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國影視 » 法國電影大獎為何授予外國人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法國電影大獎為何授予外國人

發布時間: 2022-12-13 21:21:32

❶ 電影獎項含金量排名國際

電影獎項含金量排名國際:金熊獎、金棕櫚獎、金獅獎、奧斯卡金像獎、印度電影觀眾獎、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歐洲電影獎、亞太電影大獎、法國凱撒獎。

1、金熊獎

金熊獎是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高榮譽,從1952年開始頒發。主要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金熊像雛形是女雕像家雷尼·辛特尼斯於1932年設計而成的,自1951年開始為獲獎者頒發的的金銀熊像,正是在她的原創基礎上製作而成並一直沿用到1959年。

金熊獎與金獅獎、金棕櫚獎並稱為電影節三大最高榮譽象徵。1987年,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獲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熊獎,是中國電影第一次獲得該獎項。

❷ 奧斯卡獎除最佳影片以外,其它獎也頒給外國人嗎

對啊,像今年的奧斯卡最佳配樂、最佳歌曲獎項都頒給印度人A.R.拉曼啊,他都為《貧民富翁》配樂拿的獎,最佳女配角佩內洛普-克魯茲是西班牙人。
還有一年的最佳導演給的是義大利人羅伯特·貝尼尼,他憑借《美麗人生》在第7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出人意料地獲得了最佳外語片、最佳男演員、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三項大獎。還有索菲亞·羅蘭,是第一個憑借外語片獲得最佳女主角的外國人,她是義大利人。還有挺多的,就記得這些了!

❸ 為什麼有些電影在國內冷門在國外卻獲獎呢

雖然有這樣的情況一般是國外評獎的都是這方面的專家組啊什麼的,但是其實我覺得很大部分應該是因為文化差異,因為一個國家的文化、風俗、甚至最近流行的語言,國人看就能理解,外國人看可能就覺得不懂,反之,外國人覺得好的,可能國人就覺得沒什麼特別或則怎麼樣啊,那大多是因為影片的題材要嘛離國內的現實生活有點遠,要嘛就是反映太純朴的東西。

❹ 世界幾大電影節以及對應的電影獎項的名稱,解釋,由來

柏林國際電影節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1951年創辦於當時的西柏林,每年一次,原在6~7月間舉行,後為與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 2~3 月間舉行,為期兩周。其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 ,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主要活動有 :① 舉行影片比賽評獎,設有金熊、銀熊獎,評委會特別獎,分別授予最佳影片、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等;②舉行會外放映;③舉辦回顧展;④開設電影市場;⑤舉辦宣傳品展覽。80年代後,平均每年有30~40個國家參加,放映影片近 300 部。1988年,中國影片《紅高粱》獲金熊獎。2006年,中國導演王全安的《圖雅的婚事》再獲金熊獎;2008年,中國王小帥導演憑《左右》斬獲銀熊。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戛納國際電影節
Festival De Cannes
亦譯作康城或坎城電影節,世界最大、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1939年,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決定創辦法國自己的國際電影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使籌備工作停頓下來。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南部旅遊勝地戛納舉辦了首屆電影節。自創辦以來,除1948年、1950年停辦和1968年中途停斷外,每年舉行一次,為期兩周左右。原來每年9月舉行。1951年起,為了在時間上爭取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改在5月舉行。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此外,歷年來還先後頒發過愛情心理電影、冒險偵探電影、音樂電影、傳記片、娛樂片、處女作、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剪輯等獎。
戛納電影節因大海、美女和陽光(Sea Sex Sun)而被稱為3S電影節。每年盛事期間,在著名的海濱大道及附近的海灘上都會有眾多美女雲集,期待著影界大腕、星探們的發掘,一圓她們的明星夢。
電影節的活動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非競賽部分以提拔新人為主,其中「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發掘了不少頗具潛力或業有成就的導演。
戛納電影節自創辦之日起,就得到法國外交部、教育部、國家電影中心的支持和資助。除了1981年第34屆電影節,因法國政局變動以及教皇保羅二世在電影節開幕這天遇刺的原因,法國政府當局無人參加開幕式外,一般每屆電影節的開幕式上,都有一名法國部長級的官員親自出席並致辭。在戛納50歲的大典上,法國總統希拉克專程從巴黎飛抵戛納致賀。這是戛納半個世紀的歷史上,第一次有總統大駕光臨。
1993年陳凱歌導演的中國電影《霸王別姬》獲金棕櫚獎。
1997年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的電影《春光乍泄》,入選影展競賽單元,王家衛並奪得最佳導演獎,成為首位獲得此獎項的華人導演。
2002年伍仕賢導演的電影短片《車四十四》成了入選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的首部華語短片。
第60屆法國戛納電影節將於5月16日開幕,組委會19日公布了角逐「金棕櫚獎」競賽單元的21部入圍影片名單,王家衛導演的英語新片《藍莓之夜》成為唯一入圍的華人導演作品,這部影片也同時獲邀作為電影節開幕影片在16日舉行全球首映,這是戛納電影節60年來第一次由華人導演的電影作為開幕影片。遺憾的是,在今年這份大牌導演作品雲集的參賽名單上,曾經熱炒有望入圍的姜文新作《太陽再次升起》,以及侯孝賢的《紅氣球》均抱憾出局,華語影片提前告別本屆「金棕櫚」競逐。

