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國影視 » 時期外國電影禁映問題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時期外國電影禁映問題

發布時間: 2022-09-01 05:29:48

A. 文化部管國外電影的審查與禁播嗎.

不知道你問的什麼意思,就按自己的理解來解答吧:
文化部作為中國的一個部門,不可能去管外國電影拍什麼,怎麼拍;但是要在國內放映的話,電影就要經過審批,以決定是放還是不放。不過,這個工作好象是廣電總局乾的,只是不明白廣電總局是不是歸文化部管。

B. 為什麼很多國外的恐怖電影在國內都遭到了禁播和刪剪啊

在中國上映的恐怖片是不能出現真鬼的,大多數都是葯物所致的幻覺或是人物本身患病,而國外的恐怖片之所以恐怖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片中所述是存在真鬼的,這會更令人恐懼,因此需要刪減或禁播。舉個例子,近段時間非常火爆的《
盜墓筆記
》,因為其中講述的有一些鬼神之說,所以不可能在電視上播,只能作為網路劇播。

C. 為何2012年暑假知道現在都沒有外國電影上映,聽人家說可能是今年暑假禁止上映了,到底什麼情況

外國暑期檔電影,由於引入需要完成審查程序,故檔期必然比外國的要晚1個月左右。今年好萊塢大片大部分在香港的檔期安排都比美國本土的更早,可以考慮到香港去看。
目前,中國暑期檔只有兩個月,原則上依然會給國內電影一個保護期。

7月上映的國外電影
7月27日 冰川時代4 老雷斯的故事

8月上映的國外電影
2012年8月2日 機械師The Mechanic

2012年8月30日 超凡蜘蛛俠
西班牙的朱莉婭的眼睛,美國的暮色 破曉上原定8月

D. 希特勒為什麼禁止在德國播放卓別林的電影

那是因為卓別林拍攝了一部諷刺納粹德國的影片《大獨裁者》。

《大獨裁者》是卓別林第一部有聲喜劇片,故事發生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那個瘋狂的年代,自由被抹殺,人類歷經滄桑……《大獨裁者》中的卓別林以希特勒為原形,惟妙惟肖地扮演了一個推行反猶太主義和侵略擴張政策的獨裁者形象.這是卓別林第一次以有聲對白電影向法西斯主義者發起了攻擊,便獲得空前的成功,因此本片獲1941年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男演員,最佳男配角,最佳編劇,最佳音樂5項提名;獲1940年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獲1997年美國國家電影名錄。

查理.卓別林自導自演的此片拍攝於希特勒氣焰最為囂張之時,片中對希特勒大加諷刺的情節顯示了其道德勇氣可嘉的一面。劇情描述猶太人理發師查理,因為獨裁者興傑爾對猶太人下達了逮捕令而東躲西藏。不料在奧國邊境時,卻被駐守在那裡的德軍誤認為他就是興傑爾,於是他趁機作了一場維護民主主義的大演說。該片是卓別林的傑作,理發匠部分平平無奇,獨裁者部分則有淋漓暢快的效果,尤以地球舞一場令人嘆為觀止。最後的演說內容精彩。

影評 & 幕後

《大獨裁者》(The Great Dictator)是卓別林最成功的電影之一。從新發現的電影膠片上,人們可以看到卓別林身著紅棕色的軍隊制服,正在一座金碧輝煌的舞廳里反復地練習華爾茲;還有卓別林在舞台下苦練正步走的情景。電影膠片還顯示了卓別林為電影設計的另一個結尾。《大獨裁者》的最後一幕是卓別林在為世界和平衷心祈禱,而這實際是臨時想出來的替代辦法。按他原來的設想,最後一幕應該是兩支敵對的軍隊在一起跳舞,後來因為技術上的問題而放棄了。

��《大獨裁者》由卓別林自己出資拍攝而成,前後共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影片公映的時候,美國還沒有參戰。雖然《大獨裁者》在納粹佔領的歐洲遭到禁映,但這並沒有妨礙它成為1940年最賣座的影片,打破了當時英國和美國的票房紀錄。這部諷刺納粹德國的影片以它獨有的幽默和風趣贏得了人們長久的喜愛。

卓別林自傳:拍攝《大獨裁者》

烏雲密布,納粹分子步步進逼。這時我正為寶蓮寫一部電影劇本,但毫無進展。阿道夫·希特勒這個丑惡的怪物正在煽起戰爭狂熱,這叫我怎能一心去迎合那些婦女的興趣,寫浪漫故事或是談愛情問題呢?

