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國影視 » 電影中國英雄氣質比外國好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電影中國英雄氣質比外國好

發布時間: 2023-03-20 02:35:42

⑴ 急求!!張藝謀《英雄》影評

毋庸置疑,《英雄》是張藝謀最具爭議的電影作品。最有意思的是,《英雄》在國內外之大相徑庭的評價和口碑。國內的影評人和觀眾對這部電影多持負面態度,統一的認為這部電影缺少內在精神價值判斷,充斥藝術靈魂的空洞,華麗有餘而內容不足;而西方媒體和觀眾卻視這部電影為神作,例如我一個畫畫的美國朋友認為此片是他看過最好的非英語電影,用「無盡的詩意」和「純粹的藝術想像」去贊譽它。

官方信息來看,美國《紐約時報》曾用整整兩個版面報道這部電影,稱「《英雄》這部電影經典得就像中國的《紅樓夢》,也是我們美國奧斯卡的無冕之王。」 而在2005年美國《時代》雜志評選的「2004年全球十大最佳電影」里,《英雄》更是排名第一,成就了華語電影首次問榜登頂的神話。

這樣的口碑差異是值得研究的。張藝謀曾在一次訪談里說,從《英雄》開始,他的大部分電影都不叫觀眾滿意,而原因就是因為他是張藝謀。用他自己的原話就是,「這電影擱在別人那兒,都是好電影」。

這句話也很令人回味,道出了觀眾對於大導演的藝術期待,你是張藝謀,你就應該水平比別人高;同時,也反映出觀眾對於導演「人藝合一」的期待,超生風波,包括接手奧運會開幕式,都讓張藝謀的影迷對於一個藝術導演的純粹性打了折扣。

但話說回來,就《英雄》這部電影本身而言,它真的有國人批判的那麼差勁嗎?


首先,我認為有幾點是可以作為客觀評價這部電影的基礎。

第一,「武俠」的概念是主觀的。沒有一個今天的人是真的生活過在一個「武俠」的世界裡的,也有沒有一個字典或一本教課書來給出「武俠」這一含義的標准解釋。所以,人們對於武俠的理解都是基於文學、美術、影視等人為創造的、間接建構的信息,那麼,這個「武俠」的概念和觀點就是絕對主觀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武俠」,一千個「江湖」。張藝謀拍的是一個自己臆想里的「武俠」精神,所以,有人叫好,有人批評,是很正常的。

第二,「武俠」不是張藝謀成長的世界,也不是他骨子裡的精神。張藝謀是個典型的「中國式」導演,他的成長環境、審美品位、藝術理念,都是很傳統的,中國式的大紅大綠,透露著人多、地大、黃土高坡的壯美和豪情。所以,類似於《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等傳統文化的、鄉土環境的、內陸氣息的、現實主義的電影題材才是張藝謀根子里的東西。他深有體會,包含情懷,所以這類題材的電影他拿捏得當,立意深刻,飽受好評。較徐克這樣的導演而言,《英雄》想表達的武俠世界絕對不是張藝謀的主場,也不是他的專長,所以電影拍得不進油鹽滋味,可以理解。

第三,《英雄》是張藝謀的野心之作。不可否認的,張藝謀拍《英雄》是受到了李安的《卧虎藏龍》的影響,他也想拍一個叫西方人大開眼界的視覺奇觀,並進軍好萊塢,最好能拿個奧斯卡。新千年後的張藝謀,已經憑借《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包括《我的父親母親》在國內獲得了無數的聲譽,已經是國內一線大導演,於是野心放大,想征服國外市場,也是情理之中。這種國內大導演想在國際市場獲得認可的心態在後來的馮小剛身上體現的更明顯。作為一個賣座但不得獎的導演,馮小剛自己也坦言,《夜宴》算是他進軍國外、企圖得獎的野心之作,最有趣的是《卧虎藏龍》、《英雄》、《夜宴》有一些一以貫之的元素,例如章子怡的形象,譚盾的電影音樂(這三部電影音樂完成了譚盾自己的「武俠三部曲」)。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應該明確,張藝謀拍《英雄》的主要目的是給外國人看的。他選擇了一條自己不擅長走的題材道路,目的是證明自己的視覺藝術控制力,至於結果怎麼樣,我們細細來看。


從很大程度上說,中國內地有一整個時代的電影觀眾都是在張藝謀那寫意又寫實的電影里成長的。例如我爹,是絕對的張藝謀腦殘粉,視鞏俐為心中的第一女神。他的《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等電影,敘事風格充滿了中原文化的豪氣,講究的色彩和構圖形成了獨特的電影語言。張藝謀的電影注重寓意、象徵意味豐富,這個陝西漢子用朴實的獨白和激情的畫面講述了一些我們文化「根」里的東西,剖析中國的社會、中國人的命運。所以,當2002年,這個黃土地導演用巨星雲集的商業大片描述一個虛幻的「武俠」故事時,人們都驚訝了。無論是題材,還是製作,《英雄》都一反張藝謀電影的常規,打破了人們的預期。

