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國影視 » 外國電影聖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外國電影聖

發布時間: 2022-02-04 17:48:30

❶ 外國電影史的目錄

第一章電影的誕生
第一節 電影的起源
第二節 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第三節 喬治·梅里愛的「銀幕戲劇」
第四節 歐洲的兩種傾向
第二章電影敘事形式的發展
第一節 鮑特及影片《火車大劫案》
第二節 格里菲斯的電影敘事觀念
第三節 美國默片「喜劇片」敘事
第四節 查爾斯·卓別林的喜劇觀念
第三章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第一節 法國印象主義心理敘事和超現實主義傾向的各種流派
第二節 德國表現主義和現實主義傾向的美學追求
第三節 前蘇聯蒙太奇學派的理論與實踐的美學探索
第四節 20年代記錄主義電影的發展
第四章美國好萊塢「黃金時代」
第一節 聲音進入電影
第二節 好萊烏的電影企業及製片政策
第三節 類型電影觀念及其模式
第四節 奧遜·威爾斯的《公民凱恩》
第五章法國詩意現實主義
第一節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先驅
第二節 詩意現實主義的發展
第三節 寫實主義大師讓·雷諾阿
第四節 詩意現實主義的貢獻及誤識
第六章前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第一節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提出和聲音進入蘇聯電影
第二節 轉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電影創作
第三節 社會主義視實主義電影創作的高潮期
第四節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新發展
第七章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第一節 新現實主義電影產生的背景
第二節 作者與作品、風格與理論
第三節 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
第四節 新現實主義的繼承人們的演變
第八章民族電影興起中的日本電影
第一節 日本電影的崛起與戰前發展概況
第二節 戰術時與戰後日本電影形勢和主題
第三節 50年代日本電影的黃金時期
第四節 日本當代電影的發展
第九章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
第一節 「新浪潮」——劃時代的作者電影
第二節 「新浪潮」在創作上的主要特徵
第三節 「左岸派」——現實主義的革命新派
第四節 「左岸派」在創作上的主要特徵
第十章新好萊塢電影與新德國電影
第一節 新好萊烏電影所產生的背景
第二節 新好萊烏時期的電影創作
第三節 新德國電影的初期
第四節 新德國電影的四大導演

