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一部越戰電影的名字。裡面的兩個男主角似乎是父子,女主角是個女護士的。
我們曾是戰士 | 越戰忠魂 | 勇士們 | 軍天壯志
(2002)
片 名:
We Were Soldiers
譯 名:
我們曾是戰士 | 越戰忠魂 | 勇士們 | 軍天壯志
導 演:
( 蘭道爾·華萊士 Randall Wallace )
主 演:
(梅爾·吉布森/梅爾·吉勃遜 Mel Gibson) (瑪德琳·斯托 Madeleine Stowe) (格雷戈·金尼爾 Greg Kinnear) (山姆·艾略特 Sam Elliott) (克里斯·克萊因 Chris Klein) (克里·拉塞爾 Keri Russell)
上 映:
2002年02月25日 美國 更多地區
地 區:
美國 德國 更多詳細拍攝地
對 白:
英語 越南語 法語
評 分:
本站評分..我們曾是戰士本站評分6.7/10 ( 8票 ) 詳細
IMDb評分我們曾是戰士IMDb評分6.9/10 ( 26250票 ) 詳細
顏 色:
彩色
聲 音:
DTS-ES Dolby Digital EX SDDS
時 長:
138 min / Argentina:140 min / Germany:126 min (cut) / Spain:143 f31
類 型:
動作 劇情 歷史 戰爭
·我們曾是戰士劇情介紹:
故事發生在1965年的越戰初期,美軍第一騎兵師第七騎兵團第一營的450名戰士,在盲目的指揮下,竟毫不知情、毫無准備地降落在北越軍隊集結的中心區域。北越方面在降落地點周圍早已部署有2000以上的兵力,第一營的戰士不得不面對近5倍於自己的敵人。盡管他們背後擁有強大的遠程和空中火力支持,但是畢竟眾寡懸殊,一營的官兵不得不展開一場異常慘重的生存保命戰。
所幸,北越部隊的情報有限,指揮也十分謹慎,沒有抓住乘虛而入一舉殲滅整個營地的機會。經過兩天傷亡逾百人的戰斗之後,第一營終於可以脫離戰場,與前來解圍的第二營返回基地。但是,途中由於第二營營長缺乏經驗,竟然只為了審訊兩名戰俘,而命令叢林中已拖至500碼長的縱隊停止前進。以火力薄弱面撞上了北越方面的生力軍,在激戰中一營幾乎被一掃而空。
⑵ 有一部美國電影,只有兩個男人演的,叫啥名字
《足跡》 Sleuth (2007)
導演: 肯尼思·布拉納
編劇: 哈羅德·品特
主演: 邁克爾·凱恩 / 裘德·洛 / 哈羅德·品特 / Carmel O'Sullivan / 肯尼思·布拉納
類型: 劇情 / 懸疑 / 驚悚
⑶ 一部歐美一開始講述兩個不死的人不停戰斗的電影
《挑戰者》Highlander (1986)
一九八六年,曼克頓市地下停車場里,兩人正在作一場生死戰,但竟然在二十世紀里還有人使用古代武器比武……這故事追溯至一五三六年,一位蘇格蘭籍農夫在一之戰爭中受了傷,但他的傷口竟不葯而愈。他發現自己擁有一具不死之身,只有他的頭被斬下才會死亡!在另一方面,一位西班牙貴族亦擁有不死異能,他為了令自己成為最終霸主,不惜花上四百年的時間去追尋另一個不死人,跟他決一死戰……
http://ke..com/view/375928.htm
這個系列拍了5部電影了
⑷ 反應二戰兩男一女的故事的影片
《布穀鳥》
劇情:
除了槍聲,世界是如此的靜謐。
對於兵士,我們不知下一刻的槍響對自己意味著什麼,在準星和上帝之間,是奇跡。
1944年, 二次大戰已是尾聲,芬蘭與蘇聯已簽訂了合約,退出了戰爭,疲憊的兵士們,已經厭倦了戰斗,在俄羅斯的北部邊境,三個不同國籍的人因為機緣走到了一起。
年輕的芬蘭兵士維伊科因為犯紀律而被鎖於巨石充當狙擊手,他被迫換上了德軍的制服。求生的慾望使他使盡全身解數想擺脫那鎖鏈。這是意志的戰斗,在一次次嘗試後,在一次次的失敗後,他頑強而努力
蘇軍少尉伊凡,因為遭受誣陷而被押解前去審判,但是途中遭遇轟炸,
中尉嚇得立刻趴下,伊凡對他說:是我們自己的戰機......