這部電影斥資3000萬美元,成為了當年投資最高的中國電影。在演員陣容上,此片匯集了李連傑、梁朝偉、張曼玉、章子怡、陳道明、甄子丹這一批國際國內知名的當紅影星,就連電影主題曲的演唱者也是天後王菲。這種製作陣容放在今天也是十分可觀的。最終,這部電影在國內的票房高達2.5億人民幣,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票房過億的影片,創下了無數個歷史奇跡。兩年之後,電影於2004年八月在北美地區上映,連續兩周奪得票房冠軍,全球票房達到1.77億美元,這種華語電影在好萊塢地區的驕傲成績至今也非常可觀。

所以,就中國電影進程來看,《英雄》毫無疑問是中國電影「大片時代」的里程碑。自此之後,中國電影拉開了商業大片的時代帷幕。砸投資,拼明星,狂宣傳,這開始成為一種商業操作的模式。

於是,電影觀眾在大量的「大投資」、「大明星」、「大爛片」的惡性循環里感到失望,也開始埋怨起這種大片模式的怨始作俑者,張藝謀的《英雄》。

我個人就十分懷念八十年代末中國電影的誠摯時期。有張照片我記得清楚,畫面里有三個光著膀子站在高粱地里的男人,分別是莫言、姜文,還有一個帶著一身黃土、笑眯了眼睛的導演張藝謀。


但話又說回來,撇開導演的個人野心和商業大片的操作,《英雄》作為一部電影又如何呢?


《英雄》的故事情節簡單得幾乎可以不用復述,張藝謀版的「荊軻刺秦王」,在電影語言里描寫了一個「講故事」的故事:刺客無名背負著刺秦的使命來到秦王面前,為了完成自己十年練就的「十步一殺」的絕技,他需要長空、飛雪、殘劍三位刺客的犧牲而接近秦王。電影的整個架構就在無名與秦王二人的對話中產生,回憶和現實不斷交織,真實和謊言相互交錯。幾位刺客的形象在風格化的色彩敘述分支中不斷豐滿成型,秦王的回憶和猜想也推進了故事的進展。最後,無名受到殘劍「天下」概念的啟發,在與秦王面對面的交涉之後,決定為了天下的大一統而放棄刺秦的任務,犧牲自己,最終完成了故事對於歷史上秦國統一天下的結局對接。

這種電影構成和敘事模式展現了自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西方世界頗為流行的多視角、分段式敘事,展現了同一故事的不同角度,刻畫了不同人物在同一事件中的各自經歷和感受。在某種程度上說,這種敘事模式給予了觀眾多元化體驗的可能,完整了單一敘事中的情感缺口;同時,在哲學思想上,也表達了藝術家對於「真實」和「體驗」的辯證關系、復雜結構的反思,試圖用多人、多角度的私人化體驗去拼貼一個集體事件的「真實」外衣,從現象學的角度去考量個體和群體的聯系。

所以,《英雄》的電影模式雖談不上新奇,但卻是中國電影在傳統敘事模式上的突破,也展現了中國導演在西方文化語境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下產生的藝術實驗。

這種多線多角度的分段敘事成為了《英雄》故事本身的情節矛盾,到底哪裡是真實、哪裡是謊言成為了無名和秦王鬥智斗勇的交鋒,它們的互補和互斥也成為了觀眾思考的主題。

西方導演在使用分段敘事、多角度回憶的電影創作時,多習慣於用文字標題來提醒觀眾,最著名的例子要算鬼才導演昆丁·塔侖蒂諾的《低俗小說》。這部電影由「文森特和瑪莎的妻子」、「金錶」、「邦妮的處境」三個故事,加上序幕和尾聲這五個部分組成。風格化的字體和標題的運用把這五個環環相扣的小故事分隔開來。這種由標題統領的「環形敘事」的結構成為了電影史中的經典,其中標題的運用也影響了好萊塢的類型化影片的發展。這種文字標題的使用既體現了導演的個人風格,更體現出了美國主流文化里受到自六十年代後的「波普藝術」的影響,文字和語言在視覺藝術里的直接參與表達了以廣告為主的大眾文化和商品經濟對於流行文化的入侵。


而張藝謀作為中國導演,在進行風格化的分段敘事時,沒有採用「文字標題」的手段而是使用「色彩」這一元素對不同主體的故事進行分割。這既符合中國文化里內斂寫意的氣質,點到為止而不必點破,也符合導演個人的審美喜好和一貫創作風格。張藝謀的色彩美學在這部電影里發揮到了極致:色彩不僅僅成為了渲染電影情緒、人物心情的元素,色彩更是成為了電影情節推動和故事邏輯構成的主角。所以,色彩分段敘事成為了《英雄》的巨大視覺標識,讓人們記住了張曼玉和章子怡在黃色樹林里決斗時的紅衣飄飄,也讓人們記住了李連傑和梁朝偉在碧水山巒上對戰時的俠氣青衣。

