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死神來了的哪部片子是從橋上掉下來的
是《死神來了5》。
《死神來了5》是新線電影公司出品的恐怖驚悚電影,由史蒂文·奎里執導,尼古拉斯·達格斯托、艾瑪·貝爾、大衛·科恩查內、梅甘·歐瑞、傑奎琳·瑪克林尼絲·伍德、托尼·托德、麥爾斯·費舍等主演,該片於2011年8月12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的是一場高架索橋倒塌引發的死亡事件中,幾個幸運兒僥幸逃生,但死神顯然沒有放過他們,接下來,又是一場場意外接踵發生的故事。
影片評價
《死神來了5》的死法大多其實很一般,不過導演成功營造了整個慢性死亡過程的驚悚氛圍,讓觀眾再度體驗到了那種坐如針氈無法呼吸的窒息快感。Issac的死亡過程詼諧諷刺又充滿了血腥味,令人大呼過癮。
② 《斯巴達300勇士》這個電影歷史故事究竟是怎麼樣的
歷史背景
公元前492年,波斯王派遣使節前往希臘索取「土和水」,希望通過威壓令其歸順,但是希臘人將使節投入井內,叫他們自便,盡情取用「土和
水」。波斯王大怒興兵,但是他的第一批遠征軍在海上遇到風暴,全軍覆沒。當時的波斯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跨越歐亞非的大帝國,從居魯士起,已歷四世(居魯士、岡比西斯、Hystaspes、大流士一世)。而希臘世界則是一系列城邦國家的總稱,從來沒有統一過,最多是一些城邦結盟。希臘城邦不僅限於希臘半島,而且在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島(今天土耳其境內)也有。像此前1千多年的特洛伊戰爭中,特洛伊就是小亞細亞半島上的希臘城邦。當時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都已經臣服於波斯帝國了。 (雅典、斯巴達、底比斯、馬其頓都屬希臘世界) 公元前490年,波斯統治下的希臘城邦叛亂,雅典出兵支持了這次叛亂。波斯帝國平息叛亂以後,派大軍討伐雅典。波斯王大流士派出另一支遠征軍在雅典西北面的馬拉松登陸,第一次希波戰爭的決定性戰役是馬拉松之戰。這一戰之前,波斯方實際上有很高明的戰略。他們和雅典城裡的主和派取得聯系,這些主和派希望與波斯軍隊合作奪取雅典的統治權,所以波斯軍隊沒有在雅典附近登陸,而是在離雅典有一段距離(實際上是42公里左右,現代馬拉松長跑的距離)的馬拉松海灣登陸,目的是把雅典軍隊引出城,而讓波斯在雅典城裡的第五縱隊佔領城市,然後再在野戰中消滅失去根據地的雅典軍。波斯方引蛇出洞的計策果然奏效,雅典陸軍在Callimachus指揮下向馬拉松進發,實力為1萬人,分10個團。但是波斯軍隊的戰術執行卻在戰場上出了紕漏:當雅典陸軍中計,前來迎擊波斯軍的時候,波斯軍(1萬5千人)開始執行他們的下一步
戰略計劃:重新上船向另一個地點登陸,准備猛撲毫無防備的雅典城。本來這是非常高明的連環巧計,但是雅典軍隊來得太快了,他們採取了這種形勢下唯一可行的對策:立即進攻波斯軍尚未登船的後衛。在當天的值日將軍米爾泰德斯(Miltiades)的指揮下,雅典軍實際上是擊其半渡,輕易贏得了馬拉松戰役。波斯軍損失6千7百人,希臘方陣亡192人,包括總司令 Callimachus 。戰後米爾泰德斯馬上派一名長跑健將趕回雅典城報信(現代馬拉松運動的起源),這個勝利的消息終於穩定了城裡動盪的局勢,使波斯的第五縱隊不敢亂動。