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外國搖滾電影
《搖滾之神》
主演:傑克·布萊克
故事簡介:父親一直堅決抵制搖滾樂這種魔鬼創造的音樂,小JB吼出那首「Kickapoo」後便成為搖滾樂的忠實信徒。父親毫不留情地撕爛他心愛的海報,小JB只好向自己的搖滾之神Ronnie James Dio祈禱,被誠心感動的Dio顯靈指引他去「好萊塢」實現他的藝術夢。就這樣JB在神的鼓勵下離開家,來到了搖滾迷的聖地:加州的好萊塢……
《The Wall》(迷牆)
主演:平克·弗洛伊德樂隊
故事簡介:Pink Floyd 的《The Wall》(迷牆)也許是音樂史上最具迷惑力最富想像力的專輯。《The Wall》錄制於1979年,於1982年被拍成電影。專輯與電影講述的是同一個故事:一個叫Pink Floyd的男孩,有年時二次大戰奪去了他父親的生命。他在母親的過分呵護下長大,始終過著意氣消沉的生活,最終開始吸毒,陷入瘋狂狀態……
《Crossroads十字路口》
主演:史蒂夫·范
故事簡介:沈迷於藍調音樂的年輕吉他手,為了追尋藍調音樂的真髓,而跟隨老藍調樂手,同赴密西西比老家。一路上他經歷愛情與友誼的考驗,始終堅持要自己成為傑出藍調演奏者的志願,他甚至願付出所有,來獲取演奏機會。在許多年以前,老樂手也曾為相同的理由,將自己的靈魂在一個十字路口處賣給了魔鬼……
《Almost Famous幾欲成名》
主演:帕特里克·福吉特
故事簡介:《幾近完美》是導演卡梅倫-克羅繼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大片《花心情聖》以來的一部新作。片中,卡梅倫抓住了搖滾歷史上的關鍵時刻,講述了1973年「平靜水面」樂隊的幾乎完美的巡迴演出的故事,描述了70年代盛行的搖滾文化。15歲的威廉姆是一個大膽熱情、滑稽的音樂發燒友,他被當時的那個令人著魔的樂隊迷住了……
《control》
影片開始於1973年,當時的伊恩·柯蒂斯(薩姆·賴利飾)青春年少,是一位眼睛畫著眼線的高中在校學生,成天只是把自己關在房間里聽著大衛·鮑伊和婁·里德等人的音樂。對於他而言,家鄉馬克萊斯菲爾德小鎮死氣沉沉就像是一座沉寂的監獄,唯有正在倫敦燃燒的華麗搖滾才是放縱青春的解葯。
著名樂隊性槍手1976年在曼切斯特舉行的一場演唱會,從此改變了柯蒂斯的人生軌跡。雖然他當時並不會演奏吉他,但高挑的身材卻是搖滾主唱的最佳人選。他在演唱會現場結識了尋覓主唱已久的伯納德·薩姆納、皮特·胡克和斯蒂芬·莫里斯三人,當時就一拍即合,隨後組建了一支名叫華沙(Warsaw)的樂隊。
後來樂隊更名為快樂小分隊(Joy Division),經紀人鮑勃·格瑞通不但辦事得力而且還經常製造樂趣。加上一路上經常遇到貴人相助,樂隊從此以後開始逐漸走紅。這一時期,伊恩·柯蒂斯一邊要工作一邊還要進行排演,非常忙碌。由於過早進入婚姻殿堂,他的感情也開始變得猶豫不決,一邊是妻子黛博拉·柯蒂斯(薩曼莎·莫頓飾),另一邊是情人安妮克·霍內爾。
隱藏在體內隨時都有可能發作的癲癇病也在影響他的事業發展。1980年5月,終於就在好不容易開始籌備的美國巡演前夕,萬念俱灰的伊恩·柯蒂斯在家中自縊身亡,年僅二十三歲。當天晚上,他正在看沃納·赫佐格的電影《史楚錫流浪記》,聽著伊基·波普的專輯《白痴》。
《hedwing and the angry lnch 搖滾芭比》
影片主人公漢塞爾出生於冷戰時期的東德。早在孩提時代他便經常收聽一家軍隊電台播出的美國搖滾樂。漢塞爾整日陶醉在這種亢奮喧鬧的音樂之中,夢想成為一名搖滾樂手。終於,這一天似乎不再那麼遙遠。一名美國黑人士兵盧瑟對他表示愛慕之情,並答應給予他幫助。但麻煩的是,漢塞爾必須同他結婚才能和他一起去美國。因此他唯一的出路是改變自已的性別。無奈之下漢塞爾作了了一次變性手術。手術做得非常糟糕,漢塞爾的陽具因而被割去大半,只剩下1英寸,這便是「ANGRY INCH」 (憤怒的1英寸)一詞的由來。漢塞爾戴上一頂金色假發,改名赫德韋格,告別過去,帶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前往美國。
然而,在這片他曾經夢寐以求的國土上,幸福似乎仍然與赫德韋格無緣。2年後,在堪薩斯州的一片活動房組成的住宅區,盧瑟因追求另一男孩而棄她而去。赫德韋格在痛苦中振作起來,繼續她的音樂之旅,為實現昔日的夢想而努力。她召集一些韓國軍人的妻子,成立The Angry Inch搖滾樂隊。她還找了一份看護嬰兒的工作,以維持生計。打工期間赫德韋格引誘並愛上了17歲的湯米,這位羞怯的小夥子對搖滾樂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在赫德韋格的指導下湯米開始練習演唱,與此同時,赫德韋格的精湛技藝開始逐漸地展現出來。
好景不長,不久湯米便竊走赫德韋格的歌曲並拋棄了她。倚仗赫德韋格的歌曲,湯米終於發跡,成為名噪一時的搖滾明星,而赫德韋格和她的樂隊仍在一家二流餐館為用餐的顧客們演唱而艱難度日。終於,赫德韋格潛入湯米正巡迴演出的體育館,內心的創痛使她陷入絕望……
⑵ 求一些有關搖滾的電影
滾石風雲 Stoned(2005)
導演:
Stephen Woolley
主演:
帕迪·康斯戴恩 Paddy Considine
Monet Mazur
Leo Gregory
影片聚焦於上世紀60年代登峰造極的英國音樂人布萊恩·瓊斯,當時的他不僅是名聲響徹世界樂壇的搖滾巨星,還是標新立異的時尚青年和花花公子。在最輝煌的7年間,他組建了世界最偉大的搖滾樂隊「滾石」,不過,影片故事並非關於滾石樂隊,而是向世人撥開布賴恩·瓊斯神秘死因的重重疑團。
1962年,布萊恩·瓊斯組建了滾石樂隊,並成為該樂隊的領軍人物和靈魂人物,他暖昧的氣質和獨具的天份倍受矚目,可是好景不長,1969年,他離開樂隊,不久,慣於沉浸於聲色之中他被發現溺死在家中的泳池……
