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國影視 » 監獄倫理心理測試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監獄倫理心理測試電影

發布時間: 2022-12-16 02:20:55

A. 電影死亡實驗是根據1971年斯坦福監獄實驗拍的電影嗎 有這個實驗嗎

《死亡實驗》是由1971年在斯坦福大學進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改篇而成。該片是由保羅·舒爾靈執導,福里斯特·惠特克、阿德里安·布洛迪等主演的一部影片。
現實中的斯坦福大學的實驗,沒法繼續完成。該實驗是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1971年在斯坦福大學進行的。實驗把徵募來的通過了專門測試的受試者——24名身心健康、情緒穩定的大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扮作獄警,一組扮作*人。本來這個實驗計劃是十四天,但到了第七天就宣告終止。終止的原因是該實驗對扮演囚犯的實驗者造成了傷害。

B. 扮演警察和罪犯的心理測試 電影

叛獄風雲,或者是 死亡實驗, 講的是路西法效應

C. 推薦點心理學電影

我看過的比較好的有關心理方面的電影:
《危險方法》:影片講述了在一戰爆發前夕,蘇黎世和維也納已經准備好了用驚世駭俗的方法給以心理衛生以震撼的一擊。影片的故事從真實的事件改編而來,講述了佛洛依德、榮格和他們共同的女病人薩賓娜·斯皮勒林之間的故事。作為病人,薩賓娜·斯皮勒林美艷無比,給了榮格和佛洛依德極大的啟發;作為愛情的表徵,薩賓娜·斯皮勒林從靈魂深處啟發了這兩個當代心理學領域的巨擘。但是這三個人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卻讓榮格最終在精神和學術上和自己的老師分道揚鑣。不過,他和佛洛依德的學說,卻永遠地改變了人類思想史的面貌。
《搏擊俱樂部》:影片講述了傑克(愛德華•諾頓 飾)是一個大汽車公司的職員,患有嚴重的失眠症,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危機和憎恨。一個偶然的機會,傑克遇上了賣肥皂的商人泰勒(布拉德•皮特),一個渾身充滿叛逆、殘酷和暴烈的痞子英雄,並因為自己公寓失火而住進了泰勒破舊不堪的家中。兩人因緣際會地成為了好朋友,並創立了「搏擊俱樂部」:一個讓人們不戴護具而徒手搏擊,宗旨在於發泄情緒的地下組織。俱樂部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全國性的地下組織,而泰勒也以自己個人的魅力,吸引著那些盲目的信徒。俱樂部的成員們到處滋事打架、大肆破壞,泰勒本人的行為也越來越瘋狂。傑克對於「搏擊俱樂部」的現況及泰勒的行為越來越無法忍受,和泰勒發生爭執,泰勒離開了他。然而,傑克發現,他走到何處都無法擺脫泰勒的影子,他開始思考:我到底是誰? 心理學看點:DID,身份識別障礙,多重人格。
《致命ID》:本片講述了一個汽車旅館里,住進了10個人,他們中間有司機、妓女、過氣女星、夫婦、警探和他的犯人,還有神秘的旅館經理。這天風雨大作,通訊中斷,10人被困在了旅館里,驚悚的故事開始了。他們一個接一個的死去,並且按照順序留下牌號。10個人存活下來的漸漸變少,他們開始恐慌,互相猜忌,卻無意間發現了彼此間的聯系。但是,大家懷疑的嫌疑人卻紛紛死去,謎團籠罩在旅館狹小的空間里,這樣的兇殺案件卻有著人們猜不到的真相…… 心理學看點: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舊稱MPD,多重人格障礙。DID 身份識別障礙 多重人格
《美麗心靈》:本片是關於20世紀偉大數學家小約翰•福布斯-納什的人物傳記片。影片講述了小約翰•福布斯-納什(拉塞爾•克勞)在念研究生時,便發表了著名的博弈理論,該理論雖只有短短26頁,卻在經濟、軍事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就在小約翰•福布斯-納什蜚聲國際時,他的出眾直覺因為精神分裂症受到困擾,然而這並沒阻止他向學術上的最高層進軍的步伐,在深愛他的妻子艾麗西亞(珍妮弗•康納利)的鼓勵和幫助下,他走得雖然艱緩,卻始終沒有停步,而最終,憑借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和頑強意志,他如願以償。心理學看點: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以及愛在精神分裂治療中起到的決定性作用。
《記憶碎片》:影片講述了萊納•謝爾比(蓋伊•皮爾斯 飾)在家遭到歹徒的襲擊,妻子被殘忍的奸殺,自己腦部也受到嚴重的傷害。醒來後,他發現自己患了罕見的「短期記憶喪失症」,他只能記住十幾分鍾前發生的事情,為了讓生活繼續下去,更為了替慘死的妻子報仇,他憑借紋身、紙條、寶麗來快照等零碎的小東西,保存記憶,收集線索,展開了艱難的調查。調查中,萊納遇上粗俗的酒吧女招待娜塔莉婭(凱瑞•安妮•莫斯 飾),她似乎知道一些萊昂納多感興趣的事;還有泰迪(喬•潘托利亞諾 飾),自稱是他以前好朋友,但看上去鬼鬼祟祟的,不懷好意。到底誰能相信?娜塔莉婭?泰迪?還是他自己?抽絲剝繭之後,真相呼之欲出,簡單之至卻又殘酷無比,而萊納是否有面對這一切的勇氣? 心理學看點:Short-term memory failure 短時記憶障礙,海馬體損傷。講述一個十分鍾內的事件都可能忘記的人,是如何進行復仇的故事。
其實美劇中的《犯罪心理》和《LIE TO ME》也很不錯~ 不過前者比後者更血腥一些,看你的心理承受能力來選啦~

