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國內各大電影,電視劇製作公司、出版發行公司和國外電影引進發行公司
對於電視劇我不太發燒,
電影倒是了解一些:(電影院當然都是中影集團引進,一般都是上譯給配音,偶爾也有八一的配音)
中國的正版發行公司:
國產電影:中凱大電影,飛仕影音,廣東盈藝文化。。。
國外電影:
3大公司:
中錄德加拉(最新發了《零下八度》),說得通俗點,就是中國最早的發行正版碟的公司,不過據傳要解散了,見
http://www.disneybox.com/wiki/index.php?title=%E4%B8%AD%E5%BD%95%E5%BE%B7%E5%8A%A0%E6%8B%89&diff=prev&oldid=10606&printable=yes
泰盛文化(最新發了《達芬奇密碼》),http://www.excelmedia.net/
中錄華納(最新發了《美版觸不到的戀人》),這個還沒有自己的主頁,可以參考新浪網的介紹:
http://ent.tom.com/warnerbros/dvd.html
除此之外,還有些小的公司,如廣東弘藝文化(最新發了《空中決戰》),發的都是法,德,俄等國家的電影,很少發美國好萊塢的。
以上只給出了一些常見的的網站,具體信息,可以進去看看。絕對無毒!!!
Ⅱ 如何看待中國引進外國大片
世,為電影業提供了新動力-----一個電影發行經理的思考王曉東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每年引進國外電影大片將增至20部,並允許外資進入電影放映業,這些無疑會對我國電影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從1995年我國每年引進10部大片至今,進口大片所佔據的市場份額不可低估。市場調查數字顯示,國外大片約占電影票房的45%左右。
入世肯定會給國產電影業帶來競爭壓力,但從長遠的角度看,進一步的經濟放開和全球經濟的融合將會促進現有的管理、制度和文化方面產生變化。外國競爭的加劇同樣成為一種外力迫使我國電影業包括電影製作、發行、放映三大塊加速改革以迎接挑戰。
入世後,國產影片的生產製作會更加註重提高影片素質。只有贏得觀眾的影片才能在同外國大片競爭較量中佔有市場。
入世後,民族電影也擁有著「走出去」的對等機會。世貿組織《總協定》基本原則是所有成員對其他世貿成員的產品和服務給予平等對待。目標是機會均等、公平競爭。我國有十分優秀的電影工作人員,電影市場的放開提供了與國外電影公司互補式合作的機會。如果能利用國外現成的發行網和營銷力量,將民族電影打入國際主流電影市場,那樣才是民族電影真正進入了世界競爭市場。
允許外資進入電影放映領域,目前在政策方面還有條件限制。如外資投資電影院所佔股比不超過49%等。但不論是合資或合作的影院,它們進入到我們電影市場之後,馬上得到了觀眾的青睞。那種多廳設置,舒適的觀影環境,優質的聲光質量,以及它的管理和服務理念,對觀眾具有相當大的吸納力。這樣,勢必促使我們原有的影院加快現代化改造的步伐。這種競爭促進了影院的建設和發展速度,它會讓舊有的影院盡快更新設施設備,更新服務觀念,向國際化、現代化影院靠近。哪個電影院吸引和留得住觀眾,就是競爭中的贏家。
從電影發行環節來看,外國影片和外資影院的相繼進入,將逐步改變過去以行政區域、行政級別劃分的發行格局。壟斷發行違背公平競爭規則遲早會被打破。經濟上通過一定的約定而聯結在一起的院線在未來城市電影市場中將有望成為主體。
入世,所帶給電影的變化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是在市場競爭中逐步發生的。競爭不是壞事,只要是公平競爭,對於擅長競爭並准備迎接競爭的電影人來說,會樂觀地看待入世後的前景。雖然它將走過一段艱苦的征程。(
Ⅲ 國外的電影為什麼不同期或短期內在國內同步上映,而是過半個月或更久才上映
這要從引進片的分類說起。國內的引進片分為兩種,一種叫做「分賬片」,指的是上映之後,發行方要與製片方,要將總票房按一定比例分成;另一種叫做「買斷片」。指的是一次性買斷播放權,製片方不再享受票房分成。
不管是分賬片還是買斷片,數量都受到嚴格限制。每年的分賬片有34部的限額,一般都會給大製作的好萊塢影片,其他外來影片都要靠後站。
