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國影視 » 外國基督教在中國傳教的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外國基督教在中國傳教的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7-20 11:34:35

① 有沒有關於基督教的電影,介紹下

十字軍騎士》講宗教改革 《摩西十誡》 《奇異恩典》 《馬丁路德》,講宗教改革 這些都是可查的電影,完全的基督電影,但未必找得到,都很老了,還有一些是跟基督教有關的,比如: 《消防員》講基督教的婚姻問題 《換子疑雲》這個好看 《偉大辯手》也很好看 《義海雄風》 《兄弟相愛》 《七宗罪》這個應該聽說過吧 《肖申克的救贖》這個應該很熟 另外一些就是介紹基督教,甚至是護教的電影,一般是沒辦法找到的,只能買碟,或者要到教會和一些傳道的地方,比如: 《一路上有你》《神州》這些是屬靈成長電影

② 在中國進行傳教活動的西方人,都做出過哪些貢獻

明朝時期雖然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新的經濟發展的小高峰,但基本上歷史學方面的專家認為明朝時期中國已經開始走向衰落了。

在世界的另一端,歐洲人已經開始了邁向新世界的征途,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地理大發現到啟蒙運動和宗教改革的持續進行,古代歷史中東方和西方發展就此開始轉折。

而伴隨著西方世界中歐洲各個國家向前邁進的歷程中,他們對外殖民和擴張也在很早的時期就影響到了中國。

明朝時期葡萄牙和西班牙人通過地理大發現最終成為了世界主宰,這兩個國家幾乎瓜分了整個世界。因而明朝時期這兩個國家對於中國的"殖民",首先是從"傳教"開始談起的。



所以這一時期西方傳教士更多是在適應和融入中國的思想文化發展,而且基本上都是以失敗結束的。

2.以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為手段

在西方傳教士意識到武力傳教在中國明朝時期目前行不通的時候,基督教最終並沒能夠取代儒家思想學說在社會中的地位,成為占據統治高度的新的理念思想指導。

所以他們毅然決然的更換了新的方向和策略。科學傳教,顧名思義,就是利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吸引力進行傳教活動。

實際上,當時西方世界的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十分發達的程度,而且中國傳統科學技術實際上也發展到了一個相當高的程度。

明朝時期處於內憂外患的時期,受到來自各個地方的外來威脅和侵略,所以這一時期人們對於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思想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③ 《達芬奇密碼》在國內上映時,為什麼說會冒犯宗教團體

因為基督教徒們認為這部劇褻瀆了耶穌,是對基督教的一種不尊重。

④ 明清時期的西方傳教士在中國都幹了什麼事情

引言:

明末清初時期,西方傳教士作為最主要的傳播媒介,率先拉開了歷史上「西學東漸」的序幕。

新航路的開辟:西方文化輸入的起始時間

在達·伽馬(Vasco da Gama)開辟連接東西方的新航線之前,由於二者相距遙遠,不僅有著高山、戈壁以及大海此類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又有強大一時的奧斯曼帝國阻隔了兩地的陸路交通,因此這一時期的西方人對於中國及中國人的了解基本局限於馬可·波羅所作的《馬可·波羅游記》一書。然而,隨著十五世紀末期(1498年)直航亞歐的新航路被開辟,西方人的潛意識里從此對世界地理有了一個較為全新的認識,而與此同時為了探索東方文明古國的奧秘以及追求經濟上的刺激,大批的探險家和商人們不惜遠涉重洋叩響中國那尊古老而又厚重的大門。當然,在這其中也包含了那些虔誠的傳教士們。



結語:

時至境遷,不可否認的是盡管明末清初時期西方傳教士們打著「學術」的幌子來華傳教,但從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中國科技進步的角度上來看,它所帶來的積極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正如英國著名科學技術史專家在其著作《中國科學技術》當中所講的那樣:

在文化交流史上沒有一件和17世紀傳教士那樣一批歐洲人的入化相比,因為他們充滿了宗教熱情,同時又精通隨歐洲文藝復興和資本主義興起而發展起來的科學……即使說他們把歐洲的科學和數學帶到中國只是為了傳教目的,但由於當時東西兩大文明仍相互隔絕,這種交流作為兩大文明之間文化聯系的最高範例,仍是永垂不朽。

