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國影視 » 從外國電影了解到的外國文化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從外國電影了解到的外國文化

發布時間: 2022-09-14 16:01:37

1. 美國電影,英電影,中電影,分別反映什麼思想文化

美國電影,主要是反應美國普世的價值觀,一切為了自己的國家,當然,人權什麼的,也反應,一般的科幻美國片,絕對是拯救世界,美國是世界的NO.1
英國電影,很有英國的特質,例如李安導演的《理智與情感》,很有英國范兒,英國電影反應了英國人的貴族范、紳士,當然還有英國人的死板,可以看看《BJ單身日記》,連打架都是英式幽默~
中國 的,就是一切為了票房,大片,大片=大導演+名演員+大製作+大宣傳+炒作+爛劇本~

2. 從西方電影音樂看中西方文化差異

造成中外音樂與電影存在差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歷史原因:中國的文化更悠久同時也更保守,相對缺乏活力與創造性,且受到儒家正統思想的限制,多數有文化的人都去鑽研經典,考取功名了,精英都集中到統治階級中西歐等國家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等,極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這些運動也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自由、平等、博愛等詞語可以在電影和音樂中體現出來。經濟原因: 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後一直不斷地發展,而中國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後很快就被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扼殺在搖籃里。導致東方和西方的文化有差異。地理原因: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 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誕生於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中沉澱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眷戀家園故土,提倡清靜無為;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風險意識和競爭精神不強,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淡漠。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文化原因: 1、神話體系。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多以神仙、妖魔為角色,西方魔幻故事中大多是精靈、矮人、魔法師、騎士之類的。中國的許多藝術作品都存在著邏輯上的矛盾,傳說故事當中的神仙妖魔的道行用時間來計算,年齡越大,其能力也越強,這種差異在現實生活中也能找到影子。這樣子就讓中國人民有一種不思進取的思想。西方巫師的成長則是靠自己不斷的實踐學習,只與你的資質及勤奮程度有關。這就斷就了中國人與外國人觀念的不同。2、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中國傳統倫理總體取向是重義輕利。作為支配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張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 「以義制利」,提倡義利發生矛盾時,應當捨生取義。從而導致科學在古代中國失去獨立的人格價值和社會地位。人專注於自身的內心世界,喪失對理性和自然的興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傳統和對科學的探索熱情。道德與理性的分離,使中國傳統出現反理性的傾向,從而阻礙了中國科學精神的發育。功利主義始終在西方社會中占據主流地位,起主導作用。毫無疑問,這種功利主義對於催生後世資本主義萌芽取著催化劑地作用,這也導致西方社會重理性而輕情感,長於說理而短於談情,善於邏輯思維而疏於直觀感受。自身原因:主要是題材內容方面的原因。像西方的動畫片,大都滿含著稱王稱霸的野心,適合兒童,或是男孩熱血的性格特徵。而中國的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豬豬俠等都類似天真美好的童話故事,好人永遠會戰勝壞人,只能適當開發童智,永遠只適合和平國家的低幼齡兒童。更重要的是,離不了中國的神話故事、古代歷史,或是其他國與現實的東西。缺乏動畫片所需要的想像能力。很多東西會被認定為」反動」」黃色」」不健康」什麼的,當然更不可以有抨擊社會的內容,這樣就給動漫創作很大的限制,少了很多可以發揮的空間,有些東西甚至被說成主題灰暗而不準發表,中國的差不多全是小孩看的,但美國的內容和主題都有著一定含義,中國的比較著名的都是以神話傳說為背景,但美國的大多把現代人的思想嚮往和夢想等做為背景,更加資料化、多元化等等。 (2) 建議通過多方面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的比較,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徵。中西方文明由於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統的迥然各異的文化背景上,兩種孑然不同差異懸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雙方在價值追求和倫理取向上旨趣迥異,從而使得中西方現實人格特徵大異其趣。 對於西方文化,我們首先要肯定其在人文方面的發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它有一種獨特的大帝國風范,是比較溫潤的東方文化所欠缺的。