早在1937年,亞歷山大·科達就給我出主意,說可以根據面貌相似引起誤會的情節,編一篇有關希特勒的電影故事,因為希特勒和流浪漢都留著小鬍子。他還說,我可以一人兼演二角。以前我不曾考慮這個問題,但當時這個主意卻成了時髦的題材,而我又急於重操舊業。後來,我突然想到了,如果是扮演希特勒,我就可以當著一大群觀眾胡說八道,愛說什麼就說什麼。而扮演流浪漢,我幾乎可以仍舊像從前那樣不開口。希特勒的故事,可以最好地用來模擬、嘲笑、表演啞劇。於是,懷著滿腔熱情,我急忙回到好萊塢開始寫劇本。為了寫完這篇電影故事,前後我花了兩年時間。

我設計的影片,首場將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場上的鏡頭:德國人要嚇倒協約國軍隊,准備放那射程七十五英里的加農大炮。他們以為一炮就可以炸平蘭斯大教堂,沒想到瞄差了一點兒,只炸毀了一個公共廁所。寶蓮將在這部電影里擔任角色。我們雖然已比從前生分了一些,但彼此仍舊和和氣氣,保持著夫妻關系。

《大獨裁者》剛拍了一半,我就收到聯美影片公司發來的警告。公司接到海斯辦事處的通知,說我將遇到審查的麻煩。再有英國辦事處,也為放映反希特勒的影片擔心,懷疑它是否能在英國上映。但是我決心要續拍這部影片,因為我非要嘲笑希特勒不可。如果是當時我已經知道德國集中營里那些恐怖的真實情況,我是不會再去拍《大獨裁者》的,也不會再去和患有屠殺狂的納粹分子開玩笑的。當時我只是要嘲笑他們純血統種族的神秘無稽之談。我再也不曾想到,在澳大利亞野人住的地方以外,竟然會發生那樣的暴行!

後來從紐約辦事處收到了更多令人懊惱的信,信中都要求我別拍這部電影,說這樣的影片絕對不可能在英國或美國上映。但是我已下定決心要把它拍出來,即使是自己租劇院放映也在所不惜。

我還沒拍完《大獨裁者》,英國已向納粹德國宣戰。那一天我正在聖卡塔利娜島上度周末,從收音機里聽到了這個令人沮喪的消息。戰事初起,各條戰線上相當沉寂。我們都說:「德國人絕對不能突破馬奇諾防線。」後來,戰火突然四下蔓延燒開:比利時被突破了,馬奇諾防線崩潰了,在敦刻爾克遭到無情的慘敗,法國淪陷了。消息越來越壞。英國人陷入苦戰。這時候我們的紐約辦事處就像發了瘋似地把一封封電報拍了來:「趕快拍完你的影片,所有的人都在等著。」

拍《大獨裁者》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它需要許多模型布景和道具,這些我們准備了一年時間才齊備。

後來希特勒決定入侵蘇聯了!這證明他終於發了瘋。當時美國還不曾參戰,但是英美兩國人都如釋重負。

當片子快完成時,道格拉斯·范朋克和他妻子茜爾維亞來看我們拍外景。最近五年裡道格拉斯很少活動,我也難得看見他,因為他一直往來於英美之間。看到我們拍攝其中一個鏡頭時,他縱聲大笑。「我真想早點兒看到它。」

拍攝《大獨裁者》的時候,我已經收到了一些奇怪的信,影片拍完了,這類的來信就更多了。有的發出恐嚇,說將來無論在哪裡放映這部電影,他們就要在戲院里扔臭氣彈,向銀幕上開槍;有的進行威脅,說要去製造混亂。起初我想去警察局報告,但是又怕這樣一張揚出去,會使觀眾們不敢再去看電影了。有一個朋友替我出主意,說不妨找碼頭裝卸工人工會會長哈里·布里奇斯談一談這件事。於是我請他到我家來吃晚飯。

