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無間道風雲能獲奧斯卡最佳影片,而香港的無間道沒有呢。美版明顯抄襲香港的啊~~
沒辦法,綜合國力在那擺著,電影界的較量如同國家之間文化軟實力的較量,可以說電影是衡量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一個標志,美國在世界電影界基本就占據著主導地位,有好萊塢年年的大片支撐著世界票房,奧斯卡獎最佳影片也基本上都是美國的沒有中國的,中國也拍過一些很不錯的影片,像《霸王別姬》拿到了戛納金棕櫚大獎,但一到美國就不行了,美國佬竟然說本片在戛納已經拿過最高獎了沒必要再拿奧斯卡獎了,真是令人費解。
其次,美國用了將近一個億買下了《無間道》翻拍版權,還邀請了萊昂納多這個明星做靠山帶動票房,票房不高才怪呢!這明擺著就是中國包括香港電影實力沒有美國強勢,所以等吧,什麼時候中國真正強大了,華語電影商業味減少,電影節勢頭就會漸漸強盛,那個時候中國影片就估計可以去奧斯卡了。。。我懷疑我這輩子是看不到了。。。
2. 高分!好萊塢對香港電影產業的影響!!
香港譽稱東方好萊塢!
先從好萊塢與香港的電影歷史背景來看一下.為什麼世界電影第一大產業,在美國好萊塢形成?美國建國只有短短二百多年,但也富強了整整二百多年,這在世界上是屈指可數的,歐洲被二戰差點拖垮,但美國卻成了二戰最大的受益國,社會政治濟經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大批人才紛紛湧入,值當盛世之際,娛樂業重鎮自然也非它莫屬.蘇聯的電影業聽說當時也是很強,還產生了塔爾科夫斯基這樣的大師,俄羅斯在文學上是我精神的故鄉,但現代的電影我看的不多,就我看過的象<雁南飛>這樣的電影,顯然不能和好萊塢比,極*權*體制必然講求單一的文化結構,我估計當時的大部分電影都是泛政治化教育片,充其量和印度電影水平差不多,只數量多根本沒用的.在藝術片的領域,現在的英國,法國,義大利完全可以與好萊塢相抗衡,但商業片領域幾乎沒有涉及.
在亞洲最有可能成為電影業基地的,其實是日本.日本從十九世紀甲午戰爭以後,已經取代了中國,成為亞洲的宗主國.雖然二戰是戰敗國,各大城市還被美國飛機夷為平地,但五十年後,進步神速的日本無疑在各方面仍然是亞洲的最強盛國家.他們的卡通片一直是霸主的地位,九十年代日本青春日劇風靡全亞洲,而他們的電影業水平,比卡通差點,比日劇強點,總體水平也很高,絕不下於中國內地和台灣.但日本文化誰都看得出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那就是單一,太單一了.根據<菊與刀>作者的分析,日本的民族性格也很矛盾和復雜,用恥感文化來形容,我真覺得太像了.但不知怎麼回事,日本文化表現出來的就是單一,美是美到極處,但敏感脆弱,固守於一處.他們所有的優秀發明,都歸到了一個套路里.所以,曾經令我著迷不已的日劇,現在整體水平還不如中國內地剛興起的連續劇.但日本國家實力擺在那兒,後勁很足,哪天他們福至心靈,我們追都別想追.撇開日本,能成為電影業基地的還有印度韓國,但印度至今宗教信仰濃厚,極度缺乏現代性,不說了,而韓國影視業的興起,是近兩年的事,我看過一些,應該說比較不喜歡,只有金基德給我印象深刻,韓國影視雖然現在很火,但文化特色,總體水平根本無法和日本中國相比,我不看好他們,也不說了.
中國內地有上百年的天災人禍,建國後三十年封閉,原來舊上海的電影從業者都去了香港,香港便成了東方好萊塢,從這種簡單比較是不是能看出,香港電影產業的輝煌是不是也很僥幸呢,是不是也具有歷史環境上的天生不足之處呢.
第二我們從文化內涵上看.何為藝術?廣義上說,只要美的,獨特的,都算藝術.狹義上說,藝術不是商業片講求的感官刺激娛悅,而是一個民族國家文化命脈的顯現,是歷史社會血肉的一個有機部分.可我們驚訝的發現,香港電影從李小龍那個時代起,雖然影響巨大,但成功的都是商業片,竟然沒有幾個真正意義上的藝術片導演.王家衛在形式畫面情調方面,做出了新意,表現現代人的孤獨失落上,也算有些內涵.而關錦鵬,許鞍華,陳果,張婉婷拍的其實都是偽藝術片,沒有一點心靈的沖擊力.
