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國影視 » 紅星照耀中國電影里的外國醫生是誰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紅星照耀中國電影里的外國醫生是誰

發布時間: 2022-07-02 02:10:26

Ⅰ 紅星照耀中國人物

1、毛澤東。他具有強烈的反抗意識,好學進取。他質朴純真,說話平易,生活簡朴,身體素質佳,博覽群書,涉獵廣泛,一絲不苟,不知疲倦,果斷有魄力,是一位天才的軍事和政治戰略家,同時他又是一個感情深邃,愛軍愛民的領導,共產黨人領導。

2、周恩來。他平易近人,溫和文雅,細心熱情同時又冷靜理智,善於分析,知行合一,生活樸素,充滿生命的活力。

3、賀龍。他英勇善戰,有出色軍事才能口才好,威望高,急躁而又謙虛。

4、彭德懷。他是個樂觀愛笑,率直爽朗,富有才智,善於馳聘,吃苦耐勞,活潑且精力旺盛,頑強不屈,強抗反抗精神,性格剛烈,是位不向惡勢力低頭的勇士,還是軍傑出的軍事家。

(1)紅星照耀中國電影里的外國醫生是誰擴展閱讀:

片段:

1、中華民族精神源遠流長,她們是中國悠久歷史的積淀、光榮傳統的升華和時代文明的結晶。回望歷史,從中華民族獨立,到人民解放,再到國家富強,中國人民一路走來。

長征不但繼承了民族精神,而且豐富和發展了民族精神,不斷為之增添新的內容。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支柱,也是在未來歲月里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巨大精神動力。

2、長征精神之所以歷久彌新,就在於它不是靜止的。它承接著井岡山精神,又不斷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更為它注入了新的時代血液,增加了新的豐富內涵。

3、長征精神是歷史的,又是現實的。其可貴就在於,它能夠在漫長的時間積淀中轉化為對現實的啟示,體現了黨之魂、軍之魂和民族之魂。

4、一邊是重兵的圍追堵截,一邊是惡劣到極點的自然環境和匱乏的物資供應,紅軍之所以能在連基本的生存條件都不具備的情況下堅持行軍和戰斗,直至取得最後勝利,靠的就是這種精神。

5、這,就是長征精神——就是把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

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Ⅱ 《紅星照耀中國》的內容簡介

《紅星照耀中國》是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作者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毛澤東和周恩來是斯諾筆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又稱《西行漫記》,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不朽名著。

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1905.7.11—1972.2.15),美國著名記者。他於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同時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陝甘寧邊區,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

(2)紅星照耀中國電影里的外國醫生是誰擴展閱讀

《紅星照耀中國》(原名《西行漫記》)的作者埃德加·斯諾於1905年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市,是家中三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他父親開了一家小印刷廠,家裡過著小康生活。

父親要他也從印刷業開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卻走上了一條與父親截然不同的道路,成為世界著名的記者。埃德加·斯諾於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

作者於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斯諾作為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作了客觀評價,並向全世界作了公正報道。

在《紅星照耀中國》中,斯諾探求了中國革命發生的背景、發展的原因。他判斷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宣傳和具體行動,使窮人和受壓迫者對國家、社會和個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須行動起來的新的信念。

由於有了這一種思想武裝,使得一批青年,能夠對國民黨的統治進行群眾性的斗爭長達十年之久。他對長征表達了欽佩之情,斷言長征實際上是一場戰略撤退,稱贊長征是一部英雄史詩,是現代史上的無與倫比的一次遠征。

斯諾用毋庸置疑的事實向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照耀全世界。

《紅星照耀中國》的另一魅力,在於描繪了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堅韌不拔、英勇卓絕的偉大斗爭,以及他們的領袖人物的偉大而平凡的精神風貌。

他面對面采訪了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賀龍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和紅軍將領,結下了或淺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毛澤東。

斯諾准確地把握到毛澤東同以農民為主體的中國民眾的精神紐帶。沒有人比毛澤東更了解他們,更擅長綜合、表達和了解他們的意願。這將深刻地制約著以後數十年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Ⅲ 《紅星照耀中國》作者介紹

《紅星照耀中國》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諾。

埃德加·斯諾簡介如下:

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1905.7.11—1972.2.15),美國著名記者。他於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同時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

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陝甘寧邊區,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抗日戰爭爆發後,又任《每日先驅報》和美國《星期六晚郵報》駐華戰地記者。1942年去中亞和蘇聯前線采訪,離開中國。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內瓦逝世。遵照其遺願,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國,地點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

Ⅳ 《紅星照耀中國》的歷史

《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原名《西行漫記》,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作者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
作者
埃德加·斯諾

《紅星照耀中國》(原名《西行漫記》)的作者埃德加·斯諾於1905年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市,是家中三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他父親開了一家小印刷廠,家裡過著小康生活。父親要他也從印刷業開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卻走上了一條與父親截然不同的道路,成為世界著名的記者。埃德加·斯諾於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同時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陝甘寧邊區,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

寫作經歷
作者於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斯諾作為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作了客觀評價,並向全世界作了公正報道。

斯諾同毛澤東、周恩來等進行了多次長時間的談話,搜集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一手資料。此外,他還實地考察,深入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當中,口問手寫,對蘇區軍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風俗習慣等作了廣泛深入的調查。四個月的采訪,他密密麻麻寫滿了14個筆記本。當年10月底,斯諾帶著他的采訪資料、膠卷和照片,從陝北回到北平,經過幾個月的埋頭寫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譯名為《西行漫記》或《紅星照耀中國》的報告文學終於誕生。