我很坦率地說出了我要見他的原因。我知道布里奇斯是反對納粹的,於是向他說明,我拍了一部反納粹的喜劇片,收到了一些恐嚇信。我說:「這部電影初映的時候,我是否可以,比如說,請你們二三十位碼頭工人來看,讓他們分散在觀眾們當中,要是那些親納粹分子搗亂,你們的人就輕輕地跺腳,別讓他們鬧得厲害起來。」

布里奇斯聽了哈哈大笑。「我不相信事情會鬧到那個地步,你有你自己的觀眾去對付那些壞蛋,只要有他們來保護就夠啦。再說,如果那些信是納粹分子寫的,他們無論如何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現。」

我在紐約包了阿斯托和卡皮特兩個戲院映《大獨裁者》。我們在阿斯托戲院為新聞界舉行預映。那天晚上我設宴招待富蘭克林·羅斯福的首席顧問哈里·霍普金斯,飯後我們一起去看招待報界的預映,到達那裡時影片已經放映了一半。總之,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那就是觀眾都會情不自禁地發出笑聲。

「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電影,」我們走出戲院時哈里說,「很值得拍這樣一部電影,但是這樣的電影不大會賺錢。它可能要虧本。」我用了二百萬美元,花了兩年的時間,現在聽到了他這兩句預言,當然不會高興。但是我仍舊冷靜地點了點頭。多謝上帝保佑,霍普金斯的話沒說准。《大獨裁者》在卡皮特戲院映出,觀眾們看得如痴如狂。

但是影評則是毀譽參半。評這部電影的人多數都反對那篇演說。紐約《每日新聞》說,我是在把群眾導向共產主義。雖然大多數寫影評的都反對那篇演說,說它和人物性格不符,但是一般觀眾都喜愛它,我收到了許多熱烈贊揚它的來信。

好萊塢頗有地位的導演阿爾奇·L·梅奧,請我允許他把演說詞印在他聖誕賀片上。一兩天後,我又應邀去華盛頓美國革命女兒大廳廣播《大獨裁者》結尾的演說詞。

E. 70,80年代的內參片和譯製片是怎麼回事

70年代前期,中國處在文革中,國內上映的外國電影除朝鮮、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越南這幾個所謂"友好"國家外,全部被禁止,但江青等人卻通過我國駐外使館或機構購買了大量西方和美國影片供他們自己欣賞,這些影片買的都是拷貝,沒有版權。這些原版的拷貝買回後由上譯、八一或北影等廠進行翻譯配音,做為內部參考片供內郎放映,所以叫做內參片。文革後,外國電影,尤其是歐美電影在國內全面開禁,特別是80年代後陸續大量引進國外影片的版權在國內公開上映,這些影片由上譯、長譯等廠翻譯配音後叫做譯製片,當然,文革前公開放映的外國影片經翻譯配音後也是譯製片。那些內參片後來也有很多購買了版權而得已公開放映,也就成了譯製片。

F. 《加勒比海盜2》在中國禁映的原因是什麼

8月份
上周五,《加勒比海盜2》在北美上映,連續刷新美國電影史上首日、單日及首周末最高的票房紀錄。盡管在北美取得了空前的成績,該片在內地的上映之路卻意外受阻———由於涉及怪物、骷髏等內容,該片初次送審未能過關,原定8月下旬上映的檔期也被《汽車總動員》所取代。而如果終審依然不通過的話,《加勒比海盜2》將無緣內地影院。

《加勒比海盜》2003年11月在中國上映,並取得2700萬元的票房,屬於近些年分賬大片中比較搶眼的一部,因此在今年年初各大發行公司報送電影局的推薦片目中,《加勒比海盜2》名列其中,送審時也為該片特地預留下了8月下旬這個黃金時段。《加勒比海盜2》的故事緊接著2003年的《加勒比海盜》的情節,講述奧蘭多·布魯姆飾演的小鐵匠威爾和凱拉·奈特麗飾演的大家閨秀伊麗莎白終成眷屬後的遭遇。上周末起,該片正式登陸北美市場後表現驚人,根據統計數據顯示,7日首映日當天該片收入5550萬美元,創下的美國電影史上首日、單日最高的票房紀錄,周末票房則累計達到1.32億美元,再破《蜘蛛俠》在2002年創下的三天收1.1484億美元的票房奇跡。

