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評價電影《長城》(TheGreatWall)
最近新上映的《長城》大家都了解多少,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長城》是張藝謀導演的作品,馬特達蒙和景田領銜主演,總投資1.5億美金。由中影集團,樂視影業,傳奇影業,環球影業聯合出品。從各種意義上來說,這都是中美合拍的第一部投資達到好萊塢A級電影等級的片子。在看它之前,其實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馬特達蒙和張藝謀的結合,實在很難不讓人充滿好奇;但另一方面,預告片里看到五色戰隊的盔甲,卻給人帶來一絲不好的預感。但是,導演張藝謀和馬特達蒙以及巨大的投資還是吸引了我進入了影院。
但是,主角為什麼要這么做?他被什麼精神感召這么做?這是看不出來的。電影裡面提到了信任,只是,在電影的故事中,對信任這個主題的著眼實在是屈指可數。電影中充滿了許多堆砌重疊恢弘的所謂大場面,卻偏偏缺少價值觀的沖突,缺少在重大壓力之下人的決定,在臉譜化的人物面具之下,缺少真正的人物角色的刻畫。
『貳』 電影《長城》在國外評價怎麼樣
這部電影有其優勢:它的服裝讓我們脫離現實,它的布景把我們帶進了中國的深處,就像其他歷史上的發達國家那樣,以其規范、禮儀與價值觀為基礎。這部電影引起了我的共鳴,今日的論述通過馬特·達蒙的角色來承擔:兩個世界的對立——一個被榮譽、道德、勇氣和奉獻支撐;而另一個卻以醉心於卑劣的貪婪為基礎:財富、強烈的個人主義同樣侵蝕著社會的基石。再以時間為界限:即從2017年1月11日法國開畫首日起,到2017年1月15日公映第一個周末止,這一段時間內共計5天的全部評論。因此,好評、差評和中評都存在,並沒有什麼刻意截取的情況。為什麼選擇這一段時間呢?首先,精力有限,而且現在長城還在公映期間,每日都有不少新的評論增加,恐怕做不到「同傳同譯」「訊息速遞」;其次,電影《長城》開畫第一周也是觀眾評分變數最大的一周,以低分2.8開畫,平均每天上漲0.1分,到第二個星期就基本穩定在3.3分左右,因此首周的評論更具代表意義;最後,100多個評論雖然算不上多,但也絕不少,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這些長短評對於大家了解法國媒體與公眾對於《長城》的觀點、態度與看法是有一定助益的。雖然未必能夠代表全部,但多少也能代表相當一部分人。這里,並不探討《長城》究竟是好是壞,這個問題依然無解:因為正反雙方都能從評論中找出有利於自己的論點並攻訐對方。那就與初衷相違背了。法國作家約瑟夫•貝蒂埃曾經說過:「電影,是一隻對世界張開的眼睛(Le cinéma, c』est un oeil ouvert sur le monde)。」那麼他國的評論,也不妨成為我們聆聽世界的一隻耳朵:這里的評論,不論正確還是錯誤,不論理智抑或偏激,形形色色各式各樣,都可以為我們提供另外一種思路——看看歐亞大陸另一側,來自不同文化、習慣與族群的法國網友,是怎樣看待電影《長城》、中美電影合作以及中國大片的國際化視野之路的。
『叄』 有地位的外國人對長城的評價,要有外國人的名字.