比如日本動畫電影絕大多數,都是作為「買斷片」引進的。一般分賬片上映時間都比較及時,甚至有同步上映的。但買斷片不一樣,需要給分賬片讓檔期,具體上線時間也都是總局定的,甚至還有買了播不了的情況。間隔半年以上再上映也算是一種規律了。
其實技審主要就是完成電影的譯制工作,確保發放到全國影院的拷貝沒問題,整個過程只要兩周左右。 然而要完成技審的前提是能拿到《復聯3》 完整的片源,但迪士尼全球院線發行部門卻以「保密」為由拒絕提前將最終片源送到中國。 據說迪士尼中國部門曾向總部爭取過,但總部始終不妥協,最終導致趕不上 4 月 27 日的全球首映。
Ⅳ 所有外國電影都是中國的譯制人員製做的字幕嗎 (在電影院播放的)電影的字幕不能由製片公司提供嗎
中國都是由本國譯制人員製做的字幕,因為電影需要審查,外國的製作公司即使提供字幕也不會過關。
這當然是可以的,也有的外國電影提供字幕,但這種情況並不多見。
因為電影版權賣給對方,就意味著成為了一件新商品,需要重新包裝以及宣傳,雖然也可以完全省事,直接套用,但世界這么大,十里不同俗,各地人口味不同。
而本國製作公司對本國人的口味也更加熟悉,而翻譯這種活也同樣如此。你讓外國製作公司提供字幕,就絕對不會出現《魂斷藍橋》這個名字。當然根據製作水準的不同,《XX總動員》這種公式化的電影名字也照樣出現。
Ⅳ 引進外國電影後為什麼要特別製作「普通話配音版」
由於總有人喜歡1邊做其他事1邊看電視而聽不懂外語。我媽就是,1邊在網路上打麻將1邊把央8放的海外劇看完了。當我知道她在網上打麻將的間隙看完了豪斯醫生神探伽利略唐頓庄園梅林傳奇等片的時候我都驚呆了。
Ⅵ 引進外國電影的利與弊
1、引進外國電影之利
國外影片很受網友的喜愛,少不了它獨特的魅力。很多網友表示,外國電影故事有創意,製作精良,後期良心,看了之後拓寬視野,增長知識,英語對話能力都強了很多。
而且可以學到很多職場道理,學會如何更好地去與同事、領導相處。
外國電影劇情緊張,製作精良,特效良心,應該多多學習。
學的專業術語多,懂的社會情況多,會的英語更多了,中西方文化的相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彼此不斷地包容。
2、引進外國電影之弊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外國電影的劇情、尺度、表達方式,贊同廣電總局禁令之聲也不絕於耳。一位多年社會工作者表示,國外電影劇情雜亂,畫面露骨,很多不適合年輕人甚至青少年觀看,會產生不良影響。
一位對此頗有見解的網友從心理角度分析道:「很多人追國外影片只是為了緊跟潮流。他們只是認為看國外影片顯得自己有品位,這是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
在朋友同學的聊天中,也能有一種優越感。這也助長了很多年輕人甚至社會工作者的攀比、從眾心理。中西文化差別很大,在兩者碰撞間也擦出了很多火花。
古人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互聯網快速發展,跨國界、跨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認識和判斷力,學習外來文化好的那一面,對多種文化有包容性,才能在未來的日子走的愈來愈遠。
引進國外奧斯卡影片的意義
其實奧斯卡最佳影片我們以往也引進過,但是時效性的確太差,《藝術家》2016年年初得獎,國內年底才引進上映,本來這部片子就比較小眾,再加上時間差,就導致票房比較尷尬。這次《荒野獵人》的引進時間非常快。
《荒野獵人》這部片子如果在沒得到奧斯卡這么多肯定的時候引進,可能會賣座但是未必像現在這么火爆。雖然奧斯卡只是一個美國的國內獎項,但是也是包括中國影迷在內的全世界觀眾非常關注的獎項。
以上內容參考新華網-奧斯卡影片引進利遠大於弊
Ⅶ 為什麼每年只有少數大製作電影才能上院線,什麼電影才能到全國電影院放
主要還是中國的院線放映的體制還不健全。在國外,是有專門的藝術電影的放映院線,一個放映廳的也就1、200個座位,獨立製作的小成本電影或者其他藝術電影都在藝術院線上映。而中國沒有藝術院線,所有的電影都要去擠那幾條院線,肯定是誰有票房誰上了。院線的老闆都不是傻子。一個放映廳少說1000個座位,放藝術電影的話,上座率就1、兩成,他怎麼可能願意呢?別說小成本電影不能上院線,一般中等投資的電影都要想辦法才能上。
早幾年就吵著說,中國應該有藝術院線,中國電影要分級,可是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呢?
