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關搖滾的電影
天鵝絨金礦 Velvet Goldmine
1971年,華麗搖滾風行一時,無論在音樂的風格和樂手本身的作風上,都呈現驚世駭俗的一面,他們的曲風熱鬧絢麗,樂手裝扮俗麗,行為放浪,大大影響當時年輕人的穿著打扮及性觀念的解放。
1970年代,搖滾樂在世界上爆發了,代表人物布萊德·斯萊德成為萬人景仰的領袖,1984年,他在一次狂歡的演出中遭人「暗殺」,自此銷聲匿跡。年輕記者阿瑟開始了對昔日偶像的調查。在布萊恩的妻子曼迪的講述下,故事回到70年代:斯萊德的崛起,他與美國搖滾歌星庫爾特·懷爾德的相互鼓舞與相互迷戀,還有他最終的隕落。阿瑟找到了庫爾特,他描繪的與斯萊德的關系像寓言一樣美麗動人。在采訪和調查中,阿瑟少年時代的歌星夢想被再次點燃。他將自己想像成另一個斯萊德,與懷爾德重新溫存那份相惜相愛的感情,而天使般的斯萊德正在雲中美麗的宮殿里歌唱……
迷牆 Pink Floyd The Wall
在1982年拍攝了一部影響深刻且引起廣泛爭議的同名探索電影《迷牆》(Pink Floyd The Wall),片中沒有一句對白,完全以畫面結合原唱片中的歌曲以闡述了 Waters 的創作概念.
本片是「迷幻搖滾」的掌門樂隊「平克·佛洛依德」1982年自編自演的音樂巨片,由逼人心魄的音樂和光怪陸離的聲光效果組合而成,迷幻色彩濃厚,敘事手法前衛大膽、超越傳統,被視為是當今MTV的開山鼻祖,而其中深刻的哲學理念更是在現在都為樂迷所津津樂道,更被和平主義者們視為圭臬。本片由著名英國導演阿倫·帕克執導,他的影片向來以題材敏感、尖銳著稱,在本片中,他對場景的支配和調動出神入化,令本片成為音樂片中的經典之作。
一個叫Pink Floyd的男孩,幼年時二次大戰奪去了他父親的生命。他在母親的過分呵護下長大,始終於著意氣消沉的生活,最終開始吸毒,陷入瘋狂狀態。這張具有紀念意義的專輯其實是Pink Floyd兩位成員真實生活的寫照。Pink童年的遭遇同Roger Waters相象。Roger是《The Wall》的最主要的創作者,他的父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他在這張專輯中傾注了對父親的感情,以及失去父親後的孤獨感。Pink成年後的生活則基本上是原主唱Syd Barret的寫照。Roger Waters、David Gilmour、nick Mason和Richard Wright四人將這些生命的故事組合在一起,最終創作出了神秘的有關男性精神世界幻覺之旅的專輯——The Wall。
朋克未死 punk is not dead
一部以PUNK搖滾樂為題材的紀錄片《Punk's Not Dead》(朋克不死)7月21日在美國芝加哥首映,這部紀錄片將在今年夏天美國的大部分城市上映。 這部紀錄片以近三十年來PUNK搖滾樂發展為背景,真實再現PUNK搖滾樂隊演出的場景。影片帶你走入地下俱樂部,另類聚會和唱片店,其中有采訪、有現場,更有很多具有爭議性的畫面,真實拋析「PUNK精神」的本質,以贊揚的姿態表現了PUNK音樂的歷史意義。PUNK是一種搖滾樂形式?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社會現象?相信在這部紀錄片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紀錄片中,Green Day, My Chemical Romance, Good Charlotte ,Bad Religion,Ramones, Henry Rollins, Billy Idol, NOFX, Social Distortion, Stiff Little Fingers 和Sum 41等著名PUNK搖滾樂隊都將出現在熒屏上。該片不僅有樂隊演出的現場,花絮,還有對PUNK藝人的采訪,相信喜歡PUNK搖滾的樂迷會會在這個夏天為他們喜歡的PUNK搖滾澎湃。 在美國第一輪的放映將在7月底結束,除芝加哥外,這部紀錄片還將在美國紐約,洛杉磯,波士頓,新奧爾良,波特蘭等城市上映。相信這樣一部紀錄片不需要太多的宣傳就已經足夠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在票房方面也決不會輸給任何一部垃圾商業大片,這就是搖滾樂的魅力。
席德與南茜 Sid and Nancy
一部關於前英國傳奇punk樂隊sex pistols低音吉他手sid vicious的傳記式影片。
那是個屬於punk的時代,一切的屬性都是混亂的時代。混亂的音樂,混亂的生活狀態,毒品,酒精,性。
當然你有權力保持沉默,或者直接唾棄他們。sid 作為sex pistols的低音吉他手,在sex pistols樂隊的後期和解散後終日沉迷與毒品之中,這是他覺得有意思可以去做的事,上帝也就這么回事。他如果在人間也會迷上毒品的。豪華游輪的punk聚會,向遠隔重洋的美國的母親要200塊就是為了買些毒品。這樣很真實。真實的真想自己也身處其中。我很悶,似乎你也是一樣,悶。
一見鍾情,是的,當然這不是一個愛情故事,他們因為毒品走到了一起。是真正的愛還是毒品,我們不清楚,他們會很清楚嗎?