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官方網站:http://www.iffkv.cz/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個國際電影節,世界上歷史最久的電影節之一。1946年(第1屆)至1949年(第4屆)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馬里安溫泉舉行。 1950年(第5屆)起改在療養地卡羅維發利舉行。1958年以前,除1953年和1955年未舉行外,每年舉行一次。1959年蘇聯創辦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後,為了與之交替舉行,便改為兩年一次,在6~7月之間舉行,為期兩周。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為和平、為人類幸福、為各國自由而斗爭,同不道德的影片作斗爭。1948年起正式授獎。最高獎為「水晶地球儀」(分為大獎和主要獎),其次有評委會特別獎、「利迪策玫瑰獎」。此外,還有導演獎、男女演員獎,編劇獎、攝影獎、榮譽獎、世界進步獎、為新人斗爭獎、自由斗爭獎、國際友誼獎等。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俄羅斯(前蘇聯)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由前蘇聯電影委員會和前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創辦於一九五九年,兩年一次,一九九九年起改為一年一屆,原定七月舉行。一九七九年為了紀念蘇聯電影事業誕生六十周年,改為八月舉行,為期兩周左右,地點在莫斯科市。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放映具有藝術價值和思想內容的影片,促進各國電影工作者交流經驗和相互合作。最高獎名稱為「聖 喬治獎」,靠政府撥款。該電影節向來是規模大,參加國多,而且東西方客人並重,亞非拉國家也很踴躍,七十至八十年代,常有一百多個國家,五百至六百多部電影參展或參賽。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主要活動項目有:一由三個評委會分別對故事片、兒童片、短片進行評獎。二舉行會外演映和專場演映;三分別召開各種專題討論會;四舉辦回顧展;五開設電影市場。故事片獎項原來分為大獎、金質獎、銀質獎三種。一九六九年起取消大獎,相應增加金質獎和銀質獎的數量。以上獎項授予最佳故事片、兒童片、短片。此外,還有最佳導演獎、男女演員獎、評委會特別獎、榮譽獎、紀念獎等。

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一九七七年,於每年的八月二十五日至九月四日舉行。最高 獎名稱為「美洲大獎」。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於每年八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舉行。主辦者希望從電影中看世界,所以稱謂「世界電影節」。此電影節的活動有很多。有故事片和短片的比賽;而且獎項名目繁多,但每一屆實際評出頒獎的項目不多。電影節每年對本國參賽的影片都要頒發「國際電影評論獎」。除比賽外還有各種專題展映和研討會。一九九五年為了紀念世界電影誕生一百周年,該電影節邀請全世界最具影響的一批影評人評出本世紀世界十大最具成就的電影導演給予表彰,舉行表彰大會,在這十名導演中我國著名導演張藝謀名列第七,也是亞洲唯一獲此殊榮的電影導演。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一九三二年八月六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一九三四年舉辦第二屆後每年八月底至九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一九四六年恢復舉行。一九三二至一九四五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八年,取消了「墨杯」。一九四九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電影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二戰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一九四六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電影節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西班牙第一個,也是該國最大的電影節(全稱為多諾斯蒂亞 聖 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被稱為「西班牙國際電影節之父」。創辦於一九五三年,於每年的9月21-30日舉行,最高獎為「金貝殼獎」。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支持世界各國電影界人士進行合作,以促進世界電影藝術和電影事業的發展。電影節規定,凡參賽或參展影片都要打上西班牙字幕,並經電影節主席及選片委員會批准。獎項設正式獎和非正式獎二種。正式獎以「貝殼」命名,分金貝殼獎(大獎)、銀貝殼;非正式獎有雅典娜獎、西班牙旅館獎、堂 吉訶德獎等。

東京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一九八五年,於每年的10月28日至11月5日在日本東京舉行最高獎名稱為「東京大獎」。它起步較晚,但是由於財大氣粗的日本財團和政府的資助,電影節的經費富足,所以規模大,起點高。每兩年舉行一屆,活動內容豐富,僅電影節大賽就有二種:國際電影節大賽和青年導演作品大賽。國際電影大賽設:電影節大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女演員等。而表年導演作品獎設:金櫻花獎、銀櫻花獎、銅櫻花獎。獲此三獎同時還頒發巨額獎金。由於獎金豐厚,青年導演作品大賽更具吸引力。但此項大獎規定,凡參加比賽的導演年齡要在三十五周歲以下,作品不滿五部。所以青年作品大賽在發掘青年導演人才方面,作出了貢獻。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瑞士第一個國際電影節,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創辦於一九四六年(另一說是一九四八年),每年七至八月間舉行,為期兩周。每年有二三十個國家參加,放映幾十部影片。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放映瑞士從來沒有看過的外國影片,鼓勵各國青年導演或新導演拍攝具有新風格的新內容的影片。