❷ 外國電影史的教材

書名:外國電影史(中央戲劇學院系列教材)
ISBN:710602099
作者:劉立濱
出版社:中國電影出版社
定價:20
頁數:0
出版日期:2004-2-1
版次:2
開本:大32開
包裝:平裝
簡介:本書按照編年史與國別電影研究結合的方法來進行編寫。重點介紹各個時期和文化影響?攏?雜詰纈耙帳醯姆⒄棺鈑諧寤饕蛩鞀虻湫鴕庖宓鬧??纈霸碩?⒌纈跋窒蠛偷纈懊姥Я髖傻男問膠頭綹瘛M?奔婀碩砸恍┲匾?牡纈白髡吆偷纈白髕返慕檣堋T詮?鷓芯康姆凍肽諭黃屏艘話愕牡纈笆方灘畝砸恍┰詰纈按醋魃掀募?厴?墓?液痛醋髡咧蛔治刺岬木窒蓿?⒔?罱?1年非常具史料研究價值的電影現象都收入進來。
目錄:
第一章 電影藝術的形成
第一節 起源:電影的「史前史」
第二節 奠基人:盧米埃爾兄弟和梅里愛
一、盧米埃爾兄弟
二、喬治·梅里愛
第三節 歐洲的兩種傾向:布賴頓學派與百代的創業
第四節 默片時代的美國電影
一、鮑特及《火車大劫案》
二、格里菲斯對於電影敘事觀念的發展
三、喜劇片敘事及查理·卓別林的喜劇觀念
第五節 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一、法國印象派電影及超現實主義傾向的各種流派
二、德國表現主義和現實主義傾向的美學追求
三、蘇聯蒙太奇學派的理論與實踐
四、紀錄主義電影的發展
第二章 電影作為工業
第一節 好萊塢電影的「黃金時代」
一、有聲電影的興起
二、好萊塢的電影企業及製片政策
第二節 類型電影觀念的形成及其模式
一、西部片
二、愛情片
三、強盜片
四、恐怖片
五、音樂歌舞片
第三節 好萊塢經典時期集大成者:奧遜·威爾斯及《公民凱恩》
第三章 世界電影中的現實主義電影運動
第一節 英國紀錄電影運動
一、起源
二、影響
三、戰後
第二節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
第三節 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
第四節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一、新現實主義電影產生及其背景
二、新現實主義的主要作者與作品
三、新現實主義的影響及演變
第四章 民族電影中的大師
第一節 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
第二節 日本電影大師:小津、溝口與黑澤明
一、小津安二郎
二、溝口健二
三、黑澤明
第三節 印度電影大師:薩蒂亞吉特·雷伊
第四節 波蘭電影精神的書寫者:安德熱伊·瓦伊達
一、引子:波蘭精神與波蘭電影
二、「戰爭三部曲」:《一代人》、《下水道》、《灰燼與鑽石》
三、「波蘭學派」的危機與延續:2世紀6-7年代中期
四、「道德憂患電影」——《大理石人》和《鐵人》
五、是選擇還是屈從?面對商業下的困境——瓦伊達在2世紀9年代的電影創作
第五章 電影中的「新浪潮」
第一節 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電影
一、法國「新浪潮」電影產生的背景
二、法國「新浪潮」的主要作者與作品
三、法國「新浪潮」的主要創作特徵
四、「左岸派」的作者與作品、風格及特徵
五、真理電影與浪潮之外的作者
第二節 日本電影新潮流
第三節 異軍突起的新好萊塢
一、舊好萊塢與新好萊塢
二、新好萊塢時期的重要作者與作品
三、新好萊塢類型論及其後發展
第四節 新德國電影與四大導演
一、先聲:聯邦德國電影的嚴重危機
二、《奧伯豪森宣言》與德國青年電影
三、新德國電影的四大導演
四、新德國電影的衰落與流變
第六章 進入2世紀9年代——異彩紛呈的當代電影
第一節 丹麥:Dogma 95-2世紀最後一場電影運動
第二節 美國:好萊塢體制內外
第三節 法國:打上民族烙印的悖德者
第四節 英國:電影業的新轉機
第五節 西班牙:新生代導演的崛起
第六節 義大利:喜劇片的永恆魅力
第七節 亞洲之光
一、伊朗電影:受到國際大獎青睞
二、韓國電影:希望之年
三、日本電影:再造輝煌
四、印度電影:我歌我舞
五、越南電影:西方文化塑造下的「民族」形象
六、泰國電影:魔幻傳說
結語 數字時代的電影——幻覺或是奇觀
後記

❸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好萊塢 美國電影

好吧,電影1895年才誕生。也就是說,20世紀初,電影才在法國剛剛開始被人所接受。至於好萊塢,其實真正的興盛是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也就是美國經濟大蕭條變相的促進了美國電影的繁盛。如果說真正的20世紀初的話,20世紀30年代應該是不太算的。
如果真的要做這個時期的美國電影的話,那個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也就是格里菲斯的1915年的《一個國家的誕生》,和1916年的《黨同伐異》。都是以那個時期的社會為背景,涉及一些三K黨,種族歧視等等問題。薩杜爾曾經說:「如果很好的回顧一下歷史,1915年2月8日《一個國家的誕生》首次在美國上映的日子乃是好萊塢統治世界的開始,同時也是至少在以後幾年間好萊塢藝術稱霸世界的開端。」
格里菲斯雖說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但是也許大家不會太對那個年代感興趣,稍稍提及一些就好。但是從1913到1927年有聲電影《爵士歌手》開始帶領好萊塢進入黃金時期,這10多年都是查理·卓別林默片的天下。比如《城市之光》,《摩登時代》,《淘金記》等等。這個大家多少有些了解,資料也比較好查,可以著重這方面。
當然,如果想更豐富的話,可以簡略講述一下比如第一部彩色電影《名利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這些有代表性的電影後來都進行過翻拍,也有代表性,時間也是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左右,比較符合你要求的時間背景。甚至也可以略略提到好萊塢稱霸世界開始的30年代,比如秀蘭·鄧波兒,比如大量改編拍攝的名家電影,像是《小婦人》,《茶花女》,那個30年代是好萊塢開始振奮人心的黃金時期。略提這里也未嘗不可。
建議參考一下北京電影學院的教材《外國電影史》,會有很大幫助。
希望以上這些能幫到你。