除了設計者太偉大了,長城不愧為世界奇跡! (以色列前總理拉賓)
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
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從未見過類似的傑作。(俄羅斯原總統葉利欽)
長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跡之一,確實令人鼓舞。人們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像當年建造長城時需要什麼樣的智慧和力量。(美國前總統里根)
『肆』 外國怎麼評論長城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約公元前220年,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將修建於早些時候的一些斷續的防禦工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防禦系統,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繼續加以修築,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它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 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 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 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長城修築的歷史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 防禦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到了公元前七八 世紀,春秋戰國時期列國諸侯為了相互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 邊境上修築起長城,最早建築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長城,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 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長城以自衛。這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各不相 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為了與後來秦始皇所修萬里長城區 別,史家稱之為「先秦長城」。
歐洲人對長城的評價
明朝用了將近三百年修建了這項世界上最先進,最堅固的防禦工程。
那些兇悍的游牧騎兵到了長城腳下,無不望城興嘆,折馬返回。
戚繼光將軍在長城率領士兵組織有效的防禦,長城使得一個士兵能發揮五個士兵的戰鬥力。
長城上的士兵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連發弩,這就相當於今天的ak47步槍。火葯也在戰斗中使用。
可以這樣說:在當時,世界上沒有任何民族能攻破這樣偉大的防禦工程。
雖然歐洲人對我國歷史的評價很多帶有偏見,但這些對於長城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當我想像我們的祖先在長城上下浴血搏殺的悲壯場景,不禁熱血沸騰,心馳神往。
然而,此片在結尾中,又充滿惋惜地說:「可是,戚繼光將軍死後,這項當時世界上最堅固的防禦工程為何沒有擋住滿洲人的進攻呢?因為,長城的安全作用是建立在人的忠誠之上,滿洲人向守城者許諾好處。於是,一些守城者沒有抵抗,讓滿洲人進入。世界上最堅固的防禦工程沒有經過一絲抵抗,就這樣瓦解了。」
『伍』 外國人眼中的長城真正是什麼樣
19世紀末期,居庸關長城入口附近的峽道
蓋洛的考察非常嚴謹,探險期間,蓋洛不斷地把途中所見隨手寫在字條上。他還喜歡向當地百姓、旅行者和官員打聽長城的長度,不過人們給出答案各不相同。
他在羅文峪得到的答案最直截了當,「長城一會兒『上山』,一會兒『下山』,誰也無法確定長城到底有多長。」這大概反而是最准確的回答了。
蓋洛還帶了測量人員,一路測量高度和路程。一路上見到石碑,他都讓助手把石碑碑文抄錄下來或者拓下來。
