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國影視 » 外國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外國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3-01-07 09:52:24

❶ 死亡詩社觀後感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死亡詩社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死亡詩社觀後感1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電影講述了一群學生在基廷老師的教育下的成長歷程。

基廷老師是這部電影中給我感觸最深的人。他從威爾頓預科學院畢業,後又回到該學院教書。威爾頓學院一向是以傳統守舊的方法教育學生的,而基廷老師在授課時卻一改學校的常規,他在上課時讓學生撕掉書本上的頁碼,不讓學生被書本的內容所禁錮,他讓學生們大膽地去想像,培養學生們的人文情懷。可以說,基廷老師深刻地影響了這群學生的思想,讓學生們敢於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敢於追求自己的理想。

基廷老師難能可貴的在於他教育有方,從他第一節課讓學生們撕掉書上的頁碼,到他讓學生們聆聽照片的聲音從而珍惜時間;從他告訴學生們可以親切地叫他「Oh Captain,My Caprain」,到他讓學生們自己創作一首詩並大聲地在課前朗讀;從他讓每位學生站在講台上俯瞰教室,到他和學生們一起比賽橄欖球。這些無一不體現了他倡導規則內學生應該自由地去想像,去表達,去追求的思想。我覺得這就是詩歌的本意,也由此,這部電影想要傳達的是老師該如何教育學生。

好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電影的答案是讓學生敢於超越前人,是不循規蹈矩,是嚮往自由。自古以來教育該是怎樣的,我說應該是因材施教,從沒有什麼是對的或錯的,不過我更贊同電影的觀點,如果讓學生在課本的內容中學習,那就像是循著前人的腳印前進,這是徒勞無獲的,詩歌是表達作者想法和內心的,假如往前推幾百年,那時的文人寫詩也有課本教嗎?結果顯而易見,唯有遵從內心才是最好的詩歌。

電影的結尾,基廷老師因為尼爾的自殺牽連而被迫離開學院,在他臨走時,班內的學生們用曾經他教他們的一樣,站在課桌上,喊出一句「Oh Captain,My Captain」,令人感慨萬千,老師走了,但也許更多的人能找到學習之道。

死亡詩社觀後感2

我們的教育要教給學生什麼呢?-----獨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理想,是我看這部電影得出的感悟。

「CREP DIM,抓住今天,因為我們都會死去。」影片的開頭,基廷就對他的學生說這樣的話。

我們被太多的期望和壓力在約束著,因此我們從來沒有好好想著怎樣抓住今天,只是一直在追求未來,實現別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們很多人都在妥協著。因為夢想太沉重了。

為了讓學生能真正領悟獨立思考的含義,基廷站在了講台了。因為他要讓學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換個思維,去想問題。

影片中,基廷讓內向的安德森到台上朗讀他的詩。安德森由於內心的恐懼,不願意上台。基廷便讓他在台上表演怎麼哭喊,還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讓安德森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情景很讓人抓狂,卻也讓人釋然。

為了讓學生懂得如何在團體中保持自己的獨立觀點和信仰,他讓三個學生在院子里行操,以此來揭示:每個人都在妥協中與別人趨同,雖然我們是以自己的步伐在前進。我們每個人都有被別人接納的需要,但我們必須要保持自己的信仰獨立,即使在別人看來是如何的糟糕。

電影中的尼爾,一個生性外向,有自己追求的人,卻無法得到家人的認可。他無法逆父親為他未來做得計劃,於是,他選擇了自殺。對自由的嚮往值得我們用生命的換取。他是一個在期望下悲劇的縮影。

安德森與尼爾同宿舍,可他倆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點比較像的是,他們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無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在基廷的課上,安德森終於突破了自己內心的恐懼(不自信,否定自己)。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長面前,公然表達自己的感情以及第一個站在桌子上,對基廷說:「哦,船長,我的船長。」

現在我們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殺我們的個性,讓我們全服於權威和標准。獨立的思考變成是一件艱難和珍貴的事情。

死亡詩社觀後感3

《死亡詩社》就是這樣一部能引起育人者反復思慮的電影。

自由與規則之間似乎總是一對矛盾。就如同電影中的校長,他所象徵的就是一種規則,也是傳統的思想束縛。而深受學生喜愛的基廷老師則是自由精神的體現。也是現代學生所嚮往的生活。從電影所要表達的主旨來看,似乎更加青睞與頌揚基廷老師的自由主義精神。但其實規則與自由之間是應該能夠找到一種平衡點,從而達到對立統一的狀態。比如撕去教科書前言部分的那段場景,基廷所要學生們撕去的並不是文學藝術作品本身,而是要學生們撕去抑制學生想像力的封條。社會需要規則,學校也同樣需要規則。遵守規則既是一個社會、集體正常運行的保證,也是人的基本品質的反映。這些規則不僅不影響人們思想自由的發揮,而且更是保證了每個人個性思想、創新精神的拓展。

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區分的是,校長所謂的規則並非我之前所講的規則,他只是在假借規則這一名詞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最後男孩之所以要自殺的原因,並非是他觸犯了什麼清規戒律,而只是因為他沒有走家長、學校給他規劃的那條「經濟仕途」而已。為了自己喜愛而終究因為現實中重重壓力之下不能得到的戲劇表演,他選擇了自殺。因此校長所代表的是保守和守舊,特別是在精神層面上對學生的個性進行抹殺。他對學生的教育只是將學生通過一個標准化的流程,輸送進名牌的大學。他所要維護的已經不是學生這個受教育者本身,而是他所賴以生存的學校的名聲。

另一方面,我認為片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對我們也很有啟迪。值得反思的是,跟尼爾的家庭一樣,現在很多家長不管三七二十一,喜歡把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子女身上,使得孩子們失去自我選擇的空間,他們的成長是一個可悲的「被成長」的過程。我覺得親子之間,從人格來講應該是平等的,相互要有更多地溝通、理解和尊重,這樣的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樂地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從而去實現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價值。

相信這部影片還有很多哲理,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死亡詩社觀後感4

《死亡詩社》故事取材於真人真事,影片所有情節的打造都十分著力,讓觀者領會到探索生命本質的熱情,彷彿縱身一躍就走出陰霾,獲得新生,有時,想要的沒那麼復雜。選擇就在你手中。我們的生命需要點癲狂。傳統與紀律強調的越深,往往越容易把人帶進平靜的絕望。以「死亡詩社」的名義,也許是基廷老師帶來的理由,要「荒唐」起來,不可循規蹈矩。否則就將面對被安排的人生。學會忍受拒絕的權利。就算錯,也錯的心安理得,因為那是自己做過的選擇,基廷先生的第一堂課便是帶領學生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抓住現在,前人的呼喚,生命沒有賦予一個人虛度的權利。荒廢的人生來自於失去的自我。

呼喚的聲音,輕微,卻如刺骨的寒風直追心底,麻木的靈魂霎時驚醒。還記得基廷先生,第一次站在講桌上說:「我為什麼站在這里?因為我要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學會自我思考,盡管少不更事,學會獨自選擇,盡管感情用事。安德森學會了,並且不再盲從,他勇敢地站起來了,反抗世俗、卑鄙的束縛。他懂得堅持自我,去尋找真理的責任。社會總有一種屈從性在左右著人們的思維和抉擇,久而久之,便成了所謂的道德規范。

真正的現實就是人們在道德的掩護下自圓其說。面對問題,人們會找出各種解釋、各種理由,很少能從自身入手。叩問良心何在?基廷先生給予青年良心自省的勇氣。面對生活人皆是主宰。異於常人的路,一經開辟就註定會有坎坷,但我們堅信自己的選擇,自己的命運自己掌握。