然而,令人真正遺憾的是,這些由傳教士不遠萬里傳來的西學知識並沒有完全引起清朝統治者的重視,甚至一度被當作為刺激封建統治秩序的「奇技淫巧」。

⑤ 利瑪竇和他在中國的傳教活動有哪些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13世紀末的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和16世紀末的耶穌會士利瑪竇,實際上代表著兩個不同的階段。這兩個階段之間,存在著開拓與繼承、由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發展的關系。利瑪竇時代的西方人對於中國文明之所以有濃厚的興趣和較為深人的認識,自然離不開馬可·波羅及其《游記》提供的基礎;而馬可·波羅的活動和《游記》中的記述,如果沒有以利瑪竇為代表的傳教士的驗證。繼承和發展,也不可能對後世產生那麼巨大的影響。

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年生於義大利的馬切拉塔城。10歲時進人馬切拉塔耶穌會學校學習,其間表現出對歐洲古典文學的濃厚興趣;17歲時到羅馬攻讀法律,不久即加入聖母會,過起嚴格的修身生活。1571年加人羅馬耶穌會,並於次年進羅馬學院就讀。5年的大學生活,奠定了他一生的學識基礎。

利瑪竇的大學時代,正是歐洲近代思想和科學曙光初露的時代。經過文藝復興,歐洲人深刻意識到:在中古科學的陳舊大廈里,惟一可取的是理智和對事實的批判觀察。羅馬學院的課程設置,恰恰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特點。5年間,利瑪竇學習了《歐幾里得幾何》、應用數學、地理學、音樂理論、透視學、天文學、修辭學、哲學等等學科,還學習天文儀器和鍾表的製作技術。這期間,他已開始了傳教生涯。

1576年12月,耶穌會印度傳教區辦事處主任希爾法(Martinoda Silva)由東印度返抵羅馬,要求增派赴東方的傳教士。早已立志航海並到東方傳教的利瑪竇,立即向耶穌會會長提出了申請,第二年初,他的申請獲得了批准。

利瑪竇此後的活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起於1577年5月利瑪竇離開羅馬,止於1595年4月首次北上之前。這是利瑪竇入華創建傳教基地時期。第二時期始於1595年4月利瑪竇首次北上,止於1600年5月第二次北上之前。這是利瑪竇在華傳教產生廣泛影響的一個時期。第三時期自利瑪竇1600年5月第二次進北京始,直至他1610年5月逝世。這是利瑪竇在華傳教取得全面收獲的時期。

第一時期創建傳教基地利瑪竇於1577年5月由羅馬啟程,取道熱那亞前往葡萄牙。在第二年3月抵達里斯本之後,曾受到葡萄牙國王的接見。接著,利瑪竇便與13名傳教士一起乘葡萄牙商船啟程赴印度。同年9月到達果阿(Goa),在那裡居住了4年。

早於利瑪竇赴華探險的耶穌會士是方濟各·沙勿略(S.Fran.ciscus Xaverius),他於1552年10月抵達廣東上川島,本想進入廣州,卻遭到拒絕。不久,他便死於上川島。沙勿略雖然失敗了,但他的主張和策略對後來的傳教士卻產生了重大影響。

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葡萄牙殖民者佔領了澳門;10年後,澳門便成了天主教東方傳教的根據地。澳門「向北是中國,幅員比馬六甲島遼闊,向東是日本和菲律賓群島,向西是交趾支那、柬埔寨和泰國等其他國家。」(見於《利瑪竇日記》)耶穌會利用澳門地理上的戰略位置,於1565年在那裡設立了一個常設機構——澳門學院(college at Macao),負責管理日本、中國的傳教事務。

在耶穌會士羅明堅(Michael Ruggiefi)第四次(公元1582年4月26日)赴廣州之前,利瑪竇應范禮安(Alexander VMignano早於利瑪竇到達澳門的耶穌會士)之召由果阿啟程來華。抵達澳門後,利瑪竇即刻開始學習漢語,並在范禮安指導下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國家制度和政府組織情況。1583年8月,利瑪竇等終於獲准進入中國內地居住。

