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東京審判片評
說實話,單純從電影方面說,這部是一部很成功的電影,他在敘事、人物刻畫上都很一般,作為法庭審判類電影,也沒有做到平穩、嚴謹
但是從他的意義上來說,絕對是一部偉大的電影,作為中國人一定要看的
⑵ 電影《太陽》,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索科洛夫(Aleksandr Sokurov)執導,描寫日本昭和天皇,求資源
個互粉就互粉互粉就回復
⑶ 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是誰發起的
應該是岡村寧次,他是侵華日軍總司令
⑷ 請推薦幾部關於日本廣島/長崎遭受原子彈轟炸的電影謝謝
原爆の子[DVD]主役乙羽信子、滝沢修、清水將夫、宇野重吉(DVD-2001)
BBC世界に沖撃を與えた日-4-~ヒロシマ(広島)~[DVD](DVD-2006)
ヒロシマナガサキ[DVD](DVD-2008)
原爆ヒロシマ~被爆の街と被爆建物~[DVD](DVD-2009)
黒い雨~広島・長崎原爆の謎~[VHS](VHS-1990)
ひろしまのピカ/HELLFIRE:劫火(2作品同時収錄)[IF<INDEPENDENTFILMS>DVDシリーズ1今、平和と戦爭に向き合う]主役丸木位里、丸木俊(HELLFIRE劫火)(DVD-2005)
NHK特集名作100選「これがヒロシマだ~「原爆の絵」アメリカをゆく~」[VHS](VHS-1990)
(仮)ナチス原爆計畫BOX[DVD]主役パヴェル・マラジンスキ、ヤン・フリッシュ、カロリーナ・グルツカ(DVD-2008)
⑸ 你心目中最好看的日本戰爭片是哪部為什麼
我心目中最好看的日本戰爭片是《男人們的大和》
從一個角度來看,這是一部讓我能落淚的電影,為那群真實的男人間的感情、男人堅韌的戰斗精神。以及他們與家人的感情、幸運活下來的人充滿勇氣的面對生活的精神。譴責別人是沒有用的,關鍵是我們再做什麼,看著最後15歲的少年堅毅的駕駛著小船,我們是否應該做得更多。戰爭從來沒有對錯,對錯只有在決定勝敗之後,日本不肯道歉不肯認錯,是因為他們所做的只是為自己的種族創建生活的空間,也許可以說侵略別人是不符合道德的,但為了國家利益的戰略決策,在種族生死存亡的時候,相信任何一個人都會做出同樣的決定。我們應該同樣堅強的男人般的面對戰爭。片中有幾句話記憶比較深刻,一是,日本國需要戰敗才能認清狀況,才能新的崛起,犧牲為了更好的明白。另一句是,下達料全體撤退的命令就要棄艦。還有一句,打到這樣應該可以了。日本的中層軍官相當清楚二戰末期的情況,明白戰敗不可挽回,甚至明白自殺式攻擊微乎其微的意義,以及從容的結束戰斗,有勇氣的活下去。他們也是一樣有血有肉的人,有自己的家庭和感情。而且,他們那種堅韌的戰斗精神,為了國家利益視死如歸的精神,同樣值得敬重。
⑹ 裕仁天皇
昭和天皇
名裕仁,謚號昭和天皇(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日本第一百二十四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今上天皇明仁(年號平成)的父親。裕仁在任皇太子期間曾訪問歐洲。大正十年(1921年)因父親大正天皇患病而出任攝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繼位,以尚書中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一句改元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日本國民的象徵。
生平
1901年4月29日出生於日本東京。立為皇太孫,受乃木希典的嚴格教育。
1916年立為皇太子。
1921年訪問歐洲。
1921年11月開始攝政。
1924年和良子女王結婚。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病逝後即位。
1928年11月10日在京都舉行即位大禮。
1933年12月23日繼宮明仁親王(今天皇)出生。
1945年8月15日代表日本國宣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條件投降。
1946年1月1日公布「人間宣言」,公開放棄神權。
1989年1月7日因患十二指腸癌病逝於東京,享年87歲。
1989年2月24日新宿御苑內舉行葬禮。後葬於東京都八王子市長房町。
家庭
大正十三年(1924年)與久邇宮邦彥王的長女良子女王(香淳皇後)結婚,生下今上天皇明仁、常陸宮正仁親王以及數個女兒。
早期統治
登基時的裕仁1926年裕仁登上皇位。當時日本正日益民主化,於是裕仁採用昭和作為年號。盡管年號中包含和平的含義,但日本卻很快地走上了軍事擴張之路。隨著1927年一場銀行大危機,新上任的日本首相田中義一開始在中國東北擴張日本的軍事勢力。裕仁致力於履行自己立憲君主的職責,很少過問內閣的政策,但他既不贊成也不反對擴張主義。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極端的民族主義者鼓吹對天皇要絕對服從,反對立憲民主制。但他對軍國主義分子十分贊賞,為日後戰爭爆發埋下了隱患.