前面摩托車開道,上面有直升飛機,這是當時sex pistols的巡迴演出。當冷靜的美國人還接受不了這樣的punk音樂時,當德克薩斯德牛仔狠揍了sid時,當sex pistols樂隊安靜的解散時。Sid已經在慢慢的迷失了自己。sid單飛後更加控制不住自己的精神和情緒,而出現的了精神枯竭的症狀。音樂對他來說已經是一種奢侈,在他的世界裡只有毒品。
可能人的生命會因為經歷了一種階段而使其變得毫無意義,而生命也不將再是一種可愛的東西。
在垃圾遍地中親吻,在黑暗中飛舞的紙幣。在從眾人追捧的明星淪落到去貧民區街巷購買略等的毒品。音樂已經在毒品中葬身。sid和nancy已經走投無路,在紐約的大旅館看著火焰在自己的房間飛舞。那是一種很蒼白很無助的感覺,世界已經不再屬於他們了,世界也不再需要他們了。nancy倒在了血泊之中,也不知道她怎樣的死去,sid被保釋出來後,在街口和幾個孩子快樂的跳起了舞,他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去哪裡,他上了死去的nancy叫來的計程車......sid在1979年死於毒品過量......
不久前看到Vivienne Westwood在時裝界頒獎典上依舊光怪陸離的怪異裝扮,不禁感嘆。物是人非,象徵著上世界中葉「跨掉的一代」的同時代衍生物,SEXPISTOL早已煙消雲散,只剩下Vivienne,風韻殘存。
Sid&Nancy,發生於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搖滾界的傳說。充斥著絕望。這則搖滾界的PUNK愛情神話,結束於nancy的離世——一個血淋淋的句號,拖著決絕的末筆。
----「這東西……鑰匙呢?」
----「沒有鑰匙。」
「Live fast,die young」
Sid&Nancy,將「Live fast,die young」的PUNK精神演繹得精彩絕倫。也許我的評價是殘酷的。可是現實,沒有什麼是不殘酷的。他們的結局註定不是死亡,就是分離——不,分離太過理智,PUNK不會也不屑於那麼干。他們永不屈服於現實,所以只能用死亡抗爭。可是他們忘了,他們不屬於這個世界。
有人評價殘酷戰爭中的愛情會因為窒息而瞬間絢爛。我感嘆,灰暗現實中的愛情卻只能無奈地在盛開前逝殤。
Sid&Nancy,生於搖滾,死於青春。
中間他們選擇愛情。
我不在場 I'm Not There
在這部關於鮑勃·迪倫生平的傳記電影中,將分別由六位演員扮演鮑勃·迪倫,分別演繹鮑勃在不同時代的生活故事和音樂經歷。該片講述了鮑勃·迪倫早期作為民謠歌手艱苦奮斗的生活,和1960年代初成形的美國民歌界的英雄和知識分子,具有爭議的搖滾轉型、摩托車意外事故還有後來從公眾視線里銷聲匿跡的隱退,近年來工作重心不放在錄制唱片而是舉行巡迴演唱會上,如名為「永不停止的巡演」(The Never Ending Tour)等等。
在一本由英國作家霍華德·蘇尼斯撰寫的鮑勃·迪倫非官方自傳中,大部分是關於迪倫的童年時代和家庭生活。書中為我們進一步了解他的作品提供了更多信息,特別是與他的妻子蘇拉(夏洛特·甘斯布飾)。除此之外,霍華德·蘇尼斯還爆料了這位老牌搖滾歌手的一件秘密緋聞,他與自己的一位伴唱歌手從1986年開始有了一段不為人知的婚姻。每一段故事都表現了迪倫活潑善變的性格特徵中的一個方面,影片也採取不同的方式來拍攝每個故事,分別用不同的主題與之相匹配:Woody (馬庫斯·卡爾·富蘭克林飾)一個11歲的黑皮膚男孩,總是在奔跑中;Robbie(本·威士肖飾)一個風流倜儻的創作歌手,總是在路上;Jude (凱特·布蘭切特飾)年輕的雌雄同體的搖滾巨星;John/Jack (克里斯汀·貝爾飾)一位重新找到自己、傳遞福音的民謠偶像;Billy (理查·基爾飾)大名鼎鼎的不法之徒,一個活著的奇跡但正在漸漸老去
一夜狂歡 A Hard Day's Night
1963年秋天,為了從紅透半邊天的甲殼蟲身上賺筆錢,美國的United Artists和甲殼蟲簽約拍攝一部電影,目的是得以在美國推出電影的原聲唱片。他們找到Walter Shenson做製片,Richard Lester導演,在1964年拍攝了電影A Hard Day's Night。
Shenson在1963年秋甲殼蟲前往美國前與他們接觸,要求他們為電影創作6首歌——題材不限,但要有兩首抒情歌曲,兩首快節奏的舞曲等等。在加勒比海度假期間,他們創作了八九首歌,Dick Lester從中選出了六首用於電影中,這些歌曲是:You Can't Do That、And I Love Her、I Should Have Known Better、Tell Me Why、If I Fell、I'm Happy Just to Dance with You。3月2日拍攝開始前,甲殼蟲在倫敦EMI錄音室里錄制了這些歌曲。其中演奏You Can't Do That的部分在電影推出時被剪輯掉了,但之前就做為Can't Buy Me Love單曲的B面發行,也仍然出現在美國版的原聲唱片上。
電影拍攝從3月2日開始,至4月24日結束。影片用誇張的手法描述甲殼蟲一天的生活,其主題來自John Lennon說過的一句話。當Lester問John他們的瑞典之行如何時,John答道:「It was a room and a car and a car and a room and a room and a car.」這句話稍加變動後被用在電影里,變成了「Paul的爺爺」的台詞。
Shenson原先以為他可以隨便找一首新歌的歌名作為電影題目,但這六首新歌都不太合適。拍攝期間,大家絞盡腦汁為電影找一個合適的名字。最後有一天,John和他聊天時提起Ringo有趣的語言,並舉出「A hard day's night」為例。John自己在剛出版的《In His Own Write》也曾經使用過這個短語。大家一致同意它可以作為電影題目。於是John按Shenson的囑咐,以此為題創作了電影的主題歌,並在4月16日拍攝電影期間把它錄制下來。
美國出版的電影原聲唱片只包括這七首新歌,但為了Parlophone的英國唱片,他們在6月回到錄音室,又錄制了5首新歌: I'll Cry Instead、I'll be Back、Any Time At all、Things We Said Today和 When I Get Home。加上電影里使用的他們之前發行過的單曲Can't Buy Me Love,英國的專輯唱片里一共有13首歌,全部是甲殼蟲的原創歌曲。這是他們第一次能夠推出一張全部原創的專輯。
這一成就主要應歸功於John Lennon當時旺盛的創作力。在這13首歌里,9首都是他主筆創作的。Paul主筆創作了3首歌,並和John合作為George創作了I'm Happy Just to Dance With You。當然,按照主創者主唱的原則,John在這張專輯中的主唱也遠遠超過其他三人,甚至沒有給Ringo一個表現的機會。
A Hard Day's Night的電影成為搖滾電影的經典,教給整整一代年輕人反叛的原則,而這張專輯標志著甲殼蟲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們可以把它叫做「早期階段的中期」吧?
