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國影視 » 中國人去外國打二戰的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中國人去外國打二戰的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7-07 13:59:01

① 求片 有哪些關於俄羅斯車臣戰爭 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 二戰的電影

車臣:
1.《12怒漢》
【影片簡介】
《12怒漢:大審叛》是俄國大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Nikita Mikhalkov)的最新作品,也是他繼榮獲『威尼斯金獅獎』最佳影片《蒙古精神》和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烈日灼身》後,再次感動世人的傑作。《12怒漢:大審叛》雖取材自好萊塢名導薛尼盧梅(Sidney Lumet)五十年代的同名舊作,片長卻長達155分鍾,不但比舊作版本多出63分鍾,並將時空搬移至今天俄國,以敘述一名陪審團員為一名被控謀殺的車臣少年奔走翻案的故事,暗喻如今已重拾當年榮耀繁盛的大國俄羅斯,在面對『車臣問題』所應有的寬容與大度。
2.《煉獄》
【影片簡介】
1995年格羅茲尼之戰,激烈的巷戰有如當年的斯大林格勒,俄車雙方死傷慘重,就連美國軍方也驚嘆「打不起這樣的城市戰」。
典型的低成本影片,這是俄羅斯人自己拍的關於第一次車臣戰爭的電影。講述了俄軍一座野戰醫院慘遭車臣恐怖分子襲擊的故事。攝影師用寫實手法,刻意拍攝了許多以往戰爭題材片所未描繪過的慘烈場景。車臣僱傭軍把俄軍士兵的頭割下來,掛在火箭彈上射向對方;俄軍坦克手奉命把戰友們的遺體碾碎。現實就是現實,雖然是模糊的畫面、單調的機位、幼稚的音效以及少得可憐的特技,但這些絲毫不能阻止本片向我們展現一場血淋淋、赤裸裸,充滿死亡與歇斯底里的車臣戰爭。這里沒有攻克冬宮一樣豪邁的沖鋒,卻有坦克碾壓著戰友的屍體迂迴前進;沒有馬恩列斯光輝思想的指導,卻有兩個專打男人下身的變態的匪幫女狙擊手……本片顛覆了太多東西,又塑造了太多東西。
3.《爆破》
【影片簡介】
本片以2000年2月29日至3月3日的真實事件改編,介紹的是一隻俄羅斯軍隊的英勇事跡,他們以一百人對戰兩千人,戰斗雖然以放棄告終,終於但是他們的英勇的獻身精神,為本片增添了很多壯烈的色彩.主人公雖然最後都沒能與親人團聚,但是他們的事跡經歷了6年,由電影人重新講述,為的是頌揚這種對國家忠貞,無私的熱愛甘願犧牲和勇敢的精神。本片首映是在克林姆林宮進行,而且普京欽點的消滅車臣叛亂分子的統帥Dmitri Kozak出席了這次盛大的首映。
要去探究戰爭的本意是很困難的,正義或邪惡,這世界真不能截然分開。但終於職守者總是應該獲得尊重,這俄羅斯時代拍攝的影片和蘇聯戰爭片一樣,充滿悲情、壯烈。
4.《倒計時》
【影片簡介】
《倒計時》講述斯莫林被恐怖分子俘獲的故事,他在西方記者(由英國女演員路易絲·隆巴德扮演)的幫助下逃出敵人的巢穴。恐怖分子對斯莫林的逃走非常憤怒,於是劫持了一個馬戲團,斯莫林的女兒和她的同學正好要去那個馬戲團看錶演。
在這起事件中,恐怖分子綁架了800多名觀眾。在斯莫林的帶領下,聯邦安全局的特種部隊對恐怖分子發起進攻,打死多名恐怖分子,沒有一名人質傷亡。在影片高潮部分,接受恐怖頭子指揮的幾名頑固匪徒逃出重圍,竊取了大量鈈,企圖在一架飛往羅馬參加北約領導人會議的飛機上將它們引爆。經過殊死搏鬥,斯莫林消滅了這幫恐怖分子,拯救了整個世界。
觀眾把電影中的聯邦安全局成員都看作是英雄,評論家認為,這是普京總統所倡導的文化改革的一種跡象。普京已提出了加強俄羅斯人的愛國精神。
5.《戰爭vojna》
【影片簡介】
英國人約翰和他的未婚妻瑪嘉烈,在車臣被恐怖份子擄獲,而艾雲是戰俘,他們跟眾人被囚禁在一起,其後約翰及艾雲被釋放,但恐怖分子要約翰付兩百萬鎊贖金,否則奸殺他的未婚妻。約翰向英國及俄國領事館求助,但被拒絕。最後英國電視台願意資助約翰救出其未婚妻,但要把過程拍攝下來。約翰最後得艾雲相助,闖入恐怖分子陣營救出瑪嘉烈和俄國軍官,但恐怖分子繼續追殺他們,幸得俄軍戰機協助才能脫險。
6.《我們的榮譽》
關於俄羅斯傘兵的4集200多分鍾的電視電影。
這是一個發生在2000年2月末的真實事件,在車臣在阿爾坎地區發生。104 空降師VDV團第6分隊的士兵與20倍於己的恐怖分子正規部隊作戰。每個空降兵成員都無所畏懼,他們沒有撤退,而是以生命為代價對匪徒攔截 國家杜馬這樣評價他們:傘兵們把生命獻給我們的祖國,在打死超過700名戰士之後,仍然不願撤退!
7.《車臣不相信眼淚》紀錄片
該片在鳳凰衛視播放過,由俄羅斯戰地攝影師在第一線拍攝車臣戰役的全部真實鏡頭。將心比心的話,我站在車臣人這一邊,哪個有血性的男人願接受曾給自己帶來深重災難的異族統治。但車臣武裝那些極端殘暴的恐怖活動也讓我反感,加上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本性必然會給周邊各國帶來災難,因此俄羅斯還是博取了我更多的同情。
那些鏡頭讓人感受到戰爭的殘酷。看著被炮火摧毀的城市,被炮彈搭打得千窗百孔的建築,俄軍被伏擊的時的情景和一排排死去的年青俄軍戰士屍體被大雪掩埋和!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大媽在一坐廢虛邊哭泣,還有一名俄軍戰士剛沖進一坐建築物的門就中彈到地槍也摔了出來。體會到的只有毀滅

