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4歲多寶寶看電視後說怕魔鬼怎麼辦,不敢自己上廁所和去暗的地方
寶寶怕的時候寶媽也引導自己的寶寶,告訴他他生活的世界裡是沒有魔鬼的,多給他舉例子,多鼓勵 他,不要寶寶害怕一個人上廁所就每次都陪著他,要讓他慢慢養成自己不怕黑的好習慣。
⑵ 九歲孩子因看電影後害怕怎麼辦
你好。建議看我院杜亞松主任或者唐慧琴主任的兒少心理咨詢門診或者帶孩子去當地心理機構面詢。
回復專家: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焦玉梅副主任醫師
⑶ 4歲的孩子太膽小怎麼辦,怎麼訓練讓他變膽大
如何讓膽小的孩子變膽大一些
要順其自然,切勿操之過急
孩子膽怯的不良心理行為是隨著年齡增長,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逐漸發展而來的,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克服,一定要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耐心引導。 如孩子不敢自己去買東西,家長可先帶著孩子一同購物;告訴孩子購物的一般程序,下次再陪孩子去同一家商店,鼓勵要買多少等。開始時孩子可能不敢說話,家長可幫他開個頭,然後讓孩子接著往下說。幾次下來,孩子漸漸熟悉了這家商店後,家長就可以在遠處看著孩子自己去購買,以後再讓孩子單獨去其他商店。
不要當眾指責、羞辱孩子 這樣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和挫折感,使他更加膽怯和退縮。當孩子不肯叫人時,不要當著客人的面強迫他叫,也不要說「人都不會叫,是個啞巴」等責罵和羞辱的話,而應當等客人離去後再耐心教育和鼓勵孩子。
創造條件,擴大孩子的接觸范圍 家長應有意識地讓孩子廣泛接觸社會,引導孩子與其他人接觸,讓他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游戲、購物、接待客人等活動中去。對不敢去找別人玩的孩子,可先帶他觀看別的小朋友游戲,當他被別人的歡樂情緒感染時,請別的小朋友來邀請他,並鼓勵他積極參與。
放手磨煉孩子 要敢於放手讓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煉。有的家長總是把孩子當成小孩子,或怕其經不起摔打,動不動就說:「你不行」,「你還小」。家長的包辦代替會養成孩子膽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獨立精神和應變能力,一旦離開父母便神色慌張,不知所措。適度的挫折與磨難,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財富。家長千萬不要輕易地將之剝奪,而應該放手讓孩子自由玩耍。孩子尤其愛玩沙子、玩泥巴,家長應努力不去干涉他怎麼玩。
樹立正面的榜樣 經常跟孩子說說英雄故事,或引導孩子看一些反映英雄人物的影視片,給孩子買一些這方面的書刊,讓故事中人物的英雄言行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給孩子列舉一些他的勇敢行為,如打了沒有哭,或僅哭了一小會兒,能大聲講話承認錯誤等等。 還應注重父親對男孩性格的影響。父親多和孩子說笑玩耍,注重多與孩子談論爸爸,讓父親的形象和行為清晰地保持在孩子的心目中。
多鼓勵寶寶與他人進行交往
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引導他盡量習慣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可以經常帶他去串門,或者去公園,但家長要充滿愛心,使他有安全感。在生活中,鼓勵寶寶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多提供與小朋友交往、玩耍的機會。
用游戲的方法培養寶寶的表現力
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每個孩子都喜歡融入到游戲的情境中。可以用游戲的口吻鼓勵寶寶在家裡進行各種表演。 首先讓寶寶表演給父母看,這樣他不會感到羞怯。寶寶表演的節目可以是他喜歡和熟悉的任何題材,如一段兒歌、一首唐詩、一段舞蹈等。父母要加以表揚、鼓勵,增加寶寶的自信心。
正確對待寶寶的退縮行為
當發現寶寶有退縮行為時,不要拿他跟那些善交際的孩子比較,要體諒他的心情;不可由於心急而粗暴對待,這樣會使寶寶更加恐懼,更不敢與人接觸,尤其不能當著外人說「我這孩子就是膽小」,要積極強化寶寶表現出的閃光點,鼓勵寶寶千方百計克服所遇到的困難。
近日很多爸爸媽媽反映,家中的寶寶特別膽小,不敢一個人獨處,不願意接觸其他小朋友,甚至家中來了叔叔阿姨都不願意打招呼,針對這種情況,總結出了以下幾點讓寶寶膽子更大些的小技巧,一起來看看吧。
摘自網路經驗
⑷ 兒童容易緊張,害怕,膽小,有心裡問題
一、共情: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更加的陽光積極、面對事情有挑戰困難的勇氣,所以我非常理解您的感受。
二、具體化:您可以和我說下孩子膽小、不自信,具體是怎麼表現的嗎?