英國電影學院大獎(BAFTA):

在英國的地位等同於好萊塢的「奧斯卡」,故此亦被稱為「英國奧斯卡」地位同樣崇高。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一九四七年,一九五九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一九七五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British Academy of Flim and Television Arts,BAFTA).一九四七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等。第二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三屆增設聯合國獎。第六屆增設最佳英國男女演員、最佳外國男女演員獎,最有前途新人獎等五項。第八屆增設最佳動畫片、最佳電影劇作(英國)兩項獎。第十三屆增設最佳短片獎。第十七屆增設最佳英國片攝影獎。第十八屆增設了最佳英國片藝術指導、最佳英國片服裝設計兩項獎。第二十由增設最佳英國片剪輯獎。第二十二屆增設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男女配角;一九六七年前,電影和電視分開授獎,一九六八年起,每屆同時授獎。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得提名,獎項敢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類似。

歐洲電影獎:

一九八八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的歐洲電影獎。其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當時柏林是電影獎的永久舉行地。進入九十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

開羅國際電影節:
由埃及電影作家與評論家協會主辦,創辦於一九七六年,於每年的11月七日至18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字塔獎」。該電影節的宗旨是:發展世界電影事業,促進各國之間的互相了解和經驗交流。它規定,凡是不帶政治色彩的純藝術性的故事片、紀錄片、短片均可參展、參賽。電影節設立的獎項以古埃及阿米諾菲斯國王的王後娜菲蒂蒂命名,娜菲蒂蒂以美貌著稱,開羅博物館里至今仍保存著她的塑像。此金獎為大獎,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短片。最近開羅又把大獎改為金字塔金像獎。金字塔銀像獎分別授予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等。

上海國際電影節:

電影節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創辦於一九九三年十月,成為中國唯一的一個國際A類電影節,即非專門類競賽電影節。最高獎名稱為「金爵獎」。根據國際製片人協會的章程,每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由四個主要活動組成:「金爵獎」國際電影評選、國際影片展映,國際電影交易市場以及國際電影學術研討會。電影節的口號是:團結、友誼、進步

