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面對地球毀滅,東西方影片有著不同的理解與情感。對此你有什麼感悟
東西方電影情感表達方式差異的文化根源
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傳統與歷史積淀,奠定了東西方不同的藝術美學。在西方,克拉考爾採納了巴贊的理論前提,將電影定義為「物質現實的復原」,其紀實派的電影理論一直影響著不斷發展的西方電影實踐。⑦在東方,中國人從古老的藝術形式「戲劇」中借鑒學習,早期電影老藝術家侯曜說:「影戲是戲劇的一種。」截然不同的電影定義預示著兩者在情感表達方式上的差異,同時也反映出兩者差異所在的文化根源。⑥
西方的電影美學深受古希臘文化的影響,重邏輯思維與理性分析,同時希伯來文明中的基督教信仰也對西方電影產生了極大影響。因此,西方電影在表達情感時往往明了直接,又具有濃濃的宗教意味,如電影《教父》「洗禮與謀殺」的經典鏡頭,導演選擇了平行蒙太奇的剪輯方式,將純潔無罪的嬰兒在象徵神聖光明的教堂中受洗與紐約五大黑幫正慘遭血洗的鏡頭交替,守護與殺戮,聖潔與邪惡,誓言與背叛,在短短的五分鍾內交替上演。
同時,美國獨立、自由、開放的民族性格對好萊塢電影打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曲折的建國歷史讓美國人天生擁有積極樂觀、好冒險的精神,復雜的民族構成提升了他們對多元文化的接納度,而北美洲豐富的資源、二戰後超級大國的國際地位則賦予了美國民族充分的自信。因此,好萊塢電影在情感表達上鮮明而直接。
東方的電影美學則深受儒釋道影響。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中認為中國文化是「儒道互補」的,同時承認「孔學在世界成為中國文化的代名詞並非偶然」。⑧縱觀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文藝作品,作者的思想情感無不烙下儒學的倫理色彩。因此,中國導演在表達情感時習慣於表現「仁」「恕」的思想。以《刺客聶隱娘》為例,聶隱娘劍藝超群,卻殺大僚未成,「見大僚小兒可愛,未忍便下手」。劍道是人心的集中,人心是劍道的依託。兼愛、人道主義的介入使情感的表達更加符合時代脈搏。
日本除受儒學影響外,其電影美學又和其獨特的民族性格分不開。魯斯·本尼迪克特在《菊花與刀》一書中寫道,「日本的民族性格可謂復雜,他們好強又克制,禮讓卻又充滿敵意」。在他們的文化氛圍中,導演總是善於用唯美的筆法刻畫復雜的人性,善於用內在的矛盾突出價值觀念,如日本的青春片,性、暴力、慾望、絕望、死亡常常與青春相伴,青春是開放的,與政治、社會緊密相連,它對人在成長中的黑暗面進行深入的挖掘,而青少年與社會之間的碰撞也成為其關注的重心。事實上,無論是日本的文學、音樂還是電影,都與生俱來地擁有物哀的氣質。(作者系: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㈡ 如何欣賞一部電影
問題一:如何欣賞一部電影? 如何欣賞一部影片:
故事情節
大部分影片主要在故事情節上下功夫,製造懸念,吸引觀眾。一部好的影片,往往注重影片情節的起承轉合,即講究序幕、開端、發展、 *** 、結局和尾聲。因此,在影片欣賞過程中,可以從影片故事情節是否緊湊、連貫,安排的主線有沒有伏筆,懸念是否引人沉思等方面來思考。
人物表演藝術
電影人物刻畫得深不深刻,欣賞者要根據人物的語言、眼神、說話的表情、衣著這類細節來審度,並且要通過雕琢人物,深層次挖掘人物豐富的心靈世界,細膩地捕捉人物瞬時的內心情感變化。
台詞
台詞,或深刻,或詼諧,或白話,或煽情,總有幾句打動你的心。西方電影中的台詞和東方區別很大。東方的比較緊湊,西方的看似漫無邊際,卻機智幽默。電影中的人物台詞一般較少,較精煉,一部好的影片,旨在用較少的台詞體現人物的性格。比如阿償・施瓦辛格主演的《終結者》中的「I'll be back.」,便充分表現了電影中人物的果敢和勇氣。
敘事手法
影片敘事手法有7種,常規線性敘事、多線性敘事(影片有很多個小故事組成)、回憶敘事、環形結構敘事(影片的開頭與影片的結尾相互輝映)、重復線性敘事(整部影片在時間上會有一個重復的時間點,每個故事都會從這個時間點上再次開始)、倒敘線性敘事、亂線性敘事(整部影片毫無邏輯性,所有片段、情節、人物全部攪亂)。
不同的敘事手法會產生不同的感官思維,因此影片對敘事手法的選擇很講究,比如《撞車》採用多線性敘事;《英雄》使用了倒敘線性敘事;《瘋狂的石頭》所採用的則是亂線性敘事。只有掌握了影片的敘事手法,對影片的情節安排、人物性格和審美特性的欣賞才會顯得自然易懂。
畫面
電影表現人物活動背景、烘托環境氣氛和塑造人物形象都離不開畫面,包括它的布景和色彩。一部影片的畫面是否唯美、是否符合意境等,成為影片欣賞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攝像技術
電影攝像技術就是數字電影成像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融合,比如,特殊化妝技術可以從簡單的老人化妝成狼人;電子動畫學可以製作機器人演員;計算機圖形技術在《螞蟻》和《玩具總動員》中的展現;《阿甘正傳》中跟總統握手的場面運用了影像合成技術;把不可能實際拍攝到的布景、建築物、城市景觀、宇宙飛船等做成微縮模型的CG技術;爆破效果技術等。這些以假亂真的影視特技,就需要觀眾有欣賞的眼光。
另外,欣賞電影還有音樂、意境 *** 外之音等多個角度,不僅需要眼睛和耳朵,更需要憑借自己各方面的知識、經驗和理論,用心靈去感受,體會色彩、光影所帶來的獨特魅力。
如有幫助,請採納。
問題二:怎樣全方位的對一部影片進行分析 ? 不知你是要詳細的講解還是要概述的。我這里有一份講解詳細的!也是曾經從別人那裡COPY 的,希望對你有用~~~ 一 主 題
正像其它藝術作品一樣,影片的主題是電影作品中的靈魂和精華,也是我們為之迷戀的「精神家園」。更是我們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後,力圖總結分析出來東西。
主題――是電影中內容的核心與內涵;
是電影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
電影作品中的內容與主題,滲透和體現創作者的世界觀,價值觀,體現著創作者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
電影的主題往往是多元化的、多側面的、多切入點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電影的主題是電影的動作和人物的內涵,是電影的情節和事件的外延。主題是編劇、導演的生活經驗和體會的暗示,藝術作品的主題轉化為形象時,是導演思想慾望的情緒宣洩。
電影的主題並不是我們在看完電影以後所總結、歸納出來的「心得體會」、「社會意義」和「思想價值」。而是電影創作者的目標追求和靈魂凈化。
電影藝術的主題往往不是簡單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化的,多義的。需要我們整體的把握。
通常人們理解的影片主題應該包括如下兩個方面的層次:
1.影片的內容或者是影片的作者力圖告訴我們什麼。這一點我們從影片的敘事中、人物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和感悟到。它不是抽象的符號,也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體現在充滿
視覺造型特點的銀幕效果上。
2.通過對電影的主題、立意及影片的整體視聽形象表達理解,我們感悟到了什麼。主題雖然是影片所表達的創作者對生活、對社會的認識、態度、情感和審美觀念,帶有明顯的個人主觀色彩和風格樣式,但不會是純主觀化的東西,一定是一種個人生活的感悟。
對於電影作品所表現出的主題,我們要全面的理解,切記不能片面化和簡單化。藝術作品的最大特點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揚一種極有意義的思想,折射出豐富的思想內
涵,照耀和撫慰人們的心靈,從而提高和凈化人們的精神境界。
在我們分析、討論影片主題的時候,往往為了更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題,領會導演的創作意圖,應該查閱影片相關的文字資料,必須做如下十個方面的准備工作:
1)這部影片是改編自哪一部文學作品(名著)?原著作品中作者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主題思想,時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傳達了一種什麼樣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
2)這部影片的導演曾經導演過什麼作品?他(她)一貫的創作風格是什麼?在這一部作品中,採用什麼樣的手段、方法、風格、樣式來完成影片敘事及主題表達?
3)這部影片屬於哪一類型的風格樣式?同一類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們之間各有什麼區別?
4)描述一下,在這部影片中哪一些情節、場景、細節對影片主題的表達有特別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確、生動、完整地表達出這種心理的和藝術的感覺?影片中哪一些東西令你激動的回味?
5)關於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眾傳媒的相關報道你知道多少?
6)從你個人的專業、性別、年齡、文化、修養、價值觀、道德觀出發,你是怎樣認識這部電影的?或者你認為這部影片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上?
7)在一個什麼樣的層面上,我們認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達的東西,理解導演所要表達的思想,我們基於一種什麼樣的出發點?
8)我們在視覺生理上和審美心理上多大程度對影片產生認同和共鳴?
9)影片中你認為最優秀的,最值得你學習的是什麼?影片中的風格樣式、敘事結構、造型風格、手段方法、影像效果、人物塑造,哪一些是讓你最感興趣的東西?
10)對於這部影片除了大多數公眾的意見以外,你有什麼不不的意見和看法?你認為影片中最大的不足是什麼?
這十個問題,基本上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影片的理解。
重要的是,我們觀看......>>
問題三:求解如何去欣賞一部電影或電視劇,應該從哪些方面去欣賞? 第一要看是什麼形式的電影和電視劇。第二要看電影和電視劇的畫面和拍攝技巧特技等。第三要看電視劇和電影的劇情是否嚴謹符合基本的邏輯。第四最重要,看的是電影和電視劇所突出的中心川想是否清晰感人肺腑。第五要看電影電視劇里的演員是否符合這個電影表達的中心思想而不是他們是否漂亮和帥氣。
問題四:如何欣賞和評價一部電影 評論一部電影好壞得先把它定型,畢竟電影分很多種類型
有的是純粹的動作片,只是用來消遣的,例如李連傑,成龍,阿諾等等,他們的很多片子沒有什麼主題思想,只有劇情和場面。像這樣的片子,只要情節跌宕起伏,場面火爆,打鬥精彩就可也算是好片子了
以前我只注重情節,場面。現在慢慢的開始欣賞演員的演技,琢磨導演的用意,贊美編劇的才華,聆聽音樂的奇跡...
知道阿爾帕西奴為什麼會紅,知道呂克背松為什麼被成為鬼才,明白《教父》為什麼會有那麼高的地位
電影還是好壞都得看,要不就失去分辨得能力了
問題五:怎樣欣賞和評價一部電影? 現如今,商業性電影居多,文學性電影很少,有的影院根本就不接受文學性的電影。你就要去判斷,哪些電影是具有文學價值的,哪些電影只是為了商業。當然,每一部電影都跟一篇文章一樣,有它的宗旨。你可以從它的敘事手法,鏡頭運用,人物的設定去評價
問題六:影視賞析的方法 (一)電影的五種軌跡:影像、音樂、聲音、對白、文字(二)電影中的情節(plot)與故事(story):情節:劇情中所有演出的事件,直接呈現在觀眾眼前;與故事世界無關的事物故事:所有看到、聽到的事件,以及其它想像或推論出來的事件 (或者:故事=一個依時序發展的事件中的素材;情節則牽涉作者以什麼樣 的方式,賦予故事一個結構。簡言之,情節指涉了作者的觀點以及場景的美學組 構。)(三)觀點問題:全知觀點←→限制觀點:誰(觀眾/人物)在什麼時候、 什麼地方,知道什麼情? (四)敘述結構:即故事的流程,敘述結構的形成是為了滿足、修正、破壞 或終結觀眾對情節與故事的尋求。但無論是講述橫跨百年的歷史故事,還是講述一個瞬間發生的微觀情感故事,所能給導演的,就只有90分鍾而已,而導演還要在這僅有的90分鍾里把整個故事講完整,因此,整個影片的每一個場景都是導演精心設計的,每一件道具都是有意義的,我們需要去琢磨。比如西文哲學是以邏輯為其基本核心的,因此,西方更講究其合理性,只要是優秀的影片,無論導演講了一個多麼虛妄的故事,都總是能經得起推敲。而且,當你看完整個影片,然後再把整個影片串起來統一想一遍的話,你就會得出一套完整的理論,這便是導演詮釋故事的邏輯,這時你會驚訝於導演講故事的能力,原本你感到奇怪的台詞這時會象謎底一樣,既合理又出乎意料,這便是欣賞好的片子的樂趣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仔細地聽每一句話,看每一件東西,對看到的、聽到的要仔細想想,這樣才能真正地品出電影的味道來;如果看完電影只是知道了電影的情節,那影片就是白看了,就是在浪費時間,我們現在已經沒有時間可以去浪費了,所以即使是看電影,也要這樣去看。然而我們還要有一個前提,就是,先不要去懷疑導演,先去努力地理解影片,而不是讓影片按照我們固有的邏輯去發展,然後去評判。 好的電影不能只看一遍,因為這樣會浪費了一次很好的學習的機會,也浪費了一部好片子。而能稱得上好片子的電影也確實少得可憐,縱觀整個電影史,基本上是5年出現一部經典的片子,那麼百年的電影史,屈指算來也只能找出幾十部好片子。因此,對於好片子,一定要仔細地去品。 就像前面說的那樣,每一部好的片子都有一些弦外之音,我們一定要體會出這樣的弦外之音。
問題七:如何評價一部電影? 個人認為 評價一部電影 在於是否和你產生共鳴 比如電影想表達美好 它是否讓你感覺美好 比如天使愛美麗
電影想表達恐怖 它是否讓你覺得害怕 如果他想表達庄嚴 他讓你覺得肅穆凝重 總之 每部電影都有他的題材分類 你是否感覺到了它想表達的那曾含義 如果有的話 就證明你和電影有了某種共鳴 也一定程度接受了導演要表達的意圖 這就是電影之所以有強大的輿論引導力 但是如果你不是以一個普通觀眾去欣賞 那麼就要講究專業的聲光效 欣賞了 通常這種影片只在乎商業運做 所以也沒一個標準的衡量尺度 總之 如果一部電影 無論它是 喜劇 悲劇 殘酷的 喜悅的 醜陋的 你能在它身上感受到它所展現的那樣感受 那這就是一部優秀的電影 因為導演本身的思考水平 和審美智慧 已經和你達成共識 反之 你看了一部電影它讓你覺得不是無聊 就是無知 要不做作 要不空虛 那它就不是一部優秀電影
如果你指中國電影 的話 那先要說一點就是這里包括台灣電影 香港電影 華人電影 和內地電影