長跑能手菲狄浦底斯征塵未洗便從戰場飛奔回雅典報捷,並因此過度勞累而死,這個事件就是當代的馬拉松長跑的來源。此役大大提高了希臘人的自信。 公元前480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死了以後,他的兒子薛西斯登上王位。薛西斯為實現父親的遺願,發誓要踏平雅典,征服希臘。為此,他精心准備了4年,動員了整個波斯帝國的軍力。參加遠征的士兵來自臣服波斯的46個國家,100多個民族。有穿著五光十色的長褂和鱗狀護身甲、攜帶短劍長矛的波斯人、米底亞人;有頭戴銅盔、手持亞麻盾牌和木棍的亞述人;有用弓箭和斧頭作為主要武器的帕提亞人和花刺子模人;有穿長袍的印度人;有穿緊腰斗篷,右肩掛著長弓的阿拉伯人;有穿豹皮或獅子皮、用紅白顏色身的衣索比亞人,他們的武器是棕櫚樹制的弓、燧石做的箭頭和鑲羚羊狐狸皮;身穿鮮艷的紅斗篷,手拿標槍和盾的色雷斯人;還有帽盔上裝飾牛耳、手執皮盾和短矛的高加索各族士兵。波斯軍隊的人員這樣龐雜,武器裝備又是這樣五花八門,使得這支大軍很像一次各族軍隊和軍備的大展覽。 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全軍齊集小亞撒爾迪斯,號稱500萬,實則30—50萬人左右,分海、陸兩路,向希臘進發。波斯大軍走到赫勒斯邦海峽(現在叫達達尼爾海峽),薛西斯下令架橋。大橋很快架設起來,是兩座索橋,埃及人和腓及尼人各造一座。橋剛修好,忽然狂風大作,把橋吹斷。薛西斯大為惱怒,不但殺掉了造橋的工匠,還命令把鐵索扔進海里,說是要把大海鎖住。還命人用鞭子痛擊海水300下,懲戒大海阻止他前進的罪過。他的自命不凡和目空一切,由此可見一斑。當然,橋最後還是造好了。不過由索橋變成了浮橋。工匠們把360艘戰船整齊排列,用粗大的繩索相連。船上用木板鋪出兩條路,一條走人,一條走騾馬。浮橋的兩邊又裝上欄桿,以免人馬墜入海中。這支波斯大軍用了整整7天7夜才全部渡過海峽。有個親眼看到了這一切的當地人,驚恐地說:「宙斯啊,為什麼你變為一個波斯人的樣子,並把名字改成薛西斯,率領著全人類來滅亡希臘呢?」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一向喜歡內部爭斗的希臘各城邦組織了從未有過的聯合行動。30多個城邦組成了反波斯同盟,同盟軍總統帥由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擔任。渡過赫勒斯邦海峽後,波斯大軍迅速席捲了北希臘,七八月間來到了德摩比勒隘口。該隘口是中希臘的「門戶」,依山傍海,關前有兩個硫磺溫泉,所以又叫「溫泉關」。關口極狹窄,僅能通過一輛戰車,是從希臘北部南下的唯一通道。這時希臘人正在舉行奧林匹克運動會,而在希臘,奧林匹克高於一切,運動會期間是禁止打仗的。 因此,希臘人在關上布置的兵力只有幾千人。當波斯人臨近的時候,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僅帶了300人來增援。波斯大軍在溫泉關不遠的平原紮下大
