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性格內向不愛說話,怎麼改變
首先不要認為自己內向就低人一等,宅在家裡如果讓你覺得開心,就與那些天天泡在人堆里嗨的人沒有區別,反正都是為了讓自己舒服嘛! 你小時候是不是一犯錯誤就被父母打罵?或者父母從來不與你交流,或者只是命令你做這做那、不許做這不許做那?這樣的童年特別容易造成膽小內向的性格。 我小時候經常被打,性格非常內向,文靜。工作以後發現內向的人在職場很難升職,所以嘗試改變自己,我花了一年的時間就改變了,聚餐、泡吧、K歌、洗澡洗腳按摩、打牌、逛街、旅遊……所有的聚會都參加。慢慢的,我就與同事、上司成了好朋友,能在公司大會上演講了,能在開頭腦風暴討論會上滔滔不絕。然後上司離職時,我就升職了。現在的我,三十齣頭,做著部門經理。 其實,我還是很喜歡周末和家人一起安安靜靜待著,看電影、玩游戲、吹空調、吃西瓜,宅家裡很開心。 說說我由內向變外向的方法吧! 1、鍛煉口才:多看點笑話、故事、新聞等你感興趣的東西。把內容背下來,和你的好友或親人分享。 2、交往要從簡單到困難:首先多聯系自己已有的朋友。再多與同崗位的同事聊天,再嘗試與上司、其他部門的同事溝通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再嘗試與老客戶成為朋友,嘗試聯系以前的老同學。。。最後才考慮認識陌生人。不過要注意哦,同事變朋友容易,但變好友的幾率很低的,畢竟你是去打工掙錢的,不是去交朋友的。 3、多一些興趣愛好:多嘗試不同的新鮮事物,有錢的話可以參加比如旅遊、自駕游、騎行,在q群里參加集體活動。沒錢的話,可以在網上學學唱歌、跳舞、英語等。實在是窮,你可以去福利院做免費義工,也能認識新朋友的。 4、說話聲音要大一點,別怕說錯,每個人都是害怕的,我主持七百人的大會時,腿也哆嗦,我面試員工時也害怕說錯話。 5、多與家人交流:以前我很怕和父母說話,現在不怕,就算我爸現在還是經常罵我,但我會把自己認為正確的道理跟他說,聽聽他是怎麼想的,多聽多說,才發現原來父母很愛我。所以現在我自己有老公小孩,我也把他們當好朋友,我經常和老公聊網上的新聞、游戲,和小孩一起玩玩具。 性格太內向的人確實不適合這個社會,如果你想有一份好一點的工作,就必須強行改變。 手機打字很辛苦,只是想幫助和你我一樣性格內向的朋友。
『貳』 克隆人存在什麼倫理問題
一切的倫理問題,都可以慢慢適應。無論是母體和克隆人的輩分問題,權利問題,繼承家產問題,都不怕。設定一個多數人接受的限制性法律,就夠了。1怕的是人權問題。克隆人要是有缺陷呢。要是母體出車禍想用克隆人的腿大腦呢。或者從小就給子女克隆人,並禁閉圈養到大,哪天子女有病出事了,就割下克隆人器官差碧中移植上去,任憑克隆人豬狗一樣死去。2如果克隆人有人權,那是否和母體平等。是否有權知道自己虛山的一切。是否需要對母體及主治醫生負有贍養義務。若克隆人有身體心理缺陷,是否有權跟正常人交配並生下有缺陷的混肉人。克隆人的終身葯物是否有資格入醫保。克隆人的製造資格和名額分配。什麼條件下才允許克隆人。3克隆人增加就業壓力升學壓力怎麼辦。克隆人的用途目的規定數額扶養教育工作安排怎麼分配。是否可以終生用於科研並享受自由限制安撫費。如果克隆人過多要求參政議政怎麼辦。如果克隆人比人類更優秀在選舉中獲得權利並開展人類清除計劃怎麼辦。4若一個戀母情結妹控兄控的人,不能近親結婚,是否可以克隆對方並交配。如果可以,那克隆人的交配訴求對象是否需要獲得母體的同意。比如某美女明星的克隆體長大,被富豪用錢收買上床,那母體想到了很惡心怎麼辦。如果有人用克隆體拍色情電影某「門事件」來侮辱誹謗母體怎麼辦。5母體在什麼年齡段可以開展克隆計劃。受精卵桑椹胚階段。胎兒階段。老年階段。