我看過好萊塢60年代以來的所有獲獎電影,我發現大部分都是藝術片,就說<魔戒><勇敢的心>這樣的商業片,也都冠以史詩二字,香港那麼多商業片,有哪部敢稱之為史詩(比如影響巨大的武俠片)?面對好萊塢藝術片賺錢(<阿甘正傳><教父>風靡全球),商業片又極具藝術價值,香港電影集體失語.問題在於,香港影人只為賺錢拍片,比如一個片子火了賣錢了,就一定要跟風把它拍爛拍死為止,而很多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也絕非虛詞妄言. 周星馳搞笑片十多年來的一枝獨秀,恰恰說明了港片精神上的單薄可憐.造成的結果就是,港片林林總總數不勝數,但沒有一點厚重感.只能以<夏日么么茶><求愛上上簽>這樣的片子博小姑娘青睞,以華而不實的槍戰片古惑仔片欺騙無知少年.昔日的輝煌,在於港片突然橫空出世,新鮮刺激,但技術與文化內涵也只是剛具雛形,現在,吳宇森,林嶺東,去了好萊塢,徐克和唐季禮最近幾部電影差強人意.世道漓俗,人心不古.俱往矣!
第三,成也市場,敗也市場.97前後,大批香港電影人奔赴好萊塢,跑掉了一批中堅力量,這有多方面原因.價值認同感與歸屬感是一大原因,但市場的吸引也是主要原因.在資訊發達的年代,市場服從的是贏家通吃的規則.比如,在電視上轉播喬丹比賽的時候,你還有興趣換台看國內的甲級男籃么.好萊塢歷史上多次吸引外來生力軍,強大自已,這次它把視線轉向東方,利用自已強大的資本和市場,挖香港電影的牆角,結果我們看到了,好萊塢真的又一次贏了.而香港電影的後備力量卻嚴重不足,有才華的新銳導演沒有幾個,港片自然舉步惟艱.本來拍片就是為賺錢,面對巨大利益何樂而不為呢,在好萊塢拍一部主流商業片,導演的酬金一般是幾百萬美金,而在香港只有幾十萬美金.成龍在好萊塢拍了那麼多爛片,他自已也有點過意不去,但說起那邊來,錢確實好賺啊,他的身價一部就是二千萬美金.換作你,你去不去?
這幾年香港電影吸納了許多內地演員,許多方面也作了交流互動,這是可喜現象,說明香港影人很聰明善於變通,但我估計內地幫不了什麼忙,為什麼呢?這我到第五點時再說.
第四,還是市場.八十年代,徐克的<新龍門客棧>僅在內地就取得了一億多的票房,八十年代啊,簡直樂壞了電影公司,再到東南亞跑一圈,還不賺個盆滿缽滿,這種一本萬利的投資有誰不願意?到了九十年代末期,香港經濟滑坡,失業率居高不下,電影業自然受到牽連,據說製片人有了個好本子,根本已找不到人來投資了.到底是個什麼具體情況我不得而知,但來看看我們內地市場.
改革開放二十年,內地經濟以每年平均百分之八的速度高速增長,有錢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內地的市場巨大,應該需求比原來更加旺盛啊,可還是敗在市場手裡.因為市場空間被其它娛樂形式大大擠壓後,市場反而變小了.八十年代看電影是人們主要的娛樂方式,可現在青年人最喜歡的是上網.就算要看電影吧,網上看,或者,七塊錢買張盜版DVD,一塊五租個碟(我們這兒的價錢),回家對著家庭影院,坐在沙發上舒舒服服服的看,所以,除了談戀愛的已經很少人跑電影院了.
我九八年參加工作,是在文化宮,電影院也呆過,親眼見證了我們這個蘇北小縣城電影市場的蕭條.最多那時,我們城區一共有五六家電影院,各個鄉鎮也都有一家,當然,所謂的城區,只是一條叫人民路的主幹道,加上幾條破舊不堪的次幹道.但到九八年時,電影公司倒閉,下屬摩登影廳關門大吉,只剩下了我們工人影院和人民影劇院兩家.不過就是那時,每逢大片和周末工薪場,影院里還總是坐滿了人,承包老闆只要一年搞好幾個大片,拉幾個學校,那是穩賺不賠,碰上<泰坦尼克>,一個片子據說就賺了十多萬.而時代與社會的變革的影響,那時已在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方面深深體現了出來,隨著國企紛份倒閉,工人下崗,私人企業增多,城市不斷拆建改造,服務業娛樂業興起,我們這個小縣城是一年就變一個樣,游藝房,茶餐廳,加啡館,保齡球室,泡腳按摩店,迪廳,演藝廳,KTV,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起,每隔一段時間就聽朋友談起,哪兒又開了一家好玩的去處,而且由於我們這兒是小地方,只要是新開的休閑娛樂場所,必定是蜂擁而去.前兩年,我在報上看到,我們這個小小的縣城網吧竟然達到了六十多家,而我估計,現在起碼有一百家左右了.在此情形下,電影院的生意就可想而知了.我師傅有次回來,閑聊間向我問起,今天有幾個人吶?我回答,今天不錯,有十幾個人.我師傅瞪大眼睛,你說什麼?十幾個人就算多了?我說,你老知道的,以前就算是暴雨狂風,也是從來沒有」白板」的,現在晚上到了放映時間,往往左等右等不來人,常常關門提早下班,有時來了兩三個人吧,老闆掐指一算,還不夠開消電費呢,所以退了票仍然是提早下班!後來,人民影劇院被改做演藝廳,而我們工人影院在04年終於因為城市改造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的影城,有位市長要求我們影城必經營電影,我們主任不同意,說做電影朝天蝕本,怎麼養這么一大幫人?我估計最終方案是折中一下,只有一個廳做電影,豪華裝修提供貴族享受,其它三個廳全部出租.