死亡詩社觀後感5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一開始,我就看到了一所管理嚴格,學生對老師神聖得尊重感,這是一所高校。裡面的一切似乎都像是一個小世界。

尼爾,是這部影片的主角,他的爸爸希望兒子考上一所好的學校,就能有好的出路,可以找到好工作賺上大錢。他希望兒子一味地學習,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畢業之後能考上哈佛。但是尼爾在學校生活中,發現了自己演繹方面的天賦。他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於成功選上了校園話劇的主角,在父親不同意的'情況下,尼爾完成了演出。本以為欣賞到他的才能之後,老爸可以一改執願,同意他繼續演下去。

可是尼爾的爸爸認定了讓他好好學習,走父輩計劃好的人生,毅然決然地把尼爾帶離了劇場。當晚,悲痛欲絕的尼爾不想繼續這樣沒有靈魂的人生,開槍自殺了。

基丁老師是一個相比之下不死板,很開放的一個老師。他鼓勵孩子們做自己,鼓勵他們張揚自己的個性。然而學校古板的高層並不能理解他這種想法,藉助尼爾的死亡,他們辭退了基丁老師。基丁老師雖然被辭退,但是學生們深知老師的正確。

要做一個靈活的人,既不一味地循規蹈矩,也不毫無根據地闖盪。不靈活,可能是會像尼爾父親一樣親手把孩子送進了棺材。也有可能像尼爾一樣,想不開自我了斷。看完了這部電影,我深深地體會到那種古板教育的失敗,他們培養出的人才,於古人來說沒有什麼本質上的變化,因為他們的思想是全然復制而來的,只有基丁老師這樣,挖掘出學生們內心中的那個自我,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教育。

死亡詩社觀後感6

我們的教育要教給學生什麼呢?—————獨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夢想,是我看這部電影得出的感悟。

「CREP DIM,抓住今日,因為我們都會死去。」影片的開頭,基廷就對他的學生說這樣的話。

我們被太多的期望和壓力在約束著,所以我們從來沒有好好想著怎樣抓住今日,只是一向在追求未來,實現別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們很多人都在妥協著。因為夢想太沉重了。

為了讓學生能真正領悟獨立思考的含義,基廷站在了講台了。因為他要讓學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換個思維,去想問題。

影片中,基廷讓內向的安德森到台上朗讀他的詩。安德森由於內心的恐懼,不願意上台。基廷便讓他在台上表演怎樣哭喊,還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讓安德森表達自我內心的想法。情景很讓人抓狂,卻也讓人釋然。

為了讓學生懂得如何在團體中堅持自我的獨立觀點和信仰,他讓三個學生在院子里行操,以此來揭示:每個人都在妥協中與別人趨同,雖然我們是以自我的步伐在前進。我們每個人都有被別人接納的需要,但我們必須要堅持自我的信仰獨立,即使在別人看來是如何的糟糕。

電影中的尼爾,一個生性外向,有自我追求的人,卻無法得到家人的認可。他無法逆父親為他未來做得計劃,於是,他選擇了自殺。對自由的嚮往值得我們用生命的換取。他是一個在期望下杯具的縮影。

安德森與尼爾同宿舍,可他倆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點比較像的是,他們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無法做自我喜歡的事情。在基廷的課上,安德森最終突破了自我內心的恐懼(不自信,否定自我)。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長面前,公然表達自我的感情以及第一個站在桌子上,對基廷說:「哦,船長,我的船長。」

此刻我們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殺我們的個性,讓我們全服於權威和標准。獨立的思考變成是一件艱難和珍貴的事情。

死亡詩社觀後感7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位老師和他的學生之間的故事。結局感人至深,落淚了。

尼爾喜歡演戲,父親卻一再要求他考哈弗學醫。從來沒有和孩子進行等位溝通,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和喜歡的東西。以一位長輩的口吻強勢要求孩子放棄自己的愛好去做自己強加給他的事情(真想一個巴掌甩過去)。尼爾妥協了。結果尼爾開槍自殺,父親和學校卻把責任推給了尼爾的老師,一位對學生們進行著心靈的啟發的好老師。

「我們不會讓你毀滅你的生活。(台詞)「殊不知家長的逼迫已經是對孩子的一種毀滅。「你擁有我從來沒有夢想過的機會,我不會讓你白白糟蹋。(台詞)」不知道多少家長以此為由進行著無形的殺人行動。

我想很多老師和家長應該都沒有想過,逼迫自己的學生或孩子去做他不喜歡、不願意做的事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利益至上的長遠目光我是真不知道該如何評價。可以理解他們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謀求好的發展而迫使他們急功近利的讀書學習。

但我更想說的是,工作並不是一輩子的事,活到八十歲的人七十歲退休也還有十年時間是脫離自己的工作的。而對生活的熱情和理解才是一輩子的。

「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賺錢,賺很多錢,賺更多的錢。」聽到這樣的回答如何不讓人難過。

物慾已經超越精神世界而稱霸了嗎?那實在是人類的悲哀。

每年都有不計其數的新聞說到某某學校某學生跳樓自殺,可是卻從來沒有人想過深層原因。學習壓力大的背後是什麼,元兇就是這些自以為是為了學生和孩子好的家長和老師。為這些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有你們的陪伴而感到同情。

無法避免的是在求學路上遇到渣渣教育工作者。幸運的是,我的父母從來沒有強迫我學這學那,我的專業也是我自己喜歡和熱愛的。這是一件值得普天同慶的大事!

作為一名深受中國應試教育影響的學子,我可以深深的體會到,教育現狀無法改變的無奈和心酸。希望中國考試制度的改革能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而不是在歪路上摸爬滾打數十年仍然駭人聽聞。

死亡詩社觀後感8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位教師和他的學生之間的故事。

結局感人至深,落淚了。

尼爾喜歡演戲,父親卻一再要求他考哈弗學醫。從來沒有和孩子進行等位溝通,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和喜歡的東西。以一位長輩的口吻強勢要求孩子放下自我的愛好去做自我強加給他的事情(真想一個巴掌甩過去)。尼爾妥協了。結果尼爾開槍自殺,父親和學校卻把職責推給了尼爾的教師,一位對學生們進行著心靈的啟發的好教師。

「我們不會讓你毀滅你的生活。(台詞)「殊不知家長的逼迫已經是對孩子的一種毀滅。「你擁有我從來沒有夢想過的機會,我不會讓你白白糟蹋。(台詞)」不明白多少家長以此為由進行著無形的殺人行動。

我想很多教師和家長應當都沒有想過,逼迫自我的學生或孩子去做他不喜歡、不願意做的事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利益至上的長遠目光我是真不明白該如何評價。能夠理解他們為了讓自我的孩子謀求好的發展而迫使他們急功近利的讀書學習。

但我更想說的是,工作並不是一輩子的事,活到八十歲的人七十歲退休也還有十年時光是脫離自我的工作的。而對生活的熱情和理解才是一輩子的。

「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賺錢,賺很多錢,賺更多的錢。」聽到這樣的回答如何不讓人難過。

物慾已經超越精神世界而稱霸了嗎?那實在是人類的悲哀。

每年都有不計其數的新聞說到某某學校某學生跳樓自殺,可是卻從來沒有人想過深層原因。學習壓力大的背後是什麼,元兇就是這些自以為是為了學生和孩子好的家長和教師。為這些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有你們的陪伴而感到同情。

無法避免的是在求學路上遇到渣渣教育工作者。幸運的是,我的父母從來沒有強迫我學這學那,我的專業也是我自我喜歡和熱愛的.。這是一件值得普天同慶的大事!