D. 一部電影, 關於一群人為了做一個測試 進入一個監獄 進行心理測試的電影!叫什麼!

死亡實驗

由《勞拉快跑》男主角主演,講一次科學實驗:找二十個普通良民,隨機分成兩組,八個獄卒十二個囚犯,來模擬一周的監獄生活。開始時大家嘻嘻哈哈,後來獄卒開始使用權力維持秩序,隨後發展到濫用權力、私刑、發泄個人情緒、最後組織實驗的幾個科學家都被「獄卒」們抓了起來,項目負責人被殺。
做為一個心理研究項目的科學實驗一部分,二十個應征者隨機分成兩組,十二人一組扮演在押犯,八人一組扮演獄卒。在這個被控制的類似監獄的環境中,「犯人」被監禁而且必須遵守制度規定,「衛兵」則接到命令維護這里的秩序。你將被進行兩個星期的「洗腦」,檢驗對角色分配的執行情況,權力和控制,而這個試驗在兩星期結束後,你將不再是你。但這僅僅是個模擬試驗,也或許不是……
莫瑞茲是一個前新聞記者,他混入這個試驗中(代碼A.K.A.罪犯#77)一心想揭開此中秘密,希望給他的編輯帶來一個有趣的故事。試驗開始時,罪犯們對自己的角色感到好笑和好玩,而衛兵則對自己的任務十分認真和緊張。但幾小時之後,當一個小小沖突和爭吵發生時,雙方都投入到了自己所擔任的角色中,而隨著沖突的升級,衛兵們必須使用任何可能的手段讓罪犯們保持秩序,隨後發展到濫用權力、私刑、發泄個人情緒,最後組織實驗的幾個科學家都被「獄卒」們抓了起來,專案負責人被殺……
計程車司機Tarek看到一則報紙廣告:內容是徵求模擬監獄的參加者,獎金為四千德國馬克。他前去應征並被接受,在一所大學內進行模擬監獄生活的體驗。「體驗」是這樣進行的:20位參加者分為兩組,一組是八個監獄看守,另一組是犯人,看守有制服、手銬和其它裝備;犯人則生活在一間很小的牢房中,只能穿一件長長的白外套,不允許暴力行為。看守制定了六條規矩讓犯人遵守。教授們使用監視器傳送圖象給控制中心,那裡有人監視犯人的一舉一動。這樣,「體驗」的第一天開始了。隨著時間一天天地過去,兩組人之間先前的和平關系逐漸緊張起來,一些小毆打發展成大規模的嚴重的打鬥,甚至Tarek(現在是囚犯77號)的反抗,之前還是普通人的看守和犯人開始為權利而斗爭,看守利用不必要的手段折磨和羞辱犯人。「實驗」揭示了這樣一種殘忍的人類本性,在持續增長的壓力之下,人性的發展遠遠超出了教授們的預計,每一個事件導致了不可避免的災難……
本片根據1971年的真人真事改編,描述德國某研究院進行模擬監獄實驗:20個應征入選的男子,分別擔任獄警和囚犯。這計劃歷時二周,期間禁止使用暴力,由研究小組監察雙方的「人性反應」。他們最初很輕松,但逐漸假戲真做,終於釀成失控的大迫害和大反抗,因為獄警之一充滿權力欲,又是虐待狂,而做囚犯的卧底記者又故意惹事生非,以至惹出大禍。