出版發行
紐約Grove Press社英文版
紐約Grove Press社英文版
由於斯諾在西北紅色區域的冒險中引起的激情和對中國人民的熱愛,他用了後半生的幾乎全部精力,對中國問題作繼續的探索和報道。《西行漫記》先後被譯為二十多種文字,幾乎傳遍了全世界。該書不斷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萬讀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為享有盛譽,家喻戶曉的文學作品。

1937年10月,英國倫敦維克多·戈蘭茨公司出版斯諾的英文初版《Red Star Over China(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就是斯諾回來後寫的關於紅色中國的新聞報道集,也可以說是報告文學集。以後,此書以近二十種文字翻譯出版,幾十年間幾乎傳遍了世界,成了著名的暢銷書。

1938年2月10日,由胡愈之策劃,林淡秋、梅益等十二人集體承譯,以復社名義出版的《Red Star Over China》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在孤島上海問世。考慮到在敵占區和國民黨政府統治區發行的緣故,譯本改名為《西行漫記》。此書在短短的十個月內就印行了4版,轟動了國內及海外華僑聚集地,在香港及海外華人集中地還出現難以計數的該書重印本和翻印本。國民黨政府不止一次下令查禁斯諾的這些著作,先後查禁的這類著作達十幾種。

《西行漫記》1938年版
《西行漫記》1938年版
1938年7月,美國出版《Red Star Over China》的修訂版。由美國紐約蘭登出版社印行,1938年的版權,精裝漆布封面,書的高乘寬是24乘16厘米。封二與環襯相連的是一幅中國地圖,圖中詳細畫出紅軍長征路線。封三和環襯印的也是一幅地圖——中國西北地圖,實際是1938年國共雙方控制區域圖。此書環襯鈐有多枚橢圓形印章,原文是:NANKING CALIF. JESUITS LIBRARY。美國版經過斯諾修訂增補,文字與復社版不同,內容上又多出一個第十三章:Shadows on the Rising Sun(旭日上的暗影)。

1949年後,中國政治斗爭越演越烈。斯諾的書繼續照耀世界各地,而在中國反倒被打入黑牢。《西行漫記》只是在1960年2月由三聯書店根據復社版印了一小部分,作為內部讀物,限於內部發行,這還是因為新中國成立後斯諾第一次訪華而特批的。文化大革命期間,《西行漫記》也難逃劫,被加蓋嚴控之類印記,密封於圖書館和資料室書庫中,禁止借閱。

1979年12月,北京三聯書店出版了由董樂山根據倫敦維克多·戈蘭茨公司(Victor Gollancz Ltd London)1937年版《RED STAR OVER CHINA》翻譯的中文本《西行漫記》,胡愈之為該重譯本作了序,該譯本還收入了1938年斯諾為復社的中譯本作的序。

2016年7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最新版《紅星照耀中國》中文版推出。該版還插入如今很難覓見的從1937年、1938年、1939年三版《紅星照耀中國》中遴選出的數十幅珍貴歷史照片,以及書末所附譯者董樂山撰寫的《斯諾的客廳和一二·九學生運動》等三篇文章。

2018年2月,該書中文版已誕生整整80年。新版《紅星照耀中國》銷量已高達300萬冊。新版《紅星照耀中國》推出20個月來,創下了銷售奇跡,也是人文社首部一年內碼洋過億元的書,更是國內出版界2017年頭號爆款圖書。新版《紅星照耀中國》至2018年2月已加印31次,一年內發貨碼洋達1億元,一本書就為人文社盈利2000多萬元。[1]

紅星照耀中國[埃德加·斯諾創作紀實作品]
紅星照耀中國[埃德加·斯諾創作紀實作品]
2018年8月,長江文藝出版社重磅推出了由斯諾基金會官方授權的《紅星照耀中國》(《西行漫記》)。此書根據《紅星照耀中國》定版翻譯而成,是經過斯諾基金會官方認證的中文譯本。[2]

目錄內容
全書共12篇,主要內容包括:

1、關於紅軍長征的介紹;

2、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主要領導人的采訪;

3、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政策,紅軍的軍事策略;

4、作者的整個采訪經歷和感受等。

以下目錄來自本書1979年北京三聯書店版:

中文重譯本序(胡愈之)

一九三八年中譯本作者序(斯諾)

《紅星照耀中國》1979年三聯書店版
《紅星照耀中國》1979年三聯書店版
第一篇探尋紅色中國

一.一些未獲解答的問題

二.去西安的慢車

三.漢代青銅

四.通過紅色大門

第二篇去紅都的道路

一.遭白匪追逐

二.造反者

三.賀龍二三事

四.紅軍旅伴

第三篇在保安

一.蘇維埃掌權人物

二.共產黨的基本政策

三.論抗日戰爭

四.懸賞二百萬元的首級

五.紅軍劇社

第四篇一個共產黨員的由來

一.童年

二.在長沙的日子

三.革命的前奏

四.國民革命時期

五.蘇維埃運動

六.紅軍的成長

第五篇長征

一.第五次圍剿

二.舉國大遷移

三.大渡河英雄

四.過大草地

第六篇紅星在西北

一.陝西蘇區:開創時期

二.死亡和捐稅

三.蘇維埃社會

四.貨幣解剖

五.人生五十始!

