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國影視 » 外國電影文化與人性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外國電影文化與人性

發布時間: 2023-03-27 05:29:45

㈠ 《吸血鬼》電影給我們帶來怎樣的人性思考

一個美國研究吸血鬼文化的大學教授曾指出,「21世紀的吸血鬼故事和以往的吸血鬼故事不同,它們都有著一個大團圓的結局,甚至到不近情理的地步。這既是這批流行的吸血鬼故事的特徵,同時也是大眾文化文本的基本特徵。」
而在這個轉向背後,是吸血鬼題材的文化產品的瘋狂流行,其中《真愛如血》和《暮光之城》被看做這次流行的始作俑者。有人認為《真愛如血》是《暮光之城》的成人版,區別在於《暮光之城》的賣點是異常優雅的敘事特徵,似乎要宣揚一種超越弗洛伊德的利他真愛;相較之下,《真愛如血》則顯得「混亂」了一些,因為主人公之間的相互吸引首先就建立在性行為和性心理上。
當然,還有一個值得說的文本,就是瑞典的吸血鬼電影《血色入侵》,講述的是一個父母離異的無助的同性戀小男孩,在學校受盡人們屈辱之後,和一個為了生存而嗜血的小女孩吸血鬼之間的友情和溫情。
而這三個時間軸平行的流行文本,也說明大眾文化流行從來都不是鐵板一塊,它都是以種種方式試圖來對嚴酷的社會現實做出某種回應,「吸血鬼」成為了這類影像撕開這個社會的一個切口。
陽光而甜蜜的《吸血鬼日記》人生哲學
作為一部堅持了八年的吸血鬼題材的電視劇,《吸血鬼日記》用吸血鬼神話,並含了大量的民俗的和有趣的超自然的東西,講述狼人、女巫、獵人、吸血鬼、「二重生」之間的故事。
就像很多吸血鬼題材的電影電視劇一樣,《吸血鬼日記》也有著自己的規則:吸血鬼能吃能喝;他們戴著女巫鑄造的戒指,便可以在陽光下自由活動;他們要吸人血,但也有食血袋的男主角;吸血鬼自己的血可以救助很多在死亡邊緣的人類;在「二重生」、「初代吸血鬼」面前,狼人和吸血鬼也不一定非要對立,女巫的法力也不是想用時就能用……
然而,這部電視劇最引人深思的是,吸血鬼也並非「長生不老」,在這部中,很多重要角色都相繼死去,沒有任何人在這里是安全的,雖然他們也有可能再次回來,但是「離開」一直伴隨著每一季劇情。直至最後,重要的男主角也還是離開,和最初他善良、正義的人設一樣,這一次也是為了拯救大家。
所以,和以往吸血鬼影像中與「人」對立不同,在《吸血鬼日記》中,很少看到「人」,即使本身是「人」的女主角,也經歷了成為吸血鬼等離奇的人生軌跡。導演說:「《吸血鬼日記》沒有把焦點放在人類身上,首先是吸血鬼,然後才是吸血鬼和人類的關系。」
也許,這是它不一樣的地方。沒有與「人」的對立,卻將要表達的「人性」融合在每一個「吸血鬼」身上,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一部披著「吸血鬼」外殼的「擬人」化的電視劇。吸血鬼在這里是不朽的,他們可以邪惡,也可以很有愛,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精神贖回。
當然,雖然今天仍有很多人在回憶《吸血鬼日記》,但是這也僅僅是一部影視作品,只會是人們青春路上的過客,畢竟吸血鬼只是存在於編劇作者想像的虛無之中。觀眾更需要做的,是在影像背後,找到人性中的羈絆與溫情。也許,這才是真實存在的、值得我們去體悟與珍藏的東西。

㈡ 館長推文賞 | 人性的迷霧是高懸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今日推文賞:

【精選推文】: 影評 | 絕望能摧毀一切,包括希望——美國電影《迷霧》

【推文作者】: 強哥哥呵呵

【評論者】:夢也館長

作者的文筆犀利,為我們層層揭開了隱藏在迷霧背後的百態群像,並隨著影片最後的絕望結局,把我們拋入了更加深邃的迷霧之中——人性的迷霧,才是高懸在所有人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一部對所有角色全盤否定的電影,將人類,尤其是自認為精英之人的傲慢表露無遺。

很顯然,編劇和導演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摩人性,並強調這種人性之惡的普遍與廣泛。森鎮

人們往神返往願意看到團圓式結局,更是期盼著對於人性的贊美。但在基因、文化和潛意識的影響下,人性的光輝與陰暗從來就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於是便有了對於人性之惡進行深入探索的電影。

但我們也不必太過悲觀,人性的善惡之爭原本由來已久,實則是一種以人類為中心的洞穴幻象——倘若我們不預設人類具有自由意志和某種區別於自然他物的本質,那麼一切的善惡都無從談起。

於是我們終究可以看開一些,對人性真善美的謳歌與對人性底線的試探,並無明顯區別。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此瞎粗希望相同。」