倘若某自戀狂要與克隆體相愛怎麼辦。自己草自己。克隆體也想二次克隆三次克隆怎麼辦。要是多量克隆好幾個怎麼辦。6宗教怎麼定義克隆人和克隆行為。慧飢克隆人能信教嗎。能獻血嗎。做醫生呢。擔任國家總統呢。克隆人能否從事屠宰外科手術廚師之類的行業。如果他們的血液或體液混入食物和病人體內怎麼辦。是否會有不良反應。克隆人和寵物的地位如何區別看待。如果克隆人為劣等生物,克隆人虐待動物怎麼辦。克隆人能否參加娛樂節目和影視。克隆人如果有某些生物優勢,比如變異成巨人,是否可以用於戰爭軍隊武警。克隆人如果先天免疫艾滋病梅毒天花麻風等傳染病,是否可以用做人體生物炸彈傳播疾病而疾控中心無法檢測。
倫理片不同於普通的愛情片它會涉及到一些情慾元素,又不像A片那樣露骨。所以對許多想感受新鮮事物的人來說,倫理電影是它們最好的選擇,而歐美地區一向是倫理電影的發源地,下面要給大家推薦的是歐美十大倫理電影,有興趣的快來看看吧。
10、不忠 2002
豆瓣評分:7.5
評價人數:23414人評價
不忠講述的一位妻子發生婚外情的故事,該部電影由著名導演阿德里安·萊恩執導, 戴安·琳恩,理查·基爾主演,影片上映於2002年,獲得了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9、偷香 1996
豆瓣評分:7.7
評價人數:16622人評價
偷香由義大利知名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 傑瑞米·艾恩斯、麗芙·泰主演的一部法國倫理片,該片講述了年輕貌美的女主角和幾位男士之間的愛恨糾葛。影片中不乏一些濫交、一夜情、縱欲的因素。
8、雲上的日子 1995
豆瓣評分:7.7
評價人數:52000人評價
這是法國女神蘇菲·瑪索為數不多的倫理片,在豆瓣上有5萬人評價,最終得到了7.7分的高分,整個影片分為四個故事,每個故事相互獨立,蘇菲·瑪索在第二個故事當中,影片描述了,在法國生活中,幾位不同人之間的愛情故事。
7、性癮者:第二部 2013
豆瓣評分:7.7
評價人數:35715人評價
《性癮者:第二部》獲得了27屆歐洲電影獎的多項提名,該片繼續了第一部的劇情,講述了一個女性癮者的生活和經歷。內容涉及了SM等禁忌元素,總體來說,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6、本能 1992
豆瓣評分:7.7
評價人數:98256人評價
《本能》這部電影是莎朗·斯通的成名之作,莎朗·斯通飾演的女主角為了找尋靈感,而和不同的人上床,其中包括一位著名的搖滾歌手。但不久這位搖滾歌手就被人殺死在家中,然後一位警察開始調查此事,但這位警察最後也被女主的眉毛所吸引。這部影片在豆瓣上有十萬人評價,多個著名的鏡頭被翻拍。
5、女性癮者:第一部 2013
豆瓣評分:7.7
評價人數:50632人評價
女性癮者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位患有性癮的女人身邊的故事,女主從小患有性癮,隨著年齡的增長,她沉淪在性慾的空間,甚至成立了一個性癮俱樂部,然後當她愛上一個男人後,發現再也無法發生激情。
4、戲夢巴黎 2003
豆瓣評分:7.9
評價人數:92262人評價
戲夢巴黎由著名影星伊娃·格林主演,影片上映於2003年,該片講述了60年代的法國,一對法國姐弟和一位來自美國留學生之間古不倫故事,該片情慾場面比較多,在豆瓣上有十萬人評價。
3、一樹梨花壓海棠(Lolita) 1997
豆瓣評分:8.1
評價人數:103889人評價