第七篇去前線的路上

一.同紅色農民談話

二.蘇區工業

三.「他們唱得太多了」

第八篇同紅軍在一起

一.「真正的」紅軍

二.彭德懷印象

三.為什麼當紅軍

四.游擊戰術

五.紅軍戰士的生活

六.政治課

第九篇同紅軍在一起(續)

一.紅色窯工徐海東

二.中國的階級戰爭

三.四大馬

四.穆斯林和馬克思主義者

第十篇戰爭與和平

一.再談馬

二.「紅小鬼」

三.實踐中的統一戰線

四.關於朱德

第十一篇回到保安

一.路上的邂逅

二.保安的生活

三.俄國的影響

四.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共產國際

五.那個外國智囊

六.別了,紅色中國

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

一.兵變前奏

二.總司令被逮

三.蔣、張和共產黨

四.「針鋒相對」

五.《友誼地久天長》?

六.紅色的天際

附一:《西行漫記》新譯本譯後綴語

附二:斯諾在西北蘇區的攝影采訪活動

附三:斯諾的客廳和一二·九學生運動

作品影響
《紅星照耀中國》不僅在政治意義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而且在報告文學創作的藝術手法上也成為同類作品的典範。人物刻畫、環境描寫以及敘事的角度幾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紅星照耀中國》中譯本出版後,在中國同樣產生巨大的反響,成千上萬個中國青年因為讀了《紅星照耀中國》,紛紛走上革命道路。

《紅星照耀中國》英文版
《紅星照耀中國》英文版
1937年10 月,《紅星照耀中國》首先在英國出版,一問世便轟動世界,在倫敦出版的頭幾個星期就連續再版七次,銷售10萬冊以上。世界輿論普遍認為這是一個傑作,標志著西方對中國的了解進入一個新時代。美國歷史學家哈羅德·伊薩克斯的調查說明,作為美國人對中國人印象的主要來源,《紅星照耀中國》僅次於賽珍珠的《大地》。《大地》使美國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國老百姓,而《紅星照耀中國》則使西方人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真實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說,一代美國人對中國共產黨人的知識都是從斯諾那裡得來的。

在《紅星照耀中國》中,斯諾探求了中國革命發生的背景、發展的原因。他判斷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宣傳和具體行動,使窮人和受壓迫者對國家、社會和個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須行動起來的新的信念。由於有了這一種思想武裝,使得一批青年,能夠對國民黨的統治進行群眾性的斗爭長達十年之久。他對長征表達了欽佩之情,斷言長征實際上是一場戰略撤退,稱贊長征是一部英雄史詩,是現代史上的無與倫比的一次遠征。斯諾用毋庸置疑的事實向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照耀全世界。

《紅星照耀中國》的另一魅力,在於描繪了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堅韌不拔、英勇卓絕的偉大斗爭,以及他們的領袖人物的偉大而平凡的精神風貌。他面對面采訪了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賀龍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和紅軍將領,結下了或淺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毛澤東。斯諾准確地把握到毛澤東同以農民為主體的中國民眾的精神紐帶。沒有人比毛澤東更了解他們,更擅長綜合、表達和了解他們的意願。這將深刻地制約著以後數十年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這樣,斯諾對中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發現了一個「活的中國」,對普通中國百姓尤其是農民即將在歷史創造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確的預言,他發現了隱藏在億萬勞動人民身上的力量,並斷言中國的未來就掌握在他們手中。

網友評價
「讓人覺得很溫暖」、「非常可愛」。許多年輕讀者還坦言,讀這本書是因為選入了課本,但細讀下來發現別有洞天。一位學生在網上書店留言,「完全是被迫買來讀的,不過考試之後又自願讀了一遍,覺得挺有趣的。」另一位學生坦言,「一開始覺得晦澀難懂,後來發現越看越好看,這本書客觀講述了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經過,給人以一種自豪感。」還有讀者說,「讓我想起了近兩年很紅的《尋路中國》作者、美國作家何偉,莫名有種傳承迭變感。說實話,這本書比電視劇出彩得多。」[1]

關於最新的一輪《紅星照耀中國》熱潮,陝西省中美文化研究會會長、斯諾研究中心主席安危認為,這與國內外的中國熱、毛澤東研究熱有很大關系。「2018年,《紅星照耀中國》創下銷售300萬冊這個新紀錄,說明我們沒有忘記斯諾,說明中國人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孫華認為,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政府實施的一系列政策,其實都在學習以往寶貴的經驗,如『以人民為中心』、『人民的美好生活』始終是中國共產黨最首要的目標。」他認為,許多讀者正是通過這本書回顧了中國共產黨走過的路,深刻領悟到什麼是「不忘初心」,讓他們心中點燃了希望,對現在、對未來充滿了自信。[1]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從位於中國版圖中南部的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一項現代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壯舉——長征。這一歷時長達兩年多的征途接近尾聲時,迎來了一名外國記者。

這名當時30歲出頭的記者,後來回到北平,寫下了游歷「紅色中國」的所見所聞所訪,轟動西方,也轟動了全民族抗戰一觸即發的中國。這名傳奇的旅行者名叫埃德加·斯諾,美國堪薩斯城人,他用英文寫下的新聞報道匯集成《紅星照耀中國》(RedStarOverChina),被翻譯成近20種語言文字,70多年來在世界各地暢銷不衰。

2014年是長征80周年,在中國各地舉行大規模紀念活動之際,人們只需打開電子書,用手指輕點,花不多的錢就可以下載《紅星照耀中國》或者是它的中譯本《西行漫記》。

中國埃德加·斯諾研究中心副主任、秘書長孫華說,其實已經無法統計「紅星」在全球的出版發行總數了,僅中譯本就有10多個版本。

但即使如此,在世界各地出版的「紅星」都很難與在中國上海淮海中路1843號內珍藏的那一本媲美。

宋慶齡促成斯諾「西行」

1937年10月,《紅星照耀中國》由倫敦戈蘭茨公司首次出版發行,一個月內就增訂到了第五版。此時,斯諾正在上海,他將一本1937年版的「紅星」贈予宋慶齡,並在扉頁上用英語寫道:「送給勇敢的革命家宋慶齡同志,你是中國第一位鼓勵我寫作此書的人,而且是此書的第一位讀者。書中的不妥之處請見諒。」