披頭傳奇外一章Backbeat(1994)
導演:
伊恩·索夫特雷 Iain Softley
主演:
伊恩·哈特 Ian Hart
Nicholas Tennant
斯蒂芬·多爾夫 Stephen Dorff
「披頭四」的崛起是當代流行樂界的傳奇,本片企圖捕捉他們成名前的一段青春歲月,藉以反映六十年代初期的時代氣氛。劇情描述約翰藍儂一心想組合唱團揚名天下,力邀好友史都華前往德國漢堡跟他合組搖滾樂隊。其後,他又找了志同道合的保羅·麥卡尼與喬治·哈里森一起在漢堡的小酒吧賣唱。不久,史都華認識了熱愛藝術的德國女孩艾史翠,乃重拾畫筆向繪畫發展,並表明不再唱歌。藍儂有點妒忌,力勸史都華離開艾史翠。
重金屬之旅 Metal: A Headbanger's Journey(2005)
演員:
Alice Cooper .....Himself
Bruce Dickinson .....Himself
Ronnie James Dio .....Himself
U2神采飛揚U2: Rattle and Hum(1988)
導演:
菲爾·喬安諾 Phil Joanou
主演:
亞當·克萊頓 Adam Clayton
博諾 Bono
B.B. King
劇情
本片是愛爾蘭藉超級搖滾樂團U2在美國巡迴演唱期間拍攝完成的演唱會紀錄片,製作目的是想讓觀眾來了解U2如何工作、如何創作歌曲?以及他們對音樂所付出的感情。演唱會上U2唱了他們的金曲,也演唱了其他知名歌曲,還與BB king一起表演 二重奏。
金屬製品合唱團Metallica: Some Kind of Monster(2004)
導演:
Joe Berlinger
Bruce Sinofsky
主演:
James Hetfield
Lars Ulrich
Kirk Hammett
Metallica以全球8千5百萬張的專輯銷售量高居全美SoundScan唱片銷售時期以來唱片銷售總排名TOP 5,出道以來一首又一首撼動全美主流搖滾榜的經典,在繼1997年《ReLoad重裝》就沒有新作的他們,久違六年之後狂囂推出他們的最新錄音室專輯《St. Anger》,讓許多重金屬迷是興奮不已,他們甚至還為了首支新單曲的音樂錄像帶拍攝勇闖聖昆汀監獄,在一群重刑犯前演出! 除此之外,這支搖滾勁旅也在今年被MTV台選為「MTV輝煌巨星」,邀請林普巴茲提特、艾薇兒、林肯公園等藝人一同向這些樂壇老大哥們致敬。 這張久違的新專輯的錄制過程其實艱辛萬分,先是主唱詹姆斯進出戒毒中心接受治療,然後原任貝斯手傑森離去,雖然最後找到曾為大名鼎鼎的Ozzy Osbourne伴奏的羅伯加入,但因報到的太晚,也來不及參與新專輯的錄制,種種突發狀況讓這張新碟的發行市困難重重。 為了拍攝這張新輯的首支同名單曲的MV,這些團員們還勇闖美國舊金山的聖昆汀監獄,這個監獄最有名的就是有一個「No Hostage Policy」,也就是獄方並無保護人質政策,簡單來說就是任何人在獄中發生了任何被囚犯挾持或其它的意外,就只能靠上天保佑,並沒有人能夠保證會出面去援救人質安全出來。不過他們也在兩天內把這支相當特殊的MV拍攝完成,順便還開了一場小型演唱會,讓犯人極其興奮。 這支已經縱橫樂壇20年的樂團,隨著新專輯的推出,也向林普巴茲提特和linkin park這兩支表現優秀的後輩發出號召,邀請他們一起上路狂飆,展開夏季巡迴「Summer Sanitarium Tour」,這也將再度證明他們在重金屬搖滾領域的龍頭老大的地位。
幾近成名Almost Famous(2000)
導演:
卡梅倫·克羅 Cameron Crowe
主演:
凱特·哈德森 Kate Hudson
傑森·李 Jason Lee
弗蘭西斯·麥克多門 Frances McDormand
劇情
故事發生在1973年的美國,當時搖滾樂正方興未艾,新晉的搖滾樂團不斷涌現。這些樂隊與他們的音樂讓15歲的小威廉著了迷,經過一番努力,他獲得了來自老牌滾石音樂雜志的「特殊」任務——采訪一支正在走紅的搖滾樂隊「平靜之水」。於是他不顧母親的反對,跟隨樂隊踏上了巡迴演出的音樂之旅。在經歷了一番風雨之後,不再僅僅是采訪者而是樂隊一員的威廉終於感悟了家庭與生活的真諦。
天鵝絨金礦Velvet Goldmine(1998)
導演:
托德·海因斯 Todd Haynes
主演:
喬納森·萊斯·梅耶斯 Jonathan Rhys Meyers
Eddie Izzard
伊萬·麥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
1970年,搖滾樂在世界上爆發了,代表人物布萊德·斯萊德成為萬人景仰的領袖,1984年,他在一次狂歡的演出中遭人「暗殺」,自此銷聲匿跡。年輕記者阿瑟開始了對昔日偶像的調查。在布萊恩的妻子曼迪的講述下,故事回到70年代:斯萊德的崛起,他與美國搖滾歌星庫爾特·懷爾德的相互鼓舞與相互迷戀,還有他最終的隕落。阿瑟找到了庫爾特,他描繪的與斯萊德的關系像寓言一樣美麗動人。在采訪和調查中,阿瑟少年時代的歌星夢想被再次點燃。他將自己想像成另一個斯萊德,與懷爾德重新溫存那份相惜相愛的感情,而天使般的斯萊德正在雲中美麗的宮殿里歌唱……
盧·里德:搖滾心靈Lou Reed: Rock and Roll Heart(1998)
主演:
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盧·里德 Lou Reed
劇情
回顧lou reed三十年的音樂歷程,從Velvet Underground到單飛到futuristic rock opera。訪談不僅有reed還有多位好友。另外圈內音樂人David Bowie、David Byne、Patti Smith、Suzanne Vega、Dave Stewart、Philip Glass也出鏡談lou reed對自己的影響。
車庫搖滾 Garage Days(2002)