在廣東肇慶,利瑪竇等受到了知府王泮的接見。王泮明確表示,他願意做他們的保護人。在王泮的影響下,肇慶的其他官員也紛紛效法與利瑪竇交遊。與官府的態度相反,當地百姓對利瑪竇們十分反感,千方百計想把他們驅逐出境。為了避免引起肇慶百姓的敵對情緒,開始時,利瑪竇「緘口不談宗教事」(緘:jiān)。他先把主要精力放在與中國士大夫的友好交往以及熟悉中國國情和學習漢語之上,同時用西方的技術、奇器、方物等吸引中國人,以引起他們的好奇,博取他們的歡心。這期間,他具體做了三件事:一、開放肇慶教會書室,讓人參觀。肇慶教會書室因此成了「中國最早的西方書館」;二、利用刻印《世界地》。宣傳基督教。利瑪竇在為王泮刻印他的《山海輿地全》加註時,乘機介紹基督教的信仰和風俗;三、展覽各種天文儀器,吸引人們參觀。人們在參觀之後,都驚嘆不已,紛紛贊揚利瑪竇是偉大的天文學家。利瑪竇還在肇慶製作了不少天文儀器,分贈給當地官員。以天文儀器作為籠絡手段,是明末第一批來華耶穌會傳教士的一貫策略。

1589年8月15日聖母升天節這一天,利瑪竇同葡萄牙傳教士麥安東(Antoine d』Almeida)一起乘船赴韶州。通過與當地官員的交遊,利瑪竇提高了自己在韶州的聲譽。在那裡,他更注意培養、重用華人信徒,所收第一個學習西方科學的學生叫瞿汝夔(字太素)。利瑪竇向中國人傳授西方科學知識的目的,當然還是為了傳播基督信仰。瞿太素是江蘇常熟人,出身於名門望族,既是利瑪竇的得意門生,更是他的得力助手。瞿太素把自己學到的西方天文、數學知識記下來(其中包括他翻譯的《歐幾里得幾何》部分章節)寄給各地的朋友,同時還到處傳揚利瑪竇和傳教會的美名,最後甚至成了耶穌會的保護者。

1592年春節,利瑪竇應瞿太素之邀出訪南雄並在那裡傳播基督教義。許多人都來聽他宣教,最後有10人當即受洗入教。鑒於當地群眾有很強烈的反教情緒,同年底,利瑪竇曾返回澳門半個月,與范禮安商討對策,制定方針。他們主要商討的是傳教士如何儒化和積極准備北上這兩個問題。利瑪竇抵肇慶時,曾稱自己為「僧」,稱教堂為「寺」。後來,他們逐漸認識到僧徒在中國的社會地位是很低的,中國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士是中國統治階級的社會基礎,於是也便以儒為榮,決計不再使用「僧」名和「寺」名,廢除剃頭刮臉穿袈裟的佛教之俗,從此留須蓄發,改穿絲服。

第二時期積極傳教韶州氣候惡劣,不利傳教,利瑪竇決心另闢新的傳教點。1595年5月,利用一位兵部侍郎的關系,利瑪竇得以離開韶州赴江西。在南昌,已經完全儒生化了的利瑪竇受到了人們的歡迎,井獲准在那裡定居傳教。

利瑪竇不僅贏得了巡撫陸萬垓(gāi)的信任和賞識,而且還與寧王朱權的後人建安王父子交朋友。他送給建安王卧式時鍾、天文儀器、畫像等從歐洲帶來的禮物,還送給他自己寫的兩本書《世界志》和《交友論》,極得建安王歡心。此外,利瑪竇還注意與當地學者交遊。理學名儒章潢便是他的好友之一。在當時的思想界,章潢是一位頗有影響的重要人物,著有《書編》、《周易象義》、《詩經源體》、《書經原始》、《春秋竊義》、《禮記札言》、《論語約言》諸書。其中的《書編》是自利瑪竇入華後,最早在中國理學家文集中體現「西學東漸」影響的一部著作。