現如今這本珍貴的「紅星」依然陳列在上海淮海中路的宋慶齡故居紀念館內。連同展出的還有斯諾當年在陝北時拍攝的黑白照片——毛澤東的經典肖像、毛澤東與賀子珍在陝北的合影、留著胡須的周恩來騎在馬上……

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研究專家孫娟娟告訴記者,追溯到紅軍長征前3年,1931年9月,斯諾就以《紐約先驅論壇報》記者的身份在上海結識了宋慶齡,他們在一家巧克力店裡從午間暢談到晚餐時分,不久後斯諾第一次受邀前往位於法租界的莫利愛路兩層樓寓所(今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拜訪。

歷史學家認為,斯諾與宋慶齡的友誼後來很大程度上成為決定性因素,宋慶齡促成了斯諾前往陝北,並順利采訪了「紅色中國」。「紅星」成書於當年北平城的未名湖畔,而斯諾為何出發去延安,又如何實現了這一次「紅色長征」,與他在上海的經歷有很大關系。

「斯諾來到中國有一定的偶然性。在他到世界各地采風的過程中,原計劃在中國停留數周,沒想到後來變成了13年。」孫華說。

史料顯示,斯諾及其第一任夫人海倫都曾在不同場合承認,影響他們最終駐留中國、促成《紅星照耀中國》的誕生,與兩個中國人有關,一是宋慶齡,二是魯迅。

據《宋慶齡年譜》記載,斯諾渴望到中國共產黨的陝北根據地考察,並於1936年春專程到上海拜訪宋慶齡請求幫助,「以便到紅軍地區以後起碼作為一個中立者的待遇」。

也是在這年春天,經宋慶齡的努力溝通,斯諾和外籍醫生馬海德都得到了確認口信。《宋慶齡年譜》上說,當時宋慶齡曾對馬海德說:「中共中央想邀請一位公道的記者和一名醫生,到陝北實地考察邊區的情況,了解中共的抗日主張,我看你和斯諾一塊兒去吧!」

歷史研究發現,1936年春夏之交,宋慶齡促成斯諾與馬海德前往陝北,安排接頭和護送的就是「紅星」中提到的「王牧師」(真名董健吾)。於是,後來讀者們能夠在《紅星照耀中國》的開篇中讀到,用隱形墨水準備了給毛澤東的介紹信以及得到北平朋友的幫助等,其主要的促成者和聯絡人之一就是宋慶齡。

斯諾面對「革命青年」的提問清單

現在看來,斯諾的「紅星」依然是一部寫作精良的長篇通訊,他帶著無數的好奇心向「紅色政權」提問:

「中國共產黨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同其他地方的共產黨人或社會黨人有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同?他們是不是留著長鬍子,是不是喝湯的時候發出咕嘟咕嘟的響聲,是不是在皮包里夾帶土質炸彈?」

「他們的領導人是誰?他們是不是對於一種理想、一種意識形態、一種學說抱著熱烈信仰的受過教育的人?他們是社會先知,還只不過是為了活命而盲目戰斗的無知農民?」

「中國的蘇維埃是怎樣的?農民支持它嗎?」「共產黨怎樣穿衣?怎樣吃飯?怎樣娛樂?怎樣戀愛?怎樣工作?他們的婚姻法是怎樣的?」

來自斯諾研究的權威機構——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的一篇學術論文顯示,1936年斯諾提交給中國共產黨人的采訪提綱起碼包含了十多個方面的宏觀問題,涉及外交、抵禦外敵入侵、對不平等條約和外國投資的看法,以及反法西斯等。後來毛澤東與斯諾在陝北窯洞的首次對談,很多內容即始於對提綱的回答,這是中共中央集體智慧的結晶,進而向世界呈現了一個與時俱進、公開透明、開誠布公的中共形象。

後來斯諾在1938年1月上海復社的中譯本前言中寫道:「從字面上講起來,這一本書是我寫的,這是真的。可是從最實際主義的意義來講,這些故事卻是中國革命青年們所創造,所寫下的。這些革命青年們使本書所描寫的故事活著。」

在斯諾看來:「毛澤東、彭德懷等人所作的長篇談話,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辭,解釋中國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斯諾個人認為,盡管英文本第一版有一些錯誤,但「中國在這最緊急的時候,找到了民族最偉大的統一,找到了民族的靈魂,基本的因素在哪裡?原因在哪裡?關於這一點的研究,這一本著作是頗有一些價值的。」

而在斯諾開出的「問題單子」中,也有關注延安「紅色文藝」的,他提到「紅色劇團」和娛樂等。魯迅文化基金會的研究者認為,斯諾後來對於中國左翼文化、延安文藝的濃厚興趣,大多來自與魯迅對話的啟迪。斯諾亦是最早向西方翻譯推介魯迅作品的外國記者。

在斯諾的筆下,陝北的「紅色戰士」愛打乒乓球,還學識字、辦牆報,「外界傳說『紅軍縱酒宴樂、大肆搶劫』等,都是胡說八道」。海倫·斯諾認為,「紅星」吹奏出了雄壯而激昂的號音,讓西方積累起來的對中國共產黨人的謠言和猜疑倒塌了。