作為一名深受中國應試教育影響的學子,我能夠深深的體會到,教育現狀無法改變的無奈和心酸。期望中國考試制度的改革能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而不是在歪路上摸爬滾打數十年仍然駭人聽聞。

死亡詩社觀後感9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群在威爾頓預備學院上學的學生和一位名叫John Keating的老師。JohnKeating老師提倡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鼓勵學生用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讓學生們喊他「Oh , captain , my captain」而不是老師,甚至讓學生們把課本上的前言全都撕了。JohnKeating老師獨樹一幟的教育方式,給這個學校增添了一分生氣。但學校卻很不喜歡他,因為威爾頓預備學院是以他凝重的風格受到當時人們的尊敬,這個學院的教育模式是完全固定的,單調且束縛了學生們的思想,因此他的教育方式被評為非正統的教育方式。

他引導著孩子們重建了「死亡詩社」,他讓他們用自己一瞬間的靈感來創作詩篇,讓他們擁有自己的主見,而不是一味的跟著別人做事,不經過自己的思考。他讓一群膽小的孩子變得膽大開朗。

Todd原來是班裡最膽小的一個同學,後來因為John Keating老師的鼓勵,漸漸變得開朗起來。

JohnKeating還鼓勵了一個叫Neil孩子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演戲,演了一場很棒的戲,而不是像原來一樣做一個只聽父母話而不敢做自己愛的事的男孩。但Neil最終自殺了,因為他的父親想讓他上哈弗然後當一個醫生,而Neil自己卻想做一名演員,卻徵求不到家人的同意。校方用開除作威脅來逼其他幾個Neil的同學簽字,並開除了JohnKeating老師。

我認為John Keating老師唯一沒有做好的就是——沒有教好學生們怎樣處理事情、壓力,而Neil就沒有經受住來自他爸爸的打擊,開槍自殺了。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中的JohnKeating老師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他告訴我:做任何事都要有激情,做事要有新意,做事不僅需要勇氣還要聰明……我感謝這部電影!

死亡詩社觀後感10

在假期中我觀看了《死亡詩社》這部影片,雖然從片名上看這部影片充滿著恐怖,但去實實在在是一個感人,讓人受益匪淺的電影。

這部影片所講述的內容是一個規規矩矩的教條學校。但一名叫基丁的老師打破了這個常規,頑皮淘氣的男孩子們,在他們親愛的「船長」基廷的啟蒙下,迅速豐滿著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故事

看完之後,我對基丁老師充滿了敬佩,他敢於打破常規和不畏權威的精神,讓我改變了對老師的認識,他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潛能而不是被課本所拘束。面對著同行差異和不理解的眼光,基丁老師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堅持,他慢慢的改變著他的學生,讓學生自己組建了自己的死亡詩社,自己思維的碰撞和交流的地方。

影片中還有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那就是為什麼尼爾會自殺,而大多數電影中的人都認為是基丁老師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尼爾的人生觀,產生了對父親的逆反心理,從電影中可以看出,尼爾一開始是個不敢反駁父親,聽任父親的這么一個人,

但在他的內心中早就對父親的做法有自己的看法,他不願任憑父親擺布自己的人生,就如他父親想讓他學醫而他卻想表演。背離父親的他再宿舍里表現出了自己對表演的渴望,並成功演出,是基丁老師教給他了要敢於表達自己的心裡。基丁老師只不過教給他溝通的方法並沒有讓他對父親產生敵對心理。我認為導致尼爾自殺的原因主要是父親的搶大的壓迫感使尼爾覺得自己的夢想被湮滅。從中也能看出被學校壓迫者的一代代表,反應出黑暗中的無助感。

另外,基丁老師讓學生們叫他船長,我認為船長的含義是像水手一樣在海上自由的航行的含義,更代表了基丁老師你教育准則和內涵。

在影片最後,全體同學站在桌上一這樣的方式來送別基丁老師,這反應出基丁老師的教育已經成功,他印象了這些未來的花朵 ,他的教育的種子深深的扎在了他們的內心。基丁老師的離開不代表他的教育的失敗,而是象徵著勝利的開始。

死亡詩社觀後感11

能讓我心頭一震,感通身受的哭著笑,羅賓·威廉姆斯真沒讓人失望,這么多年觀影真是為數不多的一次。《死亡詩社》,聽起來就壓抑沉悶的電影,對的,就像你認為的那樣,它一定會讓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猛烈撞擊,就像死亡和詩一樣,我一直覺的死亡是最大的真理,詩往往是最靠近死亡的藝術。但是電影講的並不是這些,電影代入的還有人生態度,成長,自我救贖,以及那些閃著光的青春荷爾蒙。

基汀(羅賓·威廉姆斯 飾)老師印象深刻的幾堂課,帶學生們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課堂上讓學生們站在講桌上換一個角度看世界,撕掉書本第一章概論,讓學生們追隨自己的內心寫一首詩在課堂上大聲朗讀,課堂外以每個人走路的姿勢和狀態來觀察最真實的一面。是的,泛泛來看這些沒什麼新奇,把自己的成長經歷代進去,你就知道,我們人生中如果能遇到一位這樣的老師有多麼的難得。基汀老師認為教育的根本在於是學會獨立思考,在基汀捂住todd的眼睛,讓todd自己感受並大聲朗誦自己的感受時我激動的不行,哭著笑,我似乎特別理解todd的不容易,那個能讓你心頭一震,原來世界是這樣的,我可以這樣看世界的新態度,才是人生最最寶貴的東西吧!

我們教育的大環境死水一潭,傳統,墨守成規,我們都是這么成長起來的。但是個體的成長經歷又有所不同,有的人可能就會遇到像基汀(羅賓·威廉姆斯 飾)這樣的老師,必然會在內心點燃一個小火苗,受益終身。其實生活本身也是需要一種能力的,一般像基汀這樣的老師會給到你這樣的能力,忠於自己,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適合與不適合自己判斷,對自己的生活篤定而又有自己的態度,其實只有這樣的生活是充實而快樂的,那些被裹挾以及隨波逐流的生活,終究是自己厭煩也被別人厭煩。這種發光的生活態度,大多數人是不能無師自通的,人生中如果能遇到這樣的一位老師或長者點播,真是大幸。同理一部好的電影或書籍如果能在年少時受到啟蒙,也是人生的大幸。

❷ 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

這兩天看了一部電影《死亡詩社》,對自己觸動很大。這部電影1989年上映的,羅賓.威廉姆斯主演。

主要講述是一所升學率很高的高中,來了一位反傳統教學的文學老師--基丁,基丁帶學生們在校史摟內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自己的理想;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

1

尼爾是一個用功、有自己想法的一個陽光、溫和的大男孩。有主見、有組織能力,在同學當中有影響力。熱愛戲劇,這是他在學校里的形象。

可他有一個控制欲很強的父親,一切都要聽他的。當聽到尼爾對他父親說:yes,sir.時,完全看不出這是兩父子的對話,而是上級對下級命令式說話的回應。尼爾在他父親面前,是完全沒有自主性的,他父親以我犧牲了很多才將你送到這所學校為理由,一定要按照他父親的思路去成長,去學習,按照他父親的意思就是:只要努力學習,考上哈弗,成為一名醫生。停掉一切與學習無關的活動。