E. 斯坦福監獄實驗(20世紀最瘋狂的實驗)

2009年,美國上映一部備受爭議的電影《死亡實驗》,講述一群生活環境、性格特點各不相同的普通人,為了獎金假扮囚徒和獄警,在監獄內參加有關環境影響人性的倫理實驗。

其實,《死亡實驗》並非杜撰,而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這就是20世紀最瘋狂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由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發起。

1971年夏,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和團隊,在斯坦福大學地下室搭起一座模擬監獄,這座監獄是完全按照真實監獄建造的。監獄完工後,菲利普教授以每天15美元的報酬徵集志願者,數百人前來應征,他們大多都是斯坦福和其他高校的大學生。

經過簡單小測試後,菲利普教授選定了24個心理健康,無疾病史的志願者,參加為期14天的模擬監獄實驗。他將24名志願者分為2組,每組12人,分別扮演「獄警」和「囚犯」,實驗時每組出場9人,3人替補。

實驗還沒開始前,每個志願者都信心滿滿,認為這不過是個模擬監獄,自己不可能在14天內被改變,就全當玩了,還有錢拿,一定能堅持下去。但是,志願者們都低估了實驗的殘酷性,人性的改變可能只在一念間。

實驗正式開始後,12名扮演囚犯的志願者,被警察從各自家中以盜竊、搶劫等名義逮捕,逮捕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的,所有囚犯都被戴上手銬,套上牛皮紙袋頭套,送到了斯坦福大學地下模擬監獄。

雖然剛開始的過程顯得很真實,但大家都知道這是在演戲,因此並沒覺得怎樣,反而覺得很好玩,是個寶貴的人生體驗。進入監獄後,洗澡、拍照、換囚服,一切流程按真實監獄進行,囚犯們不再擁有姓名,只有編號。9名囚犯被關在3間牢房中,9名獄警也分成3組看守,每8小時輪班一次。

菲利普教授以「監獄長」身份告訴各位「獄警」,如果「囚犯」不聽話,可以使用獄警所擁有的全部「武力」。

實驗第一天,或許是剛進監獄,9個「獄警」和9個「囚犯」們還未適應新身份,因此雙方比較平和,和在外面沒什麼兩樣,也沒有過激行為。然而第二天,監獄里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由於感到無聊,一些囚犯變得不耐煩,說話有些沖,監獄里頓時熱鬧了起來。而獄警們為了測試是否在囚犯中樹立威嚴,也開始對一些帶頭破壞氣氛的人實施懲戒,比如讓對方做俯卧撐。

此時,囚犯和獄警的內心開始有微妙變化。

囚犯內心獨白:「你有什麼好橫的?不就是實驗嗎?還真把自己當獄警了?」

獄警內心獨白:「既然參與實驗,我就要認真演好角色,維持好監獄秩序。」

這就好比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你瞅啥?瞅你咋地」,兩方杠上了。囚犯們越不服氣,就鬧得越厲害,而囚犯鬧得越厲害,獄警就越不耐煩,越想讓對方停止挑釁。

