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篇關於英語原版電影的論文
。
好了,就讓我們在英國,看電影,學英語,找樂趣。
在語言環境中耳濡目染,才能真正「活學」,掌握語音、詞彙、句型、思維和文化;在語言環境中入鄉隨俗,也才能真正「活用」,達到理解和表達、交流和溝通。但是中國人在跟電影學英語時,多數人走入只看不聽,或只聽不看;只泛不精,或只精不泛的誤區,以致看了一些英文電影,但是聽和說卻沒有本質的提高。
但是學好英語,又必須從聽說入手。因為學習英語聽說可以使英語不再是望而生畏、死氣沉沉的學問,而成為妙趣橫生、鮮活靈動的實踐。但是學習聽說不等於「習得聽說」,美籍華人的英語好是因為具備了「習得聽說」的必要條件:英語環境。但是我們沒有條件,可以創造條件,比如看美國電影和情景喜劇,有意識地給自己營造出一種國外的英語環境強迫自己用耳朵接受英語,同時開口說英文,就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習得聽說」。
英語聽說包括語音、語調節奏、用詞、句式、思維和文化六部分。首先,對於任何一門語言,語音是基礎,它不僅包括單詞的發音,還包括真實交際中詞彙、習語的連讀、失爆、弱化、濁化、重音、縮讀等許多音變形式。至於語調節奏,則是地道流利表達英語的潤滑劑,沒有接觸過地道的老外,沒有和他們有過面對面的交談,是很難感受到語調節奏在表達思想中的巨大作用和強大震撼力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用詞和句式的正確與否直接體現了對異國文化了解的程度。可以說,達到前三者就達到了與美國人的形似,若是又學會了美國人的思維和文化,能夠用美國文化思維則可達到神似的效果。這就是立體英語教育模式,電影則是最好的媒介。
做到語言、文化雙豐收。1、融入原則:不要把自己看成旁觀者,而要是當成局內人看待,要與角色同呼吸、共命運,產生場景感覺。2、突破原則:關鍵在於模仿,模仿不能離開背誦,熟練直到能脫口而出。3、擴展原則:首先要在詞彙和句式層面上擴展;其次是在此基礎上,「泛看」電影,電影題材可以不受很大限制,但每部影片都至少要看三遍以上。4、挖掘原則:此時不能僅限於看懂表面意思,而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去挖掘語言背後深刻的文化內涵,變被動為主動,以此達到聽說的最高境界。周寧人暑期看電影學地道英語身臨其境的快感英語聽說六要素影視學習四原則影視選材原則1、生活類影片:這是最好的語言素材,向大家推薦的書目有:初級???《情歸巴黎》、中級???《阿甘正傳》、《西雅圖不眠夜》、《漂亮女人》、高級???《旅行冒險記》2、美國情景喜劇:代表作是七、八年前在電視上播出的那部《成長的煩惱》,當代最流行的有《森弗一家》、《朋友》等,更多內容可參看:《美國「情景喜劇」俚語百分百》。
② 美國電影和美國文化的論文
你可以從美國電影中的超級英雄片論起,反映他們文化中的個人英雄主義!
③ 急求英美電影欣賞論文(英文的)
Men of Honor
《斯蒂文森小說精華》下卷收錄《黑箭》及《綁架》,這兩部長篇都是非常引人入勝的歷史小說。在介紹二書各自的時代背景以前,不妨讓我們先來鳥瞰一下英國歷史,它的大脈絡,那是很有趣的。
提起英國,人們只知道是個老牌帝國主義,十九世紀首先就是這匹惡狼闖進我們的家園。但是,在不列顛(聯合王國除開北愛爾蘭)那片土地(約略相當於我國湖南省)上,曾經多少次遭受外族血與火的蹂躪?多少次山河變色、國破家亡?一代又一代,有多少個入侵者、殺人兇犯,又有多少個英奸、賣國賊,最後都成了他們民族英雄和歷史偉人,我們中有幾位能夠說瞭然於胸呢?一筆一筆血淋淋的陳年舊帳,整個的英國歷史我們可以大體上概括為:三次種族大換血,三次淪為殖民地(即文化大換血或輸血),三次開門揖盜,引狼入室,認賊作父——其中兩回全國都成了我們中國的吳三桂。這就是一部英國史!