電影的色彩分段敘事主要分為四大色塊:

第一塊是黑色主題,主要為無名和秦王在現實主線中的色調,這個黑色的主線貫穿電影始終,從二人的衣服發飾,到秦宮大殿內的擺設,到衛兵大臣們的一眾黑色,都象徵了那個鐵器時代的風貌,秦國的威嚴和歷史的殘酷;

第二塊是無名講述的第一個故事,以飛雪、殘劍在趙國書館的紅色基調為主,紅色映照著這個故事中對於愛欲的描寫,體現著愛、恨、佔有、嫉妒等激烈的人類情感;在另一方面又伴隨著秦軍大部隊的箭雨腥風,紅色象徵著歷史興衰滅亡的血液,而與硃砂這一書寫材料的顏色相呼應,又在情感上體現了導演對於文化血脈這一重要情懷的暗指;

第三塊敘事主要由秦王的回憶和想像講出,以三位刺客的藍綠色調為主,刻畫了一個仙氣十足的境界,水藍色既表現出秦王內心世界的縝密心思、鎮靜強大,又在氣質上體現了殘劍飛雪這一對俠義眷侶的超脫世俗的氣質,在形式上模仿山川、江河的流動與飄逸,也包含了秦王對於俠情義膽的崇敬,對於胸懷坦盪的劍客精神的尊重;

而最後一個色塊是表現真實世界的白色敘述,白色在本意上體現出真實,本質,干凈,統一,既是最簡單的存在,也是最難得的純粹。光可以看作是白色的,水可看作是白色的,風可看作是白色的,白色構成了這個復雜世界的基本元素,導演在賦予真實以「白色」的外衣之時,也在對這個意義復雜的存在基本付諸個人化的思考。


這種極其風格化的敘事方法給張藝謀帶來了兩極式的評價。熱愛這種極度寫意化、舞台化表現手法的人對這部電影的贊美滔滔不絕,稱《英雄》成就了電影視覺世界的空前美景,其色彩的運用媲美黑澤明的電影經典《亂》。而習慣於張導早期電影的觀眾則失望於美麗的視覺世界裡缺少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對於這種虛無武俠世界的淺層詮釋也讓他們無法在所謂的「天下」概念里找到人物轉變的合理解釋。

而這種「所見」與「所感」之間產生的巨大不平衡正是《英雄》這部電影飽受爭議的原因。

西方觀眾因為缺少對於秦國大一統歷史的了解,抱著對於武俠世界的無盡想像,驚嘆於這個詩意暴力美學里的世界。面對這個他們並不了解、少有熟悉的東方環境和俠義精神,他們選擇完全的相信,賦予充足的尊重。可以說,西方觀眾多是抱著欣賞的態度去觀看這部影片,選擇沉浸和融化在那個美麗而遙遠的精神世界裡。

而對於中國觀眾而言,人們本著對於「荊軻刺秦」的個人歷史觀,對於「武俠」精神的自我理解,對於張藝謀電影的心理期待,都是帶著批判和審視的眼光去觀看這部電影的。還是那句話,西方世界裡,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英雄》放在中國觀眾的眼光里,也正是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武俠」,一千個秦始皇,一千個無名,一千個「英雄」的定義,一千個「天下」的價值觀。這種豐富的背景知識和情理常識讓中國觀眾很難在張藝謀給出的唯一答案里找到最讓自己信服的解釋。



在《悲劇的誕生》一書中,尼采曾將古代藝術分為兩類,一類是阿波羅式的藝術,指的是理智的、規則的、文雅的藝術;第二類是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所指的是混亂的、無序的、瘋狂的藝術。

而阿波羅式的藝術代表著知識分子理智的反思,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則源自於人類的心理潛意識。這兩種藝術形式與代表它們的神一樣,都是宙斯的兒子,彼此互不相容,但又無法分割。

尼采認為任何形式的藝術作品都含有這兩種基本的表現性質。而表現主義的基本特徵就是狄俄尼索斯式的:在視覺表現上,它們突出地呈現了鮮艷的色彩、扭曲的形式;在技巧上,注重形式的表意、表情緒,創作基於感覺,而不基於理性。所以,廣義的講,表現主義是指任何錶現內心情感的藝術。而從這點看來,張藝謀的《英雄》確實用他的藝術手法展現了表現主義的內涵。

電影的濃烈而分明色彩風格化敘事尤其體現了此片的表現主義手法,而這幾段小故事都源自於單一人物的回憶或是想像,這又符合了表現主義的感性特徵,反映了一個私人化的潛意識視角。