三、探討問題的成因,並具體分析:
a 先天性格成因:有些孩子對於情感的捕捉能力很強,天生性格比較敏感,對他人的評價比較在意,容易入心;而有些孩子天性樂觀,外界聲音很難對其產生影響,這些是正常的。
解決:對於在乎外界評價的孩子,要注意評論時的用語,尤其是批評,多鼓勵,多表揚,幫助建立自信。
b 沒有自我認同感: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常被批評指責,在各種負向語言的環境中成長,自然對周圍人的評價敏感度就更高。
解決:採用賞識教育法,鼓勵與認同任何孩子做得好的部分,鼓勵要真誠、要具體,切忌說話「假大空」,逐漸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⑸ 孩子看電影里的恐怖鏡頭嚇到了怎麼辦
那就再看幾遍 然後告訴他 都是假的 不要怕 他被關在電視里也出不來怕什麼,你去動物園看獅子老虎你害怕嗎
⑹ 孩子害怕怎麼辦
父母要分析孩子膽小的原因,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嬰兒生來懼怕兩樣東西:一是怪而大的聲音,二是身體失去支持和跌倒,其它的懼怕心理都是後來養成的。成人恐嚇或父母遇事大驚小怪都會影響孩子,使他們產生懼怕心理。其次,要設法消除誘因,不嚇唬孩子,不講恐怖故事,經常帶孩子與他所害怕的東西接觸,便於孩子了解、熟悉和習慣對方。讓孩子學習克服懼怕心理去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可教給孩子周圍生活中的一些常識,使孩子知道什麼是危險可怕的,什麼是不可怕的。同時,父母自己應克服懼怕心理,這對改變孩子膽小是十分重要的。
我認為寶寶膽小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現,所以自信心的培養十分重要。
首先,為寶寶多創造一些交往和溝通的條件和機會。現在的獨生子女,父母總是呵護有加,孩子勢必少了與人交往的經驗,也就缺乏交往的自信,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與小朋友相處,顯得比較被動。父母要帶著孩子多串串門,多參加一些聚會,孩子會在觀察父母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學到不少東西。同時,在熟悉的環境中孩子會比較放鬆,膽子會大起來,逐步產生自信。
其次,寶寶自己的交往圈子也很重要。父母在適當的時候放手,讓他單獨和不同年齡的小朋友一起玩。跟大孩子玩,能學會遵守規則;跟小孩子玩,可以學會照顧別人。待他交到幾個好朋友之後,膽子自然就大了。當然,年幼的孩子之間往往會發生一些出乎意料的小「糾紛」,最好試著先讓他們自己解決,實在解決不了了,大人再出面。
通過適當的體能鍛煉,讓寶寶掌握一定的運動技巧也是不錯的,不但可以發展寶寶肢體的協調能力,促進大腦思維發育,更可以直接增強寶寶的自信心。
在家裡,父母有意識地讓寶寶自己在另外的房間玩耍。你要時不時地和他說幾句話,讓他放心。和寶寶一起玩的時候,有意識地給寶寶設計一些情境,比如讓他單獨去另一個房間給你取書或是他的玩具,鍛煉寶寶的膽量。
寶寶膽量大小的原因大體可以分為先天和後天兩種。就先天因素來說,我的感受特別深。我兒子對鞭炮聲就表現出特別的恐懼,每每周邊放爆竹他就大哭,甚至全身發抖。此外,他也不像鄰居家的孩子那樣,很高的台階都敢跳,他對高度敏感性特別強。像這類的膽小,只能給孩子時間,慢慢適應。
從後天因素來看,我認為與成長的家庭環境關系很大。長輩對孩子的過度呵護、做錯事時不當的指責,都可能導致孩子膽小。但我想這方面歸根到底由父母的舉止言行決定,膽小怕事的雙親必然養出膽小怕事的孩子。
能否解決寶寶膽小的問題關鍵在於父母,而且基本上是順其自然的事情。當然,要縮短孩子適應環境的時間,主觀努力也有一定的作用。
關於膽小,我想做一個簡單劃分:
一類膽小屬於本能反應。所有人面對未知危險、「強大」對手時都會表現出膽怯、恐懼、退縮、無所適從。這類情況不能定性為膽小,不一定會成為日後性格發展中的問題。
