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國影視 » 關於打軍鼓的外國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關於打軍鼓的外國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8-08 22:13:03

① 二戰電影中好多時候納粹德國部隊行軍時的軍樂。很振奮的。好像全是軍鼓演奏的

不僅是德國有,早前150多年前就有了,部隊打仗沖鋒行進時,就有軍樂一起前進演奏鼓舞士氣,你可以搜索一下進行曲之類的。

② 想問下看過電影《樂鼓熱線》的同學,他們那種軍鼓的水平是大概什麼考級水平放在中國是軍鼓十級嗎

我去……我看過哎 中國的小軍鼓考級似乎都是固定曲目 呵 畢竟我不是打小軍鼓的 反正架子鼓業余考級是這樣

③ 有一部美國獨立戰爭為背景的電影,有一對父子打漁為生,獨立戰爭爆發,他們的船被美國政府徵用了,後來兒

《革命》。有點年代了

④ 美國打架子鼓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架子鼓(Drum) 是爵士樂隊中十分重要的一種無音高打擊樂器,它通常由一個腳踏的低音大鼓(Bass Drum,又稱"底鼓")、一個軍鼓、二個以上嗵嗵鼓(Tom-Tom Drum)、一個或兩個吊鑔(Ride Cymbal)和一...

⑤ 求一些關於軍鼓的外國電影,答的好追加!

<<樂鼓熱線>>( Drumline)

導演:
Charles Stone III
編劇:
Shawn Schepps
Tina Gordon Chism

演員表:
Nick Cannon ..... Devon
Zoe Saldana ..... Laila (as Zoë Saldana)
Orlando Jones ..... Dr. Lee
Leonard Roberts ..... Sean
GQ ..... Jayson

劇情概況:
德文生活在紐約黑人集中居住的哈爾姆,他一心想進大學里的學校做一名出色的鼓手。現在,他的夢想終於得到了實現的機會,他向南方一所大學申請的獎學金獲得批准,他可以進入這所大學讀書了。進入這所大學之後,德文的才華果然得以施展,他很快在老師的調教之下成為學校內最為出色的鼓手。在進入樂隊之後,德文對鼓手的意義多了幾分理解。他意識到只有團結合作,才是自己的樂隊和鼓手真正需要的精神。他所在的樂隊最終和另一支樂隊在球場中央展開對決...

⑥ 求美國高中生電影名字

校園鼓號隊
編劇:蒂娜·奇斯姆 Tina Chism
主演:奧蘭多·瓊斯 Orlando Jones
尼克·卡農 Nick Cannon
佐伊·薩爾當娜 Zoe Saldana
坎迪斯·凱里 Candace Carey
傑森·維夫 Jason Weaver
出品:福克斯網站:http://www.drumlinemovie.com/

內容簡介: 影片的男主角德文生活在紐約黑人集中居住的哈爾姆,他一心想進大學里的學校做一名出色的鼓手。現在,他的夢想終於得到了實現的機會,他向南方一所大學申請的獎學金獲得批准,他可以進入這所大學讀書了。 進入這所大學之後,德文的才華果然得以施展,他很快在老師的調教之下成為學校內最為出色的鼓手。在進入樂隊之後,德文對鼓手的意義多了幾分理解。他意識到只有團結合作,才是自己的樂隊和鼓手真正需要的精神。在他和這種精神的帶領下,他所在樂隊了成了學校里的冠軍。 陣容解析: 據說本片的故事改編自某人的真人真事,但具體是誰卻無人知道,很多人都說實際上這是根據本片的監制的達拉斯·奧斯汀(Dallas Austin)的個人故事所改變。因為達拉斯·奧斯汀從小也是長於黑人街區,而且也曾是個音樂愛好者。不過不管角色的原型到底是誰,至少這些傳聞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卻是真。這個好像路上聽來的故事被肖惡魔·謝福德(ShawnSchepps)收集整理,成為影片的故事的基礎。將它寫成劇本的是提鈉·喬頓·克里斯(Tina Gordon Chism)。 在幕後人員中,最為主要的當然是影片的導演奧蘭多·瓊斯(Orlando Jones),他之前只有拍短片的經驗,拍這類製作規模略大的劇情長片這是他的第一部。不過上次他獨立製作的影片《全額償還》(Paidin Full)在美國觀眾中的口碑不錯,並已經入圍美國的獨立精神獎的最佳處女作獎。奧蘭多·瓊斯對於黑人為主角的電影似乎特別鍾愛,上次的《全額償還》的男主角也是黑人,而且也是來自紐約的哈爾姆區。這種偏愛與他本人是南非移民美國的黑人有關。從角色的某些個性和心中所懷有的夢想看,奧蘭多·瓊斯電影里的角色其實更像是他自己才對。從演戲到做導演,奧蘭多·瓊斯的早電影事業上付出的努力幾乎已經可以入戲。因此再拍其他黑人夢想有關的電影,他顯得特別熟練。 出演本片演員中也包括導演本人,另外一位值得一提的演員是尼克·卡農(Nick Cannon)。這位剛剛二十二歲的黑人演員,很早就開始演電視劇,現在是美國當紅的一個電視明星,憑借主持一檔電視節目而出名。如果加上電視劇在內,尼克·卡農演過的戲還真的不少,就連《黑超特警II》中,他都樂得出演一個小角色。雖然沒曾與奧蘭多·瓊斯有過合作,但黑人感覺上的相通之處,以及角色形象與與他自身形象的相近之處,都讓他有實力在電影市場上贏得觀眾的掌聲,至少是黑人觀眾的掌聲。如此,奧蘭多·瓊斯和尼克·卡農也算都完成了任務,因為影片的目標觀眾就是黑人。 allbbs視點不錯,只看了預告片,玩鼓的技術卻是一流,值得一看。