還有的是它們敢於揭露社會積弊的精神,有利於社會進步。但其在社會倫理方面的涉獵比較不足,「金錢之上,追求享樂」的思想過於深刻,導致對倫理方面的忽視。對於中方文化,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它的穩重、內斂、平和,其注重社會倫理的思想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極具東方特色。但是缺乏一份「熱血」,時代的進步始終需要一種上進的、積極的,甚至是異想天開的思想,過於內斂就會被人欺辱!但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們也不必過於根究各種文化的優劣,取長補短才是正道,「閉關守國」只能導致落後,固守一種文化而不知發展創新也只能淹沒在歷史的洪流里。我們深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除了可以進一步了解文化內涵,更重要的應該是了解自己的優缺,從而完善自己,在新時代中不斷前進!心得體會: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的深入剖析,我們組員感受很深。文化是一個有生命力的詞語,它猶如一個深不可測的美麗湖泊,它不僅擁有瑰麗的外表,它還有深厚的內涵。文化的世界包羅萬象,從單種文化,到今天的多元化文化,越來越復雜多樣,內涵越來越豐富。盡管我們盡量從多方面來剖析,但仍然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要全面了解它,還需要更多的學習了解以及分析。然而由於調查手段的限制,我們不能做出更為詳細周密的調查,於是我們更多以自身的經歷結合調查結果來談談關於本次課題的一些主要問題,希望可以折射出一些被埋沒的亮點和被隱瞞的失誤。但是由於資料、時間、精力的限制,我們的調查深度還是不夠。

3. 我想通過電影來了解美國文化,有那些電影可以展露他們背後的文化積淀

我覺得美劇 《老友記》可以展現美國人的生活、美式幽默、美國人相處的道理等等。至於文化積淀,美國是很多元很開放的國家,是各個的國家的文化的大熔爐。
美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強調個人價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開拓和競爭,講求理性和實用,其核心是個人中心主義:個人至上、私慾至上、追求個人利益和個人享受,強調通過個人奮斗、個人自我設計,追求個人價值的最終實現。這種刻意塑造自我,追求個性化的個人主義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它調動了個人的積極性,使許多人的智慧和潛力得以充分發揮,從而促進整個民族與國家的振興和發展。然而,人人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系就難以融洽,整個社會也會缺乏凝聚力。 美國公眾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積淀。個人成就是所有美國人價值觀中評價最高的價值之一。美國人有很強的成就(或成功)意識。成功是所有美國人的追求,是誘人的前景,前進的動力。他們堅信,一個人的價值就等於他在事業上的成就。一些事業有成的企業家、科學家、藝術家和各類明星,成了新時代的英雄。他們個人奮斗的過程和結果,成了社會文化價值取向的參照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 美國是流動性很大的社會。這種流動體現在兩個方面:地域性流動和社會性流動。美國相對的開放自由、發達的交通和冒險好動的傳統使許多美國人從鄉村流到城市,又從市中心流向郊區;從北方流到南方陽光地帶,從一個城市流到另一個城市。美國社會階級不像歐洲國家那樣固定,加上公共教育的普及,使沿著社會階梯向上流動成為可能。許多生活在美國的人,無論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還是漂洋過海來到美國的外國移民,都有一個夢,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這就是人們常津津樂道的「美國夢」。
這些從許多美國電影電視劇中都可以看出來。

4. 從西方電影與音樂看中西文化差異

從電影中看得出哪些中西方文化差異

盡管現實中的迷信意識早已在唯物主義面前敗北,但至少在藝術和電影中,富有靈性的東方文化還是不時地顯現出優勢。超現實主義電影,最能突顯東西方文化的這種差異和差距。在楊德洛維斯基的《聖山》中,我們便可見墨西哥大師是如何不惜一切地賣弄奇幻同時又小心翼翼地為自己的「超現實包裝」尋找科學的解說和理由。其實,西方此類電影很多時候都局限在以超現實主義現象驗證著現實,而此時東方電影卻能灑脫地以現實主義原則解構超現實主義現象。比較《雨月物語》,我們就會發現溝口健二是如何自信並理所當然地讓鬼魂隨心所欲地出入銀幕。然而也正是他這種天經地義的自信,才使影片始終籠罩著一層虛實結合的快慰和朦朧幽哀的凄美意境。

一.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賴的地理環境基礎的差異為依據,我們可以把中西文化雙方分別歸結為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謂的「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這是造化之功,同時也說明自然環境對人格塑造影響的巨大。「人的個性是先天組織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別是在發育時期所處的環境這兩個方面的產物。」
這里的環境不僅包括社會環境,而且也包括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覺不自覺地得到某種熏陶和影響。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他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
