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南方車站的聚會戛納首映三周年,這部影片講了什麼故事
這部影片講述了一位偷車團伙頭目,在重金懸賞之下,被迫走上了逃亡的道路,艱難地尋找自我救贖的故事。
② 《飢餓站台》的結局是什麼意思
電影《飢餓站台》一共有兩個結局,第一個結局代表的是「理想」,第二個結局代表的是「現實」,這樣的結局設定也是影片的點睛之筆,因為結合劇情的話,從而也反映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永遠都存在著。
先來說理想的結局,男主拿著奶油布丁本來想送給統治者,但是他遇到了一位小女孩,於是就將手裡的奶油布丁給小女孩吃了。小女孩吃完奶油布丁後,男主將她護送到了站台上。男主看著小女孩安全離去,他的心裡也充滿了一線的希望。
男主一直想拯救監獄裡面的人,他想改變現狀,他感覺監獄體制是不合理的,但是無論他怎麼努力,始終都無法實現自己的計劃。在結局中,男主遇到了小女孩,他認為大家的希望來了。但是現實的結局則是,其實男主看到小女孩並不存在,這一切只是男主的幻想罷了。
現實情況而是男主將義大利奶油布丁送給了統治者,本以為能討統治者的開心,誰知統治者並沒有吃奶油布丁,因為奶油布丁裡面有頭發。事後統治者將監獄里所有的廚師都罵了一頓,而男主的結局也註定是悲劇。
(2)站台電影講的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部分角色介紹:
1、Goreng演員伊萬·馬薩戈: 「反烏托邦」公民,他自願將自己監禁起來,並承諾釋放後將增加社會流動性。但是由於被囚禁,他變得如此激進,他身陷牢坑,每日食物供給,都必須依靠一張從天而降的餐桌來解決。
2、Trimagasi演員佐里昂·伊圭里奧爾:囚犯,他被關押在垂直堆疊的牢房裡,他是Goreng的牢友,飢腸轆轆地看著食物從上層落下,靠近頂層的人吃得飽飽的,而位於底層的人則因飢餓而變得激進。 他喪失了尊嚴而身陷暴力,最終陷入人吃人的絕境之中。
③ 《站台》的主題是什麼片名為什麼叫「站台」有什麼涵義
我個人是這樣認為的
關於《站台》我得說說,
電影風格有N種,對於《站台》而言,其手法也屬一宗門派,技術已然比較成熟,且稍做唯美的處理就會破壞其中最寶貴的「混」勁。「混」字是姜文說的,他說最欣賞小賈的就是他電影裡面那股子混勁,那是許多人都求之不得的。就像三歲的孩子畫得要比美院那些孩子有靈氣多了。
就《站台》的故事背景而言,時值80年代--90年代的時代變遷之際,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同理,時代的轉折必然會產生諸般矛盾的激化,新文化新觀念由此跳上舞台涌進視野。外面的世界終於在山西這個較為落後的煤炭產區初現端倪,喇叭褲、比基尼、錄音機、廣州、《站台》、自由戀愛、婚前打胎、港台歌星、走穴、承包、金錢。。。新現象在不斷跳將出來,新生活在聲聲召喚,枯燥而粗糙的生活終於乍現了新的機會,年輕人的浮躁因誘惑而萌動,希望似乎就在了自己手上,可以把人帶往遠方的火車自然而然成了希望的載體,站台就是出行的平台,然而遠離現場的慾望與傳統固有的束縛產生著激烈的矛盾,理想與現實的殘忍對比帶給他們的只有最後的娶妻生子,安於現狀,只有最後的站台,或是逐漸忘記曾經在站台佇立的時光。對於那段青澀歲月而言,這毋庸置疑的是現在看來的悲劇。海子不是就卧軌身亡了嗎,本身這一行為都是諷刺此現象的最為有力的詩歌。所以,以上的粗糙生活狀態+勃起的青春希望+茫然困頓的目光+殘酷的現實+悲哀的結局+無奈的總結都合力造成了當時必然而然的混沌,而且混沌得一塌糊塗。對於這樣的現象呈現,倘若不用粗糙的音樂相配,還應該用什麼樣的音樂呢?倘若不喧囂,那個時候能夠寧靜若水地品匝生活嗎!
音樂只是電影這門綜合藝術的一個螺絲而已,與燈光、布景、道具、對白等等要素一樣在共同營造著該電影的氣質,所以配樂氣質的協調甚至加分都是舉足輕重。
《站台》就是一個定位於粗糙再現的電影,它與唯美的區別就如同崔健與馬友友的東西相比。
《站台》的那份粗糙正是它的與眾不同之處,更是給人以共鳴之處。粗糙挺好的,呵呵,更何況誰都知道在創作一件幾近完美的作品時最後一筆還要去破一下,美其名曰造成殺傷力,實際上,唯美的處理就像古典油畫,在慢慢與社會脫節,與時下的審美潮流背弛。
說到這里不得不說說風格,《站台》的風格顯而易見,決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影片,它本身創造了獨特的味道,它的出現是具有突破意義的,真實的粗糙感徹底粉碎了傳統戲劇電影的假大虛空,當然,產生意義與之並存的還有第六代的章明、婁燁等人,後來張元中途叛變主流了。
現在社會對於藝術的標准評判在模糊,只要給你觸動的就是藝術的,左小詛咒的啞嗓子不一樣風靡粉絲嗎。不管怎樣,從既定的價值體系離去,就有了風格,高瞻遠矚的來看,《站台》做到了
可惜的是,賈樟柯後來受了利誘,為金錢屈從了北野武那個老狐狸。由北一手扶植打造的《逍遙游》整個被搞成了垃圾,而且在細節處理上竟然加入了北野武手法的印記,從公共汽車上那場女主角長達數分鍾的一言不發的跳起、被按下、跳起、被按下的鬧劇分明看到了北氏慣用的靜態重復手法,這不得不暴露了有錢能使賈推磨的無原則事實。可惜,賈在這條丟失最寶貴東西的路上夾著尾巴,不假思索,一路狂奔,越跑越遠了
無論怎樣,《站台》配樂的喧囂破碎感如同火車的轟鳴聲一樣,天經地義。
④ 我把照片發給男朋友,男朋友回復我還行,站在男的角度來說是什麼意思
第一個意思是照片還行第二個意思是人還行,你認為是哪個行呢?