導演:
亞歷克斯·普羅亞斯 Alex Proyas
主演:
Kimble Rendall
Emma Lung
馬爾頓·索克斯 Marton Csokas
國家/地區: 澳大利亞
對白語言:英語
關於一支年輕的悉尼搖滾樂隊,試圖尋求一席立足之地,他們在成為新希望前還有漫長的一段搖滾路要走。
搖滾兄弟 Brothers of the Head(2005)
導演:
吉斯·富頓 Keith Fulton
路易斯·沛沛 Louis Pepe
主演:
Luke Treadaway
Harry Treadaway
劇情
2006年柏林電影節全景單元的開幕片是基思·富爾頓和路易·貝貝的《Brothers Of The Head》,講述了一對玩朋克搖滾的雙胞胎兄弟組樂隊的故事。
搖滾巨星 Rock Star(2001)
導演:
斯蒂芬·赫瑞克 Stephen Herek
主演:
馬克·沃爾伯格 Mark Wahlberg
蒂莫西·奧利芬特 Timothy Olyphant
詹妮弗·安妮斯頓 Jennifer Aniston
克利斯·科爾茲是一名辦公用品銷售員,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搖滾歌星。紅極一時的Steel Dragon樂隊是他嚮往、追逐的目標。克利斯和朋友們組成一支業余樂隊Blood Pollution,竭力模仿Steel Dragon樂隊主唱鮑比·畢爾斯的,他的執著與痴迷與日俱增,為此他經常和樂隊成員發生爭吵;隊友演奏時,樂曲稍有出入,他便大打出手。終於,大家再也無法忍受他那近乎偏執的熱情。畢竟,他們不想一味模仿、照搬,他們需要創新。克利斯被逐出了樂隊。
與此同時,Steel Dragon樂隊正打算撤掉主唱鮑比·畢爾斯。正巧克利斯的兩位歌迷同鄉給Steel Dragon樂隊看了Blood Pollution的演出錄像,吉它手柯克·卡第看中了克立斯,決定約他面試。在女友艾米麗的協助下,克利斯大獲全勝,以精湛的表演一舉征服Steel Dragon樂隊成員。至此,克立斯成為Steel Dragon樂隊的主唱,為重金屬時代寫下輝煌的一筆。
單身一族Singles(1992)
導演:
卡梅倫·克羅 Cameron Crowe
主演:
蒂姆·波頓 Tim Burton
卡梅倫·克羅 Cameron Crowe
Peter Horton
另外還有中國的北京雜種和北京樂與路等。
⑶ 求關於搖滾樂或者搖滾樂隊的電影
我主要是推薦有關搖滾題材的電影了,那些披著搖滾的外衣拍的喜劇片我就不推薦了
幾近成名(以小孩子的眼光看待一個樂隊的成名之路)
天鵝絨金礦(講華麗搖滾的片子,演員超贊,充滿了搖滾本身的地下色彩)
迷牆(以著名迷幻搖滾樂隊平克弗洛伊德的同名專輯迷牆拍攝的電影,電影本色也很迷幻,深受好評並被評委MV的先河)
大門(奧利佛斯通為大門樂隊拍的傳記片)
搖滾萬歲(本事戲謔搖滾的片子沒想到卻憑真實的現場表演引起轟動,使觀眾認為電影中虛構的樂隊是真的,這些演員後來還真的組了樂隊發了專輯,就是大名鼎鼎的刺脊樂隊)
席德和南希(性手槍樂隊的)
我不在場(鮑勃迪倫的片子,以六位演員演繹迪倫的六段經歷,蝙蝠俠中的小丑也在裡面演)
說實話搖滾題材的電影質量也是良莠不齊,但上面我說的是我自己認為比較好的,而且名聲也比較好
⑷ 求關於搖滾的電影……
先個人推薦一部:《九首歌》
搖滾與情色的結合,慎入。但是畫面十分唯美,看著人心裡暖暖的。
以下是拉的。。。。
1、《晝夜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1956年
它也許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搖滾電影,也是搖滾這個詞第一次被用到電影中,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它其實和一部紀錄片差不多,因為片中的情節幾乎可以忽略不記,台詞也只是對音樂的鋪墊,它真正的意義在於匯集了搖滾樂最早一批樂手歌手的現場演出,並用這些瘋狂在現實世界裡引出更多瘋狂,由於比爾·哈利、「彗星」等人的演出實在瘋狂,而引起的騷亂又太多,所以在英國眾多城市遭到禁映。
2、《神秘列車》(MYSTERY TRAIN)1989年
吉姆·賈木許電影作品,這部電影比貓王自己的一大堆電影更能反映其精神實質。
3、《Jimi Hendrix——Experience Electric Ladyland》1970年
Jimi Hendrix的英年早逝,叫樂評人認定這是搖滾樂壇在十九世紀的最重要損失之一,他迷幻的吉他手法,將個人靈氣與音樂結合得叫聽者動容,能夠將吉他弦變成如人類的舌頭,會講話,會令人開心,落淚。今之這張Electric Lady land的VCD,就製成一張Jimi Hendrix自傳式的影像紀錄,收入Hendrix演出的片段,在音樂製作時的認真態度,完全是沖破時空活現眼前。而且也訪問了不少樂壇中人,例如Steve Windwood,Eddie Kramer(他是ElectricLadyland大碟的錄音師),亦有Hendrix的經理人Chas Chandler,亦即是Animals的bass手,從他們的說話中,皆對這位天才給予極高贊賞,更可看出他們是言出於心。VCD中,當然也少不了收入Hendrix的live performance,在台上他就如著了魔的投入,這裡面就有All Along The Watchtower,Gypsy Eyes,Crosstown Traffic,Voodoo Chill……看見他完全投入的演出,指法如飛在吉他弦線上勾劃出靈魂,當今之世,已沒有一位吉他手有此能耐;這張Electric Lady land肯定是Hendrix迷的珍藏品,甚至是他一個音樂圖監;就算你是初接觸這名字,也可從這VCD中對他了解更多。這就是一個音樂必修課,課題是:Jimi Hendrix。