希望你喜歡~~~
『貳』 求幾部有關搖滾樂的電影!
《幾近成名》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UvJa2iquOirvhHk1BSkGeA
該片講述了一名15歲的搖滾樂愛好者威廉跟隨樂隊巡迴演出並終於感悟了家庭與生活真諦的故事。2001年,該片獲得第73屆奧斯卡獎最佳原創劇本獎和美國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獎
『叄』 有沒有關於搖滾的電影
搖滾學校
看看吧
『肆』 外國搖滾電影
《搖滾之神》
主演:傑克·布萊克
故事簡介:父親一直堅決抵制搖滾樂這種魔鬼創造的音樂,小JB吼出那首「Kickapoo」後便成為搖滾樂的忠實信徒。父親毫不留情地撕爛他心愛的海報,小JB只好向自己的搖滾之神Ronnie James Dio祈禱,被誠心感動的Dio顯靈指引他去「好萊塢」實現他的藝術夢。就這樣JB在神的鼓勵下離開家,來到了搖滾迷的聖地:加州的好萊塢……
《The Wall》(迷牆)
主演:平克·弗洛伊德樂隊
故事簡介:Pink Floyd 的《The Wall》(迷牆)也許是音樂史上最具迷惑力最富想像力的專輯。《The Wall》錄制於1979年,於1982年被拍成電影。專輯與電影講述的是同一個故事:一個叫Pink Floyd的男孩,有年時二次大戰奪去了他父親的生命。他在母親的過分呵護下長大,始終過著意氣消沉的生活,最終開始吸毒,陷入瘋狂狀態……
《Crossroads十字路口》
主演:史蒂夫·范
故事簡介:沈迷於藍調音樂的年輕吉他手,為了追尋藍調音樂的真髓,而跟隨老藍調樂手,同赴密西西比老家。一路上他經歷愛情與友誼的考驗,始終堅持要自己成為傑出藍調演奏者的志願,他甚至願付出所有,來獲取演奏機會。在許多年以前,老樂手也曾為相同的理由,將自己的靈魂在一個十字路口處賣給了魔鬼……
《Almost Famous幾欲成名》
主演:帕特里克·福吉特
故事簡介:《幾近完美》是導演卡梅倫-克羅繼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大片《花心情聖》以來的一部新作。片中,卡梅倫抓住了搖滾歷史上的關鍵時刻,講述了1973年「平靜水面」樂隊的幾乎完美的巡迴演出的故事,描述了70年代盛行的搖滾文化。15歲的威廉姆是一個大膽熱情、滑稽的音樂發燒友,他被當時的那個令人著魔的樂隊迷住了……
《control》
影片開始於1973年,當時的伊恩·柯蒂斯(薩姆·賴利飾)青春年少,是一位眼睛畫著眼線的高中在校學生,成天只是把自己關在房間里聽著大衛·鮑伊和婁·里德等人的音樂。對於他而言,家鄉馬克萊斯菲爾德小鎮死氣沉沉就像是一座沉寂的監獄,唯有正在倫敦燃燒的華麗搖滾才是放縱青春的解葯。
著名樂隊性槍手1976年在曼切斯特舉行的一場演唱會,從此改變了柯蒂斯的人生軌跡。雖然他當時並不會演奏吉他,但高挑的身材卻是搖滾主唱的最佳人選。他在演唱會現場結識了尋覓主唱已久的伯納德·薩姆納、皮特·胡克和斯蒂芬·莫里斯三人,當時就一拍即合,隨後組建了一支名叫華沙(Warsaw)的樂隊。
後來樂隊更名為快樂小分隊(Joy Division),經紀人鮑勃·格瑞通不但辦事得力而且還經常製造樂趣。加上一路上經常遇到貴人相助,樂隊從此以後開始逐漸走紅。這一時期,伊恩·柯蒂斯一邊要工作一邊還要進行排演,非常忙碌。由於過早進入婚姻殿堂,他的感情也開始變得猶豫不決,一邊是妻子黛博拉·柯蒂斯(薩曼莎·莫頓飾),另一邊是情人安妮克·霍內爾。
隱藏在體內隨時都有可能發作的癲癇病也在影響他的事業發展。1980年5月,終於就在好不容易開始籌備的美國巡演前夕,萬念俱灰的伊恩·柯蒂斯在家中自縊身亡,年僅二十三歲。當天晚上,他正在看沃納·赫佐格的電影《史楚錫流浪記》,聽著伊基·波普的專輯《白痴》。
《hedwing and the angry lnch 搖滾芭比》
影片主人公漢塞爾出生於冷戰時期的東德。早在孩提時代他便經常收聽一家軍隊電台播出的美國搖滾樂。漢塞爾整日陶醉在這種亢奮喧鬧的音樂之中,夢想成為一名搖滾樂手。終於,這一天似乎不再那麼遙遠。一名美國黑人士兵盧瑟對他表示愛慕之情,並答應給予他幫助。但麻煩的是,漢塞爾必須同他結婚才能和他一起去美國。因此他唯一的出路是改變自已的性別。無奈之下漢塞爾作了了一次變性手術。手術做得非常糟糕,漢塞爾的陽具因而被割去大半,只剩下1英寸,這便是「ANGRY INCH」 (憤怒的1英寸)一詞的由來。漢塞爾戴上一頂金色假發,改名赫德韋格,告別過去,帶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前往美國。
然而,在這片他曾經夢寐以求的國土上,幸福似乎仍然與赫德韋格無緣。2年後,在堪薩斯州的一片活動房組成的住宅區,盧瑟因追求另一男孩而棄她而去。赫德韋格在痛苦中振作起來,繼續她的音樂之旅,為實現昔日的夢想而努力。她召集一些韓國軍人的妻子,成立The Angry Inch搖滾樂隊。她還找了一份看護嬰兒的工作,以維持生計。打工期間赫德韋格引誘並愛上了17歲的湯米,這位羞怯的小夥子對搖滾樂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在赫德韋格的指導下湯米開始練習演唱,與此同時,赫德韋格的精湛技藝開始逐漸地展現出來。