營以後,薛西斯首先展開了心理攻勢。他派人捎信給希臘守軍,說波斯兵多得數不清,光是射擊的箭矢就能把太陽遮住。勇敢的斯巴達人哪能被嚇著,他們嘲笑說:「那太好了,我們可以在蔭涼里殺個痛快」。過了兩天,薛西斯又派人去打探希臘人的動靜,回報說希臘人把武器堆在一邊,有的梳頭、有的做操,絲毫沒有打仗的樣子。薛西斯大為奇怪,問詢知情者後方知,戰前梳頭是斯巴達人的習慣,意味著將要玩命血戰。薛西斯又耐心地等了四天,見守關的希臘人沒有絲毫投降的樣子,便下了命令,用武力活捉這些不知好歹的希臘人。根據溫泉關地勢險要、山道狹窄,部隊不能展開行動,騎兵和車派不上用場的特點,薛西斯採取了派重裝步兵輪番沖擊的強攻戰法,企圖利用人數的優勢打垮斯巴達人。而斯巴達人卻利用溫泉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優勢,居高臨下,用鋒利的長矛兇狠地刺向手持波斯刀的敵人。波斯人倒下了一批又一批,攻打了一天又一天,卻沒能前進一步。薛西斯無奈,只好拿出最精銳的一萬名御林軍投入戰斗,但除了拋下大片屍體外,還是攻不上去。見此情景,薛西斯急得三次從他督戰的寶座上站起來,皺著眉頭,抖動著鬍子,狂躁地吼叫不已。正當薛西斯無計可施的時候,一個名叫埃彼阿提斯的當地農民來報告說,有條小路以通到關口的背後。薛西斯一聽,大喜過望,立即命令這個希臘叛徒帶領御林軍沿著荊棘從生的小道直插後山。他們穿峽谷,渡溪流,攀山崖。黎明的時候,越過一片橡樹林,接近了山頂。本來,列奧尼達在小路旁的山嶺上早已布置下1000餘名來自佛西斯城邦的守兵。因數日無戰事,他們便放鬆了警惕,直到寂靜的黑暗中傳來嘈雜的腳步聲時,他們才慌忙披掛上陣。波斯人已到跟前,羽箭像雨點般射來,佛西斯人敗走了。波斯人也不追趕,直向溫泉關背後插了下去。斯巴達王列奧尼達得知波斯軍迂迴到背後時,知道大勢已去。為保存實力,他把已無鬥志的其他城邦的軍隊調到後方去,只留下他帶來的300士兵迎戰。因為按照斯巴達傳統,士兵永遠不能放棄自己的陣地。700名塞斯比亞城邦的戰士自願留下同斯巴達人並肩作戰。前後夾攻的波斯人潮水般撲向關口,腹背受敵的斯巴達人奮勇迎戰。他們用長矛猛刺,長矛折斷了,又拔出佩劍劈砍,佩劍斷了,波斯人擁了上來。斯巴達的勇士們殺退了敵人的四次進攻,拚死保護自己的統帥。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少,逐漸被壓縮到一個小山丘上。殺紅了眼的波斯人,將殘余的斯巴達人死死圍住,在口令聲中將雨點般的標槍投向他們,直到最後一個人倒下。至此,溫泉關才最終被攻佔了。付出兩萬波斯士兵生命的溫泉關血戰,對於薛西斯來說,就象是一場惡夢。一想到血戰到底,寧死不屈的斯巴達勇士,他就心驚肉跳地問:「斯巴達人是不是都是這樣的?」 據說,波斯人在打掃戰場時只找到了298具斯巴達人的屍體。原來,有兩個斯巴達人沒有參加戰斗。一個是因為害眼病,一個是因為奉命外出。戰後,他倆回到斯巴達時,家鄉的人都非常鄙視他們,誰也不理他們。其中一個人受不了這種屈辱,自殺了。另一個在後來的戰斗中犧牲,但斯巴達人還是拒絕把他安葬在光榮戰死者的墓地中。 波斯人破關後長驅直入,攻入並洗劫了雅典,但雅典海軍卻在城市附近的薩拉米斯灣擊潰了波斯艦隊,決定性地殲滅了波斯海軍,一舉扭轉戰局。薛西斯在希臘這樣一個多山的窮國里,沒有海軍運送補給,就無法維持一支龐大的陸軍力量,所以只好將入侵軍撤回波斯。但是第二次希波戰爭並未就此結束。薛西斯仍然在希臘半島北部留下了一支30萬人的陸軍(希羅多德的記載,劍橋古代史估計是10萬人),由大將馬多尼烏斯(Mardonius) 統率。 公元前479年,10萬希臘聯軍勇猛追擊與30萬敵軍在小亞細亞展開決戰,希臘聯軍陸軍由斯巴達國王普薩尼亞斯(Pausanias)率領,進攻波斯駐軍,於是爆發了這次戰爭中最後一次決定性的戰役,普拉提亞之戰。( 斯巴達的國王是選出的,同一時間總是有兩名國王並列)。這次戰役非常集中地暴露了敵對雙方的優缺點。