4、《脂粉貓王》(Jaihouse Rock)1957
「貓王」艾爾維斯·普萊斯利最典型的搖滾電影之一,描敘一個不安分的小子在監獄里迷上搖滾,出獄後成為搖滾紅星,後來又蛻變成一個利慾熏心的大明星,失去了最親密的朋友雲雲。在「貓王」無數連歌帶演的爛片中,好歹這還算一部真正描述搖滾樂本身的電影,他的神采也還真的算得上叫人興奮。
5、《別回頭》(Dont Lookback)1967年
這部紀錄片是對BOBDYLAN1965年英國巡演的忠實記錄,導演彭內貝克用影像清晰地說明那時的鮑波與「披頭四」是多麼的不同,與同時期的《苦難日之夜》相比,《別回頭》更直接、深刻,對自己的拍攝對象也沒有造星般地刻意吹捧,甚至還有毫不掩飾的刻意嘲諷。但是,再冷靜的鏡頭都無法掩蓋年輕迪倫的燦爛光芒,同現在的老迪倫相比,年輕的他無與倫比的傲慢,機智,激情洋溢,而其中一段以跨掉派代表艾倫·金斯堡為背景的開場更是彌足珍貴。
6、《紫醉金迷》(Velvet Goldmine)1998年
影片再現了英國華麗搖滾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時的景象。藝名為Maxwell Demon的華麗搖滾明星Brian Slade預言了自己將死於舞台上,當他的遇刺騙局被揭露後,他的星途就走到了盡頭。10年後,原來是Slade歌迷的英國記者Arthur Stuart要發表一篇名為《究竟發生了什麼?》的文章。影片馬上轉為多線索模式,從多個角度展示了BrianSlade的生活和事業,包括他和妻子Mandy Slade及瘋狂的美國歌手Curt Wild之間的雙性戀經歷。很有趣的是,英國出身的伊萬·麥格雷戈在這部電影中竟然飾演一個美國本土搖滾歌手,他爆發力十足的演唱,啟發了片中的英國華麗搖滾歌手,兩人產生了一段同志情誼,而另一個主要演員,紐約時報記者年輕時對自身慾望的探索,也是經由他的改變。劇中伊萬·麥格雷戈不僅跟每個主角都有一段纏綿,甚至不惜在舞台上演唱到一半時三點全露的火辣情節,我想這也是他跟一般偶像明星截然不同的地方,他不為表演所限,自然也不拘泥於形象。
7、《伍德斯托克》(WOODSTOCK)1970年
這部幾乎可以稱之為樂史上最著名的搖滾紀錄片,記錄了嬉皮年代的音樂神話。如果你聽搖滾而不知道這個,那你……
8、《迷牆》(THE WALL)1982年
一部最出色的也是最著名的搖滾電影。1979年英國的傳奇搖滾樂隊Pink Floyd推出了搖滾樂史上最經典的作品之一——概念性雙唱片專集《The Wall》,由樂隊的靈魂人物Roger Waters根據自身經歷創作的半自傳性作品。這張唱片以「牆」的概念為基礎,抒發了對戰爭的恐懼(Roger Waters的父親死於二戰),對人性麻木的控訴和社會陰暗面的描寫,唱片推出後,不僅在搖滾樂界,而且引起整個西方文化界的巨大反響。兩年後,英國著名導演阿侖·派克決意把它搬上銀幕,他請來了英國樂隊Boomtownrats的主唱Bob Geldof扮演影片主角Pink,運用大量的電影表現手法——蒙太奇和動畫手段極好地傳達了唱片的主題(當然也有導演自己的理解),不僅如此,影片的音響表現手法引起極大震動,全片沒有一句對白,全部採用Pink Floyd在雙唱片專集《The wall》中的歌曲(也有唱片中未出現的一些歌曲在影片中出現)作為推動影片情節發展的媒介,就像一部長篇music video。可以說這部影片的出現直接引發music video的熱潮出現。另外影片的製作方法也引起後來電影人的紛紛仿效。不過如果你對西方戰後青年的概況和唱片本身的內容不夠了解的話,你大概不易看懂這部片子。值得一提的是阿侖·派克在十五年後,又拍攝了一部根據音樂劇改編的影片《Evita》(貝隆夫人,由麥當娜主演),全片仍然沒有一句對白。
9、《席德與南希》(SID AND NANCY)1986年
雖然「性手槍」不是最出色的朋克樂隊,但他們是最出名的朋克樂隊,《希德與南茜》是關於這支傳奇樂隊的吉他手希德·維舍斯與其美國女友南茜·斯龐根那反復無常的情愛關系和羅密歐朱麗葉式的悲劇結局,導演對這兩個社會食物鏈最底端的邊緣人進行了客觀的刻畫:他們的粗暴和痛苦,他們的敏感和自傷,他們走向自我毀滅卻似乎不可避免……每一格影像都展現了電影的憤怒、激動和真誠。經過那次危機四伏的美國巡演,「性手槍」終告解體,希德仍在viper毒癮的控制之下,他試圖開始個人發展,但人們在一個早上發現南茜被捅死倒在地板上,希德因為謀殺罪被捕,他們的悲劇正好印證了朋克樂隊「玩鬧大會」(Circle Jerks)的一首歌——「Love Kills」(愛會殺人)。科特尼·拉芙和科特·柯本的關系,經常被用來與南茜和希德的關系作比,而科特尼·拉芙恰好在這部電影裡面扮演了一個小角色。加里·歐德曼和克洛·韋伯以令人折服的演技將希德與南茜關系中的那份不成熟、相互傷害及令人反感的一面清晰地凸現在觀眾眼前,而他們那決意擺脫任何束縛的愛情又是那麼令人感傷,乃至啜泣。2000年的《骯臟與憤怒》(The Filth And The Fury)是一部關於「性手槍」樂隊的傑出紀錄片,真實、客觀、滿懷熱情,而又頗具觀賞性。
10、《美國風情畫》(American Graffiti)1973年
《星球大戰》系列的導演喬治·盧卡斯能拍出這樣清新可人的小品,令人嘆服。影片主演是哈里森·福特。故事以1962年夏天美國一個小鎮為背景,描寫幾個高中生畢業一夜的生活,反映了越戰前夕過著優裕富足生活的美國青年人的思想、感情,其中引用了大量美國50年代的搖滾樂作為背景音樂,如:BillHaley(比爾·哈利)的《rockaroundtheclock》(晝夜搖滾)等等,應該說是恰如其分。這部影片是喬治·盧卡斯最有深度的作品——我就不懂為什麼美國人對《星戰》這樣的適合於兒童觀看的影片這么津津樂道——《美國風情畫》比《星戰》強多了。
11、《猜火車》(Train Spotting)1996年