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誕生於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中沉澱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眷戀家園故土,提倡清靜無為;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風險意識和競爭精神不強,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淡漠。所謂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這個道理。「東方人並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競爭意識,他們總是顯得嚴肅、執重,從不著急,時間觀念淡漠。就象『效率』一詞代表著西方社會中支配人們思想的基調那樣,中國人常說的『馬馬虎虎』一詞也表明了他們對生活所持的態度。」生活圈子的狹隘與封閉,人與人之間接觸的固定性和長久性,為了能夠和睦相處,國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既文章」,這也培養成國人謙虛、謹慎、忍讓、含蓄的傳統美德。中國的這種自然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影響下的文化傳統養成中華民族內傾型人格。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在西方,也正是這種自然環境下形成的文化傳統養成西方人那種外向型人格。 「在馬克思看來,地理環境是通過在一定地方、在一定生產力的基礎上所產生的生產關系來影響人的……」
因此,對於對形成的文化觀念影響巨大的自然環境對人格的影響,我們既不能加於誇大,也不能過於縮小,既不能過於強調,也不能隨意忽視,而應該客觀、公正。正如羅素所說的「目前的科學不能完整地說明國民性問題。氣候和經濟環境雖說明了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二 .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

按照中西雙方的價值取向的差異,我們可以把中西文化分別概括為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
中國傳統倫理總體取向是重義輕利。「利義之辨」是貫穿中國文明史的一個基本問題。主張義利兼顧的墨家由於失去生存的土壤而中道而忘,而主張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義利皆無的道家則把把功績和名利完全剔除在人格標准之外,這種主張盡管一度與儒家義利觀並駕齊驅,但由於不合當時社會需要而不為統治階級所用。作為支配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張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 「以義制利」,提倡義利發生矛盾時,應當捨生取義。泛道德主義的中國傳統,用道德解釋一切,導致國民樂於言義恥於談利,重道德修養,輕外在事功的價值取向,從而導致科學在古代中國失去獨立的人格價值和社會地位。人專注於自身的內心世界,喪失對理性和自然的興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傳統和對科學的探索熱情。道德與理性的分離,使中國傳統出現反理性的傾向,從而阻礙了中國科學精神的發育。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空論玄談盛行,科學衰微和商業不發達的深層原因之所在。科學技術被視為淫技奇巧,商人被貶為四民之末,從而也導致中國古代科學盡管發達卻難於付諸施用,商業發展緩慢,國家積貧積弱的嚴重後果,到了近代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對象。
在西方,盡管我們說,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其社會價值觀念復雜多樣,但是西方社會是以個人為本位,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個人的權益的實現,並且認為它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與生既來的,是天賦的。趨利避苦是個體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權利和利益的過程中不須負任何道德責任,可以不擇手段。故此,功利主義始終在西方社會中占據主流地位,起主導作用。毫無疑問,這種功利主義對於催生後世資本主義萌芽取著催化劑地作用,但也使得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變得非常地殘酷和血腥。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7]西方社會這種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個體追求物質利益的積極性,從而推動了西方社會經濟與科學的發展,但對義的鄙視和貶低又容易導致西方社會片面追逐物質利益而損人利己、惟利是圖,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異化變質,成了赤裸裸的金錢物質利益關系。在西方歷史上,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盛行不衰,構成了西方主流價值取向,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成了社會亘古不變的信條。在最大限度地謀求自身的利益觀念的驅動下,科學與技術在西方尤為受到重視,理性主義、科學主義在西方非常發達。在現實生活中,西方人表現出求新奇、好創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科學觀念和技術意識深入人心,成為構成人格的重要因素。這也導致西方社會重理性而輕情感,長於說理而短於談情,善於邏輯思維而疏於直觀感受。