《一樹梨花壓海棠》這個電影名字大家可能不怎麼熟悉,但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洛麗塔》,這是最早的蘿莉控影片,該片講述了一位大學教授在年幼的時候失去了女友後,對未成年的少女有著特殊的感情。後來她愛上了自己的養女洛麗塔,從而展開了一段不倫戀。
2、情人 1992
豆瓣評分:8.1
評價人數:112922人評價
情人是由香港著名影星梁家輝主演,講述了30年代越南的一個15歲的法國少女和中國富商之間的愛情故事。這部影片十分出名,在豆瓣上共有十一萬人評價,還能得到8.1的高分實屬不易。
1、苦月亮 1992
豆瓣評分:8.3
評價人數:45621人評價
苦月亮由大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執導,休·格蘭特,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主演的一部電影,該部電影講述了兩個戀人之間由愛生恨的故事。
『肆』 倫理學有什麼用
倫理學有什麼用?倫理學教人為善這個命題頗為可疑。要讓別人接受自己的願望、想法、主張,倫理學,作為系統說理,不是最好的辦法。但說理並不是都意在說服,說理首先是一種倫理態度,視對方為理性存在者的態度——希望理解他者,也希望他者理解自己。就此而言,與其問「倫理學有什麼用」,不如問「說理是怎麼來的」。回答是:理性人凡事要明個道理,拿肢德性重要,我們就想弄清楚德性之理。
一
我們都知道,亞里士多德把人類活動分成三類,理論活動,實踐,製做。與這三類活動相應,亞里士多德區分三類學科:理論學科,實踐學科,包括政治學、倫理學;製做學科。這里只說說理論科學與實踐科學的區別。據亞里士多德,理論科學的目標是為真理而求真理,它們不改變事情本來的樣子,例如,對天體的研究不改變天體的運行。實踐學科不是單為真理本身之故而探求真理,例如,倫理學研究的目的不在於知道善人是什麼樣的人,而在於我們自己成為善人,不僅意在知道什麼是德性,而在力求使我們自己有德。倫理學「不像其他知識分支那樣,以靜觀、理論為目的……而是教人怎樣成為善好的人,否則這種研究就沒有意義了」。
善好和德性是否可教?即使可教,是靠「身教」還是靠倫理學這樣的系統論理來教?倫理學教人為善這個命題若說古時已經可疑,今天恐怕更難成立。一個一個倫理學系跑一跑,哪個教授好意思說他敢教人善好和德性?他一個個斤斤於蠅頭名利,他一個個百無一能的腐儒,頂好也不過是個方頭正臉的亞中產。畢竟,尚沒有倫理學的時候,世間早已有善好之人善好之行。倫理學教人為善這個主張還進一步暗含,有大家都要接受的善好,而倫理學家更了解這種共同的善好,這些也都有待商量。亞里士多德對倫理學教人為善其實也有保留,他說:「但事情卻是,使人高貴的諸種理論雖然似乎有力量使那些生性高尚的人歸於德性,但它們卻沒有能力去促使大多數人追求善和美。……想用理論來改變在性格上形成的習慣,是不可能的,或者是困難的。」 〔NE,1179b〕
二
後世的倫理學家常把倫理學分成理論倫理學和實踐倫理學,「前者發現規律,後者應用規律」。 這個區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和倫理學是否教人為善這個問題的尖銳性:理論倫理學不關教人為善的事,教人為善的是實踐倫理學。蔡元培是最早從西方系統引進倫理學的學人之一,他在《中學修身教科書》接下理論倫理學和實踐倫理學的區分,實踐倫理學「本理論倫理學所闡明之原理而應用之,以為行事之軌范」——「理論倫理學之於實踐倫理學,猶生理學之於衛生學也。」
也有倫理學家區分規范倫理學和描述倫理學,這種區分與理論倫理學和實踐倫理學的區分頗為接近——規范倫理學探討我們應當怎樣生活,嘗試提供一套倫理規范。描述倫理學則只是描述各種倫理規范,並不告訴我們應當遵從哪套規范。
我對上述區分頗多異議。這里分成幾點來說。