好景不長,不久湯米便竊走赫德韋格的歌曲並拋棄了她。倚仗赫德韋格的歌曲,湯米終於發跡,成為名噪一時的搖滾明星,而赫德韋格和她的樂隊仍在一家二流餐館為用餐的顧客們演唱而艱難度日。終於,赫德韋格潛入湯米正巡迴演出的體育館,內心的創痛使她陷入絕望……
『伍』 求一些有關搖滾的電影
滾石風雲 Stoned(2005)
導演:
Stephen Woolley
主演:
帕迪·康斯戴恩 Paddy Considine
Monet Mazur
Leo Gregory
影片聚焦於上世紀60年代登峰造極的英國音樂人布萊恩·瓊斯,當時的他不僅是名聲響徹世界樂壇的搖滾巨星,還是標新立異的時尚青年和花花公子。在最輝煌的7年間,他組建了世界最偉大的搖滾樂隊「滾石」,不過,影片故事並非關於滾石樂隊,而是向世人撥開布賴恩·瓊斯神秘死因的重重疑團。
1962年,布萊恩·瓊斯組建了滾石樂隊,並成為該樂隊的領軍人物和靈魂人物,他暖昧的氣質和獨具的天份倍受矚目,可是好景不長,1969年,他離開樂隊,不久,慣於沉浸於聲色之中他被發現溺死在家中的泳池……
披頭傳奇外一章Backbeat(1994)
導演:
伊恩·索夫特雷 Iain Softley
主演:
伊恩·哈特 Ian Hart
Nicholas Tennant
斯蒂芬·多爾夫 Stephen Dorff
「披頭四」的崛起是當代流行樂界的傳奇,本片企圖捕捉他們成名前的一段青春歲月,藉以反映六十年代初期的時代氣氛。劇情描述約翰藍儂一心想組合唱團揚名天下,力邀好友史都華前往德國漢堡跟他合組搖滾樂隊。其後,他又找了志同道合的保羅·麥卡尼與喬治·哈里森一起在漢堡的小酒吧賣唱。不久,史都華認識了熱愛藝術的德國女孩艾史翠,乃重拾畫筆向繪畫發展,並表明不再唱歌。藍儂有點妒忌,力勸史都華離開艾史翠。
重金屬之旅 Metal: A Headbanger's Journey(2005)
演員:
Alice Cooper .....Himself
Bruce Dickinson .....Himself
Ronnie James Dio .....Himself
U2神采飛揚U2: Rattle and Hum(1988)
導演:
菲爾·喬安諾 Phil Joanou
主演:
亞當·克萊頓 Adam Clayton
博諾 Bono
B.B. King
劇情
本片是愛爾蘭藉超級搖滾樂團U2在美國巡迴演唱期間拍攝完成的演唱會紀錄片,製作目的是想讓觀眾來了解U2如何工作、如何創作歌曲?以及他們對音樂所付出的感情。演唱會上U2唱了他們的金曲,也演唱了其他知名歌曲,還與BB king一起表演 二重奏。
金屬製品合唱團Metallica: Some Kind of Monster(2004)
導演:
Joe Berlinger
Bruce Sinofsky
主演:
James Hetfield
Lars Ulrich
Kirk Hammett
Metallica以全球8千5百萬張的專輯銷售量高居全美SoundScan唱片銷售時期以來唱片銷售總排名TOP 5,出道以來一首又一首撼動全美主流搖滾榜的經典,在繼1997年《ReLoad重裝》就沒有新作的他們,久違六年之後狂囂推出他們的最新錄音室專輯《St. Anger》,讓許多重金屬迷是興奮不已,他們甚至還為了首支新單曲的音樂錄像帶拍攝勇闖聖昆汀監獄,在一群重刑犯前演出! 除此之外,這支搖滾勁旅也在今年被MTV台選為「MTV輝煌巨星」,邀請林普巴茲提特、艾薇兒、林肯公園等藝人一同向這些樂壇老大哥們致敬。 這張久違的新專輯的錄制過程其實艱辛萬分,先是主唱詹姆斯進出戒毒中心接受治療,然後原任貝斯手傑森離去,雖然最後找到曾為大名鼎鼎的Ozzy Osbourne伴奏的羅伯加入,但因報到的太晚,也來不及參與新專輯的錄制,種種突發狀況讓這張新碟的發行市困難重重。 為了拍攝這張新輯的首支同名單曲的MV,這些團員們還勇闖美國舊金山的聖昆汀監獄,這個監獄最有名的就是有一個「No Hostage Policy」,也就是獄方並無保護人質政策,簡單來說就是任何人在獄中發生了任何被囚犯挾持或其它的意外,就只能靠上天保佑,並沒有人能夠保證會出面去援救人質安全出來。不過他們也在兩天內把這支相當特殊的MV拍攝完成,順便還開了一場小型演唱會,讓犯人極其興奮。 這支已經縱橫樂壇20年的樂團,隨著新專輯的推出,也向林普巴茲提特和linkin park這兩支表現優秀的後輩發出號召,邀請他們一起上路狂飆,展開夏季巡迴「Summer Sanitarium Tour」,這也將再度證明他們在重金屬搖滾領域的龍頭老大的地位。
幾近成名Almost Famous(2000)
導演:
卡梅倫·克羅 Cameron Crowe
主演:
凱特·哈德森 Kate Hudson
傑森·李 Jason Lee
弗蘭西斯·麥克多門 Frances McDormand
劇情