先去吃飯,一會再給你補充~

② 關於中國的二戰外國電影 不要經典的

<太陽帝國>

③ 二戰中國電影

如果樓主指的是二戰時期拍的抗戰片,還是指任何一個時代都行?

如果是第一種,請看這里:

二戰時期中國拍過不少電影抗戰電影,不過今天除了《四萬萬人民》(紀錄片),其他的作品別想輕易在網上找到

一、(1932~1937年)

《十字街頭》、《十九路軍抗日戰史》、《共赴國難》、《小玩意》、《聯華交響曲》、《狼山喋血記》、《還我山河》、《上海之戰》、《上海浩劫記》、《戰地歷險記》、《風雲兒女》、《熱血青年》、《春蠶》、《小玩意》、《人之初》、《春閨斷夢》、《瘋人狂想曲》、《小五義》、《惡鄰》、《馬路天使》、《天涯歌》、《同仇》、《新婚的前夜》

二、(1937~1945年)

《血濺寶山城》、《孤島天堂》、《白雲故鄉》、《民族的吼聲》、《四萬萬人民》、《保衛我們的土地》、《還我故鄉》、《好丈夫》、《長空萬里》、《氣壯山河》、《中華兒女》、《八百壯士》、《勝利進行曲》、《青年中國》、《東亞之光》、《孤城喋血》、《塞上風雲》、《火的洗禮》、《血濺櫻花》、《風雪太行山》

如果是第二種,請看這里:

《中國另類抗戰影片20部》

當你厭倦了帶有些大話色彩的經典作品(如《地道戰》和《地雷戰》)、或者高大全的《狼牙山五壯士》、亦或假大空的《太行山上》時,不妨換換口味,嘗試一下去欣賞那些表現戰爭的慘烈和恐怖、或者表現平民百姓情感世界的「非主流」作品。(當然,雖說是「非主流」,但《色戒》這些就還是免了吧……哈哈~)

國產軍事片其實也有比較出色的,甚至有的還在國外引起了轟動,其中《血戰台兒庄》可謂是中國在國際上唯一能夠發揮影響力的抗戰片。

1.《血戰台兒庄》(大陸):無可爭議的華語經典,這部片子是我們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一部拿得出檯面的抗戰片,影響力很大,知名度甚至要超過國內。票房收入2.7億,這個記錄直到張藝謀的《英雄》出現才被打破。《血戰》既是一部「政策片」,但更是一部民間片,它的成功與老百姓及解放軍戰士們的努力是分不開。當年為了追求片子的寫實感,劇組不但嚴謹地考證了史料,影片中的那些軍服還是人工一針一線縫出來的,盡管當時已經有了批量生產的技術。經常看軍事影片的朋友們,會發現不少二流的片子中那些軍服太新太粗糙了,而且還有摺痕。《血戰》是大陸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以正面戰場為主題的抗戰片,同時也是第一部大片級的國產軍事片,它給後來的《大決戰》提供了富貴的經驗借鑒。如今20年過去了,卻還沒有一部抗戰片能夠達到《血戰》的水平,原因當然各種各樣,令人感嘆不已……