❺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主要目的是什麼

簡介
莫斯科電影節早期以鼓勵前蘇聯及共產國家的影片為主,但在前蘇聯瓦解後,電影節觸角開始向外延伸,逐漸成為亞洲重要的電影節之一。1985年之前每年選出1-3部電影頒發聖喬治金獎,從1987年開始減少為1部,是世界上歷史第2悠久的電影節,僅次於威尼斯電影節。莫斯科電影節設立於1935年,從1959年至1995年之間每2年舉辦一次,從1995年開始每年舉辦。俄羅斯導演尼基塔·米亥科夫從2000年開始擔任莫斯科電影節的主席。
獎項設置
獎項設置故事片獎項原來分為大獎、3種。1969年起取消大獎在,相應增加金質獎和銀質獎的數量。以上獎項授予最佳故事片、兒童片、短片。此外,還有最佳導演獎、男女演員獎、評委會特別獎、榮譽獎、紀念獎等。
2主活動項目
①由3個評委會分別對故事片、兒童片、短片進行評獎;
②舉行會外映出和專場映出;
③分別召開各種專題討論會;
④舉辦回顧展;
⑤開設電影市場。
3華語影人獲獎
1959年《老兵新傳》獲得第01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技術成就銀質獎章
1959年《小鯉魚跳龍門》獲得第01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動畫片銀質獎章
1961年中國表演大師 於藍憑借《革命家庭》獲得第02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1983年《鹿鈴》獲第13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特別獎;
2001年 楊凡《游園驚夢》(香港)獲得第23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國際影評人獎
2001年 金琛《菊花茶》第23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國際影評人特別獎
2004年亞洲超級巨星 趙薇憑借《玉觀音》提名 第26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2006年華人女星 藍燕憑借俄羅斯電影《蝴蝶之吻》提名 第28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2006年中國大師級導演 陳凱歌 榮獲 第28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世界電影貢獻獎;
2009年中國藝術家 劉偉憑借《無望的土地》獲得 第31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媒體論壇單元一等獎。
2011年 中國演員 韓丹彤憑借法國電影《老外》提名 第33屆莫斯科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4歷屆獲獎名單第01屆(1959年)
大獎:《一個人的遭遇》(蘇聯)
金獎 :《神童》(西德)、《黎明就要來臨》(巴基斯坦)、 《逃離陰影》(捷克)
最佳男主角:伏·格林斯基、勃·帕利克、阿·謝夫丘克《鷹》(波蘭)
最佳女主角:列·澤維爾蘇倫《人民的使者》(蒙古)
第02屆(1961年)
大獎:《赤貧的島》(日本)、 《晴朗的天空》(蘇聯)
金獎:《馬門教授》(東德)、 《那時我們多麼年青》(保加利亞)
最佳導演 :A·加齊《圍獵》
最佳男主角 :彼德·芬奇《奧斯卡王爾德的審判》(英國)、E·赫爾曼托《自由戰士》(印尼)
最佳女主角 :於藍《革命家庭》(中國)
評委會特別獎:《各自回家》(義大利)
第03屆(1963年)
大獎:《八個半》(義大利)
金獎:《死亡的名字是安格欣》(捷克斯洛伐克)、 《科扎拉》(南斯拉夫)、《墮落少女》(日本)
最佳導演:《裸露在狼群中》(東德)
最佳男主角:史提夫·麥昆《大逃亡》(美國)
最佳女主角:蘇奇特列·欣《婚配》(印度)
第04屆(1965年)
大獎:《戰爭與和平》(蘇聯)、《二十小時》(匈牙利)
金獎 :《頭上天空》(法國)、《謀殺》(捷克斯洛伐克)
最佳男主角:謝·扎科里阿傑(蘇聯)
最佳女主角:索菲婭·羅蘭(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她們跟著士兵》(義大利)
第05屆(1967年)
大獎 :《記者》(蘇聯)、 《父親》(匈牙利)
金獎:《林中沒有星星》(秘魯)
最佳男主角:保羅·斯科菲爾德《日月忠精》(英國)
最佳女主角:桑迪·丹尼斯《上樓》(美國)、格·莫爾維《公主》(瑞典)
評委會特別獎:《轉折》(保加利亞)
第06屆(1969年)
金獎:(空缺)
銀獎:《露西亞》(古巴)、《謝拉菲諾》(義大利)、《活到星期一》(蘇聯)
最佳男主角:羅恩·穆迪《奧利弗》(英國)、 塔·羅尼茨基《活洛德斯基老爺》(波蘭)
最佳女主角:伊·別捷斯庫《一季中的女人》(羅馬尼亞)
評委會特別獎:伊·培利耶夫(導演) (蘇聯)
第07屆(1971年)
金獎 :《警察局長的自白》(義大利) 、《今天活明天死》(日本)、《帶黑斑的白鳥》(蘇聯)
銀獎:《艾米泰》(塞內加爾)、《鑰匙》(捷克斯洛伐克)、《在家庭中》(巴西)
最佳男主角:丹·奧布雷赫斯基(波蘭)、理查德·哈里斯 克倫威爾(英國)