㈢ 請大家介紹一點有人文主義關懷的歐美影片,體現人性善惡的或者是煽情一點的,反正就是看了會讓人感動的

〈紅白藍〉
一直很喜歡這三部電影,尤其是《藍》。今天在網上讀到這個,覺得不錯,貼在這里。

愛的碎片的驚鴻一瞥

·作者不詳

《藍、白、紅》三部曲是基斯洛夫斯基的天鵝之歌。製作三部曲時,基
斯洛夫斯基回憶了自己的生活和創作經歷。這部讀來不時讓人感動的生活經
歷和創作經歷的回憶,談到好多生活倫理問題。

七十年代,波蘭電影藝術大師K.Zanussi開創了「道德焦慮電影」,基
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把「道德焦慮」推進到一個更深的層面。基斯洛夫斯基認
為,在自由主義社會中,人的道德處境更為孤絕。因為,自由主義社會沒有
國家道德、民族性道德、階級道德一類的或虛構、或強制的全民道德。個人
的道德承負及其軟弱無力在自由主義社會中更充分地顯露出來,所謂自由主
義倫理,首先是對個人的道德承負力的脆弱的體認。在自由主義社會,個人
的道德壯況是怎樣的呢?基斯洛夫斯基仍然通過個體性的道德困境來探討自
由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倫理負擔。自由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是自由、平等、
博愛,《藍、白、紅》三部曲要探討這些價值理念的私人含義。任何價值理
念都不是抽象的,社會制度中的大理念也體現為具體的個體私生活事件。要
想知道生活制度的倫理大理念的味道,最恰當的辦法是體味在這個生活制度
中生活的個人眼裡噙著的淚水。

《紅》提出的是一個康德式的問題:愛怎麼可能?

時裝模特兒瓦倫婷生得光彩照人,無論她穿什麼時裝,都令人沉浸在溫
暖的紅暉中,像這個令人心寒而又誘人的世界上一切受害者的庇護人。一天
傍晚,她開車回住處意外撞傷一隻狗,憐惜感驅使她帶著狗尋找主人。

狗的主人是位獨居的退休法官,性情古怪,整天在家監聽鄰居的婚外情
電話。瓦倫婷勸說退休法官不要干這種不法行為,不要對別人的隱私那麼好
奇,退休法官卻問她體味過愛的暈眩和惡心沒有。

四十年前,老法官還是一個法律系學生,有一位漂亮的女朋友。一天,
他偶然看到自己的女朋友「雙腿張開,其間夾著一個男人」。他離開了她,
一直把愛鎖在心底,讓它噬嚼自己的身體。

瓦倫婷住處對街,碰巧也住著一位法律系學生,名叫奧古斯特。瓦倫婷
不認識他,只是經常從窗戶看見他匆匆忙忙進出大門。奧古斯特像在重復老
法官的命運,一天,他看到自己的未婚妻「雙腿張開,其間夾著一個男人」


瓦倫婷如茵的氣質顯得天使般的純粹,把喧囂、陰森的周遭世界照得有
如神話中的綠色深淵。「這份美是純的嗎?抑或永遠都有些缺陷?」基斯洛
夫斯基問。老法官和奧古斯特的未婚妻是純美破損的象徵,純美破損不意味
著邪惡和不道德,而只意味著生命的過程:由想像的、可能的愛轉變為現實
的愛。在老法官的引示下,瓦倫婷困惑不解地看到,愛情的開端和終結就在
未婚妻向並非未婚夫的男人張開的雙腿和丈夫躺在另一個女人的雙腿之間。
人世間有純粹的愛嗎?或者,生活中有能夠保全精神的情愛嗎?

基斯洛夫斯基的問題是,生活中是否有圓滿的兩情相悅?「純粹的情愛
想像的破損,很多時候是因為人們固執地要尋求兩個完全相契的個體在愛欲
中相合。完全相契的個體在愛欲中相合幾乎是沒有可能的,這只是一種情愛
的美好想像。純粹的愛情只能是同一個蘋果的兩半重新再合,可是,一蘋果
被切成兩半後,分別被生命的無常拋到無何他鄉,一半遇到另一半的機會已
近於零。

基斯洛夫斯基有意讓瓦倫婷與退休法官的相遇顯得像被切成兩半的同一
個蘋果,又讓他們相逢在錯過的時間夾縫中。四十年的時間距離沒有消磨掉
精神,身體卻已遠去。基斯洛夫斯基說,《紅》的真正主題是:「人們有時
候會不會生錯時代?」「我們可能修正老天爺犯下的錯誤嗎?」被切成兩半
的蘋果的命運是老天爺犯下的錯誤嗎?會不會是人自己對於美好生活的想像
犯下的錯誤?老天爺從來沒有許諾被切成兩半的蘋果應該重合,甚至根本就
沒有一個蘋果被切成兩半這回事,它只是個人的精神性慾望的想像而已。情
愛這個詞容易激發人的美麗想像,其含義要麼是殘破的,要麼是錯誤的。