「紅星」仍在照耀

在「紅星」向世界傳播的70多年時間里,斯諾帶給世界的不僅是一個真實的「紅色中國」,還包括大量的新聞照片、毛澤東的長征律詩、《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歌詞等。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紅星」為順利出版而化名的中譯本《西行漫記》,以及相關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記》《紅旗下的中國》等都曾被查禁。直至1949年新中國誕生前夕,上海和香港又出現了《長征25000里》等幾個新版本。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多場政治運動中,出自外國人之手的「紅星」一度在中國國內漸受冷落,但在世界各地依然風行暢銷。直至上世紀70年代初,斯諾的再一次訪華,「紅星」得以作為「內部刊物」再度印發。

改革開放後,「紅星」重新被「擦亮」,除了早年復社胡愈之團隊的譯本外,又多了董樂山的新譯本。到1984年新華出版社推出《斯諾文集》時,《紅星照耀中國》的名字得以恢復,「西行漫記」轉為副題,這一年僅文集征訂就超過28500冊。

「紅星」暢銷世界的歷史,還告訴我們,諾爾曼·白求恩和柯棣華都曾閱讀這本書,它成為促使他們下決心來華工作的主要動因之一;從二戰時期,到上世紀末,美國多任總統承認曾閱讀「紅星」,這本書也成為他們決策對華戰略的一個重要參考;在日本、韓國,學者也把閱讀「紅星」作為了解20世紀中國的「一把鑰匙」。

作為「紅星」的主要翻譯者之一,胡愈之在1978年的中譯本序言中寫道,斯諾是「第一個報春的燕子」。這個年輕時曾經當過農民、鐵路工人、印刷學徒、海員的新聞記者,擁有驚人的洞察力和敏銳的分析能力,才使他認識了問題的本質,這是西方的一些所謂「中國通」所不能辦到的。

「斯諾對中國的深刻認識源於他對事件本身深度、全方位的參與。他不僅僅准確記錄了歷史,還准確預測了未來的趨勢。」孫華認為。

現在,斯諾的部分骨灰就安葬於當年他奮筆疾書「紅星」的北京大學未名湖畔。斯諾墓前仍會定期有人祭掃,但顯然不是每個路人都了解這位傳奇人物的各種往事。

譯者們認為,該作品傳播70多年之後,重讀《紅星照耀中國》依然不會過時。事實上,在每一個偉大的歷史轉折期,「紅星」仍在照耀

Ⅳ 紅星照耀中國每章梗概

第一章 探尋紅色中國 講述作者對紅色世界的好奇,開始深入蘇維埃紅區的冒險,去探究蘇維埃共和國、紅軍、共產黨的秘密。並且講述了張學良和楊虎成與共產黨達成一致搞日協議的原因和經過。

第二章 去紅都的道路 講述在進入紅區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經歷,並講述了國民黨通過「民團」這一組織對地方的統治和鎮壓政策。介紹了周恩來及賀龍的人生經歷以及他們獨特的個人魅力。介紹了許多年輕的紅軍戰士們因為被剝削被壓迫的命運而參加紅軍、熱愛紅軍的故事。

第三章 在保安 講述了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給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質朴純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過人,是一個頗有天賦的軍事和政治戰略家。談到了共產黨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紅軍大學開展的各項課程以及紅軍劇社開展的宣傳工作。

第四章 一個共產黨員的由來 本章講述了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的人生經歷、思想變改以及成長為紅軍領導人的過程。

第五章 長征 講述了紅軍長征的艱難過程。著重記敘了第五次大圍剿,以及長征中強渡大渡河、過大草原等艱難英勇的事跡

第六章 紅星在西北 講述了劉志丹開創西北蘇區的歷程,西北大災荒和苛捐雜稅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蘇維埃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貨幣各方而政策。

第七章 去前線的路上 講述了普通農民對紅軍的擁護,對蘇區工業的繁榮以及蘇區工人身上具有的樂觀活潑的社會主義工業精神。

第八章 同紅軍在一起 講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紅軍內部,了解他們年輕、精神飽滿、訓練嚴格、紀律嚴明、裝備出色、政治覺悟高,才使得他們成為鐵打的軍隊。並且講述了促使司令員彭德懷走上革命道路的悲慘童年經歷,以及他獨特的個人魅力。紅軍採用游擊戰術的原因和策略。紅軍戰士健康豐富的生活。

第九章 同紅軍在一起(續) 共產黨軍事領導人徐海東的人生歷程以及中國殘酷的階級戰爭給老百姓帶來的殺戮和苦難。講述共產黨團結回族人民抵抗壓迫者的策略。

第十章 戰爭與和平 講述紅色中國的少年們耐心、勤勞、聰明、努力學習,代表著中國的希望,講述共產黨為建立統一戰線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領導人朱德極其傑出的領導才能和個人魅力。

第十一章 回到保安 講述了在敵人封鎖下的保安地區,紅軍豐富多彩的生活。講述了俄國對於紅色中國的影響以及德國顧問李德指揮作戰時出現的失誤及其原因。

第十二章 又是白色世界 詳細記述了「西安事變」的具體經過、結果,以及對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積極影響。並分析了中國社會革命運動的復雜社會背景、面臨挑戰及其終將取得勝利的原因。


(5)紅星照耀中國電影里的外國醫生是誰擴展閱讀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

一期一會

這本書讓我想起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和愛麗絲夢遊仙境,如此不同,又如此相似。對斯諾來說,那次紅色中國之旅是他生命中僅有一次的神奇體驗。一個外國人,竟然和萬里之外東方古國的農民、戰士、革命領導人有了聯系,產生了羈絆,這大概就是一期一會的緣分吧。