這部電影改編自艾文·威爾士1993年同名暢銷小說;成本僅二百五十萬美元,拍攝時間49天。從一出爐,它就成為了輿論的焦點。不僅因為在這部低成本影片中對viper吸食作極為細致的描寫,更由於片中所充斥的墮落情緒——倫敦的影評人說這部影片使人想要「以身試毒」。當然影片的導演並不承認,他認為影片後部對毒癮來臨時的痛苦描寫是很客觀的。
事實上,整部影片的態度與其說是客觀不如說是冷漠。影片以第一人稱作為敘事角度,完全在主人公的敘述中展開情節,隱藏影片的立場;而在本來已十分鬆散的結構中隨意終止敘述加入評論、分析甚至跨時空的追憶;這種純主觀的手法不僅使人耳目一新,也十分貼切影片的基調,從而以後的同類型影片屢屢採用,幾乎成為固定模式。影片以主人公瑞頓的一段自序作為開場白:「……大電視、健身器、富特轎車、朝九晚五……選擇……太多選擇,你選擇什麼?我選擇不選擇。」廣角鏡頭跟拍,配之以城市街景和IggyPop的音樂。
影片的展開部分則完全是以瑞頓為首的一小撮頹廢青年的生活實景:他們終日無所事事,東游西逛,打架酗酒泡妞吸毒;聚在鐵道邊打賭猜測下一列火車的經過時間以打發時日,還共同養著一個不知誰是父親的嬰兒。他們滿足於這種糜爛的生活狀態,即不想也認為不能改變現狀,逃避一切規范和責任,並且全部是無go-vern-ment主義者和viper吸食者。在一次暢快淋漓的集體吸毒後小嬰兒意外死亡,這強烈刺激了可能是父親的每一個人;促使瑞頓在無數次失敗後下定決心戒毒。就在他戒毒成功開始普通人生活時,暴力愛好者巴比帶著瑞頓的舊日夥伴找上了他,要他一起參與一次巨額販毒。最終瑞頓偷走了販毒所得的錢消失在人群之中。
片中瑞頓過量吸食viper後精神恍惚,昏倒在街頭的段落以浪漫主義的高速攝影處理,背景配以LoudReed寧靜的《OnePerfectDay》,極寫吸毒後的快感;隨之而來的戒毒過程則用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以嘈雜的電子樂配合色彩極不和諧的畫面構成感官刺激;與上一段落形成強烈對比。這些描寫怪誕而又真實,堪稱經典之筆。
瑞頓的夥伴在空寂無聲的鐵道邊大聲說:「蘇格蘭,蘇格蘭,這是全世界最醜陋的地方。」其他人則對他大肆嘲笑——這就是後現代的「憤怒青年」們,他們在夢魘般的生活中自我放逐,不再樹立任何意義上的精神之父。《猜火車》以其冷靜的喻諷口吻,真實的敘述態度,貫穿始終的黑色幽默感及具現代感的聲畫處理成為另類影片中的經典;更因其中所表現的價值觀和自我意識引起了極大關注和爭論。以後一系列的另類影片中幾乎部部都有它的影子。無怪乎有人說:「整部《NOWHERE》(美國另類影片)也比不上《猜火車》的五分鍾。」
12、《大門》(THE DOORS)1991年
這是我個人十分喜愛的一部影片——當然和導演有關,我是奧列佛·斯通的忠實影迷,同時也是The Doors樂隊及其主唱歌手Jim Morrison(吉姆·莫里森)的忠實樂迷。奧列佛·斯通和吉姆·莫里森是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學院的校友,吉姆·莫里森在世期間,斯通曾給吉姆讀過自己寫的劇本,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斯通就萌發了把吉姆和大門樂隊的事跡搬上銀幕的想法,這個願望直到斯通完成了《生逢七月四日》後才得以實現,在他宣布要拍攝這部影片之後,很多男影星都爭相要飾演男主角吉姆——因為這個角色實在是太有挑戰性了,最後外形酷似吉姆·莫里森的方·基默幸運入選。斯通在拍攝這部影片時,採取的不同於一般人物傳記片的手法,截取了吉姆一生的幾個片段,並且並不完全拘泥於史實,甚至是一些超現實主義的手法(如那個反復出現的死於車禍的老印第安人)來表現吉姆和大門樂隊的傳奇經歷,取得很好效果。斯通不愧於電影大師的稱號,他對影片的氣氛和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方·基默的演出也十分出色,為了演好這個極富爭議的角色,他不但認真研究表演方法,而且刻苦鑽研了吉姆和大門樂隊的詩作和歌曲,認真體會角色的性格,甚至模仿吉姆的一舉一動,應該說,他把這個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不但是形似,而且是神似(即使沒看過影片,只看過劇照的人相信也會同意我的說法)。方·基默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在影片拍攝結束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從角色中解脫出來。這部影片和斯通的其他作品一樣,放映後引起極大的爭議,但其藝術價值毋容置疑。這部影片也向人們證明——方·基默和梅格·瑞恩(在影片中飾演吉姆的妻子帕米拉)不是只會扮演諸如《壯志凌雲》中那樣傻傻的角色。
13、《歌聲淚痕》(THEROSE)1979年
這是一部關於搖滾樂史上最偉大的女性——JanisJoplin的傳記片,製片人找了一位外形比較相似、同時也是一名歌手的貝蒂·米德勒來出演這位傳奇女星的短暫一生,令人唏噓不已。貝蒂·米德勒的表演應該說是比較到位的。影片中除了引用了大量JanisJoplin的歌曲以外,貝蒂·米德勒也一展歌喉,在影片中大放異彩。影片的原聲專集十分暢銷,其中出現了一曲也許是搖滾樂史上最為動聽的歌曲《Therose》(玫瑰)。
14、《搖滾夢》(Starstruck)1982年
這是一部不需要知道故事,不需要知道導演,也能夠隨之搖擺狂舞的搖滾電影!俗套的劇情:女孩懷著摘星夢,女孩的母親失業,家庭陷入危機,女孩參加歌唱比賽,女孩遇見男孩,男孩失去女孩,男孩贏回女孩芳心。導演展現駕馭類型電影的神奇能力,全片洋溢的青春搖滾氣息宛如歌舞劇版《舞國英雄》,喜愛搖滾樂的你不可錯過!