盡管如此,雖然一再強調命運的無常,基斯洛夫斯基沒有變成一個佛教
徒或道教徒,他固執地要祝福瓦倫婷。瓦倫婷和奧古斯特相互住在對街,也
許,他們就是一個蘋果的兩半。他們每天都迎面而過,而每天的相逢就是錯
過。基斯洛夫斯基最後安排了一場偶然的海難:船上大多數人都死了,瓦倫
婷和被愛灼傷後逃離的奧古斯特是極少數倖存者。緣分是在災難中出現的。
老法官喘息的目光從電視新聞中看到海難現場,把彌留的祈願留在了瓦倫婷
和奧古斯特偶然間相依的臉上。

白色在法國三色旗中象徵平等。自法國大革命以來,平等大概是最具誘
惑力的烏托邦觀念,像一把在人類的頭顱上和軀體間揮舞著的深鋸齒的鐮刀
。《白》要問的不是平等的政治含意或經濟含意,而是倫理上的性情含意。
兩性的婚姻瓜葛這一最私人的層面顯然是體察平等的性情含意恰當的場所。

卡洛和他的妻子好不容易從波蘭移民到法國,突然變得性無能。到了法
國後,語言不通使卡洛喪失了一切生存能力,而他的妻子不僅有姿色,還會
說上幾句剛夠情場溝通的法語。這已經足以說明卡洛突然變得性無能的原因
了。

卡洛的妻子以法蘭西風格提出,自己渴飲愛河而不得,痛苦不堪以致患
上憂鬱症,以丈夫性無能為理由上法院訴訟離婚。卡洛一再聲言很愛她,她
只提出一個簡單的要求:請出示性能。情愛是建立在性能力的平等之上的,
一旦這種能力的平等不在了,兩情之愛就成了撒在水泥地上的碎石子,卡洛
就跪在這散亂尖硬的碎石上:卡洛給妻子打電話,妻子在電話里用與另一個
男人的沉歡呻吟來回答。

性能力是隨機而生的個體生理個心理基質造化的偶然結果。至今還沒有
一種平等理論主張個體身體論的平等。然而,政治和經濟平等的意識形態影
響到個人的性情,改變了個體的身體交往的倫理感覺。卡洛要重新得到妻子
的愛,必須證明自己的性能力。情愛成了爭取平等的私人性斗爭,被還原為
個體之間偶然的相對平等。

卡洛在法國死皮賴臉地纏著已經訴訟離婚成功的妻子,受盡種種羞辱,
只有返回波蘭。回到本土,卡洛不僅發了一筆橫財,性能力也意外地恢復了
。他還愛著妻子,裝死請人發告,喚妻子回來接收財產。她回來發現卡洛不
僅沒有死,還恢復了性能力,而且這能力的表達不帶責備。基斯洛夫斯基提
醒人們一個司空見慣的事實:情愛中的平等是由財富和生理條件構成的,而
且這兩項條件相互勾連。愛情是個體差異(這可能變成不平等)因素偶然達
成的平衡。基斯洛夫斯基在問愛戀中的人們,難道真有純愛?沒有利害權衡
?生理的資質、智力和情趣,乃至心理素質和脾性,都是個體的人身資本,
更不用說如今的國籍身份、財富能力和職業位置。然而,個體之間真的會有
平等?基斯洛夫斯基置疑質疑的不是經濟平等或政治平等,而是個體性情上
的平等。純粹的情愛不是與人身資本不相干,而是兩情(性)相悅,無論相
悅是由人身資本的什麼要素構成的,與平等與否不相干。尋求平等的情愛,
不是純粹的情愛。

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大多由自己編劇,編構故事是他思考生活的方式。
通過敘述某個偶然事件,基斯洛夫斯基或構造或置疑某個倫理觀念的含意。
基斯洛夫斯基編構的這個探究平等的故事帶有喜劇成分:通過性能力的不平
等挑明平等訴求的虛幻性,嘲笑現代意識形態中過於誇張的平等倫理。人類
最好不要去充當平等的代數師,為了算出永遠算不精確的平等數,用相互傷
害在相互的肉體上畫計算公式。

個人自由不僅是政治理想,也是倫理理想——個人對美好生活的慾望自
由,然而,由於個體生命的在體性欠缺,這種理想是難以實現的。自由主義
倫理碰到了一個自相矛盾的困難:既然承認人身的在體性欠缺與對美好的欲
望之間的不平衡是恆在的,個人生命理想的自由慾望是易碎的,又如何可能
把維護個人生命理想的自由慾望作為政治制度最低限度的正當性條件。

《藍》探討的正是自由倫理的欠缺。《藍》是三部曲的第一部。基斯洛
夫斯基說過,《藍、白、紅》的順序倒過來看也可以。我覺得,倒過來看,
基斯洛夫斯基的敘事思想的邏輯更清晰。