至於我,我彷彿也跟著斯諾一道,走進大西北的窯洞,看見一頂頂帽子上的閃閃紅星。外國讀者讀本書,會贊嘆,會驚訝,會滿足好奇心。而對我來說,這就是曾經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真真切切的故事,先輩們的故事,我們是他們結出的果實。

斯人已乘黃鶴去,白雲千載空悠悠,他們歡笑,流淚,戰斗過,現在接力棒傳到我們手裡了。

《紅星照耀中國》,一本真實描述紅色中國的著作。埃德加斯諾以他充滿熱情和生動的筆觸,記述了日漸成熟的中國共產黨的一點一滴,描繪了堅忍不拔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戰士,英勇卓越的革命斗爭,以及熠熠生輝的革命理解。大到毛澤東對抗日戰爭的著名論斷,共產黨的基本政策,小到黨員和民眾的言行舉止,構成了傳神而又立體的影像,令讀者無不身臨其境,為之動容。作品沒有過多的政治說教和歌功頌德,寫得富有生活氣息,很有趣味,讀來輕松愉快,再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精神風貌。

那個時代的共產黨,已經成為一個偉大的傳奇。或許他們十分孤獨,但卻在幽暗的歷史隧道中閃閃發光。時間會印證真相,功過有後人評判。

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國土,而當權者卻打著「攘外必先安內」的旗號,把屠刀指向人民。整個中國都處於水深火熱,這種時候迫切需要有人,站出來挽救危局,這個人無疑是毛澤東領導下的共產黨。越來越多的人義無反顧,前仆後繼地參加革命,參加共產黨(尤其受此書影響,加拿大醫生白求恩奔赴中國戰場)。正如夏明翰詩所言,「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因為這是一個有理想的政黨。

而共產黨是人民的隊伍,得民心者得天下。共產黨的勝利,從某個角度折射出當時蘊藏在民眾思想里的智慧之光,這是正義的力量,也是中國的希望。

在中國人民爭取自由,爭取解放,支持獨立的道路上,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遺忘及背叛!

斯諾當時在書中講到的那些所見所聞,可能有一定的誇大成分,但肯定都是事實。訪問蘇區長達4個月,紅軍讓斯諾隨便看、隨便寫,但類似江西蘇區內斗、張國燾分裂等事件,並沒有主動告訴他,家醜不外揚么

不誇張的說,斯諾《紅星照耀中國》這樣的書,到今天仍然不過時。我們的宣傳機關,完全可以而且應該,多多的向當代青年推介,不僅僅毛粉要看,果粉更應該仔細看看。畢竟一個美國人的口中眼中的紅軍,一個美國人眼中的毛澤東,一個美國人眼中的蔣介石,比我們自己宣傳的更加讓多疑的當代青年信服

Ⅵ 紅星照耀中國第十章第一節概括

回到保安

本篇開始記述了養馬老人的故事,他年紀很大了但還堅決要求參加紅軍,認為為紅軍做事值得干。接下來記述了一位基督徒士兵的故事,順帶介紹了一些紅軍的宗教政策,然後寫了一個圍殲民團的故事。此後,斯諾寫了他回到保安的一些生活趣事,包括打牌、飲食等等。

然後,斯諾開始記述俄羅斯(蘇聯)對紅軍的影響,共產國際對紅軍的影響,基本點是共產國際的領導是中共獲得了很大好處,但遇到的一些嚴重挫折也與共產國際有關,包括1927年的挫折、對擁護革命的19路軍的處置,第五次反圍剿的戰術防禦計劃等等。

最後,斯諾記述了他最後一次訪問毛澤東的情況(關於聯合抗日、關於建立民主政府等等),以及他是如何依依不捨地告別了紅色中國的。

(6)紅星照耀中國電影里的外國醫生是誰擴展閱讀

《紅星照耀中國》(原名《西行漫記》)的作者埃德加·斯諾於1905年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市,是家中三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他父親開了一家小印刷廠,家裡過著小康生活。父親要他也從印刷業開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卻走上了一條與父親截然不同的道路,成為世界著名的記者。

埃德加·斯諾於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同時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陝甘寧邊區,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



Ⅶ 紅星照耀中國人物有哪些

紅星照耀中國人物有:埃德加·斯諾。

埃德加·斯諾,美國記者,1936年,由於時局變化,斯諾終於等到一個進入陝北蘇區的機會,為了探究中國革命的真相,冒險進入陝北蘇區,見到了一批為革命理想奮斗的中國共產黨人。

《紅星照耀中國》簡介

本書作者斯諾,以外國記者的身份歷盡千難萬險,開始了他的采訪。

采訪的人物許許多多,對彭德懷、徐海東和徐特立的采訪記錄格外細致,從對當地的農民、工人,紅軍戰士等一系列的采訪中,通過他們的講述、行動、以及當時的生活狀況,斯諾以一名記者的名義向外界宣傳真正的共產黨、真正的紅軍狀況,傳達共產黨、紅軍的思想。

Ⅷ 紅星照耀中國考點有哪些

1、《紅星照耀中國》又名《西行漫記》,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作者真實地記錄了自1936.6-1936.10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先後被譯為二十多種文字,幾乎傳遍了全世界。

2、《紅星照耀中國》題目中「紅星」象徵著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色革命,《紅星照耀中國》特指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社會革命,有明顯的贊譽意味。

3、埃德加·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寫道「冒險、探索、發現、勇氣、勝利和狂喜、艱難困苦,英勇犧牲、忠心耿耿、這些千千萬萬青年人的經久不衰的熱情,始終如一的希望,令人驚詫的革命樂觀情緒,像一把火焰,貫穿著這一切,他們無論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絕不承認失敗。」這是斯諾對工農紅軍的萬里長征的評價。

