material may be inappropriate for children under 13. )普通級,但不適於13歲以下兒童.特別輔導級,13歲以下兒童尤其要有父母陪同觀看,一些內容對兒童很不適宜——該級別的電影沒有粗野的持續暴力鏡頭,一般沒有裸體鏡頭,有時回遊吸毒鏡頭和臟話; R級:(RESTRICTED Under 17 requires accompanying parent or alt guardian.) 限制級,17歲以下必須由父母或者監護陪伴才能觀看.限制級,17歲以下觀眾要求有父母或承認陪同觀看——該級別的影片包含成人內容,裡面有較多的性愛、暴力、吸毒等場面和臟話; NC-17級: (NO ONE 17 AND UNDER ADMITTED )17歲或者以下不可觀看 17歲以下觀眾禁止觀看——該級別的影片被定為成人影片,未成年人堅決被禁止觀看。影片中有清楚的性愛場面,大量的吸毒或暴力鏡頭以及臟話等。 另補充幾種特殊的分級: NR OR U:NR是屬於未經定級的電影,而U是針對1968年以前的電影定的級。 M,X OR P:這一級中的電影基本上不適合在大院線里公映,都屬於限制類的。 可見,電影的分級制度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兒童和青少年的。但是有時候,在商業利益面前,電影分級制度無能為力。很多片商不顧電影分級制度,一昧向青少年觀眾推銷暴力、色情電影。而且有時候,色情與非色情,色情與情色,它的界定有時候也有一定的難度。 「藝術無禁忌」,但是藝術的界限又在哪裡?引起爭議的也有很多。例如《比利·艾利略》是一部藝術水平很高的影片,講述一個很有芭蕾舞天賦的11歲男孩的故事。但MPAA給它的評級是R級,而不是PC-13級。可見到敏感的R級和PG-13級的時候,片子本身的藝術性也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在這個肉慾橫流的社會,有認真的為藝術而做的電影和導演,但很多也是純粹是為了金錢的驅動。 電影分級制度並不能說是100%的精確,但是它至少提供了一個可以有些秩序的標准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