實驗進行到第三天,局勢有點小小的失控了。囚犯們開始撕掉身上的編號,用床堵住監獄門不讓獄警進來。而獄警則用滅火器噴射囚犯、扒掉衣服關禁閉、沒收枕頭和被褥、剝奪睡眠時間,甚至讓他們用手擦洗馬桶。

實驗進行到第四天,囚犯們越來越暴躁,獄警的懲罰方式也越來越離譜,雙方都已經深陷自己的角色。獄警們為了管理,甚至開始分化囚犯,聽話的被分到更好的牢房,吃到更好的食物,而那些不聽話的,則被關在禁閉室,連大小便都不給清理,環境極其惡劣。

其中編號8612的犯人是領頭的,被修理得最慘,以至於最終精神崩潰,哭喊著要求退出實驗。編號8619的犯人得了重病,見到菲利普教授時,請求「出獄」治療。8619被安排「出獄」,沒想到其他犯人朝著他大喊:「你是個窩囊廢。」

8619極度痛苦,聽到被罵窩囊廢,竟改變主意,要求留下來。實際上,8619已經完全陷入到囚犯的角色不能自拔,直到菲利普教授喊出他的名字時,他才恍然大悟,彷彿一瞬間回過神來。

第五天,囚犯和獄警們已經完全適應了自己的身份,他們幾乎都忘記了這只是一個為期14天的實驗。更可怕的是,連菲利普教授自己都陷進去了,「監獄長」身份讓他越發興奮,他想的已經不是學術問題,而是如何繼續把游戲玩下去。

斯坦福監獄實驗僅持續6天就被叫停,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獄警對待囚犯越發瘋狂,犯人身心都在崩潰邊緣;二是菲利普教授的女友前來參觀後被震驚,痛罵了他一頓,才把菲利普叫醒,及時停止了實驗。

我們不知道,如果這個實驗繼續進行下去,結局會發生什麼,但不可否認,實驗結果證實了菲利普教授的說法: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太大了,它足以在短時間把一個好人變成壞人,把一個正常人變得更暴躁或懦弱。

善與惡,好人和壞人的界限到底在哪裡?

F. 關於路西法效應的電影叫什麼啊

《叛獄風雲》,又譯作《死亡實驗》。

G. 請問和津巴多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有關的一個實驗叫什麼名字·

你所指的實驗是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Milgram進行的權力服從研究實驗,英文專業術語是Milgram's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


我在Wikipedia上給你找了這個實驗項目的詳細信息並進行了資料整理,如果你有興趣可以繼續往下讀。希望這些參考信息對你進一步了解這個實驗有幫助 :-)


【實驗綜述】


米爾格拉姆實驗是一個針對社會心理學非常知名的科學實驗。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測試受測者,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實驗開始於1961年7月,也就是納粹黨徒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審判並被判處死刑後的一年。米爾格拉姆設計了這個實驗,便是為了測試「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萬名參與了猶太人大屠殺的納粹追隨者,有沒有可能只是單純的服從了上級的命令呢?我們能稱呼他們為大屠殺的兇手嗎?」


【實驗方法】


實驗小組在報紙上刊登廣告並寄出許多廣告信,招募參與者前來耶魯大學協助實驗。實驗地點選在大學的老舊校區中的一間地下室,地下室有兩個以牆壁隔開的房間。廣告上說明實驗將進行約一小時,報酬是4.50美元(大約為2006年的20美元)。參與者年齡從20歲至50歲不等,包含各種教育背景,從小學畢業至博士學位都有。


實驗小組告訴參與者,這是一項關於「體罰對於學習行為的效用」的實驗,並告訴參與者他將扮演「老師」的角色,以教導隔壁房間的另一位參與者——「學生」,然而學生事實上是由實驗人員所假冒的。