大約距今九千年以前,不列顛諸島與歐洲大陸還是連成一體的,那裡居住著中石器時代的地中海人和阿爾卑斯人。約五千年前,伊比利亞人自地中海地區西遷,是首批從大陸渡海過來的,征服了原有的居民。這次征服必定十分野蠻悲慘,使我們已經找不到任何中石器人的痕跡了。著名文化古跡索爾茲伯里平原上的怪石圈,就是伊比利亞人留下來的。是為第一次換血。
到了約兩千五百年以前,有凱爾特人自今天德國南部一路砍殺過來,先後佔領了今日法蘭西、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地,接著又越海占據了不列顛諸島,殘酷屠戮伊比利亞人。是為第二次換血。
自公元一世紀中葉,羅馬帝國對不列顛進行了長達四百年的殖民統治。政府、法律和商業都使用拉丁語,只剩下鄉下人才說凱爾特話。鋪石的公路自此四通八達,繁榮城鎮星羅棋布,羅馬人還帶來了基督教,其文化、習俗、生活用品也大量滲入,整個社會生活都羅馬化了。直到五世紀初老家起火,他們才開始撤離。這是第一次被殖民地化。[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前門去狼,後門進虎。緊接著於五世紀中葉,原居住在西北歐的三個日耳曼野蠻部族——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人橫渡北海,所謂「條頓人的征服」,(嚴格地講,可以說是四次引狼入室。因為羅馬軍團撤離以後,軟弱的不列顛暴露於北方野蠻蘇格蘭人同皮克人的侵擾之下。據說首先是一位凱爾特部族領袖,主動邀請朱特人前來協辦國防的;而朱特人見有隙可乘,後來才反客為主,並引發盎格魯及撒克遜人也來大舉入侵。)耗時一百五十年。秦始皇焚書坑儒?小菜一碟!日耳曼人把凱爾特整個一個民族的成年男子幾乎打殺干凈啦(第三次換血)!他們這些劊子手構成了今天英吉利民族的主體。自然,殘留的婦孺免不了繁衍生息,於是一代又一代的混血種橫空出世。
金庸歷史小說非常有趣,其耐看不亞於斯蒂文森。然而,若按照小說中那些仁人志士伸張正義、替天行道的血性脾氣,非得要報伊比利亞人同凱爾特人,還有中石器人的血海深仇,將那些屠夫的孽種——今日的英國人,殺個精光不可!
歷三四百年七國並存(類春秋戰國)的局面,遲到九世紀初,延伸至十一世紀初,日耳曼野蠻人終於從自身各個部族紛亂稱雄之中名義上得到統一,演繹出英國統治世系的第一個朝代——撒克遜系。
就在撒克遜系統御國家的同時,九至十一世紀,來自北歐的維京海盜——其中主要是丹麥人,大規模入侵英國。他們除了在英格蘭東北部建立「丹麥區」,進行直接赤裸裸的統治之外,以後又向南方擴張。到十一世紀上半葉,雖說不斷受到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反抗,仍有三十年之久,整個英格蘭都已置於了丹麥國王卡紐特統治之下 ——此三十年即英國朝廷的第二系,丹麥系。前後歷三百年,語言、文化、司法、度量衡……無不受到深深的影響。屈辱的殖民地史,居然列入了國祚的正統。