❹ 外國電影史(20世紀)有一位導演,3個字的很像中國人的名字,好像姓劉

如果說是劉的話,那就應該是劉易斯
注意,劉易斯這個有點特別,有時候Lewis(劉易斯)是姓,有時候是名。
有幾個很有名的劉易斯導演
如007系列的導演,劉易斯·吉爾伯特,這里劉易斯是其名,姓則是吉爾伯特。

而布拉德·劉易斯導演,這個劉易斯就是他的姓,名則是布拉德

以上兩個導演,名字里都有劉易斯,可是考慮到歐美人常以姓稱(因為稱呼都是姓+職業/身份,所以名字往往不被人熟知,反而姓被人熟知),所以推測你說的「劉姓導演」,應該是姓「劉易斯」。那麼可以排除劉易斯·吉爾伯特了。

20世紀,姓劉易斯的導演很多,沒法確定你說的是哪個。如果你知道他導的某部電影的話,就好說了。

❺ 外國電影史中技術主義的流變

●德國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此字原為藝術史與批評的專用語,意指不再把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地,以線條、形體和色彩來表現情緒與感覺作為藝術的唯一目地。表現主義電影則發源於1920年的德國,此種電影中的演員、物體與布景設計都用來傳達情緒與心理狀態,不重視原來的物象意義。《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運用這種手法而聞名。之後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到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與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考克與奧森.威爾斯亦受表現主義的影響。

●形式主義Formalism

文學、藝術或戲劇中專強調形式與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起源於1915年的俄國,因為莫斯科語言學圈及詩語言學會的成立,反對俄國革命前處理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形式主義強調不同形式的運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內涵,剪接、繪畫性構圖與聲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均是此種主義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義的壓迫而停止在俄羅斯的發展,但對後來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有很大影響。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film

1920年興起於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的、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人類潛意識的種種狀態。路易斯.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作品。而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旨在反抗寫實主義與傳統藝術,領導人安德烈.布列東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種純粹的心靈自動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試著以語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來表現思想真正的運作情形。」後來超現實主義成為實驗電影與地下電影的重要源頭,如美國的瑪雅.黛倫與肯尼斯.安格。商業電影中超現實主義並不是主要派別,只出現在個別導演的電影中,如伍迪.艾倫。

●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羅貝多.羅賽里尼、狄西嘉、魯奇諾.維斯康堤等。這類的電影大主題大都圍繞在大戰前後,義大利的本土問題,主張以冷靜的寫實手法呈現中下階層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不過新寫實主義電影在國外獲得較多的注意,在義大利本土反而沒有什麼特別反應,1950年代後,國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經濟復甦已獲抒解,加上主管當局的有意消弭,新寫實主義的熱潮於是慢慢消退。