2.《鬼子來了》(大陸):黑白片,少量彩色;改編自尤鳳偉的小說《生存》以及當地老人的回憶;完整版長達162分鍾。中國不乏禁片,哪怕是抗戰作品,但很少有一部片子像本作這樣引起如此大的爭議。影片里的中國老百姓看到日本軍人來臨後,不再是義正詞嚴、寧死不屈地站出來抗爭,而是笑臉相迎、唯唯諾諾。老百姓既善良、軟弱,又麻木、自私,更可怕的是,這並非姜文在吹牛,如果不是懦弱,為什麼幾十隻羊會被僅僅一兩匹狼追著到處跑呢?抗戰時期,偽軍的人數比日軍還要多,更無論其他出賣祖國的人種了,而當中大多數是平頭百姓,盟軍里,中國的這種情況最為嚴重,這難道不值得反思嗎?這還不是最震撼的,主人公所在的村莊最後遭到了日軍的屠戮,而這場滅絕人性的暴行,發生在日本投降之後……

3.《三毛從軍記》(大陸):《三毛流浪記》的名氣想必不用再多說,這次三毛又跑到了抗戰的前線去了,故事的背景發生在淞滬會戰期間,不過僅僅是故事背景而已,希望以後能有一部真正以淞滬會戰以主題的片子吧。本片繼承了「三毛」系列詼諧幽默又辛辣諷刺的風格,對國民黨高層進行了誇張化的挖苦。雖然是喜劇,但影片對軍服的考證卻很嚴格,高度地尊重史實,相比之下許多國產軍事大片就差多了,即使是《大決戰》和《亮劍》也免不了搞錯軍服或武器,至於《太行山上》則盡是瞎扯。俗話說:「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搞笑的背後是一把血淚史,三毛用一個滿是彈孔的頭盔沖涼,但要知道一個彈孔意味著一個戰士的犧牲……

4.《紫日》(大陸):受爭議的一部作品,有人說影片的內容是「錯誤的歷史觀」,也有人認為這是一部很好的反戰片,筆者的看法則不同於這兩者,雖然導演的觀念不一定恰當,但至少還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本片雖然是所謂的國產「主旋律」,但卻很特別,故事的主人公不再是一臉正氣的高大英雄,也不是萬能的游擊隊或者地下工作者,主人公們是由一個失去家人的中國農民+一個失去朋友的日本女孩+一個失去戰友的俄國女兵所組成的弱勢群體,他們孤立無援,只有依靠彼此的互助才能走出困境,在殘酷的戰火中散發著人性的光輝……主人公秋葉子的扮演者前田知惠後來積極參與了不少抗戰題材的文藝作品的演出,如《秋雨》等等。

5.《七七事變》(大陸):這部片子的政治色彩和意識形態非常的濃,比起《血戰台兒庄》而言退步得很明顯,這類題材應該起到讓人反思的作用,而不應該如此的簡單片面。影片一方面強調了何基灃等人的事跡,卻淡化了吉星文在盧溝橋戰役中的作用,這並不客觀。有些劇情拍得很做作,例如趙登禹犧牲的情節,居然還要搞旋轉二圈+慢鏡頭,顯得不倫不類。當然本片還是比較嚴謹的,主要人物包括在盧溝橋上第一個以身殉國的排長,都有確切可查的事跡,現在中國的片子很少拍得如此認真。

6.《一個和八個》(大陸):影片一改過去抗日戰爭電影把罪犯土匪與漢殲偽軍掛鉤的慣例,第一次正確反映了在浩大的全國抗戰中,包括土匪和罪犯也加入保家衛國戰爭的動人故事,在80年代初難能可貴。影片取材於郭小川的長詩,講述在嚴酷的戰爭環境中,一位八路軍指導員因叛徒誣陷蒙受冤屈,與八個罪犯關在一起,隨時可能被處死。但他不考慮個人生死,繼續宣傳抗日救國,使大多數罪犯轉變,最後投身於抗日洪流之中。編導的獨特性首先表現在題材處理上,他將八名罪犯從陪襯地位推到主角地位,著力進行群象刻畫。戰爭在影片中是一種背景,突出的是戰爭環境中的人,他們的心靈的撞擊和關系的演變。在拍攝上,有意造成畫面不平衡,從而構成一種內在的緊張感,常用大反差的光線和黑白對比的版畫式色彩,以表現人物雕塑般的力度與沉重感。該片贏得多項國際國內大獎。

7.《梅花》(台北):台北地區的經典作品,與其他三部台北的抗戰大片《八百壯士》、《英烈千秋》、《筧橋英烈傳》不同的是,本片把中心放在普通老百姓身上,講述八年抗戰期間百姓們的生活,帶有些詩情畫意,更難得的地方在於片子中對愛國人士的刻畫有著更深的層次,就連敗家子也有愛國的一面,可惜的是本片的日軍沒有使用日語,稍顯遺憾。

