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部電影的名字。是一部外國電影,講的是一個小女孩聘請律師狀告自己的父母
《姐姐的守護者》
劇情簡介 · · · · · ·
為了讓罹患血癌的凱特(蘇菲亞·威希涅瓦 Sofia Vassilieva 飾)能夠活下去,父母通過基因技術「製造」了與凱特的基因完美配型的小女兒——安娜(阿比吉爾·布萊斯林 Abigail Breslin 飾)。安娜感覺自己只是姐姐凱特的「葯罐子」,11年來,凡是在凱特有需要的時候,無論是臍帶血還是白血球、肝細胞、骨髓,她都得源源不斷的向凱特提供。然而,即使有孤注一擲的媽媽(卡梅隆·迪亞茨 Cameron Diaz 飾)、無可奈何的爸爸,以及身邊所有人的愛,凱特的情況還是越來越糟,腎功能的衰竭必須要年僅11歲的安娜捐獻出自己的一個腎。這一次,安娜選擇了拒絕,並且尋找到律師坎貝爾把母親告上法庭,她要捍衛自己的身體。然而,法庭上哥哥傑西卻吐露了另一番真相……
2. 一部外國的電影,講的是一個男孩和自己的父母鬧矛盾體,覺得他們不在
八月迷情
August
Rush
(2007)
劇情簡介:
萊拉(凱麗?拉塞爾
Keri
Russell
飾),一個出色的大提琴手;路易斯(喬納森?萊斯?梅耶斯
Jonathan
Rhys
Meyers
飾),一名流浪的愛爾蘭歌手。一個月色迷離的晚上,兩人相遇了。度過難忘的一晚後,萊拉那專橫的父親又強逼她繼續踏上音樂會的旅程。路易斯因等不到戀人失望之下離開了;而萊拉發覺愛人走後,獨自傷心的等待肚中的孩子出生。豈料幾個月後萊拉遭遇了一場車禍,寶寶亦隨之夭折。孰料,萊拉的寶寶其實並沒有死,而是被她狠心的父親送到了孤兒院。一晃眼10多年過去了,生活在孤兒院的少年奧古斯特(弗萊迪?海默
Freddie
Highmore
飾)堅信自己的父母還在世上,於是踏上了漫漫尋親路。
3. 父母在等孩子的感恩,孩子在等父母的道歉
在網上看到一句話「 父母在等孩子的感恩,孩子在等父母的道歉」, 用來形容成年子女和父母的關系再合適不過。
與原生家庭有關的話題下面,能看到許多人的成長血淚史。
除了對童年遭遇的控訴,還有對血緣親情的無奈。
即使父母傷害過或者正在傷害我們。
我們在責怪父母的時候,他們會說我們「記仇不記恩」,會惱羞成怒。
很多父母秉持「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對成年兒女提各種要求。
我們一方面為父母的無理要求憤怒;
另一方面對拒絕父母,心生愧疚。
在這愧疚和憤怒的撕裂下。
父母像「 來自老家的幽靈」把我們撕裂。
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找到問題的根源。
在我們苦惱於原生家庭帶來的問題時,可曾想到父母也有原生家庭。
他們生活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全部精力都用在「活下來」上。
顧不上心理需求。
但顧不上不代表沒有。
他們成為父母後,孩子便是他們最容易控制,且最親近的人。
人之所以把最壞的一面留給最近的人,就是不管做出什麼,都不用擔心對方會離開自己。
孩子還小時,他們尚且有責任在身。
孩子成年後,他們覺得任務已經完成。
是時候摘取勝利的果實。
於是開始對孩子提各種無理要求。
我跟很多朋友聊過,他們覺得父母自從自己工作後就變了。
我也覺得從我工作後,父母完全沒有親情,對我只有索取。
不是要求這就是要求那。
他們可能不知道他們曾經是受害者,今天成為了施害者。
原生家庭的問題若不解決,悲劇便會代代相傳。
日本心理學家加藤諦三在《長不大的父母》一書中,解析了父母不像父母倒像孩子的現象。
加藤諦三指出, 小時候缺愛的孩子,長大後依然還是個缺愛的孩子。
成為父母以後,把對愛的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
對孩子提出各種要求,忽略了孩子有自己的生活。
成為父母意味著,要做一個懂得給予孩子快樂,而不是要從孩子處獲得快樂的人。
意味著,要負責起教養孩子的責任。
生孩子是你的權利,但生了就有教養的義務。
很多人生孩子本身就目的不純。
有人因為空虛寂寞;
有人因為自己夢想破裂,想讓孩子完成自己的夢想;
有人自己不想努力,想靠孩子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
當然也有人想體驗孕育新生命的旅程。
不管生孩子的理由是什麼。
都要清楚:
孩子落地後,就是個獨立的人,不是你的傀儡。
有自己的人生。
有很多父母沒法跟孩子分離,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物品。