<P> ●法國新浪潮NewWave

原本是沒有嚴格界定的新聞性用語,指1958與1959年間一批法國新導演所拍攝的格調清新,頻頻獲獎的首部作品。後則被廣泛運用,概括了法國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電影製作與創作傾向。這些新導演有很多都是《電影筆記》雜志的影評人,如高達、楚浮、夏布洛、侯麥、李維特等。他們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傳統電影的高度自覺,並用其作品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是題材還是技法都與傳統電影大相徑庭。混合利用傳統電影類型與好萊塢導演風格,來實驗剪接與結構上的新形式。由於重視拍攝的自由度,往往只憑綱要性的腳本拍攝,喜歡即興與自發的拍攝方式。而其主題上則帶有存在主義的色彩,如亞倫.雷奈的,《廣島之戀》與高達的《斷了氣》均是這類影片。新浪潮這個詞自從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與法國結緣後,常被拿來形容其它國家新興的電影製作活動和電影復興現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電影,1960年代的波蘭與1970年代的德國新電影。

●真實電影

1950年代末開始的,一種以直接記錄手法為特徵的電影創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尚.胡許與美國的大衛.梅索。這些倡導者自言他們的靈感來自蘇聯的吉加.維多夫的「電影真理報」,較大的差別在於真實電影的事件更完整與單一,因此更具有劇情片的情節。製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攝真實生活,不事先寫劇本與用非職業演員,影片由固定的導演、攝影師與錄音師三人完成為其特點。法國與美國的真實電影最大不同在於法國可讓導演介入,如尚.胡許的《夏日記事》(1961),而美國的真實電影則強調導演置身事外,不幹涉事件進行。這樣電影拍攝手法要求導演能准確的發現事件與預見戲劇性過程,攝制動作要敏捷與當機立斷,而這種方法必然限制了題材的選擇方向,因此純粹意義上的真實電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實電影的最大意義在於它給一般劇情片的創作提供一個保證最大限度上的寫實性。高達在他很多電影裡面進行主觀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實電影的方法。

<P>

●第三電影ThirdCinema

泛指第三世界電影工作者所製作的反帝、反殖民與反種族歧視、反剝削壓迫等主題的電影。其具體主張由古巴導演費南多.索拉納斯與奧大維.傑提諾在1970年代初期合寫的《邁向第三世界電影》(TowardaThirdCinama)一文,他們稱資產社會依其封閉與被動的藝術觀所拍攝的電影商品為「第一電影」,作者電影、巴西新電影、表現主義電影等強調個人經驗的作品為「第二電影」,「第二電影」是第一電影的一條出路,但是已是體制的極限,而在革命中產生,與體制對抗的電影則是「第三電影」,亦可稱為解放電影與游擊電影。這兩位導演強調「第三電影」必須是製作體系無法吸收,且異於體制的須要。在《邁上第三世界電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攝影機是影像/武器的無窮徵收者,放映機則是一秒發射24格的步槍。

●巴西新電影CinemaNovo

指巴西在1960年代興起的新電影運動,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創造有地方色彩的電影文化,以掙脫外來,尤其是北美電影文化的主導形式。他們對於國家、社會現實的觀點較為犀利,美學原創力亦非常豐富。最早以葛勞伯.羅恰領導的電影合作社方式經營,重要導演還有魯伊.蓋拉、尼爾森.皮瑞拉等。他們的電影既反映了社會現實,也極力尋求大膽甚至古怪的美學風格,如羅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錯的成績。巴西新電影曾被激進左派批判為太重美學意義,並在發展上與電影工業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觀眾仍然較喜歡重娛樂的商業電影,對於新電影較不接受。1964年巴西軍事叛變,檢查制度變嚴,而重要創作者如羅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電影運動沒落。但巴西新電影對於其它拉丁美洲國家的以電影運動有不少的影響。

