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國影視 » 關於外國電影對比寫論文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關於外國電影對比寫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9-02 08:21:53

❶ 寫一篇關於《中國電影和外國電影區別》的文章

看完神奇的代碼、2012和阿凡達,大家是不是會有種感覺,就是現在都是在提倡環保,愛護自己的地球。再看看我們國家的電影:風雲2,三槍,十月圍城,還有滿要出來的孔子。是什麼呢風雲2已經沒有任何中心思想,全是什麼所謂特效,結尾最為雷的就是鄭伊健那樣假惺惺的哭,說什麼的忘了。三槍沒看,主要大家說實在不如看小品,所以還好沒浪費錢。十月雖然拍的不錯,但是怎麼老是拍過去的偉大歷史呢。外國都已經提倡未來,中國卻還在瞻仰過去。孔子,真是越拍越古老了。不管外國電影怎樣的斥資多少,雖然也在裝B拍些愛護地球的電影,但是人家做了。中國卻是連做也沒做,中國的落後還真不是一般二般的落後,但是只是說電影方面,其他暫且不說,因為我們國家永遠是和平為主嘛。這是後話。中國現在呢,不是速食電影就是廣告電影,連中心思想都看不出來,要麼就是25鋃鐺的情節,哎。不知道現在中國的編劇還是不是嘴裡叼著香煙,躺在床上,旁邊抱著個三級美女,寫著那所謂的好電影的劇情。不管山寨與否,搞些愛護環境的吧。雖然我能看見咱們南京現在又在實施恐怖的環境污染,哎,路路堵,路路挖,灰塵多,路邊樹上全是灰塵,建築垃圾亂扔。也許年底。上面發配錢,不弄些東西出來,錢不好吞吧,不然干嗎好好的路一會挖了又一會填,填了又挖。時代是在進步,環境也要保護啊。好象又岔遠了,反正總之一句話。中國的電影文化,已經往原始時代遞進了把錢當錢的朋友,請在家用點擊,播放,快進,結束。來看中國電影因為一浪費錢,二浪費時間。中國電影還其他因素:一,審查關。中國電影審查制度太過保守。基本上能在電影院演都有主旋律的陰影,不過這兩年好一些能讓放〈天黑請閉眼〉之類的恐怖片了二,拍攝類型。中國電影這兩年出現諸如〈可可西里〉〈尋槍〉〈玉觀音〉這樣的片子,基本都脫胎於歐美模式,我不是指的內容,而是新一代導演運用的各種拍攝技巧。三,產業化模式。好萊塢電影已經進入全盤的商業運做,電影製作就好比商品生產一般,幾乎全是按照市場規律辦事。而中國電影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模式基礎上。每年國家計劃投資拍攝大量的主旋律影片,留給開發商的空間太小,沒有形成規模四,人才儲備。中國的電影人才如是有才華名氣的都想到國外發展。而好萊塢卻是集合了世界上最頂尖的電腦製作大師,導演,編劇等,形成了良性互動五,投資製作。中國的商界大亨最國產電影產業顧慮重重,又沒有外國資本家那麼財大氣粗。是以很難下決心投資國產影片,除非是張藝謀這樣的世界知名人士。

❷ 我想寫一片關於電影的英語論文,求主題!

卧虎藏龍可以寫,人性、慾望、情義、中國文化。

❸ 求關於中外電影風格研究的論文,急

從發展來看,中國電影事業比西方電影事業起步要晚幾十年。西方電影尤其是美國電影常常有一些不經意的幽默,不是刻意去營造的而是往往在不經意間一個細節讓你忍俊不禁。相比較而言,中國香港電影界的奇跡「無厘頭」電影可謂從頭到尾讓人樂翻天,這不僅僅體現在情節設計上,在人物形象和塑造上,環境的布置以及音樂配置上都是做足功夫的。以我個人的淺薄認識,美國電影是「幽默」,香港電影里有的只是「滑稽」、「搞笑」而已,我無法評斷孰優孰劣。電影只是文化的一個縮影,不同風格必然有其文化大背景。另外從影片的題材上來看,西方電影的藝術片、西部片、歌舞片和動畫片也是別具一格,常常讓人感慨:啊!原來電影還可以這樣!而中國電影在發展中也形成了自己含蓄內斂的韻味與風格,在國際電影界的地位逐步上升,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上升。通過音樂與電影的比較,中西方文化的特點差異在我們腦海中都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接下來,我們又探討了中西方文化的具體典型及其深層原因。在做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們查閱了相關書籍並充分利用了網路資源。一 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誕生於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中沉澱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眷戀家園故土,提倡清靜無為;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風險意識和競爭精神不強,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淡漠。所謂的「山性使人塞,