一路上他都熱衷於跟當地人問各種關於長城的故事,他曾希望能夠問1000個人,記載1000個故事,可惜未能成功,但他的書中仍然記錄了各種各樣的民間傳說、故事,其中大部分是關於秦始皇的。可見即使到清朝,民間對於長城的建造仍然流傳許多故事。
威廉蓋洛一行總是在太陽升起前動身,這樣做是為了避開炎夏期間的酷暑,經過將近3個月的艱難跋涉,他們在1908年8月21日到達長城西端的嘉峪關。
當時的嘉峪關只有五家旅館,他們在「義興旅舍」住了下來,這家旅舍位於嘉峪關東北角樓下,威廉?蓋洛把轎子停放在角樓外,並且把一面美國國旗釘在外牆上,便開始寫當天的探險日誌,這里出乎他意料得荒涼:
「長城穿過四個省份,甘肅是最西邊的……依然屹立的長城展現出一幅令人難以忘懷的荒蕪景象。有好多次,我們來到用城牆圍住的城市,卻發現城牆內既沒有房屋,也沒有人煙。毫無疑問,這些城池當中有些是戍衛營地,但也有許多原來是人口稠密的城鎮,因為戰爭吞噬而荒蕪。」
走到長城末端,看到如此巨大的建築如今彷彿化石般無用武之地,蓋洛不由得開始暢想:長城的未來將會是什麼?他提出一個浪漫的建議:
「把它變成一個巨大的種滿向日葵的空中花園。這個人造的鮮花堡壘要超過巴比倫崇高的花床。這偉業也許可以被中國人實現,他們的祖先曾經使西部的成都沙土平原上鮮花綻放。讓我們期盼有一天登上氣球,俯視長達1200英里的花床吧。」——這大概是對長城的用途最浪漫的想像。
到達長城最西段
來到嘉峪關後,蓋洛注意到,嚴格來說,嘉峪關並不是長城最西段。於是他從客棧派出三個人去抄寫嘉峪關西城門上和西城樓門洞內的銘文,他自己則騎著騾子去找真正的長城終點——嘉峪關西南15里的地方。
他終於達到長城的最西段,這段城牆的外層曾經用磚石包著的長城,位於寬闊而峻峭的山谷當中,現在只剩下它的黃土芯了。
蓋洛問一個當地農民為什麼不維修長城,他答道:「我們連自己的城鎮都修不起,何況長城?」這個農民還聲稱,建造巨大的長城是為了防止北方的夷狄帶著他們的騾子和驢子進來吃掉豌豆。
在長城的終點,蓋洛的測量員克拉克從山崖頂向下面的河裡扔了一塊石頭,數了八次心跳,才聽到石頭落入水中的聲音。
而蓋洛本人則在這里完成了自己長城「全景圖像」的最後一筆,他早已拍攝了「龍頭」,現在該拍攝這條長龍的「尾巴」。他開始是在長城最西端的烽燧前支起三腳架,但是這樣拍攝不能展現長城的整體。
他要讓人們看到「長龍尾巴」的全貌,為了把長城、山崖和山下的河流全部納入鏡頭,他在山上仔細尋找,終於找到了山坡上一塊平地,在那裡,他拍出了理想的照片,不僅有長城的「尾巴」,還有自己站立在那裡的形象,為了充分顯示長城「尾巴」的規模,他特地安排兩個人站在崖頂。
走完長城全線後,蓋洛把上百幅途中拍攝的照片、自己通過手寫、打字記錄下的日記和手札裝進箱子,並在箱子上用白色顏料親手寫上「North China」(華北)兩個粗體字。
這些材料一路上被蓋洛用騾馬運著,伴隨他走完萬里長城,然後又伴隨他登上輪船,航行大半個地球,最後運到多埃斯頓,他的家鄉。
回國後,蓋洛一邊四處發表演講,介紹自己考察長城的經歷;一邊整理材料,寫作關於長城的著作。
在此之前,長城的具體情況鮮為人知,長城的照片更很少有人能夠看到,因此西方人對此有強大的好奇心,他的演講往往座無虛席,觀眾們熱切地等待著他用幻燈機放映的長城形象。
1909年,他的著作《中國長城》問世,是第一部外國人所寫的關於長城的著作。這本書使得在更多外國人心目中,長城代替了長袍馬褂或者小腳,成為中國的標志。
繼長城考察之後,蓋洛又數次來華,走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三山五嶽,連續出版了《中國十八個省首府》和《中國五嶽》等一系列有豐富歷史地理內涵的著作。
他為最後一本書來華實地考察時已經54歲,在妻子的陪伴下,堅持一座又一座地攀登了中國的五大名山,考察當地的民俗和宗教信仰,用相機記錄下相關歷史。
蓋洛是他那個時代閱歷最豐富的旅行家之一,正如士兵死於疆場,這位旅行家最終在一次去往耶路撒冷的旅行後,於1925年4月11日病逝在威尼斯。
(作者:綠衣)
看歷史公眾號:EYEONHISTORY
『陸』 電影《長城》的國外評價如何
美國時間2月17日7點,在北美終於開畫。票房上,《長城》首日590萬美元,位居、《五十度黑》之後,就數據來看,首周三天票房不算出眾,但位居當周上映的新片之首,且略高於此前業內預測(最普遍為1700萬美元)。所以,也不至於像國內有些媒體所說的「撲街」。」吐槽歸吐槽,還是有不少人肯定《長城》的開創意義, 而對於純影迷來說,這些都是外物,《長城》到底如何,還是你自己的觀感說了算。中國人,外國人,也就沒什麼好在意的了。
『柒』 外國人如何評價電影《長城》
總體來說這部電影帶來的震撼足夠大,雖然劇情和特效來說需要更精進,但是在現在的電影市場中這種帶有國家色彩的類型的電影還是不多見,一部宏偉的電影也需要有一顆宏偉的心來品味。
『捌』 外媒怎樣評價長城電影
為什麼中國拍不出自己的「魔戒」
文/夢里詩書