⑤ 如何評價網飛電影《飢餓站台》
這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是引起了觀眾對理性與現實的思考。
在「飢餓站台」,進來的每個人都可以帶一個隨身物品進「監獄坑」,而男主沒有選擇帶什麼防身的武器,而是選擇帶了一本書,這本書是一部由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創作的長篇反騎士小說——《堂吉訶德》。
該作品講述了一位瘋癲的游俠騎士唐·吉訶德的故事,他由於對騎士小說的瘋狂熱愛而走上了游俠騎士的道路。他與他的侍從桑丘四處游歷,經歷了許多挫折與磨難,做出了許多荒唐至極的事情。書中的主人公。喜好讀騎士小說,整日耽於幻想,立志恢復古代的騎士道。一番荒誕的「證險」後,他返回故里,臨終時幡然醒悟。
這本書之所以聞名於世,最重要的原因是,《唐·吉訶德》提出了一個人生中永遠解決不了的難題: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
這剛剛好和電影的主題不謀而合。
男主一個理想主義者想要來喚醒所有人來反抗這個殘忍的制度,而下層聲音永遠無法傳達到上一層,顯得天真而無力。男主第一次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吃被老油條獄友吐槽:
「你是gc主義者嗎?」
就像男主的理念:如果所有人都各取所需,那食物就可以達到最底層,每個人都可以活下去。
然而即使每個人都有可能經歷下層不是吃人就是被吃的被絕對剝削的機會,人性貪婪導致即使去過下層的人到了上層也不會為下面的人思考,反而變本加厲的剝削和暴食。
改變永遠不是自發的,源於周圍的壓迫環境的艱險,但人與人的差距比人與狗之間的差距還要大,要想改變只能等待時代的變動,等待統治階層的變革,等待貴人相助,但大部分人一輩子也未曾擁有這種契機。
⑥ 電影《站台》的劇情詳細介紹,結尾有點沒看懂。看過的人來回答,不要抄襲的。
結尾水壺聲響起,崔明亮在沙發上睡著,尹瑞娟抱著孩子在哄孩子睡覺。這是日常生活中一個極其庸常片段的鏡頭,乍一看確實很令人費解。但回顧整部影片,講的其實就是一幫年輕人在80年代追尋理想的故事。他們在年輕的時候確曾放浪不羈,也有對夢想和新生活的美好希冀,片頭的開始就是他們劇團在汽車上學火車鳴笛的聲音,後來他們又一起在鐵路旁追看火車就是很鮮明的暗示。其中人各有志,崔明亮和尹瑞娟分手了。但現實是殘酷的,雖然尹瑞娟「心氣挺高」,曾偷偷報考過舞蹈學院,卻並未如願,留在縣城成了一名公務員。崔明亮在各地演出兜了幾圈回來,還是落腳在了家鄉,最終和尹瑞娟結婚並有了孩子。片中有一個片段我非常喜歡,就是尹瑞娟在辦公室里聽廣播的時候電台點播了一首蘇芮的《是否》,尹瑞娟和著歌聲逐漸翩翩起舞。這段簡直就是神來之筆!將那種「身雖在體制內而心卻永遠保有一顆理想主義之花」的心境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也是對美好理想的贊頌和對現實的無奈慨嘆。
這時再來看結尾就不難理解了。片尾水壺聲響起與片頭眾人學火車鳴笛形成了對應關系。這一幫年輕人在80年代的「青春之歌」最終落腳在了最為普通的日常生活中,他們在年輕時不懈追求的看火車(理想的象徵)願望最終竟然在極為庸常的水壺水開了的聲音中找到了某種形式的共鳴。這透露了導演對青春的看法,年輕時再理想主義、再不著邊際,最終還是要被庸常的生活所馴化,回到家庭這個最傳統的單位中去。但這也絕對不是一種悲觀主義,這只是對生活、生命的真相的真實展現,誰也不可能一輩子都轟轟烈烈。而且最為平常的生活中也未必就沒有美好,火車鳴笛與水壺聲互為鏡像的對應關系就說明了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處處有精彩,恰如尹瑞娟在小房間中的獨舞,雖顯環境的局促與生活的無奈,但也絲毫不能掩蓋心中美好理想的熠熠閃光。
說到底,《站台》就是賈樟柯眼中的80年代、他眼中的山西以及他理解的青春是怎樣一種形態。它可以說是至今描寫和展現中國80年代的那個社會與人們生活狀態的最優秀的電影之一,更是青春題材電影中的優秀作品。它不失時代背景的宏大,也富含人性情感的種種細節。它就是賈樟柯版的《致青春》。秒現在什麼趙薇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韓寒的《後會無期》不知道幾百條街,至於什麼《同桌的你》、《小時代》之流就更別提了。
賈樟柯的片子比較小眾,得先沉得下心來才能細細品悟。《站台》里還有更多的情節以及細節沒來得及一一闡釋,這就需要你自己去一點一點深入挖掘了,我只能說到這兒了。如果你也是賈導的影迷,可以私信我,咱們可以一起探討。以上純手打,即興一下子就寫了這么多,屬於我個人對影片的理解,采不採納看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