所以,從某一層面上說,基於這種私人化敘事的語言要求,邏輯思維和現實反思並不是電影鏡頭要表達的中心,在這種寫意抒情的語言環境下,苛求表現主義電影的現實反思功能是有些多餘的了。就如同其他表現主義電影那樣,張藝謀在《英雄》的故事裡強調的是觀眾的直覺感受和他藝術的主觀創造,不求復制現實、不對現實理性做出評價,崇尚的是一種類似原始藝術的非實在性的、裝飾性的美,並求在濃烈的色彩、強烈的明暗對比中創造出一種極端純粹的精神世界,致使超現實的藝術風格更進一步的發展。


但是,這種基於尼采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創作本身就是會遭受到社會質疑的。

這種只表現私人內心、體現情感宣洩的作品從一定程度上講體現了虛無主義精神的本質,在影像世界裡只關注異化精神的表象而不去反思現實世界的矛盾。雖然人類的共性是企圖在現實中找到精神的安慰,逃亡不可避免的沖突,但這種類似精神鴉片般的藝術手法無法揭示生活的真諦,無法給我們的真實世界提出有力的反思。這也是為什麼人們覺得《英雄》這一電影,只有華麗奪目的外表,但無深刻的精神內核的根本原因。

但是,這種源自於表現主義本身的界限不能完全否定《英雄》作為電影的藝術價值。相反,《英雄》這部影片之所以在西方世界獲得了歷史性的成功,正是源於此片對於表現主義影像的較好詮釋。在這種創作精神下,故事的文化內涵和人物的精神世界跨越了語言障礙和東西文化的差異,感染了處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中的生命個體。


通常說,表現主義電影的導演都在創作中注重具有象徵意味的造型和視覺安排,在構圖和布景上下足了功夫。這一點在《英雄》中體現的極其明顯。

總的來說,四大色彩板塊的安排就體現了四條人物主線的情緒和意義,這種通過顏色完成的精神暗指是超越語言和文化的界限的,讓中西方的觀眾在情緒和心理上都能讀懂人物的發展和情節的走向。電影的移動影像被設計平面藝術一般地精心對待,對於居中、對稱、平鋪等畫面結構的安排也展現了視覺語言的力量。

例如秦王大殿內的完全對稱象徵了秦王的嚴謹和畫面情緒的緊張,秦王在鏡頭里的居中體現了他至高無上的權威,凝聚了劇情的張力。

而表現主義電影里常用的人物特寫和富有象徵意義的空鏡頭也在《英雄》中有突出的表現。在許多打戲中,導演刻意放緩了電影的鏡頭速度,用慢鏡頭去特寫人物表情,中國功夫在如夢如幻的服飾幫助下成為了令人沉醉的舞蹈,而主要人物的一顰一笑更是讓人記憶深刻,這種放大式的表演增強了影片的風格化和戲劇性。

而對於環境的渲染則可以看做是對於人物行為和人物內心靈魂的解釋,力圖揭示人物行為背後的情緒和社會原因。這一點從導演對於「沙漠」、「山水」、「樹林」等幾個重要場景的安排就可讀出。在大漠中出現的那幾次交鋒,包括最後殘劍飛雪的殉情,都展現了人物個體在大環境里的渺小和悲劇意味,體現了中原歷史的殘酷,人物心境的蒼涼之態。

而在那場無名和殘劍在意念中進行的湖中大戰里,九寨溝的迷人景色更是把這種意念之態推向了極致。在這種如夢如幻的畫面中進行的打鬥更多的是一種禮儀,一種對話,一種對於逝者的尊敬,和一種對於武俠精神的致意。那片山水呈現出永恆的寧靜之態,超脫了個體生命的愛恨情仇,展現了自然之超越人類的廣闊和純粹,這是對武俠意境和中國山水寫意的重要體現。

在這些導演藝術化處理的主觀鏡頭里,客觀的寫實已經不是電影敘述的主要目的,情節和邏輯的分析讓位於情緒和意識的描繪。《英雄》的故事本身就是在探討「講故事」的私人化和主觀性,而電影鏡頭展現的也正是這種藝術處理後的「主觀的現實」。

這種主觀的現實讓西方觀眾簡單易懂地看到了中國山水詩意的美,武俠世界的瀟灑和無奈,中國文化的博大和深遠。在劇情的推進中,還順帶介紹了武功與琴韻的相通,讓西方看到了「大音希聲之境界」;揭示了書法和劍法的相似,傳達了「靠手腕之力與胸中之氣」的統一;同時還展現了中國文化的歷史,秦國統一度量、統一文字、最後統一天下的文化結果,等等這些內容都讓西方觀眾在看得著迷的同時看到了點中華文化的皮毛。