有的父母對孩子說,你都是我生的,你什麼都是我的。
這樣的父母內心就是個無理取鬧的孩子。
給孩子帶來痛苦而不自知。
2、 育兒 的背後
曾經有個人說,我要輔導孩子寫作業,怎麼孩子就不輔導我工作呢。
這么孩子氣,且無責任感,無邏輯的話。
心聲是「我還想當個孩子」。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 親子角色顛倒 」。
家長們最喜歡的就是「懂事」的孩子。
小孩表現得像大人,主要就是親子角色顛倒導致的。
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就經常被她父親認為不懂事。
父親希望松子幫忙照顧生病的妹妹。
年幼的松子,對於父親給的任務根本無力完成。
無力完成任務的孩子,會責怪自己無法替父母分擔。
會認為自己很沒用。
她根本不知道,那時她小小的她不可能完成,也不該是她的任務。
都說父母之愛是世上最無私的愛。
我看不盡然。
中國人養兒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
養兒防老的父母會在孩子小時,傾盡全力對孩子好。
溺愛孩子。
其背後是,我那麼為你,所以你長大後得回報我。
這類父母會經常在兒女耳邊歌頌自己的偉大。
他們會經常跟孩子說,為你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
這樣他們提任何要求的時候就理直氣壯,而我們也在道德上矮一截。
父母不是不可以向兒女提要求,而是有些要求根本就是無理取鬧。
比如《歡樂頌》里的樊勝美父母,讓女兒給兒子買房,讓女兒供養兒子全家。
就純粹是無理取鬧。
這樣的父母現實中很多。
讓很多人心力交瘁。
和父母的關系,對我們的幸福感有很大的影響。
那麼如何走出父母的陰霾,獲得幸福?
3、擺脫父母的控制,獲得幸福
有些人在家庭的影響下,全盤否定自己的同時,還需要被迫認為,「我獲得了很多關愛」「我的父母為我付出了很多」。
這會摧毀他們的溝通能力和自尊。
孩子被父母打罵,會認為一定是自己做錯了。
不斷的自我攻擊會造成低自尊。
如果父母從不溝通,或者在孩子試圖和父母溝通時,父母沒有打開溝通界面。
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就想不到,還可以溝通。
會悶在心理,覺得別人不好溝通,也被別人認為不好溝通。
所以遇到事情要有「 溝通意識 」。
很多你認為大不了的事情,一溝通你會發現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溝通能力也是需要不斷練習的。
自尊是一個人獨立和自信的基石。
一個不被愛的人會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
父母最喜歡的「懂事的孩子」。
懂事的孩子意味著,勉強去做不想做,但是符合父母期待的事情。
長此以往孩子放棄了自我實現,會對自己和父母都心生厭惡。
深受自卑感的困擾。
他們潛意識里知道自己討厭那樣的父母,意識里卻認為自己是被愛著的。
認為父母做那些是為了我好。
深受原生家庭困擾的人,一定要在心理上「離開」父母。
在心理上劃清邊界,學會對父母說「不」。
人人都得為自己的事情負責,父母也不例外。
對於父母提的要求,一定要分清楚,是不是自己該做的,是不是自己能做的。
特別是有幾個孩子的家庭,很難一碗水端平。
總會有的孩子比較有出息,
有的需要家人扶持。
在你的家人向你索取時。
一定要「自私」點。
首先考慮有沒有能力幫家裡人。
若是要你不顧自己來幫助他們,那一定要表達自己的立場。
對於長期放棄自我的人來說,表達自己的 情感 是一件很難的事。
而且由於你長期放棄自我,當你開始表達時,別人一定會表示很吃驚。
甚至指責你變了。
這個時候你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內在感受。
一個人若是不能正視自己的心聲,那幸福會離他越來越遠。
幸福的起點在於,認識自己的處境並且想辦法做出改變。
從現在起做出細微的改變,
有一天你會發現,
隨著你的改變,
身邊的人與你的互動方式也發生了改變。
你的心境也會發生改變。
願你無須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4. 尋美國電影《可憐天下父母心》電影的觀後感。
可憐天下父母心
自從我看了《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個電影,我總是感觸良多母親為了兒子可以冒著危險到軍營中去,還有什麼是母親不能為孩子做的?