尼爾只不過是他父親的意志投射的一個肉身而已。   是他僱傭的一個僕人。

尼爾最終沒能抵擋住對戲劇的熱愛,成為戲劇的主角,他的演出得到了每一個人的極大的贊揚,除了他的父親,在這件事上,讓我看到了一個魔鬼般的父親,讓尼爾本來想說出自己的感受的,可最終還是沒有說,我看第一遍的時候,搞不懂他為什麼不說出自己的感受,看第二遍時,我終於明白了,在尼爾心裡,說什麼都沒用,反而是忤逆。最終,他選擇了死亡。

一個對自己的生活沒有掌控權的人活著有什麼意義呢?只不過是為他父親而活。死亡,對尼爾來說,是解脫,是自由。

2

托德是一個膽小鬼,基丁老師讓他上台朗誦他寫的詩,他其實是寫了的,但是他認為他的想法沒有價值,不願意去。

當基丁老師強行將他拉上講台,讓他表演野性的咆哮,他開始扭扭捏捏,不敢放開喊出來,在老師的刺激下,將潛意識的咆哮喊出來了,證明他也是有野性的,當基丁老師讓他描述牆上那個人物肖像時,從一開始不知道說什麼,在基丁老師的引導下,將內心的、潛意識的想法激發了出來,

基丁老師說:我認為你內心的一些想法是很有價值的,我們要勇敢的站在世界的屋脊上表達自己的觀點。

托德在基丁老師的新的教育觀念下,開始慢慢打開自己,有了真正的自我,最後,不懼怕校長的威脅,毅然決然的站出來力挺基丁老師,這需要莫大的勇氣,托德做到了,讓我看了特別感動。

基丁老師給學生們帶來了全新的教育理念。用實際行動讓學生們學會思考,學會欣賞文字和語言,學生們受到啟發,在山洞裡成立了死亡詩社俱樂部,一個個學生開始突破原有的框架,努力追尋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才是生命本該有的面貌。

我們每一個人有一天都會停止呼吸、變得冰冷、死亡,在我們活著的有限時間里,就要淋漓盡致的活出自己的樣子,而不是別人期待的樣子。

❸ 《死亡詩社》觀後感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死亡詩社》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死亡詩社》觀後感1

《死亡詩社》是威爾頓學校的一個組織,而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廷回校出任英文教師,也曾經參加過"死亡詩社"這個組織。

基廷給同學們講說了詩社的秘密,在尼爾同學的倡導下,"死亡詩社"得以重建,查理,納克斯,米克,卡麥隆等同學熱烈的響應下,怯懦的托德也加入了進來,從此,"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在當年基廷聚會的地方和著優美的詩句,扭動起節奏強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釋放著青春生命的激情。

威爾頓學校發生著悄然的變化,麻煩和不幸在這悄然變化中也隨之而來,尼爾參加的仲夏夜之夢>演出遭到父親極力的阻攔,納克斯暗戀上名花有主克麗絲姑娘。一切一切引起了校長的注意,由此有了令人不開心的結局。

在影片當中,我最反感的尼爾的父親在關涉尼爾的興趣。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有很多家長就是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給自己的孩子,都不問孩子是否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對某一方面有感興趣,家長不要去扼殺孩子的興趣,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很多的孩子被成人扼殺在搖籃之中,這是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基廷老師最好的一點是他真正的去了解學生,傾聽學生,也用學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自己。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在這部影片中,我很喜歡這兩句話:及時行樂;認不是受契約束縛的奴率。

《死亡詩社》觀後感2

《死亡詩社》是一部外國勵志電影,它簡直是我從出生以來看過的最感人的一部電影。

電影講的是基丁老師教導他的學生們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的故事。一些學生們偷偷違反校規辦了「死亡詩社」,每天晚上跑出校門交流詩作,最後被一個叫「卡梅倫」的叛徒告密,詩社裡的半數學生被開除,深受學生愛戴的基丁老師也被牽連,一起被開除。看到影片末尾基丁老師離開學校,跟同學們告別的時候,我的眼淚如決堤的洪水,再也止不住的流了下來,太感動了。

真正的愛是什麼?是無窮無盡的寵愛?是給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還是為他規劃一個錦綉前程?不,不,都不是!是給與他自己選擇的自由!

父母生下孩子,撫養他是父母的義務,教導他是父母的職責。但如果像電影中尼爾父親和那些校規那樣處處約束孩子,那就不是教育,那與綁架無異。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誰都不能隨意操控別人。愛是無邊的,但愛的方式跟愛同樣的重要。電影中尼爾父親和學校那樣嚴苛的管束,名義上是對學生的愛護,希望他們不走歪路,而實質上卻適得其反。

影片最讓我感動和羨慕的是基丁老師,他總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啊!而影片的最後,那麼優秀的好老師卻被學校無情的開除了,太可悲了。故事雖然是發生在很多年前的國外,卻很值得現在的我們好好反思。

《死亡詩社》觀後感3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一開始,我就看到了一所管理嚴格,學生對老師神聖得尊重感,這是一所高校。裡面的一切似乎都像是一個小世界。

尼爾,是這部影片的主角,他的爸爸希望兒子考上一所好的學校,就能有好的出路,可以找到好工作賺上大錢。他希望兒子一味地學習,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畢業之後能考上哈佛。但是尼爾在學校生活中,發現了自己演繹方面的天賦。他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於成功選上了校園話劇的主角,在父親不同意的情況下,尼爾完成了演出。本以為欣賞到他的才能之後,老爸可以一改執願,同意他繼續演下去。

可是尼爾的爸爸認定了讓他好好學習,走父輩計劃好的人生,毅然決然地把尼爾帶離了劇場。當晚,悲痛欲絕的尼爾不想繼續這樣沒有靈魂的'人生,開槍自殺了。

基丁老師是一個相比之下不死板,很開放的一個老師。他鼓勵孩子們做自己,鼓勵他們張揚自己的個性。然而學校古板的高層並不能理解他這種想法,藉助尼爾的死亡,他們辭退了基丁老師。基丁老師雖然被辭退,但是學生們深知老師的正確。

要做一個靈活的'人,既不一味地循規蹈矩,也不毫無根據地闖盪。不靈活,可能是會像尼爾父親一樣親手把孩子送進了棺材。也有可能像尼爾一樣,想不開自我了斷。看完了這部電影,我深深地體會到那種古板教育的失敗,他們培養出的人才,於古人來說沒有什麼本質上的變化,因為他們的思想是全然復制而來的,只有基丁老師這樣,挖掘出學生們內心中的那個自我,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教育。

《死亡詩社》觀後感4

現在無比後悔沒有把用來寫影評的小本本帶回來!!!

今天看的是林師兄之前跟我推薦的一部電影,記得他剛給我推薦的時候我也點開過,不過15min就被枯燥的情節打敗了…但是這次我堅持看下去了,也沒有想像中的無聊,越看越起勁……

做學生的時候能遇到一個像Keating這樣的老師真的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了,可是更現實的情況是我們身邊不僅不能遇到這樣好的老師,而且還會遇到Neil爸爸那樣的家長。他們總是以為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想就是為我們鋪好了一條康莊大道,好像只要我們按照他們的規劃去走就什麼困難也沒有,就能迎來光明的未來,不過那是他們眼裡的罷了。Neil喜歡演話劇,可是他的爸爸很不容易才把他送到這所學校來讀書,Neil知道他的爸爸不會同意,所以他會想要每一門都拿到A,以此告訴自己爸爸他有努力的學習,希望換來爸爸對他參演話劇的允許…可是這真的僅僅是一個希望罷了。Neil自殺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演的很好,真的很好」 的確,他在話劇里的表演令除了他父親之外的每一個觀眾都嘆為觀止,他真的很適合演話劇!同時,在父親的眼裡,他也扮演著孝順的兒子,孝順到不敢和爸爸講自己的想法,連爭執都不敢…

我很喜歡Keating老師 也感到惋惜 失去這個老師是學校的遺憾也是眾多學生的遺憾

O captain, my captain !