所以說《英雄》作為一部拍給外國人看的電影,我認為它的使命是完成了的。

形式的壯美附帶著中華文明的情韻被西方人欣然接受,這個結果是理想的。如果真的能讓所有中國觀眾也能在這個表現主義的主觀世界裡讀出點現實主義批判的深刻含義,那麼《英雄》也許真的可以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完美的作品了吧。

⑵ 如何評價電影《中國醫生》

《中國醫生》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3VO41fDNFY1-SZhs29Kfvg

提取碼: zjhu

電影《中國醫生森悉》評價如下:

影片此稿乎中塑造的以張競予、文婷、陶峻等為代表的醫護人員群像,凸顯了中國主流價值觀中的集體主義和奉獻精神,而每個醫生身上的英雄主義氣質也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現。《中國醫生》刻畫了一群個性鮮明的人物形敬坦象。

這其中,張涵予飾演的張競予原型是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而包括文婷、陶峻在內的其他醫生,雖然沒有明確的人物原型,但他們的事跡都讓人似曾相識。相比之下,易烊千璽飾演的年輕醫生楊小羊,是一個虛構的角色,從他的身上,讓觀眾看到了一個好學、樂觀和樂於助人的年輕人形象。

⑶ 如何評價張藝謀電影《英雄》

《英雄》在國內外之大相徑庭的評價和口碑。國內的影評人和觀眾對這部電影多持負面態度,統一的認為這部電影缺少內在精神價值判斷,充斥藝術靈魂的空洞,華麗有餘而內容不足;而西方媒體和觀眾卻視這部電影為神作,例如我一個畫畫的美國朋友認為此片是他看過最好的非英語電影,用「無盡的詩意」和「純粹的藝術想像」去贊譽它。

第一,「武俠」的概念是主觀的。沒有一個今天的人是真的生活過在一個「武俠」的世界裡的,也有沒有一個字典或一本教科書來給出「武俠」這一含義的標准解釋。所以,人們對於武俠的理解都是基於文學、美術、影視等人為創造的、間接建構的信息,那麼,這個「武俠」的概念和觀點就是絕對主觀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武俠」,一千個「江湖」。張藝謀拍的是一個自己臆想里的「武俠」精神,所以,有人叫好,有人批評,是很正常的。

第二,「武俠」不是張藝謀成長的世界,也不是他骨子裡的精神。張藝謀是個典型的「中國式」導演,他的成長環境、審美品位、藝術理念,都是很傳統的,中國式的大紅大綠,透露著人多、地大、黃土高坡的壯美和豪情。所以,類似於《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等傳統文化的、鄉土環境的、內陸氣息的、現實主義的電影題材才是張藝謀根子里的東西。他深有體會,包含情懷,所以這類題材的電影他拿捏得當,立意深刻,飽受好評。較徐克這樣的導演而言,《英雄》想表達的武俠世界絕對不是張藝謀的主場,也不是他的專長,所以電影拍得不進油鹽滋味,可以理解。

第三,《英雄》是張藝謀的野心之作。不可否認的,張藝謀拍《英雄》是受到了李安的《卧虎藏龍》的影響,他也想拍一個叫西方人大開眼界的視覺奇觀,並進軍好萊塢,最好能拿個奧斯卡。新千年後的張藝謀,已經憑借《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包括《我的父親母親》在國內獲得了無數的聲譽,已經是國內一線大導演,於是野心放大,想征服國外市場,也是情理之中。這種國內大導演想在國際市場獲得認可的心態在後來的馮小剛身上體現的更明顯。作為一個賣座但不得獎的導演,馮小剛自己也坦言,《夜宴》算是他進軍國外、企圖得獎的野心之作,最有趣的是《卧虎藏龍》、《英雄》、《夜宴》有一些一以貫之的元素,例如章子怡的形象,譚盾的電影音樂(這三部電影音樂完成了譚盾自己的「武俠三部曲」)。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應該明確,張藝謀拍《英雄》的主要目的是給外國人看的。他選擇了一條自己不擅長走的題材道路,目的是證明自己的視覺藝術控制力,至於結果怎麼樣,我們細細來看。

就中國電影進程來看,《英雄》毫無疑問是中國電影「大片時代」的里程碑。自此之後,中國電影拉開了商業大片的時代帷幕。砸投資,拼明星,狂宣傳,這開始成為一種商業操作的模式。

⑷ 中國英雄和美國英雄有何不同

區別:

1、歷史不同

中國的超級英雄來源於數千年歷史,多維度的神話創作形成了中國獨有的神怪,仙俠,武俠等類型的英雄,這些人物都身附當下歷史的痕跡,天地孕育的石猴孫悟空,在封建文化的統治下,背負著建立秩序的使命早瞎,即使有一人管理花果山,一人大鬧天空,一人斬妖除魔的本事,最終只能順應天命,陪同玄裝西天取經。