另一類膽小屬於相對固定的行為方式,通常是在孩子先天氣質的基礎上,再加上成長中多次遇到「威脅」刺激,而逐漸形成了一種反射性的行為。比如說:被厲害的小朋友欺負時不能採取適當的反應方式來保護自己。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於是孩子的行為呈現出固定化模式。
後一種膽小是需要父母關注的,其道理是:
·孩子最初採取的對應行為多是自然反應,如果不加以干預,就會成為行為習慣。
·一個刺激下的反應有可能泛化到其他情景中。假如一個孩子在外面對其他小朋友「搶玩具」的行為聽之任之,那麼在家中也會對前來串門的「霸道」小客人一讓再讓。
·即便是天性懦弱的孩子,也可以在教育下嘗試新的應對方式,而非總是被動和忍讓。如果孩子一直不能選擇新方式有效地應對「強橫」,也就意味著喪失了學習人際交往中適應性行為的機會。
從天性的角度看,膽小孩子的氣質特點是:安靜、溫和、靦腆、順從、忍讓、謹慎、軟弱,少有主動要求。這些特點發展下去都屬於內向性格,其中很大成分是遺傳而來,天性不容易改變。對這樣的孩子,要多一些寬容和接受,凡事多加鼓勵,肯定其做事有獨立性,勇敢有為。只有實踐過程帶給孩子真切感受,才是屬於他自己的經驗「資本」。
從後天的角度說,膽小隻是一種表面現象,其本質說明孩子的獨立性欠缺。對這樣的孩子,切忌簡單粗暴、嚴加管束、過度保護、批評貶低、包辦代替。父母莫要表現得過於「強大」,否則會造成孩子「窩囊」無能。
千萬不要批評孩子是「膽小鬼」。因為幼兒尚不能自我評價,自己好不好全由大人說。如果孩子感覺自己被人視為「膽小鬼」,有可能就不願再去嘗試那些「膽大」的做法而維持「膽小」的狀態。父母不要不斷地責怪孩子表現不佳,允許各種各樣的弱點貫穿於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才是理性的父母。
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一是以大人經驗看似簡單的事,在幼小心靈中「非同小可」,您應該耐心講解。或許孩子不一定聽得懂你講的知識,但是講解本身會讓他感覺危險的程度在減弱,起碼在這個時刻是安全的。二是支持,當孩子真的處於恐懼中時,他需要你實際的支持和陪伴,不僅限於口頭安慰,最好在行動上讓孩子感到你理解他。對於幼童來說,父母就是依靠,和父母在一起是絕對安全的。
⑺ 八個月大寶寶能去電影院看電影不,怎麼辦
不可以,對孩紙的視力、聽力會有損傷。看電視都不行,更何況電影。說句題外話,孩子太小,又沒記憶,看到家長帶小毛頭去電影院或是游樂場,寶寶又記不住。
寶寶三歲之後才可以去電影院看電影。
具體分析:
1、因為三歲以後的寶寶這時候的寶寶眼球發育已經成熟,視像不再像過去那樣模糊。
2、電影院里黑漆漆的環境和寶寶的日常生活環境差別太大,很容易讓他感到緊張和不安。
3、影院屏幕中的形象比平時寶寶熟悉的電視卡通人物高大很多倍,也會讓孩子感到恐懼。
4、加上影院逼真的音效,孩子還不能適就會害怕受驚。
建議:
1、建議帶三歲以上的孩子去影院,家長還要仔細觀察孩子的反應。
2、如果孩子用手捂耳朵、驚叫害怕不舒服,家長要馬上帶孩子離開。
注意:
1、影院屏幕要更大一些,音響效果也更立體,所以在位置選擇上不要距離太近,對於寶寶的視力和聽力都要進行一定考慮與保護。
2、雖然這個年齡的寶寶可以看電視電影了,但看電視的話,距離一定要大於3米,而且每次不超過15分鍾,因為電磁波對孩子的眼睛會造成輻射。
⑻ 孩子老是心理害怕怎麼辦
多鼓勵,多陪伴,沒有其他更好的解決辦法。只能靠孩子不斷地去戰勝心理上的害怕。必要的時候,可以帶他去看一下心理醫生。
⑼ 小孩剛滿四歲看《阿凡達》受到驚嚇該怎麼辦
附議樓上眾位親,建議樓主這一兩個星期內盡量的順著寶寶的意,不能答應的事情用委婉的方式去勸說,不要粗暴的拒絕。小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轉移的,而且四歲以前的事情也容易忘記。過幾天就會好的。 記住,是葯三分毒,不要動不動就想到吃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