文學家、書畫家李日華也與利瑪竇有過交往,他在《紫桃軒雜綴》卷一中這樣描寫利瑪竇:「瑪竇紫髻碧眼,面色如桃花。見人膜拜如禮,人亦愛之,信其為善人也。」他還曾贈詩利瑪竇,對他遠涉重洋來華傳教的殉道精神作了形象的描繪。

利瑪竇在南昌的名聲與日俱增,來訪和邀他赴宴的人也越來越多。萬曆25年(公元1597年)12月19日至29日,江西省舉行鄉試,各地來南昌的考生約4000人。聽說南昌住著一位博學多才的西方奇人,學子們紛紛登門求教。正是因為利瑪竇不惜花費時間和精力與各界人士交遊,所以在離開南昌時,他所認識的朋友已遍布全國15個省中的10個省。為了使南昌成為耶穌會一個長久的傳教點,利瑪竇向巡撫陸萬垓提出購房要求,經許可,在南昌購置了一幢房屋並於1596年遷入居住。

早在韶州時,利瑪竇就結識了南禮部尚書王弘誨(huì)。西方的天文、歷算曾引起王弘誨的極大興趣,他表示日後要帶利瑪竇進北京參與修歷。1598年7月,利瑪竇、郭居靜(Lazarus Cattaneo)等隨王弘誨從南昌到了南京。在那裡,利瑪竇又結識了應天巡撫趙可懷,受到禮遇。同年9月,利瑪竇等第一次到了北京,但因戰事,不久又不得不返回南京。

王弘誨和利瑪竇的親密來往,大大提高了利瑪竇的身份和聲譽。在王弘誨的影響下,南京的許多重要官僚紛紛與利瑪竇交遊。這些人是利瑪竇交遊的第一種人。南京是明代人才薈萃之地,住有許多頗有影響的社會名流和著名學者,與利瑪竇交遊的第二種人多屬這種類型,其中如醫學家王肯堂、學者焦(hóng)、思想家李贄(zhì)等。這些人對利瑪竇推崇備至。

在搬進南京的新居之後,利瑪竇決定展出貢物。消息傳出,南京市民蜂擁而至,參觀後,「個個目瞪口呆,他們簡直不知道用什麼詞彙來形容這些貢品。」參觀的人日益增多,教會駐地被擠得水泄不通,展覽無法繼續下去,利瑪竇只好決定停展,結果引起觀眾不滿,甚至發生了騷動。利瑪竇憑借南京市民對他的敬慕,最終還是說服了觀眾。此次展覽,贏得了人們對西方藝術和宗教的一致贊揚。

在南京取得的成績,使利瑪竇歡欣鼓舞。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因為他的「最終目的是北京」。他知道,只有進了北京,取得了皇帝的敕准,他的傳教活動才能在整個中國順利展開。

第三時期全面收獲1601年1月(萬曆二十八年十二月),利瑪竇一行在經歷了一番周折之後,終於抵達了北京。通過一位太監,利瑪竇把一份奏疏(臣子向帝王呈遞的意見書)和若干貢物呈給神宗皇帝(名朱翊鈞,公元1572年至1620年在位)。貢物引起了神宗皇帝的興趣,利瑪竇也受到禮遇。神宗皇帝因此准許利瑪竇等居住北京並為他們提供活動費用。在北京,明朝廷的許多名卿重臣都成了利瑪竇的座上賓。他們為利瑪竇傳教提供方便,替利瑪竇傳人的基督教作辯護,並抵制社會輿論對它的攻擊。

除了與明朝廷的公卿重臣交遊,利瑪竇還注意與社會最底層的平民百姓接觸。由於有神宗皇帝的敕賜,教會在當時的社會地位很高,教會寓所也如官府一般尊貴森嚴。利瑪竇曾這樣描述:「起初,一般人連教會房子的門檻幾何都不敢抬頭瞧一瞧,至於那些身份低賤的人更不用說了。」為了把基督「福音」傳播到貧苦百姓中去,利瑪竇決定打破這種森嚴,開放教會寓所,允許所有人來訪,哪怕是最貧窮最低賤的人。這樣做的結果是:許多窮苦百姓也紛紛皈依了基督教。