⑦ 求戰爭電影~~~老片子,主角是一敲軍鼓的少年,戰爭背景好像是前膛火槍時代!

應該是 梅爾吉普森 的《愛國者》吧。火槍時代。

⑧ 電影《紅磨坊》開頭三個音樂是什麼

Jacques Offenbach的Can Can,酷狗有,我也找了超久

⑨ 電影滑鐵盧之戰觀後感2000字

電影滑鐵盧之戰觀後感
這是一個典型的冷兵器和熱兵器結合時代的產物。本片以拿破崙的滑鐵盧戰役為主線,講述這個時代的戰爭是如何的殘酷,並側面講述了當時的戰略戰術。我在這里就簡單的介紹一下戰術問題。

首先為了讓初期接觸那個時代的觀眾能夠看懂該片。我先說說兩國的軍隊的各種區別(不要看了半天不知道誰和誰打呢):

英軍方面應該是我們最熟悉的紅藍裝了。紅色上衣,蘭色褲子。騎兵帶的就是最典型的熊皮帽了。

法軍方面是藍白裝。蘭色上衣配白色褲子。當時可是最流行的裝束了。絕對的時髦。

為什麼那個時代時代都不穿迷彩服呢。嘿嘿,因為那個時代不需要隱蔽的。打仗都是面對面的打。服裝越鮮艷越顯得牛的。越能嚇住敵人。這些人都不是嚇大的,你要穿個迷彩服上去你都不好意思和人家打招呼。

其次再說戰術方面。為什麼那個時代的人進攻的時候都排成整齊的隊型,並不時的有人喊「保持隊型」(和我們小時候練的團體操很象)。哈哈。因為那個時代的毛瑟槍不是很准,當時的武器打的都不是很准,你瞄東可能會打到西。只有把槍都排成一排才有最大的威力。這種百試不爽的戰術在機槍問世後就退出歷史舞台了。

當時那麼多偉大的戰略家可能也會考慮排成散兵對型沖鋒吧。(估計不是很實用)。

1、步兵方面

法軍方面進攻時先以縱隊方式前進,敲著整齊的軍鼓(現在看鼓點節奏好單調啊,弄點什麼搖滾上去估計這仗仗准贏)。然後在敵人步槍射程不到幾米外可以換裝進行部隊展開。一般都是脫掉身上笨重的行李卷(我暈,在敵人面前換衣服其不是很酷)。

英軍方面進攻時大體戰術相同,不同的是你法軍敲鼓我吹笛。蘇格蘭風笛還是很有名的大家認識它估計是在泰坦尼克上面吧。然後也是在敵人面前換裝並部隊展開(展開時很逗,還都得站齊了)。通常前幾排都是新兵,這時候的新兵只有祈禱不被打死。這樣在下一場的時候他們就可以站到後面了。

2:炮兵方面

要知道拿破崙就是炮兵指揮官出身,土倫一仗讓他徹底成名。但那個時候的炮彈也不是很猛不象現在一顆手榴彈的爆炸半徑都有25米。

威靈頓和他的傳令兵在一起,一顆炮彈過來他的傳令兵倒了,他居然沒咋地。到後來又一顆炮彈過來他也沒躲,與他幾乎挨上了的將軍居然倒了(狂暈啊)那個時代的士兵都是很勇猛的,在拿破崙的手下士兵大部分看到炮彈都不會躲閃的,有的甚至拔出軍刀敬個漂亮的軍禮後再OVER。