三 .和諧型文化與抗爭型文化

根據中西方文化的具體形態的不同,我們可以把兩者分別歸結為和諧型文化與抗爭型文化。
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中國傳統文化主流側重於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認為「獲罪於天,無可禱也」
「一個特點是中國文化不僅不把人從人際關系中孤立出來,而且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溶的天人合一思想,構成了中國文化的顯著特色。」
中國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為崇拜的對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對象,作為想像的對象而不是作為探究的對象。對於自然,由於「天道遠,人道邇」。
過於執迷於對虛幻天道的探求不僅是荒謬的,而且是徒勞的。我們只須向內心訴求,人心中就蘊涵著自然的普遍法則,盡心就能知性,知性則知天,「萬物皆備於我矣。」。
所以,中國古代文化更多的是重人事而輕天道,重道德而輕知識。在處理在人與人關系問題上,中國的文化自古至今就一直重群體輕個體,重和諧輕抗爭,強調宗法性、紀律性。它對人進行規勸與約束,束縛人的自由意志及創造精神,漠視生命個體的價值和尊嚴。中國文化始終把謀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作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對人的獨立意志和銳意進取,培養人的群體觀念、順從誠敬意識等,尋覓的是一種中庸的、調和的處理途徑。中國文化的那種和諧觀念,同時也體現和培育了國民順從、屈服、保守與不思進取,安於現狀的精神,鮮有抗爭意識和反叛勇氣。「中國人普遍信守『天不變,道亦不變』的歷史觀念,從而使得歐洲人與美國人普遍認為:1990年的中國和孔子時代的中國別無二致。」「所有的舊東西都是極有價值的,而所有的新東西都是毫無意義的。」
從而也造成了謙虛謹慎、含蓄內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
在西方,古希臘、古羅馬的哲學家們從一開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奧秘和征服與主宰自然,做自然的主人。赫拉克利特窺出「和諧來自斗爭」。
普羅泰哥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便是人與自然孑然分立的鮮明寫照。盡管到蘇格拉底那裡,把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但西方文化對自然的探索與征服從來也沒有停止過。西方商業社會海上航運的冒險生涯,以及在其中不可避免地遇到難以把握的自然規律使西方人時刻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尖銳對立和激烈沖突,人們正是在對詭異的自然現象的驚異和困惑中開始哲學探索的。古希臘的哲學從開始就主要是一種自然哲學,把自然作為人們思考和探索的對象。在天人相分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支配下,自古以來西方社會就把自然與人區分並對立起來,自然僅是被人認識、利用、征服的對象,強調人的獨立自主和積極進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獨立精神。在處理人與人關繫上,西方更為崇尚個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獨立,強調個體的生命價值和尊嚴,重視私有財產的獲取和保護,整體意識和集體觀念淡薄。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戰,大膽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進的思維方式和不擇手段的行為方式去達到目的、爭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和心理狀態,從而形成率直、豁達,具有剛硬的文化品格。
中國文化由於主張「天人合一」,人道法天,以人道應天道,以天道設人道, 以德配天,天人合德,故生存意識異常發達,形象思維非常突出,注重直觀感覺和詩化想像, 重人事而輕天道、輕實證而重玄想,從而導致自然科學不甚發達人文科學異常繁榮。「如果按這種邏輯,認識論意識的發達是科學在歐洲出現的一部分原因,那麼這種意識的不發達也應該是科學在中國不出現的一部分原因。」。
西方文化由於倡導天人相分,人定勝天,不僅認識自然解釋自然而且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科技意識發達,抽象思維突出,注重邏輯推論和實證研究。故而中國有的是「小心求證」的陳景潤,而西方有的是「大膽假設」的歌德巴赫。
~~~~~~~~~~~~~~~~~~~~~~~~~~~~~~~~~~~~~~~~~~~~~~~~~~~~~~~~~~~~~~

從音樂中如何反映的出中西方文化差異
這個很簡單,其實說起中西音樂的差異。最大的區別可能就是在調式上的應用了吧。我們中國最早的調式為五聲調式也就是說只有1 2 3 5 6這五個音給成一個完整的音階。只要是這幾個音組成的歌曲就形成了最有我國特色的民間音樂。而歐美等則不同,他們用的完整的七聲調式。而且歐美音樂最大的特點不是在於旋律,而是在於和聲方面。我記得以前看過一本書上說過,也不知道准確不準確。中國是對世界上旋律貢獻最大的國家,而歐美則是對和聲方面的貢獻比較大。不知道這樣說,你能不能搞得懂。

簡單來說,一首歌里如果沒有4 7這兩個音存在。他必然是一首中國的民間歌曲。當然現在中國的流行樂除外。
歐美方面,你可以聽聽其中的和聲部份很是經典的。我的水平就么高,如果有什麼說的不對的地方。