在與利瑪竇交往的中國士大夫中,皈依了基督教並為西學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兩個人物,一是徐光啟,一是李之藻。

徐光啟,上海人,自幼熟讀儒家經典,1581年中秀才。1596年,他在韶州結識了耶穌會士郭居靜;1600年路經南京時,第一次見到了利瑪竇。1603年,徐光啟再到南京,遇見葡萄牙神父羅如望(Johannesde Roeha),受其洗禮加人基督教,取聖名「保羅」(Paul)。次年,徐光啟進北京參加會議,中進士,供職翰林院。徐光啟與利瑪竇的交遊主要在1604年至1607年間,這三年,「他們一直在一起工作,翻譯數學、水利學、天文學、地理學各類書籍」。其中最有意義、影響也最大的當然還是《幾何原本》前六卷的翻譯工作,除此之外,徐光啟也致力於利瑪竇的傳教事業。

清人阮元等編著的《疇人傳》中這樣評價徐光啟:「百利氏東來,得其天文、數學之傳者,光啟為最深。」利瑪竇所著《畸人十篇》中有兩篇是徐光啟向利瑪竇問道的對話,內中寫道:徐光啟「一直在尋求為人們所不注意的,如關於人的來世生活和人的靈魂不滅的特殊問題。因為不論中國的哪一宗教最終都否認靈魂不滅。」在這兩篇對話中,利瑪竇根據基督教神學關於靈魂不滅、天堂享樂、地獄修煉、禁慾主義等主要教務,對徐光啟關心的問題作了解答。這些問題在徐光啟看來都是「人生最急事」。

李之藻,浙江仁和(今杭州)人。1598年進士。1601年,李之藻在北京會見了利瑪竇,因佩服其才學,從此潛心西學,並與利瑪竇等人合譯有《同文算指》、《圜容較義》、《名理探》和《圜有詮》等西方著作。在西方數學、地理學、邏輯學輸入方面,貢獻甚大。李之藻的西文名為李我存(Lingotsun),接受洗禮時用聖名良(Leo)。在《16世紀的中國——利瑪竇1583年至1610年日記》中,利瑪竇曾這樣描寫李之藻:「他年輕時,胸有抱負,要刻印他自己繪制的一幅精美的中國十五省地。在他看來,這十五省就代表了全世界。當他發現利瑪竇神父繪制的《世界地》時,才大吃一驚。知道自己的地是有限的。雖然他對《世界地》並不完全理解,但他對科學採取老實的態度,所以能夠很快吸收、理解。就這樣他為了更好地學習地理學,和利瑪竇神父交上了朋友,花費了全部的業余時間學習它。」由此可見,利瑪竇的《世界地》是他們之間友誼的紐帶。

利瑪竇領導的中國傳教會在政治上得到神宗皇帝和某些朝臣的庇(hì)護,因此不管在組織上還是在經濟上都有了基本保證。利瑪竇利用北京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這一有利條件,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官員、考生、學者。商人進行廣泛交遊,從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這應是衡量他在華傳教取得全面收獲的最重要的標志之一。

利瑪竇在華傳教取得全面收獲的另一重要標志是:在他臨死前,他領導的中國傳教會已使2000多名中國人皈依了基督教。1608年8月24日,利瑪竇在致馬切拉答兄弟的信中說:「在中國許多學者中,已有兩干多是基督教徒。」

1610年5月11日,利瑪竇在北京逝世,終年59歲。經神宗皇帝批准,利瑪竇被安葬於北京阜城門外二里溝村滕公柵欄兒,墓址在今車公庄大街路南6號院內。很快,利瑪竇墓地成了帝京勝景之一。當時墓地前的大門上題有「欽賜」二字,《利瑪竇墓誌銘》鐫(juàn,雕刻)在碑面右側,上面寫著:「利先生,諱瑪竇,號西泰,大西洋義大利亞國人。自幼人會真修,明萬曆壬午年航海首人中華衍教。萬曆庚子年來都。萬曆庚戌年卒。在世五十九年,在會四十二年。」