兩人對比的本身,我覺得充滿了時代的後覺,在人性的前提下,升華和神話早已同朽。只有著本能的人性,再也沒有了夏伯陽式的英雄,在這前提下,紅軍的指揮官的形象始終是委瑣的。這種導演主觀上的刻意在原共產主義的國家的電影中尤其利害,在意識形態上的「媚西」是上世紀90年代後的一種原共產主義國家導演在泛人性論的話語下選擇的一塊「敲門磚」(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然,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英雄的缺失和泛人性論的濫用,將使得下一代的孩子對納粹、軸心國這些概念陷入一種形而上的空洞。無論什麼年代,每一個國家(好萊塢同樣如此)都需要「高大」的英雄,這是民族精神的凝聚的方式,歷史永遠是真實的存在,有著英雄的頌歌和平民的經歷。他們造就了國家的史詩,他們是必要的民族精神的象徵。
回到影片,在自家人的誤炸下,押解伊凡的司機和中尉被炸身亡,交叉蒙太奇展示了在另一處維伊科的砸燎的嘗試,每一次都是如此的不易,但是他鍥而不舍地嘗試著…
而,在邊境線上,還有著一個斯堪的納維亞少數民族——薩阿米族的年輕婦女安娜,她獨自寂寞地住在荒無人煙的森林邊上
在路邊,她發現了奄奄一息的蘇軍少尉伊凡和兩具屍體,女人的眼中布滿了戰爭的慘烈,那隻斷腿控訴著戰爭的凶暴,此刻,這個但是她依舊平靜地掩埋了屍體,薩阿米族的安娜是堅強的,是戰爭讓原本柔軟的女子堅強起來,她們同樣用自己的存在擔當起戰爭的另一半。
在衰敗的戰場上,無詞的歌聲中,是心靈的自覺。
善良的安娜將伊凡拖回了家,而經過不懈的努力維伊科也終於掙脫了羈絆,三個人,三個講著不同語言的人在黎明相遇。
黎明,在安娜的居處,維伊科請求她打開鎖鏈,語言不通讓維伊科十分著急,他激動地對安娜訴求。
安娜靜靜對他說:大喊大叫是打不開鎖鏈…
維伊科看見了窩棚中的伊凡,在戰場以外,兩個不同歸屬的男人相遇了。安娜平靜觀望著他們的對話,並且答應維伊科幫他解除腳鏈。安娜對維伊科講述了她四年來作為孑然一身的女人內心的渴望和欲求,然而,語言使他們彼此無法了解對方。
伊凡想征服維伊科,但是失敗了,維伊科向他發出了和平的訊息。他極力想讓伊凡明白和平,他舉出了列夫.托爾斯泰《戰爭於和平》,陀斯妥也夫斯基、海明威《永別了,武器》。然他講述的一切,伊凡眼巴巴望著維伊科,他一點不明白。
時間,讓安娜喜歡上了維伊科,她的眼神充滿了渴求,他們在不知名狀的交流,維伊科對她說:現在就是一個駝背女人我看來也是公主
布穀鳥的眼神
當我們放下我們的精神歸屬,兩個人就是兩個人,如同前蘇聯的《第四十一個》,我們在自然中必定回返人的本身,自然而然!