最佳女主角:阿·羅戈夫采娃《向瑪麗婭致敬》(蘇聯) 、伊·安德魯斯《水的時代》(古巴)
評委會特別獎:《雅戈》(東德)
第08屆(1973年)
金獎:《為是個甜蜜的字眼:自由》(蘇聯)、 《俄克拉荷馬》(美國)、 《愛情》(保加利亞)
銀獎:《綁架》(法國)、《哥白尼》(波蘭)、《照片》(匈牙利)
最佳男主角:謝克里耶利 《麥西尼克來的人》(古巴)、 拉齊赫瓦捷《樹苗》(蘇聯)
最佳女主角:陳江《17度線上的日日夜夜》(越南)、英·瓦爾東《麗娜的婚姻》(挪威)
評委會特別獎:《馬泰伊事件》(義大利)、《蘇捷斯卡》(南斯拉夫)、《那些年月》(墨西哥)
第09屆(1975年)
金獎:《德爾蘇·烏扎拉》(蘇聯)、《福地》(波蘭)、《我們彼此相愛》(義大利)
銀獎:《合唱》(印度)、《我哥哥有個好弟弟》(捷克斯洛伐克)、《土地的力量》(秘魯)
最佳男主角:米·別納維台斯《另一個弗朗西斯科》(古巴)、格·格奧爾基-蓋茨《騎自行車的老農》(保加利亞)
最佳女主角:哈·安德森《白牆》(瑞典)、法·包瑪利《遺產》(阿爾及利亞)
評委會特別獎:《蝕》(蒙古)、《未說完的話》(匈牙利)
第10屆(1977年)
金獎:《米米諾》(蘇聯)、 《第五個印章》(匈牙利)、《周末》(西班牙)
銀獎:《奧馬爾》(阿爾及利亞)、 《游泳場》(保加利亞)、《城堡的影子》(法國)
最佳男主角:阿·別拉《條約》(羅馬尼亞)、 拉·波利奇《理想主義者》(南斯拉夫)
最佳女主角:瑪麗·阿皮克 《死胡同》(伊朗)、梅·卡列拉斯《瘋狂的女人》(阿根廷)
評委會特別獎:《智利之夜》(蘇聯)、 《里約·尼格羅》(古巴)
第11屆(1979年)
金獎:《基督停留在埃伯里》(義大利)、《正月的七天》(西班牙)、《電影攝影愛好者》(波蘭)
銀獎:《障礙》(保加利亞)、《帕拉舒拉姆》(印度)、《飛翔》(蘇聯)
最佳男主角:烏·台因 《魔術師安東》(東德)、維·日沃諾維奇 《瞬間》(南斯拉夫)
最佳女主角:傑·格拉納多斯《傑利莎的照片》(古巴)、雅·赫拉特 《納赫拉》(阿爾及利亞)
評委會特別獎:《奮勇向前》(越南)
第12屆(1981年)
金獎:《被榨乾的人》(巴西)、 《荒地》(越南)、《德黑蘭43年》(蘇聯)
銀獎:《臨時的天堂》(匈牙利)、《獎賞》(挪威)、《泥之河》(日本)、《阿里的奇跡之國》(阿爾及利亞)
最佳男主角:卡·梅爾卡茨《包克勒爾》(奧地利)、提·洪丘《邊防軍人》(古巴)、羅·維海米《夜間蝴蝶》(波蘭)
最佳女主角:梅·桑貝特羅《天上的加麗·古柏》(西班牙)、瑪·阿依梅多娃《願望樹》(蘇聯)
評委會特別獎:《喲霍霍》(保加利亞)、《這一分鍾這一瞬間》(捷克斯洛伐克)、《巴黎的季節》(南斯拉夫)
第13屆(1983年)
金獎:《殺人狂》(摩洛哥)、《阿西諾和兀鷹》(尼加拉瓜)、《瓦薩》(蘇聯)
銀獎:《勢均力敵》(保加利亞)、 《在公路上放馬》(捷克斯洛伐克)
最佳男主角:維爾吉利烏舒·格雷紐《英雄田園詩》(波蘭)、 加騰嘉《故鄉》(日本)
最佳女主角:萊蒂·黛維絲《我們希望的冬天》(澳大利亞)、傑西卡·蘭琪 《弗朗西絲》(英國)
評委會特別獎:阿爾貝托·索爾迪、羅貝爾·奧辛 (法國)
第14屆(1985年)
金獎:《自己去看》(羅馬尼亞)、 《士兵的故事》(美國)、《九的結束》(希臘)
銀獎:《未見過的奇跡》(南斯拉夫)、《戴帽子的女人》(波蘭)、《復仇的種子》(巴西)
最佳男主角:拉爾蘇·西蒙森《希望和愛情》(丹麥)、捷特列·柯格夫 《沃德采克》(西德)
最佳女主角:尤利·巴會蒂《紅色女伯爵》(匈牙利)、崔銀姬《鹽》(朝鮮)
評委會特別獎:《地獄列車》(法國)、《實質》(印度) 、《生活的開始》(挪威)
第15屆(1987年)
最佳影片:《訪問》(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安東尼·霍普金斯 《倫敦查林十字街84號》(英國)
最佳女演員:多羅茜·烏瓦洛會 《吻你,媽媽》(匈牙利)
評委會特別獎:《信使》(蘇聯)、《今年的英雄》(波蘭)
第16屆(1989年)
最佳影片:《偷肥皂者》(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圖羅·帕賈拉《天王為一》(芬蘭)
最佳女演員:姜受延《上升》(韓國)
評委會特別獎:《博物館的參觀者》(蘇聯)
第17屆(1991年)
最佳影片:《在海邊奔跑的一隻花斑狗》(蘇聯)
最佳男演員:莫斯塔塔·納達雷維奇、布拉尼斯拉夫·萊契奇《沉靜的火性人》(南斯拉夫)
最佳女演員 伊莎貝爾·於佩爾《包法利夫人》(法國)
評委會特別獎:《調解人》(加拿大)、《出嫁女》(中國)
第18屆(1993年)
最佳影片:《我是伊萬,你是阿勃拉姆》(法國)
最佳男演員:韓德旺《我想生活》(韓國)
最佳女演員:胡利雅·阿芙薩爾《柏林中的柏林》(土爾其)
評委會特別獎:《擊鼓》(俄羅斯)
第19屆(1995年)
最佳影片:(空缺)
最佳導演:海吉斯·瓦尼葉《一生的愛都給你》(法國)、米蘭·史坦德勒《感謝》(捷克)
最佳男演員:蓋布瑞·巴利里《一生的愛都給你》(法國)
最佳女演員:艾瑪紐·貝阿《一生的愛都給你》(法國)
評委會特別獎:《馬里歐與魔術師》(德國)
第20屆(1997年)
最佳影片 :《馬文的房間》(美國)
最佳男演員:蒂爾·施威格《敲開天堂的門》(德國)
最佳女演員:伊莎貝爾·艾達絲《雪佛蘭》(西班牙)
評委會特別獎:《母與子》(俄羅斯)
第21屆(1999年)
最佳影片:《繼續生活下去》(日本)
最佳導演:阿古斯托·古德蒙松《舞者》(西班牙)
最佳男演員:法爾哈特·阿布德賴莫夫《前燈》(俄羅斯/哈薩克)