西方超級英雄來源現代,無疑是有超能力的人物設定和英雄的氣概。超人、雷神、黑寡婦、閃電俠、蝙蝠俠、蜘蛛俠、鋼鐵俠、蜥蜴人、金剛狼等等。

2、結局不同

中國的英雄人物總是非常無私,非常壯烈,其結局一般是死了陸肢空了事。以致於人們對英雄人物的命運沒有了懸念,產生了英雄人物結局必然悲慘的看法。這讓人覺得做英雄很難。因為照這樣的結局,大概沒有多少人肯出來做英雄,也沒有幾個英雄的親屬支持自己的親人做英雄。

然而,西方人心目的英雄就不如此。他們也會遇到很多困難,甚至生命危險,然而,西方的英雄人飢余物並不是一定要捨身成仁,而是開動腦筋解決問題,最後既當了英雄,也享受了人生,親屬也跟著享受了光榮。



注意事情:

超級英雄的話題熱度一浪高於一浪,現在漫威的超級英雄幾乎活躍在各個領域。但是,唯獨在游戲方面,美國的超級英雄之路似乎並不太順。除了家用機的一些超級英雄格鬥題材游戲,幾乎很少看到其他平台及其他類型的游戲改編。

當然,這些美國超級英雄的IP授權十分難得,但這似乎並非改編游戲失利的最主要原因。除了IP授權難,其歐美玩家對家用機市場的情感也是一大原因,而家用機並非像網游、手游這樣能夠大范圍普及,自然而然IP改編游戲的產品數量就有限了。

美國的超級英雄並不想我們的超級英雄孫悟空這樣搓手可得,美國超級英雄的故事架構也很難形成游戲業界所謂的三角定論,加上故事劇情及情感邊幅不夠豐富,在游戲的改編上難度就更大了。

⑸ 跨文化視角下中西方電影中悲劇英雄形象之比較

跨文化視角下中西方電影中悲劇英雄形象之比較

[摘 要] 在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的大背景下,電影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自然就避免不了跨文化的內容。以《驚世未了緣》和《楚漢驕雄》為例,這是兩部久違的經典影片,曾一度把我們帶到久遠的古代戰場及宮廷斗爭中,情節波瀾起伏、場面宏大精彩、情感及人物關系等至今令人難以忘懷。本文從影片劇情及人物刻畫等多個角度對兩部影片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更好地了解其主人公的共同點和不同點,以幫助大家更好地從跨文化角度賞析這兩部影片,增進對簡汪中西方歷史文化知識的了解。

[關鍵詞] 中西;影片;比較;跨文化

《驚世未了緣》和《楚漢驕雄》是我們熟悉的兩部經典影片,雖講述的是不同國度、不同時期的英雄傳奇故事,但其兩個主人公卻有相似的結局和「英雄」共通的地方。文章試圖從其情節、信念、性格、英雄氣質、悲劇性質等多個角度對兩部片子進行比較,分析塑造的主人公的異同點,以幫助大家在享受這兩部影片時更好地了解叢梁其中跨文化的內涵。

一、情節之比較

《驚世未了緣》(又名《勇敢的心》)是一部悲壯、融合血淚傳奇的史詩片,由好萊塢著名影星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於1994年自編、自導、自演,並在1996年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角逐中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5項大獎。影片以13~14世紀英格蘭的宮廷政治為背景、戰爭為核心、愛情為架構,講述了英雄威廉華萊士的傳奇故事。影片從威廉華萊士還是孩子的時候開始,其父親(蘇格蘭英雄馬索華萊士)組織了一個抵抗組織,打擊英格蘭侵略者,並在戰斗中犧牲了。幼小的他告別了家鄉和伯父遠走他鄉,並在伯父的指導下學習知識和武術。期間,侵略者英王愛德華暴政統治,還頒布法令——新娘出嫁時,初夜權屬於英格蘭總督,這使蘇格蘭人民受到人格上的極大侮辱,更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於是部分貴族、農民們紛紛起義反抗英格蘭的統治。時隔20年,威廉華萊士長大成人,回到了昔日故鄉,並與家鄉女孩梅倫相戀了,為不被貴族佔有,他們秘密結了婚。原本一切都那麼美好,華萊士希望同妻子安定生活,可是天意弄人,梅倫被一名英格蘭地方官殘忍地當眾割斷了喉嚨。失去父親、失去愛妻的傷痛使得華萊士終於爆發了,他揭竿起義,攻打英軍佔領的城鎮,所向披靡,取得了暫時性勝利,吸引眾多平民加入義軍。當時的蘇格蘭貴族羅伯想成為蘇格蘭王,在其父布斯的教唆下,假意與華萊士聯盟。其父設計引誘華萊士去愛丁堡和談,華萊士明知是圈套,但為和平著想,寄希望於貴族,不顧眾人的規勸還是去了。華萊士被捕了並押送到英格蘭被處死,在他死後不久,貴族羅伯繼承了華萊士的遺志並收編其部屬一同對抗英軍,最終蘇格蘭人民獲勝獨立。

