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外國人拍的以中國傳統電影為背景的電影有哪些
鐵拳
導演
羅伯特·菲茨傑拉德·迪格斯
在一個位置偏僻、遙遠的不知名的小村莊里,聚集了來自於各路的戰士、刺客以及一位我行我素的孤膽英雄——其中就包括了「刀客」傑克(羅素·克勞飾)和花夫人(劉玉玲飾),而他們無疑是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益的驅使,來到這里想要搶奪難以置信的巨大財富,繼而展開了一場勝者為王的殊死搏鬥。為了得以活命,他們不得不施展出的是這個世界上最令人眼花繚亂的絕技,全部都是一些得到了最真實的視覺化且只存在於傳說中的神乎其神的蓋世武功,相當地具有野心,但是那種拳拳到肉的兇殘,也確實是讓人感到一種超越了極限的毛骨悚然
② 有哪些外國人在電影電視劇里扮演過中國人
黃柳霜,1930年
黃柳霜的職業生涯從1919年到1961年,被稱為第一位華裔國外電影明星,黃柳霜的本名是黃柳松,在她的整個職業生涯中出演了 60 多部電影,以及電視、戲劇和廣播。1922 年,她在團迅 17歲時在《海逝》中首次亮相。黃柳霜因在《巴格達竊賊》(1924 年)、《上海快車》 (1932 )和《劉松夫人畫廊》(1951 年)中的角色而聞名。在她的整個職業生涯中,她經常被塑造成一些刻板的角色,比如異國情調的奴隸女孩或邪惡的龍女。
「我已經厭倦了我必須扮演的角色,」她在1933年前的一次采訪中說。「為什麼銀幕中國人幾乎都是片中的反派,反派如此殘忍——兇殘,奸詐,就像草叢中的蛇。我們不是那樣的。」
1949 年,在黃柳霜從銀幕息影之後,《南華早報》的一篇文章指出,「黃柳霜小姐,在六年內拍了她的第一部電影(《影響》),她說她厭倦了做一名向國外展示中國阿諛奉承的演員,她目前的形象是富有同情心的,她說如果有人願意扮演她,她會拍更多的電影。」
但是在他那個年代,屬於他的正面形象並沒有到來,黃柳霜在1961年去世之前只出演了另一部電影《黑色肖像》(1960 年)。
2.詹姆斯·重田
卡羅爾·貝克和詹姆斯·重田在 1961 年的電影《太陽之橋》中
詹姆斯·重田出生於夏威夷,是在朝鮮戰爭中服役的第三代日裔國外人,回到國外後,他以「 Guy Brion 」的筆名開始了他的國外職業生涯,成為一名夜總會藝人。
詹姆斯·重田因在《花鼓歌》(1961 年)中飾演王塔而聞名,這是一部改編自音樂劇的電影,塌野此該音樂劇是第一部以亞裔國外人為主的好萊塢電影,並獲得了五項學院獎的提名。重田還因在《深紅色的和服》(1959)、《像龍一樣行走》(1960)和《通往太陽的橋》(1961) 中的角色的精彩表演脫穎而出。
在2006年的紀錄片《傾斜的屏幕:電影和電視中的亞洲男人》中,重田回憶起在他職業生涯早期,一位米高梅導演告訴他,「如果你是白人,你將成為一個大明星。重田評論了這段對話,這是他第一次對可能存在一些歧視的事實有深刻的了解。
3.關南施
演員脊毀關南施,1960 年。
關南施是一位華裔國外女演員,她的職業生涯始於在英美浪漫劇情片 《蘇絲黃的世界》(1960)中扮演主角。次年,她在改編自1958年百老匯音樂劇的電影 《花鼓歌》中扮演琳達·洛的角色。
1960 年
《洛杉磯時報》
的一篇文章附有相關的照片,承認這位明星經常被排擠。電影行業有一個很方便的小噱頭,叫做『類型轉換』,它會導致明星一遍又一遍地扮演同樣的角色,因為他們看起來很像,」文章寫道。「由於她令人驚嘆的歐亞美貌,《蘇絲黃的世界》的明星關南施曾有過令人震驚的印象,她扮演了無數的藝妓、蝴蝶夫人似的女主角。
關南施在2022年7月接受菲律賓新聞網站Rappler采訪時回顧了她的職業生涯,她說:「當我們在60年代初開始從事電影行業時,電影行業中只有少數亞洲演員,我們都認識,我們都互相支持,是的,我希望我們能得到更多的支持。」