最佳女演員:卡特琳·弗羅《藝術愛好者》(法國)
評委會特別獎:安東尼奧·梅塞羅《查斯·赫拉布列佐夫》(西班牙)
第22屆(2000年)
最佳影片:《生活是致命的性傳播疾病》(波蘭)
特別獎:《羅曼諾夫家族-帝王之家》(俄羅斯)
最佳導演:斯蒂夫休薩 《起飛》(法國)
最佳男演員:克萊芒西比奧尼 《起飛》(法國)
最佳女演員:瑪麗婭·西蒙《狂吻》(瑞士)
最受觀眾喜愛獎 :《充滿月光的花園》(俄羅斯)
電影史學家影評家協會獎:《聖比埃爾寡婦》(俄羅斯)
特別推薦獎:《起飛》(法國)
第23屆(2001年)
2001年7月30日
最佳影片:《狂熱者》(美國)The Believer
評委會特別獎:《城市皮膚下》(伊朗)Under the Skin of the City
最佳導演:埃托雷·斯科拉Ettore Scola 《不公平競賽》(義大利)Unfair Competition
最佳男演員:馬什·科夫Vladimir Mashkov 《快速行動》(俄羅斯)The Quickie
最佳女演員:宮澤理惠Rie Miyazawa 《游園驚夢》(中國香港)Peony Pavilion
國際影評人獎:Peter Timar 《Blind Guys》(匈牙利)
國際影評人獎:楊凡《游園驚夢》(中國香港)Peony Pavilion
影評人特別獎:金琛《菊花茶》(中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獎:傑克·尼科爾森(美國)
第24屆(2002年)
最佳影片:《復活》 Resurrection (義大利\法國\德國)
評委會特別獎:《大地的祝福》 Wishes of the Land(伊朗)
最佳導演:亞歷山大·路格茲金Alexander Rogozhkin 《杜鵑》 The Cuckoo(俄羅斯)
最佳男演員:威廉·哈普薩洛Willie Haapsalo《杜鵑》 The Cuckoo(俄羅斯)
最佳女演員 :市川富日子Mikako Ichikawa《藍色》 Blue(日)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獎:哈維·凱特爾 Harvey Keitel(美國)
第25屆(2003年)
最佳影片:《La Luz prodigiosa》
評委會特別獎:《Koktebel》
最佳導演:Jun-hwan Jeong 《Jigureul jikyeora!》
最佳男演員:Faramarz Gharibian 《Raghs dar chobar》
最佳女演員:Shinobu Otake 《Fukuro》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獎:Fanny Ardant
第26屆(2004年)
最佳影片:《Svoi》(俄羅斯)
評委會特別獎:《Sigade revolutsioon》(愛沙尼亞)
最佳導演:Dmitri Meskhiyev《Svoi》(俄羅斯)
最佳男演員:Bogdan Stupka《Svoi》(俄羅斯)
最佳女演員:China Zorrilla《Conversaciones con mama》(阿根廷/西班牙)
Perspectives獎:Hideta Takahata 《Hotel Venus》
Stanislavsky獎:Meryl Streep
觀眾獎:Vladimir Mashkov; Ilya Rubinstein《Papa!》 (俄羅斯)
FIPRESCI獎:Marina Razbezhkina《Vremya zhatvy》 (俄羅斯)
俄羅斯影評人獎:Dmitri Meskhiyev《Svoi》(俄羅斯)
俄羅斯影評人提及:Heitor Dhalia《Nina》(巴西)、Marina Razbezhkina《Vremya zhatvy》(俄羅斯)
俄羅斯電影協會獎:Valeri Todorovsky《Moi svodny brat Frankenstein》(俄羅斯)
第27屆(2005年)
最佳影片:《太空夢》 Kosmos kak predchuvstvie (俄羅斯)
評委會特別獎:《冰凍之地》 Paha maa (芬蘭)
最佳導演:托馬斯·溫德伯格Thomas Vinterberg 《親愛的溫迪》 Dear Wendy (丹麥/法國/德國/英國)
最佳男演員:哈米德·法拉赫內加德Hamid Farahnejad《齊步走》 Tabl-e bozorg zir-e pai-e chap (伊朗)
最佳女演員:維塞拉·卡扎克瓦Vesela Kazakova 《被偷之眼》 Otkradnati ochi (保加利亞/土耳其)
遠景競賽大獎:《加西亞女孩如何渡過夏天》 How the Garcia Girls Spent Their Summer (美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特別獎:讓娜·莫羅Jeanne Moreau (法國演員)
世界電影傑出貢獻獎:伊斯特萬·斯扎波ISTVAN SZABO (匈牙利導演)
FIPRESCI獎:《GITARRMONGOT》(瑞典)
俄羅斯影評人獎《站錯邊》 PRIBENY OBYCEJNEHO SILENSTⅥ/ WRONG SIDE UP(捷克/德國/斯洛伐克)
俄羅斯影評人提及:《DUST》(俄羅斯)、《A PORCELANBABA》(匈牙利)、《BAL-CAN-CAN》(馬其頓)
觀眾獎:《損友》 CHUMSCRABBER(美國)
俄羅斯電影協會獎:《損友》 CHUMSCRABBER(美國)