❹ 我想寫關於美國影視看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英語論文(大四),沒啥思路,求英語高手指教!!

這個論題太大一點。可以寫美國的某一影片來看中西文化差異,譬如,價值觀的差異。
論文分三個大段。第一段可介紹一下影片,第二大段可再分為幾個小段,論述差異以及緣由。譬如,價值觀的差異,可能與宗教文化的影響有關等。最後一段是總結一下。
論文應該引述一些對白,這樣增加字數,可也增加文章的信服力。

如果能幫到你,就選為滿意。還可繼續提問。

❺ 能否推薦一部歐美電影,適合寫組織行為學的論文

推薦電影:《小蟻雄兵》(Antz,1998)
電影主題:工作中的
行為
世界
思考問題:電影展示了哪些與工作有關的主要問題,你所要的「工作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推薦電影:《尖峰時刻》(Rush
Hour,1998)
電影主題:國際多元化
思考問題:影片中給出了那些國際多元化的例子?他們之間的差異是如何導致相互之間的緊張關系的?

❻ 關於中外電影對比的論文

由王立平作詞、作曲的《少林,少林》,是故事影片《少林寺》的主題歌,創作於1981年。隋唐年間,群雄逐鹿中原,爭為霸主。王世充擁兵東部(古洛陽)潛號鄭王,行暴政,民怨沸騰。著名武術家「神腿張」抗暴助義,為鄭王侄王仁則陷殺,其子小虎亡命嵩山,垂危時為少林武僧曇宗所救。小虎在義傷中,無意發現曇宗偕十一棍僧禁苑練武,各懷絕技,心喜復仇有望,懇請曇宗納之為徒,遂落發為沙彌,法號覺遠。這期間,他邂逅一武功不凡的少女白無瑕,互通心曲,才知白竟是恩師之女,而曇宗等遁世為僧,亦有不可告人之隱…《少林寺》80年代曾在中國乃至世界影壇掀起一股新風格武術電影熱潮,「嵩山少林寺」成了一個聖地,武打片的概念也在國內迅速深入人心,並使李連傑一舉成為國際級影星。 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到處掀起了武術熱。與許多其它武打影片使用替身與特技不同,李連傑所展現的多是他的真實功夫,因為他曾連獲全國武術全能冠軍。而它的主題歌是對正義的贊美,是對少林寺的歌頌。

八十年代初,我國一部分優秀武術教練員和運動員與香港中原電影公司在國內拍攝了一部大型彩色寬銀幕武打故事片《少林寺》。張鑫炎開一代風氣之先的功夫片,河南嵩山少林寺實地拍攝,多位全國頂尖的武術冠軍出演,硬橋硬馬拳拳到肉的武打風格雖不如徐克等後來的新武俠飄逸靈動賞心悅目,但當年那種萬人空巷的轟動依然留存心間。