十一世紀中葉卡紐特帝國瓦解以後,政權重歸撒克遜人的手中,是謂西撒克遜系。但是新王愛德華之母卻是個諾曼底人(所謂諾曼底人本來也不是諾曼底的人,而是原居住於北歐的諾曼人,於九世紀南徙至今法國西北部、由於他們到來才稱做諾曼底的地方,安頓了下來。操法語,與法國同化了。當時受封於國王的公爵,其領地叫公國,伯爵的叫伯國。十世紀初建立了諾曼底公國,為法國封建諸侯中最強大的;名份上為法王屬下,實際有相當的獨立性),國王本人是個半撒克遜半諾曼底的雜種,他自幼在諾曼底長大,長期流亡於茲,三十八歲才回國。即位以後便大量起用諾曼底人,還跟其表弟諾曼底公爵結為聯盟,以抗衡國內的貴族,並使法語成為社會上層主要的交流工具。可謂里通外國、引狼入室之先聲。
一○六六年,那位表弟諾曼底公爵威廉,根據表哥生前有讓他繼位之願望,率兵五千乘艦隊入侵英國,打敗並殺死了新王哈羅德。英國大主教於西敏寺為之加冕,憑著聖經將英格蘭交付與之,不久他便攜著一批歸順的大主教、王孫貴族,返回諾曼底去也。勝利的法國人幾年以內不斷焚毀村莊,殺戮平民,掠奪英國貴族的土地以犒賞親屬及隨從,統治上層換成了諾曼人的天下,新貴族取代了盎格魯撒克遜的老貴族,諾曼底——法蘭西語和諾曼——法蘭西法律成了英格蘭宮廷、英格蘭貴族的語言和法律。教會也由法國來的義大利籍大主教接管了。然而,正是這位建立了諾曼底王朝的外國殖民君主同他的世子(繼位者)們,於司法制度、興建教堂乃至形成上議院、文化……等等方面諸多建樹,即是說從世俗(硬體)同靈魂(軟體)兩個方面,為社會公正奠定了基礎,開創了不朽的盛世基業,很有一點漢武帝的氣象哩!原先盎格魯撒克遜時期每個人只有一個單名,現今這樣名字後邊尾以姓氏,也是模仿他們法國貴族來的,這便是第三次殖民地化。自此以後,再也沒有外族跨海入侵、成立霸業的情事了。君主世襲制度也是從威廉肇始,故被英國人大捧特捧為「征服者威廉」,幾乎被當成我們的堯舜禹湯(真是一群厚顏無恥的亡國奴)![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說起堯舜禹湯,要提一下英國朝代遞嬗的歷史,那是遲到九世紀之初,自撒克遜國王埃格伯特開端的;較之我國西周共和,要晚上一千六百多年。一千二百年以來劃為三個系、九代王朝,九朝當中還夾著一個共和政體。三系前邊已經交代過了,第一代王朝便是這位威廉一世所建立。近一百年以後,安茹(法國地名)伯爵亨利二世(威廉一世的重外孫,又是一個外國人)跑到英國來,創建了安茹(又名金雀花)王朝——試設想一下,中國歷史上若在北京建立一個約克(英地名)王朝或普瓦提埃(法地名)王朝,敝國上邦的文人們會不出來文飾一番,聽由它赤裸裸洋名字刺激自己的自尊心嗎?兩朝共歷三個半世紀之久,其中很長一段時間英國都是在法國國王的指揮棒下,讓法國人或其後裔黃袍加身,君臨英土。他們既是英國的一國之主,又在法國享有大片封地,作為法國藩鎮,法王的附庸,其實心裡只把英國當成一塊殖民地,諾曼底才是他們的老巢,他們的根。一世以下有七位帝君,他們對英國只是遙領而已,大部分時間仍舊都呆在諾曼底的,其第六位在位十年,居留英國還不及一年哩。你看清兵入關,滿人主宰天下以後,表現比他們還要好一些。盡管如此,英國人不去卧薪嘗膽,不去做伯夷叔齊,偏還要把亨利二世這個法國拐子,也看作他們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之一!直到十三世紀初法王將諾曼底收了回去,英國的君主這才慢慢地,開始一心一意作個名副其實的英國國王了。又過了將近兩百年,朝廷重行回復到英國血統手中,開始了蘭開斯特王朝。不過這一回殖民地亡國奴的滋味還要有得嘗,又經歷了大半個世紀,下一個約克王朝的第一任國王開始,才可以娶英國女子——而非法國女子,為王後;再又到建立都鐸王朝的國王手上,英語才取代法語成為官方語言。到十八世紀的三十年代在法庭上才廢止法語使用英語。