Ⅷ 為什麼中國沒有大製作的科幻電影
對於國產科幻電影的發展,科學家們是怎麼想的?日前,本報記者采訪了部分中國科學家,請他們對此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孫廣生(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曾參與丁肇中教授主持的宇宙反物質探測器核心磁鐵的開發工作)現在幾乎看不到嚴格意義上的科幻片,像《80天環游地球》這樣的嚴謹的科幻片,還是在孩提時代看的,至今印象十分深刻。這是一部科學與藝術想像結合得非常好的影片,凡爾納時代的幻想,現在幾乎全部變成了事實。 改革開放後。我最早看到的一批外國電影中有《007》系列和《星球大戰》,感到很驚訝,電影居然可以拍成這樣。這些影片不能說是科幻片,《星球大戰》主要是想像,至少從目前我們的科學發現來看,還沒有任何依據能證明其中描述的事情會成為現實,但這些影片有許多細節,在二十年前覺得不可思議,現在卻已經成為現實,像007用的測定方位的小儀器,就同我們常用的全球定位系統差不多,《星球大戰》中的激光武器,現在也已進入應用。還有像《ET》這樣的電影,我認為它主要是一部探討倫理問題的電影,並沒想提供新的科學想像。雖然現在嚴格意義上的科幻片不多,但越來越多的電影引入了科幻的因素,這兩年在我國上映的進口片中,有不少是這類影片,像《最高機密》里那種可以追蹤人的衛星系統,目前還只是幻想,但有一天它會變成現實。 國產科幻片我沒有什麼印象,連那種帶有科幻成分的影片都很少見。科幻電影不是科學教育,但它能鼓勵人們對科學的追求與興趣,這對青少年很是重要。現在一些國外科幻影片對科學所持的態度值得研究。這些影片大多對科學的進展持一種懷疑和悲觀態度,看完以後觀眾會覺得科學與人性是對立的,這不是科學的本質。希望我國的電影藝術家在處理這個問題時要慎重,拍出有中國風格的、有助於人們崇尚科學、學習科學的科幻片。 謝凝高(北京大學園林與環境系教授)過去一說科幻片,總認為是人類要征服自然、征服太空,其實科幻片應當開闊視界,多拍些真正同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事情。我們常宣揚誰登上了哪個高峰,穿越了哪條峽谷,好像科學的使命就是征服自然,其實人類最重要的使命在於認識自然,與自然相和諧,我覺得我們現在的電影藝術家要是想拍科幻片,應當拍一些這樣的內容。 直到今天,人類面臨的來自地球的挑戰要遠遠多於來自天上的危險。如果從銀幕上看,好像地球時時刻刻會被小行星撞擊,會被外星人入侵,而真正的現實是,由於人類對自然的過度「征服」,我們正面臨許多難題:水資源、水土流失、氣候突變、自然災害、森林消失等。但對這些問題可能帶來的後果,許多人並不清楚,科幻電影如果能用高科技手段來描述一下,我相信那種震撼人心的效果,不會比恐龍、外星人、小行星撞地球差。 我國是一個環境問題比較嚴峻的國家,如果有哪位導演願意拍科幻片,希望他能關心一下我國和人類發展所面臨的共同挑戰。 目前,科幻電影的拍攝已成為海外電影的常規拍攝類型,不少影片都獲得了世界聲譽和很高的票房收入。然而,面對世界影壇科幻片拍攝風起雲涌、佳作迭出的局面,中國的科幻片拍攝卻頗為沉寂,從《珊瑚島上的死光》到新近完成的《太空劫持》,其間相隔近二十年一部在美國上映四周就創下總票房逾一億一千萬美元佳績的電腦動畫科幻片《恐龍》即將在上海上映,這是中影公司引進的又一部科幻題材的暑期檔大片。