一,如果所謂規范倫理學的任務是提出一套道德規范,那麼,無論這套規高森范多麼高尚或恰當,無論規范的提倡人多麼有學問,它似乎更接近於某個教派的傳道書,更接近說教或政治思想教育,不成其為一門什麼「學」。蔡元培在《中學修身教科書》之前,出版了一本《中國倫理學史》,他在該書緒論中區分倫理學與修身書,修身書「示人以實行道德之規范」,倫理學則「以研究學理為的」,又說:「倫理學者,知識之徑途;而修身書者,則行為之標准也」。倫理學既然是研究學理的,所以「於一時之利害,多數人之向背,皆不必顧」。〔5頁〕他後來在《中學修身教科書》中採用理論倫消念世理學和實踐倫理學這對用語,原來的框架則未變:上篇為實踐倫理學,下篇為理論倫理學。實踐倫理學這個名號頗為誤導,觀其書中的實踐倫理學部分,實際上即為修身書,以提供行為之標准或規范為目的。蔡元培也明確說:應用之學,其實屬於術,「惟理論之倫理學,始可以占倫理〔學〕之名也」。〔208頁〕若強說實踐倫理學與修身書有什麼差異,則可說實踐倫理學背後有理論倫理學的原理支撐,即「本理論倫理學所闡明之原理而應用之」。這就引到了第二點。
二,區分倫理學與修身書,這我很贊同,但修身書與倫理學總有一層特殊的關聯,把兩者做個區分容易,要說清兩者之間的關聯就麻煩些。依照梯利與蔡元培的刻畫,所謂修身書或實踐倫理學即是現在所稱的應用倫理學。應用倫理學探討在具體行業中應當怎樣合乎道德地行動,例如醫學倫理學探討醫療或醫生的倫理等等。上面說到,實踐倫理學這個名號頗為誤導,同樣,應用倫理學這個名稱也有疑問。蔡元培說應用之學其實是術,這倒不盡然,應用力學、應用數學,它們也是獨立的學科。這里的疑問在於,應用倫理學預設了一套倫理學理論,就像應用力學預設了理論力學那樣。然而,倫理學是否能提供理論?醫學倫理的探究是不是倫理理論的應用?只說一點:應用力學之成立,依賴於大家對力學基本理論沒有什麼爭議,而倫理學有多家多派的理論,「倫理理論的應用」應用的是誰家的理論呢?倫理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如果並沒有哲學應用一說,自然也談不上倫理學的應用。無論稱之為實踐倫理學還是應用倫理學,「本理論倫理學所闡明之原理而應用之」這一思路是有疑問的。我同意維特根斯坦,哲學並不提供理論,我也不認為醫學倫理是誰家理論的應用。數學哲學不是把誰家的理論應用到數學領域,科學哲學也不是把誰家的理論應用到科學領域,它們是對數學和科學的哲學思考,同理,醫學倫理學就是對醫學的倫理學思考。當然,應用倫理學已成定名,就像印第安人一樣,不妨將錯就錯,未必需要改掉,我們只要不被名稱誤導就好了。
三,描述倫理學這個名稱也有疑問。描述一個民族都有哪些倫理規范,似乎是人類學-社會學的任務而不是倫理學的任務。誠然,人類學-社會學是否能做到不帶評價的「純描述」,這本身是個問題;但更重要的在於,哪個學科固然都離不開描述工作,但任何學科,無論是倫理學還是人類學-社會學,從來不止於描述,它需要追問事情為何如此。
概括言之,我認為把倫理學分成規范倫理學、理論倫理學、元倫理學等等,盡管在特定上下文中可能起到提示作用,但更多的恐怕是誤導。我很同意蔡元培,以修身書那樣的方式列舉多項道德規范不是倫理學的任務,對各種各樣的道德規范進行反思進行論證才是倫理學的任務。不過,提供規范與對規范進行反思、論證並不一定互相隔絕,所謂規范倫理學通常不會只列舉些道德規范。例如,新儒家意在提供一套儒家道德規范,但同時,他們也在從事倫理學論證工作,這包括論證儒家的倫理規范比其他的倫理規范系統更加優越,論證這些規范如何可能應用於或適用於今天這樣一個已經大不相同的世界等等。
三