剩下來還有兩次值得一提。第一回在一六八九年,中國的吳三桂剛剛於十年前閉上眼睛,英國大多數宗教徒出於強烈反對天主教國王掌政,不顧不久前荷蘭海軍駛入泰晤士河奇襲英皇家艦艇的國恥(1666年6月,荷蘭海軍迅雷不及掩耳沖入泰晤士河,炮毀英國艦只無數,王家船塢付諸一炬,尤為奇恥大辱者海軍旗艦「皇家查爾斯號」竟被虜走。炮聲隆隆,倫敦震撼,實實在在預演了一場珍珠港事變),請求國王的女兒瑪麗同她的丈夫、荷蘭統治者威廉(威廉不僅是國王的女婿,還是他的親外甥)前來承繼王位。於是女兒偕同女婿率軍登陸英國,打得老豆跟老岳丈落荒而逃(當時瑪麗的胞妹安,以及她的丹麥丈夫,倒向姐姐、姐夫一邊,也背叛了老爹及泰山。後來安繼威廉三世為女王,這個忤逆不孝的女人惡有善報,極富政聲)。群臣請命:「瑪麗女王,威廉攝政,如何?」「不幹!」於是這位既有德國也有英國血統的荷蘭雜種威廉三世,英國話都說不好的,堂而皇之地坐上了龍椅(瑪麗為王後)。中國人要質問:倫理焉在,仁義何存?簡直豈有此理!可是,沿襲至今虛君實相的民主政治體制——議會高於國王、平民院高於貴族院 ——正是此時確立,兩黨制格局也自茲形成;還有大敗法王路易十四、成就英第一帝國等等功業。因此,英國人把這次不怎麼流血的外戚入侵、大家都當亡國奴,十分自豪地稱之為「光榮革命」,看得比中國人心目中的唐宗宋祖,還要高出許多頭哩。
第二回是在二十五年以後,安女王仙逝無嗣,同樣出於英國國教對天主教的排斥,遵照國會法案,舉國迎接女王的表兄弟、德國番佬、漢諾威公爵喬治登基,稱喬治一世。根本不會說英語,又在德國土生土長的他(其太子,後來繼位的國王也一樣),開始了史書上倒數第二個王朝,那又是一個以外國地名命名的王朝!此王朝繁演了一百多年,傳到了維多利亞。嘩,這位十八歲少女直到白發蒼蒼八十二歲老太太,金鑾殿上龍椅一坐就是六十四年,比咱們康熙老皇帝還要長哇!可這個維多利亞不也是個雜種嗎,原來她的母親本是德意志一個小公國的寡婦,後來嫁到了英國王室。女王從小就在日耳曼人的教養下長大,母語說德語,英語一輩子也說得不地道。登基三年後又嫁給她所狂熱崇拜的一位母系的表弟——不消說,那是個純種日耳曼,狼子野心、非我族類無疑的嘍!此後更加封親王,倚之為左右手,批閱公文,干預朝政,(嗚呼,大權旁落,一至於斯!)然而天哪,正是這一對野夫婦,文治武功,創造出英國歷史上最輝煌的黃金時代!中國的中山路、中山堂、中山大、中山醫科大……已經夠多的啦,而以她維多利亞命名的,更遍及英、加、澳、亞、非諸多地域,還要多得多啊。英國人拿勝利、勇氣、恆心、真理、母性、正義、科學與文藝、和平與進步……幾乎所有想得到的頌辭,都奉獻給了她,親王也同樣地世世代代倍受尊崇。你們瞧這個國民有多賤!其實,維多利亞的意義不僅限於英國。十八世紀,世界文明的重心在巴黎;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以後,即進入維多利亞時代,世界文明的重心到了倫敦。