●德國新電影NewGermanCinema

1960年代初出現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興德國電影的運動。1950年代西德隨著經濟的復甦電影亦蓬勃發展,但內容逃避現實,貧乏單調,1950年代末到1960黏代初電影業陷入低潮,連國際影展的參加資格也沒有,受到當時法國與英國等國家新電影的影響,便產生了德國新電影。1962年的「奧伯豪森」西德短片電影節中,有26位導演一起發表了「奧伯豪森宣言」,發起人大都是只拍過短片的年輕導演,宣稱要與傳統電影決裂,要運用新的電影語言並且從陳規陋習、商業夥伴與某些利益團體的羈絆中解脫出來。不過宣言運動開始的前三年由於資金缺乏,只拍出一部電影。1965年取得政府協助,成立「青年德國電影管理委員會」資助青年導演拍片,到1967年總共拍了20多部電影,並在國際影展中獲得肯定,因此德國新電影聲名大噪。但這初期的德國新電影並沒有法國新浪潮那種輕松放任的感覺,反映的世界不是豪無希望,但也沒有明確出路,因此在國內不受歡迎,很快又限入危機。1975年新電影運動再次出現高潮,原因是政府的資助法作了更改,變得有利於青年導演;電視台開始資助年輕導演拍片;1971年之後,德國創辦了自助性的電影攝制與發行機構「作家電影出版社」與「新德國劇情片製片人工作協會」;美國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國新電影並開始投資。而更重要的原因是這時期出現許多人材:法斯賓達、荷索與溫德斯等。他們的作品在藝術上富有特色,在國際上也獲得很多肯定,但是在國內仍不受歡迎,於是第二次高潮又再次陷入沉寂狀態。1979年新電影運動再次復興,這得力於法斯賓達的《瑪麗布朗的婚姻》與雪朗多夫的《錫鼓》在國內票房上成功,使德國新電影擺脫國際上得獎而國內不賣座的局面,1979年之後運動聲勢更為浩大,成為西德電影的主流,在人們心中已成為一個流派的標志。

●直接電影DirectCinema

指以寫實主義電影風格拍成的紀錄片,和「真實電影」的攝制有許多共通處,如以真實人物及事件為素材,客觀紀實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敘述等。直接電影和真實電影的唯一差別,在於直接電影視攝影機為安靜的現實紀錄者,以不幹擾、刺激被攝體為原則;真實電影則使攝影機主動介入被攝環境,時而鼓勵並觸發被攝者揭露他們的想法。

❻ 《外國電影史》最新txt全集下載

外國電影史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第九章 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
第九章 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
1958年,當克羅德?夏布洛爾的影片《漂亮的塞爾其》和讓?魯什的影片《我這個黑人》等,一批較新穎的影片紛紛出現在法國銀幕上的時候,法國《快報》周刊的專欄支記者法朗索瓦茲?吉魯,第一次使用了「新浪潮」這個名詞來談論當時的法國電影。這些由不知名的年輕人製作的影片,打破了以導演資歷為基礎的製片方法,帶給法國電影一種清新的氣息。這時幾乎所有第一次參加拍片的人都被戴上了「新浪潮」的帽子。就連阿侖?雷及拍攝的《廣島之戀》也被算作了「新浪潮」的影片。 1959年,r特呂弗拍攝的《胡作非為》獲得了雖納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從此確立了新人的地位。
從1958年一1962年的5年間,大約有200多新人拍出了他們的處女作。真像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洶涌潮流沖擊面來,鋪天蓋地勢不可擋。它創造了法國電影史、也是世界電影史上的奇跡。同時,不僅改變了法國電影的面貌。也改變了世界電影的面貌O.1962年……
免費的,直接下載就行

❼ 關於歐美喜劇電影的歷史

在無聲電影時期,誕生了一大批電影藝術大師,梅里愛、格里菲斯、卓別林、愛森斯坦、勒內·克萊爾、茂瑙等,他們在電影創作實踐中已經積累和完善了一套成熟的影像蒙太奇藝術 裡面尤其以卓別林的無聲喜劇最為我們所熟悉