結束語:通過以上兩方面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的比較,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徵。中西方文明由於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統的迥然各異的文化背景上,兩種孑然不同差異懸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雙方在價值追求和倫理取向上旨趣迥異,從而使得中西方現實人格特徵大異其趣。

另外,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深層次探討的意義重大,它將解開諸如中西方科技發展差異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謎團,從而產生深遠影響。

5. 從影視作品淺談美國文化價值觀

]影視作品就像歷史文化的一面鏡子,透過影視作品我們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觀念與態度。美國的影視作品之所以俘虜了全球人的眼球,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將美國文化價值觀巧妙地貫穿於其中。本文從捍衛夢想、追逐民主自由以及人性的光輝三個方面對美國影視作品中的文化價值觀進行了分析與總結,讓我們在通過影視作品了解美國文化的同時,也能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有重新的定位與思考。

美國的大部分影視作品都是選用親情、友情、愛情、正義以及科幻為線索。大規模耗資製作的華麗場面,再加上其政治、經濟、文化的優勢,使美國文化中的個人主義、英雄主義、自由與民主藉助影片完整地展現在觀眾眼前,由此引起人們的思索與探究。美國影視作品傳達出的道德關懷和人道主義,物質進步和增長以及追求自由與平等的價值觀都值得觀眾借鑒和學習,而這些不僅是美國經濟、文化發展的支柱,同時也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樂意標榜的完美價值觀。

一、美國的文化價值體系

美國文化體系的構建大多數來源於它的移民文化,所以美國的文化被稱作一個“大熔爐”。美國的傳統文化大多數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從他們的原住地所帶來的,盡管融入了許多移民國的文化,大體上還是以英國的傳統文化為主。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美國哥特式》,野牛鎳幣和山姆大叔被視為美國傳統文化的五大象徵,由此派生出的民主政體、自由原則、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也就成了美國傳統和主流的文化價值觀。由於美國是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傳統文化保留的時間也相對較短。美國的現代文化也是由傳統文化逐漸過渡而來,主要表現在美國夢,自由與平等,道德主義與人道主義之上。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亞洲和拉美人,他們都把美國看成是實現夢想的搖籃,並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這片土地上有所獲。同時,作為一個建立在自由之上的國家,自由與平等同樣在美國文化體系中占據了最重要的位置,這是由於早期的美國殖民大多數來自殖民國的中下層階級,他們嚴格反對“舊世界”的許多不平等現象,希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即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大多數美國人都有著虔誠的宗教信仰,因此道德主義和人道主義也被視為美國文化價值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總的來說“美國的現代文化正在從隔閡走向統一”。當然這與美國的社會體制的改革密不可分。

二、從影視作品透視美國文化價值觀

(一)捍衛夢想

1.不同人的不同夢想

電影雖作為一門視聽藝術,但是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大多數電影也不過是人們在閑暇之餘以供消遣娛樂的玩物。但是對於真正讓人看後有啟示、有收獲的電影還是一樣會得到觀眾的熱衷與好評。美國的大部分影視作品都在造夢,它並不僅僅局限在某一小小的部分。有希望實現種族平等的夢;有渴望過上富足生活的夢;有盼望登上萬眾矚目的舞台,成為明星的夢;也有期望拯救全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夢。而這些無一例外地都從另一個角度彰顯了美國人的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的價值觀。無論是哪種意義上的夢,人們都籠統地把它稱作現代意義上的“美國夢”。盡管不同的人對這個詞語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是他的軸心始終不會改變,美國這塊土地提供一個可以實現夢想的平台給人們,即“人人都有成功的希望和創造奇跡的可能”。

2.從《阿甘正傳》淺析阿甘的永不放棄

美國的許多電影都對“美國夢”有一個非常完美的詮釋。影片《阿甘正傳》和《當幸福來敲門》就是展現美國夢的典型。在《阿甘正傳》中阿甘由始至終都貫穿著“笨有笨的作為”這一思想。盡管他是一個智障兒,但是憑著對生活永不放棄的信念,他順利地完成了大學學業並參了軍,最終還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戰斗英雄。命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未知數,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等待我們的下一站會是什麼。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記得幫你打開一扇窗,透過窗戶,陽光依然可以照進來。阿甘的故事教會人們只要敢想敢做,一切皆有可能。

3.從《當幸福來敲門》中解讀克里斯是如何捍衛夢想