《死亡詩社》觀後感5

《死亡詩社》故事取材於真人真事,影片所有情節的打造都十分著力,讓觀者領會到探索生命本質的熱情,彷彿縱身一躍就走出陰霾,獲得新生,有時,想要的沒那麼復雜。選擇就在你手中。我們的生命需要點癲狂。傳統與紀律強調的越深,往往越容易把人帶進平靜的絕望。以「死亡詩社」的名義,也許是基廷老師帶來的理由,要「荒唐」起來,不可循規蹈矩。否則就將面對被安排的人生。學會忍受拒絕的權利。就算錯,也錯的心安理得,因為那是自己做過的選擇,基廷先生的第一堂課便是帶領學生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抓住現在,前人的呼喚,生命沒有賦予一個人虛度的權利。荒廢的人生來自於失去的自我。

呼喚的聲音,輕微,卻如刺骨的寒風直追心底,麻木的靈魂霎時驚醒。還記得基廷先生,第一次站在講桌上說:「我為什麼站在這里?因為我要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學會自我思考,盡管少不更事,學會獨自選擇,盡管感情用事。安德森學會了,並且不再盲從,他勇敢地站起來了,反抗世俗、卑鄙的束縛。他懂得堅持自我,去尋找真理的責任。社會總有一種屈從性在左右著人們的思維和抉擇,久而久之,便成了所謂的道德規范。

真正的現實就是人們在道德的掩護下自圓其說。面對問題,人們會找出各種解釋、各種理由,很少能從自身入手。叩問良心何在?基廷先生給予青年良心自省的勇氣。面對生活人皆是主宰。異於常人的路,一經開辟就註定會有坎坷,但我們堅信自己的選擇,自己的命運自己掌握。

《死亡詩社》觀後感6

元旦期間看了《死亡詩社》,覺得這個影片拍的很不錯,值得一看。但我不明白為什麼這部影片被當作教育影片被廣泛推薦給一線教師看,是為了向基丁老師學習嗎?基丁老師的教學方法的確很新穎並且值得借鑒,但他卻把好的教學方法用來教了不合適的學科和不合適的對象。

坦率地說,影片的悲劇結局基丁老師應該是負有一定責任的。基丁老師如果去教授一些表演藝術類,或者是如何寫作的課程,應該會是一位成功的老師,可是他的學生偏偏是要上耶魯,哈佛,將來成為牙醫或律師的未來社會精英,對於這些學生而言,外顯的激情是危險的。

這里又要提魯迅的「黑屋子」命題,把關在黑屋子的人叫醒後卻沒有能力打開黑屋子,這豈不是更殘酷的事情?對此魯迅沒有給出答案,也許這是大家都猜不透的難題。同樣,魯迅也是非常反對青年學生上街遊行的,以免被某些勢力利用,充當了炮灰。對此我是同意的,有時理智看上去是不近人情的,但卻是正確的。

而基丁老師就是充當了「叫醒者」這樣一個角色,而當他的學生被開除,自殺,甚至到後來自己也被辭退時,他對此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悲劇發生。而最後站在桌子上大喊「我的船長!」的同學們,結局也會是被開除了,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是這樣的。

我想,基丁老師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激情,卻沒有告訴孩子們如何去掌控激情。對於這些青年學生來說,如何掌控激情,讓激情在合理、合法的范圍內發揮作用也許更重要。

《死亡詩社》觀後感7

《死亡詩社》是威爾頓學校的一個組織,而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廷回校出任英文教師,也曾經參加過"死亡詩社"這個組織.

基廷給同學們講說了詩社的秘密,在尼爾同學的倡導下,"死亡詩社"得以重建,查理,納克斯,米克,卡麥隆等同學熱烈的響應下,怯懦的托德也加入了進來,從此,"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在當年基廷聚會的地方和著優美的詩句,扭動起節奏強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釋放著青春生命的激情.

威爾頓學校發生著悄然的變化,麻煩和不幸在這悄然變化中也隨之而來,尼爾參加的仲夏夜之夢>演出遭到父親極力的阻攔,納克斯暗戀上名花有主克麗絲姑娘......一切一切引起了校長的注意,由此有了令人不開心的結局.

在影片當中,我最反感的尼爾的父親在關涉尼爾的興趣.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有很多家長就是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給自己的孩子,都不問孩子是否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對某一方面有感興趣,家長不要去扼殺孩子的興趣,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很多的孩子被成人扼殺在搖籃之中,這是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基廷老師最好的一點是他真正的去了解學生,傾聽學生,也用學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自己.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在這部影片中,我很喜歡這兩句話:及時行樂;認不是受契約束縛的奴率.

《死亡詩社》觀後感8

今天看的是林師兄之前跟我推薦的一部電影,記得他剛給我推薦的時候我也點開過,不過15分鍾就被枯燥的情節打敗了…但是這次我堅持看下去了,也沒有想像中的無聊,越看越起勁……

做學生的時候能遇到一個像Keating這樣的老師真的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了,可是更現實的情況是我們身邊不僅不能遇到這樣好的老師,而且還會遇到Neil爸爸那樣的家長。他們總是以為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想就是為我們鋪好了一條康莊大道,好像只要我們按照他們的規劃去走就什麼困難也沒有,就能迎來光明的未來,不過那是他們眼裡的罷了。Neil喜歡演話劇,可是他的爸爸很不容易才把他送到這所學校來讀書,Neil知道他的爸爸不會同意,所以他會想要每一門都拿到A,以此告訴自己爸爸他有努力的學習,希望換來爸爸對他參演話劇的允許。可是這真的僅僅是一個希望罷了。Neil自殺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演的'很好,真的很好」的確,他在話劇里的表演令除了他父親之外的每一個觀眾都嘆為觀止,他真的很適合演話劇!同時,在父親的眼裡,他也扮演著孝順的兒子,孝順到不敢和爸爸講自己的想法,連爭執都不敢。

我很喜歡Keating老師也感到惋惜失去這個老師是學校的遺憾也是眾多學生的遺憾。

《死亡詩社》觀後感9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充分體現了一位處於教育改革前沿的一線教師的教學片段,對我的感觸很大。

故事發生在美國 一所頂級私校,當時學校的培養方針是非常固守傳統,從來不考慮學生的個性及興趣,學校的目標就是把學生培養進名牌大學。基丁先生的出現,一下子使原本壓抑的校園變得生機勃勃。基丁先生也是在這個傳統固守的環境中成長的,他深感保守的教育思想所帶來的束縛。因此他用滿腔的熱情引導學生們擺脫束縛,追求自己理想中的教學模式。他讓學生 撕前言,捂住 學生 眼鏡做詩,讓學生站在講台上從不同角度思考,看問題。並且能從每個學生的個體出發,讓 害羞 , 膽怯的托德變得自信等等。船長基丁深受學生們的喜愛。但是在當時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下,許多人並不理解 像基丁這樣有思想有個性的老師。

故事以尼歐自殺後達到了最高潮。自殺事件導致了基丁老師的解僱,但學生們不顧校長的阻止用基丁老師教他們的方式向基丁老師表示了他們的敬意。 雖然結局以學生 基丁老師的失敗為結局,但那是壯美的失敗,因為他們醒悟了,反抗了,雖然失敗了,但自由的心一旦點燃就無法熄滅。