利瑪竇入華,標志著「西學東漸」的開始;利瑪竇逝世,卻不是「西學東漸」的終結。「西學東漸」使明末清初的中國社會風氣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表現在:士大夫中,出現了議。學、傳、用西學之風;在西學的影響、刺激下,學術界出現了一股以講求實行、實證、實用、實效為主要特徵的實學思潮,一些中國學者開始整理、發掘湮沒已久的中國古代科技遺產;隨著西方某些先進科學技術和「奇器」的輸入,出現議辦「洋務」的端倪,比如徐光啟、李之藻等便提出了學習、應用西方技術,購買、製造西洋火器的主張。這些,也正是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耶穌會士在中國歷史上所起的主要作用。

遺憾的是,這一次的中西文化交流並沒有成為中國走上科學發展道路的契機。在利瑪竇逝世150多年之後的1773年,耶穌會正式解散,在中國的大部分西洋傳教士被驅逐出境,西學東漸的細流最終也被截斷。盡管如此,利瑪竇給予中國天文學、中國數學、中國地理學乃至中國思想、語言、美術、音樂等各方面的影響卻是不可抹煞的;作為中西文化的溝通者,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他的名字將永為中國人民所牢記。

⑥ 關於基督的電影

《基督最後的誘惑》(這個小說特別好看,我是看了書才看的電影)、《第九道門》(約翰尼。德普演的,波蘭斯基導演)

⑦ 跪求《基督聖體》百度網盤無刪減完整版在線觀看,揚·科馬薩導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zVoG4H78wryyMpRdwFpnOA


提取碼: 25cy
《基督聖體 Boże Ciało》
導演: 揚·科馬薩
編劇: 馬特茲·帕斯維克茲
主演: 巴托斯·比萊尼亞、亞歷山德拉·康涅茲娜、伊萊扎·萊辛姆波、托馬斯·茲代克、芭芭拉·庫爾扎伊、賴塞科·利希塔、澤茲斯拉烏·瓦爾德金、盧卡斯·辛拉特、安娜·比爾納西克、莉迪亞·博加茨、馬爾維娜·布萊奇、博格丹·布勒斯基、朱利葉斯·克爾扎斯托夫斯基、拉多斯瓦夫·丘西亞斯、馬特烏斯·茨瓦托斯、安德烈·弗朗西克、海倫娜·諾羅維茨、達里烏斯·斯塔切夫斯基、瑪爾塔·瓦爾代拉、托馬斯·洛索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波蘭、法國
語言: 波蘭語
上映日期: 2019-09-02(威尼斯電影節)、2019-10-11(波蘭)
片長: 116分鍾
又名: 流氓神父(港)、另類神父(台)、另類神父代理人(台)、Corpus Christi、Boze Cialo、La Communion
本片由揚·科馬薩執導,講述20歲的丹尼爾在青年管教所生活時所經歷的精神轉變。他想要成為一名牧師,但由於他的犯罪記錄,這讓他的理想變得不可能。而當他被送到一個小鎮的木匠工作室工作時,他喬裝成一名牧師,並陰差陽錯地接管了教區。年輕、有魅力的傳教士來到這個剛剛發生過悲劇的社區,社區的重建給了丹尼爾無限機會。

⑧ 宗教電影為什麼在國內都很難上映

因為《電影管理條例》中有這樣一條:鼓吹宗教極端主義,挑起各宗教、教派之間,信教與不信教群眾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傷害群眾感情的應刪減修改。
中國人普遍都是有宗教信仰的所以在電影呈現的東西可能會直接影響到教徒的感情所以廣電要嚴格對待。

上映的宗教電影也是有的比如《止殺令》道教的丘處機阻止殺戮的故事。
還有《大唐玄奘》去印度取經學習的故事。還有《金陵十三釵》和《一九四二》中都有部分基督教的故事。
不知道你說的宗教電影是什麼電影,如果一部電影從頭到尾宣傳自己的宗教是怎麼怎麼好的這樣的電影是不可能上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