《藍》的故事開頭是一個幸福家庭驅車遠足。朱麗葉,一個富有藝術氣
質的女人,丈夫是作曲家,他們有一個女兒。一個偶然的車禍在寧靜的大自
然陪襯下打碎了幸福。

朱麗葉在醫院里醒來才知道丈夫和女兒都在車禍中喪生。活著還有意思
嗎?朱麗葉吞了一大把什麼葯但沒有死成,醫院制度不允許死的自由慾望,
只認可不自由的死。

朱麗葉落入生命的漂浮境地,不知道自己該置身何處。朱麗葉才三十齣
頭,正是女人成熟到懂得何謂生命時刻的年齡,按哈耶克的消極自由來講,
朱麗葉的美好生活想像是可以實現的:她丈夫的助手安東一直暗戀著她,唯
一偶然目睹車禍的小夥子也在追求她。

可是,朱麗葉感到自己身上的消極自由是不堪承負之輕。丈夫和女兒的
死對她突然面臨的個人自由投下了無法擺脫的陰影。最低限度的自由只是想
像中的尤物,在真空式的自由中,個體會失去生存的自重。

自己的過去使朱麗葉無法開始自己的新生活,她必須逃離自己的過去,
這是獲得慾望自由的第一步。朱麗葉主動打電話叫來安東,可是,僅僅一次
肉體之歡就讓朱麗葉感到過去的影子使自己無法享有性愛的感覺。朱麗葉逃
離安東,搬到另一城市,讓自己淹沒在陌生的生活世界中。她拒絕協助完成
丈夫未完成的交響曲。她丈夫太有名,是歐共體的作曲家。已逝的丈夫就像
自己隱沒不去的身影,成了她的在世負擔,吞噬了她亘古無雙的魅力。基斯
洛夫斯基要表達的是:即使在個人情感這一最為屬己的領域,人的願望自由
也是有限的。

有兩件事對朱麗葉改變自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朱麗葉住的公寓里有一
為喜歡跳脫衣舞的女鄰居(生性喜歡欣賞自己的身體激起的情慾是一種消極
自由),一天深夜,這脫衣舞女郎突然從舞廳打電話給朱麗葉,請她馬上去
一趟。原來,這位脫衣舞女郎在台上脫衣時,發現自己的父親坐在下面。紛
亂的悲戚令她不能自已,她需要一個人的體諒。

誰能、誰願意體諒一個在社會目光看來不道德的脫衣舞女的如此悲戚?

朱麗葉答應去看她。朱麗葉問她為什麼要干這一行,脫衣舞女的回答是
:「我喜歡。」朱麗葉看到,脫衣舞女其實同她一樣,嵌陷在自身的過去和
自己的生命願望和矛盾之中。脫衣舞女的「我喜歡」必得面對父親的眼睛,
正如朱麗葉的「我想要」必得面對自己雖然已經死去的丈夫和女兒。

朱麗葉的丈夫是著名作曲家,他死後傳媒把他的私生活變成了公共話題
。朱麗葉一直試圖避開傳媒的議論,但她還是從電視節目上得知自己的丈夫
曾有情人,而且正懷著一個他們的孩子。朱麗葉要想擺脫過去的束縛,在私
人情感領域中獲得自由,看來不可能了。

基斯洛夫斯基說過,《藍》要探討自由的欠缺。什麼樣的自由的欠缺?
私人性的情愛自由的欠缺。個人的喜好和情愛可能是個人生命的自由想像最
切身的空間。

在私人情感中人是否能充分享有自由理想?私人性的生命願望和喜好自
由嗎?脫衣舞女郎面對自己的父親、朱麗葉面對自己丈夫的情人時,發現了
自己私人自由的在體性——而不是政治性和社會性——的限制,她們都無法
改變自己生命的過去。

朱麗葉找到自己丈夫的情人,沒有責備,或要求感情賠償,把丈夫所有
的遺產——存款和一棟樓房——轉交給她。朱麗葉不再逃避,而是面對自己
的過去。她領悟到,獲得情感的自由需要另一種愛的能力。朱麗葉停下尋求
自然權利的自由的腳步,轉身走向安東,同他用長笛和鋼琴的對答譜寫丈夫
未完成的交響曲。在這部名為「歐洲」的交響樂中,基斯洛夫斯基注入了自
己對這另一種愛的能力的信心。他虛構了一為名叫Van den Budenmayer的中
古作曲家,《歐洲交響樂》是依Budenmayer的音樂思想來譜寫的。朱麗葉對
安東說,交響樂的結尾必須讓人們記起Budenmayer的音樂,這是她丈夫的心
願。

另一種愛的能力指的究竟是什麼樣的愛呢?