結合現在的教育, 也能夠從一些方面折射出當今教育考試制度與提倡素質教育的矛盾。有時真的是非常矛盾,你生活在這個大環境下,必然要去適應這個大環境。從內心出發,我還是非常欣賞向基丁 先生這樣的老師,他的教學方式新穎、活躍,能讓每位學生從中受到啟發,是真正體現個性的教育。

❹ 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

1959年,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它凝重的風格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尊敬。在那裡,教育的模式是固
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John Keating 反傳統

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在他的課堂里,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

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

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

這時發生了……

【影評一】

勇敢的死亡,不顧一切――《死亡詩社》

《死亡詩社》要比《放牛班的春天》好看。其實最後故事可以有兩個結局。叛徒說,大家救

不了老師,但可以救自己。這句話頗有邏輯性。然後那個叫查理的富家子弟就把他打的流鼻血。按一

個影片的處理,這時候這個叛徒要很得意,就像片子中演的一樣,然後大家壓抑著心中的憤怒,做出

兩個眼睛要噴火的氣勢,攥緊了的拳頭又放下,好像渣滓洞里對反動派一樣。這在電影里叫調情緒,

然後當叛徒要離去的時候,再也抑止不住的情緒爆發,一個人沖上去打了第二拳,然後第三拳,第四

拳。各位看客這時心裡一定舒坦。當然配以前後的鋪墊和音樂,風味更加獨特。

而第二個結局就是電影這般,安德森好幾次要沖起來,可是還是平復了,我用腳晃了一下鼠

標,大概還有3分鍾的樣子。然後基丁老師回到教室,大抵也只有這最後一個可能了,所有的人站起來

,一個,又一個,音樂,結束。而且沒有像一般的美國片和美國廣告片一樣,在影片高潮之後再來一

小段。沒有,很乾脆的結束了。

片子好就好在他的循規蹈矩上,羅賓威廉斯演過好爸爸,好老師,他的臉好,表情多,跟金

凱瑞不是一個路線的,倒是那個自殺的孩子,方方的臉很像金凱瑞。他的死很突然,我以為他脫了衣

服是跳到雪裡,然後父母發現他,他已經昏迷,父母痛不欲生,然後他活過來,喊一句 「美國夢萬歲

」之類的話,然後大團圓結尾。最後他的死有些突兀,即便我們都知道不是基丁老師的錯,可是必定

自己的學生死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倒也難再輕松。

編劇不錯,攝影不錯,很多景色都拍的很美,可是片子還是有些悶,可能是文化詫異的原因

,那些詩讀起來讓我昏昏欲睡,也不知道就那幾句怎麼可以讓那個白凈的小子橫刀奪愛。這點上我倒

覺得沒有《放牛班的春天》自然。不過也可能是俺的俗氣。文學修養太差,梭羅的還湊合聽的懂,惠

特曼,雪萊就有點雲里霧里了。

影片的結尾有些像《聞香識女人》,勇敢正直的美國人民終於認識到忠於自己的靈魂是多麼

可貴,他們發揚1776年美利堅建國所秉承的執著精神。藐視權貴。最終獲得靈魂的救贖,可所不同的

是,《聞》中,將軍的話最終打動了董事會,這也是正義的勝利,而《死亡詩社》中,這些學生站起

來的代價是什麼,我想應該是很清楚的,而這跟電影的主題是背道而馳的。

所以,其實大抵半個小時之後我就有偏見,因為如果一個片子前半個小時很悶,結局即使激

動人心都很難說服我認為這是個好片子。前面提到的《聞香識女人》還有《放牛班的春天》,《肖申

克的救贖》都是一眼就看到的好片。不過,估計這個觀點的確是太過偏激,《悲情城市》因為畫面太

糊,我看了幾分鍾就刪了,可我決不敢說這是個濫片。不過同類的片子《你那邊幾點》我卻很喜歡。

【影評二】

在死亡中醒來——《死亡詩社》

看這部電影才知道,原來自己已經死去了好久,從某個不經意間被打破的清晨開始。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太過純凈的故事。我說的太過是因為它沒有被商業化得很濫

情,所以也成就了它票房毒葯的性質。一群青春年少的男孩們,一個對生命有獨特理解的老師,還有

他們生活其中的一所刻板嚴格的名牌中學。

影片主要講了一群學生在基丁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

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老師的被辭為結尾。 情節的安排行雲流水,沒有任何花哨

,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鬱的結局時,多少讓人有點心情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實挫敗的感

覺,和著最後一個場景里抑鬱中的高潮,升華了該片的寓意。回過頭細細品味時,影片豐富的內涵甚

至會讓人分不清,究竟誰是該片的主角,基丁老師?學生?還是如鐵屋般禁錮人的心靈的體制或者說

是這個現實的世界?

在基丁的世界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育人者如何在體制和教條下成為放逐者的故事。如果說,這

部片子里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徵著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

的夢想的世界,那麼,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系點。他是現實世界裡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裡諸

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著學生發現並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船長?),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

面對生命的友人。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裡是金科

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威關於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

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著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

里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但,屬於基丁自己的結局是被校

方因為「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里,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悲劇式命

運無奈地呼應了。

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永遠只能背負著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

在尼爾的世界裡,展現的是一個人如何從別人生命陰影里走出來,看看陽光灑在自己身上的光輝

,做在想要走的路。尼爾在基丁老師的課堂上被點燃尋覓生命意義的激情,重組了死亡詩社,瞞著父

母參與他夢寐於求的話劇的演出,他飛揚的生命在「仲夏夜之夢」里的精靈身上光芒萬丈。然而當帷

幕落下,他還得回到現實,面對父親嚴厲冰冷的目光。在父母和夢想之間,尼爾無路可逃,終於,在

一個飛雪的寒夜,他最後一次帶上精靈的荊冠,踏著冰涼如水的夜色,了結了自己短暫的生命以一個

自由而鮮活的生命的姿態發出他最後無言的憤懣。在他的身上既能看到一個尋夢者的浪漫和激越,也

能看到背負著現實生活壓力的被束縛者的無奈和呻吟。

而片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那就是托德。膽小,懦弱,發奮學習,沉默少語,看著他的時

候,總覺得自己體內有某些部分和他共鳴著。在他無能平凡的外表下依然是隱藏著激情的,但他的激

情總是默默流淌,直到影片的最後才有了一次無發抑制的爆發。基丁老師的走,他無能為力,甚至無

奈地充當著指責人,在基丁離開教室的瞬間,他站在了課桌上,呼喊著:「船長,我的船長!」這是

基丁教的方式,一種換種眼光看世界的方式。現在,這種方式成為公然嘲笑現實世界可悲束縛的武器

,雖然對於這個麻木了太久的世界沒有太大的殺傷力,但導演還是讓我們看到在托德的帶動下,班裡

的同學幾乎都陸續地站了起來,場面有點煽情,也不是很真實,但這確實給了我們每個人繼續前行的

希望。基丁走了,但沒有人會懷疑,青春張揚的烙印永遠留在了這些剛剛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人心