總之內地電影是忽然內粗糙 而且導演總有一種強加給觀眾一個意識形態的傾向 所以這類電影往往有點偏激 看的時候要麼你覺得極度反感 要不就覺得理解不了 關鍵在於內地電影太脫離實際生活 而且太過於片面 從台詞角度你就可以看出來 無論是腳本的用詞 還是演員的口吻 都有嚴重的強加於人的惡劣形式 這種川觀眾降低智商的電影 中之。。。 至於港台電影就很人性化 但基於這二地當地的人文生活狀況 他不象偶美有很深厚的人文底蘊 當然中國也有悠久歷史 但注意了 我說的是一個思考尺度 我舉個例子你讓40 50 歲的人看老友記 他會完全不知所雲。。但他或許會很喜歡看紅高粱 港台電影的弊端在於他沒有一種很強的人文號召力 缺乏在同一道德尺度 上的感召 我的意思是 提到港台你最先想到的就是搞笑和工夫 但這永遠不會成為電影的主流 所以你不可能看到 華語電影里有 象勇敢的心 指環王 這樣有人文感召力的電影 華語電影更多傾向表現一種態度 一種導演的思想態度 和他強加於人的處世態度 這種帶有暗詼 和誘導性的電影 其實只會讓觀眾更不能自由思考 而陷入到電影的極度無聊中 所以這就是華語電影之所以落後的原因 以上是個人之見
還有大陸電影台詞和劇情都太過情緒化 不能思考的愚蠢橋段太多 而且演員都十分自大 自以為是
問題八:應該從哪些角度去賞析一部電影 第一要看是什麼形式的電影和電視劇。第二要看電影和電視劇的畫面和拍攝技巧特技等。第三要看電視劇和電影的劇情是否嚴謹符合基本的邏輯。第四最重要,看的是電影和電視劇所突出的中心思想是否清晰感人肺腑。第五要看電影電視劇里的演員是否符合這個電影表達的中心思想而不是他們是否漂亮和帥氣。
問題九:是怎樣一部電影,怎麼會得這么多獎 豆瓣評分從來就不是我們去衡量電影的其中一個重要的指標,他代表的是大眾普遍的一個欣賞水準。廣覆蓋,低標准,對於月光男孩這種類型較偏,文藝氣息較濃的電影,不受大多數人的待見也是情理之中。
㈢ 電影觀後感
反間諜觀後感篇一:《間諜之橋》觀後感
《間諜之橋》觀後感
電影講述的是美蘇冷戰時期,蘇聯間諜阿貝爾被美國政府逮捕,此時,駕駛美國U2偵察機的飛行員鮑爾被捕。為阿貝爾辯護的美國律師諾萬受到重重阻力,最終在諾萬代表美國和蘇聯進行談判後,雙方達成協議,交換人質。
身處敵營卻沉著冷靜的蘇聯間諜阿貝爾,為異國間諜全力辯護的美國律師諾萬,這是影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兩個人。美國對於人權的保護享譽世界,律師事務所要求諾萬為蘇聯間諜阿貝爾辯護時,他有矛盾和猶豫,但是接受案子之後的他,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具有高尚人格的職業律師。家庭,國人和媒體的反對,並沒有讓他質疑自己的決定,在和阿貝爾幾次交流後,他理解了阿貝爾對家鄉的思念,承諾讓阿貝爾回到自己的祖國,在美國飛行員被捕後,他又提出雙方交換人質,已達到最小損失,並在交涉後救出了一名學生。阿貝爾是蘇聯間諜,但影片並沒有塑造一個邪惡、冷血的形象。他身上有一種特殊氣質,沉穩執著,熱愛自己的國家,他總說:「what help」,不是他無所畏懼,只是他比一般的人多了份沉穩的心。而影片只是反映了美蘇冷戰時期雙方對峙的一個小的點,歷史無疑是沉重的,但正因為我們背負歷史,人類才能前進。
人權,職業道德,人格。這是我在這個影片中看到的,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人權的問題,是國家層面的,而職業道德和人格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分不開的。有多少人能像主人公一樣做到職業道德高於一切呢?面對家人的質疑和反對,他沒有退縮,媒體和社會的壓力沒有讓他選擇放棄,他忠於自己的職業,而在雙方交涉過程中,諾萬的高尚人格再次體現,每一個生命都是等價的,是同等重要的。他身上有非常多的閃光點。因此,他是真正的「standing man」
對於我們每一個個體來說,最重要的是在正確的人生方向中,能夠堅持自己,能夠從小事去做,去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反間諜觀後感篇二:《潛伏》觀後感:間諜是傑出女人含辛茹苦戀成的
第一個女人左藍:是余則成自已心儀的有情女人
電視劇《潛伏》的女主人公左藍出演了一個那麼柔麗又飄然軍界人物形象,也還是可信又可許的。表演也算是比較可靠。余則成是左藍的成功愛情的策反品。劇情故事告訴觀眾,是左藍一再明生暗示,指派余則成成為了以後二十七集故事的要重潛伏任務。關於潛伏的暗顯一路工作,對余則成而言,實際上也就是無間道。無間是比較宗教的說法。其實傳統上的這一所謂潛伏任務,在漢語大典裡面亦叫作隱藏和埋伏。史典《逸周書時訓》當中有:苦菜不秀,賢人潛伏;靡草不死,國縱盜賊。《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權以大兵潛伏於阜陵俟之,凌覺而走。《北史拓拔順傳》:長子朗,時年十七枕戈潛伏積年,乃手刃康奴,以首祭順墓,然後詣闕請罪。幾乎甚至可以說,余則成所以潛伏屢屢得手得逞,除了他自己的女人,信仰和運氣以外,當時軍統情報站的必然腐敗成就了這一個余則成。余則成作為我地下情報人員潛伏天津軍統情報站的見面禮,是給站長吳敬中一顆宋代出土夜明珠。
電視劇《潛伏》如今正在悄悄成為世面上的一個熱詞。已經不是楊朔在《萬古青春》裡面表達的一般文學意義了:天一黑部隊便在預定的潛伏地帶移動 &&戲當中的潛伏者是一個隱藏很深的男人。表面上他是一個摒棄許多情感生活的人。心硬冷漠,表面老實,彷彿厚道的人。電視劇中他有三個女人,潛伏斗爭中的左藍是三十集電視長劇《潛伏》男主人公餘則成的第一位主動戀人。早就是潛伏特務余則成的意中人。也是余則成的唯一心上人。左藍出顯在全片首集,犧牲在了第十三集。電視劇《潛伏》繞著彎子講前三集故事:1945年初國民黨軍統總部情報處的余則成接到任務,和自已上級呂宗方同赴南京潛入汪偽政府,暗殺叛逃漢奸李海豐。呂宗方一到南京便遭槍殺。余則成單槍匹馬暗殺了李海豐,得到了軍統嘉獎。這時候我黨特使告知呂宗方真實身份是地下黨員。更讓余則成驚訝的是,他正在愛著的女友左藍也是黨員。特使希望余則成加入地下黨。同時左藍再三工作,余則成棄暗投明。任務要求余則成留在軍統潛伏待命,地下無間代號峨眉峰。嚴格的潛伏開始了。
第二個女人晚秋:是站長私下指令余則成接近的女人
孫紅雷在電視長劇《潛伏》扮演的余則成形象,從他個性演質上講還是過硬的。《潛伏》作為一部幾乎屬於舊時代反腐電視劇,余則成形象是值得思考的。但是余則成形象一到了配戲其它片中女人時刻,就難免有些無奈與失控。比如,孫紅雷角色在戲裡面對生疏晚秋,說過一句挺土的台詞:你彷彿讓我想起來了二十年前的林徽因 &&實在看,實在講,劇中的這一個身穿生裝的晚秋角色,實在有一點不怎麼能夠搭配女中詩傑林徽因。人物晚秋角色除了一定的做作,還在臉部呈現出許多緊張的細碎橫肉來。她有一首自作自踐的所謂新體詩:我的憂郁掉在了粉嫩大腿上&&這又算是什麼樣的詩品啦,拿她怎麼好跟林徽因的儂是人間四月天同體共論呢?
余則成在電視長劇《潛伏》的戲里受命加緊敲詐穆連成,同時結識了穆連成的侄女晚秋,這是一個新派的女學生。穆連成為了保住個人性命,願意拿出酒廠上來賄賂吳敬中,同時正好穆連成的侄女晚秋心裡儀著軍統少校余則成。穆連成也更加希望通過這樁與軍統的有嘗聯姻,前來保住自己的私有家產。天津軍統分站長吳敬中似乎也比較願意促成此件喜事,用以獲得更多個人利益。就在這時,余則成驀然發現,當年刺殺呂宗方的中校馬奎也在軍統天津站任行動科長一職。馬奎也很懷疑余則成真實身份,開始暗中調查余則成。不過還好,幸虧余則成在潛伏預先受到我地下組織笫一人物的派命,明令余則成在臨危之際可以干一些壞人壞事保護自己。所以心上並不喜歡晚秋的余則成,向學生女將計就計張開懷抱。第三個女人翠平:是組織上配給余則成當妻子的女人
遇見和認識了上面的兩個女人:左藍晚秋之後,余則成受命前往軍統天津特務站,站長吳敬中做為試探手段,反復要求余則成把夫人接來過日子。余則成無奈只好請示我組織領導,請給自己指派一個妻子過來。於是不久,真的就來了一個單純朴實潑辣耿直的女游擊隊長王
翠平的親妹妹秋平。如果這個角色一來,則是電視劇《潛伏》第四集開鍋的情戲了。如果組織上派給余則成的冒牌夫人一來,余則成的個人生活也會終於有一個小小眉目了。總是習慣了單槍匹馬的余則成現如今,表面上也只好假戲假扮了。純希望這一個假的夫人太太能夠真正證實著個人有情有家,也有自己已婚身份之後,便馬上讓女游擊隊長王翠平親妹子趕快離開。因為余則成心裡還有左藍。同時溫情,謙謙君子。難道他扮演真的是間諜么?畫面風月雲雨,只好暈暈的享受了。
電視劇《潛伏》劇情在這里,余則成表現的機警干練乃至寧死不屈,有的時候感情上面干凈的也幾乎成為了寧死不娶了。更加有意思的是,軍統的行動隊長李涯出現以後居然德夠,他寬容溫存著一點一句講道:我革命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過上好日子 && 而且也不那麼經常的驕橫跋扈。通常概念上的敵人真的是這樣子么?這個時候的余則成也許為難了,他必須開始四面受敵了。此時此刻,聯系余則成的秋掌櫃不幸而來,善意傳來了組織上派給他的冒牌夫人王翠平親妹子出了問題的壞消息。為了徹底消除敵人對余則成的無間道身份懷疑,組織上又決定臨陣換個女人,另外又派來了一位假夫人到天津。配合余則成個人生活與工作。不久組織上又配派給余則成的農村太太正式來到了。她是上一次王秋平的親姐,一個河北鄉間女人。脾氣火爆口無遮攔,管衛生間叫毛坑的王翠平。於是只好將計就計,兩個陌生人生開灶火,做起了約定假式夫妻。表面上,姚晨飾演的王翠平畫面表達還是比較好看的。電視故事告訴觀眾:余則成的身份也正式從此由一個壞人變成了一個好人。
就是在這個時候,電視劇《潛伏》表達到了一個男人做為間諜的煉就,是怎麼也脫離不開有些女人們的感情之戀的。間諜是通過傑出女人戀成的。
反間諜觀後感篇三:《頭腦特工隊》觀後感
《頭腦特工隊》觀後感
.—五種情緒掌控下的成長 一部不反派、沒進級打怪,仍舊多線索敘事,讓《腦子間諜隊》釀成了一部斗膽勇敢有創意的動畫。靠著夠萌夠甜夠抒懷,各類文娛元素層見疊出,分切多視角的敘事臻入化境 ,竟然能製造出炫麗過癮的貪吃盛宴,放眼舉世生怕只需「迪士尼+皮克斯」能做到了。況且本片主題竟然是笑中帶淚、無懼消極的璀璨回首,注釋出細致的真情實感,蘊涵著人生哲理與深思,叫我不能不感受團隊的感悟過高了。
萊莉的腦中有五個控制人情緒的大臣:怕怕、憂憂、厭厭、怒怒、樂樂,這五個大臣掌控著萊莉大腦內五彩繽紛的情感世界。然而當萊莉的爸爸因工作變動而准備舉家搬遷到舊金山時,樂樂與憂憂兩位大臣卻意外走失,萊莉被憤怒、害怕與厭惡的情緒完全掌控,從而使原本積極樂觀的萊莉陷入了負面情緒之中,變成了憤世嫉俗的少女。所以尋找樂樂與憂憂讓他們重回大腦總部成了整個影片的重要發展脈絡,影片不斷的在現實世界與腦中世界之間來回閃回,通過五個情緒在影片里折騰得天翻地覆,在所有觀眾頭腦里留下了一場五味俱全的情感風暴。
如果將人的大腦比喻成一個控制塔,那麼我們所有有關過去的回憶就像是控制塔內聯動的轉軸,一個個被安放在位的記憶鏈條。一些關鍵的記憶成為了核心記憶,從而能夠影響人
的發展和人格的形成。而另一些不重要的就被放置在維修中心,有用的被留下,沒有用的被丟棄,我們的自我成長也就是在這個不斷篩選的過程中而漸漸的形成的。
憂憂與樂樂的走失,是萊莉的一個自我探險的過程,在她不斷地深入內心的時候,她也就漸漸地感悟到了:哦,原來,人生就是這么一個樣子。在電影中,萊莉的成長是在短短的一個多小時里完成的,然而現實里的成長雖不如影片里那樣一蹴而就,絕大部分的人,是沒有一夜成長的機會的。我們可能為一件事而頓悟因此我們就明白了某個道理,而這個道理又需要在漫長的時間中不斷被印證,從而最終轉化為我們成長的一部分。然而現實與電影里的探險終點又是一樣的,我們最後都明白了這樣一個雞湯式的道理:我們要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接納最完整的自己。
這其實是一個很古怪的觀點,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我們要去成為一個活潑熱情、開朗大方的人,彷彿只有這樣才是人生正確的打開方式。我們從小的'生活又是多麼仰仗正確而活著,正確的習題答案、正確的言談舉止、正確的溝通方式,因此,我們所信奉為真理的活潑開朗就成為了性格上的「正確生活模式」。
所以在《頭腦特工隊》的一開始,占據情感主導地位的是樂樂,他努力消化著每一個可能出現的負面情緒,引導著萊莉在遇到挫折時向更樂觀的地方想,這是樂觀的人生態度,是
令人愉悅的;而憂憂卻是一直在犯錯,她染指了樂樂的回憶,讓萊莉變得抑鬱。悲傷,真的很讓人討厭。
悲傷真的令人討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抵觸悲傷這種負面情緒,就連許願的時候,我們也會下意識的許下永遠快樂的夢想,彷彿悲傷天生就是軟弱、錯誤的代名詞。
但實際上,人不可能只有快樂,也不會永遠不快樂。就好像外向並不是每一個人的屬性一樣。憂郁、憤怒、挑剔、怯懦,這些算不得正面的情緒聚集在一起,才使我們變成了一個完整的人。如果沒有悲傷,快樂就是沒有意義的狂歡。負面情緒是有其存在的意義的,它們通常是對內的,是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傷痛,是我們堅實的面具上,一道細碎的裂縫。因為我們害怕被冠以脆弱的頭銜,於是,我們在進入社會後,走入公共場合時把悲傷隱藏起來,戴上歡聲笑語的假面具。於是,我們的周圍看起來充滿了正能量,而被隱藏的悲傷卻無處宣洩。
當失去來臨,我們需要告別。有時候我們用徹底忘記來告別,有時候我們在廢墟上重建新城。童年的消逝宣告著,記憶從此不再毫無雜質,交織的情緒讓回憶開始五味雜陳。然而這正是人生。懂得悲傷,方能體驗歡樂的可貴;背負過沉重,才能擁有真正的輕松。
愛可以挽回一切,而對什麼是愛,它是所有情緒的融合,是無論快樂或悲傷,都是生命中那些最重要的經歷。
莉一樣,突然的崩潰,然而宣洩過後,我們卻會驚奇的回到正軌。
這就是負面情緒存在的意義,當我們袒露這種隱秘的情感時,我們心底的共鳴也會隨之觸發,社會屬性的人群之間的聯系也會變得更加堅固和緊密。
人生總是如此艱難,我們的痛苦,我們會悲傷也正是因為我們在成長中漸漸領略到了這一點。在《頭腦特工隊》中,樂樂在經歷了一系列額冒險之後肯定了憂憂的極致,幫助憂憂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自此之後,每段記憶都不再是簡單單一
的顏色,萊莉的人生擁有了完整的情緒;從此以後,童年的虛擬夥伴就這樣消失了,但是記憶深處的廣告歌卻會時不時的出來湊熱鬧,這,也是一種成長。
㈣ 你認為的最經典的外國電影並且附上英文介紹和感想
《Star Wars》
星球大戰六部曲
THE PHANTOM MENACE(幽靈的威脅,1999)As imminent conflict brews between the powerful Trade Federation and the peaceful planet of Naboo, Jedi Master Qui-Gon Jinn and his apprentice Obi-Wan Kenobi travel to Naboo to warn the Queen of the galactic fallout which is to follow. Eventually, Naboo is invaded forcing the Jedis to evacuate the planet with the Queen and her court. They travel to the desert planet of Tatooine where they meet a slave boy called Anakin Skywalker who is evidently one with the Force. They enlist his help in fighting the war, while the Jedis confront one of the Dark Jedis behind the invasion, Darth Maul, while his master Darth Sidious continues to lead the invasion as a "phantom" behind the scenes.