最佳俄羅斯電影:《遠程》REMOTE ACCESS
第28屆(2006年)
最佳影片:《About Sara》(瑞典)
評委會特別獎:《Driving Lessons》(英國)
最佳導演:George- Bertrand Blier 《How Much Do You Love Me? 》(義大利/法國)
最佳男演員:eorge- Jens Harzer 《Running On Empty》(德國)
最佳女演員:George- Julie Walters 《Driving Lessons》(英國)
遠景競賽大獎:《SPRING》(烏茲別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特別獎:傑拉爾·德帕迪約Gerard Depardieu (法國演員)
俄羅斯影評人獎:《Bulent Akinci》(德國)
俄羅斯電影協會獎:《KLIMT》(奧/法/德/英)
最佳俄羅斯電影:《NANKIN LANDSCAPE》(俄羅斯)
第29屆(2007年)
最佳影片:《Travelling with pets》(俄羅斯)
評委會特別獎:《Russian Triangle》(喬治亞)
最佳導演:Giuseppe Tornatore 《The Unknown》(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Fabrice Luchini《Moliere》(法國)
最佳女演員:Kirsti Stubo《Opium》(匈牙利/德國/美國)
遠景競賽大獎:《Monotony》(拉脫維亞)
世界電影傑出貢獻獎:Alexey Batalov (俄羅斯男演員)、Tatyana Samoilova (俄羅斯女演員)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特別獎:Daniel Olbrychsky (波蘭)
FIPRESCI獎:《Nothing personal》(俄羅斯)
俄羅斯影評人獎:《Temporary release》(丹麥)
觀眾選票獎:《Moliere》(法國)、《La sconociuta》(義大利)
俄羅斯電影協會獎:《Temporary release》(丹麥)
最佳俄羅斯電影:《The banishment》(俄羅斯)
第30屆(2008年)
最佳影片:《Be hamin sadegi》(伊朗)
評委會特別獎:《Un coeur simple》 (法國)
最佳導演:Javor Gardev《Zift》(比利時)
最佳男演員:Richard Jenkins《The Visitor》(美國)
最佳女演員:Margherita Buy《Giorni e nuvole》(義大利/瑞士)
遠景競賽大獎:Rene U Villareal 《Cumbia callera》(墨西哥)
世界電影傑出貢獻獎:北野武Takeshi Kitano(日本導演)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特別獎:伊莎貝爾·於佩爾 Isabelle Huppert(法國女演員)
FIPRESCI獎:《Odnazhdy v provintsii》(俄羅斯)
俄羅斯影評人獎:《Be hamin sadegi》(伊朗)
俄羅斯影評人遠景競賽獎:《One shot》(丹麥)
觀眾選票獎:《For my father》(以色列)
俄羅斯電影協會獎:《Zift》(比利時)
最佳俄羅斯電影:《Don』t think about white monkeys》
第31屆(2009年)
最佳影片:《走向天國的彼得》Petya po doroge v tsarstvie nebesnoe(俄羅斯)
最佳導演:瑪麗安娜·切尼略Mariana Chenillo 《沒有諾拉的五天》Five Days Without Nora(墨西哥)
最佳男演員:理弗拉基米爾·伊里因Vladimir Ilyin《第六病室》Ward # 6(俄羅斯)
最佳女演員:列娜·科斯秋克Elena Kostyuk《手風琴旋律》Melody for the Barrel Organ(烏克蘭)
評委會特別獎:《中堂》Chudo
遠景競賽大獎:《Conflict Zone》(喬治亞)
FIPRESCI獎:《手風琴旋律》Melody for the Barrel Organ(烏克蘭)
俄羅斯影評人獎:《手風琴旋律》Melody for the Barrel Organ(烏克蘭)
俄羅斯影評人獎(俄羅斯電影):《Mad Help》(俄羅斯)
俄羅斯電影協會獎:《As God Commands》(義大利)
特別提及:《The Missing Person》(美國)
俄羅斯影評人遠景競賽獎:《Event》(俄羅斯)
世界電影傑出貢獻獎:Kadzuo Yamada(日本導演)
第32屆(2010年)
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導演揚·基達瓦-布翁斯基影片《風疹》(波蘭)
最佳男演員獎 演員尼克·赫里萊電影《阿爾巴尼亞人》(阿爾巴尼亞)
最佳女演員獎 演員 維爾馬·齊布爾科娃電影《天堂宛如在人間》(捷克)
第33屆(2011年)
電影節最高獎項聖喬治金獎導演禮薩·米爾·卡里米 電影《簡單》(伊朗)
最佳導演獎導演 亞沃爾·格爾德夫 電影《Zift》(保加利亞)
最佳男演員獎演員理查德·詹金斯 電影《人生訪客》(美國)
最佳女演員獎演員瑪格麗塔·比伊 電影《日子與雲彩》(義大利)