靈深處。

整部電影充滿張力詩意和激情。其中有兩個場景意象讓我刻骨銘心。

一次是表現秋野上黑壓壓的鳥群驚飛的空鏡頭,從未見過這么多 鳥在一瞬間飛起,其漫天之

勢宛如一股掙扎著奮起的力量,渴望一次不計代價不計後果的飛騰,它們撲翅的聲響驚起秋野廣袤的

寧靜,即使是短暫的,但也讓這個世界聽到了它們自己的聲音。

還有就是黑夜裡穿行於迷霧間的那幾個嚮往自由的身影,寂寞的靈魂,向詩歌取暖,在詩歌的激

情里顫栗。看不清他們的樣子,只是覺得,不經意間,心隨著他們奔向某個山洞,在那裡傾泄所有的

憤懣,在亢奮的目光里尋覓生活的力量。

一片關於詩歌的電影,當然是俯仰皆是的如詩般的妙句警言,如

「只有在夢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從來如此,並將永遠如此。」

「兩條路在森林裡分叉,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條。」

「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著。」

遙遠的日子裡,米蘭昆德拉如是說。

而在這里,在托德稚嫩的臉頰上寫著,在尼爾紫荊冠上刻著,

在基丁悵然的微笑里流露著的是這樣的詩句: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
我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同樣的勵人自勵的文字。

影片名為死亡詩社,也許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義,只有讓不屬於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

靈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屬於心靈的那部分生命。開始真實的生,清醒的生,有意義的生!而割捨

和死亡都是伴隨著痛苦的,所以有了月光下走向生命終結的尼爾,有了被迫離開學校的基丁,但,痛

苦的背後是新生的孕育,所以,影片讓我們看到了托德,看到滿教室的托德們,這就是延續和未來!

【影評三】

縱情聲色:死亡詩社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時
我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很早注意到這部片名,大概是因為有個詩歌網站如此命名。對名字來源一無所知,只是憑了那些

天生對死亡、墳墓、女巫和鮮血此類詞彙偏執狂般的癖好,對文字後面隱藏的某些內容不由自主地傾

心。 以為影片該在講述普拉斯那樣的女人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會熱中於陰冷刺骨的文字,喜歡和

自己幻想的干屍舞蹈,美要到極致,那種審美,是以冰冷的墳墓為終結,如同普拉斯最終選擇的煤氣

爐盤。

然而,我看到了一個和自己預期完全相左的故事。你可以稱它是校園青春片,因為它講的正是校

園青春的故事。刻板的老師,青春懵懂的男孩們俊美如阿波羅,他們眼中好奇的光芒,對愛和異性的

憧憬,秋野上黑壓壓的鳥群驚飛,其漫天之勢宛如一種掙扎著奮起的力量,在嚮往一次不計代價的飛

翔。秋野寧靜而廣袤,那也是暫時的,暴風雨正在悄悄醞釀。

暴風雨來臨時,這些鳥兒又該怎樣?



也許我們都曾經暗暗盼望過生命中出現基丁這樣一位老師,他熱愛文學、人生,熱愛詩歌、夢想

,鼓勵年輕人張揚個性,告訴他們『Seizing the day』.(把握今天)。所以當那個男人哼著小曲在

教室里露面時,那些孩子的眼睛裡隱藏的光芒閃耀了。他在第一堂課上,就撕去了庄嚴的教科書上對

詩歌的規定,告訴孩子們青春的激情原可以和動人的詩句如蜜糖般從唇邊滑落。他讓孩子們稱他為『

船長』。

這個徹頭徹尾的詩人,不合時宜的船長,他的到來是為了從另外一個角度貫徹教育的目的:教育

是為了教會學生能夠獨立思考。詩歌無法以理性坐標的方式去度量,人類充滿著激情!醫學、法律、

經濟、工程,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詩歌、美、浪漫和愛才是生活的精髓。他告訴他們不要墨守成規

,要學會站到桌子上,從另一個角度看不同的世界,告訴他們不要一味服從,因為,那對採摘真正的

生命的花蕾是有害的。

他的到來,是早春的第一滴雨水。



每一次地提到Neil Perry的名字,我都會隱隱疼痛。那樣一個可愛的少年,他學業優異,他

俊美、聰明、順從,寬容,他是每一個老師都會喜歡的標准好學生,父母的好兒子。在嚴厲的父親命

令下,他退出了校報編輯,他有一天會成為一名好的外科醫生,操著手術刀,精確地度量著病人腐爛

的軀體,他會生活無憂,成為一名受人尊敬,衣食豐祿的中產階級。這些早早設定好的路徑正擺在他

面前,鮮花和屍骨放在他的道路兩旁,一切都十全十美,他將是社會的棟梁,生活得平靜而絕望,在

某個午夜夢回之時,偶爾回望月色,想到青春時有過的夢想….然而,那樣的路中斷了。他遇見了

Keating。從第一堂課,撕碎了第一本教科書開始,就註定了他將與那樣的路分道揚鑣。他太過於早慧

,第一個明白了Keating提出的『卡配匹亞』。Keating帶領他們站在一百年前的校友照片前,看那樣

青春的軀殼,盛載著夢想和渴望,而如今,都已化為蛆蟲的食物。

他重組了Keating年輕時組織過的死亡詩社,帶領同伴,在夜裡奔行向那個印弟安山洞,夜的

迷霧間,蘇格蘭風笛響起,那些年輕的身影奔行的步伐如舞蹈,正奔向自由和幻想的世界。那種激情

飛越的時分,Neil真正體味到了幸福,他通過詩歌尋找到了人生的答案。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浪漫主

義者,美麗、脆弱、高貴得一塌糊塗。

而這樣的浪漫註定走向死亡。在精神父親Keating與現實父親的較量中,精神在現實的蹂躪下

,不堪一擊。Neil的人生愈顯出其苦痛和孤獨,他的生活一直是一場演出,演出一個好學生,乖兒子

的角色,他演技高操,贏得一片贊許。所以,當有一天他要放棄父親為他劃定的軌道,選擇另一個不

可知的,可能充滿荊棘與艱難的道路時,父親震怒了。在強權的父親面前,他的靈與肉處於分裂的狀

態之中:是順從傳統父親的強勢?還是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年輕的他無力承擔這種重負,他選擇了

死亡。把《仲夏夜之夢》的精靈花冠放在窗檯旁,他用那把父親長年希望他使用的外科手術刀打開通

向墳墓的道路。

他死得很美。在現實和理想的掙扎中,理想總成為祭品,庄嚴地放在了祭台上。他們非如此不可

,在嚴酷的成人世界裡,在一切以現世利益為准則來判斷是非對錯的社會中,理想主義者往往無力對

抗現實,他們的尖銳、脆弱與唯美都那麼觸目驚心,如煙花閃過,在夜空里刻下創痕。

Neil的死亡是一種永不消失的疼痛,讓我思考:怎樣在夢想與現實之中尋找一種合適的平衡?我

的這種思考屬於理性的那一半我,而另一半的我在想:其實這無可挽回的結局本身是一種必然,與其

看到多年後的Neil平靜而絕望地生活在庸常的世界裡,也許,在鮮花盛開時突然遭遇風雪而凋零,不

是最壞的事…

很多人,他們原可以不死的,如海子,普拉斯。柯本說,與其苟延殘喘,不如痛快燃燒!那

些邁向鐵軌或伸向煤氣盤的頭顱里盛放著怎樣的決絕,對現世的毫不留戀,剩下的,只有些溫暖而寂

寞的句子。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Todd Anderson,另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更准確地說,他近乎於本片的主角。因為Neil那樣