以上這一類故事並不僅限於英國。我們知道古代日耳曼本是一個游牧民族,精壯男子去外邊打仗,不斷奪取新的土地,然後整個部落,男女老少,不斷地易地遷居。他們極其重視榮譽,而這種榮譽是建立在比狠斗勇上邊,認為掠奪、流血得來的財物,遠比誠實勞動——流汗得來的光榮。所以打仗——掠奪,便成了生活的至高目的。為了搶劫不惜殺身成仁,捨生取義,血流成河,何等的悲壯!公元前一○二年,二十萬條頓人於今法國馬賽附近幾乎全數被殲,死屍之多,居民不得不用白骨去砌葡萄園的藩籬。次年另一支日耳曼人在義大利北部犧牲更為慘烈,不單男人個個戰死不屈,婦女們也成群先殺死自己的孩子,然後自刎。而歐洲人脈管中涌動著的,正是古羅馬人(也是好戰的種族)和古日耳曼人的血液!由此我們得知,如同漢民族這樣死守著東亞一大片腹地,老子說「夫唯兵者不詳之器」,墨子主張「非攻」,勤勤懇懇地從事農耕;三千年來各種民族成份無太大變動地延續了下來,雖足堪自豪,卻並非世界人類史的唯一模式。
固然,王室皇族之間跨國互通嫁娶在歐洲的歷史中據有特殊的地位,甚至曾經與民族國家之逐步形成同步進行,這一點本來同中國不大相同。即便是如此,從以上我們仍然可以得知,英國人是把宗教信仰、經濟、政治的現實利益,以及實際政績,看得高於抽象的民族感情的。所以像漢族這樣,將對民族的忠貞當作超乎一切最高的價值標准,不惜擲頭顱灑熱血,赴湯蹈火;譬如從明末無數忠義之士壯烈殉國,清初到處反清復明,直鬧到秋瑾,乃至孫中山還要靠黑社會排滿起家,並不是人類文明史惟一的模式。
中國村只是地球上的一個角落,行善的人喜歡說「將心比心」,將心比心無疑是非常之好的;但是若認為鄰村的善惡標准、價值取向,也應當同自己的一模一樣,那便要謬誤千里了。今天,跨在廿一世紀門檻上的我國青少年理應知己知彼,對這個多元的世界,對其他各個國家不同的歷史,有更多的了解,具更博大的眼光,更寬闊的胸懷,以便當一個不至於丟人現眼的地球公民。愛國主義源於普遍的人性,民族沙文主義則要不得。
歷史家皮名舉有言「不學本國史不知道中國的偉大,不學西洋史不知道中國的落後」。信哉!
④ 關於歐美電影的論文咋寫
給你幾篇文章範例
生命中無法承受之藍
"藍"在英文還有一個意思是憂郁,以藍色作為總體基調的影片似乎總被藍色這樣一種意向所暗示.藍色通常象徵透明干凈,同時也顯的溫情脈脈,但有透露出一股無奈悲涼.直射出整個故事的情節人物的性格.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步曲之一<藍>.朱麗葉.比諾什飾演的那個女人外剛內柔.那張著名的<藍>海報.她顯現在一片藍色的背景中間,微仰著頭.目光渙散卻有勁,強烈沒落貴族氣質表露無疑.
我記得影片中她神經質般的拿起又放回的葯瓶...老房子中透出的氣味似乎有止不住的悲哀.一個想忘卻過去的女人就從那裡搬了出來.去租房的路上,她把捏緊的拳頭放在碎石累成的牆上.用急促的腳步聲拖著拳頭,從牆的一側劃到另一側.
我當時有點不敢看下去,就低下了頭,再次抬起頭時,只看見她面無表情地吮吸這受傷的關節.但我分明聽見她急促的心跳聲.猜測著她是在恨自己,還是死去的丈夫,或是那個叫奧利維的男人.
後來在租來的破房子中,她被幾只老鼠嚇得手足無措,一個要好的女鄰居幫她搞定.兩個職業身份都存在巨大差異的女人卻惺惺相息,我們不得不嘲弄塵世的無常.