《藍、白、紅》三部曲中,只有《藍》的結局沒有意外事件,基斯洛夫
斯基用保羅的愛頌之歌祝福朱麗葉:

我即使會講人間各種話,甚至於天使的話,如果沒有愛,我的話就像吵
鬧的鑼和響亮的鈸一樣。我即使有講道的才能,有各種知識能夠洞悉各種奧
秘,甚至有堅強的信心能夠移山倒海,如果沒有愛,就算不了什麼。愛是堅
韌的、仁慈的;有愛就不嫉妒、不自誇、不驕傲。愛能包容一切,對一切有
信心,對一切有盼望,能忍受一切。愛是永恆的。講道的才能是暫時的;講
靈語的恩賜總有一天會終止;知識也會成為過去;信心、盼望,和愛,這三
樣是永存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愛。(保羅:《科林多前書》13:1-2,4,7-8
,13)

這就是基斯洛夫斯基心中的另一種愛的能力。

保羅的愛頌在《藍》的結局以合唱和獨唱的形式出現,用古希臘文演唱
,旋律有如一曲悲戚頌歌,頌唱生存驚恐中的寧靜、破碎中的無損。在這恍
如隔世之音的悲戚頌歌中,基斯洛夫斯基寄託了自己對歐洲和世界的信、望
、愛:

The rhythm is slower and from the music of the joyous hymn about
love which could be the salvation of Europe and of the world,
it becomes serious, an nounces something dark, dangerous.
與此同時,基斯洛夫斯基讓人們在畫面上看到:
By the window, we find Julie, her face in her hands. One by one,
tears appear on these hands. Julie is crying helplessly

今天剛看了一部《21克》覺得很不錯,據說一個人死的那一刻她的體重會減少21克,而21克就是人靈魂的重量,劇中的三個主角卻因為這21克承受了多大的壓力

97版的洛麗塔(一樹梨花壓海棠),這部小說很有名,整部電影是到最後一句話被打動的

地鐵》(Subway)
關鍵詞:呂克·貝松
樓主點評:每次下到地鐵里,都會想起它。不過,那是巴黎的地鐵,光怪陸離的邊緣人社
會和美麗的音樂。

天生殺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
關鍵詞:奧里弗·斯通
樓主點評:看完了你就明白什麼叫震撼。建議看斯通的電影時,帶上個協助呼吸的玩藝。

《搏擊俱樂部》(Fight Club)
關鍵詞:大衛·芬奇、布拉德·彼特
樓主點評:你也會被導演騙一把的,但這不是

《七宗罪》(Seven) #
關鍵詞:大衛·芬奇
樓主點評:「暴食、貪婪、懶惰、淫慾、驕傲、嫉妒和憤怒」,看一看七宗罪是怎麼讓我
們恐懼絕望。

《雲上的日子》(Par-dela les nuages)
關鍵詞:安東尼奧尼
樓主點評:不管你是想看大師的作品還是想知道蘇菲·瑪索不穿衣服的樣子,這部電影都
不會讓你失望。

《愛情是狗娘》(Amores perros)
關鍵詞:伊納里多
樓主評價:又是一個拼裝式的電影,幾個小故事被拼裝到一起

㈣ 美國電影的特點有什麼啊

1、個人主義是美國價值觀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它重視個人成就、崇拜個人奮斗,講究個人價值最大程度的實現。

美國電影是灌輸個人主義的主要工具,從《蜘蛛俠》、《超人》再到《2012》,「救世主們」一次次讓美國扮演拯救世界的角色,英雄來到地球是「為了美國式的真理和正義」,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認同美國具有拯救並主導世界強權地位的天然能力。

2、美國電影很注重鏡頭和敘述場景的精雕細琢,自由女神像、星條旗、曼哈頓街道都是時常出現的鏡頭。

無論是現代科技製作出來的震撼鏡頭,還是藝術浪漫的日常生活場景的展示,都會激起一部分觀眾對美國的嚮往。

3、美國電影善於將精神內核和商業外殼有機結合,價值觀傾向被包裝在具有強烈視聽效果的表層結構之下。

美國影視產業不僅為美國帶來巨額經濟利益,帶動了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推銷了美國的價值理念,營造了一個有利於國家形象傳播的「美國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態」。

(4)外國電影文化與人性擴展閱讀:

美國電影傳播策略:

1、打造產業化的運作模式。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電影便形成企業生產模式,即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商業化運作管理,實現生產製作與傳播發行的緊密集合。

電影製作、發行和放映,條塊分割,分工合作,責任明確。電影製片方、發行方與技術團隊等通常是長期的固定合作夥伴,利益緊密相關。同時,美國電影的蓬勃發展和融資渠道廣、資金雄厚密不可分。

2、實施全媒體的宣傳營銷。

在傳統媒體時代,美國電影按報紙、廣播、電視的視聽說特點,三管齊下,打造全方位的電影傳播路線。在新媒體時代,美國電影充分利用網路的互動性,使新舊媒體平台相配合,實施全媒體的營銷策略

㈤ 電影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1、記錄與傳播功能

電影在紀錄與傳播方面所具有的這種直觀性、完整性,是其區別於之前任何語言的特質,這一特質是偉大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2、創新思維方式

電影的革命性意義還在於,電影開啟的是一種人類前所未有的完整思維方式,我們願意稱之為電影的「全思化」進程,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進程還沒有正式開始。

電影還可以採取意識流的方式,更深入地關注人的內心世界,與語言文字攜手,將所想所思完整地表現出來,這是一種既涵蓋又超越了與語言文字的全新表示方式,第一次用既深邃又直觀的方式實.現了人類「思的完整性」。