15、《給我庇護》(Gimme Shelter)1970年
1969年Woodstock音樂節四個月之後,發生了一次名氣遠在前者之下、但就意義與成就來說不遑多讓的槍殺事件。這部電影就是記錄這次事件的。這支樂隊可以說是20世紀60年代搖滾的終結者,當然它的表面現象是1969年12月。當時,在美國有大量樂迷的Rolling Stones樂隊在美國加州奧德蒙舉行一場免費演唱會,當天有40萬觀眾來到現場,但悲劇發生了,被聘來維持秩序的飛車party在演唱會上演了暴力的場面,一名觀眾被追殺而死。這部又名《讓我躲藏》的紀錄片記下了「滾石」樂隊最值得珍藏的瞬間,也記下了「地獄天使」的兇猛身影,本來是來維持秩序的他們最終卻與部分觀眾大打出手,讓20世紀60年代愛與和平的聚會的巨大神話在瞬間倒塌,正因為這些無比真實的鏡頭,這部電影在搖滾文獻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最後還有一個網址,有海報。http://www.mtime.com/group/liyingping/discussion/81197
⑸ 歐美搖滾題材的電影
《搖滾校園》School of Rock
[劇情簡介]
搖滾樂主唱和吉他手杜威·費恩(傑克·布萊克飾)已經年過30,除了一大疊和各種樂隊的不成功合作記錄和一個搖滾巨星的夢想外一無所有。一天,杜威又被一支重金屬樂隊踢出門外,而回到公寓,室友和老友內德·斯尼勃利(麥克·懷特飾)的女友帕蒂(莎拉·席維曼飾)又對他下了最後通牒:要麼付清房租,要麼立刻走人。一籌莫展的杜威在四處閑逛時聽見收音機中說本地要舉行一場盛大的「樂隊大戰」比賽,優勝者將獲得一筆豐厚的獎金。然後他又湊巧聽見了一所私立學校孩子們的管弦樂演出,其中一個叫YUKI的吉他神童的表現深深震動了他……
於是杜威在學校給內德打電話請他來代課時(內德是前搖滾樂手和現代課老師)冒充了朋友的身份,從而成為了那所極端保守學校的五年級代課老師。這里的孩子們個個敏感早熟,整天考慮的是將來要上常青藤的哪所盟校,是當醫生還是律師。孩子們看著這個舉止詭異的老師眼神中充滿了嘲笑和迷惑,他本該給他們上地理和數學,現在卻在黑板前面大講特講重金屬樂隊齊柏林飛船和吉他聖人傑米·亨得里斯。
不知不覺間,杜威開始沉迷於做老師的感覺,這個一直以來的失敗者忽然發現在他的生命中充滿魔法。而他的自由散漫的生活態度,他的熱情和音樂天分也很快對那些小大人們產生了影響,他們開始變得生氣勃勃,同時開始審視自己,他們開始認真探究自己不被學校鼓勵的另外一面,並且考慮一些盛大灼熱的夢想。終於,杜威開始對孩子們進行初步搖滾樂訓練,盡可能的發揮每個人的才能把他們組成一支小型的搖滾樂隊,並准備帶他們去參加「樂隊大戰」的比賽。
隨著比賽日期的臨近,杜威也面對著越來越多的問題,他真的能夠說服保守的女校長和那些完全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們碰搖滾樂的家長們么?他真的能帶領樂隊獲得比賽的優勝,從而解決自己的經濟困境,並重新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搖滾樂手么?
⑹ 有些什麼好看點的搖滾音樂電影
《猜火車》
《MEETING
PEOPLE
IS
EASY》(
《The
Clash
-
Westway
to
the
World》
《幾近成名》
Almost
Famous
(音樂出奇的棒)
《搖滾明星》Rock
Star
(值得爭論的一部電影,不過對於搖滾樂來說,爭論似乎很沒有意思)
《烏鴉》
The
crow
《24
Hour
Party
People》(Joy
Division,new
order的音樂組成了這部電影)
《LIVE
FOREVER
MOVIE》(關於brit-pop的電影,關於Oasis,
Blur,
Pulp,
Massive
Attack......)
《Last
Days》(Gus
Van
Sant導演,素材來自於nirvana主唱kurt
con自殺前的一段日子,音樂明顯借用unplugged里的kurt的情緒)
《woodstock
69》(只有這個完整的拍下了音樂盛況里人們的思想,行為,語言活動的具體畫面,使之成為完整)
⑺ 有關搖滾的電影
天鵝絨金礦 Velvet Goldmine
1971年,華麗搖滾風行一時,無論在音樂的風格和樂手本身的作風上,都呈現驚世駭俗的一面,他們的曲風熱鬧絢麗,樂手裝扮俗麗,行為放浪,大大影響當時年輕人的穿著打扮及性觀念的解放。
1970年代,搖滾樂在世界上爆發了,代表人物布萊德·斯萊德成為萬人景仰的領袖,1984年,他在一次狂歡的演出中遭人「暗殺」,自此銷聲匿跡。年輕記者阿瑟開始了對昔日偶像的調查。在布萊恩的妻子曼迪的講述下,故事回到70年代:斯萊德的崛起,他與美國搖滾歌星庫爾特·懷爾德的相互鼓舞與相互迷戀,還有他最終的隕落。阿瑟找到了庫爾特,他描繪的與斯萊德的關系像寓言一樣美麗動人。在采訪和調查中,阿瑟少年時代的歌星夢想被再次點燃。他將自己想像成另一個斯萊德,與懷爾德重新溫存那份相惜相愛的感情,而天使般的斯萊德正在雲中美麗的宮殿里歌唱……
迷牆 Pink Floyd The Wall
在1982年拍攝了一部影響深刻且引起廣泛爭議的同名探索電影《迷牆》(Pink Floyd The Wall),片中沒有一句對白,完全以畫面結合原唱片中的歌曲以闡述了 Waters 的創作概念.