8.《八百壯士》(台北):林青霞的成名作,柯俊雄和孫元良的兒子秦漢也參與了演出,台北的四大抗戰片之一。雖然因為局限性無法展現更大的場面,但整體上已經達到了台北那邊能夠達到的水平。雖然這部片子也有一定的意識形態,但至少沒有《英烈千秋》那麼濃重,引進大陸也許還有一線希望吧。讓筆者感到不滿的地方是有些劇情拍得十分做作,配音太糟糕。

9.《筧橋英烈傳》(台北):空戰故事,請了日本特技攝影專家負責空戰場面,場面比較寫實,講述了空軍傳奇名將高志航等人在「814」、「815」和「周家口」等空戰中擊毀日艦出雲號和日機後壯烈犧牲的事跡,很悲壯,據說當年台北人民看到片尾處高志航的戰機無法起飛時,他們情不自禁地為之加油。本片與《八百壯士》、《英烈千秋》、《梅花》並稱台北的四大抗戰片。

10.《英烈千秋》(台北):張自忠將軍的個人傳記,拍得挺不錯,音樂方面我很不喜歡,至於演技和配音,和《八百壯士》一樣的做作,幾乎就剩下柯俊雄一個人在獨木支撐而已。《英烈千秋》「借」日軍之口說我黨在抗戰中「游而不擊」,《太行山上》亦「借」日軍之口說什麼「太行山是中國的脊樑」、「得太行者得天下」,不禁令人感到,影視作品其實並非是為人民服務的……

11.《鐵血昆侖關》(大陸):《血戰台兒庄》的姐妹篇。與《血戰》不同的是,本作是純民間作品,劇情根據小說《魂歸昆侖關》改編而成,而不像《血戰》那樣大量地參考了歷史資料。因為政治與投資的問題,這部作品最終拍得很失敗,原來設定的多兵種作戰的場面未得到展現。90年代兩岸交惡,不但嚴重影響了《鐵血》的拍攝水準,同時也讓它遭到禁播。盡管這部片子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在國外卻引起了轟動,在西班牙的電影節上好評如潮,獲得「歷史見證獎」,而且破例連放兩場。面對著外國人士的掌聲,楊光遠導演說自己當時「一股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榮譽感湧上心頭」。

12.《黃土地》(大陸):本片容易被歸於抗戰電影之列,事實上影片本身的故事遠離抗戰,是一部講述上世紀三十年代黃土高坡人民生存狀態的電影。是中國為數不多反映戰爭其間的普通人情感電影。1985年獲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同年獲法國第七屆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攝影獎,瑞士第三十八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英國第二十九屆倫敦及愛丁堡國際電影節薩特蘭杯導演獎,美國第五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東西方文化技術交流中心電影獎和柯達最佳攝影獎。

13.《棲霞寺1937》(大陸):本片的名氣不大,沒有名導,沒有巨星,投資只有400多萬——而是還是傳真法師跑了三年多的路子才籌備完成的,但卻拍得可圈可點,勝過國內許多「大製作」。本片的遺憾的地方在於盡管日軍角色是由日本演員扮演的,但表現太生硬,不像《南京1937》那麼自然,不過總體上來說要比《南京1937》和《黃石的孩子》更值得一看。這部作品從1994年開機,直到2004年才公映,開機時間和公映時間都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紀念日。

14.《大上海1937》(香港):幫會勢力也抗日。1937年8月,日本侵略者佔領上海,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抗。在這民族危難的關頭,黑社會頭子,所謂的上海「三大亨」的表現各不相同。他們的弟子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的為虎作倀,淪為漢奸特務,也有的為了民族大義,投身於抗日洪流。

15.《南京1937》(大陸、香港、台北):影片集合了大陸、港台、日本、歐美多方的演員,使得這部作品具有國際性,吳宇森、劉若英、以及孫元良之子秦漢等人參與了影片的製作或演出。故事是以一個日本女性的視角來展開,將人道主義上升到超越民族主義的高度,這曾引起爭議,但筆者覺得這樣的設定還是值得嘗試的。筆者看過不少關於南京大屠殺的作品,絕大多數片子除了一味地煽情就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內容,本片沒有過多地去渲染種族主義,但卻看得筆者咬牙切齒,對日軍恨之入骨。不過本片確實拍得很一般,期待陸川的《南京!南京!》。