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進一步促進了日本軍國主義和擴張主義的政策。 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後,在那裡建立了「滿洲國」傀儡政權。 30年代,極端民族主義分子製造了一系列政治暗殺事件。 1932年5月15日犬養毅首相遭暗殺,標志著政黨領導的內閣的結束和日益為軍隊控制的官僚內閣的開始。這個獨裁體制要求學校講授絕對的愛國主義,他們強迫大學開除具有民主思想的教授。
1936年2月26日,「皇道派」極端狂熱的法西斯主義少壯派軍官發動的「二二六兵變」,在裕仁的嚴令下被嚴酷鎮壓,結果是日本軍部內部的「北上派」和「南進派」內斗最終以裕仁支持的「南進派」獲勝而結束,軍部控制了政府,裕仁藉此也絕對掌控了日本中央政府過去難以控制的日本軍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統治
1937年中日戰爭開始,日本很快吞並了大部分東亞地區,使其加入「共榮圈」。裕仁被指責同意導致這場戰爭的對外政策,並批准東條英機與納粹德國的希特勒、義大利的墨索里尼結成法西斯主義軸心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戰爭,侵略中國等國家。有些人認為,在政府決定加入戰爭這件事上,裕仁作了正式的批示。根據他對憲法的理解,他有義務支持內閣通過的政策。
1945年8月14日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1941年12月8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致使美國及其盟國加入對日本的戰爭。 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後,裕仁被要求參加戰時最高國務會議的特別會議,以考慮和討論美國及其盟國提出的投降條件,他和當時的首相鈴木貫太郎主張日本投降。由於委員會中的政治和軍事成員就是否投降無法達成一致意見,首相要求天皇做出最後的決定。裕仁同意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其中「無條件投降」暗含一個條件:即不廢除天皇。 8月15日,裕仁通過無線電廣播史無前例地向日本民眾解釋了投降的原因。此段廣播被稱為玉音放送,使用大量漢語文言的《終戰詔書》使很多日本平民無法具體理解廣播的內容。
1946年以後的統治
戰後,包括蘇聯在內的國家要求廢除天皇,但是美國為防共產主義在亞洲散布,故需要在亞洲建立一個非共產的經濟犟國,如果沒有天皇,日本國內社會必然動湯,因為之前日本長期推行神話天皇、效忠天皇的教育,天皇已經成為多數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所以因美國策略上需要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和其他官員共同表示,裕仁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不負主要責任。這一觀點得到了日本人民的極大歡迎。
1946年元旦,昭和天皇發布人間宣言,否定天皇的神聖地位,承認自己與平民百姓一樣也是人,並不是神。
美國佔領日本後,最高負責人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是實際上掌控有日本統治權的人。在他的干預下,1947年通過新的日本國憲法,使天皇這一最高統治者的位置變為了一個國家的象徵,而提出最高統治權歸人民所有,真正實行立憲民主。
昭和天皇的晚年:會晤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為了與憲法的變化相一致,戰後裕仁把自己打扮為一位民主的君主:與平民會面,允許皇族成員被拍照。他還訪問過災區,視察日本的戰後建設。他的皇位繼承人明仁親王也打破了傳統,和一位普通女性結婚而不是貴族家庭成員。 1971年裕仁訪問西歐,1975年訪問美國,這是第一次以天皇的身份訪問外國。
昭和天皇與靖國神社
昭和天皇於戰後曾八度參拜靖國神社,在1978年靖國神社合祀甲級戰犯之後,就不再去參拜。日本經濟新聞報導(2006年7月20日)從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的遺物筆記中發現,昭和天皇曾向富田表示,他因為對合祀作法不悅,因此停止參拜。
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的遺物中,發現留有昭和天皇語錄的二十多本筆記,其中於昭和天皇逝世的前一年,1988年4月28日的筆記中,記載有關昭和對靖國神社的看法。
昭和天皇當時曾說「靖國神社的築波宮司(祭司)處理合祀問題很慎重,但是換上松平慶民宮內大臣的長子松平永芳擔任宮司之後,他完全不了解他父親愛好和平的想法,隨即決定合祀,所以從那之後就不再去靖國參拜,那是我的信念」。
筆記中也記載昭和天皇於當年4月29日的生日記者會上,被詢問到對大戰的看法,昭和說,怎麼說大戰都是最不好的回憶。會後昭和對富田表示,被問到對戰爭的感想時,我一心想表現出厭惡戰爭的心情。