❼ 關於歐美電影的論文咋寫

給你幾篇文章範例

生命中無法承受之藍
"藍"在英文還有一個意思是憂郁,以藍色作為總體基調的影片似乎總被藍色這樣一種意向所暗示.藍色通常象徵透明干凈,同時也顯的溫情脈脈,但有透露出一股無奈悲涼.直射出整個故事的情節人物的性格.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步曲之一<藍>.朱麗葉.比諾什飾演的那個女人外剛內柔.那張著名的<藍>海報.她顯現在一片藍色的背景中間,微仰著頭.目光渙散卻有勁,強烈沒落貴族氣質表露無疑.
我記得影片中她神經質般的拿起又放回的葯瓶...老房子中透出的氣味似乎有止不住的悲哀.一個想忘卻過去的女人就從那裡搬了出來.去租房的路上,她把捏緊的拳頭放在碎石累成的牆上.用急促的腳步聲拖著拳頭,從牆的一側劃到另一側.
我當時有點不敢看下去,就低下了頭,再次抬起頭時,只看見她面無表情地吮吸這受傷的關節.但我分明聽見她急促的心跳聲.猜測著她是在恨自己,還是死去的丈夫,或是那個叫奧利維的男人.
後來在租來的破房子中,她被幾只老鼠嚇得手足無措,一個要好的女鄰居幫她搞定.兩個職業身份都存在巨大差異的女人卻惺惺相息,我們不得不嘲弄塵世的無常.
說藍是溫情的,原因是導演讓比諾什一直處於一種非常的冷靜的狀態.而且冷靜的可怕.得知原本深愛的丈夫另有所愛,她找到了那個女人.並無條件的照顧了他們.原因是她愛丈夫,丈夫又愛那個女人.宿命的悲劇往往就是這么可怕.它朝你撲過來時,你連反抗的資本也沒有.
欲哭無淚是基氏後期的最殘忍的一面.那種殘酷不需要太悲劇的情節,也不要演員無休止的掩面痛苦.只要幾句話,幾個眼神,幾聲嘆息.就能讓我們墮進思緒的萬丈深淵.
藍有個相對完美的結局.但就在這樣的氛圍下,我們卻傷的更深了.

2<對她說>

女人的沉睡,男人的獨白
一個憂傷的故事被阿莫多瓦編織的更加絢濫.兩個男人愛上了同為植物人的兩個女人.波瀾不驚的情節,平和的畫面氛圍,漫不經心的對白都一一掠過心間,被激起的波紋盪漾開來,感覺有潮又嗆.
馬克先失去了相戀多年的妻子,然後又失去了相處不久的女鬥牛士麗締亞.男護士貝倪諾一直照顧暗戀多年的阿謝麗,最後得知再也無法照顧她,獄中自殺.馬克喜歡流眼淚,但只流在心底,從來不懂對她說.單純的貝尼諾愛的很執著,也很願意對她說.但女人總在沉睡,什麼也聽不見.
一個愛說.一個不說,但導演的重點明顯沒有放在兩個人的比較上.作為同性戀者的阿莫多瓦.以前的片子總愛描述困境中的女人,這次表現的卻是男人.其實不管男女.在情感經歷的問題上總是相通的,人物性格終將決定整個啟始.
片子的開頭結尾都出現了大段的舞蹈.她們表情陰冷,動作僵硬,似忽被什麼力量左右.咄咄逼人逼人的氣質賦予了一種極端的美感.舞蹈中的女人是主角,男人是配角,他們神情緊張的幫女人推開障礙或在半空中撐起她們.沒有交流.
刺激貝尼諾喪失理智的是一部默片,一切銜接看似那般的漫不經心,但都指明了交流的無用性.麗締亞彌留的時候.即使馬克也會對她喃喃不休,她還是走了.貝尼諾深愛的那個姑娘最後醒了.但她什麼也不知道.也許她早就忘卻了有個叫貝尼諾的小夥子幫她撿起掉在地上的錢包.所有的交流都是徒勞.