16.《我愛夜來香》(香港):這部影片對我們而言已經是熟悉得不用再作介紹了,片中可謂明星雲集,林青霞、林子祥、泰迪羅賓、徐克、秦沛參與演出。影片的意識形態是否恰當並不重要,因為它已經成了一部無數中國人心目中的經典,尤其是那段令人捧腹的暗號:「我是女人!;我也是女人!;女人十八一朵花;男人十八玩泥巴;女人四十好年華;男人四十豆腐渣;阿婆八十頂呱呱;阿公八十軟趴趴……」

17.《東京審判》(大陸):本來我不打算選入這部影片的,但考慮到這是一部導演首次執導、舉債高達500萬、沒有任何官方支持、於北京郊外的菜棚子里拍成的電影,想想也不容易,雖然不如兩部《紐倫堡大審判》,但至少要好過那些惡心的國產政策片。本片的不足之處網路上批評的言論多的是,在這里不作贅述,不過說真的,當中的愛情線俗不可耐。雖然影片不再像過去那樣對反面人物進行簡單的「臉譜化」,但卻將其「雕塑化」,他們表情生硬、個性蒼白,我們沒有必要去站在人渣的立場上去「理解」他們,但卻有必要去思考人渣「形成的過程」。日本拍「招魂片」《自尊》時得到了各界強而有力的支援,而《東京審判》卻差點因資金缺乏而流產,這很令人深思。導演在新浪博客上明確地表示,本片原版長達4個小時(但目前只能看到2小時的刪節版)。梅汝璈在「反右」和「文革」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最終於1973年去世。

18.《大捷》(大陸):很多人認為《集結號》是第一部表現士兵怯懦一面的國產影片,但其實早在90年代的《大捷》就已經突出了這一點。這部作品一方面批判了國民黨的正規軍及上層官員,同時也表現了前線戰場的堅苦。雖然是個好題材,也具有一定的反思,但其實影片的拍攝水平很一般。

19.《烽火佳人》(香港):杜琪峰執導的作品。這是「天若有情」系列的第三部,相信大家應該還記得這個系列,本作由劉德華和吳倩蓮主演,講述一個空軍戰士在抗戰期間與一個農村姑娘的愛情故事,劇情的核心地點也是在這個農村裡頭。個人感覺本作勝過前兩作。

20.《集結號2:烽火》(大陸):老實說這部影片的執導水平很一般,不過影片和《集結號》一樣,當中有不少雖然並不精彩、但值得贊賞的地方,如果這片子能夠得到更多方面的支持的話,也許能夠拍得更好些,正如《集結號》顛覆了傳統的內戰片一樣,本片也顛覆了傳統的抗戰片,是一部很另類的抗戰作品。

*除了以上這20部,還有一部片子也很另類,就是前田知惠主演的《秋雨》,片子反思了戰後中日兩國青年的微妙關系,故事雖然還行,但這類片子顯然由日本人來拍的話更有意義,這種反思也需要建立在雙方都互相理解的基礎上。德國電影《過客》也是屬於這類題材的,對日爾曼人與猶太人的相處進行了反思,但《過客》的視野明顯比《秋雨》更為廣闊一些,而且正因為片子是德國人拍的,顯得更為誠懇。

PS:不算入合拍片和《地道戰》等只在國內倍受青睞的作品,中國大陸在國際上,大概只有《血戰台兒庄》和《鬼子來了》這兩部二戰影片拿得出檯面,其中《鬼子來了》因為禁播導致票房慘淡,所以影響力最大的還是《血戰台兒庄》,這部影片的實際投資其實只有180多萬,主要由民間出資,參與演出的解放軍戰士們不得不睡在很破舊的地方,但他們的認真、執著,使影片最後獲得了成功,贏得了國際影界的稱道(其中在香港地區打入TOP10排行榜前三位),這股堅韌的精神今天又有多少劇組能夠擁有呢?現在拍抗戰片的可以說每隔一段時間偶有一部,然而真正有誠意認真地去拍攝的,幾乎沒有……其實,中國不是沒有能力拍出軍事大片,而是把大量的資金花在拍言情劇、偶像劇、宮廷劇、以及那些做作的「政策片」上去,與其是說沒有「能力」,不如說是沒有「誠意」,中國現代軍事片不如歐美的地方,絕不是在畫面、投資這些表面原因上,而是意識形態的問題,因而有人諷刺道:「情場糾葛+婚外戀+三角關系+分手+一點點的已經運用幾十年的軍營生活的老段子+刻意修飾的場面+嬌柔造作=中國當代軍事題材影視劇」。沒有解決好意識形態這一問題,花再多資金也只能拍出外表華麗、但嬌柔做作的爛片而已,這無非就是在一塊發臭的麵包上塗著一層美麗的奶油,卻還恬不知恥地稱它為「蛋糕」。1986年,美國著名導演、共產主義者伊文思曾來到中國講課。有個中國學生向他推薦了自己的一部作品,影片中有個戰士在哭的畫面,伊文思問這名學生戰士哭了多久,學生回答「十幾分鍾」,伊文思又再問這個情節拍了多久,學生回答「十幾秒」,伊文思聽後十分生氣,批評道:「為什麼不能把你看到的、讓你感動的東西原原本本地交給觀眾呢?你們都叫我老師,可我在這里沒有一個學生!」