另一部將現代意義上的“美國夢”詮釋得很完美的電影就是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美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取材於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當今著名的投資專家Chris grander。這部電影屬於勵志電影,但是卻與簡單地描述個人了奮斗與夢想的勵志電影截然不同。它成功地刻畫了一位瀕臨破產,老婆棄家,只有和兒子相依為命的窮酸落魄業務員的形象,最後是如何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故事,而這一過程沒有堅強的意志與精神的支柱,常人是很難做到,兒子就是他不斷奮斗下去的動力。克里斯在影片中說:“我生活的這一部分叫做搭公車;我生活的這一部分叫做冒傻氣;我生活這一部分現在的一部分叫做疲於奔命,我生命中這個階段的階段叫做幸福。”這部影片不是一味地強調個人的奮斗,腳踏實地抑或是憑借聰明的才智去獲得成功。這里的幸福不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更是一種責任,一種權利。追逐夢想不是一味地行走,偶爾也需要停下來思考一下,人生的目標究竟是什麼,有夢想就要好好地去捍衛它。

(二)追逐民主自由

1.美國文化價值體系中的自由與民主

平等與自由是美國人一直以來普遍認同的觀念,美國人雖然沒有統一的思想,但卻有普遍認同的觀念,即以平等和自由為中心的價值體系。美國的《獨立宣言》更是將平等與自由放在了首位,他明確地指出“我們認為以下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而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逐幸福的權力。”美國的自由與民主似乎就是上帝賜予他們的光環。在好多美國電影的開始,都有過這樣的`一幕,在一片金色的光芒中,一個象徵著美國人民爭取自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的女神像高高地聳立在紐約港口的自由島上。因此民主與自由也就被反復地穿插在影視作品中。

2.在《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和瑞德對自由的追求說到美國文化中的追求自由,同樣也會把大多數觀眾的視覺拉回到1994年上演的《肖申克的救贖》當中。“有一種鳥兒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片羽翼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這部電影用第三人稱的旁白描繪了肖申克監獄所發生的故事,以瑞德的視角描繪了安迪的所作所為和因為他而得到救贖的肖申克監獄的人們。本片最能吸引觀眾的還是主人安迪公強大的內心的力量和對自由生活的執著。他說人生可以簡單地歸於兩個選擇:忙著活,或者忙著死。影片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主人公渴望自由的執著從來沒有停止過。花19年用石錘鑿出一個洞,是什麼給了他動力,是內心的希望的火種。“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hope can set you free.”這也是作品本身所要告訴人們的。

(三)人性的光輝

1.人性的光輝是美國電影持久不衰的秘訣

美國的電影自始以來雖然在極力製造各種英雄神話,以各種視覺效果打造影片的獨特文化。如《真相至上》《戰馬》《泰坦尼克號》《2012》《驚濤大冒險》《危情時速》等。但無論是法制題材的電影抑或是一些巨型的災難片、科幻片,他之所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將人性的光輝巧妙地穿插在了整部影片當中。

2.《綠里奇跡》中黑人死囚約翰及監獄長的身上所呈現出的人性的光輝

拍攝於1999年的《綠里奇跡》,它同1994年的《肖申克的救贖》一樣同屬監獄題材的電影。監獄,是最陰暗恐怖的場所,充滿恐懼又令人毛骨悚然。盡管在這樣的地方,也不乏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在《綠里奇跡》中,黑人死囚犯約翰·科菲相貌恐怖,體形碩大,但卻身上有著溫暖的愛心和神奇的力量,他和監獄長保爾·艾治科姆一起誠心地幫助死囚們平靜地、安心地走過了人生最後的旅途,演繹出一段感人的故事。而中國恰巧相反,盡管監獄中也有許多感人的故事,但是因為教條主義的影響,很少有人去觸及。

3.《泰坦尼克號》中人性的真、善、美

影片《泰坦尼克號》是一部里程式的電影,自1997年上映至今,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這部電影之所以震撼人心,不僅僅是因為偉大的愛情,還有人性。“讓婦女和兒童先上”而不是“領導先走”。這是在船沉沒的那一刻,霍利克用錢收買大副要求先上救生艇這一戲劇沖突強烈地表現了出來。在生死面前男士們自己浸在水中,讓婦女兒童先上救生艇,他們克服了人性的自私,他們都是英雄。在“泰坦尼克號”沉沒的那個瞬間,船上相擁赴死的老年夫婦,母親講著故事和兩個孩子一起葬身海底,牧師在最後一刻還不忘給予人們精神的安慰,這都顯示出人類那無與倫比的偉大和無畏,他們就像會思考的蘆葦在自然的毀滅中迸發出了撼天動地的力量。一場災難,見證了人的脆弱,但也同樣見證了人性本身所含有的真、善、美。關於人性的主題,無論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總會讓人看後有思考、有收獲,也會成為人們永久歌頌的美話佳談。

4.從《拯救大兵瑞恩》中看硝煙彌漫中閃爍的人性的光輝

《拯救大兵瑞恩》在大多數觀眾眼中,它不過是一部精心製作的美國愛國主義宣傳片。但如果仔細觀看,將會領悟影片其深層次的含義。一個母親有四個兒子參戰,三個同時戰死,於是美國參謀總長下令無論如何要將身陷前線的第四個兒子安全撤回。作為現代民主的發源地之一,美國的立國精神就是強調個人價值。盡管“戰爭沒有仁慈,殺戮沒有良知,但硝煙彌漫中仍閃耀著人性的光輝”[4]。八個去救一個人,為的是不讓一個年老體衰的母親,經歷所有兒子都命喪戰場的噩耗,相信看過此片的大多數男性也會在此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5]

