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以一部外國文學史(歐美卷)名著及由此部作品改編的電影為例,談談你文學閱讀和影視觀賞異同的感受。
《飛躍瘋人院》《肖申克的救贖》或《亂世佳人》(改編自飄)
飛越瘋人院席捲的n項奧斯卡獎,的確演的不錯,但是小說本身是以印第安酋長的自述寫的,寫盡了這個世界的丑惡。
自己去查吧~
⑵ 世界名著《簡愛》改編電影, 你覺得跟原著差別大嗎
小說《簡愛》是一部自傳性質的小說,電影跟原著相比雖然有不足之處,但整體上還是還原了原著的精髓,所以電影《簡愛》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因為原著有幾萬字,而電影只有短短的兩個小時,所以電影在細節方面處理人物心理和情感的變化上略有欠缺,所以沒看過名著直接看電影的人可能會對電影中的某些情節不是很理解,因為電影為節省時長而忽略了小說里的某個環節。
綜合來講,電影《簡愛》對女人公的性格上的塑造還是很貼合實際的,跟原著相比也有電影本身的亮點,非常值得一看。
⑶ 以一部文學名著及由此部電影改編的電影為例,談談你對文學閱讀和影視觀賞的認識,800字
好久沒有寫什麼東西了,哪怕只是灌水的呢,所以今天寫一篇
好了,先起個名字吧,叫做《論文本的改編性與影視的再創造》(這個名字好長啊)
我想到哪兒說哪兒吧
其實看了這么多書,發現只要是稍微有點兒情節,稍微好看點兒的名作,基本上難逃被翻拍的「厄運」。
說是厄運太過誇張了,其實很多觀眾對原著並不了解,都是在看過翻拍的電影之後才去看原著的,從這方面來說,倒是電影起到了很好的普及作用,畢竟在現在這個時代,大家生活節奏那麼忙碌,看小說是要花費很多時間的,而且……說句不太好聽的,小說比較費腦子,電影相對比較簡單一些。
當然了,本人的基本觀點還是在時間和精力的允許下,多看原著。
因為……
首先吧,在改編劇本的過程中,通常來說,小說的長度都比較長,《飄》的長度想必大家都已了解(恐怕有八九十萬字),《傲慢與偏見》算是短的了,也有三十多萬字。總體來說,一般都在三十到四十萬字之間。
這樣的長度,除非改編成迷你劇集,否則小說中的劇情是不可能在電影當中完全展現出來的。畢竟時間有限,兩個小時的長度,只能把大概的情節說一說,還是比較粗線條的。
這方面我可以宴唯舉一個例子,還是《法女》吧(sorry,大家一定聽煩了,只可惜我只看過這個而已,慚愧慚愧),電影拍得已經很好了,唯一在我心裡覺得遺憾的地方就是小說里我覺得最精彩的那段教堂獨白(一段讓人心裡很五味雜陳的哭戲)電影里沒有,還有那個讓人哭笑不得的神秘人也沒出現。我當然理解這樣做的原因,因為除非拍成電視劇,否則必須把那些「不太重要」的情節刪掉,不然就成連續劇了,呵呵,晌滾培呵呵……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翻拍的四大名著,反正個人就不予置評了,雖然長度足夠,但是違背了原著的主題,唉……其結果當然是罵聲一片了
說到主題,改編作品時一定要對原著做一些變動的,這我理解,當時無論如何原著的中心思想不可以改動,否則的話,大致有三種結局:
第一種,編劇被小說的粉絲的唾沫淹死
第二種,編劇被小說的粉絲的板磚拍死
第三種,編劇先被唾沫淹死,再被板磚拍死(或者順序顛倒一下)
哦,忘了,除了編劇之外還有導演呢
說到這里又有一個問題冒了出來,原著的主題是怎樣的呢,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標准答案,之前我忘了在哪兒說過,好的文學作品應該有其主題的多重解讀性,那麼既然如此,即便是作者自己,可能也並不確切的知道自己想要表達什麼,我們只能夠希望相關的導演和編劇能夠負責一點兒了,好歹多研究研究,這樣才對得起觀眾啊
再來說說什麼樣的小說適合拍出來,有許多作品的文學價值很高,但是拍出來相當無聊。有的小說本身並不是很有名,但是拍出來得很經典。其關鍵就是……還是時間的問題
就說電影吧,二個小時的時間必須把一個故事說清楚。所以不像小說那樣,可以平鋪直敘,可以埋設許多伏筆,甚至很多都是從主人公的童年開始講起的(《法女》里我看了七八萬字男女主角都還沒說上句話呢),你要是照著小說那麼拍,估計觀眾早就退場了。所以,一開始你不來個一見鍾情,英雄救美之類的怎麼對得起觀眾啊
適合拍攝的作品個人認為只要有兩個特點就足夠了:
第一:人物性格要有特點(基本上都不是普通人)。
第二:故事要曲折動人,至少也要有創意。
大多數的作品只符合一個,一般是第二個。要是兩個條件都具備的話……好像只有《飄》吧
在這里著重說一下人物特點:基本上有三種
第備祥一種:讓人愛的,基本上男的是風流倜儻啦,神通廣大啦,女的是仙女下凡,楚楚可憐型。另外呢,我還發現,一般來說如果男主角是個富家大少爺會受到觀眾的喜愛,但是反過來,如果女主角是個豪門千金,好像一般都不是什麼好人……
第二種:讓人恨的,這樣的一般就是反面角色,為了或者情感或者價值觀或者生存的利益而干壞事的人,事實上,很多時候如果壞人演得好的話會比主角出彩。
第三種:讓人又愛又恨型的,這一種是稀有品種,通常會給觀眾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一般來說就是人物很優秀,但是性格有缺點,也有一些出身很悲慘的反面角色會被劃到這一類當中。這一類是最難演的。
總體來說呢,文本和影響的區別就在於你到底是在看什麼
文本看的就是:一流的作品看主題,二流的作品看描寫,三流的作品才看情節。
影響基本上看的就是視覺刺激,還有俊男靚女,(呵呵,我也是……)
莎士比亞的戲劇被翻拍的次數最多了,原因何在?除了作品本身極高的藝術價值之外,不可否認,莎翁的作品本身就是劇本,本來就是為了拍出來被人觀看的,只不過是舞台和銀幕的區別而已。