④ 介紹一些 二戰中國的電影 最好是外國人和中國人打鬥的電影

葉問1 精武門 霍元甲 南京.南京 精武英雄

⑤ 中國客機飛到國外時正好在打仗是什麼電影

《空中世界二戰》。
《空中世界二戰》是由EmileEdwinSmith導演,FaranTahir主演的一部影片。I42航班在經過一場不可辨識的風暴時,正在航線上飛行。在穿過這場風暴後,意識到他們已經置身於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法國了。一個年輕的士兵奈傑爾(羅比凱飾)告訴他們,他們現在正位於一個戰地的上空。這家民航機必須躲避子彈和導彈的襲擊,在努力回到現代的同時,也要確保歷史不會因他們有太大的改變。
劇中像是landmattress,R4M火箭炮,納粹時期德國空軍的飛機在那時其實是存在的,它們可能正在被測試,或者將於電影中這個故事發生後的兩年被建造。影片故意插進了一種「Quantumleap」元素,因此有了不少驚喜呈現給大眾。

⑥ 有哪些是反映二戰納粹內容的電影

您說的那個是電影《紅櫻桃》
《刺殺希特勒》(Valkyrie)
◎片 名 Valkyrie
◎年 代 2008
◎國 家 美國/德國

◎簡 介

本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故事發生在二戰期間,湯姆·克魯斯在片中扮演德國陸軍上校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施陶芬貝格當時擔任柏林預備軍總長,是德國反抗力量中最有機會接近藏身於「狼穴」內(納粹指揮部)的希特勒的人。施陶芬貝格和一群德國高官策劃刺殺希特勒,從而結束戰爭、拯救德國,該計劃被命名為「瓦爾基里」(Valkyrie)。1944年7月,施陶芬貝格試圖通過藏炸彈的公文包殺死希特勒,結果隨後希特勒雖然也受了傷,卻幸運逃過一劫。刺殺計劃的相關人等皆被處死。

中文名: 希特勒:惡魔的崛起
英文名: Hitler: The Rise of Evil
發行日期: 2003年
◎簡 介

1889 年,希特勒出生於奧地利布勞瑙鎮一個公務員家庭。青年時期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阿道夫·希特勒,在動盪不安的亂世中,他的出現與崛起是希望的開端、還是災難的開始?這個看似平凡的小男孩,長大後卻指揮了德國軍隊大規模入侵各國,掀起了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中文名: 暗殺希特勒
發行日期: 2004年2月25日
國家:德國

史道芬貝格上校帶頭策劃的「七月陰謀」(The July Plot),是幾乎成功暗殺阿道夫·希特勒、一舉推翻納粹政權的暗殺密謀。
納粹德國國防軍中有許多高層軍官,對於向人民犯下的可怕罪行感到驚愕,他們認為這樣做違反了道德。很多軍官相信,德國會傷亡殘重,都是因希特勒堅持採用災難性的攻擊戰略。
越來越多的軍官認定拯救德國的唯一方法,就是消滅希特勒和他的支持者,掀起一場政變。此外他們期盼和盟軍達成停戰協議。1944年7月,盟軍已經從法國登陸攻擊,他們懷著一些希望,也許有機會可以阻止斯大林在「東部戰線」的進攻。
暗殺任務十艱巨,因為獨裁者身邊都有保鏢,行動也飄忽不定。過去所有的刺殺行動不是中途放棄就是失敗。因為行蹤神秘的希特勒總在最後一刻更改計劃。