好萊塢特效團隊以及高昂的製作經費,確成為了張藝謀完成這部中國特色奇幻大片的奠基,而對於如何塑造宏大的場面,對於他來說更可謂是輕車熟路,但正是如此精湛的金玉其外卻敗於了一個滿是襤褸的故事,那牽強附會的打怪套路,使《長城》這個熟悉的命題,看來又是如此的陌生而蒼白。
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的腦海中其實不止一次的閃現出昔日《魔戒》的身影,毫不誇張的說這是一部讓人尤為感概的作品,當那戰場不再是臆想的古堡而變成了巍峨的中國長城。當那身著的不再是西式的騎士裝束,而變成了華麗的中國鎧甲,對色彩美學的運用更是行雲流水的融入其中,讓人如此清晰的所見張藝謀過人的導演魅力,如若這部電影能完全摒棄故事不談,那麼毋庸置疑這是一部尤為出色的中國電影。
其實當映前看到這部電影居然是由五位外國人,而沒有一個中國人參與編劇的時候,便已然扼腕這部帶著美式思維腳鐐跳舞的中國電影即便是請彼得·傑克遜來導也必然是一部庸作,這五位編劇雖然有著同男主馬特·達蒙在《諜影重重》合作多年的托尼·吉爾羅伊,以有著已然懷抱奧斯卡小金人的愛德華·茲威克,但這些人在編這部作品時候的核心思維,決然不會將故事性擺在電影的首要位置,而是想著如何將一個突兀的外國男主馬特·達蒙融入到這場中國打怪攻防戰中。
當我們順著這個邏輯再來看這部作品的時候,其實就已然可以明晰《長城》與有著宏大世界觀背景為依託的《魔戒》雖然在特效上並沒有太大的差距,但從劇情來看二者根本就不再一個等級,《長城》只是一個塗有中國外表,而沒有中國靈魂的美式英雄與美女的爆米花電影,這樣一部特效喧賓奪主的作品中,當然也就不需要一個擁有何般前世今生的超強反派,如同上個世紀《星河艦隊》的母蟲梗來套用猛獸饕餮就剛剛正好,可以說五位好萊塢編劇的好萊塢思維已然將電影的劇情性扼殺在了搖籃之中,所以自覺電影如此糜爛的黑鍋,真的不應該全部由導演張藝謀來背。
除開電影劇情的詬病,這部中國式大片,同也將中國式大片的問題最大程度的向世人展露無疑,如果說好萊塢大片是一個鑄就演員的熔爐,那麼中國式大片則是一個明星拋頭露臉的集中營,或論資排位,或看其人氣背景,來安排那已然就並不太多的國人戲份,如此的走馬觀花,不僅難談何般演技可言,不同人物的人物性格更尤為空洞,如果說電影劇情的不力還能將其推給編劇,但人物的尷尬無力卻是中國電影唯明星論,唯票房論自釀的苦果。
難成經典的《長城》,不過就是一場中國元素與美國文化與特效的不成功試水,它所暴露的問題既在於美國編劇來寫中國故事的荒唐不經,也有著中國大片的好大喜「星」的大而無當,當面對強勢的好萊塢我們不但沒有技術甚至連劇本都是人家寫好的,還有著自已的一身毛病,這樣的我們又能拿什麼去拍一部真正意義上屬於中國的「魔戒」?!
『玖』 在中國備受差評的《長城》海外放映卻持續登頂票房榜,你怎麼看
中國人對於中國歷史的了解,跟國外的人有很大的不同。這是因為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一些中國本質的文化內涵,就算是一個自稱中國通的外國人也根本沒有辦法去體會,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吸引力所在。張藝謀拍的電影長城,在國內沒什麼好評價,甚至到處一片負面評論,但是去國外以後成績很不錯。
長城這幾天在歐洲和美洲得到這些國家人的喜愛,連續在各個地區占據票房的冠軍,由此可以看出外國人真的對於長城這部影片情有獨鍾。其實這點很好理解,長城的名字首先很吸引人,因為中國的長城世界矚目,外國人並不知道這部影片具體要做什麼,看到長城的名字自然是覺得有吸引力。
所以電影好壞,名字很重要,當然在中國的話,這個電影名字並不是很吸引人,因為大家對於長城的了解很深,不可能一個名字就引起好奇。所以中國人看的是長城這部電影內涵,外國人首先被吸引過去的是長城這部電影的名字,這是中國人差評長城和外國人都去看長城的一個最大的原因。
張藝謀的電影長城,吸引外國人的還有一點就是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大家可以看一下電影的宣傳,裡面充滿濃厚的中國文化底蘊,這下子外國人自然會去看看中國這部電影到底演的是什麼?再加上張藝謀是2008奧運會的導演,世界著名人物,自然一下子就給外國人很大的好奇心。
中國老百姓可不是買張藝謀名字的賬,更不會看宣傳海報那幾個早就了解的文化宣傳,所以大家會認真的研究內容,認真的聽取看過電影的觀眾的評價,所以長城在中國手差評很正常,因為老百姓看的內在的電影質量。外國人則不同,看的是表面,看的是名字!所以這也就應了一句中國話: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拾』 外國人看電影《長城》是怎樣一種心理活動
oh!my god 神一樣的特效,平淡無奇的劇情、假假的人物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