說藍是溫情的,原因是導演讓比諾什一直處於一種非常的冷靜的狀態.而且冷靜的可怕.得知原本深愛的丈夫另有所愛,她找到了那個女人.並無條件的照顧了他們.原因是她愛丈夫,丈夫又愛那個女人.宿命的悲劇往往就是這么可怕.它朝你撲過來時,你連反抗的資本也沒有.
欲哭無淚是基氏後期的最殘忍的一面.那種殘酷不需要太悲劇的情節,也不要演員無休止的掩面痛苦.只要幾句話,幾個眼神,幾聲嘆息.就能讓我們墮進思緒的萬丈深淵.
藍有個相對完美的結局.但就在這樣的氛圍下,我們卻傷的更深了.
2<對她說>
女人的沉睡,男人的獨白
一個憂傷的故事被阿莫多瓦編織的更加絢濫.兩個男人愛上了同為植物人的兩個女人.波瀾不驚的情節,平和的畫面氛圍,漫不經心的對白都一一掠過心間,被激起的波紋盪漾開來,感覺有潮又嗆.
馬克先失去了相戀多年的妻子,然後又失去了相處不久的女鬥牛士麗締亞.男護士貝倪諾一直照顧暗戀多年的阿謝麗,最後得知再也無法照顧她,獄中自殺.馬克喜歡流眼淚,但只流在心底,從來不懂對她說.單純的貝尼諾愛的很執著,也很願意對她說.但女人總在沉睡,什麼也聽不見.
一個愛說.一個不說,但導演的重點明顯沒有放在兩個人的比較上.作為同性戀者的阿莫多瓦.以前的片子總愛描述困境中的女人,這次表現的卻是男人.其實不管男女.在情感經歷的問題上總是相通的,人物性格終將決定整個啟始.
片子的開頭結尾都出現了大段的舞蹈.她們表情陰冷,動作僵硬,似忽被什麼力量左右.咄咄逼人逼人的氣質賦予了一種極端的美感.舞蹈中的女人是主角,男人是配角,他們神情緊張的幫女人推開障礙或在半空中撐起她們.沒有交流.
刺激貝尼諾喪失理智的是一部默片,一切銜接看似那般的漫不經心,但都指明了交流的無用性.麗締亞彌留的時候.即使馬克也會對她喃喃不休,她還是走了.貝尼諾深愛的那個姑娘最後醒了.但她什麼也不知道.也許她早就忘卻了有個叫貝尼諾的小夥子幫她撿起掉在地上的錢包.所有的交流都是徒勞.
3<畢業生>
青春的奠曲
六十年代末的奧斯卡影片<畢業生>以那個特定年代青年的困惑.直射出所有青年的迷惘疑慮.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是一個特定的時期.反戰浪潮,女權運動,性解放...舊觀念被否定.新觀念層出不窮.這樣的一個大背景自然也影響了整個時代的人們.他們認生命是空虛的,未來是無望的.
影片中的本傑明是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青年.知識分子,沉魔寡言,家境富裕.長像清俊.第一感覺是本傑明的迷惘,畢業後不知道何去何從.全部東西都需要別人代替安排.片子中有一首很著名的主題曲<沉默之聲>
在不安的夢中,我獨自前行/在圓石壘成的狹窄道路上/整潔街燈的光環/我在陰冷潮濕中豎起
領子/霓虹燈的亮光刺著我的雙眼/它把黑夜撕裂/觸摸到沉默之聲/裸露在燈中/我看見無數的
人們/他們在沒有言語的交流/人們在沒有聲音中聆聽....
------<沉默之聲>
歌曲的演繹者保羅.西蒙想必也和本傑明一樣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但都缺乏一種直接發泄的
方式.即便在精神上他們也毫無寄託,玩事不恭.寬裕的生活給予了他們物質上的保證,他們無所恃事,胡思亂想也不會被困窘的生活打攪.這樣的情形導致了越想越浮燥,那種失落悲觀又驗證他們先前的某些想法.這樣一輪接一輪的惡性循環不停的左右了他們的全部.