《楚漢驕雄》則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由李添勝執導的港產連續劇。影片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民不聊生,面對秦朝苛政,民間起義此起彼伏,群雄逐鹿中原為背景展開。影片以倒敘的方式開始,伴隨著一段舒緩而沉重的令人追憶往事的音樂,年邁的漢高祖劉邦在隨從的陪同下步履蹣跚地來到當年項羽自刎的烏江邊,感嘆「天地不仁,難從人願」追憶昔日項羽,並問張良「如果項羽當年肯渡烏江,是不是真的能夠東山再起……」開始切入。影片中的主人公項羽與劉邦的情感經歷了「恨—義—敵」的發展線路,即起初劉邦偶然悉破其起義之事,項羽恐其揭發,有礙抗秦,欲殺之(恨);在項羽欲殺劉邦時,劉邦淚流滿面,破口大罵暴秦的暴行,並視項羽為大英雄,表現出對暴秦苛政憤怒,願和項羽一道抗秦,誓死相隨,不願再做暴秦走狗的心跡,這一切表現都顯得那麼「自然」和「真誠」,項羽深受感動,不忍殺之,反而與劉邦結義為兄弟(義),以「劉大哥」和「項老弟」互稱,並承諾一旦起事,就召劉邦入伍;事隔兩載,秦始皇沙丘病逝,趙高弄權,綱紀敗壞,民不聊生,天下大亂,項羽高舉義旗與多方諸侯及劉邦等義軍一道推翻了暴秦,自封為西楚霸王,劉邦封為漢中王。天下初定,可好景不長,接著楚漢戰爭開始,項羽和劉邦開始了爭奪天下(敵)。戰爭之初,項羽戰事順利,劉邦處於劣勢,隨著戰局變化,勝利眷顧了劉邦。楚軍在經歷漢軍垓下之滲咐運圍、四面楚歌後,楚漢之爭最終以項羽烏江自刎結束。項羽的「自刎」成就了其英雄氣概,也成就了劉邦的漢家天下。

二、信念之比較

華萊士的抗英斗爭源自於對自由生活的嚮往。[1]他的信念就是要自由,要趕走英格蘭侵略者,要同胞不再受其奴役。影片中,蘇格蘭人民在侵略者的統治下,生活艱苦,加之新婚妻子被英兵殺害,華萊士不得已而起義,向英格蘭的統治率先發起反擊,那是久久壓抑的大爆發。蘇格蘭人民為他的勇氣所激勵,隨之響應,正如他所說「They may take our lives,but they will not take our freedom」,大家放棄了苟且偷生,投入戰斗。華萊士被投奔者的熱情所激勵,成為起義軍領袖,並以推翻英格蘭侵略者的統治實現自由為己任,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歷程。這也為成就他的英雄氣概埋下了伏筆。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後,自小就有叱吒風雲之志、取代帝王之心,胸有以一敵萬人的胸襟,以推翻暴秦,拯救萬民於水火為己任。他觀秦始皇游會稽,即有取而代之之心,沖口說出「彼可取而代也!」[2]影片中,他看到秦始皇焚書坑儒、苛捐重稅、廣征民夫、築長城、建阿房宮、改馳道,修驪山皇陵、更有甚者落草為寇,以至民不聊生,百姓生活極為艱苦,於是他立志要推翻暴秦統治,並口口聲聲地高呼「無將可以求將,無兵可以練兵,無勢可以造勢,我項羽誓要英雄造時勢」。他的信念一直沒動搖,就是要推翻秦朝統治。

三、性格之比較

性格決定命運,這在他倆的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雖然華萊士和項羽的出身不同,但其性格相似。華萊士生於平民,從小就目睹和經歷了英格蘭貴族的暴行,其妻的死激起他堅決進行反英斗爭,直到死亡。影片中,華萊士重情重義、以大局為重而親信貴族及寧死不屈的性格得到了充分表現。重情重義,他得知妻子被抓後,孤身一人進入英軍的誘捕陷進,在同一個位置以同樣的方式殺死了那個殺死他妻子的英格蘭地方官;以大局為重,在起義後,帶領義軍攻克城池,總是沖鋒在前,勇猛善戰,具有良好的軍事指揮才能。親信貴族,看不清時局,魯莽地為顧全擊敗英格蘭入侵者的大局而和搖擺不定的蘇格蘭貴族結盟,曾兩度被其出賣,被擒後被判死刑。寧死不屈,在臨死前的各種嚴刑拷打中一刻也沒有呻吟、屈服,面對剖腹的.時候,還鼓起最後一口氣喊出「freedom」。