◎譯 名 拜見希特勒/關於希特勒的真正最真實真相/我的元首
◎片 名 Mein Fuehrer
◎年 代 2006
◎國 家 德國
◎類 別 喜劇/劇情/戰爭

◎簡 介

劇情:
希特勒因為在孩子時代遭受過虐,就讓世界遭受苦難。他喜歡在浴缸里玩耍玩具戰艦,總是尿床,性無能,沉溺在毒品里不能自拔。希特勒常常把毒品放在大型地球儀中。
這部新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1944年年底,希特勒已經對自己失去了信心,但納粹時期的宣傳部長保羅·約瑟夫·戈培爾還不放棄任何希望。戈培爾從一個集中營里叫來希特勒的前猶太籍表演指導阿道夫·格林巴姆,讓他打扮成這位獨裁者的樣子,到一個盛大集會上去鼓舞德國人。當瘦弱的格林巴姆進入元首府時,戈培爾對他說:「不要親自做出決定。」
納粹軍官擠滿了辦公室,舉起手臂興奮地高呼「萬歲,希特勒!」每隔幾秒就有一次舉手禮。格林巴姆殺死希特勒的計劃連續多次都以失敗告終,於是他辭去這位獨裁者表演指導的職務,最後還變成一個有點像精神病專家的人。他在一個偶然機會竟然發現一個秘密:希特勒從來都沒有博得嚴厲父親的喜歡,這一直都是他內心的一塊心病。
希特勒躺在元首辦公室的睡椅上,回想起一件使他煩惱的童年往事。他的腦海里浮現出這樣一幕:「我的父親曾經給我一個彈弓。他抬頭看了看,並對我說『殺死那隻鴿子!』我彈出子彈,死掉的鴿子落到他的腳上。父親說『真倒霉!』然後就憤然離開了。」這時眼淚從希特勒的臉上靜靜滑落。
影片的另一個畫面顯示,愛娃·布勞恩說「我不覺得你是元首」時,躺在她懷里的希特勒顯得有些不安。在故事結尾中,希特勒的理發師無意中剃掉了他的一部分小鬍子,使這位獨裁者火冒三丈。幾分鍾後,希特勒又不得不按捺住暴躁的脾氣去發表演講。

片 名】Der Untergang
【譯 名】帝國的毀滅 *加長版
【年 代】2004
【國 家】德國/義大利/奧地利
【片 長】155Mins
【類 別】劇情/戰爭
【語 言】德語/俄語

獲獎紀錄:

第77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第29屆多倫多電影節參展影片
德國巴伐利亞電影觀眾選擇獎

影片簡介

德國電影《帝國的毀滅》將鏡頭對准——希特勒一生中的最後12天

在獲得本屆奧斯卡獎提名的外語片中,沒有一部如《帝國的毀滅》一般在全球引起那麼大的爭議。在這部德國影片中,以往只是作為背景人物的希特勒,首次當了一回主人公。

影片把鏡頭對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後的12天,再現了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愛娃·布勞恩自殺於地下掩體等歷史事件。執導該片的是德國著名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過獲獎影片《柏林蒼穹下》的德國傑出演員布魯諾·岡茨。該片在德國取得了3000萬歐元的驕人票房,同時也引發了評論家的眾多非議。觀眾普遍認為,《帝國的毀滅》對希特勒的描寫過於人性化,有美化納粹之嫌,不過也有為數不少的電影專家對這部冷靜客觀、以人文主義表現手法拍攝的電影盛贊有加。

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說:「我的電影非常有爭議。作為電影人,我們向當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個魔鬼,而是一個人。我很為這部電影自豪。」該片贏得了德國頂級電影榮譽獎之一的巴伐利亞電影觀眾獎。
幾天前,由奧利弗西斯貝格導演的德國影片《毀滅》(Der Untergang)開始在法國公映。電影院場場爆滿,巴黎媒體更是持續高燒,每天都有人議論這部富有爭議的影片。趁熱看完之後,筆者相信這是迄今為止反思納粹罪行的最好影片之一。理由是該片將希特勒還原成一個普通人,而不再讓所謂的「魔鬼」充當人類良心的替罪羊。

該片去年9月份在德國甫一公映便引發爭論,因為它打破了一個禁區,「打開了重評納粹的潘多拉盒子」——西斯貝格將希特勒從魔鬼還原成了人,還原成一個「可能引起人們同情的末路英雄」。在媒體熱炒的影響之下,短短一個月內有300萬人被勸進了電影院。當月,《漢堡周刊》為這部影片做了17頁的專題報道;德國歷史學家第45屆大會上甚至同意專為該片舉行一天辯論;德國前總理科爾也斬釘截鐵地說,這部電影拍得很值,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

《毀滅》的創作來自歷史學家約阿希姆費斯特的《希特勒的末日》(2002)和希特勒最後的女秘書特勞德爾瓊格的回憶錄《直到最後時刻》(2002)。瓊格生於1920年的慕尼黑,22歲時被希特勒選作私人秘書。她一直供職到希特勒自殺並記錄了希特勒的遺囑,最後和一支小分隊一起逃出地堡。令許多人不安的是,在這個打字員的記憶里,希特勒是個有教養、受人尊敬,做事斯斯文文的領袖。當她打錯了字或做錯了其它什麼事,希特勒總能寬大為懷。所以,直到希特勒自殺,瓊格對他始終心存敬意。該書還透露,希特勒是一個素食主義者,是一個對狗有著深情厚誼的人。與情人愛娃布勞恩結婚前,他還當眾吻了她。希特勒多少有些多愁善感,他不讓別人在他的辦公室里放花,因為花會凋謝,他不喜歡看到死去的東西。影片從瓊格的書里提取大量素材,賦予了希特勒極其人性化的一面。