長期單調乏味的生活.使他們心生倦意.選擇一種未有的刺激符合和青春期的某種暗示.但在瘋狂之後,他們平心靜氣的思索,想到了什麼?後天良好教育得到的理性氣質又把他們從邊緣拉了回來.
但大圓滿的結局只是影片一個光鮮的結局.
更多的人會沉溺在一種不為人知,不為己知的連綿狀態中.他們從悲傷走向哀怨.漠然地面對...
鬱郁而終.沒有犯什麼錯誤.卻失去了所有.給青春留下了一條辛酸的尾巴.
達明96年的演唱會上,黃耀明說.這個世界對有青春的人好殘酷.而有青春的人對這個世界亦好殘酷.
4<海上鋼琴師>
碧波上的隱者
托那多雷的片子<海上鋼琴師>塑了1900這樣一個音樂天才.他很像我們身邊的朋友,離我們這么遠,又那麼近.透過他我們看到了自己的矛盾,歡快.悲哀.桀傲.自卑.原則.慾望...各種矛盾在無奈的軀體下得到統一.
1900喜歡對著大海發呆,神遊每個地方.他對外面的世界有著無盡的渴望.但又害怕跳過甲板去看那些地方.
很多時候1900在衡量船艙和陸地.物質和精神,情感和音樂.到底哪個重要.上岸是為了尋找船上沒有的,和金錢名譽完全無關.留在船上是因為對外界的恐懼.他怕迷失自己,怕在那個無邊無際的世界中鬱郁寡歡.迷失並非只是指紙醉金迷,酒池肉林.而是一種精神上的落差.客觀的世界總影響著我們.想逃離,只有隱身於世界的莫一角落.岸上的音樂也許更有靈感,但一種與身俱來.矢志不渝的信念也將隨之破碎,而這破碎了的對於1900來說又是何嘗的珍貴,用什麼也改變不了,甚至死亡.
1900用一種清晰冷峻的態度看自己和世界.他對自己並不確定,因此他怕這個世界.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天才,本身有一種凌人的氣勢.他能像控制80多個鋼琴鍵盤一樣輕易的控制整個世界嗎?那種俱來的傲氣絕對不允許他平庸.而殘酷的世界只會讓他事於願違.與其這樣不如孓然一身,過一種一開始就習慣的生活.生活經驗的匱乏,異於常人的思維早就註定他將在海上漂泊.
天才在某方面弱於常人的缺陷往往是最致命的,但也是他們最打動人的地方.我們熱愛1900就是因為
他到死都沒有跨出過船艙.
一個自戀到死的靈魂隨著眼前的巨大的紅光永遠消失了,他沒有出生證明,不是名人.他只是芸芸重生中的一員,縱使他才華橫溢.
更多請見http://blog.mdbchina.com/reshipment/post_1082535/?cid=113676
希望對你有說幫助
⑤ 美國勵志電影 論文
20分 可以給你推薦幾部 我最喜歡的美國 勵志電影《當幸福來敲門》《阿甘正傳》《聞香識女人》(我主要是覺得可以讓我們相信這個世界美好的一面,不能破罐子破摔) 本人覺得走珍藏的電影都說出來了 給點分瑟
⑥ 高分急求關於外國電影的英語論文
找一個獲奧斯卡獎的電影,找簡介,然後找英文讀後感
⑦ 西方電影賞析的論文怎麼寫啊
一般的套路是,首先介紹一下影片的基本信息,國家,類型,導演,編劇,公司,上映日期等。
然後概括一下主要劇情。
接著進入正題。看你自己最欣賞這部電影的哪一點,就著力去寫。
要是是被迫的,那就從劇情發展,人物性格,場面調度,主題思想這幾個方面談一下。
其實也很簡單,主要是找准一個思路就好了,避免東一點西一點,不然文章就看起來很亂。
⑧ 求一篇外國文學電影賞析論文,要求3000字左右,急求!