ATTACK OF THE CLONES(克隆人的進攻,2002)As now-Senator Padmé Amidala returns to Coruscant to vote on an important Senatorial matter, an assassination attempt on her life prompts the Jedi Council to send Jedi Knight Obi-Wan Kenobi and his Padawan Anakin Skywalker to protect her and find out who the assassin is. As this is happening, a rogue Jedi named Count Dooku leads separatists on Geonosis to rebel against the Senate. Supreme Chancellor Palpatine moves for a vote for a Republic Army to protect the Republic, as there has not been a full-scale war since the formation of the Republic. As Obi-Wan's investigations lead him to Kamino, he finds a massive clone army being proced, with a bounty hunter - the last of the Mandalorians - named Jango Fett as the master clone. As he chases the elusive bounty hunter, Jango (and his cloned son Boba) leads Obi Wan to Geonosis, where he meets Count Dooku and finds a startling revelation about the former Jedi. As Anakin is left behind to protect Padmé, his feelings for her grow into something more than friendship. From Naboo to Tatooine, it grows into love for her. But when a tragedy strikes Anakin's life, he begins slipping away from the Light Side of the Force, and perhaps from the Force itself.
REVENGE OF THE SITH(西斯的復仇,2005)A maturing Anakin Skywalker goes to the dark side of The Force and becomes Sith Lord Darth Vader. We experience the transformation in a dark, scary yet thrilling climax. The story here logically sets up the events of Episode IV, the original 1977 Star Wars movie in which Darth Vader goes to war against his own children, Luke and Leia.
A NEW HOPE(新希望,1977):In a distant galaxy eons before the creation of the mythical planet known as Earth, vast civilizations have evolved, and ruling the galaxy is an interstellar Empire created from the ruins of an Old Republic that held sway for generations. It is a time of civil war, as solar systems have broken away from the Empire and are waging a war of rebellion. During a recent battle techical schematics for a gigantic space station, code named The Death Star, have been unearthed by Rebel spies, and a young woman who is a dissident member of the Imperial Senate, under the cover of a diplomatic mission to the planet Alderaan, is trying to smuggle these plans to the Rebellion. But her spacecraft is attacked by a vast warship of the Empire and seized. The dissident Senator is captured, but the plans for the Death Star are nowhere to be found. While soldiers of the Empire search the nearby planet Tatooine, a series of incidents sweeps up a young desert farmer with dreams of being a fighter pilot in the Rebellion, as he winds up with the Death Star plans and also the assistance of an elderly hermit who once served as a warrior of an ancient order whose chosen weapons were powerful energy swords known as light sabers. The pair recruit a cynical interstellar smuggler and his outsized alien copilot with an ancient freighter heavily modified for combat to help them reach Alderaan - but the planet is obliterated and now the foursome must rescue the young woman held prisoner by the Empire and lead an attack by the Rebellion against the Death Star before it can annihilate all hope of restoring freedom to the galaxy.
EMPIRE STRIKES BACK(帝國反擊戰,1980)After receiving a vision from Obi-Wan Kenobi and fleeing the ice world of Hoth with his friends after an Imperial attack, Luke Skywalker travels to the marsh planet of Dagobah, where he is instructed in the ways of the Force by the legendary Jedi master Yoda. Meanwhile, Han Solo and Princess Leia make their way to planet Bespin, where they are greeted by Han's old friend, a shifty gambler named Lando Calrissian. Ambushed by the Empire shortly after their arrival, Han and his friends are imprisoned by Darth Vader. Luke leaves Dagobah to rescue his friends, and is met by Vader and a startling revelation.
RETURN OF THE JEDI(絕地大反攻)Lightsabers sparkle, the Millenium Falcon flashes through hyperspace and creatures from all over the galaxy defy the Imperial Empire, in this stunning third chapter of the "Star Wars" saga. As the rebels prepare to attack the Emperor's awesome new Death Star, Han Solo (Harrison Ford) remains imprisoned by the loathsome outlaw Jabba the Hutt, who has also captured Princess Leia (Carrie Fisher). Luke Skywalker (Mark Hamill) rescues his friends, but he will not be a true Jedi Knight until he defeats Darth Vader, who has sworn to win him over to the Dark Side of the Force. With old favorites like Chewbacca, Yoda, R2-D2, C-3PO and Lando Calrissian (Billy Dee Williams), plus the small but stalwart Ewoks.
這是跨越近30年的經典科幻史詩,影響了幾代人的電影巨作。
拍攝第一部星戰時,因篇幅和資金等問題導演盧卡斯不得不把一部劇本分成三部電影,如此在1977年5月25日首先上映了第一部「新希望」。三年之後上映的「帝國反擊戰」也是影迷們眾口一致認為拍得最好的一部,但此時盧卡斯已不再擔任導演一職,而推任製片(據他本人說,他後來發現當製片竟然比當導演還要艱苦)。最後一集「絕地大反攻」曾一度命名為「絕地復仇」(revenge of the Jedi),直至上映前不久才更名為眾所周知的「Return of the Jedi」。至此,星戰三部曲似乎已經完美結束了,但在1999年盧卡斯出人意料的上映了星戰系列的前奏曲——前傳1幽靈的威脅,而這其實是在盧卡斯幾年前就已准備好了的。前傳1上映後盡管得到的評價是褒貶不一,但在25周年之際上映的星戰2——克隆人的進攻則逐漸開始平息了那些個別反對者的士氣,「西斯的復仇」的上映最終射讓每個人都刮目相看,它沒有辜負任何人的期望。就此,星戰六部電影真正的、圓滿的畫上了一個句號。
這是一部充滿夢與幻想的史詩,但同時深刻黑暗的人性也被盧卡斯表現在了裡面。它成就了一個個明星——一部好電影造就明星,而一部二流影片則需要明星撐腰。它從劇情到人物的刻畫都並不是簡單的,但它卻擁有最吸引人的元素。今天的世界上遍布著老老少少百萬千萬個星戰迷,而它的相關商品也發展的品種花樣齊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星戰的影子,它的影響力無所不在。
而你所能感受到影響最深的,是它帶給你的無限的夢!!!
㈤ 5篇電影的讀後感
你的用詞不太准確 電影應該是 觀後感
1.泰坦尼克號
一九九七年的泰坦尼克號我沒逢上,只記一個「經典愛情故事」的高度概括。是隔了年月的飄渺。趕在二零零七年的末梢乘搭上這部巨作的磅礴軀體。錯身十年。看完後方可明了當年那麼多人哭喊著的因由。在劇院的場內外。振聾發聵的感泣。
八十四年的跨度,Rose這位百歲老人依舊清楚記得那曇花般短暫的美好時光。記憶往往是最好的財富,亘古不變地升著值。泰坦尼克號在現代高科技的操控下被打撈尋寶,我們可以看到當年這艘最豪奢的船是如此落寞地葬身海底。這具殘骸,破敗不堪,在外人看來它也僅是一具被侵蝕了的王者之軀。曾經輝煌,終究逃不過悲慘的沒落。然而,在Rose的眼中,這具斷牆殘垣般的軀干卻能被記憶重新描金。當年的聲光醉影,仍在。都藏在了被目光與思想交織出的網路內格中。燦然的富貴,屬於1945年4月12日前。仍會記得當時的輕歌曼舞罷?仍會記得當時的一擲千金罷?也曾記得當時那連場的舞會酒席罷?只今不過若流沙一般。都遠了。逝了。
富貴榮華的無需惦念,從來如此。我們高雅不出來的那個層面,可以由Rose來完成。這個骨子裡不嚮往貴族生活的女子,未上船就斷定了自己蒼白的內心將要冷眼這一切。有人彈劾她的挑剔。卻誰解個中禁錮之味?泰坦尼克號在她看來是奴隸之船,富有的未婚夫是如此的粗鄙僵冷,母親只會押寶似的要她攀龍附鳳。世間的慘淡也就不外如此。她的世界中到底是有了張愛玲的蒼涼。華袍之下爬滿虱子的牢籠生活不若一死了之。只是不甘。於是方才會與這個浪子般的Jack摩擦出煥彩的際遇。她內心深處的叛逆,宣洩看來也是有板有眼,讓人開懷地喜歡這個有點任性的女子在三等艙中的釋放。她的肆虐,挑釁而原始。本來就不是那些羈絆甚多的淑女,這個世界只需有這個Jack伴在身邊也就夠了,所謂的道德太過於腐朽,爛臭不堪。
原本會讓人懷有深刻的希冀。下了船將可以成就一場樊籠外的自由之戀。只是船隻碰了冰山。走不到一起,只能不自覺地去成就另一番的凄絕和偉大。香港海報上寫著——「天地動容」。
從Rose的角度,在救生艇被放下的那刻,眼中的Jack將註定越來越遠。這是種最可怕的生離死別的預感。所以她要逃脫。傀儡般的生存誘惑也不過如此。兩個人在一起比什麼都來得珍貴。這一次看起來意氣用事,腦子里該當是清醒無比。看得讓人有種暖暖的感覺。這種溫煦的氣息,延綿在冰涼的海水中。在劫難中的掙扎,讓人揪心,卻也始終令人感同身受地體會到強盛的暖意。
「You jump,I jump」早被庸俗的人用庸俗的語調玷污了,沒有那種場景,無法真切體會到這句由戲言轉變為諾言的話的力量。死亡最能驗證感情的真偽。他們該是真愛,短時間內爆發,卻仿若相識相知多年的宿世姻緣。寂寞了許久,然後愛上首個打破自己生活僵局的男子。似乎有點像因為無可選擇才做出的草率舉措,讓人懷疑這段愛情是否經得住時日的篩漏。然而這種一見鍾情,卻偏偏是比長跑了許久的拖沓感情更讓人神智清晰。可以在幾天內託付終身,這是上天賜予的如何堅定的承諾。
然而上天也不遂人願。浩劫之下的殘生,他用自己的命延續了她在蝕骨嚴寒中的存活。她最後無可奈何地把為她犧牲的情人葬於浩渺的海洋,她說「I promise」。她也做到了,並生活了不止84年。在生死的拉鋸戰中,他與她同在,她為他延年。女人的心深藏得了許多的秘密,如海洋般。這段感情,本來就屬於她與Jack。無關乎外人。她沒有他的一張畫像或照片,但是記憶本身的具象,也足夠讓人珍重地回味一生。日後的路,自此走得不再孤單。
不能不用偉大來形容這樣的犧牲。臨死時總能顯現一個人無比深刻的脆弱。Jack在熒幕間用他死撐下的執著完成了這樣的一份偉大。比一切浪漫。
承諾本來無力。也因而不需要承諾。當自己的血液流淌了他人的生命時,那就會是上天最苛刻卻又最仁慈的安排。殘酷,哀慟。生者往往比死者承載更多。對方的謝場是己方的登場,一個人要背兩人的債,這份甜蜜,歷來讓人慨嘆。
2.《卧虎藏龍》
觀喜愛電影的我今天才完全看了,《卧虎藏龍》可以說是人生的一大悔恨,那種感覺讓人很感到很復雜,特別,神秘,從任何一個角度劇情它接近國際大片的劇情委婉復雜離奇讓人猜不透,如果拿起那些簡單的港台片的劇情完全是無法比擬的。在動作片上簡直是一個逾越,給人於全新的視覺。
我不敢對片子做任何的評價因為我並不是搞藝術的,但我知道隨著我們的社會發展至今天,每個的品味在不斷的提高,就好像是"春晚"一樣隨著觀眾的品味提高能在春晚後叫好的人越來越少,好像說能滿足現在人胃口的但又不庸俗而卻讓人容易接受猜是最好的太簡單,又不能太復雜適到最好。即不庸俗又能讓人接受,而且有回味這是最好的。我是成龍的忠實『粉絲',他的動作非常讓人吃驚,可是他的片子的劇情真的很讓人要命太過簡單了,根本沒有讓人品味的餘地,打鬥隨著劇情的結束而結束。比如說《一個好人》和《紅蕃區》我我們可以說這兩個劇情有區別嗎?
《 卧虎藏龍》的開局以李慕白的出場而開始,他如大徹大誤,看透塵世一般,退出江湖做引子開始了劇情,俞秀蓮的出場很清楚的我們可以看到她對李慕白的愛慕之情,聽到李慕白到來消息的表情表現,以及在出門看見李慕白時候的動作表情活活的把一個中年婦女像是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淋漓盡致的把俞秀蓮對李慕白的喜愛表現。但是見到李慕白之時立馬又變了另一個人似的的接觸方式。
李慕白的在談上京之時我們又知道他也會隨後跟來,我們可以看到俞秀蓮當時的在乎。我們以為這一部電影也就是在講他們之間的恩怨恩愛。中間可能會加上報師仇的劇情,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上京,送劍,一切好像是那麼的順利,但是由著玉嬌龍的盜劍出場,好像一切的寂靜環境被它打破了,我們當時會有什麼想法我們會在想,這丫頭真是夠賤的,人家好心給她看劍,為什麼還要夜潛貝府盜劍,對她好像很不滿意,做人那麼的假惺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貝勒府里的下人問話,她也不給人以好感她的出場好像給人帶來的好像是麻煩。盜劍後我們清楚的感覺到,俞秀蓮自己清楚的知道這一切是玉嬌龍所作所為
這一斷時間的打鬥之中,給人一震撼的效果,大膽的把中國功夫中所傳說的輕功表現的灑脫之極。動作上大膽誇張。在大斗中重新可以能看到每一個人的感情流露。在俞秀蓮聽到有人盜劍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她的反映緊張程度,但是呢!在打鬥之中就是不想摘下面紗又不想傷害她但是可又想留下寶劍的信念.我們在看到這里也可以猜到是玉嬌龍在盜劍,能清楚的感覺到,她的蠻橫以及她的不擇手段,這一段最後以玉嬌龍被救逃脫而告終。
這一段如果我們想的話又給我們埋下了點以為,一就是為什麼她葯偷劍1.對劍的喜愛。2.還是又一個李慕白的「粉絲」。3.他的仇人。並卻在這里用的是武當派的武功,在這里又就有更多的疑問。在這里救玉嬌龍的人又是誰又有了更更多的疑問.
在接下來劇情之中李慕白的趕到,當在俞秀蓮不知道李慕白來的原因之時對他
3.集結號
最後一聲集結號 《集結號》觀後感
——對那些逝去的革命烈士和無名英雄獻上崇高的敬意
我想,就90後的大多數而言,對革命片少有感興趣的,包括我自己。也難怪,對只圖安逸,嬌生慣養的我們來說,那些炮彈橫飛的戰爭實在太
遙遠了,遙遠的只能用「歷史」二字簡單概括之,冰冷而又陌生的記憶,掀不起感情上的一似漣漪。
如果有的選擇,我們寧願看的是諸如穿越小說里更遙遠的風花雪月,或者眼下那些偶像們傾情演繹的麻雀變鳳凰。
所以,〈集結號〉一開頭就把我給震懾住了。
連長穀子地說「湊出六頂鋼盔」給去刺探敵情的兄弟們。
但抗戰結束後,那些士兵們保命用的東西給挖煤的礦工們拿來充作夜壺。
在現在,我想,這些頭盔都可以陳列在博物館壽終正寢了。只可惜它們不會說話,不能談起屬於它們的一段歷史,不論那是怎樣的驚心動魄或
者雲淡風輕,都被時間的塵埃掩埋了。
好容易打贏了,卻是沒人享受到勝利的喜悅。
穀子地抱著給炸成兩截的指導員,捂著傷口也止不住血,悲痛之下,下令不準投降。
字字泣血。
可管什麼用,反動派不是人么,還是打死他們一個就能救回一個兄弟?