❻ 法國戛納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是什麼獎

法國戛納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是「金棕櫚獎」。

「金棕櫚獎」從1957年開始頒發,前身為「金鴨獎」,即「電影節大獎」,相當於奧斯卡的「最佳影片」。

由於戛納這座法國南部的濱海城市,在金銀兩色的沙灘上到處種植著高大挺拔的棕櫚樹,故金制棕櫚枝作為獎杯,因此稱做「金棕櫚獎」,從1946年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設置。

金棕櫚獎與金獅獎、金熊獎並稱為電影節三大最高榮譽象徵。

(6)法國電影大獎為何授予外國人擴展閱讀:

金棕櫚的每一英寸都是高級珠寶創作匠心的具現。

葉柄末端呈小巧的心形,微風輕拂,輕柔的葉片隨之曳動,仿若倏忽間經久定格。

棕櫚葉由118克經「公平采礦」認證的18K黃金打造而成,置於祖母綠形切割的水晶底座之上。此臻美細節令每一個金棕櫚獎座都變得獨一無二,因為大自然母親從未創造過兩塊完全一樣的水晶。

五位工匠大師需花費不下40個小時的手工雕琢,方可打造出這座電影節最令人夢寐以求的臻寶傑作——金棕櫚獎座。

❼ 法國有什麼電影獎

法國的電影獎種類很多,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著眼於影片的藝術水平,一類注重於電影藝術,還有一類則是旨在鼓勵電影事業不斷創新和發展。

路易-德呂克獎

愷撒獎

讓-維果獎

喬治-薩杜爾獎

路易-德呂克獎

是由著名電影導演,編劇,評論家,法國第一個研究和探索電影藝術的電影俱樂部的創立者路易-德呂克(1890-1924)的名字命名的。1937年秋,一批崇拜他的青年人達起「獨立的青年電影評論家」的旗幟,試圖與當時那種死氣沉沉的學院派電影相抗衡,決心繼承路易-德呂克「捍衛電影藝術的純潔性.反對商業電影霸佔銀幕」的遺志,設立了這個電影獎,旨在獎勵那些「能夠充分體現法蘭西精神的法語版影片」。這項獎當時只由十七人組成評委會 。現在成為了法國電影獎中最有影響的一項大獎。

愷撒獎

是繼美國奧斯卡獎之後的又一個具有全球性影響的電影獎。1975年,作為路易-德呂克獎評委會十七名成員之一的著名電影評論家喬治-克拉韋納,在巴黎提出「成立一個由歷年來獲得過奧斯卡獎的法國電影藝術家組成的法國電影藝術.技術學會,致力於探索和研究法國及世界電影事業的發展和繁榮」的建議。這一建議一經提出,立即得到了法國政府的贊同。提議者克拉韋納理所當然的被選為該學會秘書長,著名電影導演羅貝爾-昂利哥(電影《老槍》的導演)榮任學會主席。翌年,法國電影藝術.技術電影學會正式宣布舉辦首屆愷撒獎(由於獎品出之法國新現實主義雕塑家巴勒達西尼-愷撒之手,故以其名命名)以後每年的二月在巴黎舉辦一次。

讓-維果獎

以著名電影導演讓-維果(1905-1934)的名字命名,1951年創立,每年頒布一次,旨在獎勵和紀念本國「具有獨創精神和獨特風格的導演」;

喬治-薩杜爾獎

以著名電影評論家,史學家,《世界電影通史》的作者喬治-薩杜爾(1904-1967)的名字命名,1967年創立,該獎被人譽為「第一個世界公認的專業獎」,旨在獎勵世界上富有特色和最引人注目的電影作品。

除上述電影獎外,以電影先驅名字命名的電影獎項還有路易-盧班艾爾獎,喬治-梅里艾獎,讓-谷克多獎,萊翁-莫西納克(已故的法國高等電影學院院長)獎;旨在獎勵各項電影技術成就的高級電影技術協會獎和影評界設立的新電影評論獎、國際電影評論獎、全法電影評委會獎;旨在表彰卓有成就的電影藝術家的法國電影大獎、電影金像獎等等...

❽ 北京國際電影節為什麼頒獎給外國人

北京國際電影節是面向全世界的。北京國際電影節是一個具有國際性、專業性和創新性的平台,北京國際電影節是面向全世界的。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宗旨就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味道,因此,很多獎項被外國人收入囊中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國際上出色的作品數不勝數,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創立還有一個更大的作用,就是可以為國內影視圈創造學習的條件。

❾ 中國的影視獎項有頒發給外國人的嗎

一般情況下,影視頒獎的話,要看是國際的,還是就是中國本土的如果是國際的,那麼外國人獲獎當然是應該頒發跟外國人,但是如果是中國本土的話,那麼就自己國內的作品,進行一個頒獎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