3、教育功能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電影藝術業已成為人類文化的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更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優越條件和發展可能。從教育的發展來看,電影作為教育手段,則特別體現在教育觀念和電影觀念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更新上:即,教育從以效率為重的階段轉變到以人性化為重的階段。

電影化的教育將成為一般教育的核心內容和普遍模式,在人類知識和智慧的積累與傳播方面產生革命性的影響。課堂教學的電影化趨勢看似平常,卻可能引發整個教育機制的系統性巨變。盡管我們目前還不能對未來這一巨變進行全面預測,但大致的趨勢則是可以預料的。

中國電影發展史

1、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

2、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

3、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4、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

㈥ 美國電影是怎樣侵略我們的文化的

針對美國大片,個人認為其吸引觀眾之處無非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讓人眼花繚亂、五花八門地現代科技
第二,離奇曲折、讓人難以琢磨的復雜劇情
第三,搞笑、誇張的電影台詞
第四,極其逼真的血腥暴力場面
這四點構成了美國大片的最突出特色,凡是愛看美國電影的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認識和體會,但如果我們深究的話,就會從中發現一些問題,這樣的作品雖然好看,卻無法讓一個普通老百姓從中學習和領悟到些什麼,大多數像我一樣的年輕人走進電影院,觀看完一部美國大片出來後,當有人問他(她)電影拍得怎麼樣時,他(她)很可能告訴你的是裡面的男(女)主角有多麼地牛B,身懷各路絕技,智商、顏值均爆表,孤身一人或聯合幾人潛入某某犯罪集團,將其成員及其頭目一網打盡,繩之以法,最後圓滿地與自己的家人、朋友重新團聚的過程。這樣的電影一般主角不是FBI、CIA,就是高級探員之類的,不是我們一般平頭百姓可以接觸到的人,只是看起來非常厲害和專業,至於電影裡面由主演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干練、沉穩及不凡身手,也不是隨便一個人就可以學的來的,所以,看美國電影至多就是尋求一種感官上的巨大刺激,這恰恰融合了大多數普通觀眾的獵奇心理,可以在短時間內聚集起一大批的鐵桿粉絲兒來,本人認為這也是現今時期以美國電影市場為導向的一個重要因素。
下面,我們再來反觀一下前面所列舉的幾部優秀國產電影,拿本人最為欣賞的那部《老炮兒》舉例,「老炮兒」是一句北京俚語,翻譯成普通白話就是老混子的意思,片中的主角——六爺,就是一個普普通通、地地道道的老北京混子。在本片中,沒有槍林彈雨,沒有奪目的爆炸場面及先進的科技裝備,只是講述了一個從小混到老的江湖大混子六爺想要尋找已經失散多年的親生兒子,不巧自己的親兒子因中途發生的一次意外事件,得罪了富家子弟,遭受到了綁架,六爺為替兒子圓事兒而身陷囫圇,結果救出了兒子,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㈦ 從影視作品淺談美國文化價值觀

]影視作品就像歷史文化的一面鏡子,透過影視作品我們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觀念與態度。美國的影視作品之所以俘虜了全球人的眼球,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將美國文化價值觀巧妙地貫穿於其中。本文從捍衛夢想、追逐民主自由以及人性的光輝三個方面對美國影視作品中的文化價值觀進行了分析與總結,讓我們在通過影視作品了解美國文化的同時,也能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有重新的定位與思考。

美國的大部分影視作品都是選用親情、友情、愛情、正義以及科幻為線索。大規模耗資製作的華麗場面,再加上其政治、經濟、文化的優勢,使美國文化中的個人主義、英雄主義、自由與民主藉助影片完整地展現在觀眾眼前,由此引起人們的思索與探究。美國影視作品傳達出的道德關懷和人道主義,物質進步和增長以及追求自由與平等的價值觀都值得觀眾借鑒和學習,而這些不僅是美國經濟、文化發展的支柱,同時也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樂意標榜的完美價值觀。

一、美國的文化價值體系

美國文化體系的構建大多數來源於它的移民文化,所以美國的文化被稱作一個“大熔爐”。美國的傳統文化大多數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從他們的原住地所帶來的,盡管融入了許多移民國的文化,大體上還是以英國的傳統文化為主。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美國哥特式》,野牛鎳幣和山姆大叔被視為美國傳統文化的五大象徵,由此派生出的民主政體、自由原則、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也就成了美國傳統和主流的文化價值觀。由於美國是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傳統文化保留的時間也相對較短。美國的現代文化也是由傳統文化逐漸過渡而來,主要表現在美國夢,自由與平等,道德主義與人道主義之上。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亞洲和拉美人,他們都把美國看成是實現夢想的搖籃,並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這片土地上有所獲。同時,作為一個建立在自由之上的國家,自由與平等同樣在美國文化體系中占據了最重要的位置,這是由於早期的美國殖民大多數來自殖民國的中下層階級,他們嚴格反對“舊世界”的許多不平等現象,希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即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大多數美國人都有著虔誠的宗教信仰,因此道德主義和人道主義也被視為美國文化價值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總的來說“美國的現代文化正在從隔閡走向統一”。當然這與美國的社會體制的改革密不可分。