戰役初期雙方有很長時間的對峙,曾經爆發過幾次小規模的遭遇戰和前哨戰。起初是波斯騎兵在不適於騎兵作戰的崎嶇地形中向希臘軍步兵發動進攻,結果損失慘重。而後波斯軍統帥吸取了教訓,利用騎兵機動靈活的特點,不斷地襲擾希臘軍的軍糧補給。另一方面,在與希臘軍的遭遇戰中,盡量不和希臘方陣作正面的步兵交鋒,而是利用己方聯合兵種的優勢,用弓箭手和投石兵的遠程火力優勢不斷殺傷希臘軍。兩軍相持的結果,希臘方占不到任何便宜,補給又發生了問題,只好准備撤退。普薩尼亞斯的撤退計劃,原本是全軍列陣,然後趁夜暗掩護,一部分一部分地撤退。但是計劃執行中發生了延誤,陣線中央撤退、右翼撤退了一半、左翼未動的時候,天亮了,行動被波斯軍發現,於是演變成一場生死大戰。交戰之初,希臘方的形勢非常危急,不僅是在機動中被迫迎戰,而且波斯統帥馬多尼烏斯採取了正確的戰術,以密集的遠程火力給希臘軍以重大殺傷。但是不久,馬多尼烏斯犯了一個戰術錯誤:他命令步兵主力集結在第一線弓箭手和騎兵身後,目的我猜測可能是准備躍出給希臘軍決定性的一擊,或者是准備追擊。 但是這樣一來,大量波斯軍猥集一團,第一線部隊就喪失了後退保持彈性的進退餘地。斯巴達王普薩尼亞斯抓住這個戰機,集合起希臘的裝甲步兵方陣,猛烈地向波斯軍沖上去。因為只要沖近了,波斯軍沒有作機動保持距離的餘地,投射兵和騎兵就發揮不了作用。在近戰和混戰之中,波斯士兵盡管也很勇敢,但是他們使用武器的技術(也就是武藝啦)沒有希臘戰士那麼訓練有素,個人防護也沒有希臘戰士好(沒有手盾)。即使如此,憑借波斯軍的數量優勢,他們也還是可能淹沒希臘軍的,但是這時候,波斯統帥馬多尼烏斯本人在混亂中被殺。因為波斯軍是各個民族組成的烏合之眾,並不齊心,指揮核心一死,全軍隨即潰散。這場戰役以後,希臘人基本上肅清了希臘半島境內的波斯侵略軍 。 公元前449年,波斯同意締結和約,第二次希波戰爭遂正式結束。
任務中 望採納
③ 打拐題材電影《失孤》觀後感
導語:電影《失孤》講述了1998年,雷澤寬兩歲的兒子雷達丟了,雷澤寬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尋子之路。一路上雷澤寬歷經艱辛,還認識了四歲時被拐修車小伙曾帥。雷澤寬幫曾帥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帶著曾帥送他的導航儀繼續自己的尋子之路。我收集整理了這部影片的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失孤》觀後感1:
"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他了,緣滅;找到是緣起,找不到是緣盡。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緣,多行善業,緣聚自會相見。 "
佛教中一切皆為緣。 影片末尾雷澤寬遇到和尚的一幕無疑是全劇的點睛之筆。 於是,我們看到,清晨時分,在漸漸消弭的佛音中,那個瘦弱乾枯、不堪一擊但懷揣希望、不辭辛勞的身影,開著摩托,又一次,不明遠方地上路了。
佛音漸消在發動機隆隆的轟鳴中,在風吹稻香的簌簌中,在雲卷雲舒、日月更替的歲月輪回中。現實里的佛音歸於沉寂,心底里的佛音持之以恆。那一句"緣聚自會相見",雷澤寬信,所以心中已成習慣、成信仰的事情--尋子,自始不滅。
15年,尋子15年。有多少事情能經受時間考驗如此之久?在看同題材影片《親愛的》之時,我也一直困惑於此:有這樣長的苦尋時間為何不選擇再生一個孩子?我大概是因為沒有結婚生子,才不解為父母者的失子之痛。《失孤》倒是讓我突然明白了一些。