故事發生在1973年的美國,當時搖滾樂正方興未艾,新晉的搖滾樂團不斷涌現。這些樂隊與他們的音樂讓15歲的小威廉著了迷,經過一番努力,他獲得了來自老牌滾石音樂雜志的「特殊」任務——采訪一支正在走紅的搖滾樂隊「平靜之水」。於是他不顧母親的反對,跟隨樂隊踏上了巡迴演出的音樂之旅。在經歷了一番風雨之後,不再僅僅是采訪者而是樂隊一員的威廉終於感悟了家庭與生活的真諦。
天鵝絨金礦Velvet Goldmine(1998)
導演:
托德·海因斯 Todd Haynes
主演:
喬納森·萊斯·梅耶斯 Jonathan Rhys Meyers
Eddie Izzard
伊萬·麥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
1970年,搖滾樂在世界上爆發了,代表人物布萊德·斯萊德成為萬人景仰的領袖,1984年,他在一次狂歡的演出中遭人「暗殺」,自此銷聲匿跡。年輕記者阿瑟開始了對昔日偶像的調查。在布萊恩的妻子曼迪的講述下,故事回到70年代:斯萊德的崛起,他與美國搖滾歌星庫爾特·懷爾德的相互鼓舞與相互迷戀,還有他最終的隕落。阿瑟找到了庫爾特,他描繪的與斯萊德的關系像寓言一樣美麗動人。在采訪和調查中,阿瑟少年時代的歌星夢想被再次點燃。他將自己想像成另一個斯萊德,與懷爾德重新溫存那份相惜相愛的感情,而天使般的斯萊德正在雲中美麗的宮殿里歌唱……
盧·里德:搖滾心靈Lou Reed: Rock and Roll Heart(1998)
主演:
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盧·里德 Lou Reed
劇情
回顧lou reed三十年的音樂歷程,從Velvet Underground到單飛到futuristic rock opera。訪談不僅有reed還有多位好友。另外圈內音樂人David Bowie、David Byne、Patti Smith、Suzanne Vega、Dave Stewart、Philip Glass也出鏡談lou reed對自己的影響。
車庫搖滾 Garage Days(2002)
導演:
亞歷克斯·普羅亞斯 Alex Proyas
主演:
Kimble Rendall
Emma Lung
馬爾頓·索克斯 Marton Csokas
國家/地區: 澳大利亞
對白語言:英語
關於一支年輕的悉尼搖滾樂隊,試圖尋求一席立足之地,他們在成為新希望前還有漫長的一段搖滾路要走。
搖滾兄弟 Brothers of the Head(2005)
導演:
吉斯·富頓 Keith Fulton
路易斯·沛沛 Louis Pepe
主演:
Luke Treadaway
Harry Treadaway
劇情
2006年柏林電影節全景單元的開幕片是基思·富爾頓和路易·貝貝的《Brothers Of The Head》,講述了一對玩朋克搖滾的雙胞胎兄弟組樂隊的故事。
搖滾巨星 Rock Star(2001)
導演:
斯蒂芬·赫瑞克 Stephen Herek
主演:
馬克·沃爾伯格 Mark Wahlberg
蒂莫西·奧利芬特 Timothy Olyphant
詹妮弗·安妮斯頓 Jennifer Aniston
克利斯·科爾茲是一名辦公用品銷售員,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搖滾歌星。紅極一時的Steel Dragon樂隊是他嚮往、追逐的目標。克利斯和朋友們組成一支業余樂隊Blood Pollution,竭力模仿Steel Dragon樂隊主唱鮑比·畢爾斯的,他的執著與痴迷與日俱增,為此他經常和樂隊成員發生爭吵;隊友演奏時,樂曲稍有出入,他便大打出手。終於,大家再也無法忍受他那近乎偏執的熱情。畢竟,他們不想一味模仿、照搬,他們需要創新。克利斯被逐出了樂隊。
與此同時,Steel Dragon樂隊正打算撤掉主唱鮑比·畢爾斯。正巧克利斯的兩位歌迷同鄉給Steel Dragon樂隊看了Blood Pollution的演出錄像,吉它手柯克·卡第看中了克立斯,決定約他面試。在女友艾米麗的協助下,克利斯大獲全勝,以精湛的表演一舉征服Steel Dragon樂隊成員。至此,克立斯成為Steel Dragon樂隊的主唱,為重金屬時代寫下輝煌的一筆。
單身一族Singles(1992)
導演:
卡梅倫·克羅 Cameron Crowe
主演:
蒂姆·波頓 Tim Burton
卡梅倫·克羅 Cameron Crowe
Peter Horton
另外還有中國的北京雜種和北京樂與路等。
『陸』 有些什麼好看點的搖滾音樂電影
《猜火車》
《MEETING
PEOPLE
IS
EASY》(
《The
Clash
-
Westway
to
the
World》
《幾近成名》
Almost
Famous
(音樂出奇的棒)
《搖滾明星》Rock
Star
(值得爭論的一部電影,不過對於搖滾樂來說,爭論似乎很沒有意思)
《烏鴉》
The
crow
《24
Hour
Party
People》(Joy
Division,new
order的音樂組成了這部電影)
《LIVE
FOREVER
MOVIE》(關於brit-pop的電影,關於Oasis,
Blur,
Pulp,
Massive
Attack......)