4、「我家分為兩『黨』。一黨是我父親,是執政黨。反對黨由我、母親、弟弟組成,有時連僱工也包括在內。可是在反對黨的『統一戰線』內部,存在著意見分歧。我母親主張間接打擊的政策。凡是明顯的情感流露或者公開反抗執政黨的企圖,她都批評,說這不是中國人的做法。」

5、在《紅星照耀中國》中,斯諾探求了中國革命發生的背景、發生的原因。他判斷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宣傳和行動,使窮人和受壓迫者對國家、社會與個人有了必須行動起來的新的信念。

6、《紅星照耀中國》充滿了國際主義精神。加拿大醫生白求恩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支持中國的革命事業,不幸的是在一次戰役中因感染細菌而獻出了生命。

Ⅸ 紅星照耀中國的紅星故事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從位於中國版圖中南部的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一項現代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壯舉——長征。這一歷時長達兩年多的征途接近尾聲時,迎來了一名外國記者。
這名當時30歲出頭的記者,後來回到北平,寫下了游歷「紅色中國」的所見所聞所訪,轟動西方,也轟動了全民族抗戰一觸即發的中國。這名傳奇的旅行者名叫埃德加·斯諾,美國堪薩斯城人,他用英文寫下的新聞報道匯集成《紅星照耀中國》(RedStarOverChina),被翻譯成近20種語言文字,70多年來在世界各地暢銷不衰。
2014年是長征80周年,在中國各地舉行大規模紀念活動之際,人們只需打開電子書,用手指輕點,花不多的錢就可以下載《紅星照耀中國》或者是它的中譯本《西行漫記》。
中國埃德加·斯諾研究中心副主任、秘書長孫華說,其實已經無法統計「紅星」在全球的出版發行總數了,僅中譯本就有10多個版本。
但即使如此,在世界各地出版的「紅星」都很難與在中國上海淮海中路1843號內珍藏的那一本媲美。
宋慶齡促成斯諾「西行」
1937年10月,《紅星照耀中國》由倫敦戈蘭茨公司首次出版發行,一個月內就增訂到了第五版。此時,斯諾正在上海,他將一本1937年版的「紅星」贈予宋慶齡,並在扉頁上用英語寫道:「送給勇敢的革命家宋慶齡同志,你是中國第一位鼓勵我寫作此書的人,而且是此書的第一位讀者。書中的不妥之處請見諒。」
今天這本珍貴的「紅星」依然陳列在上海淮海中路的宋慶齡故居紀念館內。連同展出的還有斯諾當年在陝北時拍攝的黑白照片——毛澤東的經典肖像、毛澤東與賀子珍在陝北的合影、留著胡須的周恩來騎在馬上……
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研究專家孫娟娟告訴記者,追溯到紅軍長征前3年,1931年9月,斯諾就以《紐約先驅論壇報》記者的身份在上海結識了宋慶齡,他們在一家巧克力店裡從午間暢談到晚餐時分,不久後斯諾第一次受邀前往位於法租界的莫利愛路兩層樓寓所(今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拜訪。
歷史學家認為,斯諾與宋慶齡的友誼後來很大程度上成為決定性因素,宋慶齡促成了斯諾前往陝北,並順利采訪了「紅色中國」。「紅星」成書於當年北平城的未名湖畔,而斯諾為何出發去延安,又如何實現了這一次「紅色長征」,與他在上海的經歷有很大關系。
「斯諾來到中國有一定的偶然性。在他到世界各地采風的過程中,原計劃在中國停留數周,沒想到後來變成了13年。」孫華說。
史料顯示,斯諾及其第一任夫人海倫都曾在不同場合承認,影響他們最終駐留中國、促成《紅星照耀中國》的誕生,與兩個中國人有關,一是宋慶齡,二是魯迅。
據《宋慶齡年譜》記載,斯諾渴望到中國共產黨的陝北根據地考察,並於1936年春專程到上海拜訪宋慶齡請求幫助,「以便到紅軍地區以後起碼作為一個中立者的待遇」。
也是在這年春天,經宋慶齡的努力溝通,斯諾和外籍醫生馬海德都得到了確認口信。《宋慶齡年譜》上說,當時宋慶齡曾對馬海德說:「中共中央想邀請一位公道的記者和一名醫生,到陝北實地考察邊區的情況,了解中共的抗日主張,我看你和斯諾一塊兒去吧!」
歷史研究發現,1936年春夏之交,宋慶齡促成斯諾與馬海德前往陝北,安排接頭和護送的就是「紅星」中提到的「王牧師」(真名董健吾)。於是,後來讀者們能夠在《紅星照耀中國》的開篇中讀到,用隱形墨水準備了給毛澤東的介紹信以及得到北平朋友的幫助等,其主要的促成者和聯絡人之一就是宋慶齡。
斯諾面對「革命青年」的提問清單
在今天看來,斯諾的「紅星」依然是一部寫作精良的長篇通訊,他帶著無數的好奇心向「紅色政權」提問:
「中國共產黨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同其他地方的共產黨人或社會黨人有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同?他們是不是留著長鬍子,是不是喝湯的時候發出咕嘟咕嘟的響聲,是不是在皮包里夾帶土質炸彈?」
「他們的領導人是誰?他們是不是對於一種理想、一種意識形態、一種學說抱著熱烈信仰的受過教育的人?他們是社會先知,還只不過是為了活命而盲目戰斗的無知農民?」
「中國的蘇維埃是怎樣的?農民支持它嗎?」「共產黨怎樣穿衣?怎樣吃飯?怎樣娛樂?怎樣戀愛?怎樣工作?他們的婚姻法是怎樣的?」
來自斯諾研究的權威機構——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的一篇學術論文顯示,1936年斯諾提交給中國共產黨人的采訪提綱起碼包含了十多個方面的宏觀問題,涉及外交、抵禦外敵入侵、對不平等條約和外國投資的看法,以及反法西斯等。後來毛澤東與斯諾在陝北窯洞的首次對談,很多內容即始於對提綱的回答,這是中共中央集體智慧的結晶,進而向世界呈現了一個與時俱進、公開透明、開誠布公的中共形象。