誰的血是冷的,誰的血不是紅的,誰的命沒了還換得回來……
沖動的穀子地記了大過,遇見了王金存——一個沖前鋒膽怯了的文化教員,一個之後成了他們連新指導員的人。
最後,穀子地全連四十九的弟兄無一生還。
只來得及記上這一筆的王金存問;「連長,我給您丟人了么?」
穀子地沒直接回答,摸了摸他的頭,說;「下輩子還做兄弟。」
我第一次哭,便是因為看到這一幕。
第二次哭,是首長一臉凝重,說了一句「委屈」。
太委屈了,烈士全成了失蹤。
太委屈了,那些盼著號響的誰都沒等到那一聲,集結號。
太委屈了,沒辦法說清的委屈,再委屈也沒人知道了。
還有片子里,不能忘記的那些鏡頭。
劉團長叫穀子地重復他的命令,他說;「還有呢?」
怎麼忍心,他那麼冷靜得近乎冷酷地給了希望又叫人絕望,騙別人也想騙自己不成。
在他墓碑前嘶聲大叫的穀子地,是他意料之外的生還者吧。
有時候,活著比死了更痛苦。但活著,至少是活著啊,多少希望活著的士兵連全屍都沒。
穀子地說:「轟碎了就拼不回來了」。
應該是見多了,習慣了,但聽的人是一陣揪心。
就連穀子地自己也做不到麻木,那塊染血的手錶,他該攥在手心裡還是狠狠丟掉?
有人被活活燒死,有人被坦克碾過,有人和敵軍同歸於盡。
我忽然想到阿Q的帶些戲謔的一句話——革命,革誰的命?
可不革命就是任人魚肉的命,革命是犧牲了別人的命,何其殘酷,多麼慘烈。
還有那一段,為了那沒聽見的集結號。
焦排長說聽見了集結號一直在吹。
於是,聽力受損的穀子地固執地一問再問,好幾個人說聽見了。
真的聽見了?還是說服了自己,所以聽見了。
我沒有如此接近死亡邊緣的經歷,我不知道那是幻覺還是善意的謊言。
但九連的指導員,那個被人瞧不起的貪生怕死的王金存清醒地回答,我沒聽見。
最終,都認了,沒法子給九連留個種。
註定了的,九連里沒有懦夫,所以死光了,死絕了,死在了那個英魂永存的時代。
斷了一臂的小梁子過意不去,揭開了真相。
可事到如今,無可彌補了。
哪怕穀子地再是犟,也只能死後和他兄弟劉團長討個說法去了。
也許能一笑泯恩仇也不一定。
最後的最後,九連全體烈士的墓碑前。
小梁子終於吹響了集結號,那響徹天空的號角聲一定能傳到人心底去。
我聽見了,最後一聲的集結號。
4.落葉歸根
看這部影片前,我一直在想,千里背屍還鄉的故事,再加上趙本山宋丹丹的陣容,這部趕上賀歲檔期的《落葉歸根》究竟能呈現給觀眾什麼。和去年年初那個故事第一次傳到我耳朵里時的感覺一樣,我帶著獵奇的心理走進了點映現場。
對於故事本身,我本並沒有什麼期待。兩個南下打工的農民,一個客死他鄉,另一個承諾帶他回鄉,入土為安。最先吸引眼球的是片中的明星陣容。看到趙本山很容易想到他以前的作品《幸福時光》。個人認為《落葉歸根》里的角色趙本山詮釋的更為出彩。他那一種幽默、無奈、和底層的心酸,凝練在老趙身上,可以說是恰到好處。宋丹丹的角色也是可圈可點,把握准確。相較之下,郭德綱(blog)顯得有些差火候,午馬和郭濤(blog)略顯平淡,胡軍則讓人覺得有些過頭。
但是這100多分鍾看下來,老趙一路顛簸,經歷了打劫、盤纏被盜、黑店遭宰,結識了跑長途的小夥子、為自己辦喪事的老人、獨自去西藏的年輕人、養蜂一家、發廊小妹,還和拾破爛的女人定下了終身。我著實開懷地笑過,也真真切切的感動了。
這樣一個掙扎在底層的小人物,為一句諾言,千里迢迢。一路的幽默,但笑過又是滿腹的辛酸。突然發現,我一開始的獵奇心表現出的是極大的冷漠。這冷漠就如同這個故事本身與現實世界的格格不入一樣。但當人們可以克服那種冷漠,去正視那樣一種善良和誠摯的時候,一切就都凸顯出來,這部電影就可以打動人。
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老趙絕望的那個場景。當他被擠壓的試圖放棄時,在一片樹叢中,為老友掘了一個淺淺的墳。他自己先躺了進去,透過蔥蘢的樹,看到的是澄澈的天空和一片悠遊的雲朵。此時他流淚了,他決定將自己也放棄。與其艱辛毫無指望的活下去,還不如無牽無掛的永遠留在這片美麗的天空之下。這是整部電影中少有的極致刻畫老趙內心的場景。這幅被導演處理的頗為平靜的短暫畫面一下子就擊中了我。
老趙的旅途是承諾兌現的一路,更是自我發現和心靈歸屬的一路。在路上他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聽過了別人的故事,他看過了別人的生活,而這一切又豐滿著他。也許他始終單純的想著送他的老伙計回鄉,但一路下來,真正落葉歸根的是他自己。他固執著那種回歸根的追求,他也深深體會著那種回歸的意識滲透在每一個路途上的人。身上紋著「不仗義"三個字的匪首,他的根是他內心的標准,因此他讓曾經的恥辱永遠提醒著自己;長途貨運的小夥子,他的根是他三十萬公里等待的戀人,因此他會慟哭,因此他又會再次執著;為自己治喪的老人,他的根是渴望真情,渴望家的溫暖,因此他不惜導演一出鬧劇;拾破爛的女人,她的根是她讀大學的有出息的兒子,因此她能蜷縮在城市的陰暗角落寄居,忍受寂寞……落葉歸根,「根"的內涵在這部影片中被無限放大,遠不止人對故土的情懷。我想,導演探討更多的是整個人生的某種依戀,人和人之間的一種共通,一種聯系。這種東西在每個迥異的人身上都能找到具像,找到縮影,而當人們像在影片中碰觸時,它就會傳遞,就會迸發,產生最朴實最真摯的美。
別忘了選我當最佳答案啊
㈥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後感800字感悟
「海上鋼琴師」,以主人公為線索,描寫了一個一生都在海上度過,從沒踏入陸地的傑出鋼琴師。片中很令人嘆息的時刻便是他已打算走向陸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在那一刻,他,有往回走了,走回了他一生的家——那艘船。以下是我整理的電影《海上鋼琴師》 觀後感 800字感悟,歡迎閱讀分享。
更多「海上鋼琴師」的相關 文章 推薦【↓ ↓ ↓ 】
★有關海上鋼琴師感觸五篇★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心得5篇★
★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作文7篇★
★《海上鋼琴師》800字觀後感5篇★
★《海上鋼琴師》電影影評及優秀觀後感★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
平淡卻悠長的回味,莫里康內的配樂已經可以讓你失眠.我時常眼前浮現,那個看著女孩下船,雨中捧著那張唱片,憂郁的眼神,讓人心碎,時間在那刻定格.
兩年前我的音樂老師曾經對我說過:義大利人特別善於用寓言來解釋人生,比如卡爾維諾。因為深度閱讀能力的欠缺,我對歐美的小說一直是敬而遠之,所以一直沒有機會對此進行印證。幸好講述寓言並不單是文學可以做到,電影也可以。
一部好電影的所有組成元素在《海上鋼琴師》中都有著淋漓盡致的展現。傳奇、深刻、浪漫、雋永,優美而靈動的音樂、華美的畫面、精緻的構圖,以及一流的表演。
影片的主人公,一個天賦異秉的鋼琴家,是個被遺棄在巨型渡輪上的孤兒,名叫1900。在船上長大,一生沒有離開過大船,他生命的全部由鋼琴和大船組成。一生只有一次想要離開渡輪走向陸地,那是因為鍾情於一個在船上邂逅的美麗少女。然而,陸地上的生活對於他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種陌生讓他恐懼,最終恐懼讓他對陸地望而卻步,他選擇了退回船上。此後再沒有什麼東西,能讓他離開那艘船,即使是生存與否這樣的問題。美麗少女的深情回望成為留在他內心深處永遠無法痊癒的一道傷口。
和眾多歐片一樣,這部片子也充滿了暗示。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這名出生在輪船上的孤兒,是天生的鋼琴大師,他一生從來沒有下過船,能夠在別人因暈船而吐得一踏糊塗的時候閑庭信步。他生世凄涼卻用鋼琴征服所有人,他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卻不以為意,他能選擇與船共亡卻不能為了深愛的女人登上一次陸地。托納托雷想通過他暗示什麼呢?「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看到的是選擇。人的一生實際上每時每刻都在面臨選擇,每一個細小或者重大的選擇決定了各自的人生走向。1900選擇了留在船上,他無法邁出走下甲板的那一小步,哪怕是為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戀愛。所有人似乎都恨不得把他推下船,但1900毅然回頭。他說:「陸地沒有盡頭。」這種沒有盡頭的感覺讓他害怕,鋼琴的琴鍵是有盡頭的,這讓他覺得安穩,他說「Land? Land is a ship too big for me. It's a woman too beautiful; it's a voyage too long, a perfume too strong. It's a music I don't know how to make. I could never get off this ship. At best, I can step off my life. After all, I don't exist for anyone。」
那個吹康牌樂器的胖子,上船掙錢的時候只有一把小號,到影片最後還是靠別人施捨才繼續擁有這把小號,人生,在很多時候都是在循環,周而復始的循環,我們都在循環中消耗生命的時光。每一艘船上都有第一個發現自由女神的人,他們縱聲高呼,為了一個不知道結果的目標而激動,從而開始了新一輪的奔波。還有爵士樂本身似乎也暗示著那種自以為是的人,「什麼都不是,那就是爵士了。」
恕我肉眼凡胎,只能以自己的目光來理解大師。但光有暗示是不足以吸引觀眾的,《海上鋼琴師》的情節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接著一浪。在狂風暴雨中一邊任鋼琴自由滑動一邊彈奏,小孩子無師自通的演奏震驚滿船的人,這些只不過是大師的鋪墊罷了。自稱「爵士樂祖師」的謝利上船與1900比賽鋼琴,激動人心的程度簡直可以和最激烈的槍戰相媲美。美國的西部片中,快槍手一對一的較量很是惹眼,但歐洲人可以用鋼琴當武器。讓人喘不過氣來的鋼琴比賽才結束,1900第一眼就愛上的女人出現在了舷窗外,他彈出了快心之作「柔情似水」,窗外,美人如水,窗內,柔情似水。這一幕,必將成為電影史上的浪漫經典,這一曲,也必將成為傳世之音。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1900在爆炸聲中與世訣別,選擇了自已的守候,他說,"Max, you're the only one who knows I'm here. You're a minority, and you better get used to it. Forgive me, my friend, but I'm not getting off. (max,你是唯一一個知道我在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個,而且你最好習慣如此。原諒我,朋友,我不會下船的。)"
從表面上看,我們靠選擇製造我們的命運,1900一生中有很多成名的機會但是卻選擇了在輪船上渡了自已的一生,平淡而不平凡,其實選取擇的本質不在於選取擇的本身,不在於明智准確的決斷。人生決不是投機,也不是賭博,而是內心探索自我,認識自我,才是穩定恆久的立身安心的基本。只有這樣,才能突破觀念的局限,「無為而無所不為」,實現人生選取擇的自由,而不是在飄移浮動的潮流中沉浮不定,喪失自我,迷失選擇!
「I was born on this ship, and the world passed me by, but two thousand people at a time. And there were wishes here, but never more than fit between prow and stern. You played out your happiness, but on a piano that was not infinite. I learned to live that way.」( 我是在這艘船上出生的,整個世界跟我並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攜帶兩千人。這里也有慾望,但不會虛妄到超出船頭和船尾。你用鋼琴表達你的快樂,但音符不是無限的。我已經習慣這么生活。 )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後感2
我猶記得那年深夜,趴在茶幾上,反復回放1900留給他朋友的最後話語,然後一字一句地用黑筆摘抄在白紙上。
多年之後,那張從路邊攤上淘來的碟片早已在搬家的過程中遺失。而我也背上巨大的行囊遠走他鄉。但是一直不曾忘記,1900最後留下的話語,眼神,是那樣堅毅,孤獨,而溫柔。始終會在心底出沒,帶來聲息。
為什麼不想離開大海呢。因為外面的世界是上帝的鍵盤,millions and billions of keys that never end,太巨大了,是因為這樣嗎。
學習,工作,為人父母,然後老去,聽來彷彿一切都已明了,人生卻還是那樣長。
因而在漸行漸遠的曾經,心中有強烈的無處排解的情愫和孤獨的那時,我也曾在高樓上凝視遙遠的地面,想像自己縱身一跳,人生的樂章戛然而止。
然而終究不可能成為1900,因為我們的人生道路從出生的那一刻就註定不同。
他出生在海上,被水手收養。他只有水手給予的名字,一個年代,1900。他面對鋼琴,無師自通,是真正的天才,受到無數人的追捧和掌聲。他也開始愛,愛一個女孩,靜默且深情,令人曾揣測他是否會為了她而下船面對新的世界。
然而他最後選擇的卻仍是他的鋼琴,他的大海。他說,鋼琴只有88個鍵,但是外面的世界,卻是有著無數黑白鍵的巨大鋼琴。他無法駕馭。
後來我漸漸明白,1900代表著一種理想,代表著這個塵世中的多數人,註定不會付諸行動,卻會始終心懷嚮往的理想。矗立在那裡,自由,決絕,而悲傷。
我們是生活在「外面的世界」里的人。這個世界的意義在於「傳承」。就像一個游戲,每個人都是其中的玩家,然而獲得的任務,卻是如何使這個游戲永遠存在。贍養父母,繁衍後代,諸多必須背負的責任令前行顯得緩慢而艱難。然而我們的人生對於整個游戲而言,存在的時間或許只有一秒,或者更短。也唯有越短暫,這個游戲的運行時間才會越長,才有可能,「永不結束」。
這樣一想會不會又心有不甘呢?辛苦奮斗的一生,其實不過一粒微塵,輕得彷彿隨時都會消失。
然而在閉上眼的那一瞬還會不會含笑著想起,自己的孩子在不久前,正帶領他們的孩子在綠草地上放起風箏;會不會含笑著想起,自己曾擁有良人在側,從此不再無枝可依;會不會含笑著想起更久遠的從前,父母曾令你無憂無慮,而那些萌生的小情緒,或許唯有感慨地大笑出聲,無奈地搖搖頭,道一句,那時真小。
會不會想起那些溫暖的片段,想起自己曾經的付出與所得,帶著回望的滄桑,感懷,和嶄新的希望。
我們為什麼不會像1900一樣,選擇在漫天火光中永沉海底。這樣壯烈,卻獲得永生的自由?