按梯利、蔡元培他們的看法,修身書或實踐倫理學「本理論倫理學所闡明之原理而應用之」,但依我看,這是把「理論倫理學」的位置弄反了。社會生活總要求我們遵行某些倫理規范,到一定時候,就有聖人把生活中的實際規范加以整理,去陋存精,「示人以實行道德之規范」,如摩西十誡或孔子在論語中的很多金言。這套規范的道理何在,他們沒說什麼,或零星說到一點兒,民使由之可也,未必使知之。實際上,聖人固然對天人之際體會得宏達又精微,卻不一定長於成套論理——成套論理的需求和技術都還不曾發展起來。倫理規范系統是否合宜,原不在於是否講出一套道理,而在於這套倫理規范是否合乎道理。但文字時代既已開始,道術為天下裂,你提倡一套規范,他提倡另一套,每一套規范的提倡者,即使起初並不好辯,這時也不得已要為他所倡導的規范講出一番道理來。當然,他若要講得出道理,他提倡的那套規範本來就得有道理。
一條合理的規范所依的是什麼道理,並不總清清楚楚。大多數規范系統不禁止殺生,卻禁止殺人。這當然是有道理的。 其中的一條道理大概是,蚊子或螞蟻在死亡過程中不怎麼感到痛苦。這個道理有一定的解釋力,例如,它也能解釋為什麼隨意殺死一條狗比踩死一隻螞蟻更難讓人接受,自願墮胎權利的支持者有時沿這條思路來論證自己的主張——胎兒並不感到痛苦。但盡管這條道理有一定的解釋力,卻會招來一些顯而易見的質疑:你怎麼知道螞蟻不感到痛苦?你怎麼知道胎兒不感到痛苦?放過這些不論,我們要問,殺人和踩死螞蟻的區別主要來自螞蟻不感到痛苦嗎?一刀砍死一個睡夢中人,他沒感到痛苦,卻跟其他殺人案例沒多大差別。也許,殺人和殺死青蛙的區別並不在於它們是否感到痛苦,而在於前一例中你消滅的是未來可能富有意義的生活。這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殺死一個孩子或一個大家愛戴的人更遭人痛恨。但這一點也並非那樣一清二楚:我們憑什麼從生存具有多大意義來看待殺生問題呢?又該由誰來確定哪種生存更富意義呢?
無論什麼道理,都不是孤零零的,每個道理都連著別的道理,這個道理得到一些道理的支持,卻與另一些道理不合。目的的正當性是否能為實現這一目的所採用的任何手段提供充分辯護?曰是曰否,都能說出一番道理。知行是兩回事抑或知行合一?跳水救人是出於道德考量抑或出於本能?保護古建築或救黑熊重要嗎?曰是曰否,也都能說出一番道理。在同一平面上的反復辯駁也許不能得出究竟,為此我們也許需要追索更深層更普遍的道理。螞蟻是否感到痛苦——我們該怎麼想才能開始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顯然聯系於我們怎麼知道螞蟻是否感到痛苦,而這又顯然聯系於我們怎麼一般地知道其他人以及動物們的感受。為此我們就需要考察什麼叫知道,什麼叫心理或心靈。何為知,何為心,這些即是近世哲學家所稱的概念考察。上一節說到,任何一門「學」都在於追究事物的為什麼,追究理由和道理,概念考察或辨名析理是這類追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它追究的不是作為機制的為什麼,而是日常理由背後的根本道理。系統地追索紛繁道理背後的更根本更普遍的道理,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哲學活動,從前則稱作「窮理」。所謂窮理,不是在平面上追索,而是向縱深處追索。
人但凡有點兒靈性,不可能從不對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感到困惑,繼而加以思考。倫理思考是人類思考的重中之重,人人都想過自己怎樣處理一件事情比較公平,想過別人一種做法是對是錯,人人都曾嘗試用某種道理來說服別人做某件事或不做某件事,都曾用某種理由為自己的某種行為做過辯護。生活中的實際倫理思考、討論、爭論,這些既是倫理學的發祥之地,也是倫理學所要探究的課題,但這些活動本身並不是倫理學。每個人的困惑由這個那個具體的、偶然的事件引發,而求解惑的努力會把我們引向一些多多少少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哲學問題」。在那裡,這個那個偶然的問題,你的問題和我的問題,交織起來,平常說理轉變成系統論理。