4.梅木三吉
日裔國外女演員梅木三吉在電影《再會》中與她的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合影留念,1958 年
日裔國外歌手兼女演員梅木三吉是第一位獲得奧斯卡獎的東亞裔國外演員,她在《再見》(1957年)中獲得了最佳女配角獎,該片由馬龍·白蘭度主演,講述了朝鮮戰爭期間一名國外空軍飛行員摔倒的故事愛上了梅木三吉扮演的國外舞者。梅木三吉還因在《花鼓之歌》中扮演移民新娘以及在國外情景喜劇《愛迪的父親求愛》(1963 年)中扮演國外管家而聞名。
在 2018 年的娛樂采訪中,梅木的兒子邁克爾胡德問她,為什麼她同意在《花鼓歌》中扮演重口音的角色。「我不喜歡這樣做,」她回答說,「但是當有人付錢給你做一份工作時,你就會做這份工作,而且你會盡力而為。」
二戰結束後,梅木因她的國外血統而面臨審查。戰爭爆發時她只有13歲,還住在國外。在 1959 年的《邁克·華萊士訪談》一集中,在談到她在國外戰時的生活時,記者問她,「你討厭國外嗎?」她回答說:「不,我沒有。我只是討厭戰爭,因為我在與飢餓作斗爭。我只是希望戰爭能在今天或明天結束。」
5.凱伊·盧克
在 1937 年的電影「百老匯的陳查理」中,凱耶盧克飾演李陳,黃臉華納奧蘭德飾演陳查理。
凱伊·盧克(Keye Luke)是一位華裔國外演員,他在格蕾塔·嘉寶(Greta Garbo)主演的《彩繪面紗》( The Painted Veil)(1934 年)中以一個不為人知的配角開始了他的好萊塢生涯。盧克出生於中國,三歲時移民國外。根據特納經典電影公司的說法,當一位米高梅製片人正在尋找一位「英語口語不錯」的中國演員時,他出演了《彩繪面紗》 。
盧克最初在好萊塢擔任商業藝術家,為福克斯和RKO劇院做宣傳藝術。根據他1991 年在《紐約時報》上的訃告盧克在因種族問題被拒絕出演後,在1990年代初反思,「中國角色如果能演,就應該由中國演員來演。但如果一個演員能讓你感受到現實,那個人就應該得到這個角色。」
盧克最出名的是他在探案電影中扮演的「陳查理」一角。他的第一個重要角色是在巴黎的陳查理(1935)。陳查理的電影以虛構的檀香山警察局長的偵探工作為特色,他被描繪成福爾摩斯的模仿者和典型的亞洲智者。
根據2017年的教科書《國外電影種族:塑造一個國家的聲音和願景》,這些電影將亞洲查理陳描繪成和藹可親且聰明,但偵探通常由黃臉的白人演員扮演。陳查理的兒子通常由亞裔國外演員扮演,協助他調查,並被貼上「一號兒子」、「二號兒子」和「三號兒子」的標簽。盧克 1991 年在《衛報》上的報告標題為「好萊塢的亞洲第一」。
③ 有什麼講述外國人在中國的電影值得推薦
六福客棧電影,英格麗:褒曼講述英國小婦人在中國山西陽城傳教的故事,並救助百餘中國兒童的故事
④ 有哪些外國人拍的中國歷史劇值得推薦
外國人拍的中國歷史劇,有很多種,《西遊記》我相信大部分國家都有拍過,服裝裝扮都是奇形怪狀,還是沒有我們中國的好看,像《還珠格格》《武媚娘傳奇》《末代皇帝》《霸王別姬》《活著》等等,這部《末代皇帝》在豆瓣評分也是最高的9.1分,獲獎無數,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得到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還有一部《花木蘭》,作為中國人,沒有搶先一部導作這部歷史劇,感覺有點可惜了,是由迪斯尼公司出品的電腦動畫電影,好像開始在拍攝真人的《花木蘭》電影,而且陣容也很強大,劉亦菲、甄子丹、鞏俐、李連傑領銜主演,裡面有兩位武打巨星,還有神仙姐姐劉亦菲,關於花木蘭的傳說,大家是眾所周知,花木蘭替父從軍,巾幗不讓須眉的女將軍,不愧是女中豪傑,這部新電影預期明年3月上映,我很期待!