因為,因為我們一直生活在這個「外面的世界」,清楚地看見它的混亂,卻因為某一瞬間體驗到的那些溫情,那些無以倫比的美好,而心甘情願地忍受著它所給予的傷害,努力彈奏出最華美的人生樂章。
我們或許從來都不是天才,但是我們至少能做到勤懇、踏實。我們從堅硬和純白開始,學會圓滑,學會世故,但內心深處,終究會一直記得,這一生所做的種.種妥協,不過是為了在這個微塵世界,在這架上帝給予的鋼琴上,創作出獨屬於自己的旋律與琴音。
那麼親愛的,我是不是忘了告訴你,
從心生這個夢想的這一刻開始,
你就已經成為了最好的鋼琴手。
請一定要,繼續加油。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後感3
1900,這個海上的天才鋼琴師已經第三次在我的電腦屏幕上出現,第一次,有所感觸卻難以表達,第二次,只為重溫這經典之作,卻不想,被當中動人的音樂深深吸引,確切地說應該是被片中人們那種被音樂陶醉的表情所吸引,是什麼樣的音樂能讓人如此沉醉?於是,伴著對影片中音樂的解讀文字再一次觀看了它。 最後,眼前那個穿著禮服演奏,那個坐在滾動的鋼琴前滑過大廳,那個站在廢墟當中仰頭看著他的朋友,談著關於兩只右臂的問題的1900,漸漸地、漸漸地幻化成畫中那個踩在雲端撐著一把洋傘的孤獨、堅毅而執著的背影,逐漸清晰、清晰。。。。。
我知道那是一個我們世界之外的「世界」,闖不進也走不出,他是在雲端的舞者,有著對自己理想的執著追求,所以他不是孤獨的,他的內心比我們任何人都強大。同時,他也是矛盾的,他無法脫離於這個社會而獨立存在,所以他選擇了逃避,選擇了湮滅於漫天的火光之中而得到永生的自由。
而我們,眾多的人不都處在這樣的矛盾和孤獨中嗎?但我們為什麼不會像1900一樣選擇永生?因為,因為我們一直生活在這個「外面的世界」,清楚地看見它的混亂,卻因為某一瞬間體驗到的那些溫情,那些無以倫比的美好,而心甘情願地忍受著它所給予的傷害。我們勤懇、踏實,我們從堅硬和純白開始,學會圓滑,學會世故,最後就是現在這般丟掉了個性,只能在無數的經典中得到共鳴,藉助藝術尋找同感。
進而敬畏,理解!
目送他一步一步,輕輕踏上雲端……
好的電影里總是會有好的音樂作為背景, 收藏 了片中的幾支曲子,《playing love》是1900留下的唯一首曲子,那個時候、那個女孩,還有1900那一刻的陶醉,與一個叫「愛情」的詞語有關。差一點,1900為了這個女孩踏上陸地,可惜的是最後踏上陸地的還是只有那張刻有《playing love》的碟片。
還有片尾1900那段經典的台詞,共享:
偌大的城市,綿延無盡。
並非是我眼見的讓我停住了腳步,
而是我所看不見的。你能明白嗎?
拿鋼琴來說。
鍵盤有始亦有終。
你確切地知道88個鍵就在那兒,錯不了。
它們並不是無限的,而你,才是無限的。你能在鍵盤上表現的音樂是無限的。
我喜歡這樣,我能輕松應付。
而你現在讓我走過跳板,走到城市裡,
等著我的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鍵盤。
我又怎能在這樣的鍵盤上彈奏呢?
那是上帝的鍵盤啊!
你看到那數不清的街道嗎?
如何只選擇其中一條去走?
一個共渡一生的女人,一幢屬於自己的屋子,一種生與死的方式~~~~
你甚至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盡頭。
一想到這個,難道不會害怕、會崩潰嗎?
我在這艘船上出生。
世事千變萬化,然這艘船每次只載2000人。
這里有著希望,但僅在船頭和船尾之間。
你可以在有限的鋼琴上奏出你的歡欣快樂。
我習慣了這樣的生活。
陸地?
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
太漂亮的女人,太長的旅程,太濃烈的香水,無從著手的音樂。
我永遠無法走下這艘船,
這樣的話,我寧可舍棄我的生命。
畢竟,我從來沒有為任何人存在過,不是么?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後感4
感傷的海上傳奇
生於船,
長於船,
死於船,
這是一個虛幻的奇跡,一個傷感的 故事 ,也是一個關於他的傳奇。
大海、輪船、鋼琴、陸地、孤獨、友情與天才交織的故事。
孤獨,自從他被拋棄在維珍尼亞號開始就註定了他一生的悲劇,
樂者,自從在丹尼的海葬聽到音樂時就註定與音樂的一生糾纏,
傳奇,自從他無師自通流出的第一首曲就註定了他一生的傳奇,
他有個好長的名字叫【丹尼·伯特曼·T·D·林蒙·1900】。
音樂是他對人生的感悟
他的一生是無根的,終生都在飄泊的維珍尼亞號上,至死也沒有踏足陸地,他的一生就是一艘船與音符所組成。與他最不可分隔的就是音樂,他用率性而為的靈感,譜出最有情的音樂去解讀人生。
他有驚人的音樂天賦,那是一種超忽常規的能量,是一種超敏銳的洞察力,與靈歌之王雷·查爾斯不同,雷·查爾斯是用音樂來完成對生命的依託,而他卻是用音樂去解讀生活,感悟人生,雖然他們對音樂都有異乎常人的感悟力,但卻有著不一樣的執著,雷·查爾斯將一生都放在了音樂這個精神生活上,而對於1900來說,音樂就是他的語言。他用心靈演繹融入了世間百態的樂曲。
他是音樂演繹的天才,輕巧的手指流水般的滑過琴鍵,在他的指尖下所流淌著的就不僅僅是音符,而是對生活的真誠。深情飄逸的曲風,唯美、優雅的飛揚,他的音樂時而精巧,時而大氣,時而細膩,時而磅礴,時而小心,時而大膽,時而激情,時而委婉。他以音樂來體現人物,用音樂來表達情感,用音樂來講述人生,他用音符來代替語言來觸及人們的心靈,聽著他的音樂,就像是聽著人生的經歷,聽著人生總總,他的手在鍵上,但是心如痴迷的樂者一樣隨著自已的音樂一起翱翔。我第一次強烈地感覺到音樂的世界是這么廣闊,原來音樂講述的世界是這么的迷人,這種音樂與人生的立體結合真的是讓人大開眼界,對於音樂也有了另一番的認識。
孤獨的寂寞與他的海上宿命
他一生都在海上,那艘客輪就是他的家,他的執著就是對海的依戀,海是他的宿命。
周而復始的人來人往、悲歡離合、人間萬象,一幕一幕的在他面前上演,他似乎已看盡了人間的繁華、冷漠、凄涼與虛偽,也看盡了人生。
「我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能見,而是我所不見……」。
在陸地上,他掌握不了自已的命運,他也無法操縱那幺多的選擇,他的能力僅限於用88個鍵子所創造出來的世界,所以他選擇了不變。船就是他保護自已,囚禁自已的地方,同時也是他與紅塵隔離的地方。沒有身份證,沒有出生證明,這些都不是阻止他去陸地的牢籠,真正是牢寵卻是他的心,是一個在他的心中永遠的家。對於外界的不可知與不確定,他只有幻想、好奇與極大的恐懼。而維珍尼亞號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這里,他有時像個頑皮自在的孩子,有時卻又孤獨的叫人心酸,孤獨的藝術人生與無盡的大海也就是他的宿命。
我本不信宿命,命由人改,但深思後醒悟,性格豈非宿命,決定人一生,性格就是宿命,而對於1900,他宿命的一生豈非正是他的性格所定。
他是純粹的天才,他的個性是天才與幻想交融,他沒有下船,他選擇了他的幻想世界,他的懦弱似乎有些不正常,有些不可思議,但什幺是正常的?最起碼,他選擇了自已的路,為自已而活,而我們是不是還在為了一些遙不可及的所謂理想而奮斗,是不是還在為了壓力、為了別人而活,對一些唾手可得的卻沒有珍惜,對這些身邊的美好都沒有觸摸過。這豈非也同樣不正常。
友情是世間賜予他的唯一的溫暖
自從出現了光影的留念後,影片里就從來就不缺愛情,但偏偏這個海上鋼琴師卻沒有這樣的好運,對海的依戀,對選擇的恐懼,使他錯過唯一一次去愛的機會,他掰碎了那張記錄了初戀的唱片,他也掰碎了那段沒有結果的回憶。
還好,宿命在剝奪了他愛情的權力後,又給了他一段難得的友情。
這也是一個沒有女主角的電影,影片就是隨著胖子麥克斯的旁白開始,麥克斯也成了他主動與社會相關聯的唯一鈕帶,而與胖子麥克斯的友情也是1900在影片中除了大海與音樂外的最重要的感情寄託,也正是由於這個老友的存在,我們才會覺得他這孤獨的一生有了些許的溫暖。
當胖子抱著唱機,播放著柔情似水的無名樂曲在即將炸毀的維珍尼亞號上尋找他時,隨著影片的剪輯,胖子與柔情的音樂出現在了船上的一些舊地,這時與其說他的行為是尋找,倒不如說是緬懷,緬懷與1900一起走過的日子,緬懷對過去光影的留念。
你為什麼暈船浪?這是兩人多年後再次重逢的第一句話,這也是他們友情最開始的記憶。
胖子最終沒有勸阻1900的最後決定,理解的面對他不歸之路的選擇,這是一種什幺深度的感情,換了是你,你會怎幺做,是自私的拉他下船還是放手讓他達到靈魂的升化。當麥克斯默默地含淚離開即將炸毀的維珍尼亞號時,1900叫住了他,給他講了一個不好笑、但動人的笑話,我也發覺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傾訴竟也感性、如此動人,也如此傷感,這時我有了一種莫名的悲傷,是一種孤獨的傷感。
吸引你眼球的影片靈魂
整部影片的氣氛都是由這個男人來營造的,從來沒有看過蒂姆·羅思這樣的儒雅,從來沒有見過他這樣的朴實,他的表演是那幺的不著痕跡,洗盡鉛華、渾若天成,驕而不躁。
他賦予了1900最大的生命力,並不年輕帥氣的他,用了富有童稚化的表演,將與紅塵疏遠的海上鋼琴師的無世俗、輕松、自然、雍容的性格進行了最有力的詮釋。他的眼神,親密而疏遠,清轍且憂傷。他將人物進行細節的刻畫,用點托起了人物,「隱」而不發的霸氣,悠然自得的優雅氣質,卻又略帶童稚純真。
在他的演繹下,這個海之子,就像是一個惹人憐愛、頑皮反叛、隨性而為的孩童,卻又有著叫人傷感的孤獨宿命。這會是一個不朽的角色,這會是一個真正的演者,至少是在我的心中。
影片透露出沉靜的歐州風格,非現在一些狂轟爛炸的好萊塢影片可比,雖然有幾段因要帶出劇情的而設置的回憶也稍嫌突兀與冗長,但這些並沒有影響我對影片的喜愛。它雖有看似稍有荒誕的劇情,但演員出色的表演賦予了影片太多,將你帶入了故事,讓人完全忘了這是一出戲,只是一個關於奇跡的 傳說 。 當他平靜的抬頭望向天空,那清轍直透入人心靈的眼神至今叫我難忘,看著他隨著爆炸的像涅盤一樣的維珍尼亞號號沉入了海底,留下的唯有心酸與感嘆。
從來沒有一部片子能帶給我這樣的感傷,我想把文字寫的傷感,細膩一些,奈何我生硬的文筆無法達到。這部影片的原聲音樂應該是最有價值,因為每一段流水般的音樂都記錄著他一生中的故事,精彩卻不矯情,平淡卻又不失回味,而他的故事就像是這部片子的直譯名《1900的傳奇》一樣,這是一個奇跡,是一個海上傳奇,傷感的。
看過《海上鋼琴師》後,我有一種想要理解1900的沖動,那怕只是一點點。雖然隔著電視屏幕,隔著遙遠的年代,隔著大海,所幸的是現代電子技術的發展使我們清晰的看到1900純凈得如同嬰兒般的藍眼睛。演員蒂姆·羅斯的精湛演繹使我確信,真的有那樣一個沒有親人、沒有戶籍和國籍的天才鋼琴師曾在海上飄泊過。人世間的誘惑,功名利碌,他都視若無睹。即使是愛情,或可曾讓他魂牽夢縈,但就算那樣,他也只讓畢生之愛凝聚在瞬息:舷窗外移動的少女的倩影,破碎的唱片上夢幻般輕柔舒緩的樂曲,三等艙里膽怯忐忑的一個輕吻。此外,便是鋼琴、遊船和大海,還有浪濤中的平穩與寧靜。八十八個琴鍵上創造的無限的、美妙的、自由自在的音樂,充實了他有限而單純的生命。
1900是優雅的男人。絲紋不亂的深金頭發,纖塵不染的衣帽領結,風度翩翩的舉手投足,才華出眾的自信風采,純凈脫俗的天使面容。他的鋼琴前曾有多少美女為他傾情?他一定是沉浸於自己的音樂而無暇為琴音外的事物分心。
1900的生活單純但不乏人性之美。與養父間短暫的親情,與偶遇的少女瞬息即逝的愛情,以及陪伴他最長時間的邁克斯的友情,都曾滋潤過1900孤寂落寞的心。1900是感情細致而深邃的男人,他的精神和才情都傾注在鋼琴的八十八個琴鍵上。誰能理解他的心聲,誰能讀懂他憂郁而溫柔的眼神,誰是他不離不棄的愛人?惟有流淌於他指間的動人樂符。
若與俗世的生活來對照,影片中1900的言行似乎有不真實的地方。比如,他從未接觸過鋼琴和音樂,但當他的手第一次放在琴鍵上的時候,那些動人的旋律竟能天然一般流瀉而出;他從未受過正統的 教育 ,卻能說出那麼詩意而蘊涵豐富的語言;甚至最後,當朋友邁克斯在那條殘破不堪的,顯然已廢棄很久的遊船上找到他時,1900哪來的食物維持生命?
我想,也只能以一顆詩意而浪漫的心去理解這部影片和1900。影片有意撇開物質的喧嚷,而突出了1900靈魂與音樂的交融,同時引導觀眾與片中或精彩絕倫,或妙趣橫生的音樂達到共鳴。
最後,當天上的一縷光線投射下來。1900仰起平靜的臉,似乎在問上帝,天堂里有鋼琴嗎?