聰明的維伊科建起了一個簡易的桑那房,兩個敵對的男人,第一次在桑那房友好地交談,可惜,他們無法明白對方在講什麼,這種隔閡十分有趣,因為只有交流才是人與人的通衢,於是,語言就是一座金橋,一座可以到達和解彼岸的橋。
安娜拿來擦身的草,她望著兩個健壯的男人,爐火的紅光映紅了安娜的臉龐,這也反映了安娜的心境中充滿了渴望。
又是個朝霞出現的黎明,久旱遇甘霖的安娜暢快地「歡唱」,這一刻,人將自己交給了自然的人。寧靜的湖邊,美麗的湖光山色,有什麼比兩情相悅更美妙的呢?!
兩個人在紛爭後坐到了湖邊,維伊科講述著他對戰爭的厭惡和對詩意生活的嚮往。
湖水悠悠,緩緩前行,生活總是慢慢經歷和發生著……
維伊科和伊凡,發現了一架失事的飛機,伊凡找到了飛行員的配槍,並將它匿於身後。而維伊科對女飛行員的死感到難過:女人不該打仗,真是讓人心痛。
但是,不同的背景讓他們永遠無法有著信任,語言的障礙讓他們無法明白彼此的心聲,悲劇正在降臨,誰也無法逃避!
機上的傳單使維伊科明白芬蘭和蘇聯休戰了,他告訴伊凡應該和平,並且主動想砸毀狙擊槍,但是伊凡誤解了,他以為維伊科想殺他,於是,先發制人,對維伊科打了一槍。維伊科倒下了,等伊凡弄清了事實,他後悔不已,他將維伊科背回了安娜的居處。
神秘的招魂(撒滿的儀式)開始了,安娜試圖喚回維伊科的魂魄:
⑸ 求一部電影 名字不清楚 講 兩個男人 拆裝炸彈的故事 歐美的
是不是《拆彈部隊》啊,該電影是由編劇兼製片人馬克·鮑爾的脊帶兄回憶錄改編而成,講述了一組美國拆彈專家被派往巴格達執行任務的故事。在那裡每個當地人都像是潛在的敵人,每一個目標都像是偽裝的炸彈,他們必須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櫻襲會付出生命的代價。該片獲得行答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等6項大獎。
⑹ 美日戰爭片兩個男的愛上一個女的,最後死了一個飛行員,降落中國,叫什麼名字
就是一部2001年的美國電影《珍珠港》。
⑺ 二戰電影,兩個男人一個女人,母語都不同,兩個男人是敵對方
布穀鳥 The Cuckoo (2002)
一個蘇聯士兵,一個芬啟歷蘭士兵(芬蘭在二戰時被迫成為德軍盟國),一個拉普族(lapp)女人,在二次大戰接近尾聲的時候悄舉搜,在言語不通的情況下答鏈雞同鴨講的構成了一部電影。
⑻ 看過一個電影記不起名字了講二戰兩個狙擊手好象
應該是《兵臨城下》
講述二戰狙擊手的電影《兵臨城下》《狙擊手》等等,但是其中以《兵臨城下》最為經典,其他的都沒有達到這個高度和深度,場面等等也相差很遠。
講的是二戰期間蘇聯狙擊手瓦西里,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先後擊斃納粹德國軍官200名左右。
最後德軍派出科林格上校與瓦西里PK,最終擊斃科林格。
影片中為了刻畫瓦西里所以給了他很多鏡頭
另外,片中女主角貌似沒有照片,而是片尾結束時兩個男人的對話,鼓舞了他。
片尾的科林缺孝廳格被擊斃時,並沒有女友的照片。
片中相互用槍舉頭盔,一個是發生在廢墟中,舉頭盔的最終被擊斃;另外一次是拖拉機廠。
作為一個傳奇人物,瓦西里個人最終的結局:
在戰爭結束後,有點像朝鮮戰爭中的飛行員王海,出任蘇聯陸軍少將,並最終善終。
恩,另外,有部同名的《兵臨城下—決戰要塞》,講的是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場面雖然不如《兵臨城下》恢弘,但是也很震撼人心慎盯。
相對伏隱前蘇聯《解放》、《斯大林格勒戰役》、《莫斯科保衛戰》等等,這兩部電影相對更加貼近真實戰爭場面,也更客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