總括言之,倫理生活總是從默會或明述的規范開始,這些規范在現實生活中磨打出來,由聖賢提煉出來,是些多多少少有道理的規范,後世乃可得演繹其中的道理,相互質疑、駁斥、辯護、補充,辨名析理,從而形成比較完整的道理系統,是為倫理學。
四
倫理學旨在說理、窮理,但說理、窮理能否勸善?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我們很難指望通過說理讓別人接受自己的願望、想法、主張。為此,除了說理,還有種種其他辦法:好言相勸、懇求、糾纏、煽動、欺騙、利誘、威脅。
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為這些方法分類。斯蒂文森先把威脅利誘之類放到一邊,把其餘的方式分為理性的方式與非理性〔nonrational〕的方式。 訴諸事實和邏輯來支持自己的主張是最典型的理性方式——你列舉吸煙的種種有害後果勸說父親戒煙,說明某種葯劑的療效來說服生病的丈夫服用它。指出對方不合邏輯當然也是典型的理性方式。訴諸事實和邏輯,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科學求真。非理性的方式,據斯蒂文森,其中最重要的是persuasion,如勸說、勸誡、懇請、懇求等等。你就讓他這一次吧,我求你了,這時候,我不是在為我的請求提供理由。我們說好言相勸,突出的不是好理由而是相勸時的好態度。這兩大類方式並不總是能明確區分,引征權威、訴諸公議似乎就落在兩類交集之處,在實際討論和爭論之際,人們通常也交替並混雜使用這兩種方式,但它們有大致區別,這一點還算清楚。用理性方式與非理性方式標示這一區別顯然不大好,非理性強烈含有胡做混來的意思;盡管我們可以聲明這里使用非理性時不是指胡做混來,但這種人為排除法既笨拙又不是很有效。我覺得不如更朴實地把前一大類稱作說理,後一大類呢,就稱作非說理的方式。為論述方便,我還臨時編造一個詞,勸求,用來概括這兩大類方式。
把說理與其他方式分開,是要說明說理是一種獨特的勸求方式,不是與其他方式並列的一種。不過,說理之為獨特的勸求方式,並不在於用它來勸求格外有效。學者以科學求真為業,容易高估事實和邏輯的力量,我們卻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要讓別人接受自己的願望和主張——這里仍然把利誘、威脅排除在外——好言相勸、懇求、宣傳、煽動通常效果更佳。維特根斯坦曾注意到,雖然人們在勸求時有可能提供理由,「但這些理由能達到多遠?理由窮盡處,是勸請〔ueberreden〕。(想想傳教士讓土著人改信宗教時的情況。)」 你信念執著激情洋溢,或表現為如此,人們就容易被你打動,即使人們後來發現你的主張與事實、邏輯相悖,只要他們相信你本意真誠,也不大與你計較。科學求真在群眾那裡沒有很大市場。我們不必太多為事實和邏輯抱屈——人們本來不是要為正確生活,而是要生活得熱熱鬧鬧忽忽悠悠,而且,細節之真本來與正確判斷關系不大,例如,我記住一大堆數據,照樣會錯判經濟形勢,經濟學家各個都記得比我們多十倍,判斷大形式時常截然相反。生活中到處是紊流,分明的事實和清明的邏輯不一定能帶我們多遠。不管怎麼說,求真態度以及與之緊密聯系的准確性,在日常生活中是相當邊緣的德性,它們的重要性是在哲學-科學的發展集中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