1900舉起雙手在空中虔誠的彈奏,輕盈悠揚的旋律流水般在寂靜的空氣里迴旋。頃刻間,一聲轟響,巨大的火花在海上開放——1900帶著他尚未湊完的樂曲飛升至天堂。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後感5
好幾天不上線,昨日一來就看到朋友推薦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鋼琴師》。實話說,我平時不大看電影,外國的更是不輕易碰觸,因為感覺他們總喜歡把諸如災難,暴力,詭異這些東西在視聽上大肆渲染罷了,沒什麼看頭,相較之下,我還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輕柔和緩,溫情浪漫的東西,無論是藝術還是生活。
只因《海上鋼琴師》是她推薦的,隨即尋找打開,直接進入畫面,二十分鍾後,我在心裡笑著說:這傢伙,你怎麼知道我會喜歡,居然不早告訴!是啊,展現在面前的,絕不僅僅是一部電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長的史詩,它不是看完之後的唏噓嘆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擊靈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節是在一艘弗吉尼亞號的海船上一一展開的,主人公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角色,嬰兒的他被船上的鏟煤工在高等艙的餐廳里發現,被取了個長長的名字,因為當時是新世紀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鏟煤工順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於是,他就叫1900了。從此後,1900在船上度過了他的一生,一輩子都沒有下過弗吉尼亞號。
八歲時,船上的人們無意間聽到一段奇妙的音樂,一個天才鋼琴家誕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從來沒有章法,就如他的內心世界一樣,根本不存在什麼規則,標准之類的東西,他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媽媽」,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樂,他演奏的簡直是仙樂。別人無法進入他的世界,而他卻可以「看」到遙遠的城市,看到那裡的大霧,松濤,甚至行走著的人們的表情,他用自己獨有的內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樂的形式傳遞,抒發。他的樂曲是天籟,一如他的靈魂樣純潔,干凈。別人也曾勸他下船,甚至也有愛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終究沒有與這些相融。因為他的音樂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來,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傳遞著他內心的安靜, 清明 和潔凈,這是一個何等的境界,這是一個何等的嚮往。當時無論是下等的工人,黑人,還是貴族白人都嚮往自由,嚮往美好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覺的形式出現的美國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樂也正契合了這樣一種嚮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讀為一種靈魂的訴求。
塵世間的人們,每每被俗務俗事所困所纏,常常逃不出自己 編織 的種.種藩籬,然而,這些東西與一個博大的胸懷,與天地之寬廣比起來算的了什麼。許多的人,許多的我們身邊我們周圍普普通通的人,他們往往有著特別的人格魅力,他們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內心書寫者人生,他們樸素恬淡,但他們,富有。就像1900一樣,戰爭也好,誘惑也罷,似乎與他都沒有任何關系,他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他的世界神奇浪漫。他的世界恬淡安寧,這就夠了。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後感800字感悟相關文章:
★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後感800字感悟5篇
★ 觀看《海上鋼琴師》觀後感800字心得5篇
★ 電影《海上鋼琴師》800字觀後感範文
★ 《海上鋼琴師》800字觀後感精選5篇
★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800字心得體會
★ 電影《海上鋼琴師》1000字5篇觀後感
★ 《海上鋼琴師》電影觀後感精選5篇
★ 《海上鋼琴師》加長版觀後感以及影評800字5篇
★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5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㈦ 電影票房冠軍的經典感悟哦,,,
最經典的電影感悟:
很久以前,在聖城麥加,有一個富商的僕人上街買菜,結果就在人群中,看見了死神對他露齒而笑。他嚇得連菜都不買了,回去向主人請求幫助。好心的主人借了他一匹快馬,讓他去麥地那城暫避一時。隨後,主人自己上街買菜,又在人群中看見了死神。主人上前質問,你為什麼要對我家僕人那樣險惡地笑,莫非你要不利於他嗎?死神的表情非常無辜,他說當時我不過是覺得奇怪,明明今天晚上我要在麥地那城帶走他的,他怎麼此刻還在麥加逗留呢?
這是我在多年前從一本電影雜志上看到的故事,摘錄自一部古老而蒼白的電影。這是一個關於宿命的故事,故事如同繩索一樣縛在生命的掙扎與渴望之上,而隱身其中的神秘與虛無卻足夠使走出電影院的人在盛夏的天氣里冒出一身冷汗......在別人的故事裡忽有所領悟,這,也許就是電影的魔力。
什麼是權力?當一個人犯了罪,法官依法判他死刑。這不叫權力,這叫正義。而當一個人同樣犯了罪,皇帝可判他死也可以不判他死。於是赦免了他。這就叫權力。
——《辛德勒名單》
辛德勒是一位德國人,也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利用德國的戰爭,誘逼猶太人投資,再僱傭廉價的猶太人做工,在這讓充滿了殺戮與硝煙的年代大賺了一筆錢。但當他重新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而不僅僅是個人的財富之後,他開始用戰爭期間賺來的金錢買下一個個必遭集中營厄運的猶太人:卓斯納、維恩、羅斯納、費佛堡、費雪、夏法、伍蘭克、霍洛維茲......最後,倖存的猶太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顆金牙,也是他們戰後僅存的唯一的財富所有,為辛德勒鑄成了一枚戒指,並在上面刻了一句猶太法典上的希伯萊經文:"救一條命等於救全世界。"辛德勒哽咽地說:"我花掉了太多錢......我本可以......這輛車——十條命......這枚胸——兩條命......"
要麼忙著生存,要麼趕著去死!
人總是要做點什麼的......
——《肖申克的救贖》
這是一個關於囚徒的故事。因為被誣告謀殺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年輕的銀行家安迪被法庭宣判終生監禁,在壁壘森嚴中,對自由的渴望時時刻刻磨礪著他的意志。"希望是人類最美好的擁有, 只要自己不放棄, 希望就會永遠相伴相隨"。安迪很認真地對幾個好友說出這樣的話,換來瑞的沉默,過了片刻,瑞才緩慢地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 是精神苦悶的根源。然後,瑞沒有再抬頭看安迪一眼,他離開了飯桌,安迪則靜靜地目送他離開。鏡頭上搖, 看見鐵窗外令人神往的天空......安迪始終沒有放棄用自我救贖去尋雜自己的精神家園,他似乎始終在自由信念的引導下,在這不可逾越的高牆內,用自己的意志進行著艱苦的抗爭,於是, 他用了19年的時間,挖開了一條常人幾乎要挖600年的隧道,他在500尺的糞坑中匍匐前進,魔鬼的黑暗與上帝的光芒如同壓在一層薄紙的兩端,而安迪知道,他所嚮往的海水與天空已經近在咫尺,他終於用自己對黑暗制度的背叛與追求自由的理想締造了一個現代的神話。
上帝會把我們身邊最好的東西拿走,以提醒我們得到的太多。
——《四根羽毛》
史詩式電影《四根羽毛》原本是一部描述榮譽與恐懼的英國文學名著,從1920年始已被六次搬上銀幕。故事講述的是1898年英國與蘇丹開戰,一名即將新婚的貴族軍官哈利在接到開赴北非的命名後,懷著莫名的恐懼在出征前的一晚決定退役。這一舉動在民族主義高漲的英國上流社會掀起巨大波瀾。他的未婚妻和三位朋友一道,扔給他代表著恥辱和藐視的四根羽毛。四根羽毛分別象徵著"自由、祖國、榮譽和激情(Freedom、Country、Honor、Passion)"四種價值被臨陣退逃者拋棄。哈利四處流浪之後決定獨自前往北非,他化裝為阿拉伯人,在沙漠戰役中經歷磨難,克服恐懼,最終將他淪陷敵手的朋友一一救出。在故事中一名職業軍人的命運與個人的榮辱形成了鮮明的比照,它讓人們驚訝地發現,剝離英雄尊貴的外衣,裸露與陽光下的竟然也只是一顆世俗的心。
星星在哪裡都很亮的,就看你有沒有抬頭去看它們。
——《玻璃樽》
浪漫的故事似乎總是那樣的透明。漂亮的姑娘阿不從小便生活在台灣的一個小漁村中,阿不從小到大腦子中總是充滿著幻想,希望有一天能夠找到自己心中的白馬王子並永遠生活在一起。一天在海邊散步的阿不突然發現了一個被海浪卷到海灘上的玻璃樽。好奇的阿不撿起了這個改變她一生命運的玻璃樽,樽中有一張寫著"我很寂寞,你呢?"的紙條,在紙條的下面還留著發信人的姓名和地址。阿不認定這就是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寫給她的,她毅然決定孤身一人前往大海對岸的香港尋找她的白馬王子......影片讓一種希望貫穿著始終,那是一種帶著感恩而生活的心才能發現的美。就像羅丹說的,生活中不缺少美,但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湯姆李瓊斯讓威爾斯密斯考慮是否要加入MIIB時 說:"一千年前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五百年前人們認為地球是平的,而十五分鍾前你認為地球上只有人類......"
——《黑超特警隊》
猶太民族有一句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黑超特警隊》是一部講述捍衛地球安全的秘密特警,與企圖引發宇宙大戰的邪惡外星人抗爭的科幻動作片。片中千奇百變的外星人和超眩拉風的武器裝備讓人耳目一新。故事的主人翁是兩名{黑超特警組}的成員湯姆李瓊斯的老鳥形象與威爾斯密斯的鬼馬也恰成鮮明對比,在影片中,最意味深長的一句話竟來自於那隻八哥犬,它說:"你們人類呀,為什麼總是要以大小來決定它的容量呢?"看來,人是不可能研究自己的思維的,需要一種比人更高級的動物才能研究,就象人研究豬一樣。
都市求生法則第一條——遇到危險的時候不要喊救命而要喊失火了!
——《七宗罪》
人性本惡似乎一直是西方價值體系與文化觀念的主流。在電影里,七罪、七罰、七次下雨、故事發生在七天,甚至結局也被那個高深莫測的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時,無處不在的"7"彷彿一道蛛網暗示著觀眾:它是承載宿命的罪與罰。在自私、貪婪、充滿慾望的大都市裡,上帝曾發動過洪水來洗滌人類的靈魂,而那個罪犯卻似乎只想用鮮血來召喚那宿命的審判。
據說,"Seven"西方的在宗教上是個神秘的數字,這一點在舊約中有最充分的表現。上帝用七天造亞當,取出亞當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個頭的火龍(《啟示錄》第十二章第三節寫道:"有一條大紅龍,七頭,也戴著冠冕......"
千萬不要恨你的敵人,這會影響你的判斷力。
——《教父》
冷靜的法則與狂熱的慾望似乎永遠都是孿生的兄弟。哈耶克曾說,在這樣一個社會里,法律只具有"形式規則" 的作用,任何人都不可能確定地藉此形式規則來達到自己的目標。但是教父卻似乎是可以自由遊走其間的駭客,只需要用很簡單的一段代碼,就可以催生出一個巨大的病毒。規則在他們的手中只是用來束縛凡人的工具,而只有"利己"才是最終目的。他們以自己所信奉的方式來決定取捨,以彌補法律在自由社會下的不足。
維托.科利昂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構建一個以宗教為掩護的家族,當然,這個家族裡,維托.科利昂有他的信仰,那就是他從來都是不動聲色地來貫徹他的主義。
道德似乎在這里變成了遮羞布,而手段才是決定一切的發家之路......
"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會以為這就是世界。"
——《天堂電影院》
這是一部溫情的電影,每個畫面都可以帶你在記憶里翻山越嶺。
一位母親正因遠方的兒子而憔悴。她那多年前離家的兒子現已是羅馬著名的導演。兒子回來了,他是來參加老放映員也是他最重要朋友的葬禮的。
在他的童年時代,村民們都喜歡到鎮上的"天堂電影院"里看電影。慢慢的,還是小男孩的也與老放映員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再後來,小男孩在一場膠片引起的火災中救了老放映員,老放映員的眼睛已經什麼都看不到了,小男孩當上了放映員。後來男孩長大了,他愛上了一個女孩,但結果女孩與家人搬走了。男孩接受了老放映員的勸告,遠走他鄉。
三十年後,成名的Salvatore回來參加老放映員的葬禮。老放映員給他留了一份禮物,那是當初被鎮上的神甫勒令剪掉的吻戲膠片,每一場吻戲,每一場吻戲如走馬燈般在寬大的銀幕上跳躍著。Salvatore沉吟無語,他那些生命中曾經懵懂的時光,在一次次重溫中閃回。
選擇生命,選擇工作,選擇終身職業,選擇家庭,選擇***大電視,選擇洗衣機,選擇汽車,選擇CD機,選擇健康,選擇膽固醇和牙醫保險,選擇樓宇按揭,選擇買第一所房子,選擇你的朋友,選擇分期付款的三件套西裝,星期天傻乎乎收看無聊電視,邊看邊吃零食,選擇苟延殘喘,選擇在老人院尿床,在像你這樣的傢伙面前丟臉......
——《猜火車》
"我們生活的世界,就像一個垃圾場",如果說何勇的高亢是一種醒著的痛,那麼馬克的憤怒更像是一種被麻醉後的蘇醒。
這是一場醞釀於青春期的暴動,一種叫揭竿而起的反骨,一次不願意回家,只願在冷冷的街燈下孤獨游盪的叛逆。
這電影彷彿有一種呼喊,要麼砸碎這萬惡的社會做一個徹頭徹尾的混蛋,要麼完全的融入其中,當一個隨波逐流的傻蛋。
他們尋找著他們自己的生活,用大麻或者鈔票去咒罵周遭的一切,你也說不清他們是睡著的,還是醒著的,"土豆"說:"時裝在變,音樂在變,迷幻葯在變,一切都在變。"
馬克終於"醒悟",在出賣朋友後,大笑著撲入那個他曾經鄙視的世界。這也許只是一個開始,也許是一次結束,但影片早就已經告訴我們:當馬克鑽進那個骯臟的抽水馬桶,一個新的世界就已經誕生了。
這世上只有兩種人:騙人的和被騙的
——《不夜城》
劉健一是這夜色里,霓虹燈下最悲情的背影。你看不到他的臉,只能看到他腦後垂下的馬尾,和他那身筆挺的皮衣,那拖在歌舞伎町街頭上長長的影子。作為一個黑社會,他似乎註定了要孤獨的在這條路上走下去,中日混血的身份讓他不能被兩個族群所接受,他只能如獨狼般在命運的交叉線上游盪。
夏美的出現讓建一冷漠的個性有了些許的轉變,兩個人似乎終於在冷漠的空氣里找到了可以溫暖身體的理由,但殘酷的宿命卻早就註定了要把他們狠狠的玩弄!在那忽明忽暗的歌舞伎町,"自己就像一隻蝙蝠,沒有感覺,四處亂撞。"劉健一這樣說。
在這片茫茫如沙漠般空虛的城,他註定是一個不被祝福的生命,他是一顆凄凄冷冷的孤星,他是一棵不能停留飛鳥的仙人掌。
從前有個人對我說,別要任何附屬品,在你的生命中,不應該有任何你不能在三十秒內拋棄的東西。
——《盜火線》
警察與賊天生就是一對冤家,而他就是一個警察,他就是一個賊。他說:我不能任由你們縱橫霸道我終將為你們送葬。他說:我一定等到最後。
兩個男人的故事是不乏溫暖的。
他們註定要在這個傷心的城市裡展開追逐的游戲,天生註定他們就背負了不同的使命,這讓他們只能各走各的,然後決一死戰。
電影中,劫匪之一基斯的妻子被警察拘禁變成誘餌,當基斯看見閣樓妻子,他的愛人卻含著淚擺了擺手讓他趕快走,那一刻基斯那種放不下的神情讓人過目難忘。
有一種男人,寧可忍耐野火把心燒焦,也不會讓火星濺到情人的發梢。
有一種男人,心裡藏著一個重洋,流出來,卻只有兩顆淚珠!
世界上總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樂。
——《愛瑪》
根據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愛瑪》是英國與美國1996年聯合出品的彩色片。
影片以愛瑪•伍德豪斯這一漂亮、聰明、性格開朗的年輕女子為主角並充作穿線人物,通過諸多男女之間的愛情、婚姻關系,向觀眾闡述了兩個觀點:
其一,婚姻應該建立在感情基礎上。其二,成功的婚姻必須門當戶對。
但什麼是愛情呢?在一部瑞典電影中,有兩個男人互相談論女人,A對B說:別傻了,她們根本不需要愛,她們需要的只是重視,獨一無二的重視。大仲馬曾說,其實世界本沒有快樂與痛苦的區別,有的只是一種狀態和另一種狀態的比較!死去的人不會欺騙我們。
牽著你的手,就像左手牽右手。
——馮小剛《一聲嘆息》
"年輕的時候有賊心沒賊膽,等有了賊心和賊膽,賊又沒了。"這部關於婚外情的電影是這樣闡述那種有點小錢的中年男人自己的價值觀念的。"我對你和女兒的是另一種感情,晚上睡覺的時候摸著你的手,就象摸自己的手,但要是鋸掉你們的手,就象鋸自己一樣,疼。.......我是愛她的。你們是兩種不同的愛,誰也不可以代替誰...."