曾帥是一個從小就知道自己是被拐賣來的孩子,但他不敢對別人訴說,更不敢讓養父母知道,他生怕自己把手中現有的一切也失去了。但畢竟血濃於水,他渴望見到自己的親生父母,親口問問他們當初為什麼那麼不小心,他渴望知道現在的他們到底生活得好不好,他渴望弄清楚自己是誰、根在哪。他說,"小時候怕自己死掉,父母就找不到我了,現在怕父母死掉,我就找不到他們了。"他的話無形之中給了雷澤寬繼續前行的動力。而苦苦尋子15年的雷澤寬說,"我的老母親活得很小心,因為怕我和媳婦會責備她,她那是活嗎?是受罪!我的妻子也很小心,因為怕我離開她,也是活受罪。我其實很膽小,不敢回家,怕家人看到只有我一個人回來。我只有在路上,才感覺對得起兒子。" 他唯獨沒有提到自己,他當然更是受罪,欠債、車禍、被群毆、露宿街頭、打工......只有在路上受罪才讓他在心靈上不那麼受罪。 雷的話也更加堅決了曾帥找尋父母的決心。
就這樣,一個尋子、一個尋家,雷曾二人在尋途中相互鼓勵、扶持、照顧,建立了一段特殊的情義,似友情、更似親情,或許可以叫做"臨時父子"。一個人走是孤獨,兩個人一起走,多少是種幸福。
回到那個困惑,我在曾帥和雷澤寬這里似乎找到了答案:無辜的孩子、殷切的企盼、失魂的父母、漫長的等待,而骨肉連心,這份煎熬一定是相互的,唯有尋找才能贖罪,唯有尋找才能心安。
但我知道,臨時父子的幸福一定是短暫的,影片導演不會讓倆人尋路相伴、一直到老。一定會運用對比的手法,使其中之一成為幸運兒。而這個幸運兒是,曾帥。
通過網友的協助,他找到了回家的路, 雖然記憶中的鐵索橋、竹林和長辮子都沒有了,但爸爸媽媽還在、一直在、始終都在。 他終於知道了自己的真正身份:毛雪松、來自重慶。他終於不再是黑戶,有了身份證,能坐火車、能和心愛的姑娘領結婚證。
值得一提的是,雷澤寬陪曾帥回村相認的那天,穿的是一件結婚時候穿的西服,這足以看出他的鄭重,但這份"鄭重"又與自己何干?越是鄭重越是苦痛。而曾帥也一定覺察到了,所以故作輕松地嘲笑他"老土",還在看到橋頭歡迎回家的橫幅時說"太搞笑了",他企圖緩解這種鄭重帶來的傷感氣氛,但傷感對他而言,終歸是淚中帶笑,因為父母就在不遠處翹首以待。曾帥下車回頭看了看雷澤寬,夾雜著感謝、不舍、祝福種種情愫,而後轉過身對著生他的這片土地大聲吶喊"我就是毛雪松!"隨後母親的那一聲撕心裂肺的嚎哭,震盪了空氣、山川和人心。雷澤寬站在車旁看著他們一家三口團聚的樣子已經泣不成聲,周圍是一群替老毛家高興的村民一擁而上。這一喜一悲的對比著實令人心碎。我想,這一刻雷澤寬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人,他的淚水裡一定有三個層次:一是為曾帥找到回家的路而高興,二是為這段短暫而幸福的臨時父子關系的終結而不舍,三是為自己的孩子至今還不知所蹤而難過。雷澤寬的傷感是笑中帶淚。
影片中還有一個對比--長裙女人。
長裙女人的女兒被人販拐走,她不知疲倦地發尋人啟示、歇斯底里地朝交警怒吼、雨天里為印有女兒頭像的易拉寶打傘......但痛苦不堪的她最終在大橋上縱身一躍、撒手人間、再無留戀。她不會知道,就在她選擇結束生命的同時警方已經成功解救了她的女兒。觀眾為長裙女人深深嘆惋,為何不能再堅持一下,就一下!大概緣分要交給相信緣分的人,她等不了了,唯有以死謝罪、尋求慰藉、方得解脫。長裙女人與雷澤寬是現實世界中尋子父母的縮影,面對心靈跟肉體的雙重摺磨,多少人放手,多少人堅守?