二、從影視作品透視美國文化價值觀

(一)捍衛夢想

1.不同人的不同夢想

電影雖作為一門視聽藝術,但是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大多數電影也不過是人們在閑暇之餘以供消遣娛樂的玩物。但是對於真正讓人看後有啟示、有收獲的電影還是一樣會得到觀眾的熱衷與好評。美國的大部分影視作品都在造夢,它並不僅僅局限在某一小小的部分。有希望實現種族平等的夢;有渴望過上富足生活的夢;有盼望登上萬眾矚目的舞台,成為明星的夢;也有期望拯救全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夢。而這些無一例外地都從另一個角度彰顯了美國人的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的價值觀。無論是哪種意義上的夢,人們都籠統地把它稱作現代意義上的“美國夢”。盡管不同的人對這個詞語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是他的軸心始終不會改變,美國這塊土地提供一個可以實現夢想的平台給人們,即“人人都有成功的希望和創造奇跡的可能”。

2.從《阿甘正傳》淺析阿甘的永不放棄

美國的許多電影都對“美國夢”有一個非常完美的詮釋。影片《阿甘正傳》和《當幸福來敲門》就是展現美國夢的典型。在《阿甘正傳》中阿甘由始至終都貫穿著“笨有笨的作為”這一思想。盡管他是一個智障兒,但是憑著對生活永不放棄的信念,他順利地完成了大學學業並參了軍,最終還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戰斗英雄。命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未知數,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等待我們的下一站會是什麼。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記得幫你打開一扇窗,透過窗戶,陽光依然可以照進來。阿甘的故事教會人們只要敢想敢做,一切皆有可能。

3.從《當幸福來敲門》中解讀克里斯是如何捍衛夢想

另一部將現代意義上的“美國夢”詮釋得很完美的電影就是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美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取材於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當今著名的投資專家Chris grander。這部電影屬於勵志電影,但是卻與簡單地描述個人了奮斗與夢想的勵志電影截然不同。它成功地刻畫了一位瀕臨破產,老婆棄家,只有和兒子相依為命的窮酸落魄業務員的形象,最後是如何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故事,而這一過程沒有堅強的意志與精神的支柱,常人是很難做到,兒子就是他不斷奮斗下去的動力。克里斯在影片中說:“我生活的這一部分叫做搭公車;我生活的這一部分叫做冒傻氣;我生活這一部分現在的一部分叫做疲於奔命,我生命中這個階段的階段叫做幸福。”這部影片不是一味地強調個人的奮斗,腳踏實地抑或是憑借聰明的才智去獲得成功。這里的幸福不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更是一種責任,一種權利。追逐夢想不是一味地行走,偶爾也需要停下來思考一下,人生的目標究竟是什麼,有夢想就要好好地去捍衛它。

(二)追逐民主自由

1.美國文化價值體系中的自由與民主

平等與自由是美國人一直以來普遍認同的觀念,美國人雖然沒有統一的思想,但卻有普遍認同的觀念,即以平等和自由為中心的價值體系。美國的《獨立宣言》更是將平等與自由放在了首位,他明確地指出“我們認為以下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而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逐幸福的權力。”美國的自由與民主似乎就是上帝賜予他們的光環。在好多美國電影的開始,都有過這樣的`一幕,在一片金色的光芒中,一個象徵著美國人民爭取自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的女神像高高地聳立在紐約港口的自由島上。因此民主與自由也就被反復地穿插在影視作品中。

2.在《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和瑞德對自由的追求說到美國文化中的追求自由,同樣也會把大多數觀眾的視覺拉回到1994年上演的《肖申克的救贖》當中。“有一種鳥兒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片羽翼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這部電影用第三人稱的旁白描繪了肖申克監獄所發生的故事,以瑞德的視角描繪了安迪的所作所為和因為他而得到救贖的肖申克監獄的人們。本片最能吸引觀眾的還是主人安迪公強大的內心的力量和對自由生活的執著。他說人生可以簡單地歸於兩個選擇:忙著活,或者忙著死。影片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主人公渴望自由的執著從來沒有停止過。花19年用石錘鑿出一個洞,是什麼給了他動力,是內心的希望的火種。“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hope can set you free.”這也是作品本身所要告訴人們的。

(三)人性的光輝

1.人性的光輝是美國電影持久不衰的秘訣

美國的電影自始以來雖然在極力製造各種英雄神話,以各種視覺效果打造影片的獨特文化。如《真相至上》《戰馬》《泰坦尼克號》《2012》《驚濤大冒險》《危情時速》等。但無論是法制題材的電影抑或是一些巨型的災難片、科幻片,他之所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將人性的光輝巧妙地穿插在了整部影片當中。