《Last
Days》(Gus
Van
Sant導演,素材來自於nirvana主唱kurt
con自殺前的一段日子,音樂明顯借用unplugged里的kurt的情緒)
《woodstock
69》(只有這個完整的拍下了音樂盛況里人們的思想,行為,語言活動的具體畫面,使之成為完整)
『柒』 歐美搖滾題材的電影
《搖滾校園》School of Rock
[劇情簡介]
搖滾樂主唱和吉他手杜威·費恩(傑克·布萊克飾)已經年過30,除了一大疊和各種樂隊的不成功合作記錄和一個搖滾巨星的夢想外一無所有。一天,杜威又被一支重金屬樂隊踢出門外,而回到公寓,室友和老友內德·斯尼勃利(麥克·懷特飾)的女友帕蒂(莎拉·席維曼飾)又對他下了最後通牒:要麼付清房租,要麼立刻走人。一籌莫展的杜威在四處閑逛時聽見收音機中說本地要舉行一場盛大的「樂隊大戰」比賽,優勝者將獲得一筆豐厚的獎金。然後他又湊巧聽見了一所私立學校孩子們的管弦樂演出,其中一個叫YUKI的吉他神童的表現深深震動了他……
於是杜威在學校給內德打電話請他來代課時(內德是前搖滾樂手和現代課老師)冒充了朋友的身份,從而成為了那所極端保守學校的五年級代課老師。這里的孩子們個個敏感早熟,整天考慮的是將來要上常青藤的哪所盟校,是當醫生還是律師。孩子們看著這個舉止詭異的老師眼神中充滿了嘲笑和迷惑,他本該給他們上地理和數學,現在卻在黑板前面大講特講重金屬樂隊齊柏林飛船和吉他聖人傑米·亨得里斯。
不知不覺間,杜威開始沉迷於做老師的感覺,這個一直以來的失敗者忽然發現在他的生命中充滿魔法。而他的自由散漫的生活態度,他的熱情和音樂天分也很快對那些小大人們產生了影響,他們開始變得生氣勃勃,同時開始審視自己,他們開始認真探究自己不被學校鼓勵的另外一面,並且考慮一些盛大灼熱的夢想。終於,杜威開始對孩子們進行初步搖滾樂訓練,盡可能的發揮每個人的才能把他們組成一支小型的搖滾樂隊,並准備帶他們去參加「樂隊大戰」的比賽。
隨著比賽日期的臨近,杜威也面對著越來越多的問題,他真的能夠說服保守的女校長和那些完全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們碰搖滾樂的家長們么?他真的能帶領樂隊獲得比賽的優勝,從而解決自己的經濟困境,並重新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搖滾樂手么?
『捌』 與搖滾相關的電影有哪些
1. 《青春舞會皇後》是一部由薩拉·舒格曼導演的2004年美國青少年音樂喜劇電影,由沃爾特·迪斯尼影業公司出品。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名叫羅拉·賽普(琳賽·洛翰飾演)的青春少女,熱愛流行事物的她,跟隨家人舉家搬離繁華熱鬧的紐約市,搬到紐澤西的鄉間小鎮,心不甘情不願的羅拉被迫遠離她所熟悉的一切,從此面對一個截然不同的生活圈。它在2004年2月底發布了開幕負反饋批評,但在美國票房榜位於亞當·桑德勒和德魯·巴里摩爾主演的電影《初戀50次》的後面即第2名。2004年7月20日發布了它的VHS和DVD。孝氏廳 2<牛仔褲的夏天》3. 搖滾夏令營,又名「搖滾青春」,是2008年發行的一部迪斯尼原創電影。該片由當紅青春偶像團體喬納斯兄弟以巧隱及年輕歌手黛米
諾瓦托領銜主演,講述夢想成為一名歌手的少女,在一個很有名核散的音樂夏令營中的故事。該劇充滿青春勵志元素,在全球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績。
『玖』 求關於搖滾樂或者搖滾樂隊的電影
我主要是推薦有關搖滾題材的電影了,那些披著搖滾的外衣拍的喜劇片我就不推薦了
幾近成名(以小孩子的眼光看待一個樂隊的成名之路)
天鵝絨金礦(講華麗搖滾的片子,演員超贊,充滿了搖滾本身的地下色彩)
迷牆(以著名迷幻搖滾樂隊平克弗洛伊德的同名專輯迷牆拍攝的電影,電影本色也很迷幻,深受好評並被評委MV的先河)
大門(奧利佛斯通為大門樂隊拍的傳記片)
搖滾萬歲(本事戲謔搖滾的片子沒想到卻憑真實的現場表演引起轟動,使觀眾認為電影中虛構的樂隊是真的,這些演員後來還真的組了樂隊發了專輯,就是大名鼎鼎的刺脊樂隊)
席德和南希(性手槍樂隊的)
我不在場(鮑勃迪倫的片子,以六位演員演繹迪倫的六段經歷,蝙蝠俠中的小丑也在裡面演)
說實話搖滾題材的電影質量也是良莠不齊,但上面我說的是我自己認為比較好的,而且名聲也比較好
『拾』 大家推薦幾個關於搖滾的電影,除了NANA
我看過的就只有《迷牆》《天鵝絨金礦》(又名「紫醉金迷」),都特別經典。兩部都是歐洲影史的經典。另外我在網上給你找了點其他的:
十部經典搖滾電影