本片是「迷幻搖滾」的掌門樂隊「平克·佛洛依德」1982年自編自演的音樂巨片,由逼人心魄的音樂和光怪陸離的聲光效果組合而成,迷幻色彩濃厚,敘事手法前衛大膽、超越傳統,被視為是當今MTV的開山鼻祖,而其中深刻的哲學理念更是在現在都為樂迷所津津樂道,更被和平主義者們視為圭臬。本片由著名英國導演阿倫·帕克執導,他的影片向來以題材敏感、尖銳著稱,在本片中,他對場景的支配和調動出神入化,令本片成為音樂片中的經典之作。
一個叫Pink Floyd的男孩,幼年時二次大戰奪去了他父親的生命。他在母親的過分呵護下長大,始終於著意氣消沉的生活,最終開始吸毒,陷入瘋狂狀態。這張具有紀念意義的專輯其實是Pink Floyd兩位成員真實生活的寫照。Pink童年的遭遇同Roger Waters相象。Roger是《The Wall》的最主要的創作者,他的父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他在這張專輯中傾注了對父親的感情,以及失去父親後的孤獨感。Pink成年後的生活則基本上是原主唱Syd Barret的寫照。Roger Waters、David Gilmour、nick Mason和Richard Wright四人將這些生命的故事組合在一起,最終創作出了神秘的有關男性精神世界幻覺之旅的專輯——The Wall。
朋克未死 punk is not dead
一部以PUNK搖滾樂為題材的紀錄片《Punk's Not Dead》(朋克不死)7月21日在美國芝加哥首映,這部紀錄片將在今年夏天美國的大部分城市上映。 這部紀錄片以近三十年來PUNK搖滾樂發展為背景,真實再現PUNK搖滾樂隊演出的場景。影片帶你走入地下俱樂部,另類聚會和唱片店,其中有采訪、有現場,更有很多具有爭議性的畫面,真實拋析「PUNK精神」的本質,以贊揚的姿態表現了PUNK音樂的歷史意義。PUNK是一種搖滾樂形式?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社會現象?相信在這部紀錄片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紀錄片中,Green Day, My Chemical Romance, Good Charlotte ,Bad Religion,Ramones, Henry Rollins, Billy Idol, NOFX, Social Distortion, Stiff Little Fingers 和Sum 41等著名PUNK搖滾樂隊都將出現在熒屏上。該片不僅有樂隊演出的現場,花絮,還有對PUNK藝人的采訪,相信喜歡PUNK搖滾的樂迷會會在這個夏天為他們喜歡的PUNK搖滾澎湃。 在美國第一輪的放映將在7月底結束,除芝加哥外,這部紀錄片還將在美國紐約,洛杉磯,波士頓,新奧爾良,波特蘭等城市上映。相信這樣一部紀錄片不需要太多的宣傳就已經足夠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在票房方面也決不會輸給任何一部垃圾商業大片,這就是搖滾樂的魅力。
席德與南茜 Sid and Nancy
一部關於前英國傳奇punk樂隊sex pistols低音吉他手sid vicious的傳記式影片。
那是個屬於punk的時代,一切的屬性都是混亂的時代。混亂的音樂,混亂的生活狀態,毒品,酒精,性。
當然你有權力保持沉默,或者直接唾棄他們。sid 作為sex pistols的低音吉他手,在sex pistols樂隊的後期和解散後終日沉迷與毒品之中,這是他覺得有意思可以去做的事,上帝也就這么回事。他如果在人間也會迷上毒品的。豪華游輪的punk聚會,向遠隔重洋的美國的母親要200塊就是為了買些毒品。這樣很真實。真實的真想自己也身處其中。我很悶,似乎你也是一樣,悶。
一見鍾情,是的,當然這不是一個愛情故事,他們因為毒品走到了一起。是真正的愛還是毒品,我們不清楚,他們會很清楚嗎?
前面摩托車開道,上面有直升飛機,這是當時sex pistols的巡迴演出。當冷靜的美國人還接受不了這樣的punk音樂時,當德克薩斯德牛仔狠揍了sid時,當sex pistols樂隊安靜的解散時。Sid已經在慢慢的迷失了自己。sid單飛後更加控制不住自己的精神和情緒,而出現的了精神枯竭的症狀。音樂對他來說已經是一種奢侈,在他的世界裡只有毒品。
可能人的生命會因為經歷了一種階段而使其變得毫無意義,而生命也不將再是一種可愛的東西。
在垃圾遍地中親吻,在黑暗中飛舞的紙幣。在從眾人追捧的明星淪落到去貧民區街巷購買略等的毒品。音樂已經在毒品中葬身。sid和nancy已經走投無路,在紐約的大旅館看著火焰在自己的房間飛舞。那是一種很蒼白很無助的感覺,世界已經不再屬於他們了,世界也不再需要他們了。nancy倒在了血泊之中,也不知道她怎樣的死去,sid被保釋出來後,在街口和幾個孩子快樂的跳起了舞,他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去哪裡,他上了死去的nancy叫來的計程車......sid在1979年死於毒品過量......