3<畢業生>

青春的奠曲
六十年代末的奧斯卡影片<畢業生>以那個特定年代青年的困惑.直射出所有青年的迷惘疑慮.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是一個特定的時期.反戰浪潮,女權運動,性解放...舊觀念被否定.新觀念層出不窮.這樣的一個大背景自然也影響了整個時代的人們.他們認生命是空虛的,未來是無望的.
影片中的本傑明是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青年.知識分子,沉魔寡言,家境富裕.長像清俊.第一感覺是本傑明的迷惘,畢業後不知道何去何從.全部東西都需要別人代替安排.片子中有一首很著名的主題曲<沉默之聲>
在不安的夢中,我獨自前行/在圓石壘成的狹窄道路上/整潔街燈的光環/我在陰冷潮濕中豎起
領子/霓虹燈的亮光刺著我的雙眼/它把黑夜撕裂/觸摸到沉默之聲/裸露在燈中/我看見無數的
人們/他們在沒有言語的交流/人們在沒有聲音中聆聽....
------<沉默之聲>
歌曲的演繹者保羅.西蒙想必也和本傑明一樣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但都缺乏一種直接發泄的
方式.即便在精神上他們也毫無寄託,玩事不恭.寬裕的生活給予了他們物質上的保證,他們無所恃事,胡思亂想也不會被困窘的生活打攪.這樣的情形導致了越想越浮燥,那種失落悲觀又驗證他們先前的某些想法.這樣一輪接一輪的惡性循環不停的左右了他們的全部.
長期單調乏味的生活.使他們心生倦意.選擇一種未有的刺激符合和青春期的某種暗示.但在瘋狂之後,他們平心靜氣的思索,想到了什麼?後天良好教育得到的理性氣質又把他們從邊緣拉了回來.
但大圓滿的結局只是影片一個光鮮的結局.
更多的人會沉溺在一種不為人知,不為己知的連綿狀態中.他們從悲傷走向哀怨.漠然地面對...
鬱郁而終.沒有犯什麼錯誤.卻失去了所有.給青春留下了一條辛酸的尾巴.
達明96年的演唱會上,黃耀明說.這個世界對有青春的人好殘酷.而有青春的人對這個世界亦好殘酷.

4<海上鋼琴師>
碧波上的隱者
托那多雷的片子<海上鋼琴師>塑了1900這樣一個音樂天才.他很像我們身邊的朋友,離我們這么遠,又那麼近.透過他我們看到了自己的矛盾,歡快.悲哀.桀傲.自卑.原則.慾望...各種矛盾在無奈的軀體下得到統一.
1900喜歡對著大海發呆,神遊每個地方.他對外面的世界有著無盡的渴望.但又害怕跳過甲板去看那些地方.
很多時候1900在衡量船艙和陸地.物質和精神,情感和音樂.到底哪個重要.上岸是為了尋找船上沒有的,和金錢名譽完全無關.留在船上是因為對外界的恐懼.他怕迷失自己,怕在那個無邊無際的世界中鬱郁寡歡.迷失並非只是指紙醉金迷,酒池肉林.而是一種精神上的落差.客觀的世界總影響著我們.想逃離,只有隱身於世界的莫一角落.岸上的音樂也許更有靈感,但一種與身俱來.矢志不渝的信念也將隨之破碎,而這破碎了的對於1900來說又是何嘗的珍貴,用什麼也改變不了,甚至死亡.
1900用一種清晰冷峻的態度看自己和世界.他對自己並不確定,因此他怕這個世界.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天才,本身有一種凌人的氣勢.他能像控制80多個鋼琴鍵盤一樣輕易的控制整個世界嗎?那種俱來的傲氣絕對不允許他平庸.而殘酷的世界只會讓他事於願違.與其這樣不如孓然一身,過一種一開始就習慣的生活.生活經驗的匱乏,異於常人的思維早就註定他將在海上漂泊.
天才在某方面弱於常人的缺陷往往是最致命的,但也是他們最打動人的地方.我們熱愛1900就是因為
他到死都沒有跨出過船艙.
一個自戀到死的靈魂隨著眼前的巨大的紅光永遠消失了,他沒有出生證明,不是名人.他只是芸芸重生中的一員,縱使他才華橫溢.