三、結語

美國的影視作品憑借其別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在全球范圍內樹立了標桿。美國影視作品所反映出的尋求夢想,追逐自由以及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尊重等價值觀已成為全球文化價值評判的標准。欣賞影視作品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不斷提高對美國文化的深入了解,而且可以掌握語言本身的應用能力。大多數影視作品中都對中美文化的差異及沖突進行了描寫和探討,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歷史背景和地理區域的差異,可以有效地促進跨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

6. 哪些美國影視劇帶你了解了美國文化

比較經典的有《老友記》和《宋飛正傳》,都屬於那種什麼都涉及的生活類情景喜劇,男女主角們也大多屬於工薪階級或者中產。不過這兩部年代太久遠了,對於了解現在的美國有點脫離時代了。《破產姐妹》和《無恥家庭》屬於一類,都是以美國窮人們為題材的劇集。不過這兩部劇到後面都有點為了窮而窮,各種刷下限,是有點矯枉過正的。《傲骨賢妻》沒看過,不好評價。

7. 從外國電影了解到的外國文化

《交戰規則》美國電影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槍林彈雨中不忘帶走自己國家的國旗。(大使館)
宣揚美國價值觀:自由,民主,公平。

8. 從《暮光之城》這部電影裡面學到的東西有哪些還有美國的東西。

Q1:個人英雄主義(狼哥);團隊(全家打退敵人);種族差異文化;家庭文化(單親也有愛)
Q2:1.這個國家很寬容民主(比如三法官告倒柯林頓),外來人口多,差異性就大;
2.很獨立,從小開始鍛煉自己動手的能力,18歲以後就是凈身出戶,靠自己;
3很愛國,可以罵總統,但不能罵國家,個人英雄主義盛行(西部文化)
Q3:
蝴蝶效應
盜夢空間
總統千金歐游記
虛擬偶像
生死停留
失落的第九軍團
麻雀變鳳凰
美少女特攻隊
一夜迷情
老友記電影版
在路上
聯邦調整局
極速天使
你好陌生人
宿醉1.2
鄰家女孩
鄰家女刺客
真愛至上
華爾街2
IF ONLY
忠犬八公
死亡特訓
冒牌天神
非常嫌疑犯
我知女人心
霹靂修女
社交網路
真愛至上
緋聞計劃
怦然心動
電梯里的惡魔
恐怖油輪
穆赫蘭道
的士速遞1.2
靈異第六感
律政俏佳人

9. 科幻片中的美國人文文化是什麼

「 人」為本位 終極關懷
———對當代美國科幻影片的一種審美認識

有學者認為,「電影是用特殊手段完成的文學。」當
我們以這樣的眼光投向當代美國蓬勃發展的科幻影片時,對
這句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科幻影片是當今美國電影發展中重要的一極。「現代文
化的活力在建築、繪畫和電影中表現得最為充分。」作
為美國電影中最活躍的種類,當代美國科幻影片的成果和成
就的確反映出美國文化的諸多方面。與書面文學一樣,當代
美國科幻影片同樣關注人類生存,關懷人類普遍生存的終極
意義。
這里所談及的當代美國科幻影片與傳統的科幻片有所不
同。這其中的分野,即傳統與當代的分野,以1975 年斯皮爾伯
格的《鯊齶》(又譯《大白鯊》) 和1976 年盧卡斯的《星球大戰》為
標志。他們使科幻片發展成為集災難片、冒險片、驚險片為一
爐的一個新片種,並導致美國電影的製作投入和票房收入直
線上升。緊隨其後的《金剛》(1976) 、《第三類接觸》(1977) 、《異
形》(1979) 、《超人》(1979) 、《失去方舟的入侵者》(1981) 和《E•T
•外星人》(1982) 以及這些影片的續集,掀起了新科幻浪潮。
毋庸諱言,人類文明的進步以及科技的發達對人類產生
了負價值,這是文明與科技的異化。當代美國科幻片一直對
這種異化和負價值進行觀照,對人類生存狀況進行思考,在火
爆的場面與驚險的情節中賦予這種負價值血與火的象徵,稱
之為「探索片」實不為過。它們的探索,反省過去思考現在而
直指人類的未來,因而具有一種先鋒性和開拓性。20 世紀90
年代以來這種探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詹姆斯•卡麥隆
的《終結者Ⅱ:最後審判日》(1991) 和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
園》(1993) 是其中的兩座高峰。從人與科技、人與自然的視角
出發,筆者以這兩部影片為基點,對當代美國科幻影片對人類
的終極關懷進行分析。
到世紀之交,當代美國科幻影片對此前的人與自然關系
作出了歸結。1999 年的《駭客帝國》最為典型,它借影片中電
腦人的嘴道出了觸目驚心的話語:「我發現你們(人類) 不是哺
乳動物。地球的哺乳動物都會和大自然維持平衡生態,人類
卻不會。你們每到一處就拚命利用,直到耗盡所有的大自然
資源。生存的唯一辦法就是侵佔別處。地球上只有另一種生
物才會這么做,你知道是什麼嗎? ———病毒。人類是種疾病,
你們是地球的癌症和瘟疫。」話非常偏激,卻有其沉痛的片面
合理性。惟其沉痛,才更顯《侏羅紀公園》的前瞻性, ———必須
改變這種現實了。
「人類的一切科學活動、藝術活動和文化活動歸根到底都
是為人服務、以人本位作為最高和最後目的的。」作為一種
文化活動,當代美國科幻影片以它特有的形式和視角觀照和
思考人類的生存,以「人」為本位,關懷人類存在的終極意義。

10. 從外國電影看外國文化

《功夫熊貓》(《Kung Fu Panda》)的:
<1> Funny! I see this movie lastweek,
So terrfic,this film make me loving Kung Fu! My liitle sister love the panda very much ,She ask me which kind annimal of Panda? i told her its one of the cutiest animal in the world ,it only lives in China.