從《侏羅紀公園》、《天地大沖撞》到《星球大戰前傳》、《黑客帝國》,科幻片始終是中影公司引進大片中的主打節目,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今世界電影製作的趨勢。近幾年來,科幻片一直受到世界影壇的關注,不僅好萊塢每年都會推出一系列製作精良、耗資巨大、極富視覺沖擊力和票房價值的大製作,法國的《第五元素》、日本的《哥斯拉》系列也都風靡一時。然而從上海電影製片廠八十年代初推出科幻片《珊瑚島上的死光》,到去年年底拍攝的科幻新片《太空劫持》,近二十年的時間里,中國電影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科幻片出現。那麼,相對於科幻片日臻完美、日益火爆的世界影壇,中國電影人的反應為什麼會如此冷淡,國產科幻電影為何斷檔了這么久? 資金和技術是主要原因嗎 不少中國電影人認為技術和資金不到位是我們不拍科幻片最主要的原因。 《珊瑚島上的死光》的導演張鴻眉介紹說,當年拍攝此片時,用的全是硬特技。片中的特技鏡頭(如海邊公路飛車打鬥的場面)是請海外的電影公司拍了空鏡頭,到國內將這些鏡頭與人的鏡頭剪接而成。激光是一格一格畫到膠片上去的。《珊》片上映後,收到過不少科幻劇本,可實在不敢接了,沒有那種製作技術,怕拍砸鍋。《太空劫持》的導演邵智愚說我國一直沒有開發出能拍攝、製作高科技特技的設備,直到拍《緊急迫降》才從外國引進了相關設備,但由於機器少,製作人員無法負擔高科技特技畫面所需要的工作量,再加上臨時學習技術,對機器開發不夠,特技效果欠佳。所以《太空劫持》的三分之二的特技還是在美國做的,國內的鏡頭大多數都是用攝影機硬拍的。 另外,資金不夠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比如拍《珊瑚島上的死光》當時只有三十餘萬元人民幣,《太空劫持》也被控制在七百萬,而這種片子至少有上千萬才拍得好。 但天津《科幻時空》雜志馮志剛不同意這樣的觀點,他認為,技術並不是問題,看看港台的神怪武打片,就會發現好萊塢有的特技,我們都有,《侏羅紀公園》和《風雲之雄霸天下》里的特技完全是同一等級的,更不用說後來的《華英雄》。就資金而言,目前國產影片投資在一千萬元人民幣以上的並不少,而像《鴉片戰爭》則要接近一億元人民幣,從純粹的購買力來說,一億人民幣與一億美元之間的差別是不大的。因此他認為,國產科幻片的難產,關鍵還在中國電影的創作傳統和創作觀念上。 傳統與觀念:差距有多大 馮志剛認為,拍科幻片在美國是有傳統的,它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如果我們看過美國五六十年代的科幻片,就會發現其水平與我們的《霹靂貝貝》相差無幾,七十年代末的《星球大戰》可以讓今天的中國觀眾看得睡著,然而在不斷地調整和積累之中發展到現在,他們製作出的科幻片讓我們驚嘆不已。而中國沒有拍科幻片的傳統,所以從意識到技術都比較落後。邵智愚說,中國導演壓根沒學過怎麼拍科幻片,各方面的知識准備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不知道怎樣才會拍出好效果,還處於摸索階段。 