當這個中年男人最後終於踉踉蹌蹌的回到家中,一切亦如片子開場的引子說得那樣"有時候開場上演的明明是一部喜劇卻以悲劇收場,只是無論上演的是喜劇還是悲劇或是鬧劇,最後也只有一聲嘆息,用駐心底。"
自由就是這么來的可奴隸也是這么來的。
——《勇敢的心》
事實證明,人民的自由並不是靠法學家們精心編纂的字眼或者君主們大發善心而得到的。自由對於無產者來說,失去的是鎖鏈,得到的卻是整個世界。《勇敢的心》以恢弘的手臂描繪了壓迫與自由之間那種劍拔弩張的對抗,這種對抗大多是不能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他更多的是來自於社會結構的矛盾。
對於一個努力來說,自由的含義也許僅僅意味著他的脊樑不必再受到鞭撻,他可以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威廉•華萊士其實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種"天賦人權",哪怕流干鮮血。這種精神令人敬畏。但時代的先行者們往往只能用眼睛洞穿那幾百年後的變遷,因為醒來得太早,他們大多鬱郁而不得志。在教條主義盛行的中世紀提倡自由意志,就如伽利略發現地球是圓的。威廉•華萊士追求的意義就在於,雖然註定失敗,但畢竟觸痛了那根神經。
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霸王別姬》
是為了自己而活?還是為了別人而活。似乎已經成了自私與無私的界限。而事實上,大多看上去正確的真理其實卻充滿了謬誤。《霸王別姬》是一段關於特殊歷史時期的紀錄,這紀錄雖然有著幾分的不真切,但是卻足以成為歷史的外延。一場是戲里的《霸王別姬》,一場是戲外的《霸王別姬》。它彷彿是在告訴我們,人生若是真的只唱好一出戲,其實也真的不容易。在電影中,我們看到的是個人力量在強大的歷史進程里的卑微,甚至稍有不慎就會粉身碎骨。
歷史就如同一駕橫沖直撞的馬車,註定只有少數人可以駕馭它,而大多數乘客能做的只是抓緊車轅,不至於被甩到車外。
那些年代、事件、人物,鮮活得如一個個字正腔圓的唱腔,於生旦凈末丑中演繹著那輪回其間的曲目討無聊看客的一二聲喝彩......
關全發說:講這出戲,是里邊有個唱戲和做人的道理,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蒼蠅不會恐懼,蒼蠅也不會感到羞恥......蒼蠅也不喜歡政治......"。
——《蒼蠅》
這部帶有科幻味道的電影曾該片被評為有史來最惡心的影片之一,故事講述的是一位科學家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將有機物分解後異地合成的實驗。就在這位科學家拿自己進行試驗時,一隻蒼蠅混進了容器,合成的結果是科學家有了一個蒼蠅頭,而蒼蠅有了一個人頭。這種驚世駭俗的想像力加上一定的科學理論當做證明,顯然引起了人們心底深處的恐慌。而在另一個世界,重組一個自我,似乎更像是對什麼才是生命的本質作出的深刻探討,哪怕它的形式有點讓人無法接受。而對生活的思考,對政治的深刻理解,則更像是一個寓言故事。
據說鎮壓斯巴達克斯的大奴隸主蘇拉在涉足政治以前是個心地善良的青年,古希臘傳記作家普盧塔克在他的《希臘名人比較列傳》中說,年輕時的蘇拉天真活潑,臉上掛著笑容,極富同情心,常常會因為同情而潸然淚下。然而到了後來,他卻變得殘酷無情。盡管他以權力和榮譽會敗壞人性為由譴責過分地佔有權力和榮譽,但是他並不努力去限制自己的權力欲和榮譽感,而是拚命地去追求。他不僅使自己在追求權力榮譽時變得殘酷無情、喪盡天良與人性,也使他的競爭者們變得殘酷無情、喪盡天良與人性。
所以路易斯•博洛爾說,政治使人變得罪惡。
"人要是沒有了理想,那和咸魚有什麼區別"。
——《少林足球》
周星馳的電影始終都有種自強不息的草根精神,而生活中的挫折在他的電影里更如同一場太上老君煉丹爐的磨練,只有堅持到底,才能徹底踹翻那三昧真火的考驗。《少林足球》中從失落的六位師兄弟,到被生活遺棄的黃金右腳,都必要經過身心的凌辱,才能提升歸位。這種鍛煉比"張良拾履"那種沖擊尊嚴的考驗更甚,因為它往往來得更殘酷,也更直接,而這就是生活。
如果你不想被拒絕,最好的方法是先拒絕別人。
——《東邪西毒》
王家衛說它的電影《東邪西毒》是鴉片,而更讓人心悸的則是它那個帶著有點看盡滄桑的味道的英文名字《時間的灰燼》。
在時間與空間的交疊中,故事裡的每一句對白都似乎經過了千百次的鍛打。在大沙漠的包裹下,那種空洞而蒼涼的畫外音,常常能讓人神遊天外。在這里,沒有絕對的愛,也沒有絕對的恨,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樣的空幻、迷離、心碎。它似乎想要說的是,就算是再驚天動地的故事,再盪氣回腸的人生,其實到最後也只是一場大夢而已。
拒絕與不拒絕,全在一念之間。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
——《阿甘正傳》
阿甘的智商只有可憐的75,但阿甘腦袋裡的世界卻是令我們意想不到的世界。他代表的似乎更多的是一種刻意自我矮化的美國精神,笨拙但努力,只要活著便竭盡全力。他周遊著歷史,自己也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他見證著一切,自己也變成了一切中的一份子。奔跑,奔跑,不停的奔跑,似乎已經成為了阿甘超然物外的精神體現。他就如一片羽毛,飛舞出自己的天空。
阿甘的青春里似乎沒有什麼遺憾,因為他很少回頭來估計自己的損失,對於他的人生,也許可以用兩段話來概括,"生命在於運動""永不停止嘗試!"
當你年輕時,以為什麼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時候,你可能又覺得其實人生並沒有所謂的答案。
——《墮落天使》
殺手將在明天死去,愛情只是寂寞的慰籍,《墮落天使》似乎只想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這世界沒有你真正要的堅持。
生活就像我們上小學時候的算術題:有一個水池N立方米,進水管每小時進水A立方米,出水管每出水B立方米,請問什麼時候水池是滿的呢?沒有任何一個公式可以計算生活。成年以後的你就會明白,進水管是你得到的人生體驗,出水管是你消耗的青春,而這個水池永遠不會注滿,它代表不可能完美的人生,裡面是空虛、掙扎與茫然。但是我們終究還是要面對!
不開心,就算長生不老也沒用,開心,就算只能活幾天也足夠!
——《大話西遊》
周星馳的《大話西遊》是一種黑色的經典,其中夾雜的愛情悲劇更像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得的童話。張愛玲在她的文章里寫道: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一個是他的白玫瑰,一個是他的紅玫瑰。
至尊寶的生命也有兩個女人,一個是妖精,一個是神仙。一個叫白晶晶,一個叫紫霞。而這種開心是什麼呢?女人最大的心願是叫人愛她。 《尼羅河上的慘案》,大偵探波洛在結尾所說。
你們都知道我的性格,我喜歡西逛逛,東逛逛,我喜歡流浪,其實愛一個人並不是要跟她一輩子的,我喜歡花,難道我摘下來你讓我聞聞,我喜歡風,難道你讓風停下來,我喜歡雲,難道你就讓雲罩著我,我喜歡海,難道我去跳海
——阿海《縱橫四海》
愛一個人就是給她以應有的自由。張國榮,周潤發和鍾楚紅聯手演繹的這部經典之作有著很多耐人回味的地方,在電影的開頭,盜畫成功後三個大盜在車上的相視而笑就已經說明了這將是一個浪漫的開始。
你中意的人,就像你手裡握的一隻小鳥,抓的松,怕他飛走;抓得緊,他卻可能窒息而死。電影《夕陽天使》中有著一句與之異曲同工的對白。
我們要學會珍惜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因為,這每一天的開始,都將是我們餘下生命之中的第一天,除非我們即將死去。
——《美國美人》
中產階級的萊斯特.伯哈姆已經活不到一年了,雖然現在還看不出什麼跡象。
他就著在那個繁華的美國,一個溫暖而安靜的市郊,他有一個美麗的妻子卡羅琳和一個未成年的女兒珍妮。該有的都有了,可他的家庭並不象外人看到的那麼幸福。他的工作沒有成就,他厭倦了他所做的一切,終於有一天,當萊斯特遇上了剛做完中學籃球賽拉拉隊的珍妮和安吉拉時,他立刻被安吉拉的美麗深深地打動,心中的那種久已死去的感覺好象又重新的復燃了,他的生活也慢慢開始發生了變化,中年的他落入了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愛情幻想中,事態逐漸地向著十分有趣卻無法預料的方向發展......
也許並不是每個人的生活都可以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幻想而變得有意義,但起碼它讓我們珍惜生命中的另外一種意義。
㈧ 電影《1942》800字5篇高一觀後感作文
《一九四二》的拍攝橫跨7地,歷時135天。我為大家帶來幾篇《1942》 觀後感 供大家閱讀。下面是我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1942》觀後感一
人們不能忘記歷史,可是由於種.種原因卻又不能正視歷史。我們似乎習慣了馮小剛的幽默路線,卻不想他在2012年賀歲檔帶著我們嚴肅了一把。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
看完電影《一九四二》我沒站起來,調整了一會兒,幾乎是最後走出電影院的。當天晚上做了一宿的夢,夢見全是長滿了蟲的糧食,夢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來,我去看了看家裡糧食是否長了蟲。
我知道這是因為《一九四二》。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讓今天遠離苦難的人們無論老中幼,親見我那苦難民族的一場災難,這雖與當下燈紅酒綠不甚和諧,但每一個看過影片的人都會深陷於一場內心的煎熬。
散場時,我前後左右的人都說「太慘了」,他們在影院燈光啟亮的瞬間,只能簡單說出內心真實感受。我們民族百年來有多少「太慘了」的歷史淹沒在史籍之中。我曾經看見過一組民國時期西方人拍攝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釋說:逃荒的災民毫無目的地流動,所到之處樹皮全被剝光,幾萬人不見一個笑容。我們在《一九四二》中可以看到這種對人生麻木至極點的影像,真實震撼。我原以為中國導演不喜讀史也不具史觀,拍不出梅爾·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這樣具有歷史凝重感的作品,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讓我對他肅然起敬,一個滿身光環的人愣是褪去光環,闖入黑暗之中尋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認為你有承受力,你願意替民族分擔苦難,那你絕對應該去看《一九四二》,不要以為苦難離你會很遠,一九四一年時河南也有許多人這么認為。看的時候一定要多想一步,甜蜜與苦難究竟相隔多遠。
《1942》觀後感二
倒在電影院的椅子里直到聽完《1942》最後的片尾曲,才眉頭緊鎖,步履沉重地走出了電影院,內心感受就像某些人說的一樣——「虐心」。
而上一部電影能讓我在電影院這個「娛樂」場所「眉頭緊鎖,步履沉重」地走出去的,是三年前的《十月圍城》。它們都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甚至一遍一遍地回憶電影中的每個細節,每個細節表現出來的某種隱喻,某種,又讓人進入沉思,所以,回來的路上,我人是呆滯的,遲鈍的。
當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不能被滿足,於是,我們看到了1942年中原大地上的種.種罪惡,種.種扭曲,種.種我們無法想像,也無法體會的感受。感謝劉震雲先生完成的這一部調查體小說,也感謝籌拍這部電影19年的每一位工作人員,他們所做的種.種努力,我覺得和在三尺講台上的歷史老師一樣崇高,讓我們銘記和正視歷史。
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心都是丑惡的,當你能吃飽別人都吃不飽時人心更丑惡,因為人都有慾望。馮小剛最近的兩部「災難片」里開頭都有「你懂的」場景,《唐山大地震》我覺得那完全就是個俗套,而這一次,在我們感覺到「虐心」的同時,已經說明了它更加真實,更加赤裸地還原了人性。每個人,在基本需求都滿足不了的時候,心都是丑惡和扭曲的。而這個場景,莫言的小說里有幾乎一模一樣直擊人心的描寫。我想這不是巧合。
電影中很多賣自家小孩只為換兩斗米的場景,每個人都是眉頭緊鎖搖搖頭,而狗吃死人的場景,更是讓很多女生「哎呀」一聲轉過了頭。可是在那個「餓瘋了」的年代,更多的是人牛逼人吃狗,狗牛逼狗吃人,人吃人,大人吃小孩,甚至奶奶吃孫子這種說出來心都要一抽抽的 故事 。我們無法想像,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到底是文明時代,還是蠻荒時代,究竟是新社會,還是奴隸社會。 說出來都有一股血腥味。影片中日本軍官想出來的狠招給災民發吃的讓他們為日本人做事,理由太過充分也太簡單:「他們是中國人,但他們首先是人。」而我說,人是人,但人首先是獸。當日本飛機編隊向雪原中已經不是「手裡有沒有寸鐵」而是還有沒有力氣站著往前邁步子的中國人投炸彈,掃機時,成批成片的中國災民倒下,當雪原已經變成「血原」,我相信那些在空中的日本兵體內有某種原始的性能被喚醒,某種蠻荒時代的慾望被滿足。人是人,人首先是獸。獸有獸性。
時刻自詡為「硬漢」,但當張涵予飾演的傳教者逃到一所小教堂,慈愛的神父邊幫他包紮邊和他對話,信仰堅定的傳教者眼神已經開始變得迷茫,直至最後迷惑不已地大喊了一句:「既然上帝贏不了魔鬼,那還信他個求!」;當迫不得已的地主老范的女兒自願「賣身」換米,用「再也不見」來換取父女倆人的活路時,老范噙著淚水,仰天長嘆:「我老范辱沒祖先!」;當栓柱沒能在火車上「拴住」自己的倆孩子,毅然跳下火車找孩子,卻把用老婆換來的糧食落在了火車上,他精疲力盡地追著火車,聲嘶力竭地罵了一句:「火車,我日你親娘!」時,我再也忍不住,我緊握著扶手,轉過頭,緊閉雙眼,深呼吸,極力不讓眼淚流出。
整個電影的基調低沉壓抑,對白簡單真實,可我無法忍受在故事發生地域的一座影院的觀眾時不時傳來的零星笑聲,我真的不知道他們看著自己爺爺奶奶們真實經歷過的事在笑什麼?我記得「優酷」做過一組「口述歷史」的視頻,裡面有一段血紅的大字,「當我們民族自己的歷史,只能由別的民族,甚至過去敵對的國家來講述的話,我們就都成為了歷史的罪人。」而最為可悲的是,當我們面對著自己記錄的最真實最悲壯甚至最赤裸裸的歷史時,卻又局外人似的笑出了聲。
一部「虐心」的電影,又讓我敲下了這些「虐心」的文字,我也想大喊一聲,用三個字跟這種低沉的心情做個了斷,然後呼呼大睡進入夢鄉。畢竟,我們今天活得好,老祖宗們也就瞑目了。
《1942》觀後感三
本來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願意去看,寧可做個沒心沒肺傻樂呵的人算了,沉重的歷史、沉重的過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偉去看王的盛宴,給老爸買票看1942的,後看影評說王的盛宴不好看,一個朋友的微博評價王的盛宴說:原先陸川也會拍陳凱歌式的爛片。看了這個評價後,決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齊看1942吧,學習學習歷史。
劇情方面就不多做劇透了,就談談觀後感吧。
整體編劇,個人感覺還是不錯的,比較正劇,沒有一味的煽情,情節也比較緊湊,有些細節的設計很真實,比如最後星星說她吃的太飽蹲不下去的情節。
畫面方面,日本人轟炸的場景拍的比較震撼。
影片長近2個半小時,沒有覺得十分長,有的情節確實讓人感到很難過、哀嘆、沉重,那個年代,天災、飢荒、戰爭,一齊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時候還思考什麼,能活著就很好了。看著親人一個一個在身邊死去,從痛苦變成抽泣、從抽泣變成嘆息,最後,從嘆息變成麻木。當人連吃都滿足不了的時候,還能思考到什麼,日本人發糧食,就跟著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沒有錯,連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還能思考到多少愛國、抗日。
走出電影院,外面冷風呼呼的,但是心裡感覺很暖,覺得很幸福,沒有生在那個年代,沒有吃過那樣的苦。
老爸說,電影里的畫面,除了戰爭,其他的他都見過,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那些苦,他也都吃過,此刻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這是電影觀後唯一想說的。
《1942》觀後感四
1942,似遠去,實則未遠去
11月29日,我特地去電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會去看這類題材的影片,是身體里一種說不出的力量驅使我去的。
在看這部影片過程中,我被觸目驚心的畫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鴻遍野、餓殍滿地慘不忍睹;慘無人道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沒有良心、沒有人性的貪官污吏的橫征暴斂,想趁機發國難財……不過,也有催人淚下的鏡頭:老東家(張國立飾)在瞎鹿(馮遠征飾)欲賣孩子就自己的娘時,從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糧袋裡拿出了一碗小米;__徒小安(張涵予飾)為了救一個女孩全然不顧日軍飛機的轟炸,他差點丟了性命;花枝(徐帆飾)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討價還價後4升白面就把自己賣給了別人……不僅如此,就連蔣介石(陳道明飾)也有不少仁義的舉動!