後來斯諾在1938年1月上海復社的中譯本前言中寫道:「從字面上講起來,這一本書是我寫的,這是真的。可是從最實際主義的意義來講,這些故事卻是中國革命青年們所創造,所寫下的。這些革命青年們使本書所描寫的故事活著。」
在斯諾看來:「毛澤東、彭德懷等人所作的長篇談話,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辭,解釋中國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斯諾個人認為,盡管英文本第一版有一些錯誤,但「中國在這最緊急的時候,找到了民族最偉大的統一,找到了民族的靈魂,基本的因素在哪裡?原因在哪裡?關於這一點的研究,這一本著作是頗有一些價值的。」
而在斯諾開出的「問題單子」中,也有關注延安「紅色文藝」的,他提到「紅色劇團」和娛樂等。魯迅文化基金會的研究者認為,斯諾後來對於中國左翼文化、延安文藝的濃厚興趣,大多來自與魯迅對話的啟迪。斯諾亦是最早向西方翻譯推介魯迅作品的外國記者。
在斯諾的筆下,陝北的「紅色戰士」愛打乒乓球,還學識字、辦牆報,「外界傳說『紅軍縱酒宴樂、大肆搶劫』等,都是胡說八道」。海倫·斯諾認為,「紅星」吹奏出了雄壯而激昂的號音,讓西方積累起來的對中國共產黨人的謠言和猜疑倒塌了。
「紅星」至今仍在照耀
在「紅星」向世界傳播的70多年時間里,斯諾帶給世界的不僅是一個真實的「紅色中國」,還包括大量的新聞照片、毛澤東的長征律詩、《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歌詞等。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紅星」為順利出版而化名的中譯本《西行漫記》,以及相關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記》《紅旗下的中國》等都曾被查禁。直至1949年新中國誕生前夕,上海和香港又出現了《長征25000里》等幾個新版本。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多場政治運動中,出自外國人之手的「紅星」一度在中國國內漸受冷落,但在世界各地依然風行暢銷。直至上世紀70年代初,斯諾的再一次訪華,「紅星」得以作為「內部刊物」再度印發。
改革開放後,「紅星」重新被「擦亮」,除了早年復社胡愈之團隊的譯本外,又多了董樂山的新譯本。到1984年新華出版社推出《斯諾文集》時,《紅星照耀中國》的名字得以恢復,「西行漫記」轉為副題,這一年僅文集征訂就超過28500冊。
「紅星」暢銷世界的歷史,還告訴我們,諾爾曼·白求恩和柯棣華都曾閱讀這本書,它成為促使他們下決心來華工作的主要動因之一;從二戰時期,到上世紀末,美國多任總統承認曾閱讀「紅星」,這本書也成為他們決策對華戰略的一個重要參考;在日本、韓國,學者也把閱讀「紅星」作為了解20世紀中國的「一把鑰匙」。
作為「紅星」的主要翻譯者之一,胡愈之在1978年的中譯本序言中寫道,斯諾是「第一個報春的燕子」。這個年輕時曾經當過農民、鐵路工人、印刷學徒、海員的新聞記者,擁有驚人的洞察力和敏銳的分析能力,才使他認識了問題的本質,這是西方的一些所謂「中國通」所不能辦到的。
「斯諾對中國的深刻認識源於他對事件本身深度、全方位的參與。他不僅僅准確記錄了歷史,還准確預測了未來的趨勢。」孫華認為。
今天,斯諾的部分骨灰就安葬於當年他奮筆疾書「紅星」的北京大學未名湖畔。斯諾墓前仍會定期有人祭掃,但顯然不是每個路人都了解這位傳奇人物的個中往事。
譯者們認為,直至今日,重讀《紅星照耀中國》依然不會過時。事實上,在每一個偉大的歷史轉折期,「紅星」仍在照耀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Ⅹ 紅星照耀中國--那個外國智囊心得體會

《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是一位外國記者斯諾所寫,他客觀詳實地報道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主張、綱領,讓全世界知道,在這個人口最多的國家,真正的未來在哪裡。這本書也是研究黨的歷史、了解領袖們的資料。作為在當時寫成的第一手資料,不僅介紹了紅軍的征戰史,並且從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進行了報道和解釋。這是一部把中國介紹給全世界的書。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國土。而當權者的屠刀則揮向人民,這個時候需要有人站出來挽救大局,這個人就是毛澤東領導下的共產黨。黨在成立初期,由於一些不安定的因素,曾受過很大的損失。新的共產黨面臨生死存亡的局面,領導們的智慧使黨走上了正確的道路。只有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才能讓國家看到未來,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沒有被侵略者擊退,在無數人流血犧牲後,更多的人勇敢站出來。共產黨領導的隊伍逐漸壯大,在震驚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之後,沒有人能再輕視這股不可抵擋的力量了,這是一個代表人民群眾的政黨。《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可以讓我們知道:正是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所經歷的苦難和犧牲,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了解過去,才能真正地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這種偉大將給中國帶來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