In this movie, Panda learns how to improve his level of Kung fu,many scence show that this cartoon is so funny, You can see how things goes on with laugh,

I recommend this film to you.!

<2>

The film stars a panda named Po (voice of Jack Black), who is so fat he can barely get out of bed. He works for his father, Mr. Ping (James Hong) in a noodle shop, which features Ping's legendary Secret Ingredient. How Ping, apparently a stork or other billed member of the avian family, fathered a panda is a mystery, not least to Po, but then the movie is filled with a wide variety of creatures who don't much seem to notice their differences. They live in the beautiful Valley of Peace with an ancient temple towering overhead, up zillions of steps, which the pudgy Po can barely climb. But climb them he does, dragging a noodle wagon, because all the people of the valley have gathered up there to witness the choosing of the Dragon Warrior, who will engage the dreaded Tai Lung (Ian McShane) in kung-fu combat. Five contenders have been selected, the "Furious Five": Monkey (Jackie Chan), Tigress (Angelina Jolie), Mantis (Seth Rogen), Viper (Lucy Liu) and Crane (David Cross). Tigress looks like she might be able to do some serious damage, but the others are less than impressive. Mantis in particular seems to weigh about an ounce, tops. All five have been trained (for nearly forever, I gather) by the wise Shifu, who with Dustin Hoffman's voice is one of the more dimensional characters in a story that doesn't give the others a lot of depth. Anyway, it's up to the temple master Oogway (Randall Duk Kim), an ancient turtle, to make the final selection, and he chooses it阿甘正傳觀後感
Mr. A Gan has his own perseverance, keeping on running without of any reason, JUST RUNS. He said: 「Man has t look forward, and never encumbered by foretime. I thank that's the meaning of my running.」 Say goodbye to foretime and don't stay in-place. Although so many people in the world are used to follow others and few people can stick to one thing, Mr. A Gan does and becomes 「GOD」. There is another character Captain Dan. Dan lost his legs in Vietnarm War. He said that his fate is death in war. However, Mr. A Gan saved him and let him be alive. After losing legs, Dan was decadent and disgusted with life, complaining that A

Gan shouldn't save him. When he adjusted his mind, living on fishing with A Gan, he started to enjoy the wonderful life and thank A Gan's help. The movie is intended to tell people that life is wonderful by this character. Rainbow is always after cloud. The key point is that whether we have a good mind and an opportunity to ourselves to change bad situation. The movie is also sent such a message to us: do well what we should do, and life will return us well. There will be a miracle if only there is perseve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