曾帥和家人團聚,小女孩被成功解救,雷澤寬摩托後飄揚的三面旗子里有兩面已經有了著落,而自己的兒子又會在哪裡?他的背影在一條很長很長的鄉間土路上漸行漸遠。我願意相信兒子就在不遠的前方。活著就有希望,緣聚自會相見。佛音落定,燭火不熄。
《失孤》觀後感2:
今天忙中偷閑,觀看了正在熱映的電影《失孤》,為自己剛剛結束的繁忙北京之旅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失孤》2015年由華誼兄弟製作,由彭三源自編自導,劉德華、井柏然等主演,講述的是農民工雷澤寬(劉德華飾)在尋子路上與自小被拐賣的青年曾帥(井柏然飾)相遇、二人最終形同父子的感人故事。雷澤寬的兒子雷達四歲時被人販子拐賣,為了尋找被人販子拐賣的兒子,十五年間他騎著摩托車走遍了半個中國,同時還熱心地幫助其他失子的父母尋找孩子;在尋子途中,不斷有好心人對他相助,其中有偷偷給他塞錢的交警,有來來往往的路人,背後還有千千萬萬的網友;半途摩托車發生故障,年青小伙兒曾帥免費為他修理,二人結下了情誼;在福建了解一位被拐賣的男孩是否是他丟失的兒子時,雷澤寬被孩子的養父母及其他漁民一頓痛打,摩托車也因此損壞;曾帥以自己的摩托車對雷澤寬免費相助,並且與他一同踏上了尋子、尋父之路;尋找途中二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感情之深形同父子;歷經千辛萬苦,雷澤寬終於幫助曾帥找到了親生父母;此後,雷澤寬繼續踏上自己未竟的尋子之路。
拐賣人口問題和獨生子女政策是一對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沉重社會話題。前者給失去孩子的父母和家庭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而後者則是產生前一問題的重要誘因。近些年來,反映這一題材的影片不少,它們角度不同、各有特色。但是,本片通過雷澤寬的尋子故事,突出地反映出了拐賣子女問題在進城務工農民工階層身上的高發性,需要引起人們的格外關注。
這部電影出現的群眾演員不少,主要人物並不是很多,但演員的演技表現不錯。"華仔"之敬業精神令人敬佩,破舊的農民工衣服穿在身上,竟然和他融為了一體;井柏然的帥氣特別吸引人,他渴望回歸親生父母身邊的迫切心情表達非常到位,他的摩托車車技同樣令人十分欣賞;二人晚上在荒郊野外的小亭子下相偎而睡、形同父子的場面更是特別感人。另外,最煽情、最賺取人們眼淚的,恐怕還是劇中曾帥的父母聽到兒子找到時的激動話語和一家三口相見時的痛哭失聲場面,既讓人對"人間自有真情在"的深刻內涵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時無形之間也使觀眾對人販子給他人帶來家破人亡罪行的痛恨之情油然而生。
另外,劇情中出現的一些對白,也同樣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尋子途中晚上出家人對雷澤寬開導、寬慰的極具哲理的話語:"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了,緣滅。"使人對父子之間綿延不絕的親情再次有了痛徹心菲的感悟。再如,雷澤寬所說:"15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覺我是個父親。"使人對他的朴實無華充滿了敬意。
本次看電影,我首次從片頭開始看到了全劇完全結束,既是對自己的獎賞,也是對所有電影製作人的感謝。看完之後的感覺是,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並不是特別的離奇,但是在不經意之間,使人感受到了一種父愛如山、不離不棄的高大形象,同時向全社會傳遞出了"一人有難大家幫"的正能量。同時,我們在為劇中一家三口重新團圓喜極而泣的時候,也能夠忽然想到對於自己父母應有的感恩之心與子女行孝之無限可貴。總體而言,即使不能說是上等的佳作,應該說還算是一部不錯的片子,能夠在使我們偷偷灑淚對片中人物寄予無限同情的同時,也使自己的精神得以升華。