1.《Easy Rider(逍遙騎士)》(1969年,美國,導演:丹尼斯.胡珀,主演:亨利.方達,丹尼斯.胡珀)。這部影片既是一部公路摩托片,又是一部搖滾片,困襲片中兩位主人公騎著錚亮的高把摩托車,穿著國旗裝,幾乎是漫無目的的橫穿美國,在經過一系列的奇遇之後,兩位主人公莫名其妙的死去。在看這部片子時,總令我想起凱魯亞克的那部著名小說《在路上》,總感覺「嚎叫」派詩人、作家的創作精神很與搖滾樂相通。影片中的音樂雖然不是太出名——最出名的大概是The Byrds的音樂,但這些清新淡雅的民謠風格的音樂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2.《American graffiti(美國風情畫)》(1973年,美國,導演:喬治.盧卡斯,主演:哈里遜.福特等)。《星球大戰》系列的導演拍出這�那逍驢扇說男∑罰�釗頌痙�S捌�?962年夏天美國一個小鎮為背景,描寫幾個高中生畢業一夜的生活,反映了越戰前夕過著優裕富足生活的美國青年人的思想、感情,其中引用了大量了美國50年代的搖滾樂作為背景音樂,如: Bill Haley(比爾.哈利)的 《rock around the clock》(晝夜搖滾)等等,應該說是恰如其分。這部影片是喬治.盧卡斯的最有深度作品——我就不懂為什麼美國人對《星戰》這樣的適合於兒童觀看的影片這么津津樂道——《美國風情畫》比《星戰》強多了。
3.《The Buddy Holly Story》(《巴迪.霍利的故事》1978)(導演賣御:不詳;主演:不詳)這部影片講述了巴迪.霍利這位搖滾殉道者的一生(巴迪.霍利死於1959年一次搖滾樂演出的失事飛機上,同行的還有另外一批當時的搖滾紅星,所以後來的美國歌手Don McClean在他的歌曲《American Pie》中唱到:Buddy Holly死亡之日就是搖滾樂死亡之日),70年代末期正是第一代搖滾歌手和樂迷成為父母輩,而他們的子女又開始叛逆家庭的時候,導演在片中安排了許多老歌,帶出濃濃的懷舊氣息。
4.《The rose(歌聲淚痕)》(1979年,美國,導演:不詳;主演:貝蒂.米德勒)這是一部關於搖滾樂史上最偉大的女性——Janis Joplin 的傳記片,製片人找了一位外形比較相似——同時也是一名歌手的貝蒂.米德勒來出演這位傳奇女星的短暫一生,令人唏噓不已,貝蒂.米德勒的表演應該說是比較到位的。影片中除了引用了大量Janis Joplin的歌曲以外,貝蒂.米德勒也一展歌喉,在影片中大放異彩。影片的原聲專集十分暢銷,其中出現了一曲也許是搖滾樂史上最為動聽的歌曲《The rose》(玫瑰)。
5.《the wall(迷牆)》(1982年,英/美聯合攝制,導演:阿侖.派克;主演:鮑伯.吉 爾多夫)。——一部最出色的也是最著名的搖滾電影。1979年英國的傳奇搖滾樂隊Pink Floyd推出了搖滾樂史上最經典的作品之一——概念性雙唱片專集《The wall》,由樂隊的靈魂人物Roger Waters根據自身經歷創作的半自傳性作品,這張唱片以「牆」的概念為基礎,抒發了對戰爭的恐懼(Roger Waters的父親死於二戰),對人性麻木的控訴和社會陰暗面的描寫,唱片推出後,不僅在搖滾樂界,而且引起整個西方文化界的巨大反響。兩年後,英國著名導演阿侖.派克決意把它搬上銀幕,他請來了英國樂隊Boomtown rats的主唱Bob Geldof扮演影片主角Pink,運用大量的電影表現手法——蒙太奇和動畫手段極好的傳達了唱片的主題(當然也有導演自己的理解),不僅如此,影片的音響表現手法引起極大震動,全片沒有一句對白,全部採用Pink Floyd在雙唱片專集《The wall》中的歌曲(也有汪配兄唱片中未出現的一些歌曲在影片中出現)作為推動影片情節發展的媒介,就像一部長篇music video。可以說這部影片的出現直接引發music video的熱潮出現。另外影片的製作方法也引起後來電影人的紛紛仿效。不過如果你對西方戰後青年的概況和唱片本身的內容不夠了解的話,你大概不易看懂這部片子。值得一提的是阿侖.派克在十五年後,又拍攝了一部根據音樂劇改編的影片《Evita》(貝龍夫人,由麥當娜主演。),全片仍然沒有一句對白。
6.《Great ball of fire(悲傷的大火球)》(美國,1984年,導演:不詳;主演:不詳)這又是一部人物傳記片,記述的是搖滾樂史上音樂成就可與貓王比肩的一代巨星Jerry Lee Lewis的生活,Jerry是一位悲劇性的人物,影片主要圍繞著他的愛情生活來描寫,影片中流露出來的悲觀氣氛很能打動人,其中穿插了Jerry的一系列名曲,當然也少不了那首《Great ball of fire》。