然而,就在《加勒比海盜2》橫掃北美的時候,電影局方面卻傳來了該片未通過初審的消息,理由是因為影片中涉及了亡靈、骷髏等內容,且片中一位章魚面孔的角色形象過於猙獰,不適合青少年觀看。而在美國,《加勒比海盜2》被定為PG-13級(13歲以下兒童必須有父母陪同觀看),這也意味著影片中的確具有一些比較「兒童不宜」的場面。

此外,記者從中影進出口公司獲悉,原先預留給《加勒比海盜2》的檔期已經由迪斯尼出品的第一部電影《汽車總動員》所取代,再加上《加菲貓2》、《來電驚魂》、《狗狗心事》以及國產片《第601個電話》、《魔比斯環》,8月的檔期已滿。因此,就算《加勒比海盜2》最終通過審查、與《碟中諜3》一樣以刪減版的形式上映,最早也得推遲到國慶檔,不得不面臨盜版與同馮小剛《夜宴》與成龍《BB計劃》這兩部國產大片的競爭的情況,票房難免流失。

盡管如此,製片方迪斯尼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迪斯尼駐中國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非常希望該片能在中國上映,目前還在繼續送審中,是否最後通過審查,現在還沒有確切的消息。」
新聞晨報

G. 為什麼有些電影拍出來會被世界各國禁播

《suooma120天》(打漢字會被XX掉)
因為太惡心了,超出正常人承受限度,供應影響不好,會對青少年造成惡劣影響
各國的電影分級制度不一樣,有些片子在國外可以放,在國內就不行

H. 為什麼很多外國電影都不能在國內上映

保護中國本土電影事業

I. 大家對廣電局禁播一些外國電影有啥看法

國情不同,不可同等看待。這是其一;國外有電影分級制度,我國目前各大電影人都在推舉成立我國的特色制度;另外禁播外國某些電影,有些確實是不能上映,要不就刪減一些。有的則是商業運作,保護國產電影,不讓歪果仁賺money。 不過對於文化的更好傳播,我國未來肯定會有相應的政策。

J. 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為何轟動一時

文革期間,因為譯製片較少,且集中在當時與我們有友好關系的幾個國家,因此,那個時期引進的國外電影,會在觀眾中誘發出今天看來匪夷所思的特別觀感。

在陳河的小說《黑白電影里的城市》中寫道:「《多瑙河之波》的熱潮還沒過,又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 《寧死不屈》上演了。由於這個電影有女主角米拉換葯時露出胸罩的鏡頭,電影院繼續每天爆滿……」

從中可以折射出文革期間引進的國外影片所引發的特有的觀眾觀影興趣。

其實,《寧死不屈》在觀眾中烙印下的強烈印象不僅僅局限於此,崔永元曾經說過,《寧死不屈》是他童年時印象最深的一部電影,而上海作家陳丹燕在回憶她童年的偶像時說:「70年代,我喜歡過阿爾巴尼亞一個電影演員,他在電影《寧死不屈》中扮演游擊隊員……」

《寧死不屈》為什麼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在那個時代引起如此深廣的反響?

注意一下《寧死不屈》公映的時間。影片1967年拍攝,1968年在阿爾巴尼亞公映,1969年就引進中國,當年公映。

據記載,它是文革期間第一部引進的外國影片。在三四年的時間內,沒有國外譯製片投放中國電影市場的情況下,《寧死不屈》首次進入中國電影市場,其新鮮感與沖擊性不言而喻,立刻掀起了一股波濤洶涌的觀影狂潮。

這其中,當然有部分觀眾對影片里的部分鏡頭投入了特別的注意,但實際上,我們今天看一下《寧死不屈》里當時的所謂暴露鏡頭,其實非常平常,也非常克制,根本沒有什麼香艷的成份。

而上面引述的那篇文章中陳述的事實,也不夠准確,因為那個換葯的女游擊隊員,根本不是米拉,米拉是影片里的女學生的名字。

而據《電影傳奇》透露出的消息,影片里的那個換葯的女游擊隊員,卻導致了這部電影於1973年在阿爾巴尼亞被禁映。

主要原因是這個角色扮演者的丈夫是一個導演,被認為思想意識存有問題,牽連到這個女演員,導致了電影禁映。

而中國的觀眾並沒有受到這部電影在本土噩運的影響,依然對這部電影一往情深。

當然,1973年之後,這部電影,在中國也有淡出的趨勢,它與文革早期的記憶糾纏在一起,在知青那一代人中尤其記憶深刻。

崔永元生於1963年,陳丹燕生於1958年,而另一個作家鐵凝在她的小說《永遠有多遠》中也記錄了文中的「我」對《寧死不屈》的迷戀,他們基本可以視著同一代人,決定了他們對《寧死不屈》有著相似的記憶與雷同的感受。