實驗小組告訴參與者,他被隨機挑選為擔任「老師」,並拿到了一張「答案卷」,並向他說明隔壁被挑選為「學生」的參與者也拿到了一張「題目卷」。但事實上兩張紙都是「答案卷」,而所有真正的參與者都是擔任「老師」。「老師」和「學生」分處不同房間,他們不能看到對方,但能隔著牆壁以聲音互相溝通。有一位參與者甚至被事先告知隔壁參與者患有心臟疾病。


「老師」被給予一具據稱從45伏特起跳的電擊控制器,控制器連結至一具發電機,並被告知這具控制器能使隔壁的「學生」受到電擊。「老師」所取得的答案卷上列出了一些搭配好的單字,而「老師」的任務便是教導隔壁的「學生」。老師會逐一朗讀這些單字配對給學生聽,朗讀完畢後老師會開始考試,每個單字配對會念出四個單字選項讓學生作答,學生會按下按鈕以指出正確答案。如果學生答對了,老師會繼續測驗其他單字。如果學生答錯了,老師會對學生施以電擊,每逢作答錯誤,電擊的伏特數也會隨之提升。


參與者將相信,學生每次作答錯誤會真的遭到電擊,但事實上並沒有真的進行電擊。在隔壁房間里,由實驗人員所假冒的學生打開錄音機,錄音機會搭配著發電機的動作而播放預先錄制的尖叫聲,隨著電擊伏特數提升也會有更為驚人的尖叫聲。當伏特數提升到一定程度後,假冒的學生會開始敲打牆壁,而在敲打牆壁數次後則會開始抱怨他患有心臟疾病。接下來當伏特數繼續提升一定程度後,學生將會突然保持沉默,停止作答、並停止尖叫和其他反應。


到這時許多參與者都表現出希望暫停實驗以檢查學生的狀況。許多參與者在到達135伏特時暫停,並質疑這次實驗的目的。一些人在獲得了他們無須承擔任何責任的保證後繼續測驗。一些人則在聽到學生尖叫聲時有點緊張地笑了出來。

若是參與者表示想要停止實驗時,實驗人員會依以下順序這樣子回復他:

1.請繼續。

2.這個實驗需要你繼續進行,請繼續。

3.你繼續進行是必要的。

4.你沒有選擇,你必須繼續。

如果經過四次回復的慫恿後,參與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實驗便會停止。否則,實驗將繼續進行,直到參與者施加的懲罰電壓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並持續三次後,實驗才會停止。


【實驗結果與後續討論】


在進行實驗之前,米爾格拉姆曾對他的心理學家同事們做了預測實驗結果的測驗,他們全都認為只有少數幾個人—10%甚至是只有1%,會狠下心來繼續懲罰直到最大伏特數。


結果在米爾格拉姆的第一次實驗中,65%(40人中超過27人)的參與者都達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懲罰—盡管他們都表現出不太舒服;每個人都在伏特數到達某種程度時暫停並質疑這項實驗,一些人甚至說他們想退回實驗的報酬。沒有參與者在到達300伏特之前堅持停止。後來米爾格拉姆自己以及許多全世界的心理學家也做了類似或有所差異的實驗,但都得到了類似的結果。為了證實這項實驗,也有許多更改了架構的實驗產生。


米爾格拉姆在他的文章「服從的危險」 (1974年)里寫道:

「在法律和哲學上有關服從的觀點是意義非常重大的,但他們很少談及人們在遇到實際情況時會採取怎樣的行動。我在耶魯大學設計了這個實驗,便是為了測試一個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輔助實驗的科學家所下達的命令,而會願意在另一個人身上加諸多少的痛苦。當主導實驗的權威者命令參與者傷害另一個人,更加上參與者所聽到的痛苦尖叫聲,即使參與者受到如此強烈的道德不安,多數情況下權威者仍然得以繼續命令他。實驗顯示了成年人對於權力者有多麼大的服從意願,去做出幾乎任何尺度的行為,而我們必須盡快對這種現象進行研究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