所以,這樣來說文化生態也是變動發展,自生自滅,強求不得.香港電影人曾發出求市的倡議,此話很不通,市場可以救么?藝術可以救么?電影業曾經擔負的娛樂主體地位,已被更強勢的電腦游戲互聯網所取代,而它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也將逐漸被邊緣化,取而代之的可能將是未來互聯網上的某種新藝術.以前的古典音樂,繪畫,文學,不也是早讓位於現代流行藝術了.現實與藝術的相互影響本該就是這樣,香港電影人可以執著,也可以離開,不管什麼選擇,實實在在做些事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電影在今天仍然是主流的藝術形式,我們說港片的沒落也是相對於以前的港片和好萊塢相言的.
第五,前不久奧斯卡直播,一檔娛樂節目請了一個香港導演做嘉賓,面對舉世注目的奧斯卡,確實有點叫人眼饞,這位嘉賓說,我聽說中國不久將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經濟體,為什麼我們要去羨慕他們,我們可以把自已的電影業做強了,然後把全世界的人請來.我當時一聽有點心動,就象拯救香港電影有種說法,內地發展力不可估量,可以強強連合優勢互補,溶入內場電影業尋找出路.這種想法可能很普遍,但不過是打官腔說套話罷了,這個香港導演片子拍得不咋樣,但我想還不至於如此無知.
我們這個最大的經濟體,真是那麼神奇么?以人均GDP算,我們還是小康社會啊.以前太窮了,現在有了點錢以後,常有人喜歡這么說大話.我們其實仍然不富,更不強.我們的企業長期處於產業鏈低端,做人家的廉價加工廠,利潤率極低,但遭到國外多次反傾銷,還被迫匯率升值後,便急著談創新型國家了.好吧,就算再用二十年,技術創新上可以比比日本韓國了,那麼基礎科學領域呢,我們未來五十年可以出幾個諾獎獲得者么?再說,關系著國家民族精神根基的人文思想領域,由於歷史革命和意識形態等原因至今一片荒蕪.而教育這么重要,為什麼遲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改善?有一種觀點是,經濟發展了富裕了,民*主*自*由自然會瓜熟蒂落,但反過來說也一樣有道理,如果不從制度上來保證,那麼社會的發展當然是危險的,比如象拉美非洲一些國家,總是出亂子.國外學者甚至把中國未來會發生什麼,看成是世界未來二十年的三大不安定隱患之一.
前幾天,我們單位一個承租戶來辦公室找我們主任談話,他是大承租戶,財力雄厚,在停車位廣告位方面要求得到更多的份額,我們主任不同意,說必須照顧中小承租戶的利益.但不管我們主任怎麼說,他胡攪蠻纏裝聽不懂,最後,說著說著終於說漏嘴了,他說,現在社會就是這樣,強者生存,他們沒本事,就得讓我們有本事的.我知道他這樣說一點都不稀奇,平時里我接觸的一些人更卑劣無恥,可當時我還是驚訝了.這就是我們中國的現實處境啊.別看我們中國人表面上和氣客套,其實很多人內底里全是魔性鬼氣,沒一點人樣,.而我在媒體上經常聽說的是,目前形勢一片大好,中國要維護世界和平什麼的.
香港電影曾被稱作奇跡,可要說奇跡,本來就是長不了的.它難道註定要如夜空的煙花,絢麗燦爛,卻只能經歷短短的一瞬么?我不知道,我可沒有法子,我也不抱什麼期待.
3. 曾完爆印度的寶萊塢的香港電影,為何如今會反被寶萊塢電影遠遠給超越了
曾完爆印度的寶萊塢的香港電影,為何如今會反被寶萊塢電影遠遠給超越了呢,其實這裡面有很多不同的原因,造成了目前的結果,下面給大傢具體的說明一下,朋友們可以參考一下內容:
三、香港電影退步到本地化,印度寶萊塢走向國際化:
香港電影逐漸走入本地化的圈子裡面,沒有和中國文化結合,也沒有結合國際文化,寶萊塢現在開始發展國際化,因此他們的水平超越了香港電影。
4. 除了大陸人還有哪些國家的人喜歡看香港電影
東南亞的市場一向是香港電影很大的市場,以前大陸市場還沒有開放的時候,香港電影賣埠主要是向東南亞的。例如馬來西亞有3成的華人,幾百萬操粵語的人口,就是一個不少的市場。
香港電影在八九十年代在很多方面都領先世界的,除了好萊塢,歐洲的電影都受香港電影的很大影響的。
5. 與香港有關的外國電影
電影《大班》。
6. 有哪些香港電影在外國取景拍攝,
我是誰和飛鷹計劃在非洲,一個好人在澳大利亞,百變星君在夏威夷,龍在天涯和紅番區在舊金山,賭俠大戰賭城1999在拉斯維加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