7.《The Doors(火樂焚城)》(美國,1991年。導演:奧列佛.斯通;主演: 方.基默、梅格.瑞恩)這是我個人十分喜愛的一部影片——當然和導演有關,我是奧列佛.斯通的忠實影迷,同時也是The Doors樂隊及其主唱歌手Jim Morrison(吉姆.莫里森)的忠實樂迷。奧列佛.斯通和吉姆.莫里森是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學院的校友,還是吉姆.莫里森在世期間,斯通曾給吉姆讀過自己寫的劇本,在80年代初期,斯通就萌發了把吉姆和大門樂隊的事跡搬上銀幕的想法,這個願望直到斯通完成了《生逢七月四日》後才得以實現,在他宣布要拍攝這部影片之後,很多男影星都爭相要飾演男主角吉姆——因為這個角色實在是太有挑戰性了,最後外形酷似吉姆.莫里森的方.基默幸運入選。斯通在拍攝這部影片中,採取的不同於一般人物傳記片的手法,截取了吉姆一生個片段,並且並不完全拘泥於史實,甚至是一些超現實主義的手法(如那個反復出現的死於車禍的老印地安人)來表現吉姆和大門樂隊的傳奇經歷,取得很好效果。斯通不愧於電影大師的稱號,他對影片的氣氛和節奏把握得恰倒好處。方.基默的演出也十分出色,為了演好這個極富爭議的角色,他不但認真研究表演方法,而且刻苦鑽研了吉姆和大門樂隊的詩作和歌曲,認真體會角色的性格,甚至模仿吉姆的一舉一動,應該說,他把這個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不但是形似,而且是神似,(即使沒看過影片,只看過劇照的人相信也會同意我的說法)方.基默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在影片拍攝結束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從角色中解脫出來。這部影片和斯通的其他作品一樣,放映後引起極大的爭議,但其藝術價值不容置疑。這部影片也向人們證明——方.基默和梅格.瑞恩(在影片中飾演吉姆的妻子帕米拉)不是只會扮演諸如《壯志凌雲》中那樣傻傻的角色。
8.《Singles(單身一族)》,(美國,1992年,導演:卡梅侖.克勞;主演:馬特.迪龍,碧姬.方達。)這部影片在影史上的地位可能不如它在搖滾音樂史上的地位高,因為電影本身講述的關於單身貴族們的有趣生活影片可能並不太吸引人。但是影片中所描寫的舊金山青年生活和引用的大量西雅圖當時還不甚出名的地下樂隊歌曲,影片的原聲碟和Nirvana的專集《Nevermind》一起開創了20世紀最後一次的搖滾樂浪潮——Grunge,敘寫了20世紀的最後一次搖滾神話,同樣也帶動了一大批地下樂隊的走紅。當然影片本身也比較吸引人,輕喜劇的風格使影片可看性很強。
9.《北京雜種》,(中國,1992年,導演:張元;主演:崔健。)這是唯一一部入選的中國片,有些扶持民族產業的意思。張元是大陸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這部很有誠意的作品以記錄片的風格忠實記載了90年代初北京人特別是北京一些藝術家的生活,記錄了當時中國人的一種生存狀態,由此獲得當年瑞士洛加諾電影節大獎。影片由中國搖滾第一人崔健擔任主演(扮演他自己),另外臧天朔、竇唯、何勇在片中也有出演,當然也少不了他們的精彩音樂。本來在崔健專集《紅旗下的蛋》中不甚出彩的歌曲《北京故事》用在片中作為主題歌竟是相當的貼切——當然本片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對於搖滾樂的內涵揭示的還不夠,因為張元並不太懂搖滾樂。
10.《不日成名(Almost Famous)》(導演:卡梅侖.克勞;主演:凱特.哈德森,)又是卡梅侖.克勞!他似乎特別善於把握這類搖滾樂題材的作品,因為他在十五歲那年(還是在七十年代)就成為著名的音樂雜志《滾石》的特約記者,跟隨過LED ZEPPLIN樂隊巡演采訪。後來又成為職業樂評人。在作為一名導演大獲成功後,他有意把他少年時代的經歷搬上銀幕,這個願望終於在2000年變成了現實,卡梅侖.克勞在這部影片中虛構了一個STILL WATER樂隊(靜水),描寫了一個想成為樂評人的少年跟隨樂隊巡演途中的奇遇。影片拍攝得如詩如畫,為我們再現了70年代那個搖滾樂的黃金時代的面貌,充滿了濃濃的懷舊氣息。也引用了大量七十年代的搖滾金曲,如:LED ZEPPLIN、RODSTEWART等人的歌。喜歡那個時代搖滾樂的人可以大過其癮,影片中還有幾首虛構的STILL WATER樂隊的歌曲——由卡梅侖.克勞的妻子南希.威爾遜擔綱作曲和製作(南希是著名搖滾樂隊HEART的主唱),這些歌和眾多名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毫不遜色。這部影片是卡梅侖.克勞從影以來的最佳作品,也是2000年好萊塢的最佳作品(當年的奧斯卡得獎片《角鬥士》的藝術成就明顯不如《不日成名》)。總之,這部片很吸引我——除了以上這些原因外,還有主演凱特.哈德森的迷人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