我們科幻片的創作在觀念上與國外也有很大的差距。在老外眼裡,科幻片的前提是「幻」,承認科幻片的非現實性,而我們有重「真實」的傳統,凡事講究真實性和生活性,不喜歡太離奇的東西,對遙遠的、未來的東西不感興趣,缺乏想像,拍科幻片也要拍有實現可能的,這就使我們在拍攝思維上受到了限制。 邵智愚說,他在與不少外國導演交談中發現,他們都很有童趣,心態年輕、思維簡單,心理年齡較小,看東西追求視聽刺激。所以他們拍的科幻片情節簡單,主要在特技上搞花樣。而中國人似乎更喜歡復雜曲折的故事,看片評片喜歡談內涵,對作品則要求深沉些,要有含義深刻的東西。用這樣的拍攝思維來拍科幻片是找錯了載體。 另外,從劇本的創作來看,海外不少科幻劇本的創作,會選擇一些歷史上的神秘記載作為故事的原由。那些模糊的、大家感興趣卻普遍不了解的文化記載,充滿了神秘感,當然會吸引很多人的目光。同時,許多國外科幻片雖然情節簡單,但表現的主題都暗含了基本的人性倫理觀念,能被人們普遍接受。上影集團總經理助理賀子壯告訴我們,上影廠每年都會收到一二部由自由撰稿人寫的科幻片劇本,但不吸引人。他認為,我們始終沒有創作出關乎我國文化遺產,同時能引起海外觀眾興趣的科幻劇本,其實我國有很多可以開發的題材,像敦煌石窟,神農架野人這類的內容。 不能失了自家志氣 目前我們拍科幻片的確還有諸多的難處,尤其是國內觀眾看多了海外高質量的科幻片後,對國產低水平的科幻片興趣不大。沒有市場便沒人願拍,沒人拍技術就無法提高,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許多青年導演甚至對科幻片都不願多談,認為拍科幻片沒意思。 我認為,科幻電影的開發,有利於豐富、拓展中國電影的題材和類型,同時對提高國民的科學文化素養有很重要的意義。現在我們已經引進了技術,使高科技拍攝成為可能,《太空劫持》打破了我國科幻片拍攝多年沉寂的狀況,這種勢頭應該堅持下去,逐步提高國產科幻片拍攝水平。雖然國產科幻片的市場不好,但在科幻拍攝已成為國外常規拍攝項目的今天,我們必須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不能失了自家志氣。
Ⅸ 一部國外電影引進中國有什麼規定
廣電部門跟其他一些部門審核呀 一般比較暴力血腥的內容帶有色情或者反動意義的都不會引進 當然也有特例 比如一些大製作 可是即使一些電影能夠審批合格得到引進 也會被多少的進行剪輯修改 俗稱太監版= =
Ⅹ 為什麼現在引進的所謂大片都是科幻片
我覺得最基礎的原因,是國人缺乏想像力。在生活的重壓下,在常年教育制度的洗腦下,很少有人能擁有足夠的想像力,同時又缺乏一定的理論基礎,從而產生不了偉大的科幻作品。而偉大的科幻作品,是好電影的一個基礎。大劉,是一個偉大的科幻作家,創作出了偉大的作品,當然還有王晉康等等,但仍然太少太少。
變形金剛在沙漠里,方圓三四英里范圍內,一個小東西飛行速度是多少米,到處是爆炸,人還要安全,你找得到這樣的團隊來設計和操作嗎?怎樣安排這些運動鏡頭,你根本不知道。因此缺的不僅是導演、編劇,還缺特效師,缺捏怪獸的和做服裝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