我們強調的就是一個口號------「保持隊型」

3:騎兵方面

英軍的騎兵多以馬刀為主清一色的白馬。而拿破崙的騎兵卻多以龍騎兵為主(配備長槍)全部都是黑馬。

綜述:

本次戰役我個人認為拿破崙有幾處敗筆:

第一他在擊退普魯士的軍隊後不該把自己部隊三分之一精銳交給那個叫格魯希的將軍去追擊潰敗的普魯士人。拿破崙有42位最優秀的元帥都被他放躺在俄國了,以至於到滑鐵盧戰役時他幾乎沒有什麼可用的將帥而不得不以一種賭博的方式把三分之一的精銳交給一個只會唯命侍從的傢伙。當他的部下聽到拿破崙這邊的炮聲有些稀的時候請求回軍援助主帥。可這傢伙卻說皇帝(拿破崙)讓我追擊普魯士軍隊於是他就在泥濘不堪的道路上盲目的追擊敵人。結果到最後他沒有追到普魯士。而普魯士的軍隊甩開他之後饒到英國人的陣地,在拿破崙和威靈頓誰都在苦撐就是他給了拿破崙最後的致命一擊。其實當時英法兩軍都快撐不住了。這個時候只要看誰的援軍先到誰就能把擊潰對方了。

第二用人不當,這也難怪他,剛登上皇位就打仗,他幾乎沒有什麼可用的帥才了。以至於到後來這些將軍只會揮霍他那優秀的騎兵,影片中我們會看到居然用騎兵去沖擊敵人的步兵方陣。結果被人家一頓屠啊。最後連人家英國兵自己都看不慣走出一位士兵想制止這樣的屠殺(很有紳士風度嗎)。

第三他並沒有占進天時和地利,戰役的前幾天連續下雨,道路泥濘不堪。他自己還感冒了。打仗的時候估計也暈頭轉向的吧。滑鐵盧時的他對自己婚姻的不滿,天氣帶來的煩躁對戰役的不樂觀在影片中都體現的淋漓盡致。

⑩ 求一部老電影的名字

反映拿破崙戰爭的十部電影

註:部分影片不是以拿破崙為主角,包括《戰爭與和平》和《氣壯山河》

《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1960,法國)
(又名《決戰奧斯特里茨》,正如片名,反映奧斯特里茨戰役的片子,中文版由上譯配音)
推薦:★★★★

《滑鐵盧戰役》(1970,義大利)
(內容不用多說了,從惠靈頓和拿破崙兩個視角看待這場戰役)
推薦:★★★★

《拿破崙先生》(2003,法國)
(反映拿破崙在聖赫勒那島的最後時光)
推薦:★★★★

《戰爭與和平》(1968,蘇聯)
(反映拿破崙進攻俄國,但不是以拿破崙為主角。影片長度超過8個小時,動用了多名正規軍人參與拍攝,除了蘇聯版,《戰爭與和平》還有三個比較出名的版本,包括美國版、英國版、歐洲版,但最受好評的還是蘇聯版)
推薦:★★★★★

《別了,波拿巴特》(1985,法國)
(反映拿破崙遠征埃及)
推薦:★★

《氣壯山河》(1957,美國)
(故事背景發生在拿破崙進攻西班牙期間,主角不是拿破崙)
推薦:★★★

《我與拿破崙》(2006,義大利)
(以喜劇的方式描寫拿破崙在聖赫勒那島上的生活)
推薦:★★★

《拿破崙情史》(1954,美國)
(又名《拿破崙與黛麗絲》)
推薦:★★★

《拿破崙》(1935,法國)
(長達235分鍾的黑白影片,但導演卻還說它「只不過是一部未完成的巨大作品的序幕」,某些片斷需將三塊銀幕拼接起來才能放映)
推薦:★★★★

《拿破崙戰爭》(2002,德國)
(又名《拿破崙回憶錄》,一些網上商店的DVD則名為《拿破崙》,克里斯蒂安·克拉維爾主演。影片很長,由《戰爭的號角》、《王者的榮耀》、《命運的轉折》、《滑鐵盧之戰》四個故事組成,比較完整地反映了拿破崙的主要事跡,雖然在細節上不像《決戰奧斯特里茨》、《滑鐵盧戰役》等專以某場戰役為主題的片子那般詳細,但很值得一看)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