不久前看到Vivienne Westwood在時裝界頒獎典上依舊光怪陸離的怪異裝扮,不禁感嘆。物是人非,象徵著上世界中葉「跨掉的一代」的同時代衍生物,SEXPISTOL早已煙消雲散,只剩下Vivienne,風韻殘存。
Sid&Nancy,發生於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搖滾界的傳說。充斥著絕望。這則搖滾界的PUNK愛情神話,結束於nancy的離世——一個血淋淋的句號,拖著決絕的末筆。
----「這東西……鑰匙呢?」
----「沒有鑰匙。」
「Live fast,die young」
Sid&Nancy,將「Live fast,die young」的PUNK精神演繹得精彩絕倫。也許我的評價是殘酷的。可是現實,沒有什麼是不殘酷的。他們的結局註定不是死亡,就是分離——不,分離太過理智,PUNK不會也不屑於那麼干。他們永不屈服於現實,所以只能用死亡抗爭。可是他們忘了,他們不屬於這個世界。
有人評價殘酷戰爭中的愛情會因為窒息而瞬間絢爛。我感嘆,灰暗現實中的愛情卻只能無奈地在盛開前逝殤。
Sid&Nancy,生於搖滾,死於青春。
中間他們選擇愛情。
我不在場 I'm Not There
在這部關於鮑勃·迪倫生平的傳記電影中,將分別由六位演員扮演鮑勃·迪倫,分別演繹鮑勃在不同時代的生活故事和音樂經歷。該片講述了鮑勃·迪倫早期作為民謠歌手艱苦奮斗的生活,和1960年代初成形的美國民歌界的英雄和知識分子,具有爭議的搖滾轉型、摩托車意外事故還有後來從公眾視線里銷聲匿跡的隱退,近年來工作重心不放在錄制唱片而是舉行巡迴演唱會上,如名為「永不停止的巡演」(The Never Ending Tour)等等。
在一本由英國作家霍華德·蘇尼斯撰寫的鮑勃·迪倫非官方自傳中,大部分是關於迪倫的童年時代和家庭生活。書中為我們進一步了解他的作品提供了更多信息,特別是與他的妻子蘇拉(夏洛特·甘斯布飾)。除此之外,霍華德·蘇尼斯還爆料了這位老牌搖滾歌手的一件秘密緋聞,他與自己的一位伴唱歌手從1986年開始有了一段不為人知的婚姻。每一段故事都表現了迪倫活潑善變的性格特徵中的一個方面,影片也採取不同的方式來拍攝每個故事,分別用不同的主題與之相匹配:Woody (馬庫斯·卡爾·富蘭克林飾)一個11歲的黑皮膚男孩,總是在奔跑中;Robbie(本·威士肖飾)一個風流倜儻的創作歌手,總是在路上;Jude (凱特·布蘭切特飾)年輕的雌雄同體的搖滾巨星;John/Jack (克里斯汀·貝爾飾)一位重新找到自己、傳遞福音的民謠偶像;Billy (理查·基爾飾)大名鼎鼎的不法之徒,一個活著的奇跡但正在漸漸老去
一夜狂歡 A Hard Day's Night
1963年秋天,為了從紅透半邊天的甲殼蟲身上賺筆錢,美國的United Artists和甲殼蟲簽約拍攝一部電影,目的是得以在美國推出電影的原聲唱片。他們找到Walter Shenson做製片,Richard Lester導演,在1964年拍攝了電影A Hard Day's Night。
Shenson在1963年秋甲殼蟲前往美國前與他們接觸,要求他們為電影創作6首歌——題材不限,但要有兩首抒情歌曲,兩首快節奏的舞曲等等。在加勒比海度假期間,他們創作了八九首歌,Dick Lester從中選出了六首用於電影中,這些歌曲是:You Can't Do That、And I Love Her、I Should Have Known Better、Tell Me Why、If I Fell、I'm Happy Just to Dance with You。3月2日拍攝開始前,甲殼蟲在倫敦EMI錄音室里錄制了這些歌曲。其中演奏You Can't Do That的部分在電影推出時被剪輯掉了,但之前就做為Can't Buy Me Love單曲的B面發行,也仍然出現在美國版的原聲唱片上。
電影拍攝從3月2日開始,至4月24日結束。影片用誇張的手法描述甲殼蟲一天的生活,其主題來自John Lennon說過的一句話。當Lester問John他們的瑞典之行如何時,John答道:「It was a room and a car and a car and a room and a room and a car.」這句話稍加變動後被用在電影里,變成了「Paul的爺爺」的台詞。
Shenson原先以為他可以隨便找一首新歌的歌名作為電影題目,但這六首新歌都不太合適。拍攝期間,大家絞盡腦汁為電影找一個合適的名字。最後有一天,John和他聊天時提起Ringo有趣的語言,並舉出「A hard day's night」為例。John自己在剛出版的《In His Own Write》也曾經使用過這個短語。大家一致同意它可以作為電影題目。於是John按Shenson的囑咐,以此為題創作了電影的主題歌,並在4月16日拍攝電影期間把它錄制下來。
美國出版的電影原聲唱片只包括這七首新歌,但為了Parlophone的英國唱片,他們在6月回到錄音室,又錄制了5首新歌: I'll Cry Instead、I'll be Back、Any Time At all、Things We Said Today和 When I Get Home。加上電影里使用的他們之前發行過的單曲Can't Buy Me Love,英國的專輯唱片里一共有13首歌,全部是甲殼蟲的原創歌曲。這是他們第一次能夠推出一張全部原創的專輯。
這一成就主要應歸功於John Lennon當時旺盛的創作力。在這13首歌里,9首都是他主筆創作的。Paul主筆創作了3首歌,並和John合作為George創作了I'm Happy Just to Dance With You。當然,按照主創者主唱的原則,John在這張專輯中的主唱也遠遠超過其他三人,甚至沒有給Ringo一個表現的機會。
A Hard Day's Night的電影成為搖滾電影的經典,教給整整一代年輕人反叛的原則,而這張專輯標志著甲殼蟲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們可以把它叫做「早期階段的中期」吧?
希望你喜歡~~~
⑻ 求幾部有關搖滾樂的電影!
《幾近成名》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UvJa2iquOirvhHk1BSkGeA
該片講述了一名15歲的搖滾樂愛好者威廉跟隨樂隊巡迴演出並終於感悟了家庭與生活真諦的故事。2001年,該片獲得第73屆奧斯卡獎最佳原創劇本獎和美國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