中文名: 德意志的勝利
英文名: Triumph des Willens
別名: 1934/2004
1934年,當希特勒和他的黨羽們在紐倫堡舉行閱兵典禮時,32歲的萊妮·雷芬斯塔爾被選中,指揮全部電影拍攝工作。納粹黨為她提供了任何一個導演都會為之咋舌的工作條件:無限制的經費,一百多人的攝制組,36架以上的攝影機同時開工,再加上無數的聚光燈隨時聽候調遣--希特勒投下這么多的馬克,為的就是要把納粹黨變成銀幕上最美和最有力量的形象。雷芬斯塔爾做到了這一點。《德意志的勝利》在經過長時間的禁止後,重新發行了DVD並在電視上公映。她在這兩部紀錄片中創始的技法,被無數後人或巧妙或拙劣地反復模仿著。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和喬治·盧卡斯都曾公開地向她表示過同行的敬意。在這個意識形態對立逐漸淡化的時代里,人們再一次感受到了這兩部作品中強大的力量、秩序和美。中國的學院教授們甚至不敢把《德意志的勝利》在課堂上全部放完,他們說:"它的力量太強大了,我擔心我的學生如果把片子看完,就會變成真正的納粹。"
反映納粹的外國紀錄片更是數不勝數。
您可以在電驢搜索獲得

⑦ 想知道關於 一個中國人,一個美國人,一個日本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電影名字

是一個中國農民,一個俄羅斯女兵和一個日本女學生的故事
叫《紫日》

⑧ 有什麼中國人和外國人合作的二戰電影嗎

《燃燒的港灣》,講中外戰俘集體從日軍基地逃走的

《諜海風雲》,珍珠港前中外間諜在上海的活動

《絕境逢生》,喜劇,游擊隊員營救一隊在中國遇險的美國人

《國際大營救》,同樣是日軍戰俘營營救國際友人

《Z字特攻隊》,台灣和澳大利亞合拍的二戰特戰片,當然有台灣演員登場

《飛虎嬌娃》,美國飛虎隊員在中國時和當地女子……

《戰雲》,美國士兵在緬甸對日作戰時和中國軍隊的一些沖突

⑨ 求一部中國人在蘇聯的電影,當時是二戰時期,

紅櫻桃(1995年葉大鷹導演大陸電影)



1940年的冬天,中國孤兒楚楚(郭柯宇)和羅小蠻(徐嘯力)被送入莫斯科近郊的伊萬諾夫國際兒童院學習。課堂上,當楚楚講述自己親眼目睹父親慘遭法西斯劊子手殺害的情景時,老師和同學都震驚不已,隨後,她和羅小蠻過上一段相對平靜的日子,兩人後來因夏令營分頭去了不同城市。


根據朱德流落在俄羅斯女兒的事改編的

影片在當年宣傳的時候就曾提到「朱德女兒朱敏,俄語名赤英(紅色英雄之意),17歲進入前蘇聯的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為影片中『楚楚』的原型」。編導人員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曾和朱敏溝通過,並解釋劇本的主要內容是真實的,也會有藝術加工的地方,比如納粹標記的文身為虛構部分,朱敏表示同意。

========

關於紋身,我曾聽過的說法是,紋身是存在的,但主人公沒有,而是一個俄國姑娘。而此紋身曾作為控訴罪行的證據而保留,女主人公終身未嫁。


⑩ 有一部中國人在俄羅斯拍的戰爭電影叫(紅櫻桃)俄文名稱叫什麼

英文名:red cherry
俄文名:Красная вишня

導演:葉大鷹 Daying Ye(影片字幕為「葉纓」)
編劇:江奇濤 Qitao Jiang
蘆葦 Wei Lu
葉大鷹 Daying Ye .....(as Ye Ying)
演員:郭柯宇 Ke-Yu Guo .....ChuChu楚楚
徐嘯力 Xiaoling Xu .....Luo Xiaoman羅小蠻
Vladmill Nizmiroff
製作人:葉大鷹 Daying Ye .....procer
攝影:張黎 Li Zhang

影片在當年宣傳的時候就曾提到「朱德女兒朱敏,俄語名赤英(紅色英雄之意),17歲進入前蘇聯的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為影片中『楚楚』的原型」。編導人員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曾和朱敏溝通過,並解釋劇本的主要內容是真實的,也會有藝術加工的地方,比如納粹標記的文身為虛構部分,朱敏表示同意。

俄羅斯人怎麼看待就不知道了,反正我當時看的時候感覺挺震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