⑤ 一部有外國人參演的中國電影
雷霆戰警
警察系列
參加的外國演員:日本的藤原紀香
中國演員: 郭富城 王力宏 林心如
⑥ 麻煩告訴我外國人在中國拍攝的電影,電視劇,或者紀錄片比較好的名字,謝謝了
外國人在中國拍了個
紀錄片:美麗中國
電影:末代皇帝,龍帝之墓,黃石的孩子,面紗,殺死比爾,生死格鬥,伯爵夫人,上海紅美麗,碟中諜3,神奇四俠2,古墓麗影,地心歷險記 (最後也有哦),功夫之王,星戰前傳3,生死有命,月光集市到中國
⑦ 我國這4部電影被外國翻拍,你知道是哪幾部嗎
我國的電影行業有著很大的發展,也出品了很多的佳片。但我們必須承認的是,我國的電影行業相比歐美國家,因為起步晚所以水平上的差距還是很大的。但我們國家也有一些非常經典的影片,其中有幾部還被外國翻拍了,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這部電影在2006年被英國翻拍為《無間道風雲》,評分也有7.2。相比前面三部韓國翻拍的電影要比原版差太多,《無間道風雲》是真正的翻拍出了水平。這部電影還獲得了第79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獎。即便這部電影在國內的褒貶不一,但這部片子絕對是值得再次回頭看一遍的。
⑧ 有哪些外國人拍的講述中國古代,近代故事的電影
末代皇帝。《末代皇帝》是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尊龍,陳沖,鄔君梅,彼德·奧圖主演的一部傳記電影。
⑨ 有哪些外國人拍的中國歷史劇值得推薦
之前在抖音上經常可以看到一個電影就是義大利人作為主要參與者,關於清代,在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電影叫座,末代皇帝,就非常的好看,也經典。
⑩ 有沒有外國人拍的描寫中國抗戰的電影
龍種 Dragon Seed(1944)
寧靜祥和的中國南方鄉下小村莊,唐凌(沃爾特·休斯頓 Walter Huston飾)與家人一起幸福而忙碌的生活著。他的兩個大兒子已經娶妻生子,最小的兒子(赫德·哈特菲爾德 Hurd Hatfield飾)仍懷揣著一腔熱血。二兒子的妻子小玉(凱瑟琳·赫本 Katharine Hepburn飾)是一位擁有反抗精神的婦女,通過閱讀書籍,她得到了先進的知識和進步的思想。然而這一切都被日軍的侵華戰爭打破了,他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破敗的家園,年輕勇敢的女民兵小玉,帶領村民與侵略者展開了英勇的斗爭。
由美國米高梅公司出品,根據在中國長大的美國作家賽珍珠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影片《龍種》,榮獲1945年第1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提名,最佳攝影(黑白)提名。這部講述中國人抗日故事的影片,由好萊塢影星出演中國農民,讓全世界看到中國人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英勇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