今天我們來看《寧死不屈》,會覺得這個電影恰恰印證了文革期間對阿爾巴尼亞電影的評價,那就是:莫名其妙。

不能不說《寧死不屈》的敘事存有某種問題,它在現在發生時的情節中,插入九段回憶,把故事的連貫性分割得支離破碎,最後電影只能看到斷斷續續的局部細節,卻沒有一個統貫的印象。

比如,影片中的女游擊隊員受傷後一直住在米拉的家裡,她是如何來到米拉家中的?

米拉與家裡新來的一個做生意的陌生青年,圍繞著吉它,而開始了他們的熟識,但是這個男青年後來哪裡去了?

米拉被捕之後,地下組織暗殺了叛徒,接下來,卻是導致德軍下令槍殺米拉她們兩個人,前後的邏輯關系給人的感覺,是地下組織的暴力行動,才導致了德國人的瘋狂報復。

既然電影連一個完整的故事,都沒有講清楚,但電影又為何能引發巨大的轟動?

從某種意義上,如果一部電影過度追求內在的邏輯關聯與巧立名目的內在關系,雖然能夠給人以燒腦的分析樂趣,但是電影過後,卻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煙消雲散,反而難以給人留下印象。

而一個內容簡單的電影,卻因為它的鏡頭的單一、緩慢,反而給人以強烈的瞬間沖擊力。

加上當時《寧死不屈》放映的時候,國內的外國影片較少,很多觀眾看了一遍還要再看一遍,而觀看電影的環境,很多都是在鄉間地頭的露天場所,所以那種簡陋環境下銀幕上提供的斷片式場景,十分容易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

它不需要故事的前後銜接,片斷的影像就具有強烈的刺激力與沖擊力,這應該是《寧死不屈》這樣的一個被中國觀眾列入到莫名其妙范疇里的電影,能夠給人以強烈印象的原因。

《寧死不屈》里的女游擊隊員,在當時的中國引發巨大的關注,也和影片里的主人公與當時的中國青年在興趣愛好、衣飾著裝與文化程度上更有共 情感 與同理心的緣故。

影片里呈現的 社會 形態,受到得天獨厚的長期的歐風勁吹,遠比同時代正掙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中國 社會 來得更具有現代性。在那個 社會 生態下活躍著的青年,更能獲得建國後思想文化有了全面提高的中國青年的認同。

這也是當時的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電影里的游擊隊員生活,能夠給中國觀眾帶來更為新穎的觀感的原因。

綜合當時觀看電影的觀眾的反映,我們大致可以看到電影里留下的深刻印象集中在以下幾點,這種印象滲入到當時中國人的現實生活、個人記憶與文化情境中,從長遠來看,甚至可以說影響到比一代人更為綿長久遠的精神領域。

這種影響具體是:

這就是我們在本文開頭部分提到的那種驚鴻一瞥的女性身著內衣的鏡頭。

而這種文革期間的特有的觀影驚詫,可以說分布在當時的幾乎能看到的所有在國內公映的譯製片中。

姜文在接受采訪時,就對電影里的女主角的漂亮表達了深刻的第一印象。他說,他年幼時,「頭腦中還沒有漂亮的概念,記得我看李鐵梅的時候都還沒有,直到看《寧死不屈》,這是一部阿爾巴尼亞的電影,說的是游擊隊戰士被納粹抓住了,但她們還是很樂觀地彈吉它唱歌,她們穿連衣裙,領口開得很低,我覺得那裡面的人是很漂亮的。」

《寧死不屈》里的漂亮,實際上是一種青春的活潑氣息,其實女主角看上去並不嬌艷,與今日錐子臉刻意營造的驚艷之美,不可同日而語,但是片中的人物表現,卻很接地氣。

尤其是女主角米拉的單純的眼睛的閃動,都給人一種強烈的生命存在的感覺,所以當米拉與戰友最後走向絞刑架的時候,才反襯出扼殺如此強健的生命力的殘酷,電影傳輸出的是一種對青春與生命的禮贊,才讓暴行來得如此黑暗與兇殘。