更多請見http://blog.mdbchina.com/reshipment/post_1082535/?cid=113676
希望對你有說幫助

❽ 寫一篇關於 美國電影文化的論文 我該如何著手,從哪些地方來談,寫些什麼,

美國的電影多是商業化電影,但是,藝術是來源於生活的,所以,美國的電影文化,其實也就是美國人民的生活文化。你可以先看幾部不同的片子,什麼《這個殺手不太冷》,《海上鋼琴師》都是比較經典的。包括美國的動畫電影,也是很有特色的,可以網路上搜索一些。看電影要看它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它要給我們的宗旨是什麼,你從電影當中體會到了什麼。你有些什麼看法等等,都是可以寫的。

❾ 求《從西方電影看中外文化差異》為題的論文

從發展來看,中國電影事業比西方電影事業起步要晚幾十年。西方電影尤其是美國電影常常有一些不經意的幽默,不是刻意去營造的而是往往在不經意間一個細節讓你忍俊不禁。相比較而言,中國香港電影界的奇跡「無厘頭」電影可謂從頭到尾讓人樂翻天,這不僅僅體現在情節設計上,在人物形象和塑造上,環境的布置以及音樂配置上都是做足功夫的。以我個人的淺薄認識,美國電影是「幽默」,香港電影里有的只是「滑稽」、「搞笑」而已,我無法評斷孰優孰劣。電影只是文化的一個縮影,不同風格必然有其文化大背景。另外從影片的題材上來看,西方電影的藝術片、西部片、歌舞片和動畫片也是別具一格,常常讓人感慨:啊!原來電影還可以這樣!而中國電影在發展中也形成了自己含蓄內斂的韻味與風格,在國際電影界的地位逐步上升,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上升。通過音樂與電影的比較,中西方文化的特點差異在我們腦海中都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接下來,我們又探討了中西方文化的具體典型及其深層原因。在做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們查閱了相關書籍並充分利用了網路資源。一 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誕生於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中沉澱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眷戀家園故土,提倡清靜無為;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風險意識和競爭精神不強,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淡漠。所謂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這個道理。「東方人並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競爭意識,他們總是顯得嚴肅、執重,從不著急,時間觀念淡漠。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二.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中國傳統倫理總體取向是重義輕利。作為支配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張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 「以義制利」,提倡義利發生矛盾時,應當捨生取義。泛道德主義的中國傳統,用道德解釋一切,導致國民樂於言義恥於談利,重道德修養,輕外在事功的價值取向,從而導致科學在古代中國失去獨立的人格價值和社會地位。人專注於自身的內心世界,喪失對理性和自然的興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傳統和對科學的探索熱情。道德與理性的分離,使中國傳統出現反理性的傾向,從而阻礙了中國科學精神的發育。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空論玄談盛行,科學衰微和商業不發達的深層原因之所在。科學技術被視為怪技奇巧,商人被貶為四民之末,從而也導致中國古代科學盡管發達卻難於付諸施用,商業發展緩慢,國家積貧積弱的嚴重後果,到了近代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對象。 西方社會是以個人為本位,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個人的權益的實現,並且認為它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與生既來的,是天賦的。趨利避苦是個體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權利和利益的過程中不須負任何道德責任,可以不擇手段。在西方歷史上,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盛行不衰,構成了西方主流價值取向,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成了社會亘古不變的信條。在最大限度地謀求自身的利益觀念的驅動下,科學與技術在西方尤為受到重視,理性主義、科學主義在西方非常發達。在現實生活中,西方人表現出求新奇、好創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科學觀念和技術意識深入人心,成為構成人格的重要因素。這也導致西方社會重理性而輕情感,長於說理而短於談情,善於邏輯思維而疏於直觀感受。 三.和諧型文化與抗爭型文化:中國古代文化更多的是重人事而輕天道,重道德而輕知識。中國文化始終把謀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作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對人的獨立意志和銳意進取,培養人的群體觀念、順從誠敬意識等,尋覓的是一種中庸的、調和的處理途徑。中國文化的那種和諧觀念,同時也體現和培育了國民順從、屈服、保守與不思進取,安於現狀的精神,鮮有抗爭意識和反叛勇氣。從而也造成了謙虛謹慎、含蓄內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 在天人相分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支配下,自古以來西方社會就把自然與人區分並對立起來,自然僅是被人認識、利用、征服的對象,強調人的獨立自主和積極進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獨立精神。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戰,大膽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進的思維方式和不擇手段的行為方式去達到目的、爭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和心理狀態,從而形成率直、豁達,具有剛硬的文化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