我也讀過許多表現父母心的故事-----
就在前年就在蘇州,一個小姑娘跟自己的母親吵架,媽媽告訴她:"孩子,你都上高中了,媽每天打工,媽媽下崗給人家做清潔工一個月才八百塊錢,你考試考這么少的成績,媽媽多難過。」女兒說:「媽媽我不是故意的,我馬虎了嘛。」「孩子,如果媽媽馬虎了,人家一分錢都不給呀……」那可恨的女兒把門一摔,就離家出走了。多麼小的一件事情,十幾年的養育之恩吶!就這樣輕輕一摔就可以放棄。
媽媽發動家裡所有的人去找,找不到這孩子。晚上八九點鍾了,小姑娘一個人在街頭,走在江邊,她又冷又餓,流著眼淚恨著自己的媽媽,走到一個大排檔那裡看著人家吃東西,眼淚汪汪的站在那裡。酒店的老闆端了一碗面條:「孩子呀,是不是跟家裡吵架了?把這個吃了,是不是餓了?趕快吃掉回家吧。」小姑娘接過面條,狼吞虎咽的吃著,忽然「撲通」一下,給那老闆跪下了:「老闆吶,你是我的恩人,我要感謝你,你比我媽媽好多了!」老闆聽過以後:「孩子,就憑你這句話,這碗面我都不該給你吃啊!我們倆素不相識,你連我姓什麼叫什麼都不知道,我就給了你一碗面條,你能這樣的感謝我。你媽媽把你從小養到大,吃了那麼多幸苦,你怎麼不感謝你的母親啊!」孩子恍然大悟的跑回家裡,看到媽媽暈倒在床上。正所謂: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萬里兒不愁。同學們,你們要好好對待父母親,不要讓人家說: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就在這次汶川大地震中,當我們的救援隊員來到北川的時候,大家驚訝的發現,震得最嚴重的地方不是汶川而是北川。戰士們在那裡巡迴著,忽然聽到一個廢墟下發出微弱的聲音,一個小女孩的聲音:「救我~誰來救我~」他們把那廢墟搬開,用千斤頂支撐起預制板才發現,裡面有一個不到三歲的小女孩,她已經被壓了一天一夜。天就要亮了,戰士們辛苦的把那孩子拉了出來,小姑娘奄奄一息:「叔叔,快去救我爸爸媽媽!爸爸媽媽,解放軍叔叔來了……」戰士們聽到以後,把預制板再撬起才發現,下邊兒躺的是孩子的父親母親,而那一幕讓所有的戰士流淚:孩子的父母已經離開了人世,媽媽面朝上,兩只手支撐著一塊預制板;父親背朝下,像俯卧撐一樣,背上壓著一塊預制板。就在父親母親二人手臂交叉的中間,那個小小的空隙里,這位小姑娘倖存了。親愛的同學們,也就在那一瞬間,孩子活下來,父母離去……
這一切都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啊,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不孝敬父母的人,一輩子,都沒有正眼去看過自己的爹媽!所以第一件事,請你把頭輕輕的低下來,看一看你的父母親,看一看今天到會這位家長,你看一看那頭上的白發,你看一看他們穿的衣服,看一看這幾年他為你的操勞。
看看你的媽媽。一個年輕美麗的母親啊,自打你來到這世界之後,你媽媽就放棄了她所有的愛好,媽媽沒有再去唱過歌,也沒有再去跳過舞,媽媽上班的路上想著你,下班的路上也想著你。孩子,小時候你生病去醫院,你媽媽抱著你給醫生都跪下了!為了你,你媽媽從來沒要過面子。可是你怎麼做的,在媽媽冬天最冷的時候,冷水裡洗菜,手凍得紅紅的,你都沒有說過一聲「媽,你幸苦了!」這么多年來,媽媽為你做了那麼多,你從來沒有在你媽最難的時候說過一聲「媽,我愛你!」因為你不好意思!