很多回憶都提到從這部電影里第一次了解到吉它這一樂器,而在改革開放之後,吉它的風行一時,很多人都認為與這部電影的推波助瀾有著深切的關系。

在影片中,吉它的低沉的帶著迴音的旋律,似乎能夠讓人產生共鳴。而影片里的德國軍官,也試圖用吉它來瓦解年輕的米拉的精神意志,但是,吉它在電影里彈奏的是一種勇往直前、無視生死的心靈自白,德國軍官意圖用吉它所彈奏的美的韻律,在女革命者的堅強意志面前,毫無作用。

可以說,吉它在電影里述說的是:美不一定能消磨人的意志,反而會讓人追求更博大的善與真。

作家鐵凝在小說《永遠有多遠》里注意到米拉的格子襯衣帶來的視覺魅力:「當我看完一部阿爾巴尼亞影片《寧死不屈》之後,我曾幻想我和影片中那個寧死不屈的女游擊隊員米拉長得一樣,我唯一的根據是米拉被捕時身穿一件小格子襯衣,而我也有一件藍白小格子襯衣。」

《寧死不屈》在展示山城小鎮的日常生活面貌時,表現了街上的市民出售巧克力。而當時的中國人,對巧克力大多數並沒有什麼明晰的認識。

在余斌的隨筆集《吃相》收入的《巧克力》一文中記載:「《寧死不屈》大約是我們看到的第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就是在這部片子里,頭一次聽說一種叫作『巧克力』的糖。……我們誰都沒吃過,沒見過,據說中國最早生產巧克力在七十年代初,但印象中商店裡沒賣的……」

電影里的調侃語句:墨索里尼,總是有理,現在有理,而且永遠有理,成為當時民眾口裡的調侃語句。

影片里德國軍官打檯球的場面,也使中國觀眾覺得新鮮。

之後,改革開放後出現的全國遍地開花的檯球室,雖然不能說與這個電影的誘導有關,但不能不說這一大眾性的 娛樂 項目的影像記憶還是不可小覷它的現實影響。

女游擊隊員拿著手槍在屋頂一邊奔逃一邊射擊,都讓我們看到了一種迥異於我們戰爭片的帶有個人主義色彩的戰爭場面。

影片里米拉在照應受傷的女游擊隊員時,兩個女性相互調侃,體現了青春的美好,也顯現出一種幽默意味,相比之下,中國電影里的人物對話太過沉重,缺乏這種風輕雲淡、涉筆成趣的幽默感。這種風格,很容易獲得當時擁有了相當的文化理解力的中國觀眾的共鳴。

電影里德國軍官牽著一條狼狗,出入穿行,而影片里的狗仗人勢,也突出了侵略者的殘酷與凶險。

但電影引發的副效果卻是引起中國觀眾對養狗的興趣。

11、高領羊毛衫。

影片里的一位游擊隊員穿著高領羊毛衫也引起了觀眾的特別關注。在徐約維所著的《星星的碎片》一書中寫道:「最初對高領羊毛衫的印象在文革時期,那時看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裡面的男主角經常穿一件素色的高領羊毛衫,黯黯的顏色反襯著生命的年輕、激情之中又滲透著一種高貴的氣質。這對於一個從事革命的大學生來說,顯得分外迷人。」

《寧死不屈》在中國引起的反響,還包括配音者賦予了人物以一種新鮮的氣質,給米拉配音的是劉廣寧,她的特有的帶有迴音的細聽起來摻著一點嗲味的聲音,給角色增添了一種可愛的氣質,塑造了一個嶄新的人物維度。

可以說,《寧死不屈》在進入中國之後,被時代、配音者、觀眾添置了原片沒有的新鮮的內涵,說它是一部外國影片,但它在走入中國之後,就開始了中國化的嬗變過程,與中國當時的時代風貌、接受者的心理感受膠著在一起,使它帶著更為鮮明的中國特色。

這或許就是它在今天看來不過是一部相貌平平的電影,但在那個特殊的放映區間,卻能夠產生那麼大轟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