除了欣賞劇情與演員的陣容,對於影片充滿好感的另一個原因是滿眼的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無論是武夷山區,還是漁民捕撈的海邊灘頭,亦或是四川依山傍水的小村莊,更有那令人目不暇接、遍布全國、橫亘河上的各式鐵索橋,對於觀眾而言感受的無疑都是心曠神怡。在這樣的美景襯托之下,欣賞著老帥哥"華仔"和小帥哥井柏然或單獨或共乘摩托車飛馳在或筆直或盤旋的公路之上,也是一種別樣的享受。
在我看來,在百忙之中於電影院用心品味一部影片,不僅是一種經典的小資情調,同時也是最好的放鬆身心的休閑方式之一。最後,希望在日後能夠觀賞到更多類似的影片佳作,既為國人升華精神和放鬆神經提供可能,同時也以之為媒介多多向外傳播我們的價值觀,在全世界不斷鍛造我們的文化較實力。
《失孤》觀後感3:
電影失孤觀後感:一段極簡主義的尋親之旅:先給影評定個調:至少應該是我的國片十佳備選。原因如下:導演處女作懂得做減法,劇作有一定的深度,不存在起鬨消費熱點現象,整體完成度尚可。
天惹,觀眾對現在國片要求真是低到塵埃去了。(笑哭)
故事很簡單:雙男主公路尋親的故事。
《失孤》是彭三源作為導演的第一部電影,編劇起家的彭三源在劇作上下的功夫能夠明顯看得出來,以目前成片的完成度來看,劇本的成色應該還能上浮30%。尤其是劉德華老師這條主線還是相當扎實的。在影像的調度上明顯優於對白敘事,對我來說,最喜歡的段落就是片中人物毫無語言對白的那一段,影像上先入為主的極簡主義能夠看得出來導演的不貪心,捨得做減法,不在乎激烈的戲劇矛盾的沖突,安安靜靜地將兩個"公路尋親"的故事。劉老師騎著他那輛"悍馬級"的嘉陵摩托從茫茫人海中穿進鏡頭,默默地發著傳單,默默地忍受著陌生人或好心的規勸或無意的嘲弄,不發一言,又默默地騎著摩托車消失於被"霧霾"影像籠罩的路的盡頭。這是一段沒什麼交代的尋親之路,只能走著,走著,抓住些許看似有希望的"線索",就像劉老師自己說的那樣:我自己走在路上,才能讓自己不愧疚。
劇作上的優點還表現在電影中若隱若現的社會批判,許多同學詬病的節奏和剪輯的問題,大概也是在這里可以得到某種解答。
首先,電影中有條支線:年輕媽媽丟失幼女周天意,小女孩兒輾轉被人販子買到各地,最終靠的是路人無意間施以援手,才得以被解救。電影中還有兩處對這一情節的呼應處理:一處是網友糖果告訴雷澤寬泉州某漁村有一個被抱養的少年很像他被拐的兒子,引發雷澤寬南下福建尋子,但失敗而歸;另一處便是曾帥最終能夠找到親生父母親,能夠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也是靠一個叫小居的志願者無意間在網上搜索並熱心地報了案,各種"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致使他可以成功尋親。這兩個情節的發生,觀眾其實並沒有看到任何官方機構的第一時間介入,所有呈現出來的細節都是民間自發組織和志願者們微薄的力量(影片字幕感謝了"寶寶回家"這一志願機構)。也就是說,這一樣一個時而出現,背負巨大人生悲劇的社會群體完全沒有受到主流力量的幫扶,官方立法的保障。能夠看得出來,導演似乎有意的在規避《親愛的》中出現的道德贖罪的敘事邏輯,而是隱晦對這一社會現象做出她自己的評價。
第二,雷澤寬老師的兒子被拐是具有偶然的,他自己問過大師:為什麼偏偏是我兒子被拐?(這一情節隱隱有深意)但曾帥的被拐其實是很有寓意的,電影中說過他是因為在集市上吃一碗豆花被拐跑的,時間大約是在90年代初期,影片中對曾帥印象中出現的鐵索橋,竹林等實在景象最後倒塌的處理似乎是有意在劍指拐賣人口這一"現代主義的社會病症"正式出現在中國現代化進程當中。如若不是曾帥的第二條線索,他如何能在有生之年之年找到早已因為公路改造而被砍掉的竹林和拆掉的鐵索橋。記憶中的"回家之路"被現代化發展的腳步碾壓的稀碎。