有的小說的劇本痕跡很濃,後來我一看相關資料,發現作者本身就是劇作家,這個小說寫出來就是為了拍攝的……呃
其實改編還是不費什麼腦子的,畢竟有原著的大批粉絲做基礎,應該不愁關注度什麼的。而且,事實上,大多數翻拍的作品中的台詞基本上都是照搬小說中的,省得費事了,呵呵
說到底,改編作品的成功與否關鍵就是影視與原著的契合度,如果你覺得在觀看的時候和閱讀的時候感覺一樣,那麼無疑是成功的。很多時候,不管是文本還是影像,它能夠帶給我們的,只是一種感覺,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又見仁見智的感覺。
小說可以通過很多的手法來展現一個大千世界,作者可以有很多議論來表達主題,但是在影視當中就不可能了,只能通過「鏡頭語言」,對白,動作,眼神之類的(為演技派鼓下掌吧)。
其實人都是矛盾的,也許讀者在閱讀的時候經常會想像書中的主角是怎樣怎樣,如何如何的,而當影視作品一旦把這種想像落到了實處,即便這種詮釋何等完美,何等努力,讀者多少還是會吹毛求疵,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讀者的想像力,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這個道理,就和斷臂的維納斯是一樣的。
最後說一句,其實看了原著之後有一個好處,就是通常外國的影片翻譯的字幕組都比較爛。而如果你讀過原著的話,你不必咒罵,你大可以高傲地蔑視,不必太注意字幕,當屏幕中出現錯別字的時候,你可以回憶一下小說當中這句台詞是如何描寫的……當然了,除非你的記性特別好,否則還是比較難以做到的,呵呵
就想說兩句的,沒有想到又寫了這么多,不好意思,各位海涵
⑷ 外國文學名著改拍的電影或電視劇那幾部比較好看
《化身博士》
《羅馬假日》
《威尼斯商人》
《羅密歐與主力也》
《科學怪人》
《夜訪吸血鬼》
《飄》
《阿甘正傳》
《亂世佳人》
亂世佳人》《簡愛》《紅與黑》《巴黎聖母院》
《悲慘世界》《戰爭與和平》《茶花女》《魯濱遜漂流記》
〈基督山伯爵〉〈名利場〉〈卡門〉〈純真年代〉
〈小婦人〉〈呼嘯山莊〉〈蝴蝶夢〉〈紅字〉〈牛虻〉
〈安娜·卡列尼娜〉
莎士比亞的作品也是經常被拍成電影的,版本也數不勝數~~~
〈威尼斯商人〉〈羅密歐與朱麗亞〉〈王子復仇記〉〈哈姆雷特〉
〈仲夏夜之夢〉〈麥克百〉〈李爾王〉
狄更斯的作品有:〈霧都孤兒〉〈遠大前程〉〈艱難時世〉
〈雙城記〉〈大衛·科伯菲爾〉〈我們共同的朋友〉
奧斯汀的小說其實除了〈傲慢與偏見〉,還有〈理智與情感〉
〈勸導〉〈愛瑪〉〈曼斯菲爾德庄園〉都被改編成電影了,而且還有很多版本
當然英國BBC的Colin Firth的<傲慢與偏見〉這個版本是最經典的拉
⑸ 外國文學名著拍成電影的有哪些
1、《格列佛游記》
《格列佛游記》1726年在英國首次出版便受到讀者追捧,一周之內售空。出版幾個世紀以來,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在中國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外國文學作品之一,被列為語文新課程標准必讀書目。根據其內容改編的電影分別於1977年、1996年、2010年被搬上大熒幕。
2、《哈姆萊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聞名的劇作,也是他四大悲劇中最早、最繁復而且篇幅最長的一部。該劇三幕一景中哈姆雷特有一段獨白,無論原文或譯作均膾炙人口。
《哈姆雷特》被譽為歐洲四大名著之一。從問世至今被多次改編成舞台劇、歌劇、影視等作品。
3、《紅與黑》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作品講述主人公於連是小業主的兒子,憑著聰明才智,在當地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與市長夫人勾搭成奸,事情敗露後逃離市長家,進了神學院。
經神學院院長舉薦,到巴黎給極端保王黨中堅人物拉莫爾侯爵當私人秘書,很快得到侯爵的賞識和重用。與此同時,於連又與侯爵的女兒有了私情。
最後在教會的策劃下,市長夫人被逼寫了一封告密信揭發他,使他的飛黃騰達毀於一旦。他在氣憤之下,開槍擊傷市長夫人,被判處死刑,上了斷頭台。《紅與黑》發表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
4、《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
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該小說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及音樂劇。
5、《呼嘯山莊》
《呼嘯山莊》是英國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是19世紀英國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小說描寫吉卜賽棄兒希斯克利夫被山莊老主人收養後,因受辱和戀愛不遂,外出致富。回來後,對與其女友凱瑟琳結婚的地主林頓及其子女進行報復的故事。全篇充滿強烈的反壓迫、爭幸福的斗爭精神,又始終籠罩著離奇、緊張的浪漫氣氛。此作品多次被改編成電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