看一看你的父親,一個剛強的男人,爸爸在家裡像一座山支撐著這個家,愛著你和媽媽。沒有爸爸的幸苦,就沒有家裡的幸福。可是你怎麼做的?你經常抱怨你的父親:你為什麼不是老闆?!你為什麼不是當官的?!為什麼我的爸爸沒有別人的爸爸強?!孩子們,當你這樣說話的時候,我告訴你,我們當爸爸的還希望我們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強呢!你做到了嗎?孩子啊~爸爸很不容易,爸爸太幸苦了,爸爸在家裡啊,非常的難!他每天給你的笑,那是爸爸最真誠的笑!現在的男人在市場經濟的環境里忍受多大的壓力,他們要忍受掙錢的壓力、工作的壓力,但是無論多大的壓力,爸爸媽媽在孩子面前從來都表現出那種快樂和自豪。同學們,你還沒有在你父親最難的時候說過一聲「爸,您辛苦了」,你還沒有在你爸爸最累的時候,問過一聲「爸爸,我愛你!」
好好的珍惜!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老師,永遠不要忘了愛我們最大的家——祖國
我打了好久啊,給我分哦
5. 請問這個電影叫什麼名
你要找的電影是韓國電影《出位教師/麻辣教師》嗎?
《짱 Zzang 麻辣教師》1998/11/28首映
種類: 劇情片 長度: 106分鍾
導演: 梁潤浩 (YANG Yun-ho)
主演: 車仁表 (CHA In-pyo)、宋允兒 (SONG Yoon-a) 、張赫 (JANG Hyuk)
故事大綱:
在某高中,來了一位新導師,他是高中中途退學但在檢定高考以及任用高考是全國最後一名上榜,擔任實習教師的時候成績更是不及格的方濟普。
根據學校的想法"放牛班的孩子們應讓由放牛班出身的人來治理",因而他擔任了放牛班的導師。然而有問題的老師(放牛班出身)及有問題的學生們(放牛班)在一起,問題越來越多,問題學生更是有增無減。
如果說有什麼變化的話,是孩子們為了躲避自修活動而加入樂隊變得開始活潑起來。孩子們與方老師把定形化的樂隊合奏(也就是傳統的合奏)丟棄,而用肢體與小道具及聲音,製作出屬於他們自己獨特的音樂。
他們不屈服於學校與黑道的阻撓而前往參加全國高中音樂比賽。成功登上舞台的孩子們送他們導師光榮的"Zzang"(最高及最尊貴)的稱呼。方老師得到了一個最ㄅ一ㄤˋ老師的稱號。
6. 李煥英催淚背後:藏著中國親子關系的真相,孩子與父母是雙向救贖
馬東曾在《奇葩說》中推薦電影《你好,李煥英》,他說自己看完後「哭得跟鬼一樣」。毫不意外,在影片接近尾聲時,我聽到電影院里已經抽泣一片。
為什麼電影《你好,李煥英》這么好哭?
其實,這個世界從不缺令人動容的故事,這個讓人落淚的故事本身也不新奇,只是它引爆了我們內心的柔軟、遺憾、愧疚等情緒,替我們說出了心中想說又說不出來的話。
悲劇的核心在於時間的缺乏。女兒在媽媽去世前,來不及說一句「感謝」和「抱歉」。媽媽在離開前,也來不及說一句「原諒」和「無悔」。
於是,影片選擇了穿越來解決這種沖突。女兒(賈曉玲)和母親(李煥英)分別帶著現在的記憶穿越回了過去,展開了一次與時間的賽跑,各自獲得了救贖。
身為子女時,我們都想學會奔跑,這樣便可以一心一意地向前,奔赴無限可能的未來,卻在不知不覺中對自己的父母留下了遺憾和虧欠,正如影片中的女兒賈曉玲。
從小成績不好,總是搗亂闖禍,沒考上好大學,卻造假做了一張假的錄取通知書,讓母親在眾多親朋好友面前難堪。
身為孩子,我們總是倚仗著年輕又有人疼愛,有時一意孤行,有時任性妄為,有時虛榮自大,有時不堪一擊,遇到挫折和困難,總希望從父母那裡獲得寬容和理解,而且期望這種被愛可以是永遠。
只可惜時間不夠,賈曉玲的母親李煥英因為一場車禍,沒能走出醫院。
「子欲養而親不待」這類故事裡有多少虧欠、懊悔與遺憾,觀眾們心裡就有多少真實的故事沒有說出來。這些情感體驗並不新鮮,卻勝在真誠無敵。