現代的動作喜劇電影融合了戲劇中的滑稽元素和動作,在其中電影演員在刺激的情節和驚險特技加入了幽默搞笑。這種類型影片在八十年代的北美特別流行,當時的喜劇演員,比如,艾迪·墨菲開始參與了更多動作為主的角色,比如在電影《48小時》和《比佛利山超級警探》裡面的角色。 這種類型的電影通常是關於友誼的影片,常常帶有錯亂的友伴,典型電影是《午夜狂奔》、《尖峰時刻》、《絕地戰警》 和《終棘警探》。滑稽功夫電影在成龍的努力下成為香港動作影院中的主流。這種電影也可能著重於超能英雄,比如《超人特攻隊》、《全民超人》和《特攻聯盟》。
滑稽恐怖片是一種恐怖電影,在影片中傳統的黑暗主題被人以幽默的方式詮釋。這些電影要麼是愚蠢的恐怖杜撰,典型影片是《鬼屋魅影》、《新科學怪人》、《異形奇花》、《鬼屋》 ,而且在恐怖電影中誇張做作的風格受到推崇。有些電影內容很具神秘氣息,但是沒有做作地地製造恐懼,諸如《活人甡吃》。另一種類型的滑稽恐怖片則是主要渲染極端的血腥和暴力,典型影片是《新空房禁地》 (1992)、《鬼玩人》 (1981)和 《恐怖俱樂部》。
奇幻喜劇,這類電影使用魔幻、超自然抑或神話元素來達到喜劇效果。大多玄幻喜劇包含惡搞或者諷刺的元素,把諸多玄幻規條拋置腦後,比如,一個英雄變成了膽小的傻瓜,公主淪為笨蛋。這類電影的典型包括《變腦》、《公主新娘》、《博物館驚魂夜》、《今天暫時停止》、《命運好好玩》和《史瑞克》。
科幻喜劇電影,就像大多數混合喜劇類型一樣,使用科幻電影的元素到了極致,並且誇張科幻老套的角色。這類電影廣為人知的例子要屬《回到未來》、《星戰歪傳》、《魔鬼剋星》、《進化特區》、《驚異大奇航》、《驚爆銀河系》、《星戰毀滅者》和《MIB星際戰警》。
軍事喜劇電影,包括在軍事場景設置下的喜劇情形。軍事喜劇的例子有《逃亡大作戰》、《異想天開大逃亡》、《烏龍大頭兵》、《烏龍軍校》、《風流醫生俏護士》、《小迷糊當大兵》、《烏龍潛艦》、《開麥拉驚魂》、《男人戰役》。
你要想做課件 我可以建議下 1 電影的開始 無聲時代 2 電影的發展 有聲電影 黑白片 3 電影的普及 彩色時代 4 電影的現在和將來 3D時代 虛擬影像時代 然後再討論歐美喜劇發展的狀況 但是說真的 我影響中美國的最多 法國的有幾部比如虎口脫險等 英國的比較少 俄羅斯的也不是特別多

❽ 外國電影史中最早提出電影收歸國有是哪個國家

蘇聯。

列寧及其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對電影事業十分重視。為了把電影藝術改造成為教育群眾的有力工具,黨和蘇維埃政府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並對舊的私營電影業進行監督和整頓。

1919年8月27日,列寧簽署了關於蘇聯電影工業國有化的法令,標志著蘇聯電影事業的誕生。

(8)外國電影聖擴展閱讀:

蘇聯電影藝術創作與影片的生產是從新聞片開始的。這是因為當時無論是從電影劇本的創作、演員的思想感情,還是從技術設備的完備水平,都還不能製作出符合革命與建設的故事片,而新聞片具有拍攝、放映及時的優點。

1918年,蘇聯第一部新聞簡報片《電影周報》開始發行。當時的新聞片內容極其廣泛。攝影師們組成工作隊,乘坐宣傳列車、宣傳艦、宣傳坦克、宣傳裝甲車走遍全國各地和各條戰線,拍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鏡頭。

❾ 外國電影史的貢獻

非常父子檔
5.5
劇情 / 喜劇 / 愛情
年代:2016
地區:大陸 / 韓國
演員: 李治廷 金荷娜 文梅森 劉松仁
導演: 曹溱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