項羽出身名門,接受過良好教育,耳濡目染,禮義廉恥貫穿著他的言行。影片中的他,是個凡事「不知深究」、但有「真本領」「真性情」「真氣概」的英雄。據史書記載,年少時的他「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學『萬人敵』的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不知深究這一點註定了他不善治人、治國之術。真本領,從斬殷通、殺宋義,救巨鹿、攻彭城、戰垓下,每場戰爭都是項羽親力親為,以身作則,勇猛無匹,憑著卓越的行軍布陣、用兵能力和高超武藝打天下。他的能力和性格,使得他剛愎自用、拙於人世,聽不進謀士們的計策,為人直率使他不做暗事,所以麾下的謀士張良、韓信、陳平無用武之地,轉投幫助劉邦。真性情,垓下之圍,四面楚歌聲,他念起了遠方的故鄉;冷冷的沙場,卻只有愛姬與烏騅馬相伴;他想家,他舍不下她和它;他淚流滿面,哭得也是那般傷心、悲壯、撕人心肺。真氣概,項羽殺會稽守、殺宋義,巨鹿之戰、破釜沉舟,令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無不體現出其英雄氣概。真本領、真氣概成就他成為英雄,真性情使他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但這也註定了他的悲劇,因為戰爭從來是不講情義的。[3]

⑹ 中國的奇幻電影和國外的科幻英雄電影,哪個更偏向於個人英雄主義你喜歡哪種

美國式英雄個人主義拯救世界類科幻片,有些無厘頭的抖出了要去往太空的主題,跟什麼去地心去火星的片子差不離;關鍵是涉及到了宇宙的知識、蟲洞黑洞五維空間休眠等等,這也超出普通人的認知水平,一般就是看著玩的態度強行去理解,當然連四維空間都沒法真正了解清楚的我們斗膽挑戰更高的水平也算是很有B格了;

美國科幻影片切入點,以《超人》、《蜘蛛俠》、《鋼鐵俠》等科幻大片為例,闡述美國英雄主義的基本內容、特徵及產生原因,同時分析科幻影片中英雄主義的發展變化和對美國文化所產生的影響,這對於觀眾在觀看美國科幻片時理解美國英雄主義和美國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⑺ 為什麼外國拍的戰爭片都是還原真實戰爭殘酷,而中國拍的戰爭片高度贊美英雄形象,根本體現不了戰爭殘酷呢

沒有吧,中國的戰爭片也有這樣的念輪,比如 馮小仔羨信剛的 集結號 ,芳華,張藝謀的 金陵十三釵 ,陸川的 南京派敏!南京! ,都是很現實,很殘酷的

⑻ 中國式個人英雄主義,為何《戰狼》系列電影會受到這樣的評價

在西方好萊塢電影的文化傳入以及中國所處的當今時代條件下,人們或多或少受到了文化交融的影響,且《戰狼》系絕型列電影包含著濃郁的愛國主義色彩,十帶輪分符合中國自古以來的英雄典範蠢宏信

⑼ 大家談談,中國英雄和美國英雄的區別

美國英雄主義傾向於個人主義,強調自我和個人價值。而中國英雄主義更傾向於集體主義,多以自我犧牲的方式來救贖他人。
美國英雄都有各自的缺點,成功之缺渣困前都要經歷挫折,而中國的英雄往往都很完美,沒有缺點。
美國的英雄主義講究責任梁告感,要伏念求英雄在肩負起社會責任時,還需要有對家庭的責任感。而中國的英雄主義則總是講求一種犧牲精神,不能有私人慾望。

⑽ 如何評價電影《中國醫生》

《中國醫生》影評:因為真實,所以感人;因為感人,所以深刻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能夠被載入史冊的一年!正因為不平凡才會被我們銘記於心。

新冠疫情是中國人集體的痛,每個人從疫情中走來,直接或者間接的承受了不同程度的痛苦。一路風風雨雨,幾多不易。電影《中國醫生》根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爭的真實事件改編,全景式記錄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抗疫斗爭。看完這部影片首映,感觸良多,無論是劇情、演技還是人物細節的刻畫可以說都可圈可點。

張定宇院長評價《中國醫生》:捨生忘死,生命至上,這個電影很好詮釋了中國醫生對職業的熱愛,對生命的尊重。

又是一年一度的畢業季,廣大高考生面臨著專業的選擇。學醫很苦,醫生很累,但醫學事業真的是一個偉大的事業。作為醫生的我們仍時時牢記著希波克拉底誓言,作為新生代的年輕人,該如何做一個堅定的愛國者?立志學醫的年輕人看過影片之後一定會有深深的觸動,並甘願為醫學事業奮斗終生。

因為真實,所以感人,因為感人,所以深刻

出處:搜狐新聞,健康養生我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