重慶這個城市已經無數次出現在中國電影中,第六代的地下黨導演們最愛它,這個地方擁有天然的現代與傳統的牽連和割裂,她日新月異,她舊影重重,三峽大壩淹沒的是從前人類的根基,又迎來了下一代的新生,自然必須承受被犧牲的"義務"。重慶這個小妖精的寓意就是它既是拆毀,又是新生,它已然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個文化符號,中國現代化的進程的全方位都可以濃縮在這個天天都在柴樓蓋房的地方。將曾帥的人生之初和最終結局放在這里,自然是頗有深意。不過,如果能夠更加露骨一點我就更加喜歡了。
第三,劉老師在幫助曾帥完成尋親之旅繼續踏上征程的時候,路遇一群修業的和尚,並完成了一番看似玄妙的對話。劉老師不無悲傷地講:為什麼偏偏是我兒子被拐?大師曰:他來,緣聚,他走,緣散;你找,緣起,你不找,緣滅,人生在世,多行善業,才必有好果(大意)。在我看來,這段情節的發生略微突兀,但也合情合理。細細想來,大師的話本來也不是對雷澤寬所說,雷澤寬不需要佛言來自我安慰,大師言說的對象恰恰是銀幕之前的我們。昭昭眾生,但凡對生命和人性懷有敬畏之心之人,斷不會做"拐賣人口"這樣傷天害理的事情的。然而,中國社會早已浮躁至此,信仰缺失的當下,那些陌生人的小善良如何能夠抵禦得了這深不可測的人性黑洞。面對這一族群,在立法不嚴,官方漠視的情況下也只能依靠這微弱的信仰力量去約束被釋放的暗黑人性,這或許是導演釋放的一點小善意吧,能夠對銀幕之前的大眾起到些許作用也是極好的。
李屏賓老師的攝影師具有典型的台灣自然風,四川的景色非常襯他的風格(為我的家鄉感到自豪)。小清新似的逆光拍攝造成了意外的"霧霾效果":雷澤寬騎著摩托車從逆光中來,到逆光中去,背影孤單,前路漫漫,渺渺茫茫。就像他這十五年的尋子之路,看不見方向,看不到希望,只能不停地走,走,人淹沒在了這個飛速發展的大時代里了。
劉老師自從邁入了知命之年,選擇的角色更多的是趨於社會責任感,而且也只有這類片子演起來似乎能夠找到些許門道。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劉老師近年來備受肯定的電影都出現在三四月這一淡季檔期,且都是和活明白了女性導演合作(嚶嚶嚶--硬拗)2011年的《桃姐》橫掃中港台幾大電影節以及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大放異彩。讓半輩子活在"只有顏,沒有演技"的言論里的劉老師揚眉吐氣了一把,片中對於普通男人的生存困境的處理,以及清爽細膩的表演方式都可以服眾。說到底,劉老師畢竟是一塊浸淫了華語影壇三十年的老薑。
《失孤》中,他依然是誠懇地在"走心",對於處於社會底層更加困頓的內地失孤中年老男人的人生困境,演繹得還算可以,個別處甚至拿捏得當,譬如一個人騎著摩托車走南闖北,沉默寡言地尋找著丟失了十五年的兒子時(真不是黑,咳咳咳)。這次的表演也應該能讓他在今明兩年的頒獎典禮上撈得一二的,與他比起來,井柏然的表演讓人十分出戲,演技著實讓人拙計啊,台詞功底欠缺,念對白的念得我尷尬症直犯(別打我啊,我是顏粉啊!)一口亮晶晶的烤瓷牙,渾身散發出巴黎時裝周的潮男氣息,哪像是個國道上修車店裡的小工嘛,帥得讓人合不攏腿,看完只想說,寶寶,別哭,我們集資給你辦戶口!
當然,這片子肯定會拿來和《親愛的》做對比,肯定的是它肯定是在表演上比不上《親愛的》,甚至最終的社會效應。但與《親愛的》那種分分鍾拿著芥末往你眼睛上湊的煽情路數相比,我還是喜歡這部電影裡面這種不算克制但是不著痕跡的溫情方式:因為演員完全讓我哭不出來,能夠哭出了的是超級棒的配樂。O(╯□╰)o
對於我自己而言,我更喜歡《失孤》這種能夠在電影中賦予一些電影之外的東西的電影,比如去探討為何在近二十年中國會這么密集地發生"拐賣人口"的現象,深層原因在何處,官方立法機構是否有對此作出應有的反應,又或者在前兩層都沒辦完成的情況下,當下浮躁的中國需要做點什麼?也許這才是這類電影應該承載的目的和意義。
《親愛的》裡面那種人人都有苦難,人人都能到的救贖的中庸邏輯和情感泛濫策略真的可以歇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