於是,故事裡穿越後的賈曉玲,做出了一系列荒唐、搞笑、怪誕的行為顯得合情合理,而她最主要的心理動機就是想讓媽媽李煥英高興一次,也我們每個人心裡住著的那個小孩的心願。
成長時一往無前,回頭時後知後覺。賈曉玲認為自己的出生沒有給媽媽帶來幸福,於是穿越後,一心想撮合媽媽李煥英和廠子的兒子沈光林,改變媽媽的命運,以希望媽媽過上幸福的一生。
結果發現媽媽早與爸爸賈文田相戀三年,並且已經領證,於是,母女二人發生了沖突,賈曉玲還把媽媽的結婚證給撕壞了。
賈曉玲一心想彌補自己對媽媽的虧欠,只是這種後知後覺的醒悟,依然沒能給媽媽帶來任何改變。直到賈曉玲通過媽媽給她補的褲子發現,媽媽也穿越了。
其實,媽媽李煥英一直無悔自己的選擇,只是希望自己的女兒健康快樂。賈曉玲奔跑著來到媽媽身邊,對媽媽李煥英說出:「」媽,你別走!」這里說出了女兒對媽媽的無限依戀,同時也是對自己「虧欠感」的最終救贖。
在這一次穿越中,媽媽李煥英也同樣獲得了救贖。李煥英說:
「我只希望我的女兒健康快樂就行」
「她是讓我高興來了」
「我很幸福,你怎麼就不相信呢?」
這三句話說出了天下母親的心聲,她們把對孩子的愛,習慣藏在心裡,羞於表達,通過一次穿越說給了自己的孩子。影片也借李煥英之口,傳遞給了熒幕外的觀眾,媽媽的愛是無悔無怨。
我是媽媽的女兒,也是自己女兒的媽媽。當我擁有了這雙重的角色,才真正理解親子之間是一場接力救贖。
就像影片開頭和結尾反復說的那句話:「打我有記憶起,媽媽就是個中年婦女的樣子,所以我總忘記,媽媽曾經也是個花季少女。」女兒不記得媽媽少女的模樣,但媽媽永遠不會忘記女兒小時候的樣子。
有一天晚上,外婆問女兒:「媽媽好看,還是你好看?」女兒說:「媽媽沒梳辮子,媽媽不好看。」
(女兒對外婆給梳的小辮兒特別滿意,最近以此為美,常欣欣然)外婆說:「不!你媽媽比你好看,一百天的時候就已經長得很好看了。」
女兒有點不開心,雙手交叉抱在胸前,嘴也撅得老高;我在一旁趕緊打圓場:「月月最好看了,媽媽沒有你好看!」然後,我和外婆互相使了一個眼色,哈哈大笑。
我不會記得自己小時候的樣子,但我媽媽記得;以後我也不會忘記女兒小時候的模樣,就像我媽媽一樣。
親子關系裡的愛通過血脈相連,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去。從媽媽那裡感覺到「虧欠」的地方,在對自己孩子的付出中獲得救贖。正如阿德勒哲學所談的幸福秘訣,在於對他人的貢獻。在我與你的關系裡,建立「共同體感覺」,讓你成為我生命里的一部分。
涉及「原生家庭」題材的影視劇,近些年總能引爆網路討論,似乎人人都有一個渴求被治癒的童年。
網路上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成年後,子女都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而父母卻在等孩子的一句感謝。」
這里的矛盾沖突在於「期待與理解」,子女期待父母的理解,父母期待子女的理解,都是站在自己角色的位置,發出的理解請求。然而,角色困住了我們,直到有一天,當我們自己的角色也發生了改變時,才猛然驚醒原來自己一直沒有理解。
也許,學會表達可以成為解決親子問題的一劑良葯。
為人父母的你,多說說自己的感受,讓孩子知道;
為人子女的你,多談談自己的想法,讓父母放心;
我們不能像導演一樣改變時間的軌跡,讓現在女兒和過去媽媽在另一個時空相遇。但我們可以像演員一樣沉浸到對方的角色里,讓作為孩子的自己和作為父母的自己,不留遺憾。
7. 一部外國電影,從頭到尾都在講兩對父母因為自己的孩子吵架,求問片名
殺戮/會客廳殺戮 /文明的野蠻人(原名) 凱特溫斯萊特等人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