的絕對理想主義者的故事畢竟太激烈,太悲壯,一個故事裡,更需要一些普通人物的故事。他們不一

定是那種人群中的領導者,最有天份,最引人注目,頭上戴滿花環。他們常常保持沉默,面色蒼白,

在現實世界中膽怯地行走,唯唯諾諾,惟命是從。然而,從他們偶爾投過的眼神里,你仍然能看見一

些光芒。只是,那樣的光芒太微弱,隱藏得太深了,需要有良師益友在旁,把它們如抽絲剝線般,一

點一點地引發出來,最終引發熊熊大火。

因為,那樣的靈魂,往往才最堅韌,最有力量。只是,它需要時間打造和證明。

Todd剛出場時,他的眼神羞怯不安,在第一堂課上,他寫下了Seizing the day,課後又把它撕去

了,表明他內心對傳統訓誡與新鮮的Keating老師灌溉的思想之間的沖突。在交那篇詩歌作文時,他苦

苦呤誦,如完成作業般抓耳撓腮,不得要領。在死亡詩社的幾次聚會上,他害怕當眾朗誦詩歌,都只

作為記錄者存在。

他也是幸運的。擁有了Neil這樣的良友和Keating老師。他們都同時注意到了他眼裡的光芒。Neil

鼓勵他扔掉生日的文具盒,Keating在那堂英文課上,看出了Todd的恐懼,讓他大聲喊叫,釋放自己壓

抑的情感。Keating蒙住Todd的眼睛,讓他緊閉雙眼,描繪惠特曼的形象:「這些景象浮現在我的周圍

,一個瘋子緊盯著我令我精神緊張。他伸出手掐著我。他一直在喃喃自語,好像說一條毯子總是會蓋

不住你的雙腳。無論你如何拉它,拽它,它永遠不夠大…….從我們開始哭泣到我們死去,它僅僅能夠

在我們悲痛,哭泣和尖叫時蓋住我們的臉。」安份守已的Todd把惠特曼描繪成了一個『牙齒流汗的瘋

子』。他腦中的熱情與想像力正一點一點被激發出來,閃閃發光。然而,與Neil的絕對的浪漫與激情

不同,Todd認識到僅有激情是不夠的,「無論你如何拉它,拽它,它永遠不夠大…….它只能在我們悲

痛,哭泣和尖叫時蓋住我們的臉。」激情是生命的精髓和花蕾,但它的力量有限,無力保護我們面對

嚴酷的現實世界,光靠它我們將無法生存。

在Neil死後,Todd一個人踉踉蹌蹌走向空寂的雪地,對Neil的死亡,他的父母有著血肉相親的疼

痛與不解,Keating老師也會有終身的內疚與自責,唯有Todd,只有他,才徹頭徹尾地明白他這種行為

的前因後果,所有的意義,明白那褪去了塵世衣物的年輕靈魂的決絕與非如此不可。如果說從前,

Todd的精神一直處於Neil和keating的籠罩之下,他也心甘情願地站在他們身後,而摯友逝去,

Keating老師被放逐,Todd一下子成長起來,他在雪地里的嘔吐讓人心碎,他從此是孤獨的,再沒有精

神上的支柱,他從此將獨自面對那個大雪紛飛的冰冷世界。

他和那兩個人是不同的。Keating和Neil都是骨子裡的詩人,對美,對激情有著天生的把握與熱愛

,並有著殉道者般,不計後果的浪漫。他是現實的,生活原本是需要歷練艱難和忍受平凡的乏味。他

眼含熱淚,一樣地和其他孩子一樣在那份給Keating老師定罪的文書上簽了字,將靈魂擲於火中,順從

於已定的命運。然而,他會小心呵護心靈和頭腦中如星閃耀的火花,那最後喊出的一聲『oh Captain,

My captain』,那站在桌子上與Keating告別的姿勢正是Todd面對成年世界做出的第一個發自內心,並

願意去承擔後果的選擇。



我不得不提這個人,Cameron(卡梅隆)。他的出現正是為了證明生活里確實存在著的這樣廣泛的

人群。從第一節課開始,在Keating老師在黑板上畫坐標時,他立刻一字不差地記錄了下來,撕教科書

時,他撕得工工整整,第一節課下課,他的第一個反應是:這些內容要考嗎?他參加死亡詩社,不過

是因為其他人都去參加。在最為桀驁不遜的Charlie和學校鬧惡作劇時,他面如土色。所有的這些表現

一點一滴地累加,所以,在Neil死後,他是第一個向學校簽字證明Keating老師罪過的人,他從內心裡

也相信那是Keating老師的罪過,毫不猶豫地出賣了他,以保全自己。在最後一幕里,他也是那幾個沒

在站上桌子,為Keating送行的人。他屬於人群中的不小的那部分:對權威無比順從,沒有個性,在利

益面前會很快放棄原則,犧牲別人,保全自己。他不具備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然而,他將來最大的

可能會上哈佛等名校,畢業後,成為一個銀行家,律師,或者其他。他將生活優越,頤養天年。

某種意義上,他已經是一個死人。他的心靈從出生那一刻就死去,在成長的過程中,在那些暗夜

朗讀詩歌的時刻,那心靈曾有一度的復活跡象,而隨著Neil逝去,他立刻回到現實狀態,毫不留情地

把心靈丟進了垃圾堆。他和很多其他的人一樣,行走在街道上,人群中,如死人群舞,面無表情。

我無權指責他,按照死人的邏輯,也許他是對的。心靈何用?夢想何用?詩歌何為?終究,人要

在現實的世界裡苟延殘喘,看浪漫化為齏粉。我也有過懷疑Keating的時刻,在5月14日夜,第三次看

完這部影片後,我走在校園里,反反復復地想:Keating他究竟錯了嗎?也許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激情都

已冷卻,我開始用正常人的思維來考慮這問題。這種思維讓我痛苦,我走在朋友身旁,神思恍惚。

夜裡,朋友用衣服蒙住我眼睛,說:向前走。

我遲疑不敢前行。

朋友說:不怕,我看著呢。不會讓你掉溝里去的。

我仍然猶豫著,終於伸出了腳步,一點一點,十米的路程用了近十分鍾的時間來完成。在黑暗裡

,在我的目力失去力量的時刻,我害怕,害怕每一個未知的溝壑,害怕跌倒。我必須眼睛能看清楚前

方的路程,才能夠從容地去邁出腳步。那蒙在黑暗裡的時刻是一種折磨,我為恐懼折磨。也許,我正

在成為一個喪失勇氣的人,不再有年少時,那種一往無前,哪怕天塌下來又如何的莽撞與熱情。

這種認識讓我酸楚,生活需要的歷經艱難與忍受平淡乏味,這些我從前不屑一顧地屏棄的東西,

如今,正一步一步地走過來。心中的光芒正日益黯淡,日常的幸福正慢慢地屏蔽住感知的毛孔,在日

復一日的勞作中,我正在伸手,猶豫著,是否與生活妥協。

我在伸手、猶豫中,正一步一步變成一個死人。



兩條路在森林裡分叉,我選擇走人少的那條。

浪漫的詩人keating走了,被放逐,如普羅米修斯,盜火者承負了盜火的惡名,他是一個被放逐的

游吟詩人。浪漫的詩人Neil去了,走向死亡。他被點燃的生命激情無法再回到鐵屋般禁錮的體制,如

魯迅先生描繪過的那個沒有窗的大鐵屋子,他醒來,無法接受這現實,只能把自己骨骼捏碎,為維護

精神的自由選擇了毀滅。鬥士Charlie離開了,他的命運是一個未知數,他將始終是體制的一個反叛者

,蔑視傳統與成規。理性的Todd存留了下來,他是他們中最有人生智慧的人,會小心翼翼地珍藏起那

些夢想和詩意的火花,獨力承擔起自身的命運。

那是一條人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