可以去維普找幾篇相關的,先看看別人怎麼寫的。自己不想去找的話,可以去淘寶的「翰林書店」店鋪,那裡應該能幫你下載到相關論文的
⑨ 求推薦比較好看的英美國家電影,畢業論文參考。
一.准確得體
要求論文題目能准確表達論文內容,恰當反映所研究的范圍和深度。
常見毛病是:過於籠統,題不扣文。如:'金屬疲勞強度的研究'過於籠統,若改為針對研究的具體對象來命題。效果會好得多,例如'含鎳名牌的合金材料疲勞強度的研究',這樣的題名就要貼切得多。再如:'35Ni-15Cr型鐵基高溫合金中鋁和鈦含量對高溫長期性能和組織穩定性能的影響的研究'這樣的論文題目,既長又不準確,題名中的35Ni-15Cr是何含義,令人費解,是百分含量?是重量比?體積比?金屬牌號?或是其它什麼,請教不得而知,這就叫題目含混不清,解決的辦法就是要站在讀者的角度,清晰地點示出論文研究的內容。假如上面的題目中,指的是百分含量,可放在內文中說明,不必寫在標題中,標題中只需反映含Ni和Cr這一事實即可。可參考的修改方案為:'Ni、Cr合金中Al和Ti含量對高溫性能和組織穩定性的影響'。
關鍵問題在於題目要緊扣論文內容,或論文內容民論文題目要互相匹配、緊扣,即題要扣文,文也要扣題。這是撰寫論文的基本准則。
二.簡短精煉
力求題目的字數要少,用詞需要精選。至於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並無統一的'硬性'規定,一般希望一篇論文題目不要超出20個字,不過,不能由於一味追求字數少而影響題目對內容的恰當反映,在遇到兩者確有矛時,寧可多用幾個字也要力求表達明確。
常見了繁瑣題名如:'關於鋼水中所含化學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的研究'。在這類題目中,像'關於'、'研究'等詞彙如若舍之,並不影響表達。既是論文,總包含有研究及關於什麼方面的研究,所以,上述題目便可精煉為:'鋼水化學成分的快速分析法'。這樣一改,字數便從原21個安減少為12個字,讀起來覺得干凈利落、簡短明了。
若簡短題名不足以顯示論文內容或反映出屬於系列研究的性質,則可利用正、副標題的方法解決,以加副標題來補充說明特定的實驗材料,方法及內容等信息,使標題成為既充實准確又不流於籠統和一般化。如?quot;(主標題)有源位錯群的動力學特性--(副標題)用電子計算機模擬有源位錯群的滑移特性'。
三.外延和內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內涵'屬於形式邏輯中的概念。所謂外延,是指一個概念所反映的每一個對象;而所謂內涵,則是指對每一個概念對象特有屬性的反映。
命題時,若不考慮邏輯上有關外延和內涵的恰當運用,則有可能出現謬誤,至少是不當。如:'對農村合理的全、畜、機動力組合的設計'這一標題即存在邏輯上的錯誤。題名中的'人',其外延可能是青壯年,也可以是指嬰兒、幼兒或老人,因為後者也?quot;人',然而卻不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顯然不屬於命題所指,所以泛用'人',其外延不當。同理,'畜'可以指牛,但也可以指羊和豬,試問,哪裡見到過用羊和豬來犁田拉磨的呢?所以也屬於外延不當的錯誤。其中,由於使用'勞力'與'畜力',就不會分別誤解成那些不具有勞動能力和不能使役的對象。
論文題目雖然居於首先映入讀者眼簾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題目是否醒目的問題,因為題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現的內容是否醒目,其產生的效果是相距甚遠的。
正文是一篇論文的本論,屬於論文的主體,它占據論文的最大篇幅。論文所體現的創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結果,都將在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這一部分內容充實,論據充分、可靠,論證有力,主題明確。為了滿足這一系列要求,同時也為了做到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常常將正文部分人成幾個大的段落。這些段落即所謂邏輯段,一個邏輯段可包含幾個自然段。每一邏輯段落可冠以適當標題(分標題或小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