昭和天皇的戰爭責任
裕仁天皇在位的62年時有史以來日本天皇統治最長的時期,也是一段經歷了幾大動亂和變化的時期。
對於昭和天皇的爭議很多,有人認為他是日本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也有人認為他只是軍部的傀儡,並無實權。但是無可否認的是,他對軍部的日益壯大視至不見,而且他是有權力去制裁不聽指示的軍人的,但他並沒有去做,而是樂觀其成。
裕仁有一句名言:「問題不在我們幹了什麼,而在於全世界對我們所乾的事情有什麼反應」,表示他最顧及的是自己的名聲和責任。
日本投降後,蘇聯、中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都將裕仁列為日本頭號戰犯。英國首相艾德禮、蘇聯統帥斯大林分別致電麥克阿瑟,要求嚴懲戰爭罪犯裕仁天皇,建議經公審後絞死。
麥克阿瑟考慮到為了在遠東扶植與蘇聯進行冷戰的盟友,一個因審判處決天皇而陷入混亂的日本不利於美國的利益,而天皇制能起到凝聚日本保守反共勢力的作用,因此麥克阿瑟本人支持放棄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就此給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急電報告:
日本國民……對日本天皇崇敬備至,已達百餘年之久。在太平洋戰爭中,少數軍國主義分子曾以此作為煽動民族主義的狂熱手段,號召為天皇而自我犧牲。而戰後日本國民對裕仁天皇的崇拜有增無減,視如國神。我認為,如果對裕仁天皇公審處決,必將使全日本國民信仰的支柱徹底崩潰,甚至在日本全國引起反對盟國的瘋狂騷亂和暴動。處決裕仁為日本舉國所不容,我們重建和改造日本的前途則不堪設想,結果可能是歷史的悲劇。
因而,我本人作為盟國駐日本國的全權代表,出於對日本國未來命運的考慮,決定對裕仁天皇免予戰爭責任的起訴。
如果盟國決定逮捕和作為戰犯處決天皇,那麼駐日盟軍統帥部將需要增援100萬作戰部隊……
華盛頓很快回電同意麥克阿瑟的意見,於是麥克阿瑟頒布了盟軍總司令部第一號令:
出於對日本前途和國民信仰的考慮,盟國決定對日本天皇裕仁不予追究發動戰爭的責任,不予起訴和逮捕。今後裕仁的人身地位和人身自由,應與其他日本國民同樣受到憲法的保護。
裕仁天皇:發動侵略戰爭的罪魁禍首
1931年,日軍侵佔了中國的東山省,裕仁天皇在給侵華日軍的密電中下令他們「向前推進」。侵華日軍在中國擴大他們所謂的「聖戰」,裕仁天皇親自向日本將領們說:「在要害地區集中大量兵力實施壓倒性的打擊不是更好嗎?」幾個月後,心領神會的侵華日軍製造了導致中國30萬人遇害的南京大屠殺,1938年對中國發動全面侵略。按照裕仁天皇的昭示,侵華日軍「視所有年齡在15歲以上60負以下的中國男子為敵人」,因此這些中國平民都應該殺掉。另外,在長達八年的抗戰中,成千上萬的中國士兵被日軍俘虜,但到1945年日軍投降的時候,只發現了56名戰俘!
⑺ 關於裕仁天皇的電影
裕仁世界
⑻ 求一部電影,劇情是日本投降,天皇裕仁宣布投降,有些軍國主義死硬分子曾百般阻撓,搶他的錄音盤。
《日本最漫長的一天》http://ke..com/view/4519829.htm
⑼ 請問當年10萬日本關東軍到西伯利亞勞改是什麼電影
《登陸之日》
該影片於2012年7月10日上映,講述了日本殖民朝鮮時期,日本將軍之孫長谷川辰雄與貧賤子弟金俊植因為奧運會選拔賽跑,卻被誣陷違規。
引發民眾與軍方發生沖突,最終金俊植被充軍,後因為金俊植與戰友不願做敢死隊,索性集體出逃。當俊植看到蘇軍壓境,決定跑回送信。結果,日軍慘敗,辰雄和俊植被俘。
一次騷亂之後,金俊植和好友(辰雄)角斗,結果金俊植寬容了對手。此後,德軍瘋狂反撲,金俊植和好友(辰雄)在敢死隊同歷生死。他們為了逃命,同甘共苦,翻山越嶺,來到德軍佔領地。兩人失散,再見竟是諾曼底的德軍陣營,辰雄再次見到了那個奔跑著的身影。
該影片以二戰為背景,由韓國和美國合拍的戰爭片,由姜帝圭執導,張東健、小田切讓、范冰冰等主演。
(9)天皇裕仁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1945年8月8日晚(亞洲東部時間已到8月9日),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向日本大使遞交了宣戰書。此刻集結了150萬重兵的蘇遠東軍已利用夜幕掩護在邊境,天亮前便向滿洲、朝鮮北部和庫頁島南部同時了進攻。
在5500輛坦克(含自行火炮)的掩護下,乘著近10萬輛美製卡車的蘇軍在遼闊東北大地多方向開進,頭頂上有3000多架飛機掩護。
在煙塵滾滾、馬達轟鳴的地空協同交響曲中,蘇軍的遠東戰役成為其現代化閃擊戰最典型的樣板,在內蒙古方向突擊的裝甲集群6天內便開進了600公里而到達吉林西部。
基本由步兵構成的日軍除了少數依託永備工事頑抗外,其餘大都望風而潰而無法招架。關東軍總司令部在開戰第三天便由長春撤到通化的山中,准備放棄北滿,所屬各部隊陷入一片混亂。
當時的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也說,關東軍再打下去連兩個月也堅持不了。蘇聯出兵,使日本最後失去「媾和」希望,天皇裕仁從美國得到不追究他戰爭責任並保存國體的許諾後(由此而論日本投降並非完全無條件),於8月15日令電台播放了「終戰詔書」錄音。