2.《綠里奇跡》中黑人死囚約翰及監獄長的身上所呈現出的人性的光輝

拍攝於1999年的《綠里奇跡》,它同1994年的《肖申克的救贖》一樣同屬監獄題材的電影。監獄,是最陰暗恐怖的場所,充滿恐懼又令人毛骨悚然。盡管在這樣的地方,也不乏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在《綠里奇跡》中,黑人死囚犯約翰·科菲相貌恐怖,體形碩大,但卻身上有著溫暖的愛心和神奇的力量,他和監獄長保爾·艾治科姆一起誠心地幫助死囚們平靜地、安心地走過了人生最後的旅途,演繹出一段感人的故事。而中國恰巧相反,盡管監獄中也有許多感人的故事,但是因為教條主義的影響,很少有人去觸及。

3.《泰坦尼克號》中人性的真、善、美

影片《泰坦尼克號》是一部里程式的電影,自1997年上映至今,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這部電影之所以震撼人心,不僅僅是因為偉大的愛情,還有人性。“讓婦女和兒童先上”而不是“領導先走”。這是在船沉沒的那一刻,霍利克用錢收買大副要求先上救生艇這一戲劇沖突強烈地表現了出來。在生死面前男士們自己浸在水中,讓婦女兒童先上救生艇,他們克服了人性的自私,他們都是英雄。在“泰坦尼克號”沉沒的那個瞬間,船上相擁赴死的老年夫婦,母親講著故事和兩個孩子一起葬身海底,牧師在最後一刻還不忘給予人們精神的安慰,這都顯示出人類那無與倫比的偉大和無畏,他們就像會思考的蘆葦在自然的毀滅中迸發出了撼天動地的力量。一場災難,見證了人的脆弱,但也同樣見證了人性本身所含有的真、善、美。關於人性的主題,無論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總會讓人看後有思考、有收獲,也會成為人們永久歌頌的美話佳談。

4.從《拯救大兵瑞恩》中看硝煙彌漫中閃爍的人性的光輝

《拯救大兵瑞恩》在大多數觀眾眼中,它不過是一部精心製作的美國愛國主義宣傳片。但如果仔細觀看,將會領悟影片其深層次的含義。一個母親有四個兒子參戰,三個同時戰死,於是美國參謀總長下令無論如何要將身陷前線的第四個兒子安全撤回。作為現代民主的發源地之一,美國的立國精神就是強調個人價值。盡管“戰爭沒有仁慈,殺戮沒有良知,但硝煙彌漫中仍閃耀著人性的光輝”[4]。八個去救一個人,為的是不讓一個年老體衰的母親,經歷所有兒子都命喪戰場的噩耗,相信看過此片的大多數男性也會在此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5]

三、結語

美國的影視作品憑借其別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在全球范圍內樹立了標桿。美國影視作品所反映出的尋求夢想,追逐自由以及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尊重等價值觀已成為全球文化價值評判的標准。欣賞影視作品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不斷提高對美國文化的深入了解,而且可以掌握語言本身的應用能力。大多數影視作品中都對中美文化的差異及沖突進行了描寫和探討,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歷史背景和地理區域的差異,可以有效地促進跨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

㈧ 以電影為代表的視覺文化對人類生活的思維方式、感官方式造成了哪幾個方面的沖擊

以電影為代表的視覺文化在感官、技術、藝術等層面展現出其優勢地位,建立起所謂的「視覺霸權」,成為當代社會媒體景觀的主要內容,但這種媒體景觀卻被視覺快感帶來的娛樂消費所泛化,使人們將象徵資本作為身份認同的主要依據遲橡辯,促成了所謂的「後情感社會」。

在人類學的視域中,視覺文化對情感的結構實際上也是一種建構,在某種程度上喻示著「新情感時代」的來臨。

(8)外國電影文化與人性擴展閱讀:

視覺文化的最顯著特點之一是把本身非視覺性的東西視像化,正如通常所說,視覺文化研究的是現代文化和後現代文化為何如此強調視覺形式表現經驗,而並非短時地只強調視覺而排除其他一切感覺。

而視覺文本,則包括繪畫、圖片、電影如芹、時尚和裝飾等具體文本。視覺文化概碼缺念有助於揭示各種日常生活裝置背後的文化內涵、精神現象或審美意蘊。

㈨ 勵志片《聞香識女人》,值得反復重溫的電影,是如何溫暖每個人的心靈的

對於《聞香識女人》這部影片,我們應該從三個角度去入手;第一是影片的內涵藝術,第二是西方文化特色——直白不加掩飾的揭露人性;第三是跳度極大的影片劇情。

㈩ 為什麼美國大片在突出個人英雄主義的同時卻客觀得反映出人性得差距(我看了蝙蝠俠6)

這是美國文化的寫照,是整體核櫻美國人精神領域和思維方式的縮影,也是美國電影發展史中鍵叢個性的體現。稿氏櫻要說與生活習性的關系,那肯定是有的,無論在哪個國家,電影影射的就是生活,只不過美國人更崇拜英雄主義。其實樓主仔細觀看中國的電影,也能從中發現不少有關社會問題的題材,只不過中國人在表現方式上與美國人的思維習慣一般是不同的!推薦樓主看一下《活著》!就會體會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