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問馮小剛導演拍此片的動機。但我知道,這部從構思到完成耗時馮導18年的嘔心瀝血之巨作能夠上映,就已經是奇跡!我個人認為,此類題材影片的呈現,在陳述歷史真相的同時,肯定頂住了不小的壓力,與此同時,它能夠與大眾見面,說明我國的審查制度以及開放程度已經有很大飛躍。還有一事,細細回想片中的鏡頭畫面,不免發現現在的國產電影在製作效果和藝術表現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這里說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細節刻畫和故事情節,僅這兩點,作為國人的我,很激動很興奮:因為國產電影也越來越像那麼回事了!
重新溫故那個歷史時刻。那個年頭,本來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趕上旱災和蝗災,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敗之吏)的不作為,讓人若有所思,讓人義憤填膺!生活在那個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實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學淺形容不出來。總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熒幕前的我,彷彿身臨其境;放映完畢,走出影院,眼前所見恍如隔世。我不禁驚嘆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會像那個美國記者白修德一樣會義不容辭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學新聞研究生)時,我也會用行動追憶那段似遠去,實則未遠去的歷史!
《1942》觀後感五
如果說李安以一種帶有魔幻色彩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講述了關於人類的心靈史;電影《2012》以3D版的包裝將人們帶到一個末日。那麼,馮小剛類似紀實手法的《一九四二》將觀眾們帶回過去,帶回那段最不堪回首的往事,這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具靈性的電影
從片名上看,《一九四二》年似乎在我們的記憶中並無標志性的事件發生,就如同馮小剛在開篇贅述的一樣,也許存在世人記憶深處的,有甘地絕食,丘吉爾感冒,卻獨獨不記得在那一年嚴冬的河南,餓殍遍野,有300萬人餓死。如今的人們,似乎很難因為飢寒交迫而因此與電影產生共鳴。在零點的午夜場,大家吹著空調吃著漢堡爆米花,有些浮躁的落座,欣賞自己的先人「逃荒」的悲慘經歷,能有多少感悟不得而知。
今天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內心有太多的感觸,好久沒有看過這么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國的電影太需要有這樣的影片出現了。影片結束時,我哭了。情緒很復雜,悲傷、痛苦、同情、無耐好像都不能准確的描述這個情緒,我說不上來,更像是一種慈悲。我也不願意去太多的思考這個情緒到底是什麼,只是讓自己流著淚。
回來的路上一直在思考為什麼覺得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說,可能很多人會不覺得好看。我也在整理著自己,到底被什麼打動了,絕對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實。我在看的過程中,會去自然的對比現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國,真的猶如天堂一般。覺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謝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但越往後面看,我確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層的東西,當我突然意識到,我們現在的中國去掉經濟高速發展光鮮的外衣後,其實骨子裡面的東西,跟1942年居然沒有兩樣時,我不僅打了個寒顫。我腦子里開始浮現出那位外國記者反復問道的一個問題:「怎麼會這樣?」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在此陷入膠著狀態,大面積的蝗蟲和旱災使得夏秋兩季絕收。在沒有糧食的日子裡,最後的出路就是販人,年輕的閨女媳婦通常被買去周家口等地的窯子。電影中,徐帆飾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後,為了孩子能夠有一口吃的,在於男人一夜夫妻之後又將自己買了出去,臨走之時,她對僅處了一天的丈夫說:「你來,我的褲子囫圇(完整)一些,咱倆脫下換一下吧。」男人聽罷,默默無語,只能無能為力的目送馬車離去。
天災也許還可以用「逃離」來解決,可是戰爭帶來的傷害卻是避無可避。即使河南已淪為半壁江山,仍豎民政府手裡的糧食支柱,從河南征購的糧食支撐著整個西北的、官僚和城市。天災來時,農民手中僅有的余糧也被搜刮殆盡,軍糧供給亦不可少。當時的國民政府,從蔣介石開始,對於這場飢荒帶來的災難就處於「甩包袱」的態度。他假裝不相信的態度也並未避過《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當面遞上的血淋淋的災情照片,中國人向來就是樂忠於報喜不報憂的。即便是最後撥下的救災糧食,要支付軍糧開始,打點上下級關系,最後到達災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年在河南發生的旱災,一千多萬人流離失所,三百多萬人死亡,這到底是怎麼導致的?大自然的無情?國民黨的腐敗?蔣介石的昏庸?日本侵略者的殘忍?災民們的愚昧?還是其他什麼?
我們看到在影片中,蔣介石為了集中人財物力抗日而放棄援助重災之下的河南;大當家為了自保,寧願看著村民挨餓也不開倉放糧救濟鄉親;河南省長親往重慶為民請命,但面對公務纏身的蔣介石時,確不忍再為領導添堵;大當家女兒難忍飢餓,最終主動求父親把自己賣到妓院……故事情節演繹得是如此的真實,而劇中的每一個角色的行為彷彿都能被作為觀眾的我們所理解。換位思考一下,若是我們自己處在那樣的環境當中,我們會選擇放棄萬貫家財開倉濟民嗎?我們會選擇頂住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放棄跟日軍會戰,用大量軍糧救民於水火嗎?我們會冒著失去丟官去爵的風險冒死進諫嗎?我們會寧可餓死也要守住貞節嗎?當今的國人,乃至全人類,試問有多少人又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呢?我想一定是極少的一部分人吧。這代表了什麼?悲劇還會再次上演!這個悲劇甚至是全人類范圍內的悲劇!
似乎《1942》擺出的是一盤沒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幾乎動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災的外在手段:政府動用軍糧的援助、宗教團體和國際社會的努力、民間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劉震雲和馮小剛是智慧而充滿靈性的,在片尾出現了這樣一幕,大當家收養了一個剛剛失去母親的小姑娘。這就是他們給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人禍才能最終避免。
再次感謝劉震雲和馮小剛能夠為中國電影業創作出如此深刻、充滿靈性的電影,這代表了一種高度,特別在2012這個特別的年份里。但願能有更多人因《1942》而覺醒,走上靈性升進、創造世界大同之路!——一位霎哈嘉 瑜伽 士寫於2012年12月1日
很多人估計都會拿《一九四二》和 《唐山大地震》去對比,兩部電影都是講災難,兩部電影都是悲劇,而兩部電影卻有著不同的觀影感受。《唐山大地震》是徹頭徹尾的情感大戲,賺足了觀眾的眼 淚,電影煽情意味特別濃厚,這是一部講述「有情」的電影。而《一九四二》則是將悲劇升華到一種讓人崩潰、麻木的徹頭徹尾的慘劇,電影更多的是給觀眾展示了 在那個年代窮苦人民的無奈、無助,從飽含希望到徹底絕望的一個殘忍的過程,人們失去了家人、失去了朋友、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希望,最後失去了生命,這是一 部講述「無情」的電影。
電影從頭到位都在挑戰著廣電審核的底線,講述了一個民族在特殊時期的一種特殊狀態,政府漠視災情、外省拒收災民、 日本人轟炸災民、國民軍搶殺災民、災民搶殺災民,這種狀態讓人感到寒冷,感到絕望,人性的陰暗被暴露無余,電影在後期,日本人放糧想要收買災民來對抗國民 政府,雖然河南省委主席說沒有人反抗,屬於造謠,但我們都懂的,迫於電影審核,無法表達,那個時候的人們,眼裡只有生與死、飽與餓,哪有什麼對與錯、敵與 國。
黑色幽默為馮小剛作品的一大特色。本片導演仍然沒有忘記穿插他的黑色幽默,例如:「地主女兒被人買走,給買主洗腳時,說自己撐得蹲不下去」 又比如「買大送倆小的,你合算了」等。 這些台詞廣義上來看讓人啼笑皆非,但放在劇中,言語的背後,又無不令人深思。
影片留給我們一個問題,到底為什麼會餓死300萬人? 是政府官場由來已久的積習,所以放任了災情的加劇?還是同日本交戰為國民政府增加了難度?還是因為高層謊報人頭,超需軍糧,謀私立 造成的?
相關 文章 :
1. 《1942》觀後感範文5篇
2. 電影1942觀後感500字5篇
3. 1942觀後感範文6篇
4. 電影《1942》高中生觀後感5篇
5. 電影1942觀後感1000字5篇
㈨ 看完《辛德勒的名單》後你有哪些感受
劇情概括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從1939年到1944年,波蘭在德國統治下時對猶太人進行了隔離統治,德國的其中一個商人辛德勒來到德國統治下的波拉地區開設了一間搪瓷廠,然後他開始僱用的是猶太人工作大發戰爭財,後來他突然間感悟了,開始賄賂軍官幫助猶太人,給猶太人提供了避難所,最後向德國軍官開出了1200人的名單,傾家盪產買下來猶太人的性命,感覺真的是非常偉大。
㈩ 美國經典電影推薦 好萊塢史上最偉大的電影推薦
1、《肖申克的救贖》
導演:弗蘭克·德拉邦特;
編劇:弗蘭克·德拉邦特/斯蒂芬·金;
主演:蒂姆·羅賓斯/摩根·弗里曼/鮑勃·岡頓/威廉姆·賽德勒/克蘭西·布朗;
這部電影已經被封為神作,在各大電影網站上都是評分和評論最多的。在這部電影中沒有任何的重要女性角色,全程講述一個男人追求自由的故事,許多人也將它稱為「一部男人必看的電影」,但是這部電影並非如此狹隘。肖申克的救贖與信念,自由和友誼有關,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值得去看去思考的。
2、《阿甘正傳》
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
編劇:艾瑞克·羅斯/WinstonGroom;
主演:湯姆·漢克斯/羅賓·懷特/加里·西尼斯/麥凱爾泰·威廉遜/莎莉·菲爾德;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也不知道你拿到的下一顆是什麼。」電影中媽媽告訴阿甘告訴他的人生道理同樣成為了許多人的在生活中的感悟。阿甘奔跑的意象,也留在了每一個影迷的心中。雖然肖申克的救贖更加被影迷推崇,但是阿甘正傳在當年擊敗它奪得奧斯卡不是沒有道理的,阿甘正傳的所要傳達給人們的更加廣闊,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理解。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不曾有千慮,仍可一得。
3、《盜夢空間》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
編劇:克里斯托弗·諾蘭;
主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約瑟夫·高登—萊維特/艾倫·佩吉/湯姆·哈迪/渡邊謙;
如果說電影節有兩位天才革新者,卡梅隆負責革新電影技術,那麼諾蘭就是負責革新電影結構的那一位。在觀看之時你必須接受它無數天馬行空的設定,現實世界有六層,夢有三層,電影的大致設定就是這樣。加上各種夢境的嫁接、《植入,許多人看完電影就開始懷疑人生了。情節無懈可擊,視覺效果也非常棒,位居美國十大經典電影排行榜第三。
4、《泰坦尼克號》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
編劇: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凱特·溫絲萊特/比利·贊恩/凱西·貝茨/弗蘭西絲·費舍;
「Youjump,Ijump」以及傑克和羅絲在船頭的pose,成為了人們心中最經典的電影畫面之一。傑克對著碼頭的人激動地說再見時,改變的豈止是他的人生;羅絲這個被禁錮了十幾年的少女也第一次釋放出了內心澎湃的情感。泰坦尼克號所取得的成功在影史上也是空前的,文藝商業片的地位至今無人能敵。
5、《楚門的世界》
導演:彼得·威爾;
編劇:安德魯·尼科爾;
主演:金·凱瑞/勞拉·琳妮/艾德·哈里斯/諾亞·艾默里奇/娜塔莎·麥克艾霍恩;
楚門感到這個世界中一切都是虛假、冷漠的,只有用別人的相片拼湊出她的樣子時,這份思念是唯一真實的東西。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是楚門,在生活中的命運被他人操控,無力掙脫,迷失自我。如果我們不作出選擇,就會被左右一生。楚門的世界就用一個殘忍的故事給力我們關於人生的答案。
6、《當幸福來敲門》
導演:加布里埃萊·穆奇諾;
編劇:斯蒂夫·康拉德;
主演:威爾·史密斯/賈登·史密斯/坦迪·牛頓/布萊恩·豪威/詹姆斯·凱倫;
美國十大經典電影排行榜第六位,用一句話來形容這部電影就是「沒有什麼比真摯的情感更能打動人的東西」。許多人在電影的開頭就能知道最終的結局是什麼,但在這部電影中最重要的是過程。最後取得職位,取得成功都不如他在廁所中捂住兒子的耳朵感人,電影中感到多於勵志,無關成功,只關乎幸福。
7、《辛德勒名單》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編劇:托馬斯·肯尼利/斯蒂文·澤里安;
主演:連姆·尼森/本·金斯利/拉爾夫·費因斯/卡羅琳·古多爾/喬納森·薩加爾;
雖然辛德勒的是否做出了這件事還存在爭議,但是在這部電影出現後媒體已將其定性,足見這部電影的影響力。辛德勒名單劇情、技術、鏡頭、剪輯、演技和配樂都達到了當時巔峰,在藝術上這是一部無可替代的作品。看完後更不禁讓人深思,我們什麼時候也能拍出一部讓外國人認同日本在中國罪行的電影呢;
8、《教父》
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編劇:馬里奧·普佐/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主演: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詹姆斯·肯恩/理查德·卡斯特爾諾/羅伯特·杜瓦爾;
教父是每個男人一生必看的里程碑式的黑幫史詩巨片,教父中展現的是一個純粹的男人的世界,馬龍白蘭度的表演更是讓人著迷。永遠面無表情,背後卻蘊藏著狂暴、邪惡、殘忍的力量。即使他齒不清,也沒人敢忽略他說出的任何一個字。
9、《星際穿越》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
編劇:喬納森·諾蘭/克里斯托弗·諾蘭;
主演:馬修·麥康納/安妮·海瑟薇/傑西卡·查斯坦/卡西·阿弗萊克/邁克爾·凱恩;
這是美國十大經典電影排行榜中年代最近的一部,既盜夢空間後,諾蘭再一次帶來了一部科幻巨作。雖然電影嚴謹的遵循著物理學,但是卻意外的好懂親民。這部電影並不燒腦,而是一直圍繞著人物的內心,圍繞著親情。很多宇宙中的片段甚至沒有背景音樂,這種孤獨的安靜如同夢境一般,讓人目瞪口呆。
10、《羅馬假日》
導演:威廉·惠勒;
編劇:達爾頓·特朗勃/伊安·麥克萊倫·亨特/約翰·戴頓;
主演:奧黛麗·赫本/格利高里·派克/埃迪·艾伯特/哈特利·鮑爾/哈考特·威廉姆斯;
羅馬假日讓人們見識到了世界上最有氣質、最優雅的紳士和最高貴、最善良的天使。天使於紳士在浪漫的羅馬相遇,激發了一段最美好的愛情。可惜他們愛上了不該愛的人,愛上了不可能的人,留下了一段殘缺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